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精选8篇)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 篇1
初中语文古文复习之二----比较阅读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选自《明史·宋濂传》)
【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 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⑴月色入户。户 ⑵盖竹柏影也。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8.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3)何故()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五、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六、【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选)【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而或长烟一空()(3)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4)乃寓居士人卒于邠()25.翻译句子(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
26.〖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答:
27.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答:
七、【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 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侍制质:即王质,侍制是官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22、《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灸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2分)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2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或异二者之为 若得为范公党人 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大臣责之曰
D、若得为范公党人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5、【甲】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6、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乙】文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4分)
八、【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20.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有一老父衣粗衣()能谤讥于市朝()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2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2分)
2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分)
2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九、【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十、(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潭中直可百许头(2)斗折蛇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20.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语段(一): 语段(二):
十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②衽:长袍。③太师:师旷。(选自《韩非子》)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2)援琴撞之(3)面刺寡人之过(4)是非君人者之言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D.王/之蔽甚矣
11.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 师旷侍坐于前 B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 惟其言而莫之违 C 莫不私王 D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 人不知而不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13.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2分)
十二、[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②。”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③也;不听,又爱④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公遂废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弦章:齐国大夫。②章赐死:即“赐章死”。③臣为制:即“制于臣”。④爱:吝惜,舍不得。
11.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_____(2)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3)晏子入见
入见:_______(4)公遂废酒
遂:_______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1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乙]文中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2分)14.[甲][乙]两文都阐述的一个道理是:__ __(2分)
十三、【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22.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24.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5.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十四、【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⑴公将鼓之: ⑵再而衰:
⑶如是者三四次: ⑷果腹而去: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7.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2分)
18.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2分)
19.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2分)
十五、(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木,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有惊知已于千古矣。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外(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3)固难以辞叙(4)悉以临惧相戒 17.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18.甲乙两文中都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从
描写,“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是从
描写。(2分)
19.甲乙两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中有何不同?(3分)
十六、(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二)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②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③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④有不至。(节选自《新序》)
[注]①稷:人名 ②傲:轻视。③庸:岂、又。④靡:没有。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后值倾覆()(3)亦可以止矣()(4)亦轻其士()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9.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填空。(2分)
(1)正如文段
(二)齐桓公所认为的那样:有才能的人往往清高而“傲爵禄”,文段
(一)中诸葛亮在表明心志时说自己:“ ”。
(2)文段
(二)画线句“桓公犹下布衣之士”中的“下”字的意思可以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
”来解说。
20.从以上两个文段来看,刘备和齐桓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两个文段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
十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惧。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无案牍之劳形(2)斯是陋室(3)或陈于前(4)辄自笑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19.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请从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句主人喜欢自己的居室的句子。(2分)
20.有同学认为,如今党中央号召人民要大力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住房条件,而《陋室铝》却宣扬住陋室,这与时代精神不符,因此应把这篇文章从初中课本中去掉。对此,请你说说你的看法。(3分)
十八、【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与百姓同其劳()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女忘会稽之耻邪? 10.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11.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 篇2
一、创设情境, 音像强化是手段
没有直觉的体验, 是无法进行文学感知的,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不同情境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欣赏课文意境, 如讲《桃花源记》, 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好的山水, 在游览中体验春风和煦、桃红柳绿;讲《岳阳楼记》, 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花亭楼台,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 这是特别适合古诗文审美教学的辅助方法。
二、借助有效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 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 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 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是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 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应该提倡。
三、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是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灵丹妙药
学习目标自己定, 学习方法自己找, 疑难问题自己提, 合作探究快乐多。我们教师不要再像老母鸡一样, 把学生紧紧地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 更不要认为学生个个是经学博士, 非得牢牢记住每一个文言字词的来历和用法。只有学生有兴趣、愿意学, 多读点, 知识面宽了, 学生就会有兴趣继续进行学习探究。不是要教学生终身学习么?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扼杀了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兴趣胚芽, 他们怎么肯继续读那些拗口难懂的文言?孙权劝吕蒙读书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如果孙权给吕蒙找个老学究, 依依呀呀地教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我想吕蒙绝不会成为日后让人刮目相待的名士。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 如背诵方法、翻译方法、品评方法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总方法, 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背一背等;在教学生翻译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学生在背诵的时候, 可以告诉学生为了降低背诵难度, 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然后对照翻译后的文字去背诵文言文原文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朗诵表演, 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然让人难懂, 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读起来令人回味, 是朗诵的好材料, 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任务, 久之容易枯燥, 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 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 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 可以跟音像齐读, 还可以分组举办朗诵比赛等。
古诗文诵读, 应该重视还原式鉴赏的方法:学生阅读作品后, 展开想象联想, 揣摩玩味, 走进作品情境, 走进人物心灵。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道:“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 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 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 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 品味作品的意境, 思考作品的意义。”如诵读《烛之武退秦师》时, 教师能否指导学生想象一下烛之武入秦军大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能否从秦国、晋国史官的视角来改写本文?诵读《鸿门宴》时, 能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樊哙闯帐时席中诸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古诗文诵读不仅仅为了记忆, 应对考试的默写,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 塑造良好的人格, 所以, 诵读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
六、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的教学要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首先, 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 忌贪多求全。事实上, 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 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 学生便可大致疏通文意。即使开始有些地方读不懂, 学生们日积月累, 读懂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这样, 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其次, 成功的文言文教学, 不只是指学生看懂课内的文言文, 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知识迁移”的训练相当重要。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 (反) 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如学习了《愚公移山》, 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 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古今对比,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再者, 要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 忌动口不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 学习文言文, 摘录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应该说, 过去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可取之处, 毕竟考试指挥棒在, 必要的知识点还是要落实,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知识点而轻视甚至忽略文本的分析, 使得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无形中遗失, 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 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自然也有偏颇。我们的方向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欣赏、理解、运用能力, 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以上是自己不甚成熟的看法, 希望能在不断探索中寻觅到古文教学中将知识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 跨越时空的局限, 走进古代文学浩瀚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盛立训古诗文审美教学浅议《现代教育探索》2008.3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文教学;革新方法
一、初中语文古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1.初中学生学习方面
由于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他们虽然很喜欢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但是外界对他们的吸引更大,他们很难在上课的时候集中精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很强的自制力,容易打退堂鼓,他们面对古文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他们觉得学习古文像是在学习一门外语,因为古文中有很多生字,并且很多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也是不同的,并且古文朗读起来很拗口,这就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学习古文,另外还有古文的学习还需要背诵和默写,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古文。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应用普遍,学生手机上有很多帮助学习的APP,例如,作业帮等。书本的参考资料也比较多,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无论在学习上是否遇到了难题,都会借助这些参考资料和手机软件的帮助,没有独立的思考,对古文参考资料也产生了依赖性,没有很好地理解所学古文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没有办法爱上古文;还有些学生由于经常依赖参考资料,当考试时遇到了课外的古文,就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了,无从下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
2.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达标的,也具有比较新潮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比较有新意,但是他们却忘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毛主席曾经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有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做到经常学习新知识,在古文的教学中,有些自己都没有理解得很透彻,只是靠教案进行教学,学生当然会感觉古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2)教师古文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课堂上,有很多语文教师会采用一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讲一篇古文的时候,老师一直都是在自顾自地进行教学,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老师根本把握不好。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给学生读一遍课文,让学生自己标记一些通假字,还有生字生词的读音,并告知一些释义词语的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没有任何其他的教学内容了,这只会让学生认为古文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虽然教学速度变快了,但是效率却没有跟上。
二、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革新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古文和现代汉语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现代汉语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古文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刻的意义,发人深省,所以,教师在古文的教学中就要巧妙地进行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学生接触古文之前,让他们先接触一些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文,例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或者是《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通过这些铺垫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了解古文简练并且育人的特点,在给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另外,还要带领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进行古文赏析。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中的音韵美、意境美,一起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句,让学生爱上古代诗人的表达方式,爱上古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是关键
因为在上文中提到了一些初中生会利用手机软件或者参考资料进行古文的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所以教师要控制这种问题的发生,教师在上课时不需让学生用参考书籍,要带领学生查《古文字典》给他们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这样在摆脱了对参考资料依赖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读生字生词的印象;例如在《陈涉世家》的教学中,由于生字比较多,教师可以留一些预习的作业,并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还让学生对这些生字生词进行了巩固,长此以往就可以有效的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初中语文教师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及教学内容是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其次要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古文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立体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另外,也要给学生拓展和延伸课外的知识,例如,在进行曹操写的《观沧海》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三国时期的历史,给学生讲一段曹操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曹操这个人,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这首诗。
古文是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内容。所以,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爱上古文,爱上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光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J].成功:教育,2011(5):93.
[2]侯成枝.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之我见[J].语文学刊,2014(23):151-152.
初中语文古文试题 篇4
1.巩固默写第21、22、24、25课和《课外古诗词》前5首(理解记忆,尤其是名句更要防错写漏写);
2.《新学案》第21、22、23、24课全面重点复习;第1、3、6、7、9课阅读理解题要重点复习;(考试范围:现代文阅读一篇课内,一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篇课内)
3.第一二单元的生词,特别是课文有注解注音的生词要牢记;
4.“18句翻译”是文言翻译的重点,要重温两次以上;
5.文学常识主要是以下作家:孙犁、余秋雨、鲁迅、朱自清、杨绛;陶渊明、刘禹锡、周敦颐、魏学、《礼记》、杜甫(时代,地位,代表作品);
6.文体知识——新闻(消息);记、铭、说;病句
7.重温近期作文和日记,注意评语中的得失,扬长避短;积累好的材料以备考试再用。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jū()躬瓦lì()制cái()荒miù()
狼jí()遗hái()惊 hài()zhě 皱()
寒jìn()jié问()惧dàn()哀dào()
kāi油()
二、给加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歼灭()阻遏()蹒跚()脊椎()
两栖()濒临()荒秽()臀部()垂涎三尺()
三、听写生词(注意下列生词的字形):
阻遏 负隅顽抗高屋建瓴名副其实震悚 赋闲 颓唐 归咎尴尬 取缔 噩耗伎俩 颠沛吊唁 掳走交卸踌躇情郁于中触目伤怀愧怍骷髅唏嘘文绉绉 跋涉 穷愁潦倒 眼花缭乱追溯 藩篱 销声匿迹五彩斑斓
•垂髫豁然案牍选贤与能
•惟吾德馨淤泥诸葛庐
•亵玩焉 濯清涟 荡胸生曾云浑欲不胜簪
•三男邺城戍 周敦颐 矫首昂视 历历数也
•绝顶 决眦矜寡孤独
四、文学常识:(应尽最大可能的简略)
1.消息有三个特点(三“性”): ______、______、____。
2.消息通常包含五部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3《芦花荡》是孙犁的“________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小说《蜡烛》的作者_____(国家)是作家__________。雨果,____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6《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作家)的_____集《__________》。
7《背影》作者朱自清,字______,_______、诗人、_____。《老王》作者_____,原名_______,其先生________著有小说《______》。
9《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全文以()为线索,它为读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作者是()朝的()。
10铭是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有用()的。《陋室铭》作者是()朝()。它以()一句点明主旨。
1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都为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作者是()朝()点明主旨的一句是()。《短文两篇》的写法是()。
12杜甫是我国()朝伟大诗人,他被后人称为()他的作品被称为“()”。他的“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石壕吏》是一首(古体)诗和(叙事)诗。
五、文言词语:
1.欲穷其林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悉如外人4.便要还家
5.诣太守6.惟吾德馨
7.可爱者甚蕃8.讲信修睦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盗窃乱贼而不作
11缘溪行12渔人甚异之寻向所志13咸来问讯
14皆叹惋15余人复延至其家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今:)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今:)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
六、默写:
1.少壮不努力。2.,猎马带禽归。
3.,北风江上寒。4.气蒸云梦泽。
5.晴川历历汉阳树。
1《桃花源记》中三个成语:()()和()。
2、《桃花》关于宁静美好环境的句子(。,)
3、《陋》写室中景的句();
写室中人的句();
写室中事的句子();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爱》最能体现莲高洁的句子();
提示主旨的句子是()。
4、《望岳》写近观泰山的句子();
最富启发性的诗句();
对偶句子是(,)和(,)。
5、《春望》写战争惊人破坏的句子(,);
移情于物,最富伤感的句子(,)。
6、《石壕吏》表现战争给人民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表现百姓绝望的句子是()。
能概括全诗事件的一句诗是()。
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1.造化钟神秀。2.荡胸生曾云。
3.感时花溅泪。4.白头搔更短。
5.存者且偷生。6.夜久语声绝。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8.斯是陋室。
9.无丝竹之乱耳。
10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亭亭净植。
1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七、翻译: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16、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已。
1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1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八、通假字:
1.便要还家2.八分有奇3.诎右臂支船4.倚一衡木
5.远甫刻6.选贤与能
7.矜、寡、孤、独8.荡胸生曾云
经典古文阅读答案 篇5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
(1)普少习吏事习:______________
(2)每归私第 第:______________
(3)家人发箧视之 发:______________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以:用,拿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而:表假设,如果
C.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等到
D.鲍叔遂进管仲遂: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参考答案:
1.(1)习:熟悉
(2)第:府第,住宅
(3)发:打开
(4)游:交游,交往
2.B
3.(1)太祖发怒,把奏章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改。(“碎裂”,使动用法。“颜色”,古今异义。)
(2)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既用”,被动句。“既”,已经或在……以后。“于齐”,介词结构后置。)
4.刚毅果断、镇静从容、坚韧执着。(意对即可)
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文言文,回答7-11题。(15分)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 11 ,见东坡,泣自若 12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13 ,遂举以售诸 14 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15 宁 16 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 ,徐 17 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 18 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19 ,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 20 迎母还旧第,竟不索 21 其直 22 。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 11 老妪:老妇。 12 自若:依然如故。 13 不肖:不成材。 14 诸:相当于“之于”。 15 诀别:分别。 16 宁:难道。 17 徐:慢慢地。 18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19 券:契据。 20 翌日:次日。 21 索:求取。 22 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
(4)竟不索其直 竟: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
答:
参考答案
7.(4 分〉(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8.(2分)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
9. (4 分)(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忍痛到这种地步。(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 篇7
一、多元阅读的内涵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过程, 因读者本身不可能相同, 因此, 在阅读方法和阅读理解上都存在异同。同时, 同一个文本也存在多个内涵, 不可能是单一的, 正如小说的人物形象一样, 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换言之, 阅读接受是一种多元的、无限的、存在审美差异的活动, 同时, 它又是有限的, 存在共性的。但多元阅读不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而漫无边际的乱读, 是在一定规范内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和文本解读范围的引导阅读。
首先, 多元阅读要尊重文本本身, 和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文本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载体, 是阅读的起点, 无论读者对文本有任何的见解, 都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因此, 阅读要在文本和自我解读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这个点的地位必须以文本为基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信息, 就需要在读和体会中找到自我理解和文本之间的沟通点, 教师要做的, 就是让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去寻找文本中的真正含义。以《社戏》为例, 有的学生在“归航偷豆”情节中认为“不久豆熟了, 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 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一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 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 到底文本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们细看“撮”的注解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再以问题“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作为引导, 学生很快明白了是因为豆子太烫手的缘故。由此可见, 多元阅读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解读, 而是要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解读。
其次, 多元阅读更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就初中生而言, 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成熟, 在阅读中会无形地受到文本价值取向的诱导。当然, 初中教材中所选课文都以积极价值观念作为引导, 而学生理解则各不相同, 因此, 教师就需在教学中进行正面引导。以《骆驼祥子》为例, 祥子是个人力车夫, 文章通过他买车丢车, 攒钱丢钱, 劳苦终生, 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 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 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物欲横流, 很多学生走出社会后, 也可能会像祥子一样在经过辛苦劳作后而一无所获, 最终失去生活的意义。因此, 教学中,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分析祥子的形象, 从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和祥子自身的原因分析入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不难看出, 多元阅读是一种真实性的阅读, 富有人文性的阅读, 是创造性的阅读, 它不仅尊重文本, 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 在张扬个性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多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首先, 模版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先将阅读实践分解为诵读、赏读和查读三个模版。诵读主要以古诗词为主, 注重在朗读的基础上寻找语感, 在读准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赏读则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深入阅读, 如果说诵读是感性阅读, 那么赏读就是感性和理性的整合。赏读是在学生读顺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解读, 真正做到“多元”。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 对主题的解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菲利普夫妇躲于勒的原因入手进行, 如是因为于勒穷, 是因为菲利普夫妇的虚荣, 是因为社会文化, 是因为于勒的个人原因, 诸如此类, 再通过综合得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理解更加通透。查读则是在查缺补漏中再次阅读, 即在对文本再次阅读中寻找漏点和不足点, 从而全面理解文本的内涵。
探寻实施古文实效阅读教学的途径 篇8
一、精读词语:积累、识记、领会,以期厚积薄发
1.蚕食鲸吞式阅读,兼收并蓄,多多益善
注重古文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让学生具备阅读简易古文的能力。古汉语词语是文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古代词语,才会读懂文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因此教师应该把古代词语的教学放在首位。以阅读为突破口,阅读奠定学生古文学习的基础。
2.条分缕析式阅读,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学习古文,还应该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类。归类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读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分类操作,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标志,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过,不管做什么样的整理,都必须以相应的例句来证明,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枯木、死水。
3.反刍倒嚼式阅读,“学而时习之”,巩固吸收,强化记忆
以学过的知识带动对将被遗忘的回忆。如“许”字,学到《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就联系记忆刚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是“大约”的意思,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不间断地积累、巩固、记忆,才能使散落的知识点变成有牵连的知识链。
二、美读原文:“翻译”“品析”碰撞融合,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教师进行古文教学时大多采用翻译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究竟听翻译还是听分析,经常困惑,结果就会一无所得。
古文閱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十分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常满足于翻译一段,分析一段,段段如此,章章如此,堂堂如此,长此以往,美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系统论观点强调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古文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是古文阅读教学中的扶手。以这一扶手为中心,辐射全篇,对古文进行系统性处理,将学生引入古文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古文教学切重视阅读,但不能信马由缰地乱读,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1.遵循阅读古文语句的一般性要求
许多学生甚至一部分语文教师,特别喜欢以类似读现代文的语调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有相当大的害处。一般的古文表达,一是单音节词偏多,二是句子偏短,三是用词造句精当,四是从内容到修辞都远远比现代汉语难懂,五是尤其讲究语言的节奏感。所以阅读古文时语速要更放慢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要更长些,抑扬顿挫的安排要更妥当一些。要找到那种特定的“之乎者也”的调式。
2.品读作品,领悟出其特有的语言风情
这是品读经典美文的基本要求,可是由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而变得难了。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存在着一定差异,因为作品是“古文”,现代人阅读古文的机会少,并且读得十分粗糙,常常不能从语感上体验出这种差别,阅读古文,仔细琢磨,探其真髓,悟其真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将古代文化的底蕴品读出来。
三、广读名篇:构建“仿真型”古文阅读学习模式
有意设置古文教学的“特区”,增加学生“自学”古文的机会,直到让学生达到对古文学习能够做到真正自主的境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味,学得有劲头,学得有效果。教师如果能广泛利用现有资源,使课堂教学不断地向现实生活蔓延扩张,让学生发现古文确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地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阅读作为古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够使学生对古文的美产生浓厚的审美体验,提高古代文化素养。正如先贤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古文教学中也存在这样一个支点——“读”,以“读”为纲,以“读”为支点,撬起古代文学这块巨石,让老枝重新长芽吐蕊,再现古代文化的青春美丽姿容。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浅见08-22
初中语文《童趣》古文赏析及译文03-30
初中语文阅读04-03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12-29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04-04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03-04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08-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8-29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思路02-11
初中语文阅读法论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