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4-08-0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通用8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

如何让学生乐于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就是利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中语文不应忽视朗读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尝试。

一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谁都懂。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朗读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这不但说明了朗读对理解、体会文章的作用,而且强调了要“花一番功夫”朗读。课文《夏》(初中语文人教版)的朗读可这样设计:读第一遍,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芊芊、主宰、磅礴、匍匐、迸发、澹澹等。读第二遍:“充满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读出来。读第三遍: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内容,朗读并识记。读第四遍:寻读,寻找课文中使用非常好的字、词、句,并读出来,说出它的作用。这样通过几次不同要求的朗读,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基本落实了。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则是托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学习一些散文、古诗词时更应该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

二提高朗读兴趣,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1、听:课堂朗读培养。多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在听中培养兴趣,悟出“门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加强指导,如重音、停顿、语气等,让学生在再读中,感受进步。

2、比: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班上、学校可开展一些朗读类的评比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在登台表现中体验成功快感。

3、考:为了让学生重视朗读,在早读课上多朗读。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按课文内容填空类练习题,让学生感到语文不读不行,要充分利用读的时间来强化朗读背诵,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

三推荐学生读精品。

到了初中以后,学生阅读广泛,会对一些名著名篇感兴趣,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诵读散文名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结合讲解段落,体会作者描写的美,并带领大家练习背诵。

四、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每节语文课前都有“三分钟说读训练”,学生可以朗读课文片段或即兴演讲或讲故事等。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朗读技巧,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范文。让我们回归文本,让学生在琅琅书声读出自信。读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读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2

一、研究好教材,进行了效教读和自读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以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资源直观地进行教学,遵循适时、适度、高效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运用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忽视教师的形体语言;更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排除多媒体本身对学生听觉、视觉等的干扰,正确认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想融进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看法、社会理想、生活感悟、现象评判、喜忧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以“乞丐现象”、“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独生子女”等为话题写作,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不再拒绝语文课堂。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强化阅读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结合课外进行学习。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是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煞是好看的风景画,又有富于人文思想精品文;既有细致描述的优美语言,又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古代的、现代的美文,直接的、简接的经验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取。

首先,学会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歇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获得精神娱悦。欣赏自然美,无疑对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意义。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辽阔的原野,陡峭的山峦,湍急的河流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美景美物,如南京地铁、北京鸟巢、水立方、金牛湖风景区、麦浪翻滚的田野等。

其次,广泛阅读。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在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共同的积极的作用。只有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我国古代孟子“礼义”思想的精髓,即人们在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决不能舍弃礼义,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它体现的是气节美;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咯西莫多的貌丑心善,它体现的是心灵美;好市民周光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欲血搏斗,献出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美的外现。这些书籍,使学生为美而醉,为美而喝彩,必将激励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发现美,追求美,提高审美品位。

五、加强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越快就越节省时间。在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是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他们还能保持快速阅读,可不久就又恢复原样。如果你有许多书要读,那么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研究表明,参加过训练之后,如能保持每天至少读2个小时,那你就能保持住自己快速阅读的水平。但我觉得巧读比快读更重要。换句话说,省下那些读用处不大的、知识性不强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的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读物上。既然你读不了那么多的书,选择自己所要读的书就很重要。

阅读是一项教育工程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阅读发展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爱读书的学生是长进的学生、是少问题的学生、是好管理的学生、是容易沟通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4]何鹏.浅谈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的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0,(0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3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体现课外阅读的个性化呢?现结合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期待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但传统的教学多是语文教师与教学参考书规约下的一个格式化的枯燥流程。教师毫无休止的一味的将自己的解读思想、解读感悟甚至参考书的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学生陷入了记忆实用知识、接受机械的训练和建立标准化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阅读和学习趣味消解殆尽。其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创设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①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闰土和“我”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是怎样体会到的?③闰土对“我”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你从文中看见了“我”的希望是什么?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留有无数的思维空间,因为有空白,有疑问,这样的情境就有利于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笔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思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启发,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方向和思考的方向,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资料展示式,设置悬念式,错误反思式等。

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倾听文本

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仍有不给学生充裕阅读文本的时间的现象存在。“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例如有一个老师教《心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师: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分钟阅读思考)

师: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无论是感知文本或带着问题探究文本,比较阅读,一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几千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有一些肤浅的印象,教师只有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三、給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感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表达验证自己认知、情感和思想的平台,即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阅读。

(1)生活体验。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生活的足迹,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如教学《童趣》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长大后又觉得有些可笑的事情。老师先举例,学生借助提示,纷纷谈起了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就得到了很大提高。

(2)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搜集探究相关知识、自编自改文本剧情、多种形式朗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借助活动的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细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后,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学习《沁园春 雪》,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体会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诗人有怎样的情怀?

(3)能力体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不妨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多种写作形式,让学生将文本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在能力提升中体验文本的内容、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从而更鲜明的凸现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四、给学生远航的动力,丰富文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如何让学生觉得进行阅读是一件快乐而有价值事情,我想找准名著的切入点,给学生注入阅读的动力是关键。我作了如下尝试:

(1)专题切入法:围绕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①“独行千里报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是谁,“义释”的是谁?你赞赏文中人物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去钻研,去发现新问题。②《西游记》中最热闹的情节,最有趣的情节,最凄惨的情节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对小说的情节也会饶有兴趣地去阅读,去感悟。

(2)精彩片推荐法:每周定期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推著一部名著中的精彩片断并说说其推荐理由。这样学生会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去判断。同时也在无意中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4

南昌县广福一中 李新亮

城市教师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欢欣鼓舞,大张旗鼓时,我们乡村教师面对教学改革的滔滔之势却望洋兴叹,举步维艰。探究性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讲究人文探讨,这在城市实施起来得心应手,在乡村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春行》等美文,如果让多媒体打出相应的各个时令各个地方的人物景观,把课文内容直观化,就能帮助学生切实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在农村,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的一臂之力,教学起来,终究有点望梅止渴的遗憾,教学《我的信念》、《论语十则》、《风筝》探索月球奥秘等需要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查阅有关居里夫人、孔子、鲁迅、月球等人文资料,进行人文课题研究更是需要家长、社区中工厂、企业的配合支持„„城市里校舍气魄,设施齐全,硬件软件志在必得,而乡村许多学校校舍局促,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只有让录音机、幻灯机你方唱罢我登台,而且经常因没电或缺少遮阳物而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然这些不会成为在农村放手进行人文探究教学的主要障碍,但城乡生源反差巨大,分流严重,这是能否对城乡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思想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几年,农村学生中稍有资质者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浩浩荡荡地向城关进发,致使乡村学生中稍具学习品质者已是凤毛鳞角,不少学生停留在小学四年级水平,回答问题语不通,意不顺,结结巴巴,让人等得不耐烦,根本不能形成城关课堂那种互相交流,其乐融融的氛围。即使按部就班地硬让他们去合作,去交流,课堂时间也浪费不起,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不了。再者,学生们词汇贫乏,课文内容读不大懂,拘谨呆板,让他们象城市学生那样接受浮光掠影式的字词教学,短短几分钟,掌握音、形、义、其实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因为农村学生根本做不到预习、复习。让他们去课外收集有关花木的象征意义,诗词歌赋,阅读鲁迅、居里夫人,让他们在短短几个课时内,课文内容还是云里雾里时,就去探究“生命的长河为什么是无止境的?”“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总是痛苦的”去评论为什么“山坡上卧着些村庄”的“卧”字用得好„„,学生如何会对这些繁难乏味的人文问题感兴趣,这就犹如逼着乞丐去造大楼,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偏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就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罢了,而城市学生见多识广,能出口成章者比比皆是,发表见解,讲起道理来畅所欲言,头头是道,上课时总能和老师桴鼓相应。课堂上注重人文性的探究也就顺理成章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要依人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要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基本能力。在农村如果一味地步城市之后尘,那眼高手低的结果只能是全盘皆输,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语文失去兴趣,不仅课堂实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期中考试成绩进一步反映出,过于注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在农村的失败,所以寻找适应农村学生现状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务势在必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遵循“语”字当头,积累词汇的原则,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把时间大胆地花在落实字词教学,真正掌握和运用课文词汇上,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对于懵懂的农村学生来说,实在是第一要紧的事,事实上这跟注重人文性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之间尤如吃饱了饭欣赏风景一样,饭吃不饱,是看不到美景的,语文课上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语言土壤,完成思想教育便如缘木求鱼,只有抓住语言这个根本,一以当十,其他派生任务便迎刃而解。让农村学生学习课本语言积累词汇,可以从以下途径展开:

一、背诵课本中精彩语段,精练诗文。

背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要求背的有限的几篇几段,只要词语富有表现力,都值得背,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段地背下来,记忆力差的可以有选择地背,农村学生基础差,课外积累少,正如零食没得吃,正餐一定要吃饱。通过熟读背诵让学生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感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受到感染和陶冶。靠背诵加深理解、帮助运用,虽原始但很有效,它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二、同类词语集合法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是可以归类的,有的一篇课文中就有许多属同一类的词语或短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归类摘录,如写神态的词,写声音的词,写颜色的词,写心理活动的词。或者联系前后文,温故而知新。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可以专门摘录表示航天科技方面的名词:宇航员、宇航事业、航天中心、火箭发射架、三级燃料、指令舱、宇航服、指挥中心、点火指令、自动点火器、预定轨道、中间点、中和点、引力的静止点、操纵杆、登月舱、登月器、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宇宙射线、激光仪、月震仪、航内航天服等,经过摘录并反复朗读,学生对这些词语就耳熟能详了,以后碰到就会有意地注意了。其实,对同类词语进行集合本身就是一种探究。

三、复述法

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主要观点,精彩片断等,它是学习语言的最直接的方法,复述过程中需经先吸收,贮藏课本语言,然后才能运用和表达,教学《明亮上的足迹》,我要求学生先熟读上述“二”这组词语,然后添枝加叶,复述登月全过程,以此来达到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学生针对这些名词提出了一些能激发探索科学兴趣的问题,如“登月服”和“宇航服”有什么不同?“ 引力的静止点”是什么?“三能燃料”为什么不全都用液氧液氢?”利用复述法掌握课文词汇点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火把。

四、连词成段法

“连词成段”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把本课中关键词语由学生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连接成一段连贯、流畅、中心明确集中的片断。如学生用《春》中的词语连成了一段话:国庆节那天,我呼朋引伴走上街头,一切都欣欣然的样子,老年人精神抖擞,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孩子们在街头公园的繁花绿叶中穿梭,商店里播放的音乐时而宛转低沉,时而嘹亮高亢,老板们无需酝酿销售技巧,生意特好,连街边到处悬挂的彩球也不能静默,在微风中卖弄自己的舞姿。这一天,一切都舒活了,一切都烘托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连词成段法增强了对词语的理解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储备了力量。

五、仿写句式

仿写句式这种语言训练方法对于摆脱学生语言的幼稚,不够老练,使语言更通顺、更流畅大有裨益,也是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汉语句式纷繁复杂,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特色的句式加强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5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11月被立项为市级-般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语文阅读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后,全国各地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增无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对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存在缺陷,一般表现为:①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②重视精讲多练,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③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但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④重视城镇学生的学习研究,但较少考虑农村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乃至我市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生”、“流失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三生”,整体提高我校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的理论基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文是文化,还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工具性是着眼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议实践的能力;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分离。

2、“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

“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性的,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教材知识正确性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也不能用专家、教师的权威性压迫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已有经验、知识为背景来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已有知识对接,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获得新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从而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教学方面: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提供一条新路。

2、学生方面: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高效率地达成学习目标。

3、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构筑起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

以“感知——领悟——展示”为基本教学过程,以自主建构思想为核心,以教与学平台为生长点的教学操作体系,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重点选择课型为呈现方式,探究符合农村中学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阅读教学资源的内在联系,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科学配制,争取达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

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与维持,进行阅读方法(泛读、精读、研究性阅读)的科学指导与训练,要持之以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用。特别注重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花大力气探索自主合作阅读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课题组人员分工:

姓名

年龄

职称

职务

课题具体分工 李建英

中一

教师

主持课题的研究

魏广利

中一

校长

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经费保障

郝希壮

中一

主任

开展活动、材料搜集 魏玉丽

中二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魏 娜

中一

教师

讲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王士丽

中一

教师

讲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张青海

中一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齐建敏

中二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张海波

中一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陆希刚

中一

教师

阅读教学中现代技术运用用

及网上阅读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1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A、申报课题,请求市规划办组织课题研究专家委员会评估、立项和审批。

B、研究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C、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

D、成立课题学科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E、培训研究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课题方案

F、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紧密结合“课题专题研讨活动”开展实验研究,重点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3、形成最终结果(2009年5月—2009年7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成形的教学模式),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论文集、案例集,展示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申请验收。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2、成功的课例展示、经验推广。

3、案例集、论文集。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

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6

首先是散文的阅读.散文基本特征: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散文据内容和性质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其次是小说的阅读。

小说的基本特征:性格刻画丰富、细致;情节构造完整、复杂;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一、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名词术语的归纳整理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描写方法: 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外貌描写 ⑤神态描写 ⑥环境描写 ⑦景物描写 ⑧场面描写 ⑨细节描写 ⑩侧面描写

5.修辞方法: ①比喻、拟人②夸张、反复③对比④对偶⑤排比、反问、设问⑥引用、反语、互文、双关

6.文章写法: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志;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7.赏析标题: 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③含蓄凝练、耐人寻味 ④巧用修辞、引人入胜

8.赏析结尾: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②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9.特殊用词: ①叠字 ②反语 ③双关 ④褒贬易用 ⑤大词小用 ⑥词性变化

二、阅读技巧与答题的方法的指导与探究

(一)概括提炼能力训练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察“概括提炼能力”的考点有:

1、概括提炼中心、主旨;

2、概括题目的用意;

3、提炼记叙的线索;

4、概括文章的情节;

5、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6、概括文、段的内客;

7、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概括提炼中心或主旨其实就是归纳“人、事、景、物、情、理”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与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说明了…道理。

概括题目的用意: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山主题 ③含墓凝练、耐人寻味④巧用皆辞、引入入胜 提炼记叙的线索:人物、事物、感情。概括文章的情节;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

第19题.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

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长春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题。季羡林《怀念师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质可概括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待人热情,广交朋友,体贴细致。

(二)词语理解能力训练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出题的正确形式为“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答题的形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语句特色评价:

生动形象、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朴实无华、清新优美。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 冯骥才 《失去了的书桌》

第18题.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

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4分)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答案: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里表达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语言能力表达训练

1.修辞之美:了解几种修辞的形式与作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情,说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谢璞 《呼唤》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鹞鹰和老猫独特的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体会下面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4分)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响。猝然身子一斜,翻了个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气势汹汹地飞远了。②它如饿虎捕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具体地把鹞鹰擒斑鸠而没有得逞恨恨的神态描写出来。(答比拟或拟人均可)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猫看到猎物时急于得到猎物的状态。

拟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强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xx的心里(心情),说明xx道理。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客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优美。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引用、反语、互文、双关: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活泼。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的抒情,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3.用词之美:动词的连续,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画了人物的格特征或反映精神品质,表现xx的高超技能;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如“金光灿灿、杀气蹲蹲”“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等叠词的使用。很有表现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训练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点题,总结全文。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中间:承上启下、呼应(照应)前文(开头)、行文线索。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内容方面:结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节、事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

写法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谈。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第22.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对四季景色的描写似与小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桠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这段文字写出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的气

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共4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2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试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五)表达能力训练

直桂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叔、描写,抒情、议沦、说明。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2.描写的形式: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思想等。语言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细节描写:指一些细小的或反复出现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如云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写了景物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或衬托人物…的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作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也起突出主题的作用。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引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表现手法能力训练

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惩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态;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理手法。

1.正反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托一个事物,寄寓某种深刻含义。所托之物同所喻的对象必须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即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适应着写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则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四种: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说明——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便读者了解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都给人以知识。议论——是作者就所议论的问题所持见解,看法,态度,主张。抒情——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使读者与作者间产生共鸣.9.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作家在作品中为了使事物描写富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和谐统一,虚写与实写的结合,经常采用此法。10.类比:所谓类比几即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介于对比与比喻之间,同时也含有对比与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两类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对象是次要的,起到领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点、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阐释或说明的对象。

比兴,“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应、自后照应:照应题目。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结尾与开头内客一致、照应伏笔、前暗示后结果,后文对前文相同相关内容的照应。作用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探究性学习策略概述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办法, 其核心在于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非被动接受者。在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教师需要勇于创新, 帮助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变革后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主要特征, 构建出适宜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模式, 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活动中。团队性、活动性、综合性以及自主性原则是探究性学习的几大重要原则。团队性原则主要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协同努力, 发挥合作优势, 一同良好地去解决问题;而活动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通过感官去展开对问题的思考;综合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 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而自主性原则指教师应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制定探究性学习策略时, 必须将学习原则作为依据, 保障学习策略的科学合理性, 保证这些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二、探究性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存在固化、陈旧的问题, 这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教育形式的变化。但是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仍然固守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 忽视了培养初中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极大地阻碍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据此, 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将探究性教学策略应用其中, 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下面笔者将从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设阅读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拓宽学生视野

想要对学生阅读能力实现提升,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教师须扎根教材, 并正确指引学生阅读教材, 对学生语感进行有效培养。另外, 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向学生推荐富有内涵的课外书刊, 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与浏览。当然, 教师在选择阅读书籍方面也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第一, 所阅读的书籍应该具有趣味性,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第二, 所选书籍应有一定内涵,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寓言故事等,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后有所反思, 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

(二)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如果老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要保持与学生的互动,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展现教师的亲和力,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多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且在课堂教学时适当地展现幽默、亲和的一面, 获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例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保持与学生的目光接触,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眼神鼓励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 这样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 创设阅读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若想有效开展情感教育, 则需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情境, 通过运用特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授课, 学生听讲, 这样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因此,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 应努力唤醒学生真实的情感认知, 促使学生不断地接收到新的知识, 以此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并且教师应推陈出新, 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将学生的情感很好地激发出来, 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如, 教师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 应创设阅读情境, 利用多媒体播放《但愿人长久》这首歌, 并设置问题:“同学们, 听过这首歌吗?”学生:“听过。”教师:“你们知道这首歌的由来吗?”学生:“这首歌的歌词是来源于《水调歌头》这首词。”教师:“很棒,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这首词。”教师可以利用PPT向学生讲述苏轼的生平, 加强学生对苏轼的了解, 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这样的阅读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 设置相关问题

在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中, 课堂提问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为有技巧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发散性思维, 其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所以, 教师要学会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提问, 以此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提问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依照文章的主线来了解文章, 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充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根据相关课文内容进行问题的设定, 重点讲述作者于九月九日, 由于身处异乡、无亲人陪伴, 心情十分悲凉、伤痛, 对家乡和亲人十分思念的心情。针对这一主要内容, 教师可精心备课, 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问题, 如, 如果你是该诗的作者, 面对这样的景象, 在团圆的日子, 登上顶峰朝着自己的家乡远眺时, 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将会按照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意境去认真思虑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又如:在进行《雨巷》这首诗的讲授时, 教师可设定相关问题:“为什么文中用‘丁香姑娘’, 而不选择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作者用雨巷、篱笆墙、油纸伞、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 准确地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等等, 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还可帮助学生形成热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做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措施;重要地位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听、说、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1.各阶段培养目标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固,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其中,教授法必须以学习法为根据,否则就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能让学生参与进去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方法真正的为学生而服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素质而定,其次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种影响教师教授情况以及学生接收能力的因素的教学方法,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完成教师教授的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3.积极倡导研究性阅读学习

上一篇:最新安全隐患自查报告下一篇:小猫钓鱼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