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2024-10-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共12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篇1

摘要:有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常识, 提高学生的涵养。课前进行备课, 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加强练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发散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教学,阅读,引导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大部分学生看来, 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过于呆板, 只是一味地被教师灌输, 因而学习兴趣并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佳。教师必须改变这一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常识, 提高学生的涵养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教师要加强文言文教学, 深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改变以往呆板的灌输模式, 不要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有意义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不仅仅只学其表面, 更要深入去探索其本质。

二、教师课前进行备课, 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备课是一个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 是一个力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 是一个将知识整理、归纳的过程, 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用情、用力准备。因此,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用心备课, 更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整理和归纳知识点, 使自己在上课时能够有条不紊, 将所要讲授的重点清晰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听。教师掌握的知识体系越完整, 知识掌握得就越巩固。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前后联系, 考虑哪些是重点的, 哪些是需要训练的, 哪些是需要进行补充讲解的, 哪些是需要学生感悟的, 哪些是要发挥学生想象的, 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 巩固知识。此外, 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引导, 激发学生发挥其想象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加强练习, 提高阅读效率

课后练习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也为教学设计打开了思路。 在一篇教材里, 我们首先考虑教什么, 也就是确立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其实, 每篇课文的重点大多隐含在练习中。比如《钱学森》一文的课后练习有:画出课文中钱学森的话, 体会这些话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依据这个课后练习, 很容易看出这篇文章所要讲解的重点, 并且能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 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目标的确定与课后练习是相对应的, 紧扣课文, 简洁明了, 易于实施。同时课文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 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课后练习则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是学生掌握知识, 进行能力训练的载体。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课后练习的内容, 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把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样以《钱学森》这篇文章为例, 在教学时可以把课后练习导入教学中,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认识。接着让学生进行有要求的自学, 比如让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钱学森所说的话, 并想一想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以及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的设计, 不仅把课后练习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 更让学生在学习中眼、耳、手、脑并用, 使听、说、读、写等技能得到了训练, 也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发散学生思维, 提高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情感教学, 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 发挥想象和联想, 从而把握作者的心境, 并与之相契合。比如在学习《山峡》这一篇文章时, 只是简单地感叹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进更多真诚的赞叹, 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共鸣, 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才能敞开心扉, 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总之, 语文即生活, 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教好语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笔。有一个好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名师出高徒, 教师应该主动不断学习, 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制定出符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多样性, 使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篇2

作者姓名:肖刚刚

作者单位:定远仓镇初中

科:初中语文

联系电话:***

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为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过分的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别是从近几年初中毕业会考中发现,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题目中得分明显低于城市学生。为此,我对周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偏远农村初中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地域偏僻,信息滞后,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图书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人均收入相对比较低,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和书本。但在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中所看到的是,大多数学生除了作文选、各科复习资料外,其它课外书少得可怜,有的学生连复习资料都没有,只有一本语文课本。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学校发的书,一律都是“闲书”,根本不该看,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怕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这样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许多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运用和提高,这些东西不是靠课堂和课本所能完成的。农村乡镇一般都没有书店或书吧,学生就是想买书或租书也无法实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向学生开放。

由于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农村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内。

农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观念陈旧落后,平时很少读书学习,上课只凭一本课本,一本教学参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很多教师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繁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是他们背上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却仍然不会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

由于受教育评价体制的制约,农村语文教师始终摆脱不了考点练习、写作目的练习的困境。

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时间或全部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的、浮光掠影的将“读”带过,“立竿见影”的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有些语文教师将课文编成一道道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的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用这种无休止、机械乏味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学生开学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却是语文课。

当然,这些只是制约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诸多因素中的点滴和表现因素,要改变这些现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学校所能解决的。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多年,就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建立独立的阅读科学理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感悟。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作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中介,起到的是向导和桥梁的作用,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的“包办”,学生就很难品尝到美,享受到审美的情趣。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探索中去,平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的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正真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内外结合,厚积薄发,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开放多元”式教学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在课外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于是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凉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不仁、无聊的看客„„我则站在一旁倾听,并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特别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诵读中华古代经典诗文、优良传统教育故事读书活动。如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三字经》等。我在每堂语文课前利用三分钟时间,按学生学号顺序让学生讲故事或读一段文质兼美的短文。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有些同学的胆量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显现出来了,然后再安排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寻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试读,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和鼓励。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师生集体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尽量公正、客观,力求找出优点,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或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乐意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在教《灰姑娘的时钟》时介绍他们看《安徒生童话》、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利用和创设条件,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缺失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形成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纵观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呈现三种情况,其一,认识上的错误,多数教师认为,阅读课文无需教师参与,让学生自学就行了。其二,把阅读课文当精讲课文对待,在这中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读书、思考、探索的时间。其三,降低阅读要求,不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加以指导,不对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加以训练。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阅读的氛围,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实践证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了其独特功能。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和谐美妙的音乐配合朗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烘托气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诱发学生细心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更好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和风格,选取相宜的乐曲配合朗读,能为朗读增添神来之韵,比如学习《听潮》一文,把文中海睡、海醒、海怒三段内容的录音与相应的几幅大海的动态画面合成微课,这样,学生既看到了海潮的动态画面,又听到了海醒、海怒时的潮涌潮怒声,学生不失时机地随着朗读,自然会陶醉其中,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画面之中,情随画动,声伴情发,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充分利用朗读理解阅读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的亮点首先体现在朗读上,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是培养、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范读,又要朗读,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師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在朗读中用心灵和作者对话,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接受熏陶,享受乐趣,感受母语的无穷韵味和独特魅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充分利用交流讨论分享阅读的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深层次的内涵。

三、充分利用质疑探究拓展阅读的内涵,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篇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才能确保教育教学取得应有实效, 共有以下三项原则需要坚持:

1.1 坚持教学同步的原则

就是要求无论是对课文的阅读, 还是对附属课文的阅读, 以及教师所布置开展的课外阅读, 都要掌握一个原则, 就是要坚持与教学同步, 这一同步就是要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推进, 一切阅读都以服务初中语文教学这一核心宗旨为准则、为基础, 确保不偏离。

1.2 坚持遵循规律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遵守规律, 就是要遵守课堂教学规律, 顺应发展导向去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遵守学生的学习规律, 就是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 课业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 重了将导致学习效果减弱, 轻了则影响教学进度。总之, 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1.3 坚持实效简洁的原则

“实效简洁”中所要求的, 既不要长篇累牍, 也不要过于简单, 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 都要格外注重教育教学中的实效, 即要求学生们有所得、有所收获, 又要秉承讲求简洁、讲求实效的原则, 这是学习的宗旨, 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宗旨和原则。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进程中, 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和问题, 需要一一加以剖析和解读, 需要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加注意, 为初中语文教学扫除障碍。

2.1 点拨多学生辨析力不强

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就是把自己摆在了较为显著的主导位置上, 不给学生们留出思考的空间, 而是讲述多、亮答案多、点拨多, 如此一来, 非常不利于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辨析力弱, 思考能力不强。

2.2 训练缺乏学生创新不足

除了泛泛的课堂讲解以外, 所实施的阅读专项训练和练习较少, 使得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从而导致学生们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意识淡化, 出现这一问题, 一个是对阅读教学的不重视, 另一个就是阅读教学的形式化问题过于严重, 不讲求学习效果。

2.3 互动差学生见解太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 一味地讲、一味地亮答案, 不懂得解读和点拨, 不给学生们提供思考和答题的机会, 这是一个较大的教学弊病, 也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象, 说来说去就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所表现的互动太少, 不能有效地调动课堂积极性, 形成有趣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 就是要增加互动, 只有互动多了, 才能有效解决和避免学生们见解能力差的问题。

2.4 生搬硬套创作能力弱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还存在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 需要加以认真解决。这就是生搬硬套的阅读教学, 正因为教学中过于推崇生搬硬套, 才导致学生们在遇到实际的阅读情致时, 按照模板来, 习惯于、依赖于按照模板来套用, 致使学生们没能掌握灵活运用的本领, 也直接导致学生们创作能力减弱, 甚至没有创作能力, 这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大的问题, 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对策, 分别从重点、难点、疑点和闪光点四个“点”上入手, 从而得以有效推进语文阅读教学。

3.1 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要想方设法地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 这是实施初中语文教学, 尤其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备的教学技能和学习技能, 可以试想, 如果抓不住阅读教学的重点, 每一篇课文都会泛泛而论、泛泛而读, 势必会给学生们一种混沌感, 更不利于学习和能力培养。所以说, 抓住重点才能抓住教学的主旨, 才能抓住引领学生们的学习的方向。例如,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因为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 所以要仔细阅读、重点学习, 力争通过深入的阅读来体会文章的深意, 了解文章创作的初衷, 而且还要全力把握好文章中的几个重点脉络,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教学重点分别是“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通过阅读掌握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通过阅读来学习和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等, 当这些重点牢牢抓住后, 语文阅读学习自然明晰, 学生辨析能力自然升腾。生动的描写中, 课文中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 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 总还没有得到, 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3.2 抓住阅读教学的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千方百计地抓住阅读教学的难点,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 难点是培养学生、磨炼学生产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如果抓不住教学难点, 并且没能对阅读教学难点加以深入浅出的剖析, 没能充分培养学生们攻坚克难的能力, 那么就不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意义, 更不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说, 初中阅读教学一定要锁住难点、抢抓难点、攻克难点, 让难点成为促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用力, 让难点成为打造学生们阅读创新能力的基石。例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时候, 更是要对文章进行反反复复的深入阅读, 这种反复而且深入的阅读, 主要为的是能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文中的我在面对叔叔于勒时是这样做的: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 我的年轻的先生!”体会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对于初中生而言, 理解这些社会中复杂的意识形态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说, 就要通过老师解读、同学们阅读思考, 才能实现对文章中一些难点的解析, 同时还能达到增长创新能力的目的。《我的叔叔于勒》结尾的话更加发人深思:“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 以免再遇见他”。

3.3 抓住阅读教学的疑点, 激发学生的见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不折不扣地抓住阅读教学中的疑点, 疑点的产生是必然的, 不产生疑点反而是不正常的,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各项学习内容而言, 有很多文章都是学生们一时半会儿无法充分解读的, 一个是取决于作品的深度, 另一个是文章中早有的暗喻, 这些都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们去发现, 才能够实现, 才能够完成教学的, 而对于梳理出的初中语文课文中的疑点、老师要负责一一作答, 对于梳理出的初中语文课文中需要明晰的疑点, 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 去一一破解,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见解能力。另外, 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中的疑点时, 或者问询老师, 或者实施小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这些都是阅读中的收获及增长能力的方式, 关键如此一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见解能力, 让学生们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来增长见识、提出见解。例如, 在学习《杨修之死》和《范进中举》等名著文章中, 就会显现出疑点重重, 比如说杨修为什么正确发表见解还会丧命?杨修究竟错在哪里?“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 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范进岳父在范进中举的前后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范进在实现自己政治报复、考取秀才后怎么会疯疯癫癫?等等, 一系列问题, 都将成为学生们教学中需要解答的疑点, 而这些疑点的成功破解, 就是学生们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见解能力提升的过程。

3.4 抓住阅读教学的闪光点, 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

要充分发挥好阅读教学中的闪光点, 提到闪光点, 难免要引用《师说》中一句话, 即“师者, 闻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要求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特别注意, 在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们吸收一些宝贵的精神食粮, 明白更多、更好的做人道理, 让学生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见识, 从而把见解和思想的闪光点应用起来, 助推学生们创造和创作能力的增长。例如, 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 除了要深入阅读和背诵整篇文章以外, 最重要的是要把文章中的一些优美的词汇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并且能够信口拈来, 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且针对范仲淹所提出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 作以深入的理解, 并解读其中的道理, 关键就是可以根据这一道理来写出一篇理论文章, 增长自身的创作能力, 这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何时, 这一段都是千古名篇、千古绝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总结

总而言之, 在今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还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备的教学机制和教学制度, 培养学生们更加完善的辨析、创新、见解与创作能力, 这就要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广大初中生的共同努力,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确保初中语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整个教学体系中一项重要举措, 推动语文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银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 2009 (4B) .

[2]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周国伟.文韵芬芳.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课外语文, 2012 (18)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篇5

夷陵区鸦鹊岭初级中学覃红梅

拟解决问题的预设:

一、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现状分析:

镜头一:八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七年级的语文课堂,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摆放在课桌上的单单是一本语文书,零星地能看见有几本字典点缀其中。我有些诧异,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语文,字典都没有准备一本,想仅仅“吃透”这一本语文书,以此来学好语文吗?

镜头二:那一次,我兴致勃勃地准备上一节读书心得分享课,先让学生自读,当我看见学生反应不太踊跃时,我才发现原来班上只有几个人带了课外书的,所以我不得不推迟这次活动,我远远没有想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么匮乏。

镜头三:那一次,我做了一个统计:同学们,你们看新闻吗?结果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不解,平时周末大家不都喜欢看电视吗?那为什么连新闻都没看啊?殊不知,新时代的中学生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啊!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啊!生活处处皆语文啊!这样的镜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现在比当初改变了不少,但是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断地让学生明白:阅读应该是一种需要。

要突破的难点、预期目标及实现计划:

二、思考与对策:

面对学生上课之前没习惯准备工具书,面对学生没有一本像样的课外书,面对学生的“闭门苦读”,我除了纳闷,更多的是着急,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小尝试:尝试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人准备工具书

我规定学生上课之前必须美每人准备一本工具书,《现代汉语字典》、《成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等等,无论哪一种,至少要准备一本。我鼓励学生找自己的哥哥姐姐或者到邻居家中去借,后来上课时,每个学生的书桌上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我说:“同学们,字典就是你学习汉语的最贴身的老师,大家要及时翻阅,凡是遇到不认识或者是读懂的字词,一定不要随意读,一定要及时查阅,读准确,把意思弄懂。”

尝试二:“腹有诗书气自华”——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

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尽管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中国教育报》载文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 “分析张飞这个人物形象”这一问题去读《三国演义》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

据说著名的作家朱自清原名就叫作朱自华,因为他觉得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多学生没有课外书,也不想去买,即使有,而且也比较有限,我就建议学生每个人把自己家里的书带来,没有的话就去借。然后由专人来统计登记,建立班级图书目录。我给学生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结果我们各自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一沟通,可能会有三种以上的思想。“于是,学生们把书都集中在班级图书角,这样一来有好几十本了,诸如《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童年》《母亲》、《中学生天地》《鲁迅全集》等等都收集来了,不求学生把每一部书都都完,只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地读几本。

我想我们可以确定读书主题,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或感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在有趣、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激励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形成课外阅读的浪潮。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生拥有了想读书、爱读书的冲动,一旦拥有了这一内在驱动力,学生就能真正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真正体味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尝试三:“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鼓励学生周末看新闻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由于学生大都是住宿生,没有机会天天看新闻,所以我规定,学生周末,周五、周六、周日三个晚上坚持看《新闻联播》,周六、周日中午看《新闻三十分》,也提倡他们看《湖北新闻》和《夷陵新闻》,做一个关心时事的新时代中学生。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教材内容作一些筛选、整合。

尝试四:“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心得交流会

提倡课外阅读自主。

因为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低级、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是说老师就要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教师主要在“指导”上作文章。吕叔湘先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效果,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

同时在适当的时间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去阅读。

课外阅读教师要率先垂范。

我喜欢这样的自读课,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老师也跟学生一起安静地阅读,淡淡的墨香,沙沙的翻书的声音,聚精会神地品读,静静地思考。接下来,在宽松、民主、轻松、温馨的课堂上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独特的第一阅读体会,是那样的真实、是那样的自然、是那样的惬意。或许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句句都是自己的有感而谈,发自肺腑之言。如果学生有创意、有个性的语言经常在班上得以发表、展示,何愁创新信能力不能提高,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创新,否则语言如何发展,观点如何更新,那不全都是陈词滥调了吗?

如果哪一天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描述的那样:“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梦寐的境界。

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来勉励学生和自己。

初中语文拟解决问题预设

问题预设:新课标下如何挖掘写作源泉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问题设想: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给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而且给语文教师也提出了个更高的要求,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其中,写作能力又是其他能力的体现,因此备受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于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而效果始终不佳。那么如何挖掘写作源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文质兼美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突破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材。

突破的难点:帮助学生布局谋篇,锤炼语言,增强写作的兴趣。

预期目标:

1、改变作文观念,真正把写作落实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提高写作的兴趣。

2、分析写作方法技巧,体会到写作的重要性。

实现计划:结合几年教学经验,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认真帮助学生进行选材

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材内容。例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充分利用自己生活资源的同时,开拓生活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丰富人生,了解社会。学生总认为作文只能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似乎这样的事才是有意义的,而对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则感到不必要写,因此,一写作文,就常常感到“无米下锅”。其实,我们周围生活的各种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小事,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如何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呢? 首先,从生活的小事观大节。“于细微处见精神”,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如果把小事放在大的背景中去透视,文章就有了深意。其次,“处处留心皆学问”。读报纸、看电视也有许多写作方面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积累学习。如广告语(坚持就是胜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影视台词、时事热点(韩寒现象、抗击“非典”、猪流感)、流行时尚、时人新语(非典、象牙塔、刷卡、股民、托福、体彩、奥运)……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词汇、现象都值得我们去搜集整理,并在平时多谈论、多应用,作文时自然就会轻松流露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感悟社会,思考生活,对身边发生的无论是大事或小事都加以感悟和思考,既要把生活看成是提供习作材料的源泉,更要把生活看成获得人生营养、体会生活内涵、寻觅生活底蕴的广阔天地,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在生活中受到熏陶、启迪,产生宝贵的情感,获取新鲜的写作材料。

二、帮助学生把握主题、遴选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的是:无论是现行的语文教本,还是修订后的教材,记叙文是多种体裁文章训练的基础,材料的高低关系到作文的成败,但一定要记住,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怎样选材呢?首先,组织材料力求精当。要做到“精当”,必须注意材料不能游离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你所组织的材料一定要契合文章主题。必须注意材料不能胡编滥造,这就是说,组织材料应力求真实、准确。那种“一个人将几个小偷打跑”的情节是虚假的,那种“拾到东西一等几小时”的事例是经不住推敲的。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还必须注意材料不能过于狭窄。其次,遴选材料力求新颖。组织材料后,接着就是对材料进行挑选。这一过程包括鉴别、比较、筛选、取舍等方面。选材料应力求新颖,那怎么才是“新”呢?材料要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写出来的文章发自内心才有真情实感;反之,离开生活、随意编造,又怎能谈得上感染力呢?在选材上如何做到典型、生动、新鲜、较好地突出主旨等,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把心真正地放到学习上,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要勤学多问,又要勇于实践,在写作中探索、发现,把课外学到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一切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三、要充分了解学生,学生认真揣摩语句、锤炼语言

亮丽的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更是成功文章的关键所在之一。一篇好文章,离不开优美的语言,训练语言的最佳方法是读和写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阐述了读与

写的关系,而且还说明了读是写的前提。读什么,又如何读呢?在阅读中,还要养成摘抄、剪贴的习惯,把优美的词句、动人的节段摘录下来、剪贴下来,多读多欣赏,从中体会其妙处,向别人学习,完善自己。”“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写手生。”这还要我们多写,平时勤动笔。课堂做好笔记,课外练习写日记、周记,写读书体会,肯定会有收获。但是在写作时特别要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下面就常见的语言表达问题谈几点“锤炼”的方法:首先要抒发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只有将真情实感倾注在字里行间,才能打开读者的心扉。优化文章的语言就必须抓住细节描写。例如现行教材中的《孔乙己》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再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这样的生动情节把文章的主旨表现地淋漓尽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对策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属于一大难点,部分教师阅读教学成效不高。要想有效突破这一困境,必须以创新的理念设计阅读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更加素质化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一、当前初中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教师阅读教学理念陈旧,侧重知识考查

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眼中,阅读教学完全服务于考试,这样的片面理解导致阅读教学沦为了知识点的罗列堆砌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训练,而没有能够从情感整体上引导学生感悟优美的文章,这就背离了阅读教学的初衷。

2.学生阅读技巧不足,学习能力低下

开展阅读教学要强化对学生的技巧指导,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茫然不知所措。

3.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欠缺,文学沉淀薄弱

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课余时间都被各种练习所占用,很少有较为独立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离开了丰富的文学积累,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4.阅读写作练习不够紧密,缺乏互动促进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大主要课题,它们是相互贯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强化对文章的分析指导,尤其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范文的写作特色技法。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贯彻较为欠缺,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离,采取知识点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忽略对文章整体结构特色的分析指导,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促进作用有限。

二、应对当前阅读教学困境的措施

1.切实转变理念,还原阅读教学本来面目

阅读教学应当带领学生深刻地感悟文学作品的内容,欣赏优美的文字,感悟浓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对遣词造句、间架结构、修辞手法、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训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这一理念有效落实到阅读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从细微处分析教材,采取这样的方式让阅读教学还原其本来面目,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2.强化技巧指导,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技巧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准确地分析感悟文章,从哪些方面着手对文体新颖性、结构合理性、手法艺术性、素材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析,既要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情感特色,也要从细节中提炼成功之处,在这样的科学方式指引下,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阅读方面的技巧。

3.培养阅读习惯,加强学生文学积淀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领会更深,感触更多。对此,教师应当强化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一方面对学生每学期阅读的量做出明确规定,将其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联动作文教学,实现两者互动促进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强化与写作教学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组织阅读教学。要发挥好范文的阅读分析与指导作用,教材中的范文是学生不可多得的优美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写作技巧、表达特色等方面的内容研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思想情感、布局结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启发引导的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内容,而且在写作技巧掌握方面也具有了明显的进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7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 照搬照抄教参及相关资料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 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堂低效的或无效的语文阅读课。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欢迎批评指正或补充。

一、要关注学生兴趣激活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 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 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 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 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如多媒体) 等。总之, 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 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 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 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 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 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这时, 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 教师只能引导, 不能轻易否认, 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 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三、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 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 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 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 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 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 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 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五、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苏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 但我认为还很不够, 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 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 也可作为课外训练,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探究 篇8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没有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个别难点词句的解释, 并没有进行专门的阅读教学;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没有科学的指导。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是其阅读能力不过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 这不足为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划分层次、掌握重难点句子、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等简单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这是当前较为典型的缺乏科学指导的现象。

3. 存在被动阅读、盲目阅读的现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 又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被动阅读的现象。学生既不会主动阅读, 在课堂中的阅读时间又有限, 因此课外阅读更是很少涉及。此外, 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盲目阅读的现象。由于学生没有树立起明确的阅读目标, 因此其所谓的阅读只是一味地盲目阅读。盲目阅读, 只是单纯地追求阅读数量, 而对于读了什么、读懂多少、中心思想等读书的要义一概不问。这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措施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教师就必须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必须精心组织课堂语言, 并善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实物来进行辅助。如在讲解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斜塔上的实验》的时候, 教师一是必须要用普通话讲解;二是将课文中难懂的话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翻译”出来;三是要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伽利略要做这个试验?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道理呢?通过向学生提问, 学生就会被课本中的内容所吸引, 从而认真听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 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2. 结合作品特点来进行阅读教学。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作品自身的特点来指导学生。对初中生来说, 在阅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出中心句。要想找出中心句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凭直觉;二是分析理解。如在讲解鲁迅的《社戏》时, 重点是要把握住文章线索。在《社戏》一文中“我”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角色, 是该文的重要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我”为线索来进行讲解。在阅读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要把握住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通过对这些元素的了解, 使学生真正明白: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3. 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指导。

针对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科学指导的缺失,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传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 在教学过程中甚至还要逐步向学生传授教学方法。如在讲解《孔乙己》的时候, 学生初次阅读时要向其传授三种方法:一是要把握住文章文体的特征;二是要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三是要结合文章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来进行阅读。这是鲁迅的一篇著名小说, 该文讽刺了“吃人的礼教”。明白了这点后,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深化文章的主旨。随后的精读过程中必须要鼓励学生深刻认识到文章的社会鞭挞意义。在这一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通过仔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来掌握文章的主旨, 以及文中一些特别语句的使用。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做笔记、圈点、批注, 以及摘要。多做读书笔记, 多总结, 多写读后感,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课文阅读分为略读、浏览、精读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阅读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紧密结合文章的特点来进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书刊、杂志, 这类读物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不论对于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 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都大有裨益。

4. 课堂中要重视说话训练。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语言越丰富, 他的思维也就越成熟。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课堂说话训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成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很不成熟, 对于文本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学中若能鼓励学生多参加说话训练来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 提高他们的悟性, 其阅读能力便会“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 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文中的“我”童年时期最快乐的是哪些事?三味书屋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热烈的讨论, 在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要学会在默读中品味。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朗读, 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默读。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是中国文学的精华, 充满着哲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来领会其中的含义。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文本阅读中重点把握词语的含义。默读可以做到边读边想, 对于精确把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提升学生的悟性很有帮助。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默读, 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9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 语文阅读教学方向出现了偏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有些教师在没有深刻地理解教学改革的深刻含义的情况下, 为了显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出现了偏离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脱离阅读文本, 讲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会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加重视人物的丰富形象和内容的新颖性, 但忽略了对基本阅读技巧和阅读知识的教学。从长期来看, 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偏离

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我国初中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一般都非常模糊, 理解也非常宽泛, 而且大部分都仅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往往重视对语文知识的讲解, 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明确这些教学目标, 教师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 重视阅读教学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就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来说也是如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现在阅读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语感, 语感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感即语言感知能力, 语感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靠阅读来实现的。让学生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 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文学带来的美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 才能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也有促进作用, 可加深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掌握。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的指导和长时间的积累。因此, 在初中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阅读兴趣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兴趣, 就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即使老师准备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没有实际效果。教师应不断强化对学生语文基础的教学和学习, 让学生逐渐对语文教学、对阅读产生兴趣, 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个人特点的课外书, 使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慢慢喜欢上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 阅读训练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面阅读的积累, 对于阅读解题训练来说, 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因为也许需要解答的阅读问题在学生独立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已经思考或者解决了。通过适当的阅读解题练习, 让学生掌握阅读习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三结束语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 特别是对于汉语这种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来说, 更要重视平时生活中的积累。

参考文献

[1]祁增海.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初读、精读[J].新课程 (中学) , 2012 (8) :45~46

[2]李世伟.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28) :28~29

[3]叶林.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1 (11) :25~2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篇10

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 领略文学领域无限风光的开端, 要让学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并使其被深深地吸引住, 阅读教学是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 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下面, 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 初级中学的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 在课改洪流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校一些可喜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明显转变, 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逐步现代化, 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给语文课堂带来鲜活的气息, 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解决, 势必影响到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影响到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1. 教学中存在拿来主义, 新瓶装旧酒, 过分地追求表面化的形式, 忽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适应新课改, 有些教师将心思用于课的形式上, 以“标新立异”、“改头换面”等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堂内容。一堂阅读课一上课就合作, 一学习就探究, 热衷于表面上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如:阅读教学不是以读书为重点, 而是以讨论为主导。读一段课文没有几分钟, 而安排讨论却用了十多分钟。把时间花在不断地让学生前后左右扭动, 以凑成形式上的“活动”, 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 的确不值。学生读书浮光掠影, 讨论起来就难免空穴来风。表面上看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实则空洞乏味, 味同嚼蜡, 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和作用。这样的教学只会昙花一现, 收不到任何效果。

2. 教学中以本为本, “庖丁解牛”式地肢解教材

目前, 初级中学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 很多老师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 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课堂上, 读课文, 想课文, 说课文, 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 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 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 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 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 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 自己仍然不会去阅读和品味优美的文学作品。

3. 简单的问答式教学, 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阅读课, 教师总是按照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地进行, 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练练、说说讲讲, 而自己只作为发问者、点名者、旁听者, 不必要的提问多, 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 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也更少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既是主导者, 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 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读教学的最前沿, 应引导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多读、要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 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应起到正确导向、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

4. 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 干扰了正常的阅读教学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 似乎不用多媒体, 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 而是读屏幕, 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 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把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当作一种“时尚”, 一种“装饰”, 一种“目标”来追求, 甚至把阅读教学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电教手段上。特别是上公开课, 什么录音机、投影仪、放像机等轻重“武器”一齐上阵已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其实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 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 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 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 严重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面对这些困难, 笔者经过不断摸索, 总结出以下不成熟的认识, 以供同人们参考。

1. 倡导语文阅读教学“真实、朴实、扎实”的风格, 认真搞好学生的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把复杂的课文教简单了, 把深奥的道理教浅显了。语言是工具, 教学生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 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

(1) 语文课上要营造良好的语文训练的氛围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为什么那么富有魅力,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她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优美的语言世界。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接受熏陶, 语文能力能不提高吗?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训练的主战场, 学生在语文课上接受训练时非常需要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作为范例。语文教师应当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因此, 教师的一字一词都要准确, 经得起推敲, 一言一语都典雅、规范,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浑然一体。

(2) 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完成三个任务:“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认字学词, 积累语言。此外, 还要培养读书的习惯, 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 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 概而言之, 就是读书, 没有读书, 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我们农村的初中, 很多学生读不好书, 写不通话,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 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 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要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 平心静气地读, 整体联系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2. 要合理地使用教材, 正确地认识课改中的创新

语文课本是要认真教、要认真读的, 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 但决不是学生阅读的“唯一”。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 仅仅靠啃教材, 学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认为“课外的海明威”比“课内的海明威”精彩是学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阅读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 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阅读, 好的作品大家一起交流;另一方面,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规定课外阅读量, 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作品。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 (摘抄) 。推荐时要讲究一点艺术, 以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例如笔者在教《范进中举》时, 就顺便跟学生聊聊作者其他小说中精彩的故事情节, 希望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们的课堂改革是要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 而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 传统与现代, 不是截然对立的。对于传统教学中的优秀经验, 要继承, 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 加以改造, 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 不断丰富, 推陈出新, 促进其发展,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一上课就合作, 一学习就探究, 更不是只重形式而轻内容。

3. 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语文的面广, 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杂家, 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语文教材相对说来是稳定的, 前人、专家对它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精深的地步。我们如果仅仅生搬硬套别人的研究成果, 所获得的“水”, 不过是一桶“死水”而已。倘若我们不囿于别人的研究, 有自己的发现、独特视角, 哪怕是一点点, 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水”便会活起来。因此, 只要我们用心研究、钻研教材, 活水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滋润学生的心田。

4. 加强交流与表达,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 都安排一名学生背一首诗词, 或读一段精美短文, 这样既丰富学生知识, 扩大学生视野, 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周利用两节课时间, 让学生讲故事, 讲新闻, 讲身边发生的事。把讲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生的讲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 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 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还可以有创造性, 通过讲故事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 脚踏实地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 但也正是这种艰辛才能让人品味到无穷的乐趣。

摘要:由于学校条件、师资力量、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学生课外阅读都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如何因陋就简, 因地制宜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是语文老师们应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冯国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管见[J].甘肃教育, 1995, (1-2) .

[2]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5) .

[3]靳贺良.阅读教学改革的几个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5) .

[4]王志勇.初中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7) .

[5]张学明.“创新阅读”例说[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3, (12)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篇11

一、阅读过程的无效和匮乏

阅读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那阅读就毫无意义。不管你的阅读量有多大,都只是在浪费时间。而老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知识,从而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遨游。然而事实上,学生却没有更好的得到这方面的指导,因此,这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阅读缺乏深度

过于浅层的阅读,使得学生不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而深刻的思考。这样使得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读到什么就接收什么,不能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思考,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而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一些网络小说和八卦杂志所占据,若学生们阅读这类文章成为习惯,则使得学生更注重阅读快感的直接体验,而不注重于阅读材料中的思想传递。

三、阅读内容过于单一,照本宣科

由于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又被智能手机和电脑游戏吸引去了。学生们更热衷于打游戏、看电影等一些娱乐项目,对于阅读这一传统方式反而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应试教育为指导准则,凡是跟中考无关的内容就不在传授讲解,造成了学生的这种焦虑的心态,对于课外广阔的阅读天地失去了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阅读教学呢?具体方法如下。

1.老师应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上,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却没有把学生的思考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好好的培养起来。这就好比我们给了学生一条鱼,却没有给他们捕鱼的方法。当学生喜欢学习语言时,会学习语言,学习时有效果,语言教学也达到了“不作为”的境界,也达到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老师,首先得热爱自己的教学内容。带动自己的教学热情,只有带动了自己的教学热情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的喜欢上阅读。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

3.相互评价提高阅读质量

同学们相互交流、补充、完善,之后再交与老师评价,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即使是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在思想的交流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在上初中时,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师,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管理的非常的严格,但即使是这样,他教的学生还是考的不是很理想,语文阅读成绩一直上不去。事后通过调查发现,这位老师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问题,他讲课的声音不大,坐在后面的同学听课很费劲,再加上他上课不能做到生动精彩,只是一味的照着书本念书、做题,没有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使得听他的课的人越来越少,学生们上他的课看小说、写其他科的作业,甚至睡觉,他的教学就是典型的无效的表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篇12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1.以课本内容为主。当前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都是由语文教育界的专家精心筛选出的经典文本,在难度安排和审美意蕴上有着独到的设计,但这并不代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育文本就应该局限于课文内容之中。事实上,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深厚的积累,而这些并不是语文教材能够完全满足的。若完全局限于教材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教师在讲课时就会被束缚住手脚,无法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课文文本在写法和感情上的美感。同时,将教材当作唯一的阅读材料也会导致学生视角的狭窄和语文素养提升的停滞,不利于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未来更好地发展。

2.忽略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之中,用于阅读教学的文本多是经典文本,这些文字经历了时间和无数代读者的考验,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重视经典并不意味着要忽略阅读教学的时效性,阅读作为一种能力更应该重视其为当前服务的作用。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该将阅读材料局限于经典著作,也不应该忽视材料的时效性,不仅可以引入大量时文美文,也可以将当代人的文学表达与经典进行对比,突出文学超越时空的价值。例如,对于当前较热的罕见寒潮,教师可以结合古诗之中描写雪景的《江雪》、《卜算子·咏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观感进行扩写,帮助学生理解千年之前诗人所面对的美景和心中的思想感情。

3.片面强调阅读理解练习。在初中语文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语文教学的成果多以语文考试的分数来定论,这导致在部分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关注考试内容,并以阅读理解这种语文考试的题型来取代阅读本身。阅读理解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但以大量练习来提高阅读成绩的方法难免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水平的真正提高。

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1.合理安排阅读难度。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个人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性时期,这不但赋予了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以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也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阅读训练必须秉持着循序渐进得到方法和稳步提升的思路。在学生阅读能力飞速发展时期进行阅读训练,必须摒弃拔苗助长的想法保证阅读难度处于合理范围内,也必须保证阅读文本不会过于浅薄,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升。考虑到语文教材在选文和编排设置上的合理性,初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选取阅读素材时可以更多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例如,在教授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不仅可以围绕课文进行探讨,还可以大量引入《朝花夕拾》之中的相关素材,以鲁迅和童年为中心主题广泛介绍优秀文本推荐阅读。由于这些文本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插入这些文本,不仅能够很好地深化认识加强理解,还能保证课外延伸的文本在难度上安排合理。

上一篇: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论文下一篇:Cisco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