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篇1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指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着力于综合阅读学习课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各学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所以在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做到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做到保持兴趣, 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学习动机。第三要做到常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综合阅读学习和训练。
1. 语文综合阅读的兴趣培养, 需要趣味。
从学生的阅读心理来看, 阅读的原动力即为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又缘自于文本的趣味、缘自于读者的一种需要、缘自于一种有效的激励。初中语文综合阅读自然也需要这种阅读的原动力。初中生综合阅读的兴趣特别需要阅读趣味的支持。因此, 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内容的趣味性。
2. 语文综合阅读的兴趣保持, 需要激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的心理需求能激起他对某个事物的强烈兴趣。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 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的心理需求,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阅读兴趣。
(1) 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督促学生进行综合阅读的有效方式。我要求学生每周起码阅读三篇课外文章, 并且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填写好综合阅读卡, 此卡中我设置有以下内容:文章题目、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佳句摘抄、佳句创造、读书感言。这样的综合阅读卡既有利于教师进行阅读检查, 又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从而成为评价学生综合阅读的有效依据。
(2) 读书报告会。一学期内, 可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学生读书报告会, 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学生读书报告会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然后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报告自己的读书情况, 并评出“读书能手”。评选条件如下:有自己的读书清单, 有自己的读书收获, 有今后的阅读打算。
(3) 专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专题, 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便于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个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交流,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专题性阅读可以有效地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 比如, 在“走进大自然”、“月球探索”、“人类的起源”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分别开展“大自然探秘”、“自然之歌”、“月球探秘”、“月亮文化”、“人类起源探秘”等专题进行综合阅读。同时, 还可通过专题读书报告会进行综合阅读成果展示, 或者举办专题阅读成果手抄报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督促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3. 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 进行激发和引导。
语文综合性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这种学习,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 所以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之外, 更多地还要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 以读引读。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进而引导他们读同一类的文章, 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 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 这样就会另有一番滋味。学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进而读一读陈从周的《苏州园林》, 就会对教育家和园林建筑家介绍说明事物的角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 以生活引读。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疑问、困惑时, 我便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如有的学生意志浅薄, 控制不住自己, 我便引导他去读奥斯特洛夫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从而坚定生活的信念。有个别学生觉得学校生活苦, 没有意思, 思想消极, 我便引导他读一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时先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 再要求学生把它写成一篇文章。若学生有疑惑, 再出示描写这类生活的文章, 这样学生阅读兴趣一下子就浓厚起来了。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篇2
〔甲〕只有经受各种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每个人的。生道路不同,所面临的各种考验也不同,□□具有顽强意志的。□能为实现自身的追求而经受住前进途中的风风雨雨、艰难险阻。犹如一块原钢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材,荣誉是伴随着艰难的探索历程来到强者的身边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在面临着双耳失去听力——这最悲惨的考验时间 . 他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体想使我屈服”的怒吼,与命运作顽强的抗争,终于饮誉世界。英国的海伦·凯勒集盲、聋、哑于一身,但她自强不息,顶住了来自生活上、学习中的各种考验,被誉为“与拿破仑齐名的伟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探究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荣誉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们所经受的是百倍于他人的难以想像的考验。由此可见,不经过炼狱的.洗礼,焉能成为圣人?
[乙〕在获得荣誉之后必须接受考验。荣誉本身也是一种考验,一种比艰难困苦更大的考验。因为伴随着荣誉而来的往往是鲜花与赞美、金钱与桂冠等,而这些是能诱使一些人背弃初衷,走上邪路的。□□有了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能。视荣誉,不躺在已有的成绩上,不懈进取。“镭的母亲”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把皇家学会授予她的金质奖章给自己的女儿玩,她说这:“我要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决不能因为获得了荣誉,就停止了对科学的探索。”她正是这样对待荣誉,才能孜孜不倦地探求,两次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让我们再来看看获得荣誉后的江郎吧:江郎年轻时,才思敏捷,妙笔生花,颇得荣誉。可是他在这盛誉之下,不觉飘飘然起来,晚年“终日欢娱不 复留意于文笔”,终于落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面对荣誉,只有不断进取,从“零”开始,才能更上一层楼。
21. 在[甲]、[乙〕文段中的二处空格里填上相同的一组关联词语,恰当的应是哪一项?
A. 只有……才…… B. 只要……就…… C. 无论……都……
22. 根据下列备选答案作答。
A. 只有经受各种考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
B. 不经过炼狱的洗礼,焉能成为圣火。
C. 在获得荣誉之后必须接受考验。
D. 面对荣誉,只有不断进取,从“零”开始,才能更上一层楼。
答:[甲〕文段的论点是();〔乙)文段的论点是()。
23. 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甲〕、〔乙〕文段都同样运用了一论证;所不同的是 [ 甲〕文段还运用了 __ 、__ 论证的方法,〔乙]文段则同时运用了 __ 、__ 论证的方法。
24. 【甲]、[乙〕文段都相同的运用了下列哪一种论证结构?()
A “总论--分论:’B“分论一总论式”
C. “总论一分论一总论”式
25. 如果将〔甲〕、[乙]文段连起来,然后加上一个共同的题目,最恰当的应是哪一项?()
A. 谈荣誉 B. 荣誉和考验 C. 说考验 D. 千锤百炼方成材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阅读期待
综合性学习是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它注重实践,反哺生活,在融合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资源最大程度上的融合,关注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课的实施开展有难度,但可不可以找一个突破口,创设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性学习课型呢?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笔者构建了具备“从阅读教学而来”“关注研究性学习”和“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三大特色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课型。
下面笔者以“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牡丹、竹、兰形象解读”三堂课的教学为例,对这一模式进行分析。
一、观点产生——基于阅读期待,以阅读教材为切入口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笔者上《爱莲说》时,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在他的表述中肯定了菊和莲有高贵的品质,那么牡丹呢?牡丹只是象征富贵吗?”一石破湖,这个问题顿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引发了笔者的关注。
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课堂的表现来看,有些学生赞同周敦颐的论断,也有一部分学生高举起手想要批驳。针对这个现象,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初步思考。分析问卷后,笔者发现不赞同周敦颐“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论断的有17人,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周敦颐理所当然的表述却是许多学生的疑问,我们决定上一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质疑。“牡丹,花之富贵者否?”这个问题可以串联起中国文化中对于牡丹意象的一系列解读,能够让学生围绕“牡丹”这个主题,紧盯“牡丹是否富贵”这个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于是,17人对37人,学生自然地分为两组……我们上了一堂“中国文化视野下牡丹形象解读”课。
(二)发掘课文“闲笔”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中国文化视野下牡丹形象解读”一课后,笔者又尝试了“中国文化视野下竹形象解读”一课。这堂课同样以课文为切入口,生发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这里的生发有笔者的引导:“桃花源内只种竹吗?如果是,可不可以换?如果不是,陶渊明为何只写竹?”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众说纷纭,进而有了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提出这个疑问前,笔者广泛查阅了资料,研究这个问题的可研究性,最终找到了切实的依据。显然,从课本出发,发掘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切入口,能够让综合性学习更加切近学生、服务学生。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时,面对“山下兰芽短浸溪”兰草蓬发的美景,学生们纷纷感慨“我们的学校叫建兰中学,可是为什么没有兰花”。综合性学习提倡关注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对“为什么学校没有兰花”的疑问,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思考和学习,并上了“中国文化视野下兰形象解读”一课。
二、观点碰撞——立足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应用能力
基于阅读期待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起源于阅读教学中生发的疑问。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自然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比如:有些人赞成“周敦颐‘牡丹,花之富贵者’”的论断,有些人不赞成;有些人觉得学校应该种兰花,有些人则觉得没有必要。在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资料的收集、删选和运用,都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完成的。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从《神农本草经》出发,利用“牡丹的原名——鹿韭、鼠姑”来论证牡丹不显贵的出身;从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出发,以“土人皆取以为薪”来看牡丹初始时作为柴火的历史;从《卧虎藏龙》和《夜宴》竹林打斗的场景,来看李安对于儒道精神的发挥和发扬;等等。
三、观点深化——以全员辩论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笔者采用了辩论的方法。以下是“中国文化视野下牡丹形象解读”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生(正) 其实从宋代开始牡丹就被称为富贵花了,明代著名的画家还这么说:“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在我国,牡丹花在千百年的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印子就是“富贵”这两个字。
生(反) 首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富贵的含义。富:富裕、富有。贵:显贵、贵气、地位高。富贵指富裕而又显贵的地位。“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自古以来就有吉祥之意,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温暖和古朴的爱意。毫不夸张地说,牡丹是世界上最值得歌颂、赞扬和值得尊敬的花之一。而今天对方辩友却一直来跟我们强调富贵,赞成“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把象征圣洁的牡丹和象征富贵的金钱、利益放在一起,侃侃而谈地画上等号,不觉得惋惜、不觉得愧怍吗?
辩论不仅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让思考继续延展。在教学中,笔者还把Ipad引入课堂,以便让有感触的学生及时地运用Ipad参与课堂辩论。这相当于把少数人参与的辩论发展为全员的辩论,从而把更多的人引向思考、引向探究。
四、课堂生成——关注听说读写训练,指向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文化视野下兰形象解读”一课的教学中,辩论双方最后还是不能统一意见。于是,笔者给他们布置了不同的任务:觉得建兰要种兰花的,给校长写一封种兰倡议书;觉得建兰无须种兰花的,写一写能体现君子之气的兰苑(建兰中学的雅称)。以下是一学生写成的《兰苑记趣》片段:
环苑皆山也,望西南吴山,林壑尤美。望之潺潺似绢者,中河也。自城隍阁东行二三里,便得林荫翠翠。琅琅书声,渐入耳畔,其小道素净,有闲人谈笑其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然铃声惊乍,学友蜂拥而出,或携友畅谈,或思疑解惑,或追打相逐,一派生机。
校园之中,有一鱼池,水深而鱼肥。校园之北,有一绿地,草茂而花艳。校园之南,有一校舍,书声琅琅,经久不绝。校园之东,有一学社,琴棋书画,无所不学。校园之西,有一小亭,可观四时之景也。
文章极写兰苑之美、建兰人之向学。可见,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题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常规的写作练习外,笔者还注重学生“研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让初中学生尝试写研究性报告。课后,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撰写了《明清小说中牡丹形象研究》《唐诗中的竹》等研究报告。
总之,基于阅读期待的初中综合性学习新课型把语文味作为课堂的审美标准,如在“中国文化视野下的牡丹形象解读”一课中,学生研究了许多的牡丹资料,从戏剧《牡丹亭》到古诗中的牡丹,从历代牡丹名画到牡丹作为中国爱情之花的地位,从牡丹的传说到牡丹的服饰,从牡丹的饮食到佛教从印度传入后入乡随俗地用牡丹代替了莲花成为“供花”,等等。同时,这一课型以研究性思维的培养为发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查找信息,阅读、学习、筛选相关信息,发掘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研究、思辨、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篇4
一、活动准备
1. 公布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以及中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必须阅读的书目。
(目的:充分发挥阅读书目的导向作用, 让学生去主动了解名著, 明白选择优秀作品的标准。)
2. 设计“好书推荐单”。
“好书推荐单”是读书摘抄的拓展和延伸, 内容不仅包括书名、作者简介、作品版本、精彩句段摘抄, 还包括精彩句段点评, 推荐书目理由, 其他同学阅读后的留言及签名等。 (目的:在征求同学留言的环节中, 推荐书目的学生一定会向留言的学生讲解自己推荐书目的内容, 从而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也为后面的推荐讲演做好了准备。)
二、精彩案例
推荐者:今天, 我要推荐一本书, 我先不说它的名字, 请大家猜猜看。
(取出一幅用A4纸画的水彩画, 画面上是一片掀起波涛的大海, 还有一只振翅高飞的海鸥)
生1:是《老人与海》!
推荐者:你说的老人是到过海上, 看到过海鸥, 但是我今天没推荐这本书。
生2:是《海鸥乔纳森》!
推荐者:回答对了!你太聪明了! (板书《海鸥乔纳森》, 并板书作者:【美】理查德·巴赫) 海鸥乔纳森是一只怎样的海鸥呢?请看这里。 (拿掉水彩画, 下一张A4纸上赫然写着“敢想敢做, 与众不同。”
推荐者:看到乔纳森, 我就想到乔布斯, 他们之间真的有相似之处呢!因为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在改变着世界, 所以我要向他们献上我的敬意 (又拿掉一张A4纸, 上面大字写着“献给真正的勇士, 它就活在我们心中”。学生再次仔细认读) 。
推荐者:想了解乔纳森到底是怎样的一只海鸥吗?先请大家一起随我观看书中的几幅插图。 (取下书签, 翻了几幅插图, 都是不同的大海背景下海鸥的美丽身影) 如果你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那么, 请带上你的借书证, 迈开你的脚步, 走进图书馆, 新华书店去吧!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失望!
主持人: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评判一下刚才的好书推荐。
生3:她的开场白与众不同, 她用A4纸上的办法, 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很有创新意识。
生4:她的准备非常充分, 展示书的内容时, 用书签做导引, 翻到书页里的插图。她阅读的习惯很好。但是她光给我们看图, 内容涉及得太少了, 应该具体讲一点。
主持人:那么, 听了她的介绍, 你想去了解乔纳森吗?
生5:看她说, 不如看原著, 我会去看的。
生6:我很欣赏她的推销才能, 只是白纸上的字颜色要深一点, 才更加醒目。这本书我看过。她对作者的介绍太简单了。她的介绍让我又想起这本书, 我会去重读它, 我相信再读这本书, 我会有新的收获。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同学的精彩推荐!另外我们也要感谢同学们的重要补充, 使我们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解读角度。希望同学们借鉴今天推荐的方式, 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更大的创新, 让更多的同学爱读书, 读好书, 从书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三、后记
推荐者今天的表现非常沉稳、自信, 语言表达清晰、缓慢而有力, 表现出了一种推荐自我的气度, 在公开场合能注意到与场下的互动, 并且表现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说是阅读活动给同学们一次认识该同学的机会。这位好读书的同学, 也以自己的表现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主持的同学能迅速抓住学生推荐词产生分歧的关键点, 指出推荐效果的问题, 显示了主持人随机应变的才干。下一步可以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推荐的细节上, 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增强自信的同时, 获得提高。
四、活动效果反馈
以书为纽带, 学生寻找着与自己有相同阅读兴趣的同学一起交流阅读体会, 从而加深对阅读该书的认识。学生课间交流的话题开始由原来的游戏, 向有关阅读的问题上转变。为了寻求留言签名, 学生必须向其他同学“兜售”自己推荐书目的精彩看点, 从而促进同学之间阅读氛围的形成。
相互交流促使学生的评价角度开始变得多元化。学生问题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师、教参上的成见, 而是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去多角度解读文中人物的思想、举止。可见书是拉近学生生活与知识的快捷方式。
热销书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学生推荐书目用过的“时髦”词汇, 很快在班级里流传开来。学生对词汇的敏感性明显加强。
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为了共同完成好书推荐活动, 学生之间互相借书、互相探讨书中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多, 有特别喜欢读书, 但是原来不大愿意与人交流的学生, 在活动中积极投入, 表现得阳光、自信, 性格也变得开朗、健谈了。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篇5
摘要: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名著的阅读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通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拉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课本知识与名著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生的学习没有高中生那样繁重,但同样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考试范围,一切学习都围绕考试进行。即使考试过程中有涉及名著的部分,都是关于名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让学生将关于名著的人物、事件、地点、思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便于在考试过程中应用,却没有真正阅读名著。从师生及家长的角度看,取得高分是初中生的最终目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都被看做是浪费时间。即使有很多学生对名著充满兴趣,也不敢违背教师和家长的命令,课外阅读名著被一些家长看做同玩网络游戏一样的行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严重行为,学生的兴趣被强行扼杀。
二、阅读名著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家族日常行为的描写,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状况,同时最终的结局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另外,通过《格列夫游记》,能够了解当时英国的基本生活状况,这篇小说到处充斥着对英国议会政治的讽刺及对反动宗教组织的批判,在这样的状况下,受苦受难的终究是人民。格列夫宁愿与马为生,也不愿意再次做人,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作者通过《格列夫游记》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同时代表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期盼。
2、促进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学习。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在进行文章理解时,只会对课本上出现的情感进行套用,如果课本没有涉及,学生则显得措手不及。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情感及文学知识,是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极大补充,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同时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不同于课本知识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禁锢了学生思想。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无限扩散,通过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有利于自己日后更好地发展。
三、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得灌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的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缺乏自主学习性,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相关阅读计划。从长远看,可以制订三年计划,即在初中三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名著教学。从短期计划看,可以制订每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并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心得通过文字描述出来。
2、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在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应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优秀名著推荐给大家。另外,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技巧进行分享,做以借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在交流课上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名著,并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区分名著与网络小说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利用阅读名著的接口,阅读一些没有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通过阅读交流,可能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励全员参与。
3、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初中生受限于理解能力及三观未完全形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比较高深的名著难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选取的名著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首先选取一些思想比较浅显的名著,例如对于四大名著的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可以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比较直接地披露了现实,思想比较直观。而《红楼梦》的文学境界明显更加深奥,可以等到九年级有一定文学基础和思想见解再阅读。
4、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示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推荐几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掌握一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开放性思维。
四、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6
摘要:阅读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78-01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采取有别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即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策划与选择,它要解决的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激发兴趣,启发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来说,处理好了,对整个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我们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借鉴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比如有时我们在改学生习作时,会感到他们词汇非常贫乏,语言空洞。学生对眼前闪烁着的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等,不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你们,学生知识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教学中,学生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并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积累、借鉴作家的语言、写作技巧等的成功之处。如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做好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使其逐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写自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平时我就要求学生这样做,养成自主性的习惯,并持之以恒。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学生掌握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可以达到准确理解全文的目的。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上,我们首先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获得总的初步印象。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指导一小时阅读时还要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充分发挥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教学的实质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要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导、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从而实现多重对话,在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完成文本的学习。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通过精心设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课堂上,我们仍然倡导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王正敏
摘要:阅读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深化思维、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陶冶情操,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26-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在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是我个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阅读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积极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前提。想要学生爱阅读,我们作为教师的得先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授课,不能创设一定情绪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欲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喜好,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家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博大精深,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梁启超先生的论证严密的《苦与乐》和一些著名的外国作品等都值得学生深读。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各种各样的阅读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阅读的乐趣。
二、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早就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只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 学生的阅读方式方法传授同样重要, 只有让学生会自主的去阅读,并且能做到高效率的阅读,那么,阅读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 “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的揭示就准确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的的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这也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通过分析能力将读物中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在通过综合能力将这些分解出来的东西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阅读提取信息,学习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只有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能力是指当你在看到或听到某事物时,由于该事物的各方面特征使你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联想能力对学生的阅读也很重要,他能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去联想,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顺从新课改的意愿,一切以学生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阅读。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阅读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艺术整体,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人在进行阅读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阅读中,逐渐进步,逐渐提高。
四、课外拓展
课堂的阅读是基础,课外的阅读是补充,学生仅仅停留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积极引导学生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等)作品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开展阅读。例如,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指导学生课后阅读《骆驼样子》;教授《美猴王》,引导学生去阅读《西游记》等。让学生的全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阅读: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感悟,创新思维,阅读计划,趣味教学,阅读热情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够自觉地投入进去。而在语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依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结合所讲授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喜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比如,在授课时,我们经常设计多种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既深刻学习了课文,又提升了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核舟记》时,笔者就把自己刻好的一枚核桃带进了课堂,并把本文做成了动画,双管齐下,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的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起来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方式教学。除了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笔者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还注意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阅读,比如歌曲大联唱、歇后语大比拼、我来出谜语、口诀编编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今年暑期,我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留作业之前,我用多媒体对这本书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并请他们跟我一块儿欣赏了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恢弘的气势让学生们很震撼。话题一转,笔者又指出,这是一部雅俗共享的巨著,里面也有一些诙谐的歇后语,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经过这三个兴趣激发的环节,学生对这部书已经是迫切想读了。开学后,学生不但积累了几十条歇后语,而且还专门开了一场“三国故事会”,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讲得最精彩,起到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这一活动的主体,必然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学。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阅读教学中,也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老师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教导他们阅读的方法,通过激发他们自学阅读的兴趣,并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为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要指导学生坚持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者和老师去探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了问题,所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必然会充满阅读的激情,并最终养成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启迪学生的阅读感悟
良好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并最终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和情感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去思考,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和创作意境。其次我们教师还要启迪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丰富情感进行赏析,通过对作者意境的把握做出自己的感悟。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反复体验、不断理解、受到启迪并最终感悟的过程。我们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且最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的、陈旧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进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必然呈现多元化和创新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同时认真思考,并且要认真做出阅读笔记,在笔记上作出自己欣赏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和评价,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对于弄不懂的问题,可以找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进行指导,同时也要适当地参与进来,有目的的诱发和鼓励学生多向性的思维和多元性的讨论,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师要教育学生注重积累,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积累的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心急,要注重阅读的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教育学生注重积累,我们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学生可以依据老师推荐的书籍和文章结合自己的兴趣,制订出详细的阅读计划,具体到周、月、学期等环节,比如我在这周要读什么书籍和文章,读多少,能掌握和理解多少,等等,然后到了周末、月末和期末对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看自己完成了多少,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计划,等等。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书籍。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260万字以上,并且每学年必须阅读最少三部名著。学生可以通过对计划的指定和完成的过程完成对阅读学习的积累过程,其实积累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思索、不断掌握和不断收获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做笔记、记卡片、剪报刊、课外阅读和测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篇8
一、在学习上, 可以巩固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是一种语言教学, 每种语言的应用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比如语句构成、词语搭配以及常用短语等, 汉语也不例外。而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深刻体会汉语的语言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加强阅读教学, 可以使学生把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在阅读中实践,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判断, 深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及作者表达这种感情所采用的文字语言。在阅读的同时学生还能深刻体会词语或句子的巧妙应用,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语的表达, 二是书面语的表达。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对文中各段落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或让学生解释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要表达的含义使学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中, 学生第一遍阅读时可以粗略阅读, 重点在于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读, 重点分析文中词句的应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完成这些工作以后再回头去对文章进行阅读, 就会从中学习到作者表达感情时文字的运用方式, 进而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在心理素质上,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小学时期是学生的“三观”初步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心理素质构成的很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它是由视觉到知觉再到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认知素质和意向素质的影响, 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读物来引导学生, 比如学生阅读完《鲁滨孙漂流记》之后, 肯定会被主人公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气馁、不放弃的生活勇气所感染, 通过阅读学生会领会文章暗含的内容, 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以及作者在写文章时融入的个人感情, 学生通过阅读会受到文中主人公精神面貌的感染, 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在科学素质上, 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仅学富五车, 而且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他们要具有思维创新能力。古往今来, 凡是大有作为的名人在思维上都是具有独到之处的。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没有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不懂得变通运用。阅读教学是让学生直接与优秀文章进行接触, 而不是由老师带着早已准备好的对文章的理解去向学生灌输。在学生阅读新文章时, 学生没有受到任何问题的限制, 学生可以自由地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去自由地想象作者写文章时的内心感受, 然后再去进行自己的创造。如, 在阅读《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 文中写道“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学生读到这句话时就会联想到其他碧绿色的东西, 有的学生会想到颜色翠绿、口感醇香的青梅酒, 认为漓江的水美得像青梅酒一般。
四、在道德素质上, 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所有的学习科目中, 阅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最为明显,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 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不像政治教育一般生硬, 也不像历史教育一般死板, 更不像数学物理那般思维固定。阅读教学有着丰富的阅读宝库, 那就是无数名人作家为我们留下来的珍贵文学, 经过历史的筛选,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其中的精华, 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 让我们富有善良、友好、乐于助人等的优良品德。
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高, 对于一些文学中的糟粕不能有效地区别出来, 老师要为学生把好关, 帮他们剔除糟粕, 挑选精华, 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接受精神上的洗礼。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篇9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偏颇
之所以选择以古文教学为例, 笔者认为, 古文乃文学之根本,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文教学把许多教师在教学侧重点上的偏颇放大, 我们能更加直观的发现这一教学方法的缺陷。众所周知,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是希望通过阅读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 最基础的是见文识字,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古文阅读使学生能更多掌握一些文言字词;其次是丰富见识, 学生通过阅读能领略到不同的文化, 增长自己的见识;再次, 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之后, 学生要细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一训练对学生情感培养有很大帮助;最后就是希望学生将作者的思想积极“内化”, 通过阅读塑造出完美人格。只有完整将这四个过程都落实到实处, 才有可能通过语文阅读训练来培养情操,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反观现在的实际教学, 我们发现, 教师在阅读中往往侧重于前两个教学目的。在古文教学中, 教师在拿到一篇文章后往往会逐字逐句进行字词解释, 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重要实词和虚词, 然后会向学生进行文章写作背景的讲解, 再完成这两个教学步骤之后, 教师便会认为已经完成了对该篇古文的教学。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会丧失了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认为其枯燥乏味, 而且语文阅读素养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阅读水平停滞不前。这一阅读教学方法上的偏颇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针对上述情况, 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显得刻不容缓。除了通过其他教学方法, 例如活动教学法等形式来增加初中生阅读的兴趣之外, 在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上也应该有所改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作者的文化背景之外,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探究。例如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当学生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 周敦颐“爱莲”原来是因为莲花生长在淤泥中却依然洁白美好, 带给人美的享受。所以学生在回答本文中心思想时候就会认为本文是通过与其他花的对比来表达作者自己对莲花单纯的喜爱和尊敬。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只看到了文章的表面含义, 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刻意写一篇文章来赞美莲花, 仅仅是因为自己真的十分喜欢莲花么?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 引导他们把莲花的品性和人的品质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领悟作者希望通过表达对莲花的喜爱来表明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同流立场。这才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是作者想要极力传达的内容。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 自己很难自我领会。只有反复对诸如此类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的训练才有可能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除了要领会作者的中心思想之外, 最高层次的阅读目的也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就是要将作者思想化为己用, 来塑造完美人格。我们都知道阅读最高层次就是能进行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可以实现与高尚灵魂的对话, 吸取其中的精神文明的营养, 丰富精神世界。例如学习先秦名篇《<孟子>两章》的时候, 除了疏通文章的大意, 领略孟子在谏劝时的说话艺术和人格魅力之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章思想的精华的好好领悟, 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引以为鉴, 例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就是要告诫学生时时刻刻都要自律, 不要因为有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自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就是要学生保持危险意识, 不要沉浸于安逸之中, 这不仅对个人的自身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初级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所领会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准则, 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塑造出完美人格。这才是阅读的真谛。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篇10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 (1) 美文美读, 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 (2) 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 通读课文, 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提取和筛选信息。 (3) 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 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展开个性化阅读。
新的课堂, 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探究, 灵活运用, 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 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 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 尝试如下:
(一) 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 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 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 交流预习情况:
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 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 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 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丰富学生的见闻, 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 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 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结合起来就“训练”而言, “训”是针对教师,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训”:“练”是针对学生, 学生的反复实践过程就是“练”。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讲为前题, 练为目的, 讲为练做铺垫, 讲练结合, 进行适时训练, 使学生通过练最终形成综合能力。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的:如在教学第一部分时, 我重点抓装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 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这句话, 让学生理解”短工“和”寄居“是什么意思, 体会”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是什么意思, ”短工“与”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从而体会到扬科是个穷孩子。文章通过对扬科眼睛的描写, 来表现扬科的悲惨命运, 所以我在教学中把描写扬科眼睛的句子摘录下来, 让学生领会。如“闪闪发光的眼睛”“睁大了惊恐的眼睛”“瞪着眼睛”“睁着眼睛, 眼珠已经不再动了”, 让学生从“闪闪发光、睁大、瞪、不再动”这些词中, 体会扬科这样一个有音乐天才的聪明可爱的孩子含冤而死的悲惨遭遇。
学过课文之后, 学生对扬科的遭遇产生了同情, 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对吃人的剥削制度的痛恨。之后, 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谈谈读了《小音乐家扬科》的体会, 最终着眼在“写”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是打好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语文教学重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讲究阅读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阅读教学也要从培养兴趣开始,稳定的兴趣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养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上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课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举的方法很多,如在学习课文时,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讲些小故事、小幽默,课本剧表演、表情朗读、利用图画影视幻灯音乐摄影等也可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另外,多鼓励表扬也是重要方法。例如阅读笔记做得好的、对文章理解有创意的、阅读量比较多的,都值得表扬,成功是靠成功推进的,让学生体验成功会给他们的课内外阅读带来无穷的乐趣,也会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构建互动型师生关系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开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 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②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③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⑤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髓目的能力。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四、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篇1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 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都清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我们提倡以“361”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 即课堂的30%为教师讲授、点拨, 60%为学生活动,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0%为随堂检测,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 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相信学生, 并通过“361”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361”初中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体会。
1. 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
我们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 集体备课的崛起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它可以将本组教师的智慧集合在一起, 实现资源共享。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形式, 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同时, 《教育教学法》要求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我们在备教材时, 应该更快一点;备学生时, 要细致一点;备方法时, 讲究技巧。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准确估计, 对个体差异开展研究。
2. 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课堂是教师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 甚至是表演的课堂, 学生却感到不痛不痒。虽然讲得很到位、很清晰、很精彩, 一堂阅读课下来, 到底有多少学生听多少学生没听?哪些知识掌握了, 哪些知识未掌握?哪些问题应重点分析, 哪些问题不用分析?哪些地方应加强练习, 哪些地方不再练习……等等这些问题, 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是没有做到的。多讲的弊端在于:大部分时间被一人占有, 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 没有实践训练, 没有进行自我加工、深加工。一句话, 没有留下烙印。这样的课堂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学习的本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模式背道而驰的, 极大地阻碍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3. 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填充, 重点是部分学生 (优等生) 实现学习的真实体验, 不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 造成高分低能的学生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强调教育不是培养人才, 而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实践, 应充分体现民主和自主创新。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应体现“让学生以愿意学习的学习方式, 学会学习”的指导思想。为了真正体现指导思想, 我们要实现“两个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型”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主动学习”转变, 这是高效课堂的真实体现。
4.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语文阅读是有趣的课, 应该做到“自身家园的回归”, 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固化, 衰减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课堂教学只能是索然无味, 低效或无效。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民主、自由和创新。首先, 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次, 它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 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 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 更好地将习得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功效, 为社会服务。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8-29
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05-16
初中语文语境阅读教学05-23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06-03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06-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07-11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08-06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08-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09-01
阅读教学效率初中语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