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

2024-10-18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共9篇)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1、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支离破碎。

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偏见,就是学生的阅读浅显,根本没有深入去阅读文本,有的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还没有阅读过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懂文本的具体深入的内容,也没有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在课堂上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或者是浅表层次的理解,学生是这样,教师更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在上阅读之前,自己也没有深入读过文本,而是粗略的阅读了一些教学参考书,就根据参考书上的理解和评析进入课堂,这样带给学生的也是浅层次的、理解也可能是不到位的,甚至是片面的,或是错误的,课堂上,教师分析文本,还是采用了庖厅解牛式的教学,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进行肢解,分析的支离破碎,不成面目,甚至的断章取义。

2、学生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

有的教师为了上课的进度,当学生刚刚开始进行讨论探究时,就急于打断学生的讨论,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讨论就结束了,讨论流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的实效。当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意见上的分歧时,教师又马上将自己的所谓的准确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教师的灌输。

3、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

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常见的误区,当学生真正感觉到文本内的妙处时,正要细细品位欣赏之时,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学生,使得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永远是对的,学生的欣赏是不到位的,是浅层次的,而我们的教师,总是用一种成见的方式教学学生,有的对着参考书上的说法,强行教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

4、入情不够,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少。

我们有时上课时,发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的好事,有的文本的确需要学生之间的感情的激发与共鸣,尤其是文本中的人或事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共鸣,但是,我们有的教师怕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过分的入情会导致学生的情感的失控,就草草结束讨论,把学生的情感换回来,这样势必造成教学的缺失,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5、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不敢提问题。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整堂课都是由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提问的课堂,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的问题,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生怕提了问题,遭到老师的难堪,甚至提问的不当,被教师打住,这样的阅读教学,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学习,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压制,思维能力遭到了限制,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是一台围着老师转的机器,像语文教学中,学生只会死记教师的答案,根本不会有自己的想法,这实在是可怕的现象。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基于以上两点,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反复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无米之炊,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在教学之前,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完全做到胸有成“文”,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的源源不断之“水”。不但教师要反复地进行阅读文本,而且学生也要反复地进行阅读文本,试想,教师在教学时,学生连文章的基本内容也没有了解,怎么能进行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对于文本还是十分陌生的阶段,怎么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怎么可能有新的发现。

二是设计出合乎个性的教案。教案是上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的工作尤其如此,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可课。教案的设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设计出合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色,在阅读了文本后,教师自己形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然后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结合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和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教案。

三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十分的重要,没有目标,漫无目的,讲到那里算那里,甚至东扯西淡,教学杂乱无章,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此,目标的确定,要客观,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其词,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的或掌握的,不是教师自己要做的,原来,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很大的模糊性,导致了教师上课,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而不是关注课堂里学生该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说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什么?

2、找出新闻中的议论句,说出它的作用。

四是激发课堂教学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内心的反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有没有激发,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都会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激发上是很有创意的。教学者批情以入文,“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记得有人在教学《背影》时,教师是带着包含深情的朗读入手,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读到感人处,竟不禁声泪俱下,在下听的学生竟有许多不约而同的呜咽起来,显然,这样的深情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可贵的、成功的。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是,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严重误区。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不恰当的观点,都要允许学生大胆提出来,大胆发表看法,然后,对于不恰当的或严重偏离原则的意见,可以加以修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看待问题。

六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不全是教师的讲堂,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向学生提问题,问题提出后,也不应该立刻要求学生作答,应该让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提问也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教师也应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疑处而疑,从空白处设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表的还是深层的,都要给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

七是加强合作学习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研究精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探究中,采用合作的方式尤其重要,俗话所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智慧多,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机制,对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人单干学习要好得多,有时你一个人苦苦研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利用集体的力量,也许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组织得法,不能搞得一盘散沙,课堂要把握有序有节,切忌无效合作。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阅读教学的策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切方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切不可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2

首先, 情感交流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强化环节。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交流, 当然是与文章的意蕴结合在一起, 通过阅读, 情感得到碰撞, 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这样的阅读更有利于文章内涵的升华, 理解得更透彻。在教学改革中, 愉快教育、互动教育、角色教育等其实都是以情感为主线, 把文章的内涵融入这条主线, 提升了教育效果。

其次, 培养阅读兴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 我认为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入门。要入门, 先得有兴趣, 有了兴趣, 他们才会自觉地参与阅读, 也才会在阅读中受到启发, 阅读教学才能收到良效。怎样培养兴趣呢?教师可概括介绍中外名著, 特别是我国四大名著, 人物繁多, 角色变化大, 且各具特色, 再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 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再者, 巧妙设置情境, 也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情景切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章中的情境, 同时以音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这样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视听觉, 进而提升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 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若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 这样就会使学生开阔知识面, 提高教学效率。做读书笔纪要从简单的做起, 如先写批注作评价等, 进而学会写读后感。此外,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做读书笔记对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性。

最后, 优化阅读教学教法, 提高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实践中, 要根据文章的题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 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类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把文章改编成剧本或电影的模式, 然后由他们组成演出队伍, 精心排练, 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和后勤服务, 把主动权给学生, 通过表演、观看, 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把阅读、思考、讨论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教育的效果。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3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微笑着面多生活》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感叹和热爱。

语文学习,并非只是学习课本,生活中处处生意盎然的情景都可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课外与语文有关的优秀读物中也有很多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文章,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如渗透着真善美的《情感读本》,教会我们面对生活的《心灵鸡汤》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人文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课文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杜绝生命安全的隐患。例如,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与生命相关的积极因素,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思考、拓展探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次生命历程的深刻教育。

1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作者本身就因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才奋发而起,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以震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成《离骚》,我们在学习他们的作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饱受的挫折和打击,学习他们流芳百世的作品。当学生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会有众多感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认识作者,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送东阳马升序》一课时,作者宋濂在劝勉马生时,用的是自己的现身说法。学习这一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内涵,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积极的精神,把这种正能量注入学生的血液中,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奋进的意识。

2个性解读,领悟生命意义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我们分析最透彻、解读最深刻的文章。课文含义很丰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世界和不同经历对文意进行发掘。

我们在阅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可以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求生的欲望。学生读完以后,不必先去分条分理地讲解课文,要给学生留出“震撼”反思的时间,厘清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坚持,乃至与死神作斗争,并获得最终胜利。这一切皆源于对生命的不放弃。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岛坚持生活28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重回“人类世界”。这些作品中透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对于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阅读时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即可,不必大讲特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震撼,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多种对话,思考生命价值

学生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透出来的生命主题,而有的学生却只能理解表层含义。所以,在阅读文章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温暖到学生的心灵。学生如果能够和文章的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共鸣,那么就可以把文章的内涵理解到位。当然,这个对话还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老师要适时点拨,稍作指点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此外,同龄人总有相同的看法和相似的观点,老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中学生已逐渐成熟,不尊重生命是因为意识不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仔细读来,就会感觉幸福像巧克力一样甜甜地萦绕于我们的身心。只要我们尊重生命,幸福就如自来水般源源不断,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的生命呢?学生只要能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呵护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4拓展阅读,建构生命信仰

教材中的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更多的歌颂生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脆弱,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选段,当船撞上冰山从中间折断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真是应了“沧海一粟”之说。在生命遇险的时候,金钱、权利都没有任何价值。当主人公杰克把生的希望让给露丝时,让我们明白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我们要树立更健康更伟大的生命信仰。

在课外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蕴涵着许多的生命营养,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等,老师要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深化生命教育还需要读写辅助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虽然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必需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是读的时候泪眼婆娑,感动至深,放下书本几天就会将之忘到九霄云外。所以,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是阅读感悟,还要有写在书面上的心得体会,这样更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对作品中生命教育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就会让学生拿出“心得体会本”,学课文的时候,也会给出学生反思的时间,把体会记录下来,哪怕是对几个句子的理解,也要写下来。拓展阅读的时候更要让学生多感悟、多体会,感受作品中透出来的积极因子,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读写结合,更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能力,提高个人素质,生命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篇4

刘红侠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现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分数,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二、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阅读教学,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

(三)立足课堂教学 提高阅读能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5

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条便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让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语文教学范围,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师的共识。“拓展与延伸”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俨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许多阅读教学公开课,“拓展延伸”环节更是作为创造性、发散性的亮点来呈现的,甚至有老师认为一堂课没有拓展延伸就不完美,就没有体现新课标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课。那么,是否每节阅读教学课就一定要有拓展呢?拓展延伸一定要作为单独的一个板块,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吗?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有价值?下面我想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拓展延伸的意义探讨

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的联系,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堂学习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的起点。

二、关于拓展延伸的模式探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知识的过程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种拓展延伸应该是有机的,“随风潜入夜”,能自然地融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拓展延伸的角度有很多: ①从作者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创作风格都是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如教学琦君的《春酒》时,我们可以插入有关琦君的生平事迹介绍、阐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我们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琦君的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②从作品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作品中文句的揣摩品味,情节的想象补充,作品的相关内容链接以及必要的背景资料、名家对作品的理解性材料等等更是拓展延伸的好材料。

比如《蜡烛》一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从而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再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我们可引用有关抗战的资料、图片、歌曲等等,营造特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特别是对于节选小说的教学,适当的背景介绍更是必需的。③从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拓展。比如周敦颐《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花自况,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可以从此入手进行拓展,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事物进行描写,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④从文体知识入手进行拓展。如学习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后,可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一则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新闻这一文体的认识,进一步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拓展延伸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阅读,提升能力。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隆中对》,可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段),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段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再如教学杏林子《生命生命》,可以布置学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课文进行比较。以此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并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②拓展阅读,丰富语文素养。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这单元的课文都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绝对不能停留在课文所展示的层面上,而要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内引阅读积累,意在强调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只有展开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双翼,语文才能腾飞。③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情节补充法主要是教师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对文章进行的再创造。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我们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写出杜甫这位老者在邻村的孩童抱茅而去独立秋风中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好这个片段,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需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诗体会得更深刻。

④外联生活,启迪思想。课堂教学若能和学生的经历、生活联系起来,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就能培养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敏感,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如教学《荒岛余生》,在读了课文第三部分后,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辨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幸,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⑤联系以往知识,加深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旧知识,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掌握新知识。

有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在引导学生走进雪国,驱遣想象,描绘画面后,联系了柳宗元的《江雪》:“1000多年前的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浑莽雪飞的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了无生气、孤寂冷清的雪世界正是诗人抑郁苦闷而又清高孤傲的内心的写照。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毛泽东的豪情满怀、坚定自信和意气风发。再如教学《孤独之旅》,可以联系《傅雷家书》中有关“孤独”的阐述,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孤独。

⑥随堂练笔,应用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内容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活动。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描写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

三、拓展延伸应遵循的原则

(一)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语文课本身。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文本。于漪老师曾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她进一步指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的拓展,中心只有一个,即语文本身。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发现的成果,不能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

(二)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联系教学的目标,整堂课的内容都应围绕目标组织进行。比如有老师在教学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时,在引导学生懂得“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引起得失之患”这个寓意后,让大家讨论:假如你们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你们会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四人一组,热烈地讨论起来,顿时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之后学生一个个踊跃发言,直至铃声响起,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可是最热闹处,并非最精彩处。老师在这堂课中安排这一个环节其实是多余的,它跟教学目标游离甚远,引起学生兴奋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巨大的财富”,学生们只是沉浸在拥有想象中财富的快乐中,课文严肃的主题被热热闹闹冲得荡然无存。因此拓展延伸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否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无边无岸的课堂。

(三)拓展要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拓展延伸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要考虑学生的既有水平,要难易适度。一位教师在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由作品的创作背景延伸开去,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人们观看《屈原》时轰动的场面,并诉之于文。虽然说老师的初衷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无米做炊,致使想象显得空洞笼统,甚至荒唐。如果老师能从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将《雷电颂》与初一册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及《静夜》相比;或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屈原》全文,进一步感知屈原的形象,这样学生获得的对文本的认识与体验将更深入。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阅读模式 篇6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繁重,盖因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借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构建起富有初中学生学习特点的互动阅读模式,借以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该模式突出了阅读过程的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强调读写结合,读有所得,并把阅读成果转化为语文能力。具体的实施策略,除了理念更新、与时俱进之外,侧重于互动阅读的前期准备、情境创设、氛围营造、阅读指导和阅读结果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互动阅读;模式;构建

一、互动阅读模式建构的要义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既是语言信息的接收过程,又是语文能力锻炼培养的过程,直接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未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指向不专一,阅读效益低下,阅读过程缺乏主体进取意识,阅读质量和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阅读教学的教师中心思想作祟,学生主体地位削弱,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被动消极。学生阅读准备变成了教师阅读体会的讲述,学生阅读过程变成作业练习过程。其本质是主体意识丧失,个性化被桎梏,学生被动参与,机械阅读。这显然违背了阅读规律,其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的。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遣陆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就阅读教学来说,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读物和阅读环境,关系因素由教师、学生和阅读物所组成,其过程是学生的阅读探究和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其结果是通过教学评价确认的阅读成果。

在阅读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巨大,意义非凡。必须转变教学方式,由讲授变为指导,由注入变为启发,由此促成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其中通过教材阅读指导,让学生熟读范文,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该成为互动阅读模式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

2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撇开新课程教材而另起炉灶另找阅读材料,大抵属于舍本求末了,尽管必要的校本课程用以补充是必要的,但多应属于略读和泛读。“精要地讲”,就是揭示规律,提示要点,对学生领悟不到、研究不出的难点,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关键点给予必要的点拨,以生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引起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索、创造。精讲贵在启人心智,由一知多,给学生提供知识和智能的生长点。启发的结果,体现在能力的运用上,学生应学会举一反三。“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3“精读文章”是举一,“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是反三。针对“有人认为学习语文课之目的惟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故讲读之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叶老认为:12周英男、陈芳:《建构主义理论在.MBA案例敦学中的应用研究》,《管理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年2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页。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读书亦为目的„„果能不为乱讲死讲,而养成学生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之中自能影响作文,固不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也。”4阅读不同于写作,但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思想养料、方法借鉴,把阅读得来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写作,这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同时,教学过程要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任务。阅读教学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至此,由诸多阅读动力因素组合而构建起的互动阅读模式,就有了厚实的理论依托和构建条件。

二、互动阅读模式的基本结构

为此,我们提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那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议题确定和情境创设,推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合作,阅读探究,进而指导学生把读写结合起来,形成阅读成果,最后师生讨论评价阅读结果,派生新的阅读任务,如此良性循环往复,形成新课标指导下的互动阅读范式。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初中语文教学互动阅读模式示意图

在这个整体结构中,师生互动和学生读写结合是重要环节,必须在任务驱动格式下,学生之间讨论协作,完成精读任务,即通过精读,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养成人文素养,提升语文水平。最后是师生互动的阅读总结评价,目的在于概括提升,巩固加深,同时引入新的阅读学习任务,为下一轮的阅读互动打好基础。互动阅读过程不是学生自由应付,而是置于教师指导之下的任务驱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议题确定、读写方法指导和阅读成果评价,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全程指导作用。

三、互动阅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做好互动阅读的实施准备

教师向学生讲解互动阅读学习模式的实施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共享智慧的观念,明确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从初一开始,即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训练,包括课前的小演讲,课堂上的小辩论和对课文内容的质疑等,使学生逐步形成深入钻研、勇于质疑、大胆思辨、积极发言的能力和习惯。除了课堂阅读教学之外,还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课外读书活动,并以摘抄、写读后感、写周记、互相推荐优秀读物等形式加以落实。根据学生个性特征、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综合能力,将班内学生有机组合,或个体,或分组,坚持持久阅读。

(二)创设并优化互动阅读情境 配合范文阅读教学,收集中学阶段学生必读、选读和参读三大门类的古今中外优秀图书,确定其与教材知识的远近关系,把这些图书细分作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三个大的层次,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期分批投放到阅读计划中,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精神食粮。这属于宏观外围环境的创设。校本课程或随机遴选的阅读资料,其基本原则是坚持与教材同步,和素质挂钩,体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性。如记叙文、议论文、科普说明文阅读,可开列若干相应图书,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同时在学校、班级自办一些学习校刊、网站、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博客,给学生阅读成果以展示的机会,再配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硬笔书法展评”、“作业展评”、“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等,以形成阅读的大环境和整体氛围。

具体阅读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必要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补充学生原有阅读理解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如果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的特点认识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教学时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又比如教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如何感受20多年前总理去世时人民那种天地同悲、撕心裂肺的痛苦,感受人们苦苦找寻总理的心情?《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段能让大多数学生红了眼睛。情境进入还可以采用“生活体验同化法”。如教散文《背影》时,可举些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如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现出笑容、母亲打着磕睡坐在书桌旁陪因复习而晚睡的孩子等;都能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感悟。

(三)加强范文阅读的过程指导

指导学生确立阅读目标,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这就需要学会发现问题,简单问题可以随机确立。复杂问题的发现,既要教师指导,还要通过初读后再行深化问题层次。在读写结合的环节,特别要指导学生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创作,写些读后感,喜欢名著的理由,或谁最令人感动等内容、形式各异的文章,使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力使阅读教学达标,取得更大的成效。如学完《杨修之死》后,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围绕该课内容自选角度,写一些小论文。参考题目可以是《我看杨修之死》、《假如杨修在刘备手下》、《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有必要。可对不同的范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力求阅读更有针对性。例如记叙文阅读,要求整体感知理解课文、重点品评人物、延伸扩展表达感受、归纳总结,同时将阅读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古诗文阅读,则侧重于突出诵读,熟读,培养语感等等。具体的阅读方法如揣摩讨论法、触类旁通法、评点摘录法、朗读法等等,都可引导学生熟悉和应用。

(四)构建完善阅读评价和激励机制

首先是范文阅读的结果必须给以评价,通过分数、讲评等形式,给以确认。同时定期展评。对学生笔记、周记和作文要及时展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鼓励发表。对经过大家公认、确有创新点的读书笔记、作文等,应鼓励学生大胆向有关刊物投稿,争取发表,以增强信心,培养兴趣。一般作品,也可通过校刊、学校网站和班级网站、博客等,给以发表。对已发表的作品,则实行“拿来主义”,引导学生像对待课文一样,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并进而指导学生每学期从周记、作文中制作一册自选集,回顾走过来的每一步,以便继往开来。此外,还可借助各种语文课文活动,让学生把阅读探究的成果转化为一定程度的生产力,以实现更大的激励作用和社会价值效应。例如引导学生自行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成语典故擂台赛”、“诗歌散文朗诵会”、“周记创作小论坛”、“文学知识点将台”、“语法常识知多少”,“修辞学问大家谈”、联欢晚会主持、体育运动会主持等活动,直接把阅读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大量写作的基础上,加深学养,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7

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就要解决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层面的问题。

解决教师层面的问题, 需要初中语文老师重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从而克服“重写轻读”“以讲代读”等这些不适应教育要求的倾向及做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兴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关于阅读教学的分量让人关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条文之多, 足以表明国家教育部对阅读教学的高度重视及对阅读教学改革力度之强。加之, 阅读能力的考查历来是中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初中老师要高度重视语文阅读教学, 克服松懈思想, 从“阅读教学不仅可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其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升学考试的需要, 还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个战略角度出发, 扎实抓好语文阅读教学。

从学生这个层面来说, 要抓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就要着重抓好如下“三部曲”。

(1)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乐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具有动力作用, 也就是说兴趣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因此,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各个语文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我就曾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通过讲述两位名人博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是中国伟人毛泽东很重视阅读“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提供历朝历代繁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实, 丰富的治国经验教训。毛泽东对“二十四史”其重要部分读得很细、很熟。有的他起码读了三遍以上, 有的书皮都磨破了, 他还留下了阅读“二十四史”的大量批语。这些, 对于他后来领导叱咤风云的中国革命大有帮助。二是小说家金庸写出大量的武侠作品, 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群, 作品无不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这些都得益于他善于阅读, 博览群书的结果, 所以他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知识、武术方面的知识、人体结构及中医穴位方面的知识、地理历史知识。故在其作品中, 常有古典诗文的引用, 各种武功武器的用法及医学运用, 至于朝代更迭, 武术流派的分合, 他都能信手拈来,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 强调:阅读可以积累知识, 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等, 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善读”。“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之重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是要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如现代文阅读, 要向学生明确:首先要确定文体, 然后根据文体的特点来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 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作为基础, 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为根本, 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过程等要素, 而议论抒情部分的议论性词语则揭示生活的哲理, 抒情性词语是抒发作者情感。其次, 要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理解为例, 一篇文章中有中心段, 所以只要找到了中心段, 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再如, 在文言文中, 一词多义的情况很普遍。在一个句子里面, 如何确定一个词语究竟是用其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我告诉学生, 主要是联系上下文, 认真阅读, 认真分析, 增强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 所以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语文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指导示范,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的方法。爱默生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方法是金钥匙, 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兴趣;教学形式

通过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一个人的知识涵养,会让人终身受益。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对于今后阅读理解其他学科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及说话思维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学生和书本之间搭建畅通的桥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搭桥和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其中是主要的参与者,要发挥主体作用。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一直存在老师是语文阅读的主体,而学生被动地参与,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从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方式方法。

一、课前创新引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想进行阅读教学的创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的活动中,就要在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课文阅读。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课前解读课文来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进行阅读创新。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前解读课文时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站在教师的立场解读课文,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从这两个立场出发,确定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站在自己的立场解读课文,在确定重点字词、重点语句之外,还要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以及社会环境来确定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思想情感。而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就是预想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会对哪些方面感兴趣,会遇到什么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希望怎样去解决问题。综合两方的立场,教师就可以进行阅读创新。而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生动的课前引入。例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童趣》为例,这篇文章是文言文,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学生难免望而生畏。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文讲解之前,让同学们说一下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很多学生发言以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将要看一下几百年前的人们,都有哪些童年趣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自然会主动跟随教师开始新课文的学习。

二、课上创新教学形式,发散学生思维

在新课文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学生的阅读过程不应该是被动的,不应该是枯燥的。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多种方式设置阅读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有声有色的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创新。

初中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设置阅读情景,加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同时巩固所学内容。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声音图文相结合创设阅读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一些名人传记时,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对人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是平面性的理解,在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并不丰满。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名人的音像。以人教版中《我的信念》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居里夫人的纪录片,让学生全面了解居里夫人。其次,教師也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每个同学对于同一篇课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交流各自的想法,发散思维,全方面地理解阅读内容。同时,辩论、演讲等方式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方式方法。

三、课后阅读创新,增加阅读乐趣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能力的课外读书目录。同时,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也是可以进行阅读创新的场所,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从实质上提高。而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文教师也要加以辅导。另外,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可以开展一些语文阅读活动。例如,在学习了一些故事性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话剧表演,而学习了一些诗歌后,又可以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比赛竞争中有针对性地理解阅读内容,站在作者和故事的立场上感知课文情感。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当代教育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良好的阅读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这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阅读创新。

参考文献:

丁邦平.阅读创新的理论和方法[J].初中新课标,2010(2).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9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散文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关键词] 形神兼备;散文阅读内涵;阅读教学策略;审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高度成熟的情感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却受到冷落、变形和失真。当然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有时一些课内自读散文,尽管是美文,但因与中考关系不大,就在教学中草草了之。而课外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套着中考考题要求进行死板的模式化教学。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常常只停留在功利性的赏析中。

因此,本课题尝试通过研究,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现代散文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浙江海洋学院的宋秋前教授曾在《教学与管理》中发表文章《阅读问题原因的调查分析》,以定海几所初中学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我们提出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希望能发挥现代散文的优势,使现代散文教学既成为学生熟悉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又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拓宽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兴趣和效率,使现代散文教学真正走入一个新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基本内涵的研究。2.对现代散文课内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3.对现代散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4.散文阅读理解题的运用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一)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1.取材广泛,情真意挚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2.手法灵活,不拘一格

在表达方式上,散文多种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可以突出其一,作为重点方式选用,有时几种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而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四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

3.语言朴素,优美自然

散文中的所写、所抒,都是作家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一般地说,散文越是写得朴素亲切,没有人工雕刻斧凿的痕迹,也越能显示出精湛的艺术造诣,(二)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

1.注重朗读,感知意境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可以较好的在情感上获取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知,甚至达到共鸣,这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

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2.引导入境,走进文本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而它往往渗透于意境之中。因此,引导学生入境是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入境,以自身的情感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在和谐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走进文本,深入意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形象意境,让学生体悟文本意蕴,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

3.抓住文眼,关注文脉。

教学中教师要能依据文本,及时引导学生认识文眼并扣住文眼,耐心引领学生反复研读,仔细揣摩,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独到的、敏锐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感悟。作者在人们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习以为常、一个聪明、活泼、顽皮但真实可信的“我”的视角,“回忆”了“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生活,揭示了亲和美好自然与封建教育制度之间的格格不入。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抓住了文眼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

4.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在引导学生学习行文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

《藤野先生》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开展的。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色。

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5.品味语言,感悟细节

学习散文要通过品味其独特的语言,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透析其深藏于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独特的表达和抒发。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散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在《背影》中,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的自责、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6.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

以《背影》来说,在写法上就十分独特。可在教后要求学生以空间为序,写出模仿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们仿造散文优美的语言书写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如在学习《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们运用本课出现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也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鲁迅在的《风筝》结尾处 “„„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

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三)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1.把“粗读”和“快读”有机结合。

粗读,指粗略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看看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通过浏览,学生能决定手头文章是否值得仔细读下去。

2.朗读和默读有机结合。

朗读的优点较多,如能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色彩,能感受韵律节奏的美,便于记忆。但默读优点也多,如节约时间和精力,节省思维的能量。

3.灵活多样、认真扎实地搞好“品读”。(1)让学生凭借联想,去感悟散文中的意象。

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理的手法都是以联想为媒介的。散文阅读只要能抓住作者联想的内容细心品读,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的意象的“钥匙”。例如,阅读《永恒的绿》,感悟“马兰草”这一意象,我这样设计:a、找出描写“马兰草”外形美、内在美的语句,思考作者写了“马兰草”的什么特征?b、讨论:作者由眼前的“马兰草”联想到了什么人?结合历史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通过思考,“马兰草”的象征意义也就清晰了起来。

(2)让学生耐心品味细节描写,从而感悟主题。

细节描写,不仅仅只用在小说中。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更能表情达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耐心品味,来领悟蕴含的丰富感情。

(3)指导学生细心揣摩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

散文当中,感情最浓处,就是哲理的最深处。阅读过程中,只有反复品味,细心揣摩重点语句,才能悟到其中美的滋味。

教给学生品读散文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注意品读散文的几个步骤:

第一,了解全文的内容。先依照文章的性质和主题对其进行分类,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再用简明的语言勾出内容提要,以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技巧。先找出文中关键字和词,弄清它们在文中的特定含义。第三步,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评判。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说出来,从思想、结构、技巧、风格等方面,全面批评或拣突出之点进行批评。

4.让“比读”弥补范文量少的缺陷。

为了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更宽的空间,我用同类文章进行比读。“比读”,就是比较阅读,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读《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就让学生与《我的地坛》进行比读,可以比语言——看风格,比结构——看技巧,比选材——看主旨,比表达——看体裁。这样,善于读的技能自然而然就形成和提高了。

(四)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1.精读详解,分项训练,授之以“渔”

(1)教给学生解词方法: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① 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②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③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3)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①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等。②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③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4)品味语言题的应对方法:①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来品味。②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③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④引起共鸣的语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

2.略读细品,积累语段,触发感悟。

要用略读的方式,大量地涉猎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关键信息语段,要在速读时驻足细品。结合体验去联想、去想像、去感悟并及时地摘录和记录下来。3.综合训练,错中找因,强化巩固

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题,老师会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试卷讲评,通过与辅导对象的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适时安排模拟测试和综合考试,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和考试能力上对中考的适应性。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各种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散文名作的氛围十分浓厚。运用合理的策略优化散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从广度和深度去领悟文章,获得审美体验,陶冶心灵,提升品位,健全人格,享受诗意的的人生。同时,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这是贝尔纳说过的话。

指导中学学生阅读现代散文,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把握各类文体的不同要求。同时,根据

题型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突破现代文阅读答题这一难点是非常见效的。在中考复习中,初三教师运用理想的答题应对策略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解答散文阅读理解题时得心应手,得分率较高。

通过研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修养,科研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一个档次。本课题组教师围绕着这一课题积极撰写论文,并以论文的内容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就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去发掘美、领悟美,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2.散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整体感知、语言的赏析和理解、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启示评价等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只有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去实现,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3.教学课堂上追求高效,并不是内容完成的多就是高效,学生有收获才是真正的高效。使散文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研讨不尽的话题。

本课题研究为散文阅读策略的把握提供了强有力的原动力,也为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方向,但是我们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时,忽略了阅读分层教学,或许是因为操作难度大,或许是因为疲于构思。但是分层教学带给学生的效益是肯定的,这点我们必须明确。散文阅读分层教学也将是今后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去实践的内容。

2.在中考散文复习时,我们老师总在勤奋地寻找着最佳的资料,但我们的勤奋有时带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萎缩,毕竟中考复习时的各类学科的作业令学生过于疲惫。我们需要不断改变策略,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读文章,无疑会为他们枯燥的复习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3.我们追求跨出文本、实现超越。但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面的局限,跨越的难度比较大。怎样向学生推荐课外散文作品?怎样通过阅读沙龙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这些也将是我们语文老师有待斟酌的话题。

参考文献:

①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

②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③黄蔼北:《优美的意境

上一篇:杯子和水的爱情下一篇:政风行风评议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