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精选12篇)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比较高强的科目,更是一门充满德育教育学科。要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阅读教学则是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动机
一、注重课堂朗读训练和评价,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有创意阅读”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感情的熏陶,而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情感的方式之一。对此,教学时,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阅读信心。
1.根据不同的朗读形式,给与贴切的评价。有感情的朗读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不同学生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在朗读时,教师根据不同形式的朗读给与贴切的评价,并适当启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快乐,自然而然的将饱满的感情释放并融汇到朗读之中。朗读成为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2.注重学困生、留守生朗读评价。在生活中,学困生、留守生的内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更渴求别人对他们学习的认可。针对这样的学生应常常鼓励他们: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这段话或文章,相信你下次会读得更多、更好。这样的语言会化解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的尴尬,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阅读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
动机是愿望改变为行为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只有愿望而无动机,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他的愿望是无效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动机指向目标,它反映的是某种需求;动机指向行动它为获得需求满足而产生行动。我国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这个道理,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乐之”的程度,“乐之”的程度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烈,行动越坚决,维护行动的时间就越长久。所以说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动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阅读。
三、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1.品味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选入课本的文章,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要对作品熟读精思,并进行适当赏析和评价,这样可以启发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作者,更要了解作者生活和时代背景。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准确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3.比较初稿和定稿,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许多文章都是通过作者反复推敲修改后才定稿。阅读时如能找到初稿,拿出与定稿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做了修改,并反复思考作者为什么修改。对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往往会有人提出新的看法,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从中受到亲启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四、注重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通常来说,语文教师除了是相关知识的传播者以外,还是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搭建者。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Z文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素养。为了确保教师能够更好地充当知识的设计者和搭建者,具体来说,教师不仅仅是要不断完善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自身心理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最终使得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实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掌握阅读教学的规律性,方法正确且适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为了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同时,为了防止出现语文教学活动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实际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更好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按照每位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为每位学生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五、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兴趣。初中生心理特点表明,课前激趣对学习非常重要。每学一篇文本前,教师都应该设计一段饱含情感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单纯就这一点激趣是不够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因此,教师应选择与文本主旨一致或接近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名篇,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解文本的契合点,从心理上降低难度指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力求语言亲切生动、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力求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逐渐探索新型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蒋成禹.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2
一、不求模式之统一,只为理解创新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无层次的。教师要教育学生,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只要他所持观点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接受,又不违背作者的写作意愿,那么他的理解就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不刻意追求模式与方法的统一,只要学生的理解符合文本要求和切合实际就可以了。
这种强调“文章无原意”的做法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式和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不会相同。从这个方面来说,文章是没有原意的,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赋予文章以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的分析,当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程度逐步加深和所掌握材料的日益增多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完善和提高,进而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采用对话式教学,开启学生的心智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指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因彼此精神敞开而达到灵魂交融、心智启迪目的阅读教学形态,它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式判定文章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或其写作“内涵”是什么。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又无法回避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来说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学生的个体阅读活动中有其他阅读人员的参与———教师和同学,其中教师又是学生的阅读活动最大的影响者,教师的介入程度和方式几乎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效果。而教师若因此就学生的阅读放任自由,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演好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引导,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做到了然于心、松紧适度。
(一)假以舟楫,充分了解文章蕴含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知入知出,充分了解文章内容,如人物、情节、环境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艺术的联想和想象,得到一种角色体验,使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韵之中,这是知入,即学生要投入其间,与文中的人物情节等心领神会,如知入而不知出,缺乏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那么,这种理解很可能是肤浅的,因此,投入又必须保持距离,把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性认识。然后,要知人论世,作者总是处于大的历史背景和小的生活环境交叉的区域中,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应先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这样就易于理解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和意,也就更易于与作品沟通。
(二)取其精华,对文章内容进行最佳选读。
文章中并不是每段文字都是精华所在,其中不乏绿叶衬红花之笔,如果学生在绿叶之景中花费太多时间,无疑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出阅读重点让学生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也就是说,教师要做一名导游,先选定美景,而后让学生自己去欣赏。
事实上,只有拥有源头活水,才能滋润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心田,才能生成新的阅读信息,开启学生的心智,发掘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改变传统阅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
当前的阅读教学还拘泥于师讲生听为主的模式中,尽管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最后的结论还是教学用书中的答案,没有达到创读的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创读,重视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就势在必行。
在学生自由发言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使之不离文章主题,这样就形成一个对话式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认识。进行对话教学,能使学生明确如何从多角度出发理解课文的内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重视创新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要给予肯定,就应允许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郭慧.开放性课堂的基本特征[J].中小学管理, 2002, (3) .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3
一、设置情境,梯度设计,课前认真备好阅读课
语文教师在进行备阅读课时候,要充分认识到阅读课要设计好梯度。阅读课的梯度设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文章的初步认知,包括字词句的划分;二是学生对文章材料中重要信息的提取;三是学生对文章材料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加以分析概况,必要时候要懂得鉴赏评价等。根据这三个梯度设计,教师备课应该在每个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加以引导。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以体现不同的学生的特长。例如有的学生爱好思考、有点学生善于辩论、有的学生善于表演、有的学生爱好观察……教师应该整合他们各自特长,发挥他们优势,最后形成强大的合力,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他们的专注程度、思考深度得到最佳状态。
二、积极引导,民主参与,课堂上形成充分互动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是取得较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教师在上语文阅读课时更需如此,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金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管齐下,全方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就像其他能力一样,需要不断培养,逐步提高。根据语文阅读教授的不同阶段,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分为这几个步骤:
第一,积累阶段。阅读的积累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等,同时还包括文化常识、生活经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积累,这些积累有助于学生去深刻理解阅读材料及其背后的文化、生活背景。
第二,理解阶段。阅读材料通过语言的形式,最后要达到“理解”的目的。为此,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综合思维力和想象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这就需要将句群的分成各个句子来判断,对于其本身的真假对错做出认知判断。二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句子,综合材料,这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是为了深入理解文章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综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分析出的特征和思想进行综合考究的能力,二者互相离不开。三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联想,教师甚至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让自由的思维任意遨游。
第三,评鉴阶段。这就是对文章材料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评鉴阶段是阅读的较为高级的阶段,这需要阅读者掌握一定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专业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评鉴文章作品的能力,必要时候让学生写成小评论,在评论中各抒己见。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4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中学:娄明英
【内容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审美教育又被提上了日程。本文分别从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两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讨。审美教育不同于德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必要性;方法。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罗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美育是促进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美育是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那么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具体、灵活、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要树立审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的形式。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引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二)介绍作者,渗透美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对作者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学生听后就会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飞、陆游、辛弃疾等英雄的爱国雄心;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物的忧国忧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桢等人的科学精神;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奋发图强的壮举。这些审美感悟大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三)巧设情境,感受美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具有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在具有悲凉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于漪老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用《闻一多传》那祯有特色的封面付诸于学生的视觉,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情绪。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被感染被融化吗?于漪老师就是这样善于以其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的美的境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感受美,表达美,领悟美的氛围,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充分的审美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四)赏析美文,领悟美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主旨,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颂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有着绝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五)发挥想像,创造美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所谓想像,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安顺众多的石拱桥,去想象我们安顺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象,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托付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
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想象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结语: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是光明的,审美的。
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教育文摘报》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篇5
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 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尝试如下:
(一)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选一组词读一读。注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理解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个词语,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 的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精选一段文字说一说。美段欣赏有两个层次:(1)知道哪个词、句子。(2)知道写出了什么? 在哪里?让学生在修辞、练字、结构特色、表达方式等方面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读。读”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二“品”。“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悟”。“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论文 篇6
教材是当前初中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性依据,资源以及语言运用的创新模式受到教材本身约束与限制,内容涵盖层面与现代物质文化以及精神层面格格不入,使得学生理解能力与对新型事物的接受能力下降,学生掌握的阅读知识呆板匮乏。单一的教学模式、刻板的教学内容以及与现代教学体系不一致的教学模式,都将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各项基本能力培养的作用。教学模式单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失去教学热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独立性
语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是学生通过对教学素材的阅读,感受素材当中涉及到的各项教育因素与新鲜的事物,并接受其中的内容,以便于丰富思想,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学主体“教”的行为人,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立性。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理解与乐于接受其中的知识,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并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情感因素的培养,提升学生收集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会享受。例如:在讲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可充分利用题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问题,让学生说明都有哪些事物答案不止一个,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能阅读教学更加开放。
2.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多元化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多元化,能够在教学体制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理,可采用对比阅读教学与多形式阅读教学两种模式。其中对比式阅读教学,是保证语文阅读资料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做到实现阅读材料的“新”“旧”有效结合,重视阅读知识的连贯性。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目的在于多角度、多效率以及多样化的课堂分析。例如:在讲解郑振铎的《海燕》时,选取高尔基的《海燕》进行对比阅读。运用对比方法,总结两篇阅读文章当中的不同内涵与寓意,加深理解。而对于多形式阅读,教师可充分利用续写、读后感以及评说课文的方式,加强学生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紧密性,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3.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7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实
1. 顺应教学要求
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文学作品占全部课文的60%, 并配套《语文读本》, 使人文性逐步回归中学语文教育, 这样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同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于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便成了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2. 归还阅读权利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真正落实阅读, 首先必须打破过去那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阅读教学。魏书生说他很“懒”, 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 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 正是归还学生阅读权利的体现。
3. 引导学生诵读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高一试验本) , 每册课本中古代散文有三个单元 (共十二篇, 占全册一半) , 第一册有七篇散文要求全文背诵, 另有五篇散文要求背诵部分语段;第二册有七篇散文要求全文背诵, 另有三篇散文要求背诵部分语段。教学大纲要求:古代散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并理解句式;熟读和背诵课文。可见, 新教材对诵读的重视程度。要落实大纲要求, 落实阅读教学, 必须重视诵读教学。
4. 优化阅读方法
从宏观而言,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 又确实有“法”可依。一是拓展型阅读, 课文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以此立足, 由此迈步, 将课内阅读拓展至课外。二是读写型阅读, 以读本为基础进行阅读, 然后教师设计相关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把握文章, 协调好必修本和读本的关系, 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读本, 而是希望阅读大部分的名著,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三是鉴赏型阅读, 在高一年级下学期初, 我们要求学生自选一位散文大家的全集或一部散文合集来阅读, 自选一个角度 (思想内容、写作手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等) , 写一篇鉴赏评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阅读活动效益。四是比较型阅读, 如学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 教师把本文与苏辙的《六国论》 (课文后的补充材料) 进行比较, 同时还与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一个是父子同题目、同题材作文, 一个是有着“姊妹篇”之称的文章, 可比性很强, 学生比较得也饶有兴趣。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畅所欲言, 一来拓宽了知识面, 二来加深了文章的理解, 三来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 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2. 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3. 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三、突显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灵动的空间
眼下许多语文课, “感悟”变成了“赶着学生悟”, 常常是学生只读了三五分钟课文, 师生便开始对话, 抒发“感悟”。即便教师在对话中安排了几次朗读, 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 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所谓的“重点句段”, 也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感悟、感悟, 有感才有悟, 感得扎实才能悟得透彻。教师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懂课文, 就企望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这是本末倒置、不啻缘木求鱼。课文中的文字不是枯燥的符号, 而是有声音, 有色彩的, 只有读才能把文字还原成生活画面, 才能使它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缘语生情, 依情品语。
2. 要珍视学生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间平等的对话活动,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感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精心备课, 从不同角度解读教材,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感受。应该尊重每个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珍视他们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3. 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改, 新课标, 新教材……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 在解读文本上要创新, 转换自己的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课堂设计的角度着手, 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夕阳枯草寻常物, 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 “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 “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的境界, 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积极思考和感悟,加深理解和体验,以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
所谓阅读拓展,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阅读相关作品,拓展课外阅读。
一、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合,对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将朱自清《春》中对小草的描写;曹文轩《孤独之旅》对芦苇的描写;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对小山的描写组合起来,让学生从修辞、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选取春、夏、秋、冬的任一季节,写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重视课外拓展
教师要抓住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积极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
(1)选取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
学习《藤野先生》,将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这一爱国思想的转变过程。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
(2)选取同一话题的不同文本
新课标要求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就是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阅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释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生物入侵者》一文介绍外来生物入侵,教师可以选取《桐庐富春江:与水葫芦作战》《浙江温岭:福寿螺蚕食秧苗危害庄稼》《绿色杀手薇甘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让学生阅读。
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同时了解了资料的收集途径,可谓一举两得。
(3)选取同一内容的不同文本
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介绍作者时,可选《宋名臣言行录》《续资治通鉴》《湘山野录》中关于范仲淹刻苦勤学的短文。通过比较,能够发现有侧重写其生活之艰苦的,有侧重写其求学之勤奋的,有侧重写其志向之远大的。这样,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了范仲淹,开阔了视野。
(4)选取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本
九年级教材中的《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文,无论是语言还是论证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显得太难,且不够典型。因此,引入《说勤》《谈骨气》作为典型议论文让学生阅读,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就会有正面的初步了解。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要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尊重学生的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描述了阅读中的一种现实,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真理。作者创造了艺术形象,而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了有别于另外读者或者作者的另一个形象,进行了意义重构,获得了精神参与的愉悦。我们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要么把阅读教学局限在某个知识点上,要么给学生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经验、学习方式这些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开展阅读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更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2.问题设计要开放
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层次、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既要有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题,又要有拓展性的题目。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提问:(1)老王是怎样一个人?(2)“我们”一家相当照顾老王了,“我”为什么还感到愧疚?这说明杨绛是怎样一个人?(3)老王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
3.教师介入要及时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流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倾听学生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既要展现宽容,又要纠正错误。
有效拓展阅读,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汤海凤.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拓展[J].语文教学通讯,2011(12).
[2]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1.
强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9
强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一、通过默读提高阅读速度,使阅读量更大,获取的有效信息更多
我们在考试时,采取的就是默读的方式,来完成试卷的内容阅读的。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还会在每个人大脑里呈现发声的现象,只是很多人不在意罢了,因为我们学习文字的时候,也学习了读音,大脑的联想能力很强,看到字我们自己就会想到它的读音,并在脑袋里默念出来。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字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
二、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阅读计划的提出,一是指中学生所读书目的类别分类,二应该是指阅读的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就阅读书目分类来说,“既要阅读课内所学范围的内容,比如浅易的文言文,优美的古诗文,又可以阅读课外内容,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中外名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是我们阅读的范围。我们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一位好朋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以及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从阅读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上来说,要作到既不影响日常的学习生活安排,又能能保证学生阅读的有效率有质量。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在自习课安排阅读内容,课后也应布置一部分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假期独立完成。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多读书是扩大学生阅读面、阅读量的主要手段。古人读书,有“三上”、“三余”的说法。“三上”是指“马上”、“枕上”、“厕上”,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提出的。而“三余”读书法,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有效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来读书,这就是董遇提出的“三余读书法”.不论是“三上”还是“三余”,都体现了古人抓紧时间读书,有效利用时间的可贵精神,这在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间安排方面,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各领域知识的积累量越来越大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0
摘 要:语文是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阅读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刍议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 篇11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特别注意几个能力的培养: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12
一、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中, 师生交流互动频繁, 但多停留于表面, 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 指名让学生回答。这种交流仅限于师生的单项互动, 不够深入, 也不够全面,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说出自己心中的预设答案, 而学生的回答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基本被忽视了。如此, 课堂上许多精彩的生成性答案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 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放任自流, 教师只管提出问题, 至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 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 课堂气氛过于紧张, 严肃呆板, 缺少合作探究的氛围, 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有时候还可能影响到学习效果。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 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 学生的作文兴趣被一点点抹杀。
二、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1. 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 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情感之中, 朗读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极好方法。像《地震中的父与子》《桂林山水》《梅花魂》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 无一不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体验的典范。《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 为孩子们阅读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上, 多是韵文, 读起来朗朗上口, 图文并茂, 能够吸引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 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 这些都要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和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 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 挖掘情感因素, 升华情感体验, 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 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虽然一样, 但是独立表达出来就会有所差异。在朗读指导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方法去阅读课文。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 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只有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 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教学实践证明, 多角度、有创意地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陶冶学生的情操。
2. 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扩大阅读面的要求, 在“大语文”教育观下,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 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3. 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明确提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局面, 创立了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同时, 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09-01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刍议05-27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10-10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刍议10-31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05-15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刍议07-20
初中英语趣味教学刍议06-04
初中体育创新教学刍议07-06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10-04
初中英语教学刍议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