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刍议(精选12篇)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1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本文指出了目前初中生作文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深刻分析了其原因, 并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和初中生模仿写作的三种基本方法。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透视,原因分析,读者意识,模仿写作
一、现状透视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权重已不言而喻。对此,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作了八点说明, 但现实生活中,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 虽然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投入很多, 但产出较少。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目前初中生的作文现状主要是:1.感情虚假, 常常无病呻吟, 缺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2.结构混乱, 条理不清, 谋篇布局随意性很大。3.语言枯燥乏味, 面目可憎, 毫无表现力。4.选材重复, 题材撞车现象司空见惯, 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加工素材。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在小学阶段作文写得尚不错的学生, 到了初中阶段作文质量却停滞不前, 甚至有后退的迹象, 作文中的童真童趣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八股腔, 这不能不说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悲哀。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 应该是多方面的。
1. 教学理念的偏移
在语文教学中, 人们对作文及作文教学的认识较片面, 从领导到家长到教师再到学生, 都对作文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只重分数不重素养。由于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 人们还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意识, 觉得语文成绩提高慢, 考试中偶然性大, 相反, 理科成绩提高较快, 并且在每次考试中, 成绩相对稳定, 所以语文拉不开差距常常成为人们轻视语文的理由。即使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讲, 有些语文老师, 包括一些学生, 认为作文教学的效果更慢, 所以他们宁愿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文本的阅读等方面花更多的功夫, 也不肯在作文上多花些时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因此, 作文教学见效较慢, 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不可能立竿见影。
2. 教师作文指导和批改的简单化
目前, 很多教师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但在作文指导中, “指导—写作—批阅—点评”的僵化模式至今仍然盛行, 没有发挥出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以写作前的指导来说, 教师往往讲一些原则性的理论, 不太注重与文本阅读相结合, 大讲特讲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诸如感情要真挚, 内容要饱满, 情节要曲折, 语言要生动。但针对性训练却很少, 不能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展开作文教学活动, 作文课仍然是纸上谈兵, 学生写出的作文还是原来的水平, 久而久之, 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 作文水平始终难以提高。再就教师的作文批阅来看, 缺少个性化的作文点评, 常常写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语, 如“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乏味”、“选材陈旧”、“书写马虎”, 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一些教益。
三、解决途径
1.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生尚处在心理彷徨期, 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往往感性多于理性。教师应该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引导他们敢于、善于说真话, 抒真情,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也做了明确要求,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 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换位思考, 是预设并靠近读者的意识, 可用一句话概括为“写给谁看的问题”。接受美学告诉我们, 读者不仅以阅读者的身份存在于任何一种文本之外, 而且以“隐性读者”的形式隐含在文本之中。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就是要学生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并让他们乐于理解和接受。写文章时总要想到这篇文章写完后给谁看的问题, 总要假想读者就坐在自己的旁边, 吕叔湘先生说过, 我写文章时总想到有一位读者就坐在我旁边看。
但学生在实际写作时的情况却是怎样呢?可用“目中无人”四个字来概括。不少学生把写作当作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考试的需要, 错误地认为作文就是写给老师的, 而老师也似乎成了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 有的学生甚至在作文完后, 连自己都不想再看一遍, 更别提精雕细刻, 认真修改了。长此以往, 学生难以用一种坦诚、直率、诚实的态度去写作, 写作的内容也就没有了真实感。因为在学生的意识中, 读者对象几乎为零, 这样写作没有了倾诉对象, 没有了交流对象, 等于没有了读者对象。初中生作文中的很多问题, 小到遣词造句, 大到谋篇立意, 都需要进一步雕琢加工, 而这些工作都与学生的读者意识有关。
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对读者意识也有精辟论述, 他在《论教本与写作》一文中写道:“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 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一向的写作练习都有假想的读者。”如果学生“不意识到假想的读者, 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 只马马虎虎地写下去”。由此看来,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要打破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模糊认识, 因为以往部分教师只关注作文教学中的“写什么”和“怎么写”, 而对于“为谁而写”即“写给谁看”却关注得太少。学生有了读者意识, 等于有了一个沟通与倾诉的对象, 能给自己的作文以明确的定位, 相当于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话语情境”。有时候, 为什么学生的日记和书信的质量比较高, 笔者以为原因就在此。
2.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针
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写作, 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假想读者, 如老师、同学、朋友、父母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 读者对象不同, 写作的内容、重心、表达的方法也应该不同。比如《谈幸福》这样的命题作文, 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误认为幸福就是有钱、有房、有车, 就可以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性情古怪, 内心封闭, 就可以谈谈幸福的意义;如果假想的读者对象是追求幸福而不断碰壁的人, 就可以阐述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样, 学生作文时便能增强针对性, 情感真挚, 思维活跃, 作文的效果就比较好。作文虽无太多的捷径, 但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最佳的捷径,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认为模仿是初中生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人们学习写作, 都离不开模仿。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崔灏《黄鹤楼》诗作的模仿。所以,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模仿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模仿立意。立意, 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 立意有高低之分, 平淡与新颖之分, 浅薄与深刻之分, 立意受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经验的提炼感悟等因素的制约, 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缺漏, 他们的文章难以有新颖深刻的立意, 所以, 教材中的文本, 包括一些优秀范文的立意, 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立意品位的有效办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事物、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使作文立意新颖深刻。比如, 可以模仿萧乾的《枣核》中的爱国情怀, 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至爱亲情, 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等等。
(2) 模仿结构。部分初中生作文时, 在谋篇布局方面带有“信天游”现象, 有如猪八戒踩西瓜皮, 遛到哪里算哪里。笔者在作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从模仿语段着手, 即由教师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规范的语段, 让学生在课上当堂模仿, 比如模仿写景的顺序、角度, 模仿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模仿议论语段的结构, 模仿应用文的固定格式。实践证明, 模仿语段结构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手法, 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作文谋篇布局的基本技巧。比如对于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 笔者在指导学生了解它记游时的多角度变化及作用以后, 提示学生这一特点可以模仿借鉴, 就有学生写了《九寨沟记游》一文, 习作采用了写景时观察角度的多变化, 文章层次清晰,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 模仿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外壳, 一篇立意、布局俱佳的文章, 也需要个性化、生动形象的语言。古人云,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就是这个道理。而语言的习得也需要从模仿开始, 可以模仿教材中的文本, 也可以模仿一些时文, 借鉴极富生命力的部分, 以丰富习作的语言, 使习作语言或生动典雅, 或简明朴实, 或明快酣畅, 要引导学生多模仿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 如朱自清、沈从文、梁衡、鲁迅、老舍、毕淑敏等, 他们的作品语言风格鲜明, 极富感染力、表现力, 会给学生很大的熏陶和启发。比如贾平凹的《月迹》的第三小节, 写月亮时所采用的拟人手法和口语化的语言, 活泼生动, 体现了童心奇妙的想象力。据此, 笔者让学生用类似的语言仿写一段晚上观察天空中星星的文字, 效果也很好。
当然, 以上三个方面的仿写在教学实际中不是完全孤立的, 而要根据不同学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文本综合进行。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脑力劳动, 需要作者独立思考, 将范文中有价值的东西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或者说要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绝不能对原文生搬硬套, 仿写应是基于原文, 但也要别有于原文, 力争要高于原文, 力争做到模仿与创新完美结合。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2
摘 要:初中语文长期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因此语文成绩也不够理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通过分层教学才能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一、目标分层,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不是负担”,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人说如果老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他成功了一半,这不无道理的。当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学习任务对他来说也是很沉重的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若有浓厚兴趣是时,就会全身心投入,再艰巨的任务也会乐此不疲。我们常说:“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实际上,学生对学习也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去尝试。一旦养成习惯,兴趣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我们在这时候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教?W目标分层的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他们可以达到的目标,就可以为每位同学获得成功的信心,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二、训练分层,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取得收获
语文学科也强调操作性,强化训练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训练中有明显的收获,必须使学生乐于训练,主动训练。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位学生的训练都用同一标准,对学生实施无差异训练、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必极大导致学生“吃不饱”与“吃不消”现象的发生,训练就留于形式,收获甚微。要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我注重训练学习、作业设计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有较大的收获。
例如教学《春》一文后,围绕重点训练目标,制订了总目标和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摘抄优美的句、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精选优美句段欣赏,仿写某处优美景色的片段。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分别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跳一跳,摘果子”增加了学生的训练有效性,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收获。
三、评价分层,激起每位学生学习信心
评价是具有导向,激励功能的,它能让学生渴望或乐意去再次学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都是单一以学生考试、作业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公平的评价,久而久之,势必打消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磨灭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使其逐渐丧失了热情。我们知道,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然而,很多时候课堂还是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标准可分清层次,不能强求统一。对平时少开口、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即使声音小、回答不全面,甚至答错,只要能开口,我们都应给予鼓励、肯定;而对学习能力强,较活跃同学,必须有独到见解,获得赞同或鼓励,各个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这样主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期待下次得到参与和鼓励,长此以往,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信心也得到保证,课堂又何尝不活跃,学习气氛不浓呢?
四、教学内容分层
语文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难便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我在对教学内容分层是主要从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数量多少两方面入手。首选,在分析学生基础、学习潜力、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最基本的目标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则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探讨提高性问题。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其次,对于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同样针对全体学生,此类知识数量最多,属于基础知识;第二层针对大多数学生,数量适当,属于应用型知识;第三层针对少数尖子学生,属于提高型、发散型知识,知识点数量较少。对教学内容如此分层,将知识的难易与多少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达到了供与需的平衡,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五、教学提问分层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个班级中,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提问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因为学习气氛是所有学生共同维护的,只有当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提问获得自信心,产生学习的愉悦感,才有可能将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下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首先,应该让“学困生”解答基础性的问题,通过寻找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信心;之后,提问“中等生”,问题难度加大,利用他们回答中的遗漏之处,提示引导,将问题深入下去;最后,提问“尖子生”时,借助他们的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气呵成,在分层次提问中带动全体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
语文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分层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相互合作、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刍议 篇3
一、以生活为背景,以点到面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蹬山,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心灵;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美。
二、取消作文本,个性张扬激作文
学生对作文的反感的往往不是直接外显的,而是把作文的载体——作文本作为发泄的对象,要么潦草应付,要么干脆不写、以诸如“没东西写”“不知道怎么写”等理由搪塞。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学生随便用什么本子写的文章总比在作文本上写的好,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吗?不是。是作文本这种外在的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取消“清一色”的作文本,不对作文本做统一的规定,倡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笔记写作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除了不对作文本做统一要求外,我还提倡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比如做一个精美的封面,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学生的作文本个个不同,插图风格迥异,有的学生还模仿刊物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子,有的学还加上了“刊首寄语”,写的文采斐然。一个微不足道的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三、激活竞争力,你追我赶比作文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力,缺少成功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一比高下的局面。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得到他人认可的渴望,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成功意识、激活竞争活力的关键,引导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作文发表,或在班内、或在校园里、或在报刊杂志上;比如开展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整理作品集等等。
我坚持在每节前为学生读作文,收到了好的效果。把每次日记、随笔、作文中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拿到课前来读上三四篇,并予以中肯的评价,学生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能让老师读给大家听,结果是下节课立即就出现更多好的作品。另外,每学期期末我还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作品的班内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潜力得到了较好的挖掘,有的同学利用假期把作品打印成册,并加上了精美的封面、插画等,有的学生还要比一比谁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多、档次高。
其实,学生的作文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比出来的,越高明的老师越会激发学生比一比的决心和信心。
四、批改多样化,团结协作帮作文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及时、客观的评价,所以,老师及时认真日批改、在作文批语中表现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我们又应看到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大多希望的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因此,我们不妨把作文批改做多样化处理:教师批、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即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事实证明,老师的批语远没有同学的批语吸引力大,几节学生互评作文课之后,在我的班上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主动找同学批阅,也回主动为其他同学秕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因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拉得更近了,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4
一、收集与题材相适应的写作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收集写作素材, 内容主要应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例如,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等等, 以便学生在关注社会事实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一) 从资料中收集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收集写作素材。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 收集材料的途径很多, 例如, 查阅相关书本、翻阅相关杂志、阅览网上的文本等等。教师安排写作素材的收集任务时, 应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够动手收集, 做好写作的最基本工作, 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只有细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才能有非常真切地描绘和欣赏生活, 再加以领悟, 就能够写出好的句子和文章来。学生还要积极地参与到身边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才是硬道理, 只有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素材来源, 才能激发写作潜力, 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启源, 激发学生写作表达欲望
启源的工作要重视, 初中学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需要去多接触大自然中的事物与社会中的各种元素, 要细心观察, 敢于发问, 还应该积极地学习更多有用之法。学生的视野一旦被打开, 教师就要多方面引导学生去感触生活, 将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充分结合起来, 从而在生活中让学生增长见识、启发思维, 受到感染, 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写作表达欲望激发出来。例如, 课文《童趣》就常常有“物外之趣”, 写作都在于自己的观察。另外, 国家的建设、好人好事、奇闻奇事、上海世博会、四川打黑以及海地地震等等, 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 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都能成为话题, 都应该让学生去接触、去思考, 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描述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升写作水平。其实有心人往往善于发现身边的素材, 也会感受, 更会选择一个角度去进行描述。事实证明, 将学生带入生活, 能拓宽视野, 也能丰富知识, 还能激发其思维, 激发写作欲望。
三、多方式写作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
多样的作文教学方式, 无论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 还是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热情的激发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 也有助于互动教学的持续开展, 要构建初中作文课堂的“互动之桥”, 则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动”起来, 调动他们的感官融入课堂, 自然能够更好地实现作文思维的发散。
(一) 让学生“动手”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地让学生动手, 让他们亲手亲笔地完成一些“创造”。例如, 在余光中《乡愁》一文的教学中, 诗中充溢了浓烈的思乡情绪, 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中或课堂结束后同样以这种现代诗的形式仿造乡愁自我写作一首表述感情的诗, 写出自我心中的“愁”。诚然,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他们的诗很幼稚, 然而, 这种亲自动手的方式无论是针对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来说, 还是从提升他们的作文兴趣角度来说,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完成后,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在班级中分享朗诵。这种成就感, 会更让他们有动力去学习。让学生“动手”, 即是要学生在课堂中亲身体验快乐、收获成功, 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和参与兴趣, 在动手的过程中则实现了互动。同时, 学生兴趣的提升也有利于他们互动积极性的提升。
(二) 让学生“动眼”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 在写作的时候, 明明有很多话可以说, 可是真到写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这个就是缺乏生活中细致观察所导致的结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例如, 在一些名胜古迹或者是有纪念意义地方的写景作文教学中, 或是对某个地区景色、建筑赞扬的诗文中, 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其他渠道将相关地区景色或建筑的影像为学生播放, 让学生能够亲眼看见, 犹如亲临其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容易融入写作的情境中, 写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 让学生“动脑”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地为学生讲解写作方法, 让学生去感知各种方法之间的不同和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对表达文章起到的效果。例如, 《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将荷塘在月色下的美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给每种表达方式举例子来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更能够理解教师讲解的写作方法和使用这些写作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写作也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增强情感与写作知识积累
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大部分擅长写作的学生都一致认为, 自己的阅读、实践以及领悟才是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明白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途径是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可以使我们形成思维的优化与敏锐, 提升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提升写作悟性, 激发写作灵感。例如, 阅读《水浒传》时,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 也了解如何去刻画一个人物, 并在写作中进行尝试。广泛的阅读必然会扩大积累, 加强文化方面的积淀, 通过积累与积淀的酝酿, 久而久之, 一定会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 作文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创设乐写的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由熟生巧, 渐入佳境, 让作文教学成为广大师生轻松快乐的日常工作。
摘要:作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 为写作积累素材, 使他们在锻炼中提高对生活、人生的感知力, 拓宽写作思路。本文从指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评改方式等方面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素材,思维,评改
参考文献
[1].沈刚, 《初中语文高校课堂教学初探》[J], 《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0.09
初中化学试验课教学刍议 篇5
初中化学试验课教学刍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要通过激发学生参与化学试验的兴趣、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作 者:陈传泽 作者单位:遵义市正安县谢坝民族中学,贵州,正安,563404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 化学试验 教学
初中英语作文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写作 技巧 词汇短语积累。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而“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综合体现。英语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写作也是衡量学习者语言学习质量的一个标尺。具体到初中英语的学习,写作也是英语考核的重要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在写作教学上开掘出一条适合初中生写作要求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写作通常会出现思路混乱,词汇贫乏,虎头蛇尾的现象,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有的放矢。
一、阅读和积累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前提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链条上互相影响的两个环节。阅读面的宽窄以及阅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写作的质量。当然,初中英语的写作也和学生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息息相关。
首先,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无话可写是因为学生脑中没有素材片段,而素材片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平时的阅读来获得的。比如,在初中作文中有类似“介绍你喜欢的明星”的题目,可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偶像,但到真正去写他时却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有什么可写之处。而如果是一个有阅读英文书刊读物习惯的学生,他就会发现很多英文读物都有介绍球星、歌星、影星的篇章。Crazy English中就有介绍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布莱尼等众多明星的文章,21st Century中就经常会有体育报道关于梅西﹑贝克汉姆等等,所以这种阅读会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难题。
其次,阅读也是一种积累,积累词汇﹑短语﹑佳句,而这些正是构成文章的“零件”,有了这些零件,初中英语作文应该是可以建构起来的。综上,素材和词汇短语佳句等是写好一篇初中作文最基本的元素,而这些又依赖于学生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所以阅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二﹑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通过对初中英语作文范文的研究,笔者发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是有迹可循的。文章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才能骨骼强壮。所以要增强学生写作的结构意识。具体的做法是在平时的课文讲解中渗入对结构的分析,每篇课文或范文的讲解都有意识地强调它的结构,这将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当他们在写作时也能自然而然地注意。
一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再接着找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是总分,分总,还是总分总;分几层来写的,每一层的含义是什么;这一主题是从哪几个方面表述的等等,学生训练得多了,他们的文章结构意识也明了了。如初中有一篇文章,师生通过分析得出主题是New Years Resolution Survey Results,然后列出提纲:Results:(总)many work hard(分);lots play sports(分);a few learn a new language(分);parents study the subjects(分);an old lady, be a teacher(分)根据提纲,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采用总分的结构。紧接着可以布置给学生一篇当堂作文:“网络时代”。通过刚才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已经明了总分的结构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那么在这篇“网络时代”中,学生会自觉使用: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的好处(总)。然后分写网络具体有哪些好处:上网查资料很方便,有利于学习;通过网络联系亲朋好友,可以促进情感的交流等等。这样,文章的雏形就已经构成了,最起码学生写作的思路已经打开,且文章的结构也是严谨的,无懈可击的。
三﹑善用词汇短语使文章靓丽出彩
解决了素材片段和结构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写出文章来。但写出出彩靓丽的文章还有赖于妙词的点缀和短语的添加。这里的妙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
同样的意思,这个词可能就比那个词要出彩,那在这里就要启发学生写出“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试想学生作文要是始终充斥着like, good, some这些浅层词汇,阅览者会觉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但是学生若能够思考得更深一步,like和enjoy意思大同小异,那么在这句话中,我们尝试着不用大家都用的like而试着用enjoy,是不是与众不同呢?大家都写“My holiday is very good”,而另一个学生却用了“My holiday is amazing”是不是更精彩了呢?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使用连词,比如but, however, and, or, so, yet等等,这样会使文章的上下文的衔接更连贯。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正确使用且大量使用英文短语,列举数字时不再是first, second, third而是to begin with, what is more, last but not the least等等,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明学生平时是有积累的,既然能将短语正确恰当地运用到文章当中,说明学生已掌握并且其基础知识是非常扎实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作文教学是有迹可循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找准病症,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平时分析范文时,注重讲解结构思路来加强学生写作的结构意识;引导学生多读课外英文报刊杂志,来解决素材的积累和无话可写的问题;好的词汇短语句子的使用是文章出彩的关键,那么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积累也势在必行,长此以往,坚持训练,初中生英语作文水平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吕良环 成功英语阅读策略 英语学习200(12)
[2]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
初中数学教学刍议 篇7
素质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展,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做”。
这个“做”并不是教师“做”, 而是学生“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探索与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有几种方式, 其中之一是教师灌输式, 这种方式也是最不实用的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学生建构式, 以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作为根据, 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建构。
2.“讲”。
这个“讲”是教师讲与学生讲的结合, 教师的讲不是纯粹的灌输, 而是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建议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以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引导,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产生学习的起点是问题, 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 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质。”[1]因此, 在实际的课堂中, 教师应该从给出问题开始, 然后进行方法小结, 总结步骤, 揭示规律, 感悟思想。与此同时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讲”的效果。
3.“练”。
这个“练”包括两个部分, 一个是基本习题的练习, 另一个则是发散问题的练习。基本习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基础的原理与公式, 发散问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创新。如, 引导学生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探究问题) 请任意画一个四边行、五边形与六边形, 再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三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 再计算这三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你又有什么发现? (发散问题) 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与边数之间有规律吗?你能推导出来吗?你能证明吗?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古往今来关于数学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如在讲几何尺规作图时, 我给学生讲了关于“倍立方”的传说:“在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的雅典流行某种病疫。为了消除灾难, 雅典人向太阳神阿波罗求助, 神谕说:‘要使瘟疫不流行, 除非把太阳神阿波罗殿前的立方体香案的体积扩大一倍。’雅典人很高兴, 他们认为这很容易办到, 于是把旧香案的各棱放大一倍, 做了一个新的立方体香案。新香案放到殿前后, 人们以为可以安心了, 未曾想疫势更加猖獗。雅典人没有办法, 只得再去祈求神谕, 神谕明白地告诉他们, 新香案的体积并不是旧香案的两倍。这下人们给难住了。据说, 人们把问题送到柏拉图那里, 柏拉图又将问题交给了几何学家。”然后简要介绍初等几何尺规作图中的三大作图不能问题:倍立方体、化圆为方、三等分角。[2]学生至此对作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都有点跃跃欲试了。
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对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色彩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来加强教学效果, 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如下的情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 天上没有云,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 天空却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地开始渐渐变得昏暗。大约30分之后, 太阳又慢慢地恢复了它的光彩, 天空又晴朗起来, 好像什么事情也未发生过。同学们,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日蚀。”随后用动画展示“日蚀”形成的过程: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绕着地球旋转, 当月亮正好遮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时就形成了“日蚀”。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 学生自己就能画出圆与圆的5种位置关系。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 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 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 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 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 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 同时,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 (1) 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路与教师同步。 (2) 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 (3) 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 (4) 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5) 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 也要注意听, 并积极参与讨论, 等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作出解释, 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向老师提出问题, 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某种层面上讲, 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 既能丰富知识面, 又能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而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 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 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 可以大大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
1.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 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2.用多元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 不能只采用考试。
3.实施反馈的时间。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 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自己的收获或教训。
4.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划, 养成自我评估的好习惯。如: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自己的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得到了那些提高, 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是什么?等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
初中数学教学刍议 篇8
一、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 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发散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 比如:在学习圆时, 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 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 把它与圆联系起来, 得到一些圆的知识, 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时, 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 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 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 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 通过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 强调学生是发现者,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掌握基本的方法, 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 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 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两重性, 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 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 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 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 方向已经明确, 教师既要抓好“双基”, 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构建上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 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 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 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 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 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四、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果教师能运用好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 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为了使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两者关系的理解, 在屏幕上先画出一个圆的一条光亮的直径, 再画一条闪光的半径, 让半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 使它与直径在一条直线上, 并闪动.这种动感的演示, 使学生容易形成“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一概念.并且由于学生看到半径和直径的运动变化过程, 形象而又直观, 因而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 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 另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 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 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 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 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 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 一人画记, 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 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 节约了教学时间,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刍议 篇9
一、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 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
初中物理有许多基本概念 (如力、压强、功、功率、热量、比热、电流强度和电压等) 和重要定律 (如惯性定律、阿基米德定律、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 , 尽管教师把有的概念和定律讲得很清楚, 学生似乎也听懂了, 但是如果不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习题, 他们往往是理解不透彻, 掌握不牢固的。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还必须经过他们自己的艰苦努力, 进行反复练习和深入钻研, 才能对这些概念、定律的实质和意义有清楚而明晰的认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最容易暴露出知识的缺陷。因此要通过练习, 弥补这些缺陷和纠正错误, 使他们真正懂, 并从懂中学会初步应用。同时, 解答物理习题可以使学生记牢定义、定律和常用的物理常数, 使他们掌握物理量的名称和量度单位。
2.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题时, 完全要靠自己的思考, 来独立解决问题, 并且克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而克服困难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能很好地进行逻辑思维, 发挥一定程度的创造力。因此, 通过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解题过程中, 要用数学知识列方程式, 进行计算, 以求得最后答案, 所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习题的种类和解题方法
1. 问答题
问答题一般不需要数学计算 (或仅需简单口算) , 只要求用文字表达。问答题的解答过程大致可分三步:第一是审题, 弄清题中所叙述的物理现象及需要解释的现象;第二是确定物理现象所遵从的物理规律;第三是依据这些规律 (或引入公式)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或文字进行充分说理。当前物理教师问答题的教学是比较薄弱的, 也是学生最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 问答题有200多题, 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 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如, 为什么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 容易摔倒?
这个问题一提出后, 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由于惯性。”这样的回答十分笼统, 没有接触问题的实质, 因而没有解决问题。正确答案是:“人乘车行驶时, 人对地面具有跟车同样的速度 (联系到参照物) , 人从车上跳下时, 由于人身体的惯性, 仍保持原来向前的速度 (联系惯性定律) , 而人的脚, 由于跟地面接触有摩擦力很快就停下来或减速下来 (联系运动和力) , 所以人容易摔倒。”这个答案说明:由于身体继续向前运动, 而脚要停下来, 这样可使人摔倒, 这就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2. 实验题
解答实验题, 有的需要应用实验的方法, 有的要求学生用实验数据来计算, 而后得到答案, 例如测定某种金属的密度。有的先由理论计算求得答案后, 再用实验验证, 例如, 在讲过阿基米德定律后, 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计算, 然后用实验验证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是否符合计算结果, 实验题对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3. 作图题
这类习题是靠作矢量图或作有关图线来解答的, 其过程是:先根据题设条件, 选定一定的标度, 作出图线;再量出线段的长度, 就能确定所求量的数值, 有时还需要量度角度, 以确定方向。这种解题方法常用于解决力学和几何光学作图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 更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0, (8) :63-65.
[2]谢嘉平.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经验与体会[J].才智, 2012, 9 (25) :109.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10
一、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标准》指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新课程理念, 我在教学中努力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例如, 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 为了让学生弄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我摈弃了讲授法, 创设了实验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 (1)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 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 缓缓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3) 用二氧化碳制干冰。通过这样的小实验, 学生就懂得了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 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 可以用于人工降雨。之所以不使用讲授法, 是因为单纯地讲授, 学生不容易听得懂, 也难记得住。用实验法就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述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改变学生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再如, 在喷水的紫色小花在二氧化碳中变红的实验中, 我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展示一瓶可乐, 我问学生可乐中冒出的是什么气体?如何证实?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我还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联想、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总之, 通过不同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 枯燥乏味的学习也就转变成了饶有兴趣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从此不再需要接受式学习了。接受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 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抛弃它是错误的, 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两种方法才是明智正确的。
二、真正落实教师的“首席”角色
新课程标准施行已经好几年了, 到底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地进行角色转换?作为一线教师, 我很遗憾地看到, 尽管有不少教师在身体力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 依然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新课标下的教师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角色?《标准》中说得非常清楚:“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知道, 学生是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因此,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又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呼唤人的主体精神, 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教学行为的变化, 要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我在课堂上主要是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讨论交流就是我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学生回答问题意见不同时讨论;实验小结看法不同时讨论;同一题目, 两人解法有异时讨论。通过讨论, 可以辨析知识、弄清答案、提高能力。实践证明, 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 这种角色的转换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好处的。相反, 处处不放心, 事事想包办, 到头来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播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如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如何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我认为, 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很好的法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情境可粗分为简单型, 如故事情境、疑问情境、作业评价情境等;复杂型, 如活动情境、多媒体情境、实验情境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情境, 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情境要尽量与所教内容相融合, 能通过情境这一外因诱导学生的内因发挥积极的作用。
刍议初中作文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 篇11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师生角色定位
长久以来,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作文的重要性。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么方式不恰当,要么指导不力,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降低,严重影响了语文成绩。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作文課“活”起来。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与交流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供问题或话题之后,学生只是被动去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被动地去完成任务,逐渐就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教学方式,将作文课堂“活起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作文,从审题到根据作文题目立意,再根据作文题目创作作文大意,进而设计作文布局等,积极地鼓励学生去讨论,然后再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做法。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都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在进行作文立意的时候其深度与广度、谋篇布局等也都不同。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与矫正,对不同的意见与学生展开讨论,对学生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
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的环节其实是一个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矫正学生的思维定式习惯,使学生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要尽量避免教师单一指导的情况,这样有可能会产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有时候教师也会遭遇盲区现象,教师毕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问题都知道的,开展讨论与交流环节正好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实现优势互补。
二、作文的整合与写作过程
由于有了讨论与交流环节的铺垫,学生的思想闸门得以开放,思维开始发散,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对自己所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从对作文的命题到产生创意,再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都是展现学生文采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是学生展现知识及文采的过程。
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上个环节的讨论与交流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些写作思路,他们可以以此为起点,从模仿开始然后再进行自我创新,是一个创新层次递进的过程;对于写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必定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摆脱束缚,另辟蹊径将自己鲜明的个性表现在作品中。使用这种方式写出来的文章会比以前写的更具有可读性,这是凝聚了集体智慧的文章,是同学们共同创作的结晶。如果没有前面的讨论与交流阶段,学生自行研究进行写作,脱离借鉴与模仿,这无疑就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那样得出的结果也不一定理想。
三、对学生所写作品进行批改及讲评
对作文的批改及讲评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学生在完成写作之后,由于当局者迷,对于自己所写的文章到怎么样并不知道,所以这就需要别人来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很关键,这是一个总结经验的过程,一个矫正补正的过程。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来说,这场戏的主角只能是教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是听众与观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所以,必须要打破这种局面,积极采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求作文修改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分别是教师面批与学生互批两种形式。教师面批主要是教师与学生针对作文展开的一个交流过程,对于作文中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商讨,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一个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互批是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不同,审美观点、作文功底等都存在差异,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从对方的文章中找出自己作品中的不足。
作文讲评也可以分三种:教师主评、学生主评、师生共评。教师主评主要是教师针对文章中出现的优点及缺点进行全面讲评,并做出进一步解读;学生主评中由学生来担任讲评主体,可以由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的形式来进行;师生共评是由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讲评,共同挖掘文章中的价值因素。
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作文的讲评过程其实是一个激励的过程,要多发现文章中的亮点所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提升学生信心,对于优秀的作文可以给学生当范文,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可以使其他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还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来进行教学,适度进行角色转变,对学生的优点要进行发扬,错误要积极指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平等宽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克服学生在写作中的惰性,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巍,韩安庄.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方式与其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J].
滨州学院学报,2007,(01).
[2]张杰.写作课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
(01).
[3]张诗德,廖云,张文勇.探索“导主和谐”教育模式,培养师生发展性学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12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 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这种“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 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 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 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学, 然后知不足。”先学后教,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 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 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 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有了这个起点, 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课后拓展延伸。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 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 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 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 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 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是智力的开发者, 是信息的提供者, 是意义的建构者, 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能力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例如组长, 记录员, 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 一个程度高一点, 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 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 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 对课文 (作品) 进行研究性的阅读, 通过独立发现问题, 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 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一)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
(三)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 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刍议01-10
初中作文教学误区刍议论文09-08
初中朗读教学刍议01-03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刍议07-20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刍议05-27
初中英语趣味教学刍议06-04
初中体育创新教学刍议07-0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09-01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10-04
初中英语教学刍议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