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2024-10-21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精选12篇)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篇1

一个有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 往往注重作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当前, 指引作文教学的书籍报刊繁多而杂乱, 令人目不暇接, 但如何探求一套适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 实在是一大难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摸索, 总结出以下几种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下水作文法

所谓下水作文法,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范文引导学生仿写作文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一是教师预先准备好范文, 作文课时向学生讲析, 而后要求模仿写作;二是师生进入同步写作状态———教师一边板演而写, 学生一边听一边效仿而作, 但绝不能单纯抄袭。一堂作文课后, 几十篇带着固定框架的习作便产生了。

这种方法虽然有些生搬硬套, 甚至有束缚创意思维的危害性, 但比起盲目的作文教学时教师出题目, 辅导说几句, 学生思维的野马肆意驰骋, 有的同学为作文而“憋”文, 寥寥几笔应付交差要好得多。

农村初中学生, 写作能力普遍低下, 有的在作文方面还是门外汉, 有的在作文的崎岖路上, 如同初学走路的幼孩, 需要扶与帮。教师下水作文起了牵引和支撑作用, 适合于低年级作文教学, 也适用对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起步训练。

二、观察审题法

它是指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命题条件限制, 分析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为写作定向定调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 离不开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反映的主题等, 或者事物的特点、方法、结构、功用等, 或者要求阐明的观点、见解和寻找的证据是什么等。例如:

“童年趣事”:体裁——记叙文;时间———童年;人物———我 (们) ;事件——一件或几件;主旨———快乐有趣。

“我们的学校”:体裁 (说明文) ———顺序 (时间、空间) ———布局———详略等。

“谈‘读书无用’论”:体裁 (驳论文) ———摆事实、讲道理 (驳谬) 等。

从对以上几个作文命题的简易分析可以看出, 观察审题法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和选材。

诚然, 随着见识的增长, 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生逐步会甩掉支撑的“拐杖”独立行走的。

有的作文题目, 没有明确的主题, 如“我的母亲”“第一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审题法, 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写有意义的积极的一面, 否则就会离题万里。曾经有一个学生写自己的母亲, 纪实性选其好吃、爱撒娇、发泼、脾气大等内容, 忽略了母亲勤苦、操心、仁爱等优秀事迹, 结果笑话百出, 作文等次低档。

三、习作评讲法

语文教师通过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 利用课堂讲析和讨论, 总结肯定优点, 对比认识弊端, 强调带共性的问题。如常见的错别字、病句、内容空洞、文章有头无尾等等, 通过一次次见识辨析, 学生逐步会加深印象, 在下次作文时克服的可能性较大。

习作评讲法反过来向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就是要随时发现和记载学生作文的情况。

四、互批互改法

不妨试一试, 将习作交叉分发给学生, 教师只要口头或板书提出批改方法和要求, 让学生讨论或独立批改, 不久, 一篇篇带着稚嫩笔迹的批阅方案就出来了, 尽管有的批示不大恰切。

很明显, 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语文教师批阅作文的工作量, 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看书备课, 更主要的增加了学生“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的机会, 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互批互改的次数也不能过多, 多了就是一种投机取巧, 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五、积累教学法

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内外获得写作方面的知识经验的一种方法。积累的过程是师生教学双边活动, 应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以一些名家名篇写作方法和技巧为主线, 以现实生活为主镜头。积累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除了课内间接感知、消化吸收各种文体的知识经验之外, 课外直接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更为重要。积累的方法灵活多样, 如学习教读课文时领悟接受法, 对比吸收法;课内定时定量定向作文法;课外练笔法, 如坚持写日记、周记、景物片断描写等等, 不一而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广泛积累的益处, 同时启发语文教师,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必须指导学生多渠道不拘形式的积累学习和训练。

六、触类旁通法

日常应用文的写作, 往往令人头疼, 许多学生毕业后基本应用文写不来, 基本格式弄不懂, 一提笔就出错。而应用文我们一生都会用到, 因此学好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大有必要。如何掌握应用文的格式呢?触类旁通法是一条捷径。这就是懂得某一应用文的基本格式, 可以推知其他类型的应用文的格式。例如申请书的写法:

入团申请书

东岳初中团支部:

我自愿加入__, __, __, __, __, 请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

2009年-月-日

从上例可知申请书的基本格式:1.应用文标题写在正中;2.称谓顶格写;3.冒号表提顿, 后面不能接着写问候语;4.正文内容提行空两格;5.祝语要对准称呼并顶格;6.落款 (人名、单位、时间) 于右下方。

那么书信体如“倡议书”“决心书”“检讨书”“通知书”“感谢信”等类似的日常应用文的格式就不难了。

总之, 教无定法, 作文教学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灵活多样。作文教改的方法更是因人而异, 但愿以上六种方法能给人以启示。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篇2

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新闻写作与初中作文教学息息相关,学校是易发生新闻的地方,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将许多鲜活的素材加以提炼,让学生在看得见的校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与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该作新闻写作的先锋与指航员。

俗语话:“要给予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必须是一桶水。”初中作文教学与小学相比,有了质量的要求。学生的视野与观察点决定了学生是否喜欢写作的条件。

本人从2010年正式从事新闻写作,为《玉林日报》、《广西日报》等区内外报刊撰写新闻稿件,特别是在本地主流媒体累采用稿件达到286篇。相继被评为《玉林日报》、《玉林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十佳通讯员。正由于本人在写作的特长,积极将校园新闻见诸于报端。

特别是将学生耳闻目睹的素材写成新闻,学生学习新闻写作是“摸得着、看得见”,认同感比较强。所以本人在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积极从事新闻写作,不断学习,提高写作质量,将写作视野扩展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体现“编外记者”的角色。

因为新闻写作是一项繁杂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写作报道的角度与出发点也决定了采用率是否高的关键。每每有报道见报,我会第一时间让学生共同分享写作取得的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必然成行新闻写作的行家,才能够有好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升华。那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决定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新闻写作与初中作文教学的融合性与共通性。新闻写作是报刊电台经常采用的一途径,而初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两者之间有相同点。在八年级语文单元作文教学中在一个专题是新闻、通讯写作的单元。为了培养学生新闻的兴趣,学会关注新闻,我首先将校园亲近的事情整理成素材,由我写出一篇报道并能够见报为蓝本。然后再通过素材与新闻报道的效果进行比较。让学生深感教师的内才好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喜欢上新闻。

新闻写作教学是显而易见的作文形式,比一般性的题材更加有针对性与说服力,也更加能够丰富学生写作的认可度与操作性。比如在民乐镇学校安装监控设备的新闻中,许多学生也见证了安装的过程,如何提炼成新闻?从那个角度报道?等等,教师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教会学生瞄准新闻价值。以下是我写的一篇报道,刊登于2011年1月17日玉林日报,《民乐镇学校安装监控设备》本报北流讯

为了建设和谐平安校园,更好保障校园的安全。近日,北流市民乐镇积极筹措资金,为各中小学购置了一批数字监控设备并为每个学校安装使用。据了解,各校在校园大门、教学楼等重要位置安装了监控探头,全天24小时对校园及主道路口进行实时监控。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设备的管理、录控资料的建档整理。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将提高学校安全防范的能力,有助于学校减少安全隐患和事故发生,为学校的整体工作开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这篇新闻报道很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学生很喜欢此类的题材,在

单元教学中,学生懂得模仿此新闻,从不同角度提升了作文的能力,收到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了。我还积极帮助一些学生将新闻稿发布于玉林教育信息网,学生们当然是很高兴的事情。

三、新闻写作延伸到作文教学中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新闻写作要求比较高,也是建立一定的写作水平基础实现的最终产物。作文教学是广泛的题材,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常见的文体是初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新闻写作是超乎初中作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有比较好的生态因素与能力因素。将培养新闻观察的触角延伸到各种文体写作,也有利于学生从平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情,积累综合文稿的素材。特别是遣词达句方面和综合文体的杂汇方面,有许多问题要在新闻写作中统筹兼顾解决,争取培养多面手的学生。我在新闻写作中往往将一稿、二稿、终稿、见报稿展示给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不同的修改方向的写作效果。通过现身说教的方式,学生易于接受。但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与新闻分析角度也是让学生是否喜欢上新闻写作的关键。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相当注重社会新闻的传授与理解。一般说来,老师的分析评论是否有见解水平,决定你的 新闻写作教学是否成功的要素。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篇3

为何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如此局面?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路子又在哪里?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农村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水平低的原因的思考

第一、狭窄的生活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相对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空间狭窄,接触的新鲜事物要少的多。农村初中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乡村,再加上大多留守少年,回到家里,无人照看,无人关心。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对集中,除了周末看看电视等媒介了解信息,很多学生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的精彩大世界缺乏了解,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和新人新事。导致很多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学生之间或家庭之中。作文的立意、选材自然难以出新。

第二、缺乏系统、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指导和培训。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虽然说学生的高峰期即将过去,但超级大班现象任然严重,教师高压负荷任然没有得到缓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批改与讲评就出现畸形状态,选择作文教学的方法也就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作文课上,随手拿来一个题目,零星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操练,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选材,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依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结果是给了学生一个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写作方法,殊不知让学生走进作文科学主义的怪圈,写出的文章总缺乏生命的活力,独特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千篇一律,就象一个窑子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讲作文教学不需要技法,而是要求注意其灵活性和科学性,否则,学生作文就死搬硬套,缺乏张力。

第三、评改作文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忽视对学生作文认真的批改和指点。要么采用几个作文本轮交轮改的办法缓解教师的压力;要么根据作文篇幅的长短,打上几个“神仙分”,写上一个日期。日子久了,学生对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就了无兴趣。

二、对农村作文教学路子的探索

尝试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写真事、诉真情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农村孩子人人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认识和领悟,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記,又能给学生美的熏陶,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还有在初一的学生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写情境作文。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掰手腕、顶苹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再让学生写下来,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会感受到作文不是一件难事。

尝试二:推行快速限时作文能力的训练。

我采用程式化训练,给学生限定作文时间、作文字的数量,让学生定时作文,以达到快速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快速作文能力。

尝试三: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相通的地方,作文能力的提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也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学多记、常写日记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尝试四:平时勤阅读与摘记,要使作文言之有物。

笔者先通过班级小书架、校图书室、城市亲属有效解决了书源问题。然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要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

尝试五:促进作文批阅方式的多样性。

我采用老师改与学生改、全收全改与部分收改、通篇改与片段改、学生互改等方式,通过作文批阅的多样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作文,力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与写作水平。

初中英语作文写作训练教学尝试 篇4

一、循序渐进限时训练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训练, 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 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练习时, 要求学生写出最简单的短句, 为以后英语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训练时当场发题, 限时交卷, 促使学生限时瞬间接受信息, 快速理解信息, 迅速表达信息, 提高实际应用和应试能力。这一步是关键, 也是学生的难关。首先使学生明白, 要求的是将所规定的材料内容经整理后, 展开思维,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准确地表达意思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牢牢记住以下口诀:“先读提示, 弄清要点与格式, 时态语态要当心, 前后呼应要一致, 句子结构和搭配, 语言习惯莫违背, 文章写好细检查, 点滴小错别忽视。”学生明确目的并掌握要领后, 要严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随着学生写作能力增强, 时间相应缩短。

二、范例引路自改互改

学生在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 教师应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 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 如日记、便条、书信、通知的格式等, 并给予必要的提示。每次给出材料, 老师与学生同时限时撰写短文, 然后听教师读范文。教师的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与语言习惯上给学生树立样板, 而且要把各种表达方式都包括进去。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不尽相同, 因此, 还可安排学生互改作业。批改者对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待互相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若有争议的问题, 可当场请教老师。最后, 要求学生再通读全文, 琢磨一下是否符合要求, 再修改, 再巩固。

三、及时讲评正确引导

抓好习作讲评课, 及时反馈信息, 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为此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在时间紧的情况下, 可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评阅, 重点抽查中下水平学生的作文, 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批阅过程中, 认真记录习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 为讲评课作材料准备;将一些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 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 给予鼓励;备好、上好讲评课,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能有所获。

四、运用词句写作训练

刚接触英语的学生, 对英语写作具有一定的害怕心理。我在教学中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 用简单的词组成句子, 再以句子的构成作为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 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句作为材料让学生训练, 使学生乐于接受, 轻松完成, 享受成功感。

在新教材的某些单元中, 设有写作训练题, 它们用英语设置语境, 用英语提示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与我们平时用汉语给语境, 用英语完成段落的方式相比, 更为理想。当然, 在设立语境话题时要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 应从简到难, 从浅到深进行。否则, 学生会无从下笔, 久而久之, 他们会失去信心。

五、用英文日记进行训练

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坚持用英文写日记, 不限体裁, 不限字数, 不仅能促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能锻炼他们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六、写作训练的体会和反思

1、创设情景, 营造自由、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感体验, 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会感到心理的安全和自由, 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会在讨论时畅所欲言, 在写作时乐于动笔。

2、训练要有趣味,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训练时, 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后成功的喜悦,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用英语写作的信心、学习的劲头和学习效果。

3、训练难度应适中。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篇5

一、有效作文教学探索的背景:

新的教育背景下,减负提质增效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有效教学、差异教学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语文有效教学课堂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作文教学是个古老又热门的话题,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重的份额,作文如何才能跟上脚步,笔者在有效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点尝试。我以为在“多读书、勤练笔、爱观察、会借鉴、懂技巧、善思考”十八字上做足文章,学生才能形成良好习惯,这种习惯对其一生作文的有益影响定然是深远的。

二、有效作文教学的特点:

所谓“多读书”,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读书、多看书,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读书的方法。“勤练笔”是指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通通的用文字来表达,也许开始的表述不尽人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就显现出来了。“爱观察”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会借鉴”则是化腐朽为神奇,触类旁通,灵活借鉴运用。“懂技巧”指的是传授给学生好的文法,在相对完整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训练。“善思考”是让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将作文与社会联系起来,将作文与做人联系起来。

三、有效作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第一大类:多读书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者、文豪都是饱读经书的人。现在是快餐文化的时代,学生写作手上有作文选,身边有电脑,作文材料来得容易,但是去得更快。不读书、不思考,文章中的材料生搬硬套,感染不了自己,打动不了别人。

具体做法:第一,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读的书、能够从中有所受益的书。首先是读好苏教版教材推荐的名著,如:《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水浒》、《朝花夕拾》等,然后再适度拓展。第二,留给学生课外读书的时间和空间。我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少讲精练,严格控制课后作业,这样就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布置读书的任务。第三,指导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把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精彩语句,编写提纲归纳框架结构,摘抄反思写些读书札记等等。二是“不动脑筋不读书”,把读书与思考问题结合起来。三是“不问生活不读书”,脱离现实生活的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不可能有什么收益,反而会使思想僵化。因此,必须注意联系历史背景、现实生活、人生道路来读书和思考。

第 四,指导学生把读书与语文学习、作文写作结合起来。读书不仅是读书,读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每学期我们都要求学生要形成一本摘记,期末进行读书成果展览。

有了读书的习惯,有了材料的积累,学生的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过去搜肠刮肚无从下笔的现象不见了。

第二大类:勤练笔我启发很多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魔术师变魔术我们为什么看不出破

用心

爱心

专心

绽?学生说,魔术师动作快、熟练。为什么熟练呢?当然是多练。我认为只有多练笔才能提升写作的水平,语言文字就好比我们的劳动工具,只有认识它、掌握它,知道它的性能,才能恰当的使用。有好多的同学可以用语言把自己看到的事说出来,然而要他用文字表达就相当的难,这也说明驾驭文字的能力还差一截。其实每个同学已掌握足够的词汇了,所不足的就是对词汇的运用问题了。

鲁迅先生以为,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写,多练。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识,作文不是改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对于中学生而言那就是利用日记,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学习记录下既可以反思自己一天的作为,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写日记坚持不下来,一周写个两三篇也是不错的,每个人都可“随心所欲”信笔写来。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决定,这样一来就比“板着面孔”的作文自由得多了。

具体方法:我们学习了山东省莱州开发区玉皇中学唐炳荣老师的做法,采取了“积分制”、“优秀短文集锦”、“优秀短文征集评选活动”等措施,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变为自己练笔的习惯。“积分制”一个学期累计一个分数,每周批阅一次,满分是10分,评分标准是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要把质量和数量割裂开来,而主要是为了让程度不同的同学“优劣得所”。既有利于水平高、能力强的同学更上一层楼,也有利于调动水平差、能力低的同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以优带差,共同发展。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检查督促要到位。只布置不检查不如不布置,如果学生养成了东抄西摘应付老师的习惯,那么周记、日记就都成了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我们利用黑板报、校刊、推荐投稿等形式提高学生练笔的积极性。

第三大类:爱观察莫泊桑拜师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比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仅仅知道观察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更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我利用一些现代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如何观察。首先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

比如:看一只小猫,先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小猫外形时,录象采用定格,把最能显示小猫样子的镜头“定下来”。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的小猫,真惹人喜爱。”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象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

用心

爱心

专心

白,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到写下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初中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第三,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初一开始,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教材中的很多美文都是训练学生想象的平台,如《春》、《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等等。第四,在活动中观察。如我教学生写《我美丽的校园》的作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天天见到),又陌生(熟视无睹)的校园的印象,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美术作品展。每人都要参加。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拿着笔和纸走遍校园去选景,看他们那认真劲,还真像个小画家。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画展办好了,看着自己的杰作,同学们不由得惊叹咱们的校园是如此的美丽,学生们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第四大类:会借鉴教者戏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会抄是巧妙借鉴,不会抄则是死搬硬套。文豪、大家的创作也少不了借鉴。

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借鉴教材,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提供了文质兼美的范文,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既可充分发挥范文对学生练笔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范文的理解和消化,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借鉴《皇帝的新装》学做《新皇帝的新装》;借鉴模仿通俗文学形式。如2003年广东考生的《甲三儿开讲》借鉴了说书的形式,有效地制造了轻松欢快的书场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满分;借鉴仿写《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唐?吉诃德》等中外名著,如江苏考生借鉴《水浒传》写《稳中求胜》(刻画宋江)取得高分;借鉴当前流行的影响面广的畅销书。如北京一考生借鉴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都取得了成功。

第五大类:懂技巧文贵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比较了多家学校作文教法的基础上,实践了玉皇中学的作文教学法。即先进行了一段自由练习之后,然后制定比较粗略的训练序列,来规范同学们的写作:记叙:人(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物(静物——动物)→景(静景——动景——动静结合),说明:布局→结构→程序,议论:一事一议→一言一议→一文一议→一影(戏)一议→一书一议→一概念一议,描写: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细节,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让学生按这个训练序列进行练习并逐项进行过关测试,发现问题,辅导纠正,力求使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自然,每一学期的作文教学计划就整个初中或者高中阶段而言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序列。传统作文方法还是现代作文手段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一成不变。

第六大类:善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就是作文。文人骚客、学者大家无不是善于思考的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又如:我班上曾经有一个多动的学生,一次我布置一篇写身边关爱自己的人的文章。我与他私下交流,孩子说,老师、家长、同学都没有怎么关心过我。这时,他的同桌插嘴说,上一节数学课你用嘴咬手(做小动作),数学老师一堂课提问你三次,不是关心你啊。我肯定了他的同桌说法,启发这个同学:看来你要善于思考哦。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普遍感到,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可以说,不是生活离学生过远,而是学生不会感悟生活。

我们的思考不局限于对作文技巧(文法)的思考,不局限于对读书(例文)的思考,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将作文与社会联系起来,将作文与做人联系起来。这样,做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情感,才会鲜活,才会有深度,也才会感动自己,打动别人。

以上六大类是并列的关系,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步实施,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有效作文教学的成效“多读书、勤练笔、爱观察、会借鉴、懂技巧、善思考”十八字作文方法,我们坚持了两届学生的作文实践,虽然无甚新意,但形成了序列。我校03年—06年曾在两个平行班进行试验,06年初三(2)较未进行此类试验的初三(3)班作文均分高出13.3分(满分60分),06年后我们已经在所有班级实施。这种作文方法可以说,易操作,有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用心

爱心

初中音乐愉快教学尝试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 愉快教学 创新 和谐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所谓“愉快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学习,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愉快教学的核心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有“乐教”精神,“乐教”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乐教”的结果,实施愉快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乐教”,正如苏联教育家卡特金所说:“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为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进行了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愉快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尝试,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每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创设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做表演,进行愉快教学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创新氛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玩、去实践,使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从而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

例如,在教唱歌曲《咱当兵的人》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分任海陆空三军,音乐开始,每组学生自编动作,随着音乐节奏进入教室,踏步;行军礼;手握钢枪动作;左手像走正步一样横放胸前,右手下垂;右手放胸前、立起、向上伸直;踢正步;甩头等等各种动作,当把这一系列动作连起来做时,我都被学生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不自觉地加入到学生表演的行列中。学生对自己想出的动作特别有感情,因此,在表演时也特别带劲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又如在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们可以先播放《吉祥三宝》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判断具有我国哪个民族音乐的特点,接着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音乐片段,通过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的图片、蒙古族服饰的照片、相关的风俗资料等,让学生体会歌曲所描绘的“风吹草地见牛羊”美丽、富饶的草原景色,感受歌曲抒情、宽广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般的美好境界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萌发一股热爱美丽大草原的情感。这时再鼓励学生去表演,去发挥。学生情绪高涨,边歌边舞,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拓展练习是孩子们回忆会唱哪些关于草原的歌,会跳哪些关于民族的舞蹈。学生们自由表演、发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舞蹈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二、学生自制乐器,增强学习兴趣,进行愉快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表现出音乐的时候,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提高。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一些日常用品和废旧物,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如有的学生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锤;有的用旧锅盖当小镲,有的用铁丝将两个啤酒瓶盖串在一起当碰铃;有的将碗中倒入不同量的水,用筷子奏出七个音符等等。

例如,在教唱歌曲《我们在一起》时,我做了一个集体练习:把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敲击串铃、三角铁,第四组唱歌,第五组舞蹈表演。五组轮换表演,唱、奏、歌、舞交融,所有的热情都展露了出来,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学习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自由想象,创作音乐,进行愉快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自编歌曲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知识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创作简单歌曲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高兴时嘴里会轻轻哼唱,而唱的内容是自己随意“创作”的曲调,可能并不完美,却是学生音乐创作的雏形。音乐创作有很多形式: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指定的节奏加上音高即兴唱出来;或为安排好的音高即兴加节奏唱出来;还可以旋律接龙,根据上一乐句接下一乐句;或者让学生发挥情感自编歌曲。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被大家接受、认可,充分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灵感得到创造性发挥。

四、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进行愉快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轻轻地问候,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以创新能力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冷静、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化之。

总之,实施愉快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轻松的姿态上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音乐课。用生活击活课堂,用音乐点缀生活,让音乐与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从中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去发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陈静.巧用教学策略,打造快乐音乐课堂[J];北方音乐,2013(11).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2005(7).

[3]廖乃雄译.奥乐夫音乐教育法初步.安徽文艺出版社会,1987.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篇7

关键词:初中阶段,自主讲评,作文教学

如何上好作文课,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是目前语文改革的一项最重要内容。文章从三个方面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重视写作前的必要指导

有人认为在学生动笔之前作指导, 会限制学生的写作思路。我认为对高中生来说,这种观点或许正确,但对初中生来说很有必要。因为不指导,有很多学生不掌握写作方法、技巧,有的学生甚至胡写乱写,不利于写作水平的快速和整体提高。具体指导如下:

1.审题。指导学生审题 ,一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理解题目意思。如命题作文《傻子不傻二三事》,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傻子”和“不傻”的真正含义 ,这对于确定文章的中心意思至关重要;否则,曲解了题意,就会导致写作失败。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实在是太重要了。

2.模仿范文 ,精心构思 ,写出写作提纲。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成熟。”理解题目的含义或写作范围,不等于写好了文章。要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物有序、言之有理、立意新颖,尚需在构思上费力气,下工夫。对初中生来说,模仿借鉴范文的记叙顺序、结构模式、材料安排等方法、技巧,再融汇学生各自的经验,精心构思是完全可行的。若用四十分钟的时间写好一篇作文,则用十分钟的时间构思也不过分。指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 考虑中心的确立, 为揭示中心应该选取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如何安排得当,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乃至怎样照应、伏笔、过渡,采用哪些写法、表达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应当在构思阶段完成。对写作基础差的同学甚至把分段也给“定死”。如对“我难忘的良师益友”这篇记叙文,可提出如下要求:以时间顺序,按与良师“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线索结构文章。对学生来说,这样详细具体的要求,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构思,另一方面是促使其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同时模仿“藤野先生”一文的线索、顺序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地把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动笔之前,培养学生精心构思并写出写作提纲的习惯是写好作文极为重要的一环。

二、教师细批(或面批)与学生自批互改应齐头并进

教师细批一篇作文,包括修改错字、病句、调整结构、提炼中心乃至标点符号。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标点符号、正确段落、病句修改,尽可能批在原文或空白之处,使学生一目了然,对作文中出现的重大失误,如结构的调整、中心思想的变更、写作技巧,等等,尽可能在总批中写清楚,把存在的毛病和优点尽可能都写出来, 要使学生真正清楚自己作文的成败得失。有条件时,尽可能在细批时,把学生找来,一边批阅一边简析,使学生真正心领神会。倘若只简单地批个阅号或粗略地批改一番,则倒不如不批。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可见自己修改的重要性。自批互改,在七、八年级时,教师有意指导,初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待到九年级时,学生就会慢慢具备自批自改的能力。其方式可多样化,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自我检查批改;可分小组讨论批改;也可全班范围内,各抒己见,最后总结批改意见。

三、学生讲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归宿也是起点

吕叔湘说:“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 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再看批语,几个字,怎么批。完了,往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基于此,我主张学生作文组织学生自己讲评。学生评讲作文就是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学生唱主角,落实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其方式是多样的, 一是让学生在教师评阅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教师评阅要求和评阅语义。在讲评作文前,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和眉批、总批语,这是学生正式讲评的前奏,使学生初步明确各自作文的优缺点。二是让学生在原作基础上讲评作文,可综合评析,指出每次作文的共同之处和不足;可重点讲评两至三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评透评细,使学生真正评有所悟所得;也可选取一两篇佳作,把评与析结合起来,也可选取存在问题典型的一两篇,边评边与原作者交流修改。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篇8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总结有关作文教学成效低下原因的时候, 都会加上一条, 就是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缺乏足够的素材。缺乏真情实感的信息体验, 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很难有深度的发掘与表露, 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就必须在提高学生生活感知积累等方面下功夫, 让学生充分积累深厚的感知体验, 促进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可以带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生的变化,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带进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和群众家中, 并从档案资料里整理出了一组老照片, 就市场商品的丰富、经济发展的繁荣、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鲜明对比, 反映出了30多年来发生的显著变化。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 加上鲜明的对比,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与体验, 写起作文来自然下笔如源头活水一般流畅,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由此可见, 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 可以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读写活动, 为作文教学拓展训练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笔者对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实行“两课一活动”, 在作文课的基础上, 增加了阅读课、说话课以及小练笔活动, 辅助作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在每周语文自习时间安排一节阅读课, 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文学阅读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设置单独的阅读课,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教师凭借在阅读课上加强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 如怎样合理运用详读与略读, 怎样进行摘记等, 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同时强化其阅读技巧训练。在语文早读课上安排10分钟左右时间, 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每个月确定一组表达的主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 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按照学号进行, 每人1~2分钟, 类似于口头小作文训练, 在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 也强化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另外每周还安排学生进行1~2次习作小练笔活动, 作为对作文教学的强化练习, 作文小练笔侧重于局部练习, 选准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存在的薄弱环节, 如人物特写、典型场景描绘等, 适时查漏补缺, 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开展心得交流, 为作文教学搭建沟通平台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强化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之外, 还要注重为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讲述、交流作文学习体会, 这对于学生来说有更为直接的借鉴作用。笔者在作文教学中, 除了组织好作文课堂教学、开展好读写辅助活动之外, 还在班级建立了“作文写作大家谈”论坛, 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主要分为两个议题, 一是典型经验介绍, 二是疑难问题探究。在典型经验介绍活动中, 笔者每期安排2~3名在作文写作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 让他们针对某一种题材类型的作文, 进行经验介绍, 主要从拟题、构思、选材、遣词用句等方面进行介绍, 让全班同学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汲取其中的精华, 发挥示范作用。实践证明, 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 可以让学生之间实现经验共享,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四、组织各类竞赛, 为作文教学营造竞争氛围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篇9

一、变“空洞说”为“先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成长进步

部分教师习惯于在作文教学中先是讲上一大通技巧要领,在讲解结束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写作,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并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缺少了可参照的示范,教师空洞的说教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发挥下水作文的作用。在开展作文教学之前,我首先写出一篇下水作文。如在教学描写人物的作文教学时,我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门卫师傅作为描写对象,在教学中将这篇文章投影到幕布上,首先引导学生对这篇作文进行分析,从文章题目的新意、立意的定位、素材的选取到遣词用句的艺术,同时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对于人物描写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等增强直观感知,再结合教师的下水作文,开展模仿写作的难度就会明显降低,对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变“作文课”为“立体课”,让学生在读写中提升水平

大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遵循每周2节课的固定教学好,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意志;有人说搬家好,可以巧妙地避过障碍,节省人力、物力;更有人提出既不挖山又不搬家,而是因地制宜地把它建成旅游景点,发挥经济效益。众说不一,而教师也根本没有必要给一个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即便不完善或与权威意见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应否定,而应从特殊角度给予鼓励,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让他们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成为大胆探索与个性丰富的人。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挖掘课内的人文教育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平凡朴实但撼人心魄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只是旧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千万劳动者之一。透过车夫停下车,扶起老女人,搀着走向巡警驻所愈来愈远的身影,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看到他勇于负责的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起于生命,达于精神。”又如魏巍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藤野先生,《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生如子、毫无民族偏见、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父亲”为二十来岁的朱自清蹒跚买橘子的深情背影,身背年幼的邹韬奋元宵看花灯的慈母情怀……均感染了学生。这些平凡琐碎中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内涵,都会让学生一次次地读出珍爱生活的情愫。语时间,相对于作文教学的要求与难度,都觉得教学时间不足,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在教学中,我经过几年的探究总结,探索出了一条“作文课+读写活动”的写作教学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除了每周2节作文课之外,还设置了1节阅读指导课和2次作文小练笔活动,将每周二的早读课调整为阅读课,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及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阅读指导方面侧重于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重在结合阅读书目的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每学期50—80万字的阅读量拟定课外阅读计划,并细化到每一周。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阅读笔记,将阅读书目和其中的精彩语段摘记下来,日积月累,为作文教学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每周开展的两次小练笔活动放在课后进行,按照教师事先拟定的主题,每周进行评选活动,将优秀习作及进步较大的习作评选出来,并在班级习作园地进行展览,从而通过加大读写量与强化读写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变“教师讲”为“学生说”,让学生在交流中汲取精华

初中作文教学都以教师讲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参与程度与投入程度都不是很高。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取得明显成效。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一些环节,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取而代之让学生多说。还以写人的作文教学为例,我在引导学生分析下水作文之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作文构思,列出作文提纲,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重点介绍本小组讨论的文章间架结构、布局谋篇等方面,每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都安排其他小组学生踊跃发言,对其中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成功之处进行点评,对自己认为不足之处也点出来,以供大家参考。一节课下来,通常要点评到4—6篇提纲,不仅点出成功之处,而且点出不足之处。在学生汇报交流与点评过程中,全体学生都成文教育除了以正面的形象感召学生外,还应该用反面的形象去反思,把握人生的航向。如《皇帝的新装》中狡猾的骗子,愚蠢至极的皇帝,自私虚伪的大臣们,人云亦云的市民,都是揭露人性中灰暗及至阴暗的典型。在与天真无邪的敢说真话的孩子的对比中,要引导学生看清那个被功利主义思想所毒化了的虚荣世界,明白人生不能被虚名浮利所累,而应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又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厚颜无耻的本领可谓炉火纯青,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的是:做人应不畏权势,堂堂正正做人,而决不能做奴颜婢膝的走狗。

新课标为语文教学现状提供了很好的理念与操作方法,也为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思路,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方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是基本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所缺乏的,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应关注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应理解新课标,用积极的态度践行新课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不少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发挥能力的机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许多的彷徨,但更多的是积极应对。语文老师,请在新时期新课标指导下,走好,到那时,你就不会痛苦:谁动了我的奶酪?

让课堂生

动起来

———浅析传统教学方式改革

戴世荣

(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事例总结出五点:1.赋予学生清晰的尊严感;2.精心塑造轻松的课堂;3.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4.重视集体感的培养;5.注重树立觉察意识,以让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尊严感自主性学习集体感觉察意识

一、赋予学生清晰的尊严感

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课堂上,有一次我问学生:“在你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赞扬的话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时我注意到有一位男生始终缄默不语,就让他站起来回答。一向很调皮的他红着脸说:“老师,我没有听到过什么表扬的话?要是说算表扬的话,是你那天在课堂上点评作业时说我这次没有拖拉作业按时交了,这是我听到的唯一老师表扬我的话。”当时,我震惊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学生,听到的表扬仅仅只有一次,老师是如此“吝啬”表扬。从此以后,我就多注意那些患有“表扬缺乏症”的学生,用心观察他们,积极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进步,也给予“夸张”的表扬。渐渐的,这些学生变了:眼睛里不再是茫然,而是充满自信;课堂上,他们的声音响起来了,“萎缩”的身躯“高大”起来了。

二、精心打造轻松的课堂

轻松的课堂应是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都忙碌着、参与着。

在每个课堂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被老师遗忘,老师只是希望他们安安静静地呆在那里不要扰乱课堂纪律,至于做什么根本不关心。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问题学生来说,如牢狱般痛苦,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年轻的他们在课堂上熬成了“小老头”和“小老太”。教师应还给学生青春与活力,让学生重新定位,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好”学生不是什么都好,“坏”学生也不是什么都坏,教师应有一双慧眼,给学生一片展示自我的天地。

为这些成功之处的汲取者,对于学生进一步完善作文提纲,提高作文构思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变“课堂上”为“校园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知

许多初中生的作文让人感到空洞,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缺少真情实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于生活缺少足够的感知体验,肚里没有素材,写文章的时候胡拼乱凑,自然缺少真情实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带领学生多感受生活,了解社会,增加生活感知体验。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握各种实践活动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感知,为作文教学积累生动的素材。如为了积极响应市党委政府提出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号召,我与学校团总支一起,组织学生和团员走上街头,开展清扫白色垃圾与清除小广告等专项活动,在为创建工作作出努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次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活动体会交流活动,使学生有了亲身的实践,再以此为题进行写作训练,从而使文章的真情实感明显增强。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走访社区的老红军、先进模范,听取

三、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生们作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意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我在教学中,曾就某些比较枯燥的章节,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身份互换,由学生做老师,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们接到任务后,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精心备课。走上讲堂的他们,一张张小脸是那样严肃认真,在教授过程中,他们把所知的老师讲课的各种方法统统用上了,有板书,有事例的枚举,还有课堂提问……真是丰富多彩,各显神通。在座的学生,对自己的同学是老师充满了好奇,兴趣盎然地听着,结果枯燥的知识变“活”了,沉闷的课堂变得轻松又快乐,每一位参与者都体验到了尝试的快乐。这一堂课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甚至会改变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

四、重视集体感的培养

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各自为政,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我结合所授课程,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参与为辅,进行了课改。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接受任务后,凭借集体的力量去完成任务。在上课时,可以集体参与也可以选派代表,但不论是谁,最终成绩将是这个小组每一位同学的成绩,由此改变了以往“好”生超前,“差”生落后的局面,大家都能团结一致地共同努力。每一次成绩评定都记入教师工作手册,一学期累计看哪一组参与次数多,成绩优秀,以小礼物奖励。在这种体制的激励下,学生踊跃参加,勇于表现自己,课堂上充满了“加油”“我们相信你”“我们最棒”“下次我们一定超过你们”的声音,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他们不再用“我”、“你”、“他”来表述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你们”、“他们”。在合作先进事迹介绍,都为学生的作文写作增加了大量生动素材。

五、变“教师批”为“相互改”,让学生在互动中增长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通常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辛苦苦改了半天作文,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或是等第,能够认真阅读教师评语的学生不是很多,对于作文评价的关注程度大多仅限于分数或是等地。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我定期选取一些习作组织学生相互批改,在学习小组之内轮流交换。首先指导学生对错别字、病句进行寻找,其次对文章布局谋篇方面进行阅读感悟,最后对文章整体印象进行评价,整个批改评价过程,都与文章作者面对面,有错误或是不足的地方直接交流,第一时间反馈信息,对于一些吃不准的地方,还可以放到小组里面进行讨论。在字词句段与文章整体感悟批改结束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等第评价,最后教师把关,在不妥之处进行适当调整,以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学生能取长补短,提升作文能力。

摘要: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无疑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难、学习难都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话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并落实到作文教学改革之中,全面提升教学成效。作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究与尝试,在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成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作简要论述。

初中作文教学尝试 篇10

叶圣陶说过:“想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语言的过程。”他还形象地讲了一个故事:“古代词人看见杏花开得堆满树枝,蜂儿在花间来来往往,他想,这个景象闹哄哄的,蜂儿固然闹哄哄,杏花挤挤挨挨的开出来也是闹哄哄,这里头蕴蓄着多少春意啊!于是一句有名的词句形成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语言和思维、语言和兴趣的关系。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实践证明:旺盛的写作情趣是思维训练的动力。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顺应学生”“脑子里上进的火花去推动他大脑机器的运转”,学生的大脑机器一旦运转起来,说明“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兴趣就高;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学生有了主动的求知欲,那么,教学就会出现“好表现自己”的效果。因此,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表现自己”的上进意识,采用了一放、二收、三汇编的办法,提高了学生愿意写作的积极性。“放”,是让学生写后自改,放手让他们办各种文学小报,并鼓励他们向报刊杂志投稿,以创造成功的机会;“收”就是把他们满意的习作,尽量在校报《致远》上选登,并一年搞一次“佳作汇编”,向校内外展示,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火花”,让他们永葆创作热情。这种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这种积极思维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思维兴奋起来了,如何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解决规律问题。古人云:“文无定法。”强调文章写法的灵活性,摒弃模式化。其实“思无定契,理在恒存”,“文扬笔苑,有术有门。”(《文心雕龙·总术》)这两句话讲的就是“定规”的道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

1.“发”中求“收”的规律

“发”指发散思维,“收”指的是集中思维。没有“发”,思维不开阔;没有“收”,难于择优定向。这两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写作中有明显的区别。

记得十多年前的一道中考模拟作文题是:“读散文诗《萤火虫》有感”。根据信息源,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散出了以下论题或论点: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执着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无私,才会真诚奉献;内因与外因;不要妄自菲薄……哪一个最切合文旨呢?我采用“收”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把上面发散出来的观点,一个一个同题旨比较,看是否切题旨,是否有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是否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很快便确定了“一个人只有无私,才会有真诚的奉献”这个论点。

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某物为线索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发现学生的立意都比较好,只是选材不典型。这次我是先“收”后“放”,亲自下水实践。我便拿出家里曾用过的一盏煤油灯,让学生围绕“灯”这一事物,先说出与灯有关的人和事,而后,对众多的材料进行了筛选,最后选了三件事:解放前,爷爷、奶奶为了生计在油灯下磨豆腐做生意;建国后,母亲在油灯下教我认字;今天,我们全家在如同白昼的灯光下深情回忆油灯的过去,更畅想家庭光明的未来。这样,从纵的方向思维,选取的三件事,既有代表性,又有现实意义,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立意变深了,选材也得当,学生也自然明白了回忆性散文的思维和选材的方法。这种“收”中有“放”、“放”中有“收”的“放收”结合的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预期。

2.“同”中求“异”的规律

“同”,是求同思维;“异”,是求异思维。没有“同”找不出事物的共性,没有“异”,“同”就难以发展。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初二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一个尊敬的人》的文章,文章叙写了六件事。思维过程是这样的:这“可敬”的六件事摘要如下:白天在校上课,晚上到医院给父亲陪床;带头为灾区儿童捐赠学习用品和衣物;发现同学作业有错,必亲自叫去纠正;送病重的小红到医院挂水;与路遇殴打学生的歹徒搏斗;他衣着朴素,总穿一条褪了色的裤子。

从这几件事看来,他写的是老师,而且是可敬的老师,但选材不典型,排列混乱。我用求异法,着力引导学生找出老师可敬之中的可尊之处。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老师最值得尊敬的是他向灾区儿童捐物和与歹徒搏斗。因为这些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所以便具备了一般性中的特殊性,当然,这种无私奉献和舍生取义的行为,不是一般的“可敬”了,而是具备了英雄的形象。抓住了“异”,文章便出现了新意,思想高度也具备了。这样,学生也就自然领悟了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道理。

“领异标新”的思维方式,可纵,可横,可正,可反,都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疆域,促进文章的创新。有意组织学生多多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对于作文的提炼观点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尝试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94-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有效阅读的整体感知,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它强调学生课堂阅读的主体性,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

一、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既可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常用的阅读方式有:1、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就是根据课文中人物,让学生“对号入座”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尤其适合人物对话多(即语言描写多)的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朗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组表演朗读。就是让每个小组根据课文中人物分角色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学生特别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其胆量,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舞台,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全班每个学生都参加了表演,至少是朗读一两句台词。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整堂课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3、男女比赛朗读。这是利用性别的差异,抓住男女学生之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阅读兴致的一种朗读方式。男生的声音相对来说宏亮有力,充满激情,女生的声音清脆细腻,委腕深情。比赛可以分男女生一对一比,也可以全体男生对全体女生比。通过对比,能使学生发现朗读中各自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

二、以人为本,体现阅读的主体性和民主性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泯灭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得以发展。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阅读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艺术整体,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人在进行阅读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乡愁》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自读几遍并提出3个以上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一些:“诗人为什么要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诗人四节诗都在写愁,是不是太烦了?这首诗好像没有什么画面感,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比是不是差多了?中考如果叫我们赏析,我们该怎么办?” 等一些问题。在提问中,学生完成了一个个问题辨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辨析问题”非常重要。通过质疑、解疑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要环节,占用的时间多,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领略语言之美、感悟语文魅力的主渠道。大量实践表明,提倡个性化阅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全面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尝试 篇12

一、培养朗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动力。

1.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兴趣, 学生易被新事物、先进的教具所吸引。

课前结合课文, 准备朗读录音, 配上合适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 使学生被美妙的朗读紧紧吸引。

2. 选择典型教材, 保持学生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对话, 可以利用人物对话保持学生兴趣。讲《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石像和小石块的对话, 并附之动作表情, 使学生感到自己像一个演员, 积极准备, 认真朗读, 在欢快之中感受学习乐趣, 提高兴趣。

3. 利用课前训练, 增强学生信心, 培养正确学习态度。

利用前四五分钟, 让学生自选内容朗读, 日积月累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话读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4. 表扬优点, 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

使之产生强大的求知欲望, 自觉自愿去读。

5. 组织表演, 提高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模仿故事中、小说中人物语言, 模仿电视中演员的语言, 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进行正确有序的指导

1. 遵循规律, 循序渐进。按照从简单到复杂, 从表面到本质的规律, 要求学生。

2. 耐心诱导、打开“金口”。许多学生入校后不愿读, 不愿说, 上课早读没有声音, “启不发”。针对这种情况, 深入了解原因, 多方诱导, 排除学生心中顾虑, 打开了学生的“金口”。

3. 深入境界展开想象, 如讲《春》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展开画面想象, 仿佛置身于繁花嫩叶之间舒活筋骨畅想未来, 心中激荡着春的气息, 朗读中融入浓浓春意让人回味无穷。

三、朗读技能和推广

1.

.正确流利, 音节圆润, 做到发音有弹力, 音色饱满, 声调准确, 普通话标准, 能准确表达原文。

2. 轻重相间, 快慢适当。

朗读像唱歌一样, 语音的轻重宛如歌曲的旋律, 要注意轻重搭配。一般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及强调作用的要重读, 其余部分可轻读, 如“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爱我们, 并没有打我们的意思。”一句“狡猾”在表情达意上要起重要作用要重读, 其余的轻读,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写完后他呆在那儿”, “全身”、“法兰西”表强调应重读。

3. 节奏分明, 高低起伏。

停顿是一种间隔, 语音的延长、声音的休止、思想的延续, 急促时少停顿、舒慢时多停顿, 能给听众思考, 留有想像的余地, 使朗读生辉。

4. 语气相宜, 融入形象。

不同的人说话语气不一样, 不同的情感语气也不一样。

四、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1. 语音技能训练。

朗读是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 通过查找标准字音、读词练习、讲故事、读优美段落、即兴演讲等方式纠正方言字音, 加强语音训练。

2. 语气修饰, 语调变化练习。

老师对学生, 学生对学生, 判断用什么语气, 体会语气修饰作用, 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读出, 让学生讲明意思。

3. 节奏技能训练。

利用文言文、古诗进行逻辑和语法节奏技能训练。

4. 感情表情训练。

观察周围熟悉的人, 发怒时、喜悦时、哭时、难过时、焦急时不同感情表现出来的神态, 组织学生模仿, 选择合适的教材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提高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表达, 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准确理解文章。早读中, 欣赏自己或别人的朗读, 不时会投以赞许声。学生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兴趣盎然, 学习语文也轻松, 愉快。

上一篇:开发意见下一篇: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