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意见

2024-10-21

开发意见(精选6篇)

开发意见 篇1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 顺利实施校本课程, 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 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 笔者根据我省实际, 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 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 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 同时体现学校实际, 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 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 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 坚持育人为本, 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综合素质, 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 硬件条件完善, 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 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 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 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 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 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 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 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 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 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 (校本课程) 设置计划表》, 提供给学生选择, 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 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 也可改编, 还可收入学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 成为固化课程教材。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 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结合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 选择各类课程, 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 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 建立起临时班级、组, 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 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 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反馈情况, 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 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 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 拓展视野, 引导创新与实践。

1、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关于学生毕业学分要求, “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 按18学时相当于2学分算, 选修II在高中阶段, 至少应有54学时, 起始阶段, 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 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遵循逐步开发, 不断增加的思路。

2、课程结构设置

(1) 生活艺术类; (2) 兴趣爱好类; (3) 学科延伸类; (4) 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 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 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

2、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有教案,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结果, 对其中一些优秀的课程资源进行归档, 对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所有资料, 包括教案、音像资料, 优秀作品都要归类与整理, 以便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总结和再次提升提供重要的事实与理论依据。

开发意见 篇2

一、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农民当前重整旗鼓和长远利益,关系全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已是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要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加强协调,稳步推进,近期要重点做好巩固成果的工作。优先治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特别是江河源头及两岸、湖泊水库周围的陡坡耕地。重点放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土地沙化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南方岩溶石漠化集中区、长江中上游大江大湖周边区、青藏高原江河源头区和京津风沙源区等区域。要加强天然草原的恢复、治理和基本草场建设,把退牧还草工程和逐步转变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完善配套措施,创造条件,逐步从放牧、游牧转为舍饲和轮牧相结合,大力开发后续加工产业,不断提高广大牧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已垦草原要加快实施退耕还草。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认真搞好“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坚持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统筹安排各项任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切实解决农民增收和长远生计问题,保证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从规划入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任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大气等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矿区环境保护与整治的力度。

二、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事关西部开发全局。要从战略高度着眼,注重科学布局。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工程质量,重大工程要干一项,成一项。继续集中力量建设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加快推行节水技术和节水措施,加强各类节水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科学调配、水源涵养地保护。因地制宜地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防治水污染,促进污水资源化,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和监测。以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禁止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继续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发挥综合效益。5年内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到**年建成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加快跨区域铁路通道建设。逐步完善以干线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与支线机场相协调的航空网络。加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内河通航条件。加强综合能源体系建设,发挥西部地区作为全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作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低排污煤炭生产基地。大力开发水电,合理配置火电,建立合理的西电东送电价机制,对水电的实际税赋进行合理调整,支持西部地区水电发展。加强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农村普及电信和邮政服务。继续实施“西新”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城市交通、供电、通信、给排水、环保、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程管理,建立重大项目的后评估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的重大举措。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多样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棉花、糖料、水果、肉类、奶类、毛绒类、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一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通县油路,推进县际公路建设,逐步建设县乡公路。在国家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小型公共工程建设。拓宽农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外出打工等增收渠道。继续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办好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书本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国防或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国家给予重点支持,进行集中连片开发。继续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大计。要密切结合西部地区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能源、矿业、机械、旅游、特色农业、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促进西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优势产业和调整改造西部老工业化道路。把发展优势产业和调整改造西部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提高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加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增加公益性调查评价的资金投入。严格整顿矿业秩序,对重要矿产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序推进矿业市场改革和开放,逐步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因地制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保护环境为前提,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被淘汰的生产工艺、设备转移到西部地区。合理调整全国产业分工格局,支持西部地区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由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只要西部地区有优势资源、有市场,优先安排在西部地区。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跨省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

五、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指导方针,依托水陆交通干线,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培育并形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域。制订区域规划,加大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建成通江达海的骨干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的通信网络和生产要素集聚的城镇体系。支持重点地带优势产业及企业加快发展,在项目布局、市场体系建设、信贷投入、利用国内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交通、物流、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和广大农村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继续提供财政贴息支持。

六、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要加强科普工作,加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力度。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提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的技术支撑水平。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到20**年,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要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新增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部分向西部地区农村倾斜,支持中小学校建设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逐步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杂费、书本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继续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国家继续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采取经济措施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家庭“少生快富”,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加强西部地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西部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西部开发,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性措施。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依法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等经济欺诈行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行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准入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参股、兼并和重组国有企业。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各项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市场化的跨地区企业协作机制,把东部、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工作力度。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快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对外招商引资新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依托优势产业、重点工程、重点地带,吸引外来投资。逐步放宽西部地区保险、旅游、运输等服务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条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全方位、多形式地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努力开拓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八、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是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要继续保持用长期建设国债等中央建设性资金支持西部开发的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开发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继续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颂斜。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拓宽西部开发间接和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各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加快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速度,提高贷款审核效率。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有生产能力、守信用的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加强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增加对西部地区信贷投入。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发行企业债券,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赠款及国外优惠贷款的比例。

九、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层次专业人才。要贯彻人才强国战略,认真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落实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任务,促进西部地区党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通过调动任职、挂职锻炼、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每年选派相当数量和相应级别的干部到西部地区县级以上领导班子中工作,适当延长西部地区县级以上干部到东部地区、中央和和国家机关单位挂职锻炼期限。逐步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建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专业人才定期到西部地区农村支援工作的制度。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发展、创业。把组织选派与发挥人才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起人才开发新机制。以就业和再就业为导向,依托西部地区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西部地区各类适用人才和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组织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多渠道地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对于西部地区人才培训给予资金补助,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

开发意见 篇3

一、您的资料

姓名: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

通讯地址 (含邮编) :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

年龄:_____性别:_____文化程度:_____

二、调查内容

1. 您是怎样获得《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

□订购 □零售 □朋友赠送 □其他

2. 您拿到《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后的阅读情况如何?

□全部阅读 □大部分阅读 □少量阅读

3. 您最关注的栏目是:

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

4. 您认为《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封面设计如何?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5. 您认为《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内文版式设计如何?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6. 您认为本刊栏目设置如何?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7. 您对《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整体满意程度如何?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8您希望本刊增加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

9. 您是否将继续订阅本杂志?

□邮局订阅 □杂志社订阅 □不订阅

10.《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吸引您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

11.您认为本刊栏目哪些需要调整 (删减或增加) ?

__________

12.您认为本刊还有哪些不足?您对本刊有何建议?

___________

开发区改革开放实施意见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 号),中共委、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开发区改革开放的实施意见》(冀字〔2019〕8 号),委组织部、省编委、人社厅《关于完善开发区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推进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冀组字〔2019〕19 号),市开发区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化开发区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承开办发〔2019〕8 号)文件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内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发挥“特殊经济功能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高新区改革力度

(一)明确高新区功能定位。继续整合高新区资源,形成核心团队。突出主责主业,进一步强化高新区招商引资、投资服务、项目建设、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等经济发展功能。县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受县委、县政府委托行使同级党委、政府管理权限,对所在乡镇有统筹协调权力。制定高新区管理机构权责清单,厘清其与乡镇政府的事权关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社会管理职能由有关职能部门承担。(牵头单位:县委编办。责任单位: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县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二)调整完善高新区领导体制。高新区不再实行党工委书记和

管委会主任由县委书记、县长兼任体制,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由专人专职担任,也可根据工作需要由县党政班子成员兼任,由县党政班子成员兼任的不在党政班子成员中安排分工,集中精力抓好高新区改革发展工作。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原则上由一人担任,要保持主要负责同志的相对稳定,任职一般要在三年以上,原核定的高新区领导班子成员数量保持不变。设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高新区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实行“大管委会”体制,督考办、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生态环境分局、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所在乡镇政府等单位负责人兼任县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定期召开“大管委会”领导小组会议,有效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委编办、有关部门、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

(三)坚持规划引领,提高承载能力。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统筹确定高新区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强化对《新兴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城工业聚集区规划》《城市设计》《建材物流园区总体规划(2017-2030)》的整合,并对县高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优化,用于指导、推动县高新区建设。(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四)健全统计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高新区统计监测,明确高新区统计机构,配备专职统计人员,按照行政区划实行在地统计,由县统计部门指导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并对高新区完成的主要经济指标分解单列。健全统计和信息共享机制,相关部门按照职能明确专人向高新区提供数据信息。(牵头单位:县统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税务局、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五)深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对高新区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大力推进以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高新区根据岗位需要和人员素质要求,实行岗位公开、择岗自愿、竞争上岗、公开招聘,被聘用人员原有身份不变,继续按照国家统一政策调整职务、职级、岗位等级、技术等级、档案工资,进行考核,办理人员流动。县政府视财政可承受能力,确定高新区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和绩效薪酬水平。高新区绩效薪酬所需资金纳入县政府年初财政预算,依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考核办法兑现相应待遇。高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实行兼职兼薪、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允许高新区制定业绩考核办法时将招商成果、服务成效等纳入考核激励范畴。(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二、进一步提升高新区要素保障能力

(六)优先支持高新区项目建设用地。将土地指标、占补平衡指标向高新区倾斜,新增工业用地和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优先安排在高新区。高新区每年年初提出用地计划,县政府在用地申请时予以重点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对高新区内集约用地的鼓励

类外商投资项目优先供应土地。推行“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亩产论英雄”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实现由“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七)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高新区要依据省级关于土地投资强度等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土地供应政策,防止圈占土地和浪费土地资源,严禁向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项目供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闲置满 2 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鼓励企业通过合作经营、依法转让等形式盘活长期低效使用的土地。新入高新区企业和土地使用权权属企业合作的,允许对具备土地独立分宗条件的工业物业产权进行分割。对高新区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的优先给予用地指标。高新区积极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状况专项评价,加强评价成果运用,为高新区升级、扩区奠定基础。(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八)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设计污染治理策略,变单个企业治理为高新区整体单元治理。严格落实区域环评和规划环评相关要求,加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高新区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高新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领跑者”企业和环境友好的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实行清单式、差别化管理,严禁“一刀切”式关停执法。对高新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绿色园区给予政策支持。

(牵头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九)用足用好各项产业支持政策。围绕落实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试点示范工作优先在高新区部署开展。加快建设高水平、标志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支持高新区基础好的优势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对新认定和评价为优秀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按照我县出台的相关政策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高新区管委会)

(十)加强考核管理。落实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单位面积产出、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与高新区领导干部的管理使用紧密结合。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然资源和规划局,县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三、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十一)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积极推进“办事一次成”改革,推进“线下一中心、线上一张网”的审批服务。市场主体在审批环节不与多个职能部门见面,由“柜台式”审批改为“前接待、后内场”的模式,推进前台由专人受理,后台按照工作流程落实审批程序的“两不见面”审批

制度。重大项目由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应急管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部门依据项目申请和职能权限提前介入,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对高新区内企业投资经营过程中需要由县直有关部门逐级转报的审批事项,取消用地预审以外的预审环节,简化申报程序,由高新区管理机构直接向审批部门转报,批复后抄送县直相关主管部门。对防水、防雷、防震、安全生产、气象等具有公共属性的审批事项,由高新区内企业分别申报调整为以高新区为单位进行整体申报或转报。(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工信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应急管理局,县高新区管委会)

(十二)扩大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高新区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对《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外的项目,建立前置事项承诺、承诺公示、联合验收、信用评价、责任追究、全过程监管等制度。企业在依法获得用地、作出承诺后,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评审,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将有关信息告知备案机关及相关部门,竣工后接受相关监管部门和单位的验收,实行“先建后验”。(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应急管理局、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十三)实行工程建设项目评估环节“多评合一”。在工程建设项目评估环节,推行“区域评估+负面清单”制度,取代区域每个项目的单独评价,由高新区牵头组织开展土地勘测、矿产压覆、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性、气候可行性等事项区域评估,评估报告 5 年内有效,区域内落户项目免费共享,对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域、不需自建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编制环评文件的建设项目,实施备案登记制度,不再审批。对列入国家规划项目和省重点项目,探索涵盖环评、能评、水评、安评的“多评合一”。(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高新区管委会)

四、进一步打造高质量开放平台

(十四)优化开发区产业布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加强高新区产业布局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高新区要结合全省产业布局规划和市、县主导产业定位,合理确定 1-3 个主导产业,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项目向高新区集中,支持高新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独角兽”“隐形冠军”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十五)创新精准招商方式。建立奖励机制,落实对引进规定范围内的投资项目的奖励政策,调动激发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采取产业链招商、大数据招商、产业基金招商、购买服务招商等方式,着力招引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支持高新区到市外、省外、国外创新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机构

引资引智。支持高新区在政策允许和权限范围内制定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创新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项一策”支持政策。高新区主要领导和分管招商引资领导干部,出访不受次数限制,可因工作任务按需派出。(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外办、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高新区管委会)

(十六)培育建设合作产业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中外合作、京冀合作、冀津合作产业园,鼓励市外、省外、港澳地区及外国机构、企业、资本参与合作产业园运营。支持高新区根据产业布局,与京津等省市开展合作,着力提升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率,重点培育合作产业园,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对省已认定的省际冀津合作产业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县科技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有关乡镇政府,县高新区管委会)

(十七)积极引进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支持高新区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建设功能强大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引进知名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打造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完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新区打造特色创新创业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牵头单位:县科技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高新区管委会)

(十八)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高新区人才培训。组织高新区相关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相关活动、业务培训,允许业务部门按照发展需要组织高新区学习培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县政府根据高新区实际需要制定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或特殊人才的政策,可根据改革发展任务要求,对特设岗位采取市场化用人机制,选聘高层次紧缺人才。对一些阶段性、辅助性工作任务,可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外包、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开辟高新区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申报职称不受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高新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授权,可以开展正高级及以下职称自主评审。允许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及高材生毕业后直接在高新区工作。对高新区引进外籍高端人才,提供入境、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支持高新区建设国际化社区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牵头单位:县人社局。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教体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高新区管委会)

开发意见 篇5

近日来, 汉中市、县 (区) 财政部门采取召开研讨会、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9】63号) 精神, 围绕《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紧密结合全市财政农发工作实际, 研究制订了2010年全市财政农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2010年, 汉中市财政农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按照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和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 主动服务和服从于全市“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大局,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资金与项目监督检查, 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当年的主要任务目标与工作重点是:提高一个效益 (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加强两个重点 (即加强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两个重点) , 严把三个环节 (即严把项目的申报、实施、验收三个环节) , 完成六项工作任务:一是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与论证, 努力提高申报项目立项的竞争力和成功率, 精心组织实施好2009年批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力促年度项目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二是对2009年下达的6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考评, 全面评价各项目单位产业化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三是在做好2009年下达的国有林场扶贫项目、森林植被恢复造林项目、公益林建设和新增“天保”工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检查和项目验收的同时, 积极做好当年国有林场扶贫、森林植被恢复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林业项目的申报工作;四是按照中、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天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加快支出进度的具体要求, 扎扎实实地搞好上述四类重点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 规范资金拨付、“三专”管理、财政报账和核算程序, 强化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 确保项目资金的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五是着力抓好有偿资金回收工作, 努力完成全年回收工作任务, 力争将财政债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六是以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 加强政治理论和财政业务知识学习, 不断提高财政农发管理工作水平。

开发意见 篇6

关键词:开发,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 开发地水稻栽培现状

近几年七十二团水稻品种经历了从高秆改矮秆, 低产稻品种改高产稻品种的过程, 从而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重大飞跃。

在栽培技术上经历了从人工撒种、旱直播到育、插秧技术 (在育秧技术上经历了水育秧、旱育秧、塑料软盘育秧等技术改进) 的变革, 大大提高了秧苗素质;在施肥技术上, 从只施有机肥到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 直至只施化肥的转变, 存在氮、磷肥施用较多, 钾肥施用较少, 分蘖肥施用多, 穗粒肥施用少的现象;水层管理方面, 以大水淹灌为主, 苗期水层较深, 基本上不进行晒田, 造成无效分蘖过多, 成穗率低, 有效穗不足, 且穗粒数减少;在田管过程中, 因田间杂草多, 消耗养分多, 导致水稻产量降低, 这是田管的重中之重, 以前, 全部是人工拔草2~3遍, 现在通过使用除草剂进行科学化除, 省时省工, 基本取代了人工拔草, 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现了机耕, 部分田块实现了机插、机收率达到百分之百, 减轻了劳动强度。

2 存在的问题

1) 田间基础设施不完善;

2) 育、插秧技术不过关;

3) 施肥、水管、病虫防治不科学;

4) 水稻规模化种植面积少, 机械化程度不高。

3 开发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意见

3.1 田间基础设施与耕整地

3.1.1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发地水稻在田、路、林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做好高标准稻田基本建设, 达到田间渠系畅通, 灌排自如, 干、支、斗、毛渠逐级配套, 逐步建立槽、管灌排, 采用渠道防渗的节水灌溉技术等设施, 实现格田面积规范化, 采用大格田种植技术, 以提高洗盐、排盐、压盐的效果。

3.1.2 狠抓机耕作业质量, 精细整平土地。机力旋耕2~3天后, 结合进行一次翻耕, 旋耕深度应达到10~12cm, 翻耕应达到15~18cm。本田整地质量要求田面平坦, 上糊下松, 无残茬, 高低差小于5cm, 水耙地后沉实3~5天插秧, 盐碱较重地块应增加泡田洗盐次数, 也可在田间浇施盐碱土壤调理剂1~2kg/667m2, 随水灌入, 关水以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 压碱促进秧苗生长。

水稻地平整采用激光平地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 机械耙碎耙平田面, 再辅以人工带水糙地整平, 做到“地平如镜、泥烂如粥、寸水不露泥”, 达到高差不大, 格田规划越大越好, 为提高插秧质量, 加速秧苗返青奠定了基础。

3.2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好, 生育期适宜的耐盐碱品种, 我区种植的水稻主栽品种以90—13 (伊粳12) 、124, 及早熟品种空育131为主。

3.3 适时播种, 提高插秧质量

3.3.1 根据本地气候, 撒播田应在5月10日前进水撒种, 而插秧田在5月15日前进行移栽为宜, 通过种植对比, 撒种与插秧田产量相差较大, 开发地撒播田单产为200~300kg/666.7m2, 而插秧田单产为500kg/666.7m2, 因此, 在田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开发地也最好加大科技力度, 以育、插秧栽培模式达到增产的预期目的。

3.3.2 秧龄25~28天, 苗高10~20cm时移栽植即可, 强调浅插, 最好是秧苗带土浅插, 以促进低节位分蘖, 争取大穗多粒。插秧时要求田间留“现泥水” (哗哗水) 插植深度在2cm以内, 切忌插的过深, 不缺穴, 不飘秧, 保证插秧质量。

3.3.3 合理密植, 盐碱重、贫瘠的开发稻田, 插秧一般采用行株距为23.8cm×10cm, 每穴7~8株, 保苗株数为18~20万株/667m2。

3.4 合理配水灌溉, 协调水气平衡, 促根长蘖争大穗

重浇轻排, 根系衰弱, 吸肥能力差, 会造成早衰、倒伏、生理性病害减产。经过一系列合理配水灌溉措施, 较好地协调水气平衡问题, 主要措施如下:

3.4.1 合理配水灌溉:灌水原则以薄水栽插、轻露活棵、浅水分蘖、超前露田、薄水抽穗、湿润灌浆、干湿交替、以湿为主到成熟。本着浅-深-浅的原则。

3.4.2 撒播田头水灌后自然落干, 晒田1~2天, 再浅水灌溉, 插秧田插完秧后, 浅水灌溉, 干干湿湿, 促进根系下扎, 提高返青、促进分蘖。

3.4.3 分蘖期的灌水原则以薄水栽插、寸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为主。前期分蘖水层1~3cm, 分蘖盛期适当排水晾田1~2次, 以促进分蘖速度, 提高分蘖数量, 分蘖末期适当晒田, 以控制无效分蘖和营养生长, 改善株型, 促进根系发育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同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群体质量, 保证低位分蘖成大穗。

3.4.4 拔节孕穗期, 采取中水护胎, 水层4~5cm, 既满足了水稻需水临界期对水的要求, 又可预防低温对幼穗发育的不良刺激, 抽穗开花期水层3cm, 浅湿灌溉, 杜绝晒田, 保证水稻正常扬花授粉, 灌浆到黄熟期, 实行间歇灌溉, 干干湿湿, 适当落干, 提高根系活力, 实现活秆成熟, 9月中旬停水, 停水过早影响灌浆, 发生早衰减产, 停水过晚引起贪青晚熟, 影响收获。

3.5 精确施肥, 提高肥效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 这说明肥料在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施肥方法和施肥量必须根据土壤、品种特性和生育阶段来决定, 即因时、因地、因品种制宜, 才能获得高产和高效。

在肥料的运筹上, 应做到:“一烘头 (重施基肥) 、前轻、中重、后补足”的原则, 以达到前促蘖、中壮苗、后攻粒的目的。

3.5.1基肥要足。撒播田在耕整地前施肥, 插秧田在插秧前施10~15kg磷酸二铵, 有机复合肥8kg, 撒肥后进行耱地, 再插秧。

3.5.2追肥要早, 早施返青肥, 插完秧10天左右, 人工撒施尿素5kg/667m2, 磷酸二铵4kg/667m2, 对盐碱重的地块, 秧苗生长缓慢苗色发黄的地块, 施用硫酸锌喷雾或人工分两次撒施, 每次1~2kg/667m2, 对水稻僵苗效果好, 刺激水稻叶片及根部的生长, 6~7月份水稻分蘖期是养分临界期, 要重施分蘖肥。盐碱重的地块, 有机质含量低, 施肥不当易造成死苗现象, 因此针对开发地施肥要“少食多餐”, 7~10天施肥一次, 以复合肥为主, 主要追施复合肥3~5kg/667m2, 尿素2~3kg/667m2为宜。

3.5.3 7月10日左右, 第三次施肥要以促为主, 要以叶面肥为主, 喷施磷钾动力、磷酸二氢钾、硫酸锌、尿素等, 根外追肥, 增加光合作用效果。抽穗后最后一次巧施穗粒肥要在7月底之前施完, 达到肥水结合, 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促熟, 避免造成贪青晚熟现象。

3.6 机械与化学药剂结合, 综合防治杂草

稻田杂草主要有芦苇、莎草科杂草、稗草等, 稻田杂草争肥遮光, 是阻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3.6.1 结合水耙地, 机械灭草。在水平地前进行泡田, 然后进行耙地, 消灭已萌发的杂草, 同时起到了洗盐排碱的功效。

3.6.2 芦苇的防除。芦苇是一种多年生杂草, 使用草甘磷涂抹于芦苇生长点或剪茎滴心的办法, 将稻田芦苇一次性灭绝。

3.6.3 禾本科杂草的防除。稻田禾本科杂草达到二叶一心时, 进行化学除草, 选用稻杰50~60g/667m2, 苄黄隆20g/667m2, 田间排水晾干后进行喷施。

3.7 病虫害防治

本区病害主要针对僵苗病和稻瘟病的发生, 田间撒施硫酸锌2~3kg/667m2, 和喷施异稻瘟净200g/667m2, 防治效果明显。虫害主要以苗期稻蝇蛆和红线虫为主, 田间喷施乐果乳油或撒施敌百虫晶体等进行杀灭。

3.8 适时收获

十月中旬水稻进入完熟期及时机械收获, 颗粒归仓, 防止过早过晚收获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1]朱发洪.浅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7) :18.

上一篇:手机天线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