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意见

2024-06-17

技术意见(精选11篇)

技术意见 篇1

春季气温回升, 阴雪天气减少的时期, 蔬菜生产上处于日光温室蔬菜管理、大棚蔬菜定植、露地蔬菜秧苗管理的重要时期, 为抓好春季蔬菜生产, 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

1 抓好日光温室蔬菜田间管理

日光温室蔬菜主要品种有黄瓜、西葫芦、番茄等, 生长正处于生长盛期, 容易发生脱肥、病虫害加重等情况, 管理上应加强温度、光照、水肥等调控, 及时防治病虫害, 延长果实采收期, 增加产量。

1.1 加强温度管理

温度管理以通风控温为主。特别是在晴天, 随着外界气温的回升, 室内气温上升快。要在早上尽量早揭草苫、防寒被等覆盖物, 当室温上升到30℃左右时, 通通风, 放风量通过放风口的大小来调节, 一般保持在22℃~28℃左右。由于春季气候不稳定, 时常有大风、低温等灾害性天气, 要及时收看天气预报, 防止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影响。

1.2 加强肥水管理

随着气温的回升, 已进入结果期的黄瓜、番茄、西葫芦, 需大量的肥水。应采取膜下暗灌或滴灌的方式, 降低室内湿度, 切忌浇水大水漫灌, 造成病害发生严重。追肥量要适度加大, 但要根据作物及长势来定。黄瓜每采收一次追肥一次, 每次每亩追施复合肥10~15 kg;番茄在每穗果膨大时, 都要结合浇水追肥, 每次每亩施尿素10 kg、加硫酸钾10 kg;西葫芦每隔10 d左右追一次肥, 每次每亩追施复合肥15 kg。追肥应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施用, 也可以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

1.3 病虫害防治

随着外界气温的回升, 室内湿度增加, 室内温湿度变幅大, 病害更易发生。应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浇水施肥, 及时清除田间老叶、病叶。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

2 加快大棚蔬菜的定植

大棚蔬菜由于受不正常气候的影响, 一定要抓住大棚蔬菜定植的最佳时期, 一定要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 加快大棚蔬菜的定植。定植后5~7 d内, 要注意提高温湿度, 促进缓苗。缓苗期不再浇水, 缓苗后开始通风, 调节棚内温湿度。

3 加强露地蔬菜秧苗的管理

冬春季阴雪天气较多, 气温偏低, 露地蔬菜育苗受到很大影响, 尤其是茄子、辣椒等长苗龄的蔬菜秧苗, 长势普遍较弱。为保证壮苗下地, 要加强露地蔬菜秧苗管理, 提高育苗质量。

3.1 防冻防烤

春季天气变化较大, 育苗温室内的温度波动较大。因此, 在温度管理上要使室内最低温度保持在8℃以上, 防止因温度过低而冻苗。同时也应控制好室内的最高温度, 使其保持在30℃以下, 防止烤苗。

3.2 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可预防有害气体危害、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通风应从小到大, 并根据秧苗的素质和天气确定通风时间的长短。秧苗生长过慢、气温不稳定白天通风换气时间应短些, 若生长过快和细弱、气温稳定需适当延长通风换气时间。

3.3 防治病虫害

如果春季低温多湿, 秧苗虚弱, 抗病力大大降低, 极易导致病害发生。可用烟熏剂烟熏;天晴可采用喷雾的方法防治病害。蔬菜苗期易发生蚜虫, 发现以后应及时防治。

摘要:春季蔬菜生产管理应注重抓好日光温室蔬菜田间管理、加快大棚蔬菜的定植、加强露地蔬菜秧苗的管理。

关键词:春季,蔬菜,生产,管理

技术意见 篇2

防治重点 黄淮海麦区:以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地下害虫和杂草为主,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灰飞虱等病虫。长江中下游麦区:以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为主要对象,少数田块有地下害虫危害。西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赤霉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西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虫等为主要防治对象。

种植抗(耐)病虫品种 黄淮南部条锈病常发区,应在常年早发重发区域种植周麦17、豫麦34、豫麦49、豫麦69、新麦19、西农979、小偃6号等抗锈慢锈品种。孢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应选择种植太空6号、中育6号、新麦11等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和新发生区可种植新麦208、豫麦70-36、泛麦5号、豫麦70、郑麦366等较抗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及赤霉病重发区,要选择对赤霉病等病害有一定抗耐病品种,减轻后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压力。西南麦区主要以抗条锈病品种为主,根据各地情况,选用绵杂麦168、绵麦37、绵麦39、绵麦41、绵麦43、绵麦45、川麦42、川农18、西科麦2号、鄂麦18号、云麦2号、黔麦15、周麦17、皖麦53等抗病品种。西北麦区是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区,在该区不同海拔区域,选用种植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小麦良种,对控制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初始菌源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陇南山区、六盘山等越夏区周围的麦区应根据情况种植抗(耐)病品种。西北麦区的其他地区可根据情况尽量选择优质抗病高产的当地品种。

药剂拌种 根据病虫情况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预防病害,用适量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预防害虫、黄矮病和丛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虫害。在条锈病越夏区及其周边麦区,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种衣剂拌种,兼治苗期条锈病、白粉病、预防后期腥黑穗病等发生。在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拌种或包衣;对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田块,要进行药剂土壤处理。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可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复配(混合)剂中各单剂的有效成分应与单独使用时大致相同。苗期蚜虫、麦蜘蛛和地下害虫发生危害较重的地区,采用辛硫磷或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

农业措施 黄淮麦区玉米秸秆还田地区,要做好精细整地,尽量将玉米秸秆埋于土壤中,清理地苗残秆,出苗后结合冬灌、镇压麦苗。孢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域或田块,要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镇压控病措施。小麦条锈病越夏区要用人工铲除和喷施除草剂的方法清除自生麦苗,播种时期根据墒情,采取适期晚播,减轻苗期条锈病的侵染,减轻苗期病害,压低秋苗菌源量。

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篇3

一、黄淮及北部冬麦区

该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 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本区生产条件较好, 光热资源丰富, 年降水量400~900 mm,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 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 5月底—6月上中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 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 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为害较重。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根据各地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 选用适宜品种。一是因天选种。根据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 严禁跨区种植和选用未经审定的品种, 北部冬麦区严格选用冬性品种, 黄淮冬麦区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二是因地选种。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缺水地区选用耐旱节水稳产品种。旱薄地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选用抗旱耐肥品种。三是因灾选种。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 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四是因病选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 (耐) 锈病的品种, 降水偏多、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抗 (耐) 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五是因质选种。根据市场需求, 选用营养品质好, 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要求, 籽粒饱满、容重高的优质品种。六是严格引种换种。根据生产条件变化和产量提高更换新品种, 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在种植主推品种的同时, 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 确定“接班”品种, 保持生产用种的质量。

(2) 种子处理加强小麦种子处理, 切实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减轻秋苗发病, 压低越冬菌源, 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 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根据各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 合理选择药剂。严格拌种用药量, 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 现拌现用, 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3) 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要求长度≤10 cm, 均匀抛撒地表。将已粉碎的秸秆耕翻入地下, 如果采用深松技术, 必须要旋耕, 将秸秆切入土层, 旋耕深度15 cm以上, 秸秆还田后要灌水踏实, 如果墒情适宜要及时耙压。

(4) 深耕 (深松) 耙压深耕23~25 cm然后耙压, 或深松30~35 cm再旋耕耙压, 以破碎坷垃, 沉实土壤, 利于根系下扎, 防止透风跑墒, 保苗安全越冬。深耕或深松的效果可持续2年, 1年深耕或深松, 2~3年内旋耕整地即可。一年一作旱地休闲麦田深耕、深松应在7月上旬进行, 利于纳雨蓄墒, 结合播前耙耱收墒。

(5) 浇水造墒坚持足墒播种, 确保一播全苗。当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 要先造墒再播种。对不能及时造墒而播后浇蒙头水的麦田及时划锄, 防止土壤出现裂缝, 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6) 施用基肥测土配方施肥, 氮磷钾肥配合, 补施微量元素肥。高产田采用氮肥后移技术, 氮肥底施和追施各50%, 其他肥料全部底施。根据生产经验, 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单产200~300 kg/0.067 hm2的低产田每0.067 hm2施纯氮 (N) 6~10 kg、磷 (P2O5) 3~5 kg、钾 (K2O) 2~4 kg, 氮磷钾肥全部底施;单产300~400 kg的中产田每0.067 hm2施纯氮 (N) 10~12 kg、磷 (P2O5) 4~6 kg、钾 (K2O) 4~6 kg, 氮肥的70%底施, 30%起身期追施, 磷钾肥全部底施;单产400~500 kg/0.067 hm2高产田, 每0.067 hm2施纯氮 (N) 12~14 kg、磷 (P2O5) 6~7 kg、钾 (K2O) 5~6 kg, 氮肥60%底施, 4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 磷钾肥全部底施;单产500 kg/0.067 hm2以上超高产田, 每0.067 hm2施纯氮 (N) 14~16 kg、磷 (P2O5) 7~8 kg、钾 (K2O) 6~8 kg, 氮肥50%底施, 50%拔节期追施, 磷钾肥全部底施。

2. 播种

(1) 适宜播期一般冬性品种适期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6℃~18℃, 半冬性品种为14℃~16℃。培育冬前壮苗, 冬性和半冬性品种要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00℃, 同时还要考虑天气条件、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等情况。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10月上旬, 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0月5日—15日, 黄淮冬麦区南部10月10日—20日为适宜播期。

(2) 合理播量合理播量、适宜基本苗数是奠定高质量群体的起点, 也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协调群体与个体、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措施。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 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 适当减少播量。二是播种早晚, 播种早的播量适当减少, 播种晚的播量适当增加。三是地力水平, 土壤肥水条件较好的基本苗宜稀, 播量宜少。一般北部冬麦区基本苗20万~30万株/0.067 hm2, 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15万~25万株/0.067 hm2, 黄淮南片15万~18万株/0.067 hm2。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5℃以后, 每推迟1 d播种, 基本苗增加1万株左右, 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株。

(3) 精细播种用符合要求、质量合格的小麦播种机播种, 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播种行距, 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 播种深度3~5 cm, 不漏播、不重播。

(4) 播后镇压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做到随播随压, 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后要用镇压器镇压。要保证镇压力度, 确保镇压质量, 做到踏实土壤, 减少田间墒情散失, 促进麦苗生长, 培育冬前壮苗, 扩大壮苗比例。

3. 冬前管理

(1) 浇越冬水对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 要适时浇越冬水, 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夜冻昼消、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 上大冻前完成。提倡节水灌溉, 禁止大水漫灌, 灌水后及时划锄, 松土保墒, 防止地表龟裂, 避免透风伤根死苗。对于土壤墒情适宜、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 冬前可不浇越冬水。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 在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

(2) 化学除草近年来, 禾本科恶性杂草有逐渐发展趋势, 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要立足春草秋治, 抓好秋季化学除草, 一般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 小麦3叶期—4叶期, 杂草2叶1心至3叶期时进行。防治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6.9%骠马乳油60~70 m L加水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节节麦、雀麦,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3%世玛30 g或3.6%阔世玛20 g, 加水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75%苯磺隆干悬浮剂1.0~1.8 g, 或质量分数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 g, 或质量分数20%使它隆乳油50~60 m L加水30~40 kg, 均匀喷雾。防除碱茅、硬草, 在小麦出苗后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500~600 g, 加水喷雾。

(3) 防治病虫对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较重的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 m L加水750 kg, 顺垄浇灌;或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250~300 m L, 兑水10倍, 拌细土40~50 kg, 结合锄地施入土中。麦黑潜叶蝇发生严重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40%氧化乐果80 m L, 加4.5%高效氯氰菊酯30 m L, 加水40~50 kg喷雾;或用质量分数为1%阿维菌素3 000~4 000倍液喷雾, 兼治小麦蚜虫和红蜘蛛。防治小麦纹枯病,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 g, 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 兑水50 kg均匀喷施。小麦胞囊线虫发生严重田块, 每0.067 hm2用5%线敌颗粒剂3.7 kg, 在苗期顺垄撒施, 并及时浇水, 提高防效。

(4) 严禁啃青要加强冬前麦田管护, 管好畜禽, 杜绝畜禽啃青, 确保麦苗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该区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以及河南信阳市, 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本区气候湿润, 热量条件良好, 年降水量800~1 400 mm;地势低平, 土壤以水稻土为主, 有机质含量1%左右。种植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两熟为主, 小麦10月下旬—11月中旬播种, 5月下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渍害和高温逼熟, 穗发芽时有发生, 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为害较重。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选用高产、优质及抗湿、抗倒、抗病 (主要是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 性强的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南部选用弱春性品种, 北部选用半冬性品种。

(2) 种子处理用质量分数2%戊唑醇悬浮剂, 每10 kg种子用药15~20 g, 兑水0.5 kg拌种, 可兼治纹枯病、全蚀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适期早播小麦可用多效唑等化控制剂拌种或浸种, 可以起到矮化增蘖、控旺促壮的作用, 以1 g质量分数15%多效唑粉剂拌1 kg麦种或100~150 mg/L多效唑溶液浸种为宜, 拌种时要注意拌匀, 防止局部药量过大, 影响麦苗生长。

(3) 秸秆还田水稻要控制好最后的上水时间, 收割前7~10 d断水, 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条件, 成熟后及时收获, 防止“养老稻”。收稻时留茬高度10 cm以下, 稻草切碎6~8 cm, 并均匀撒铺。对秸秆全量还田的要先深旋 (或深耕) 灭茬再进行机条播, 旋耕埋草深度应至少12 cm以上 (最好达到15 cm) , 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

(4) 施用基肥弱筋小麦一般每0.067 hm2施纯氮 (N) 12~14 kg, 基肥∶平衡肥 (主茎3~4叶期施用) ∶拔节肥 (倒3叶施用) 比例为7∶1∶2。中筋小麦一般每0.067 hm2施纯氮 (N) 15~18 kg, 基肥∶壮蘖肥 (或平衡肥, 主茎3-4叶期施用) ∶拔节肥 (倒3叶施用) ∶孕穗肥 (剑叶抽出一半施用) 比例为5∶1∶2∶2。大面积生产中, 基肥∶壮蘖肥 (或平衡肥) ∶拔节肥比例为5∶1∶4。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 中筋∶弱筋小麦氮磷钾配比为1∶ (0.4-0.6) ∶ (0.4-0.6) , 磷钾以基肥∶拔节肥5∶5为宜。一般基肥可用尿素 (含N 46%) 5~8 kg、45%复合肥 (N、P2O5、K2O含量均为15%) 25~40 kg。

2. 播种

(1) 适宜播期为保证麦苗在越冬始期形成适龄壮苗 (主茎5~6叶、单株分蘖2~3个、次生根3~5条) , 播种至越冬始期需要0℃以上积温500℃~550℃, 该区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

(2) 合理播量本区适期播种的麦田, 基本苗12万~16万株/0.067 hm2。迟于播种适期的适当增加播种量, 每晚播1 d增加0.5万株基本苗, 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

(3) 精细播种对水稻收获较早、腾茬及时、墒情适宜 (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80%以下) 、土壤适耕状态好的麦田可采用2BG-6A型等少 (免) 耕条播机, 一次作业完成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种深度2~3 cm, 行距25 cm, 中速行驶, 确保落籽均匀, 来回两趟之间接头要吻合, 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 避免田中停机形成堆籽。田块两头先留空幅, 便于机身转弯, 最后补种两头空幅, 对机器播不到的死角等处要人工补种或出苗后移密补稀。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80%以上时, 应采用新改进的带状条播机播种, 防止排种口堵塞、出现缺苗断垄。

(4) 播后镇压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做到随播随压, 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后要用镇压器镇压, 确保镇压质量。

(5) 机械开沟播后适时机械开沟, 每2.5~3 m开挖一条竖沟, 沟宽20 cm, 沟深25~30 cm。距田两端横埂2~3 m各挖一条横沟, 较长的田块每隔50 m增开一条腰沟, 沟宽20 cm, 沟深35~40 cm。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 cm, 深40~50 cm。要确保内外三沟相通, 注意均匀抛撒沟泥, 覆盖麦垄, 减少露籽, 防冻保苗。

3. 冬前管理

(1) 早补苗肥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2叶期应及时补施苗肥。主茎总叶片数为11叶及以下的麦田, 如基种肥及苗肥均不足, 在主茎3~4叶期施用壮蘖肥。在冬前及越冬期间施用泥、杂灰肥培土壅根, 保暖防冻, 培肥土壤。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 如麦苗发黄严重, 应尽快施用速效复合肥或氮肥转化苗情。

(2) 及时化除应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药剂, 重点抓好冬前化学除草。越冬前日均温5℃以上抢晴天用药, 确保用药后7 d内不遇到0℃以下霜冻低温, 以提高化除效果, 避免产生药害。对于麦田单子叶杂草可选用骠马或麦极等防治, 双子叶杂草选用使它隆等, 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麦田, 可将相关药剂进行复配使用。

(3) 防湿抗旱及时清沟理墒, 疏通排灌水系, 防止湿害。播后如墒情不适, 应灌齐苗水, 促进及时出苗, 注意不可大水漫灌, 防止烂芽、闷芽。如在越冬前发生干旱, 及时灌好越冬水。冬灌要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灵活掌握, 在底墒不足或秋冬季干旱、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冬灌, 注意瘦地弱苗早灌, 肥地旺苗迟灌。冬灌一般在夜冻昼消, 日均温3℃~4℃时进行。灌水过早, 气温高, 地面蒸发量大, 降低了冬灌蓄墒保温作用, 同时易造成麦苗旺长, 产生冻害;冬灌过晚, 土壤冻结, 难下渗, 地面结冰, 易死苗。冬灌宜采用沟灌窨水等方法, 做到田间不积水, 以免土壤板结, 切忌大水漫灌, 冲刷表土。

(4) 控旺转壮对播种过早、群体过大、过旺麦田, 可采取中耕或镇压, 也可以喷施生长抑制剂, 控旺转壮, 保苗安全越冬。

三、西南冬麦区

该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 (市) , 以冬小麦为主。本区气候湿润, 热量条件良好, 年降水量800~1 100 mm;地势复杂,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间分布, 海拔300~2 500 m;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为主。种植制度以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玉/苕”间套作为主。小麦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 5月中下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 雨多雾大晴天少, 还面临前期湿害、冬春干旱、后期高温、烂场雨等不利因素, 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之一, 条锈病为害严重。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稻茬麦选择抗病 (条锈病、白粉病等) 、耐肥、抗倒、产量潜力高的品种, 丘陵旱地小麦选择耐旱、抗病 (条锈病、白粉病等) 、适合套种的丰产品种。

(2) 药剂拌种西南冬麦区条锈病暴发危害频率较高, 苗期防控是重要环节之一。在常年地下害虫和苗期条锈病发生较重的地区, 要混合拌种, 杀虫剂可选质量分数40%甲基异柳磷, 杀菌剂可选立克秀, 每100 kg小麦用100 m L质量分数40%甲基异柳磷乳油兑水10 kg、100 g质量分数2%立克秀加水2 kg拌种。拌种时先拌杀虫剂、再拌杀菌剂, 将麦种摊开, 用喷雾器将稀释后的甲基异柳磷药液均匀喷洒, 堆闷3~4 h, 摊开晾干后, 再将混合成糊状的立克秀药剂均匀拌入种子中, 推荐使用性能较好的电动拌种机拌种。

(3) 秸秆还田西南地区80%的稻茬小麦采取免耕栽培, 前作水稻秸秆主要以覆盖方式还田。通常有两种形式:用2BJ-2型简易播种机将种子摆播在免耕土壤的表面, 再人工覆盖稻草;收割水稻时将稻草切碎抛洒, 采用2BFMDC-6型播种机免耕播种小麦。两种方式都要求在水稻灌浆中后期及时排水晒田, 晾干土壤, 使水稻收获时土壤较干, 以免收割机对田面造成过度破坏。第一种方式, 稻草以整秆或切碎均可;第二种方式要求收割机为半喂入式, 并加装有秸秆分散装置, 秸秆被切成5~8 cm小段, 均匀分散于田间, 便于播种作业。前作为玉米的旱地套作麦田, 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就地覆盖还田, 吸纳秋季雨水, 改善小麦播种时的土壤墒情, 提高出苗质量。

(4) 施用基肥该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但有效磷缺乏。根据地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确定适宜施肥量。稻茬麦单产350~500 kg/0.067 hm2, 每0.067 hm2施纯氮 (N) 9~10 kg, 其中70%作底肥、30%作拔节追肥, 基施磷 (P2O5) 、钾 (K2O) 各5 kg;单产500~600 kg/0.067 hm2的高产田, 每0.067 hm2施纯氮 (N) 11~13 kg, 其中60%作底肥、40%拔节追肥, 基施磷 (P2O5) 、钾 (K2O) 各6~10 kg/0.067 hm2。旱地套作小麦, 每0.067 hm2施纯氮 (N) 6~7 kg/0.067 hm2, 其中70%作底肥、30%作苗期追肥, 基施磷 (P2O5) 、钾 (K2O) 各3~5 kg/0.067 hm2。机械化播种选择复合肥比较方便。将用作基肥的纯氮换算成复合肥, 随播种施用。鉴于土壤缺磷, 复合肥中磷的含量不能过低, 氮磷钾含量为20%∶15%∶10%或15%∶15%∶15%的类型较好。

2. 播种

(1) 适宜播期西南冬麦区的品种均为春性, 考虑抽穗扬花期可能遭遇倒春寒和高产的要求, 安全高产播期集中在10月25日—11月5日, 播期提前则遭遇低温危害的风险增大, 播期延后则不利高产。在此范围内, 春性较强的品种 (如蜀麦969) 播期宜靠后, 春性较弱的品种 (如川麦55) 宜靠前。

(2) 合理播量穗数不足是该区大面积生产产量不高的主因。由于冬季温度较高、有效分蘖时间较短, 基本苗不宜过低, 一般15万~20万株。超过20万基本苗, 倒伏威胁加大, 不利高产。对质量合格的种子, 若发芽率按90%、田间出苗率按75%计, 大粒品种 (千粒质量45 g以上) 每0.067 hm2播量11~14 kg, 小粒品种 (千粒质量45 g以下) 每0.067 hm2播量9~12 kg。

(3) 精细播种免耕麦田应在播前7 d进行化学除草, 每0.067 hm2用灭生性除草剂 (如克无踪, 有效成分为200 g/L的百草枯) 200 m L。播种机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2BJ-2型简易播种机, 行距20 cm、窝距10 cm;二是2BFMDC-6, 行距20 cm, 种子呈带式分布, 幅宽约4 cm。旱地套作小麦先用微耕机旋耕1遍, 再用2B-4或2B-5型播种机播种。

3. 冬前管理

(1) 出苗管理播种后加强水分管理, 促进苗全苗齐苗壮。稻茬麦田多数年份土壤湿度大, 出苗容易, 一些丘陵稻茬麦田往往偏湿, 要排水降渍, 旱地小麦和受旱稻茬田要及时浇水。

(2) 化学除草免耕麦田应在播前除草基础上于3~4叶期再进行一次化学除草。以猪殃殃、泽漆、繁缕等较难防除的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20%氯氟吡氧乙酸8~10 g, 或5.8%麦喜乳油10 m L, 或20%使它隆乳油50~60 m L防治。以野燕麦、看麦娘、早熟禾、黑麦草为主的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3%世玛30~50 m L, 或6.9%唑禾草灵 (骠马) 50~60 m L防治。以麦蒿、荠菜为主要杂草的麦田,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75%苯磺隆1~1.5 g或10%苯磺隆10~15 g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时可用以上药剂混合防治。

(3) 防治病虫旱地麦和部分稻茬麦田地下害虫发生越来越严重, 可选用“甲拌·辛硫磷” (总有效成分10%) 混合细沙或草木灰, 均匀撒施防治。冬前病虫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蚜虫等。若出现条锈病, 主要呈“点状”发生, 需要加强监控, 在扩散之前进行拔除, 如果出现中心病团, 则进行喷药防治, 以减少扩散和菌源量, 进而减轻春季防控压力。

四、西北冬麦区

该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本区气候干燥, 蒸发量大, 年降水量200~650 mm;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地势复杂, 有高原、盆地、沙漠, 土壤以灰钙 (漠) 土、棕钙 (漠) 土、栗钙土为主。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 6月底—7月上旬收获。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干旱少雨, 同时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 对小麦生产安全影响较大。该区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播前准备

(1) 品种选用旱地小麦选择抗旱性较强, 对条锈病、白粉病中抗以上, 株高85~95 cm的中大穗品种。水浇地选择抗倒伏 (株高90 cm以下) , 株型较紧凑, 对条锈病、白粉病中抗以上品种。海拔1 500 m以上地区选用冬性或强冬性品种, 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选择冬性和半冬性品种。旱地地膜覆盖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地区, 应选择株型紧凑、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中大穗、丰产性较好的品种。

(2) 药剂拌种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全蚀病、根腐病, 用质量分数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g干拌麦种100 kg, 或用20%三唑酮乳油150 m L拌种100 kg;防治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小麦黄矮病, 用50%辛硫磷乳油200 g兑水2~3 kg, 拌种100 kg。

(3) 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长度最好小于5 cm, 勿超过10 cm。留茬高度5~7 cm, 越低越好。耕深20 cm以上, 将秸秆耕翻入地下。如果采用深松技术, 要配合旋耕, 将秸秆切入土层, 旋耕深度15 cm以上;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灌水踏实, 如果墒情适宜要及时耙压。

(4) 深耕耙压夏茬田收获后及时耕作灭茬, 到秋末再旋耕碎土、施基肥, 整平土壤, 等待播种。秋茬田随收随耕, 可将耕作整地、施基肥、秸秆还田一次性作业完成。耕作可采取深耕或旋耕, 深耕可隔年一次, 深度要达到25 cm以上。有条件地方也可采用隔年深松技术, 即前茬收获后及时深松不翻土, 深松30~35 cm, 播前再结合旋耕施基肥, 然后耙耱整平。地膜覆盖麦田, 覆膜前最好用轻磙压平土面。

(5) 施用基肥结合秋播前的耕作整地施肥, 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每0.067 hm2产150 kg的地块, 全生育期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纯氮 (N) 5 kg、磷 (P2O5) 4 kg左右;每0.067 hm2产250 kg以上的地块, 全生育期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纯氮 (N) 8 kg、磷 (P2O5) 6 kg左右。旱地采取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 可实行一膜两茬利用, 头茬纯氮 (N) 、磷 (P2O5) 的基肥施用量相应增加2~3 kg, 第二茬在返青—拔节期趁墒追施纯氮 (N) 3 kg/0.067 hm2左右。

2. 播种

(1) 适宜播期日平均气温14℃~18℃时开始播种, 冬前0℃以上积温500℃~550℃为宜。该区旱地小麦一般在9月20日—30日, 水浇地小麦10月1日—15日播种。旱地地膜覆盖种植区播期较露地推迟一周左右,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区播期较露地提前一周左右。

(2) 合理播量按照“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四定原则确定播量。旱地小麦每0.067 hm2产250 kg以上, 基本苗20万~30万株, 每0.067 hm2产量150~200 kg, 基本苗15万~20万株。水浇地每0.067 hm2产量300~400 kg, 基本苗25万~30万株, 每0.067 hm2产量400~500 kg, 基本苗22万~32万株。旱地地膜覆盖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的基本苗应与常规露地条播相同。

(3) 精细播种露地种植采取机条播, 行距15~20 cm, 旱地小麦取下限, 水浇地取上限, 播种深浅一致, 播种深度3~5 cm, 不漏播不重播。垄膜沟播地膜覆盖栽培, 采用铺膜播种一体机械, 按60 cm一带, 使用40 cm宽的地膜盖垄, 垄高10~15 cm, 垄间距30 cm, 垄间种2行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 采用穴播机播种, 幅宽120 cm地膜种7行, 穴距12 cm。膜侧沟播栽培, 幅宽70 cm地膜种4行, 行距17~20 cm, 播种深度4~5 cm。旱地秸秆带状覆盖种植, 分秸秆覆盖带和种植带, 两带等宽或播种带宽度不超过两带总宽度的50%, 两带相间排列。播种时预留覆盖带, 覆盖带和种植带宽度各约30~50 cm, 每种植带平作穴播或条播三四行小麦, 行距15 cm左右。由于膜侧沟播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有效播种面积约占50%, 为不降低单位面积基本苗数, 相应的行播量应高出常规露地条播50%左右。

(4) 播后镇压播后立即镇压, 尤其秸秆还田地块播后要适当重压, 1.2 m幅宽的镇压器重量应在70~80 kg。若采取地膜覆盖技术, 播后不再镇压。

3. 冬前管理

(1) 浇越冬水有条件的水浇地冬前浇越冬水, 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也为第二年返青生长奠定基础。在日平均气温3℃~5℃, 一般11月下旬进行。

(2) 防治病虫条锈病要采取“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统防统治”防控对策。越冬前15 d人工除草一次, 若杂草较多, 也可进行化学除草。

(3) 镇压保墒尚未封冻、坷垃较多的麦田, 封冻前镇压碎土、弥补裂缝, 增温保墒。旺长麦田封冻前可深耘断根或镇压, 控旺转壮, 有条件地方可早浇冬水。

(4) 秸秆覆盖旱地采取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时, 3叶期至封冻前, 将玉米整秆放置于预留覆盖带。覆盖时秸秆与播种带的两个边行各留2 cm左右间距, 以防秸秆压苗。

2007县小麦春管技术意见 篇4

2007__县小麦春管技术意见

2007年,__县小麦生产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降水较少,气温较历年偏高,干旱持续时间长,但随着2月份到3月初的大范围降水,土壤墒情得到有效改善,签于我县小麦返青时间比历年提早7-10天,现已全部进入返青阶段的情况。为夺取全县小麦生产丰收,县农

业局近日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县河井两灌区麦田调查,特提出如下小麦春管技术意见。

一、全县小麦长势及分类情况

2007年我县小麦总体分类为5:4:1,其中,一类苗总茎数92万,基本苗21万,分蘖4.5个,次生根6-8条;二类苗总茎数78.3万,其本苗24.5万,分蘖2.3个,次生根4-6条;三类苗总茎数46万,其本苗36.6万,分蘖1.5,次生根2-3个。一二类苗比例较大,总体长势比较好,但分蘖节不很坚固,其主要原因是去冬气温较历年偏高2.5℃左右,拉长了小麦冬前生长时间,养份积累相对偏少,比历年一二类苗长势相对瘦弱,针对全年小麦冬季生长情况,在管理上应注意“巧”字,落实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原则。

二、今春小麦管理技术措施

1、突出“早”字,增温保墒,针对今年倒春寒的气候特点,小麦生产要突出“早”字,早划锄(划锄以顶凌为宜)此时保墒效果最好,且能有效提高地温,虽然现在已经开始返青,但由于气温变化不定,忽高忽低,及时耙耱划锄可以有效促进小麦早生长早发育。

2、突出“控”字。以控为主,合理应用马鞍型技术进行小麦管理,针对今年小麦一二类苗比例较大,但长势比历处瘦弱的特点,为防治春季狂长造成后期倒伏,在春季一定要以控为主,在划锄的基础上,适时进行耙耱磙压,以促进小麦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严格控水控肥,把肥水推迟到拨节阶段,使肥水得到有效利用。

3、对三类苗要以“促”为主,促进赶队,三类苗普遍为播期晚播量大未冬浇的麦田,为促进这类麦田及时赶队,在管理上首先要采取增温保墒措施,其次要在起身阶段适时追施速效N肥,以保证其主茎成穗。

4、及早动手做好除草准备,杂草是危害小麦生产严重影响小麦总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去冬风大,气温偏暖,再加之近日降水量充足,很多种草籽已经有了生长的营养环境,因此各类苗在推迟浇春水的情况下,除草措施仍是今后小麦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

5、严禁牧畜啃食,目前小麦已进入返青到起身阶段,小麦全部泛绿,为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一定要禁止牧畜进入麦田啃食。

技术意见 篇5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師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马德帮.重视劳动技术教育上好劳技课.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作者单位 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

云南省玉米抗旱技术指导意见 篇6

1选择抗旱品种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种植习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品种。品种应当具备拱土能力强、籽粒灌浆和脱水快、较耐旱的特性。如云瑞88、云瑞8号、云瑞999、路单8号、宣黄单2号、宣黄单4号等。

2应用深松耕作技术

机械深松耕地30~40cm,打破犁底层,减少表水径流,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使根系生长充分,提高抗倒伏能力。

3应用抗旱播种技术

3.1湿直播

在适宜播种期,根据雨水情况,及时覆膜保墒;充分浸种后,及时播种,浇透水,确保出苗。

3.2三干播种

根据气象预报,在雨水来临前,及时整地理墒,干土、干肥、干种播种,注意适当深播。

3.3育苗移栽

在旱情突出、雨季推迟的情况下,应采取集中育苗移栽技术(营养袋育苗、塑盘育苗、苗床育苗等),确保最佳播种节令。

3.4接雨播种

在雨季推迟情况下,应适当延期播种。滇东北和滇西北地区最迟播种不晚于4月底,滇中地区最迟播种时间不晚于5月底。

4应用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是保墒、增温、节水的重要措施。雨水较少的地区,宜采用“W”型或“灯盏塘”型集雨技术;在雨水较好地区,可采用普通覆膜。地膜直播玉米应注意及时破膜放苗,一般在二叶一心期放苗,挖小孔,放单株,放苗后,用土封严开口,防止膜孔跑气透风。

5应用抗旱施肥技术

增施有机肥,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增施钾肥,减少植株蒸腾损失,增强作物自身的抗旱能力。

技术意见 篇7

一、选用高产良种

玉米套作大豆, 选用主茎发达、抗倒力强、粒大、中晚熟或晚熟、耐荫性强的大豆品种, 如南豆12、贡选1号等。秋大豆选用南豆5号、南豆8号、浙春3号等特早熟、早熟类型品种。

二、在高产播期范围内抢时抢墒播种, 确保大豆高产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是我省套作大豆的高产播期, 据气象部门预报, 这段时期降雨天气较多, 因此必须抓住晴天抢墒抢时播种。对一些地势低洼, 易形成积水的田土, 应采取理沟排渍措施, 以利于及时播种和豆苗正常生长。旱地秋大豆高产播期是7月中下旬, 稻田秋大豆应在早熟稻及制种稻收获后抢时播种。

三、严把播种质量, 确保全苗

1. 精选豆子, 确保豆种质量

播种前选用粒大、饱满、没有病害和虫口的大豆种子, 剔除烂粒、小粒、秕粒、霉粒和杂质。选微风晴朗天气晾种1~2天, 可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2. 免耕种植, 细土盖种

多数农户小麦穗收后, 秸秆直立在土中, 只有少数农户割掉秸秆。这两种情况均可免耕播种, 既可抢农时, 也可以节省劳动力。盖种时将挖窝的土壤细再盖种, 由于土壤湿润, 雨水较多, 可适当盖浅些, 有利于豆种快速出苗。

四、合理密植

1. 玉米套作大豆

双三O (1尺=33cm, 下同) 麦/玉/豆”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6 000~8 000株;双六尺“麦/玉/豆”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5 000~6 000株;双三O“麦/玉/豆+苕”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4 000~5 000株;双六尺“麦/玉/豆+苕”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3 000~4 000株。

2. 夏大豆净作

行距为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10 000株左右。

3. 秋大豆净作

行距0.33~0.4m, 窝距0.2m, 亩植密度24 000~30 000株。

五、增施肥料, 培育壮苗

底肥以人畜粪和磷肥为主, 一般亩施人畜粪水30~40担 (1担50kg) 、过磷酸钙25~30kg。播种前将人畜粪施于窝中, 磷肥施于窝旁。看苗酌施提苗肥, 在一般情况下, 豆苗长势好, 叶色嫩绿就不施提苗肥;若豆苗长势弱, 叶色黄淡, 一般亩施尿素4~5kg作提苗肥;对土壤瘠薄豆苗长势较差的地块, 在初花期亩施尿素3~4kg作保花增荚肥。

六、田间管理

1. 加强根腐病的防治

2010年入夏以来我省遭遇了持续降雨气候, 土壤湿度大, 容易导致根腐病发生, 因此各地要加强对根腐病的防控工作。防治方法:种子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处理, 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进行拌种, 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大豆植株发病初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 (或对水稀释400~500倍) 喷雾茎根部防治, 每隔7天喷雾1次, 防治2~3次即可。另外, 植株发病时应及时拔掉病株, 远离豆田埋掉。

2. 加强豆秆黑潜蝇等害虫的防治

豆秆黑潜蝇是四川大豆的重要害虫, 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 必须重点防治。防治方法:苗期作为防治重点, 分别在2~3叶期、5~6叶期、花期防治。豆秆黑潜蝇的防治应特别重视对成虫的防治, 兼治幼虫。在成虫盛发期使用菊酯类农药加50%辛硫磷, 亩用量50~70ml进行防治。由于豆秆黑潜蝇成虫具有迁飞性, 喷雾防治应从四周向中间进行, 同时对5~10m内的相邻作物也要进行防治。

3. 确保苗齐

由于我国对生态环境实施了重点保护, 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飞鸟、野兔、野鸡数量剧增, 对大豆生产形成了很大影响。因此, 在大豆幼苗期及鼓粒至成熟期, 必须加强防治工作。防治方法:在幼苗期及鼓粒期用一闻避300~400倍液喷雾防治, 也可采用在地里插稻草人、旗杆等土办法进行防治。

4. 控旺防倒

套作大豆幼苗生长在玉米林中, 在高温高湿荫蔽的生长条件下 (特别是双二五、双三O窄行带模式) , 豆苗长得又细又长, 很容易倒伏。因此, 大面积生产上应加强化控防倒工作。化控方法:每亩用20~40g优康 (5%烯效唑) 或50~80g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对水50~60kg或40~50kg稀释后在2~3叶期或分枝期, 均匀喷施其叶片。对盛花末期长势较旺的田块可摘顶心 (打去7cm顶尖) 或摘掉部分叶片控制旺长。

5. 按压玉米叶片, 亮出大豆幼苗

玉米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产量基本形成, 但要等到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才能收获拔秆, 对大豆幼苗荫蔽严重。因此, 为了尽量减轻玉米对大豆荫蔽形成弱苗的影响, 应将靠大豆厢边的玉米叶片按压下去, 亮出大豆幼苗。

6. 抢收玉米, 清除杂草

玉米秸秆会直接影响大豆的通风透光性, 成熟后应及时抢收玉米并铲除秸秆和田间杂草, 避免与大豆争光、争水、争肥, 以利大豆通风、透光, 确保大豆的正常发育。

7. 及时收获, 科学晾晒和脱粒, 确保豆子质量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意见 篇8

1 水稻栽培现状

水稻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 至今仍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是如今的栽培方式和当初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差别。我们早已不再使用粗放式的生产方式, 现在提倡的是精耕细作。我们会提前育种, 会搭建起温棚, 会使用各种农药化肥以保证水稻的良好生长, 我们会使用各种农业机械来提高耕种和收获的工作效率。同时我们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 2011 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为3005.7 万公顷, 稻谷总产量20100.1 万吨, 其中东北粳稻播种面积为429.64 万公顷, 稻谷总产量3190.7 万吨。但是, 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了吗?人口仍然在不断的增加,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也许如今的水稻产量可以满足今天的需求, 可是10 年、20 年以后呢?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发展水稻的栽培技术, 已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 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2 限制水稻高产因素

2.1 育种方面

可以说, 育种是水稻栽培的基础。水稻的生长状况和最终所能达到的产量和水稻的种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稻的育种工作就必须做好。可是通过调查我们却发展, 现如今的水稻育种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水稻育种系统中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科研系统分工不合理、力量分散、育种效率低、不注重资源的引进与创制, 只注意选育品种的数量, 造成十几年低水平的重复, 短期行为十分严重[1]。并且水稻育种的集中化过低, 很多地方都是由种植者自行育种, 不仅缺乏专业的育种设备, 育种专业知识的匮乏也限制了育种工作的质量。所以, 水稻的育种工作方面需要进行很大的改进, 以打好水稻栽培的基础。

2.2 土壤方面

土壤在水稻栽培中的地位就如同一栋建筑的地基, 地基建造的坚固耐用, 上面的建筑才能屹立不倒。种植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水稻的生长状况, 如今我国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并没有休地的现象, 都是多年连续种植, 这对于土壤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近年来稻农为了提高水稻产量, 加大化肥使用量, 而秸秆还田技术、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等研发和推广滞后, 造成土壤有机碳储量逐年下降、有机质低、土壤板结、耕作层结构变劣、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2]。土壤的好坏对于水稻的产量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优化如今的生产方式, 改变稻农如今对土地的使用方式, 改善土壤环境。

2.3 生产条件方面

水稻的栽培与一般的旱田作物不同, 它对于栽培技术的要求更高。水稻单产的提高, 不仅要求良种和高产的栽培技术, 还要求农田水利设施的健全与配套。目前我国水稻栽培业的现状是:土地平整度较差, 基础设施落后, 经营分散, 标准化差。所以想要实现水稻的高产, 不仅要注意上述的两个部分, 对于水稻的生产条件也要进行提高, 完善栽培水稻的配套设施, 加强水稻栽培的标准化。

3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意见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很容易可以意识到,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仍需进一步加强。通过上文对水稻育种、栽培、生产三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加强育种材料资源创新研究;拓宽种质资源并创新利用、建立商业化资源平台、标准化和规范化评价育种材料的田间测试评价系统;水稻栽培技术要跟踪科技前沿等[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栽培技术的发展, 栽培技术的发展又将有效的提高作物的产量。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 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水稻栽培现状, 尽管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的地位,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有着非常多的方面需要提高。对于水稻的栽培我国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 但是面对急需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现状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所以上文通过对水稻育种、栽培、生产等方面的分析, 总结出其中存在的缺陷,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整改意见。旨在为促进我国水稻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 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同时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锡跃, 徐春春, 李凤博, 等.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 (5) ;525-528.

[2]朱德峰, 张玉屏, 陈慧哲.2011年国内外水稻产业及技术发展概述[J].中国稻米, 2012, 18 (1) ;15-18.

技术意见 篇9

《指导意见》结合春季气候特点和当前农业生产实际, 科学分析了各类农作物水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区域、分品种提出了小麦、水稻、春玉米、油菜、东北大豆、棉花、果树、蔬菜等8大类农作物春季施肥管理原则, 根据墒情、苗情、肥情和目标产量的不同给出了合理施肥数量、施肥比例和施肥方式建议。

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 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平衡, 有机肥投入不足, 水肥不协调, 施肥方式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专家指出, 要合理调控水肥、增施有机肥、适当喷施叶面肥, 大力推广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引导农民选用适宜的配方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促进作物增产。

西北雨养旱作冬麦区

包括河北省北部, 北京市北部,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南部, 山西省大部, 陕西省北部, 河南省西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 甘肃省东部。

一、施肥管理原则

(一) 去年冬季西北旱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今春应针对各地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 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或划锄, 提墒保墒, 防寒防冻, 促进苗情转化, 增强小麦抗旱御寒能力。

(二) 针对苗情, 抓住时机, 进行早春顶凌追肥和化学调控, 促控结合, 保证旱地小麦稳产、增产。

二、施肥建议

(一) 为防止后期干旱, 旱地小麦应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水措施, 防止和减少早春小麦封行前土壤水分大量损失。在土壤解冻返青前适时镇压或划锄, 破除坷垃, 沉实土壤, 提墒保墒。对于浇过越冬水的旱地, 在解冻返青前及早划锄, 破除板结, 消除裂缝。小麦封行前, 还可每亩用200~300公斤小麦或玉米秸秆在行间覆盖, 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二) 肥料投入不足的田块, 要抓住降雨时机, 适时进行小麦早春追肥。缺氮田块每亩用尿素5~7公斤, 缺磷田块每亩用磷酸二铵7~10公斤, 采用施肥机 (耧) 施入土壤。有灌溉条件的旱地, 结合春季灌水, 缺氮田块每亩施尿素6~8公斤, 缺磷田块每亩施磷酸二铵8~10公斤。

(三) 播种较早, 施肥量高造成的冬前旺长田块, 要促控结合。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 要及早镇压划锄、提墒保墒。浇过越冬水的旱地, 应及早划锄并将春季浇水推迟至拔节后期。

(四) 播种偏晚、苗情偏弱的田块, 宜结合保墒尽早浅划锄, 提高地温, 促进弱苗转壮。

西北灌溉麦区

主要以春小麦为主,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 甘肃省的中西部, 青海省东部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一、施肥管理原则

(一)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目标产量, 减少氮磷肥投入, 补充钾肥, 适量补充微肥。

(二) 增施有机肥, 全量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提倡有机无机配合。

(三) “氮磷钾配合、早施底肥、巧施追肥”。保证苗齐、苗全。适时追肥, 防止小麦前期过旺倒伏, 后期脱肥减产。

(四) 施肥应与灌溉有效结合。强调早施基肥、机播种肥、灌水前追肥、孕穗期根外喷施锌和硼等微肥。

二、施肥建议

(一) 推荐17-18-10 (N-P2O5-K2O) 或相近配方。

(二) 产量水平300~40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20~25公斤/亩, 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

(三) 产量水平400~55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30~35公斤/亩, 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20公斤/亩。

(四) 产量水平550公斤/亩以上, 配方肥推荐用量35~40公斤/亩, 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20公斤/亩。

(五) 产量水平300公斤/亩以下, 配方肥推荐用量15~20公斤/亩, 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5~10公斤/亩。

西北雨养旱作春玉米区

包括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东部。

一、施肥原则

(一) 有机-无机肥相结合, 以腐熟和含水量偏大的有机肥为好。

(二) 贯彻肥料深施原则, 施肥深度应达10~20厘米, 播前表面撒施肥料要做到随撒随耕。

(三) 掌握平衡施肥原则, 缺锌地块要注意锌肥使用。

(四) 根据春玉米需肥特性施肥, 提倡大喇叭期追施氮肥。

二、基追结合施肥建议

(一) 推荐15-20-10 (N-P2O5-K2O) 或相近配方。

(二) 产量水平450~60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30~35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2~16公斤/亩。

(三) 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35~40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6~19公斤/亩。

(四) 产量水平700公斤/亩以上, 配方肥推荐用量40~45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9-22公斤/亩。

(五) 产量水平450公斤/亩以下, 配方肥推荐用量20~25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2公斤/亩。

三、一次性施肥建议

(一) 推荐26-13-6 (N-P2O5-K2O) 或相近配方。

(二) 产量水平450~60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45~50公斤/亩, 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三) 产量水平600~700公斤/亩, 可以有20%~40%释放期为50~60天的缓控释氮肥, 配方肥推荐用量50~55公斤/亩, 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四) 产量水平700公斤/亩以上, 可以有20%~40%释放期为50~60天的缓控释氮素, 配方肥推荐用量55~60公斤/亩, 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五) 产量水平450公斤/亩以下, 配方肥推荐用量30~40公斤/亩, 作为基肥或苗期追肥一次性施用。

北部灌溉春玉米区

内蒙古东部和中部、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东部。

一、施肥原则

(一) 有机-无机肥结合。

(二) 肥料深施, 施肥深度应达10~20厘米, 播前表面撒施肥料要做到随撒随耕。

(三) 氮磷钾比例协调供应, 缺锌地块要注意锌肥使用。

(四) 根据玉米需肥特性施肥, 分次施肥, 提倡大喇叭期追施氮肥。

(五) 充分发挥水肥耦合, 利用玉米对水肥需求最大效率期同步规律, 结合灌水施用氮肥。

二、施肥建议

(一) 推荐13~22~10 (N-P2O5-K2O) 或相近配方。

(二) 产量水平500~65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30~40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17公斤/亩。

(三) 产量水平650~80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40~45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7~20公斤/亩。

(四) 产量水平800公斤/亩以上, 配方肥推荐用量45~50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25公斤/亩。

(五) 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 配方肥推荐用量25~30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3~15公斤/亩。

西北绿洲灌溉春玉米区

包括甘肃省的中西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全部。

一、施肥原则

(一) 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 化肥为辅;氮肥为主, 磷肥为辅;穗肥为主, 粒肥为辅。

(二)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适当减少氮肥用量。

(三) 依据土壤钾素状况, 高效施用钾肥;注意锌等微量元素配合。

(四) 提倡秸秆还田, 培肥地力。

(五) 施肥后墒情较差时, 及时灌水;提倡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

(六) 倡导氮肥分次施用, 适当增加氮肥追肥比例。

(七)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构建合理群体, 提高肥料效应。

二、施肥建议

(一) 推荐17-23-6 (N-P2O5-K2O) 或相近配方。

(二) 产量水平550~70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25~35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

(三) 产量水平700~800公斤/亩, 配方肥推荐用量35~40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20公斤/亩。

(四) 产量水平800公斤/亩以上, 配方肥推荐用量40~45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25公斤/亩。

(五) 产量水平550公斤/亩以下, 配方肥推荐用量20~25公斤/亩,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

北方春油菜区

一、施肥原则

(一) 根据区域性土壤养分状况, 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 科学施肥。

(二) 氮肥分次施用, 防止后期脱肥。

(三) 补施硼肥、锌肥和硫肥。

(四) 增施有机肥, 利用油菜收获后的水热资源种植绿肥。

(五) 提高播种质量, 适当提高种植密度。

(六) 做好土壤集墒、保墒工作, 利用水肥协同作用,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促进油菜生长。

二、施肥建议

(一) 产量水平100公斤/亩以下:氮肥 (N) 用量6公斤/亩;磷肥 (P2O5) 3公斤/亩;钾肥 (K2O) 2公斤/亩;硫酸锌0.5公斤/亩;硼砂0.5公斤/亩。

(二) 产量水平100~150公斤/亩:氮肥 (N) 6~8公斤/亩;磷肥 (P2O5) 4公斤/亩;钾肥 (K2O) 2.5公斤/亩;硫酸锌1公斤/亩;硼砂0.5公斤/亩。

(三) 产量水平150~200公斤/亩以上:氮肥 (N) 8~9公斤/亩;磷肥 (P2O5) 5公斤/亩;钾肥 (K2O) 2.5公斤/亩;硫酸锌1.5公斤/亩;硼砂0.75公斤/亩。

技术意见 篇10

一、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工作的总体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环境,使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专家在保持身心健康、安度晚年的同时,继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经验、才智和力量。

二、积极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专家进一步发挥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志愿,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开拓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的渠道。各类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应积极把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纳入服务范围。建立离退休专家信息数据库和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网络,定期举办网上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交流活动,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信息平台。

三、努力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凡符合条件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取得证书者按照规定登记注册。符合条件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受聘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四、切实维护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各单位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要按照平等协商、报酬合理的原则,通过合同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各聘用单位要关心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体健康,从工作需要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聘请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五、高度重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社团组织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老教授协会等社团组织团结和凝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

技术意见 篇11

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是整个农机推广体系的重要环节, 是直接面对农机手的一层次, 更是解决农机化推广应用最后的环节,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农机人员, 结合对金安区乡镇农机站的调研, 谈一谈加强乡镇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1 金安区乡镇农机站现状

金安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全区拥有耕地面积70余万亩, 截至到2013年全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2万k W, 各类农业机械7万余台套, 全区共设9个三权在上的乡镇农机管理中心站, 负责全区辖22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乡镇农机管理工作, 现有人员27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人, 工勤人员1人。共有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11人, 初级职称14人。其中40岁以上的人员为20人。

2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存在的困难

2.1 基础薄弱

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薄弱, 资产基本为零, 长期没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和扶持, 自身发展能力差, 没有自我生存发展的空间, 特别是经历了多次的“三权”回收和下放以及多次撤区并乡历次机构改革, 原来积累的资产和基础设施流失严重, 自我发展的能力严重缺乏, 有的乡镇农机站连基本的办公地点都没有, 更谈不上其他的条件和设施。

2.2 缺乏经费

县区财政经费紧张, 就金安区来说, 对于乡镇农机管理站来讲, 财政每年核拨的经费除职工工资外, 只能维持基本办公运转, 无任何其他农机工作经费。目前按照国家要求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但由于没有经费, 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实际处于瘫痪状态。

2.3 技术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 由于技术人员的待遇得不到保障, 工作条件差, 留不住人也招不来人, 金安区乡镇农机部门15年都没有专业毕业生进入, 人员年龄老化, 结构断层, 乡镇27名工作人员中无35岁以下人员, 41岁以上20人。同时乡镇人员长期工作在基层, 参加外出培训的机会很少, 人员的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 虽然大多数干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但多数是参加各种成人高考、自考或函授学习取得的, 真正专业对口的少, 不利于农机事业的创新发展, 这几年单位进人主要是部队转业干部和退伍军人。待遇低、工作条件差造成了在职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安心工作, 很多人员都在从事第二职业, 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机管理推广工作的开展。

2.4 机构不稳定

乡镇的机构改革以及多次“三权”回收和下放, 造成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的不稳定和人员的流失, 有些农机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很难找到农机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同时, 基层农机组织各自为战, 比较松散, 没有形成合力, 为了生存过分注重效益, 弱化了服务意识。同时, 目前正在逐步推进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对农机部门带来很大的冲击, 管理体制下一步如何走向, 必将极大影响今后的农机化推广工作的开展。

3 如何搞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

3.1 争取领导及政府重视

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部门特别是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的机遇, 多渠道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 重点改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工作条件和监理机构执法装备条件, 要加强农机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 为广大农民和农机手提供优质服务。

3.2 建立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从区农机推广机构自身建设着手, 在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建立经常性的培训制度, 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队伍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解决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并请相关专家现场培训, 现场指导, 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三是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通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推广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推进农机企业与农机服务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 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的实力, 引导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农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形式, 积极探索农机服务组织与土地入股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 推行农机订单作业和耕、种、管、收等“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机制, 拓宽服务领域, 增强合作社的实力, 使之成为农机推广的一个重要平台。

3.3 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把改善农机干部队伍待遇作为稳定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 采取多种措施, 切实解决基层队伍待遇偏低和保障性差的问题。基层工作环境艰苦、任务重、难度大, 微薄的收入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导致很多农机工作出现被动局面。要想办法提高农机干部队伍待遇, 才能留住人才。要建立可靠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做到有钱办事, 有人办事。对成绩突出、贡献较大、完成任务方面工作出色的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从而激发员工对农机工作的热情, 提高工作积极性。

3.4 培育农机专业技能人才

制定积极的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努力为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 培养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队伍。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农机事业发展的有利形势下, 要尽快理顺县乡农机系统管理体制, 确保农机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尽好自己的职责, 做好服务。

3.5 稳定农机系统的机构

上一篇:学生的心理咨询下一篇:过去与未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