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

2024-08-16

指导意见(精选12篇)

指导意见 篇1

一、关于起草背景

(一) 针对近年来一些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突出的情况,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国发【2010】10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办发【2010】4号) 明确要求, 各城市特别是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 要加快发展和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 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为了落实国务院的部署, 全面加快和健康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江苏、福建、广东、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省市积极探索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小户型、适当租金的住房, 改善了居住条件, 引导了合理的住房消费预期, 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总结这些地方好的做法和借鉴国外公共住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 由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

二、关于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二) 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是继党中央、国务院在提出大力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 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之后, 为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这对于增加住房供给,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解决目前我国不同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指导意见》的要求, 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三) 这次《指导意见》对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讲得很明确, 那就是“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请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供应范围和条件。

(四) 总结各地经验, 为了加快和健康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指导意见》提出了“政府组织、社会参与, 因地制宜、分别决策,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尤其是明确提出了“要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和经营公共租赁住房的积极性”, “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也即在政府主导下实行市场运作模式。这是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确定的一项新的重要的政策措施, 各地要勇于实践。

(五) 《指导意见》从土地、财税和信贷等方面提出了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原则性的政策。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将根据各自的职能尽快细化相关措施。

(六) 为规范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 《指导意见》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准入审核、租赁管理等做出了规定。这是在总结各地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做出的规定, 也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管理要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有的地区对经济适用住房实行了租售并举的政策, 有的地区建设了政策性租赁住房和农民工公寓等, 这些政策和做法, 原则上要按《指导意见》的规定来规范。

(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的投入。中央将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于近期下达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补助资金。

三、关于组织实施

(八) 《指导意见》要求, 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抓落实的责任制。各地区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精心组织, 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各地确定的今年建设37万套 (间) 公共租赁住房的任务, 已经纳入与地方签署的今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 要坚决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将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纳入对地方考核问责范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切实做到规划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供地到位、监管到位和分配公平, 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工作顺利实施。同时要注意加强公共租赁住房质量管理和租后管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积极、主动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指导意见》。

(九) 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2010-2012年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今年7月底前将向社会公布。各地区要制订具体落实计划。

(十) 加强监督检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 80万套的任务, 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地区要加快开工建设, 确保今年工作任务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近期,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监督检查。今后, 中央补助资金的安排将与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指导意见 篇2

近几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体现了源于课本,但知识覆盖面大。因此,高三生物总复习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

一.高三复习三阶段法:

第一阶段:适应阶段,按章复习

第二阶段:提高能力阶段,按专题复习

第三阶段:最后冲刺、调整阶段

二.具体做法

加强统一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三轮复习。重视主干知识的训练,深入研究09、10、11、12年的高考题。实验复习既要注意基本实验的复习,又要重视推陈出新,多在实验创新方面下功夫。情境设置题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学科综合,突出考查新课程理念下三种能力。教师做好板演和样题解答示范,切实抓好学生答题规范。

1、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合理安排复习顺序和内容

在教学时不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到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严格依据《考试说明》组织复习内容,因为《考试说明》既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教学的依据。

每年的《考试说明》与上一年比较变化不是太大,所以启动高三总复习之前首先要认真研读当年的《考试说明》,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要求烂熟于心,然后依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周密可行的复习计划。等新的《考试说明》下来后,对变化的部分做出调整和补充。

由于今年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复习迎考,这些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这些变化,需要大家去共同研究、解决。为此,同备课组的老师不能“单打独斗”,要加强合作、交流与研究,合理安排复习的顺序。对必考内容的复习,要在强化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选考内容的复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模块上,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空间。

2、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点

在研读《考试说明》时,要特别注意与老课程《考试大纲》相比的差异之处,与去年《考试说明》相比的差异之处,《考试说明》不仅是高考命题的蓝本,更是渗透高考信息的渠道,因此对这些差异之处,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3、重视主干知识的训练,深入研究09、10、11、12年的高考题

复习中更要重点突出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中的主干知识、主要生物方法和思想,不回避热点。要十分注重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注意新增考试内容的复习,把握深、难尺度

与往年的《考试说明》相比,一定要关注增加了一些内容。要对这些新增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复习教学的深、难尺度。

5、实验复习既要注意基本实验的复习,又要重视推陈出新,多在实验创新方面下功夫从今年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实验试题可以发现,从题目设计上来看,所选实验的问题情境大都具有一定的创新,体现了设计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更加重视考生“能够通过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图形、图表的观察”,从而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

6、情境设置题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09、10、11、12年高考题看,情景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在增加。对生物高考题来说,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常考常新---“不变的知识点,变化的是情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尝试着不断引入“鲜活”的材料作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化”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能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

7、选考模块的教学要慎重

原则上应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防止学校、教师指定一个模块,把选修模块搞成必修。就现实而言,应根据学校的师资条件和能力,至少让学生有选择余地,以有利于应对高考.根据宁夏六年高考情况看,尽管《考试说明》中提出了“选考模块试题力求难度相同”,但由于命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很难做到“难度相同”。所以,关于选考,不能把“宝”押在一个模块上。

8、针对试卷结构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实行超量给题、限量做题势必会增加试卷的长度,在选考内容上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也让学生承担了一定的考试风险,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选择,保证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和答题的时间,要针对试卷结构的这种变化,让学生有长试卷的体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综合科目的强化训练。新年伊始,就要安排每周一次的理综强化训练,一直坚持到五月底,遇模拟考试可以合二为一。选用或命制与高考理综试卷题型、长度、难度相当的理科综合训练题,抓好施考、批改、评讲、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调整这几个重要环节。理科考生理综很重要,可谓成也理综,败也理综。

9、加强答题方法指导

会却不能得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为了杜绝高考考场上的这种失误,老师在平时的习题课,试卷讲评课上就要加强答题方法指导。使学生训练有素——只要会的,写上去就是对的。

(1)按题目要求答题,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分;

(2)细致完整作答,得到自己可以得到的分;

(3)生物用语或生物专用名词书写正确、规范,得到自己该得到的分;

(4)计算题注意动用解题思想,轻松得到自己该得的分;

(5)周密思考,慎重下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6)在书写答案时要突出重点,具有条理性,不能答非所问;

(7)字迹工整、整洁,避免潦草,难以辨认。高考阅卷时认不清的都算错,不玩“你猜”。

10、面对薄弱,全力突破

实验是历届考生的薄弱点,绕开走的逃跑主义会使学生生物科全线崩溃,理综成绩自然一塌糊涂,这一点在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测试中又一次得到印证。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综卷生物加大了对考生薄弱点——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生物基础知识扎实,领悟力强的考生理综成绩非常好,11、聚焦考点,悟透热点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定要注意聚焦考点,悟透热点。

三.在训练中注重以下细节:

(1)准确审题注意关键词。

(2)答题规范抓住重点。

(3)及时反馈查漏补缺。每次训练结束后自己要认真分析哪些知识自己已掌握,哪些知识还较模糊,哪些知识还不会,哪些能力还不具备,从而对症下药立即消除后期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快速完善提升。

(4)关注新信息渗透预测训练

当今世界一些与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考试的题目

第一轮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时间为2012年9月~2013年3月中旬,按章节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以考试说明为纲,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打实双基,消灭知识盲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入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目标: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章节过关。

第一轮打实双基,消灭知识盲点,做到“细、低、全”。“细”是指复习全面的基础知识点,不遗漏教材知识和考试说明中的基础知识;“低”是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不随意“挖深、挖宽知识”,不脱离学生实际,不超越教材基本内容;“全”,要针对全体学生,尽可能地使全体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双基。

主要方法是采取章节过关和小专题相结合。

一、整合教材 科学安排

以生物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此整合教材组成单元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 落实细节

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复习时应以生物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考查的盲点。

注重规范、落实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要加强生物用语的落实训练

三、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思维能力是生物学科能力的核心。复习教学要注重发展思维。精心设计生物实验、生物问题,创设复习教学的情景,积极思维,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完成;对例题的分析、讲解,要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分析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精心选择记忆模仿、迁移应用、推理创新、空间想象、评价最优、计算快准的练习题,训练和发展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层次。

突出生物复习方法的指导。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生物问题。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四、研究“纲”“题”把准方向

“纲”是理综高考生物《考试大纲》,“题”是理综高考生物试题。要加强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和理综高考生物试题的学习、研究。用《考试大纲》和高考生物试题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

要明确新课程理科综合考试生物科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对新课程增加的内容要特别关注。

要明确理综高考生物科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理综高考生物试题如何通过生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研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高考要求;做到能力培养心中有数。

要充分考虑可接受程度,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练习要以中档题为主,要紧扣基础,不回避常见题(高考都不回避常见题)。对一些资料上超纲超要求的偏题、怪题,要大胆放弃。要注重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五、强化应试能力

1.每两周进行一次学科内检测

(1)提高解题速度;

(2)提高阅读、审题能力;

(3)及时纠正生物用语书写不规范、生物术语出现错别字等问题;

(4)通过研究评分标准,使得学生的答案组织得尽可能正确而又简洁;

(5)让学生学会合理舍弃,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2.把握重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学生分数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容易失分的地方”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作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生物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地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二轮复习的时间为2013年3月中旬~4月底,主要任务是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加强能力训练。

目标: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

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使之能熟练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1)将各部分知识按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点训练审题、分析、归纳能力。面等);

一、第二轮复习备考的基本思路

⒈知识点的完善化

要把这些分散的、不全面的知识变成集中的、全面的知识,使之较为完善

专题训练就是将具有某项属性的分散知识,集中到一起,构成“集成块”。

二、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查漏补缺

1.对照考纲,查漏补缺

第二轮复习中查漏补缺是相当重要的。在复习时,要对照《考试大纲》中的每个知识点展开联想,发现自己不够熟悉的知识点或知识盲点,要认真研读课本的有关内容,结合复习弄清、弄懂,按“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

2.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将课本读薄

在查漏补缺的同时,要适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每一章内容的重、难点,找出每一章知识的关联点、延伸点;然后将知识的关联点串成线,就这条线上的每一个关联点展开联想,将所有与这关联点有关的知识扩展开来,画成图、列成表,形成知识面。最后,再将所有的知识面连结起来,形成知识网。这是一个将课本读薄的过程,知识经过这样梳理,学生复习时,将大大提高效率。

3.反思

在复习时,让学生做题后进行题后思考,探究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考查的技巧有哪些、解答的思路是怎样的、自己在什么地方不甚清楚;这道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采用其他解法如何解,比较哪种解法最佳;这道题若变一下题目的条件,应如何解,变换一下题目的问题,又该如何解答等等。

第三轮复习策略

第三轮复习时间为 2013年 5月初~5月底,属于回归课本、知识和谐阶段、能力协调阶段。复习宗旨:合卷仿真,分科评析,回扣教材,查漏补缺,错题过关,静悟反思,应试指导,调整心态。目标:回归课本、考前热身。

一方面回归课本、冷静思考,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套题训练,弥补知识缺陷查漏补缺,并强化代答题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要求:

(1)再次研读《考试说明》;

(2)重视实验;

(3)再次回归教材;

(4)及时纠错。

套题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每周安排一套套题训练,并安排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有:选择题专项训练、推断题专项训练、实验题专项训练等,把这作为考前的热身运动,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在这一轮复习中做到:

(1)潜心研究试题,把好选题关;

(2)编制创新试卷,把好模拟关;

(3)严格答题规范,把好细节关;

(4)后期阅读教材,把好指导关;

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篇3

第一条 为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商标资产,是指权利人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注册商标权益。

第三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商标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商标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第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遵守本指导意见。

第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与商标资产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可以参照本指导意见。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六条 从事商标资产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应当持有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

第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

第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经过专门教育或者培训,具备商标资产评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评估经验,具有专业胜任能力。

第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在合理考虑评估对象、评估目的、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恰当选择价值类型。

第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合理确定评估假设和限定条件,分析、估算中应用的数据、信息应当与评估假设和限定条件保持相关性和一致性。

第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勤勉尽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避免出现对评估结论具有重大影响的疏漏。

第三章 评估对象

第十二条 商标资产评估对象是指受法律保护的注册商标资产权益,包括商标专用权、商标许可权。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明确商标资产的权利属性。评估对象为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关注商标是否已许可他人使用及具体许可形式。评估对象为商标许可权时,应当明确该权利的具体许可形式和内容。

第十三条 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资产评估涉及的商标通常为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

第十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要求委托方明确商标的基本状况,通常包括:

(一)商标的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及其说明,商标注册号、注册期限及核准的注册类别;

(二)商标的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以及商标注册、转让和继承程序办理情况;

(三)指定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

(四)在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情况。

第十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关注商标资产的法律状态。商标资产的法律状态通常包括商标注册人及变更情况,商标续展情况,商标专用权质押情况,商标专用权权属纠纷及涉及诉讼情况等。

第十六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将评估对象确定为单一商标或者商标组合。

对商标专用权评估时,应当将商标注册人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和服务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作为商标组合。

第十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许可权资产评估业务,应当要求委托方提供商标登记机关的备案资料或者有关商标许可约定的书面文件,应当关注商标许可形式对商标资产价值的影响。

第十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关注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历史质押记录,以及对相同或者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注册的相同或者类似商标一并办理质权登记的情况。

第四章 操作要求

第十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商标资产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必要的现场调查、市场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等。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通常包括:

(一)商标注册人的基本情况;

(二)商标和有关权利事项登记情况;

(三)商标权利限制情况,包括在时间、地域方面的限制以及质押、法律诉讼等;

(四)公众对商标的知晓程度;

(五)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六)商标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七)与使用该商标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关的著作权、专利、专有技术等其他无形资产权利的情况;

(八)宏观经济发展和相关行业政策与商标商品或者服务市场发展状况;

(九)商标商品或者服务的使用范围、市场需求、经济寿命、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竞争状况;

(十)商标使用、收益的可能性和方式;

(十一)类似商标近期的市场交易情况;

(十二)商标以往的评估及交易情况;

(十三)商标权利维护方面的情况,包括权利维护方式、效果、成本费用等。

第二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尽可能获取与商标资产使用相关的财务数据或者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对商标资产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

第二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了解商标资产与相关有形资产以及专利权、专有技术和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并考虑其对商标资产价值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分析商标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需求,关注商标的美誉度、认知度以及商标商品或者服务在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对商标资产价值的影响。

第二十三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评估方法。

第二十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进行商标资产评估时,应当合理确定预期收益。

商标资产的预期收益应当是因商标的使用而额外带来的收益,可以通过增量收益、节省许可费、收益分成或者超额收益等方式估算。确定预期收益时,应当区分并剔除与商标无关的业务产生的收益,并关注以下因素:

(一)商标商品或者服务所属行业的市场规模;

(二)商标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地位;

(三)相关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的合规性、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的可行性。

第二十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评估商标资产时,可以按照销售收入、利润或者现金流等口径,合理估算商标资产预期产生的收益。

第二十六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评估商标资产时,应当根据商标商品或者服务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收益期限。收益期限需要综合考虑法律保护期限、相关合同约定期限、商标商品的产品寿命、商标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份额及发展潜力、商标未来维护费用、所属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商标注册人的经营年限等因素确定,收益期限不得超出商品或者服务的合理经济寿命。

第二十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进行商标资产评估,应当综合考虑评估基准日的利率、资本成本,以及商标商品生产、销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经营、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合理确定折现率。商标资产折现率应当有别于企业或者其他资产折现率。

商标资产折现率口径应当与预期收益的口径保持一致。

第二十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市场法进行商标资产评估时,应当对收集的可比交易案例与评估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在交易时间、权利种类或形式、交易方的关系、获利能力、竞争能力、预计收益期限、商标维护费用、风险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十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成本法进行商标资产评估时,应当考虑商标资产价值与成本的相关程度,恰当考虑成本法的适用性。

商标重置成本包括合理的成本、利润和相关税费等。

第三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成本法进行商标资产评估时,应当关注评估对象的贬值。

第三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同一商标资产采用多种评估方法评估时,应当对各种方法形成的初步评估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合理的最终评估结论。

第五章 披露要求

第三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在履行必要的评估程序后,根据《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编制评估报告。

第三十三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必要的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

第三十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反映商标资产的特点,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一)商标注册人的基本情况;

(二)商标的基本情况;

(三)商标商品或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四)商标商品或者服务的生产、销售中涉及的著作权、专利、专有技术等其他无形资产的情况;

(五) 商标资产产生收益的方式;

(六)商标剩余法定保护期限以及预计收益期限;

(七)对影响商标资产价值因素的分析过程;

(八)使用的评估假设以及限定条件;

(九)商标资产许可、转让、诉讼以及质押等情况;

(十)有关评估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方法的选取及其理由,评估方法的运用和逻辑推理计算过程,各重要参数的来源、分析、比较与测算过程,对初步评估结论进行分析并形成最终评估结论的过程。

第六章 附则

指导意见 篇4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 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 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 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 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 (集群) 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 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 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 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 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 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 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 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 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 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 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 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为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发挥创造更宽广的空间、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促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

4. 试点范围

省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 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可以整体进入试点, 也可以部分院系或专业 (集群) 进入试点。试点应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试点方案向教育部备案。

二、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

1. 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试点高校要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 在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行业特点明显的高校可以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现组建教育集团。专业门类较多的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 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或参加教育集团。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 (集群) 覆盖率达到100%。

2. 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

试点高校要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在试点高校探索学校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省人大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机制。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 (董事会) 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 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 建立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明确院系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

3.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试点高校要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 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 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 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 (集群) , 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到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40%。通过传统专业改造、学生选修专业等方式, 提高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比重。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构。

4. 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

试点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要求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和企业定制化联合培养的比例。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逐步达到15%以上, 从一线劳动者中选拔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5. 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 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技术人才选拔的考试招生制度。试点高校要根据各专业 (集群) 人才培养的特点, 制定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经过统一测试招收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 或免试招收经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 同时积极探索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和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形式。招生计划、方案、过程、结果等要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6. 创新继续教育。

面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学习方式、学分累积制度。在重点专业 (集群) 着重建设服务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在学人数 (折合数) 占在学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

7. 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试点高校要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 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 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 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 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8. 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高校要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 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 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 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率要达到100%, 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9.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世界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 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团队, 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1 0.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 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 (职称) 评聘等方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1 1. 建立创业教育体系。

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 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建设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基地, 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 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 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

1 2. 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

试点高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 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途径, 与中高职院校联动, 面向小几天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 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 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1. 扩大试点高校办学自主权。

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作为推动地方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突破口。省级政府要在试点方案中明确试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扩大试点高校的招生考试自主权, 允许试点高校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自主制定招生考试方案;扩大试点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允许试点高校在完善新专业设置制度的基础上, 自主设置新专业;扩大试点高校的用人自主权, 支持试点高校在核定编制内自主聘用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 下放教师高级职务 (职称) 评聘权;开展校长、院长公开选拔试点, 支持引进优秀企业管理者担任领导干部;扩大试点高校的财务管理自主权, 在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和审计的前提下, 支持试点高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生均拨款收入、学费收入和专项经费。允许试点高校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

2.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设置。

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校分类管理的要求, 改革高等学校设置制度, 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明确为本科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和发展重点。除规划为研究型大学的院校和一些特殊院校外, 地方本科高校的新设、升格和更名原则上明确为应用技术类型。通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逐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设置标准。探索在条件成熟的省份开展下放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设置权的试点。在具备基本条件的试点高校先行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和专业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试点。

3. 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评估。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强化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的考察。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 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

4. 探索高等教育分类拨款制度。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应高于一般普通本科学校, 并根据办学成本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拨款标准系数, 重点支持技术性强、社会亟需和艰苦行业相关专业的发展。在试点高校探索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不同专业的绩效评价实行有差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

5. 加大招生计划支持力度。

在完善改革方案和专业评价制度的基础上, 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招生计划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和专业进行倾斜。从2014年开始, 按照增量安排带动存量调整的原则, 支持试点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大招生。省级政府和试点高校要加强对招生计划存量结构的调整。对于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 各省在高考招生时可将全部或部分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在符合条件的省份实行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省级统筹改革试点, 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自主权。

6. 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省市两级政府要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办学的政策, 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行合作、联合和合并重组。试点高校由政府举办转为政府主导下多方联合办学、实行混合所有制的, 不改变学校原有公办学校性质。允许试点高校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 (或公立民办) 的改革探索。

7.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调整的支持力度。

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类人才支持项目。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企业和社会捐赠讲席等方式引进紧缺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支持试点高校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试点高校教师国外访学、开展合作研究, 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适当增加试点高校选派计划。实施管理干部国际培训项目, 从试点学校派团队到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 并纳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予以支持。

8. 加大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要将校企合作项目列为重点支持对象, 支持企业在试点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对企业在高校设立的技术创新和培训基地、捐赠的实验实习实训设备依照国家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规定予以税收优惠。对高等学校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技术装备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税收优惠。鼓励发展先进实习实训装备金融租赁业务。地方政府要扶持一批高校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同建设的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

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高等教育领域的政府间对话与合作机制。支持试点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立院校合作关系, 系统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国外同类高校开展合作, 支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教育援外、对外投资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相结合走出去办学。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作用, 与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联盟、协会开展对等合作交流。

1 0. 加强师范专科学校升格高校的指导。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继续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师范院校。省级政府要按照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 完善师范本科与专科的衔接体系, 推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 支持学校加强教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培养环节。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建立的地方性学院, 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其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经费安排、师资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加快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专业, 提高面向区域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

1 1. 设立支持试点专项经费。

省、市级政府加大对转型发展成绩显著的试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 重点用于试点高校支撑当地产业升级重点专业 (集群) 建设,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共建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工程实践中心、先进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根据地方和企业支持的情况,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优势专业 (集群) 基础能力建设予以支持, 中央财政按地方和企业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予奖补。

1 2. 将符合条件的省级试点列入国家级试点。

各地各高校要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案,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形成政策和制度。省级试点的基础上, 遴选若干试点方案科学、实施效果显著的省份和试点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范围。

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1. 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大改革, 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 涉及面广, 改革周期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舆论宣传,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细化相关配套措施, 形成转型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 加强对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的指导。

坚持高标准的要求, 优先将与高水平企业合作、拥有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实训技术装备、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本科学校纳入改革试点范围。要对试点高校加强差别化指导, 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 注重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

3. 营造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实习指导意见 篇5

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不同课型的教案指导意见

1,新授课教案

建议一课一教案,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小结等, 有关说明如下:(1)教学目的:在深入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后,结合所教学生特点,写出明确的, 具有针对性并可进行检测的教学目的,不要照搬《教参》内容,更不能成为一种形式.(2)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3)教学过程:在反复研究教材,《课标》和《考试说明》和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构思出 以突破重点,难点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一般应包括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等环节,教案中要重点体现出教师清晰的设计思路.(4)教后小结:应根据教后的感受,及时记载成功和不足之处,多少不限,要有价值,既可使教师不 断完善自己,也可作为写教学论文的材料.2,习题课及试卷讲评课

为了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不建议再重复抄写题目或复印剪贴题目,建议直接在试卷或习题册上直接 体现重点要讲的题目,若有补充内容也可直接在试卷和习题册的空白处书写.3,复习课教案 为了让学生的复习有系统性,建议一单元一个大教案,但在复习过程中,自己要有计划的安排好每一 课是复习哪一块内容,并在复习结束后体现学生的复习情况.4,观摩课,示范课教案 必须是详案,尽量将每一句要讲的内容都表达出来,同时要设想好多种方案.一、给实习生的评语

某某同学在实习期间能够认真遵守实习生守则,工作较为负责,在实习主、副班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认真制订活动计划,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认真制作各类教学具投放于区域活动中,尽力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地组织好同学们的一日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实习副班工作时,能配合主班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及课程活动的配合指导,做好同学们一日的工作,有较强的协作能力,与同学也能建立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希望今后能再接再厉,继续进步!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二、教学实习:

该实习争表现高度热忱,讲解巨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论文联盟整理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该生在实习期间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掌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试教认真,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

教学实习评语:该生在实习期间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能较熟练地运用现有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课堂民主又不失纪律性,深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班主任实习评语:该生工作认真负责,班主任工作做的扎实,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交流探讨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深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优秀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案评价

发表时间:2008-12-22 15:19:03

教案评价

1、该节课教学目标目标清楚明白、具体,易激发兴趣,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设计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形式多样,分量与难度适中,学法指导得当,是一节很不错的课

2、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衔接自然紧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符合学段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是一节成熟的课

3、该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在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是一节很有个性特点的课

4、本节课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常规但不拘泥,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 从具体到抽象对教材进行处理,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5、该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完整有序,既体现知识结构,知识点,又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计,体现教学民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课堂结构完整,密度恰当。

6、该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上新颖独特教学方法、言简意胲, 引导点拨学生,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做出的作品图文并貌,有美感,整节课很完美。

7、该节课很有艺术,教学安排清晰有序,科学规范。在教材处理上从具体到抽象,化难为易,以简驾繁突破难点。各环节有详细的练习,科学合理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

8、本节课非常成功,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配以亲切活泼的教态,能较为恰当地运用丰富的表扬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9、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衔接自然紧凑,组织严密,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功地教学生“会学”。

10、该节课堂结构层次清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重点、突出难点。精心设计练习,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节优秀的课。

11、该节课很有创意,对教材把握透彻、挖掘深入、处理新颖,针对学生基础和学生发展性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

12、本节课教学目标包括思想教育要求和知识要求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后进生的补辅,尖子生的拔尖工作,做到对学生动之以情,爱之以诚,使网页比赛取得完美的成果。

13、该节课教学设计非常巧妙,结合教材特点,学生、教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练习提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料,课堂练习紧扣重点,并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

14、该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完整具体, 能活化教学内容,使之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体显出该教师教学能力非常强.15、该节课很有特色,创设情景,通过建站,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感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16、本节课很有艺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必要的扩展,精心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操作实践等活动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和程中学会合作。

17、该节课重点突出,目标全面、准确、具体,整体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布局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

18、该节课堂结构清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重点、突出难点。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练习,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是一节优秀的课。

19、该节课十分有创意,教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语言清晰,具有感染力,习题典型,题量适当,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任务,整个课堂效率非常高。

20、本节课对教学内容把握透彻、挖掘深入、处理新颖,在课堂教学中,对重难点言简意赅,分析透彻。对练习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教案本身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案的作用是指导教学,对一份教案的评价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案设计要有实用性。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看教案是否适用是基本要求。

2、教案设计要有全面性。一份完整的教案不仅是教学知识的堆砌,而且要有教法设计,学法

指导,时间安排,甚至需要有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3、教案设计要有创新性。创新的前提是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高效的教学,是为了让学习者更愉快的学习。

4、教案设计要艺术性和独特性。好多教育者设计教案,往往以网络下载的教案、或参考书的设计为原型,教案就是他人智慧的移植,缺乏教育者的独特智慧,更不会有艺术性。

5、教案设计要注意细节。如导入设计,习题选择,板书设计等。

教案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明确(目标明确,具体,便于师生操作)。

2、恰当(符合大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3、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思想等几个方面)。

二、教学方法设计

4、教法选择得当(结合教材特点,学生,教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恰当(根据实际需要,教具、软硬件并举)。

三、教学程序设计

6、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层次、结构合理,过渡自然)。

7、教学环节中小步骤设计具体(根据实际需要有些教学环节中有小步骤设计。教学环节或小步骤分配合理)。

8、教学程序设计巧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方法运用上新颖独特,有艺术性)。

四、教材处理设计

9、教学思路清(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

10、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11、突出重点(体现在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之中)。

12、突破难点(体现在教材处理从具体到抽象,化难为易,以简驾繁等方面)。

13、抓住关键(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

五、师生活动设计

14、精讲巧练(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

15、教为学服务(体现在教师课堂上那股设疑问难,引导点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6、体现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学生自悟与发展,总结出规律和体会)。

17、学法指导得当(学生课堂上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教师指导有方)。

18、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六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

六、板书设计

19、紧扣教材,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有启发性。20、言简意赅,文图并用,有美感。

21、设计巧妙,有艺术性。

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

22、遵循常规但不拘泥,根据个人诧异和特点,有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

八、书写要求

23、祥略得当。

24、字迹清楚、文通词达。

九、教学思路设计说明。

25、教材分析与处理说明。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意见 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体育活动    身心发展

幼儿园有必要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户外,让孩子接触户外大自然,充分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不仅增强幼儿的体质,更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下面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总目标,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我们必须避免幼儿身体素质培养的专项化或早期定向,在体育活动中避免运动员化、成人化和小学生化。如用连续上举重物等方法训练幼儿上肢和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游戏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既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例如在训练走的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模仿高人走和矮人走,以此锻炼幼儿下肢肌肉、韧带和关节,发展腿部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及身体的平衡能力及上下肢的协调能力,同时增强背肌、臂肌和腹肌,达到从多方面发展幼儿身体素质的目的。如在“穿越小树林”的体育游戏中,可以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幼儿模仿小白兔、小鸟等的姿势在小木棍曲线跑动,这种新鲜、活泼的情景给体育教学带来轻松、欢快的教学气氛。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应该全面、综合地发展和提高幼儿的力量、耐力和速度三方面的素质。

在力量素质的培养上,利用适合幼儿的各种动力性力量活动发展幼儿的动力性力量。必须避免让幼儿进行憋气或紧张的静力性力量活动,如长时间进行“角力”。在耐力素质的培养上,主要通过逐渐延长活动时间、运动密度和强度提高幼儿的有氧代谢能力。例如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深呼吸训练时,采用了模仿火车的鸣叫声、吹气球、老猫伸懒腰等游戏。调整素质的培养应通过各种适合幼儿的运动,使幼儿的平衡能力、速度、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三、注重孩子体育活动中的科学化和兴趣化

我们开展户外活动,一般以体育游戏为主,根据天气情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动静交替原则,有时也在户外穿插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如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科学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在活动前特别注意孩子的准备活动,然后给孩子们化妆——戴上可爱的头饰,另外给兔子戴上白手套,给乌龟背上贴一个塑料袋当“龟背”。“终点”和“领奖台”用大型积木搭建而成,途中用拱形门设两个“门”,让“乌龟”练习钻的动作,设置两个路障,让“兔子”练习跳的动作。把孩子分成四组,这样就缩短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很感兴趣,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连平时体弱的孩子也不示弱。活动中,根据孩子发展与动静交替的特点,控制和调节活动量。活动量较大时,老师穿插分发奖牌,让孩子休息一会儿。整个游戏中,孩子对活动形式、过程感兴趣。通过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顽强、自信的品质及团结友爱和集体荣誉感。

四、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

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在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步变自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兒潜力的开发。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让他生成下去。因为,对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开发。他们的表现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在户外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幼儿。因此,活动前要尽可能预计到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交代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检查仪表,注意调节幼儿运动负荷,活动前后减加衣服。教师要四处巡回走动,及时纠正幼儿危险动作,聆听幼儿交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

六、积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现代家庭多数居住在高楼里,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幼儿园生活的小乐园,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鉴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决定户外活动的设备、器材、玩具材料必须多样化,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户外大型玩具是幼儿园的必备设施。

可以适当添置户外体育活动的各种玩具器材,如小木马、跷跷板、足球、转椅、蹦床等。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不同功能的活动器械。如小班孩子喜欢鲜艳、简单、可爱的玩具材料,也许一根彩条孩子也玩得很开心;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重,喜欢新奇、刺激的,用各种多余的布料制作投掷的沙包、利用报纸制作奔跑的风筝、利用破损的光碟制作投掷的飞碟等。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做有心人,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这样孩子就能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3.01.

[2]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06,4.

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篇7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 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也已经成为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期间, 建筑材料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实施“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发展水平、加快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与“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行业总体呈现为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以中低端发展为主体的建筑材料工业开始转向中高端发展。但是, 多年来积累的结构矛盾和以速度与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慢、新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 尤其到2015年, 传统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下行和效益下滑严重地威胁与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行业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期, 为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34号) 文件确定的方针, 为了推进建材工业实施“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战略实现时间过半的阶段目标, 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建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将建材行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 立足于建材工业的实际, 经过充分的思考与准备, 组织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等单位与业内人士在开展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了《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多次讨论、修改而定稿。《意见》重新审视了在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形势下建材行业的发展业态以及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建材行业在新时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环境及新的需求,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明确了“十三五”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发展的主要目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的重点工程, 以期成为引领建材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和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起到积极作用。

1 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1.1 以速度和增量为主的传统产业雷同技术发展的势头有明显减缓

“十二五”开始, 尤其是“十二五”的后2年,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增长趋缓的背景下, 建材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开始下降, 传统产业雷同技术的规模扩张势头有了明显减缓, 转型升级的步伐开始加快。2015年水泥产量23.6亿t, 预拌混凝土16.4亿m3, 平板玻璃产量7.4亿重量箱, 陶瓷砖产量107.2亿m3, 卫生陶瓷产量2亿件, 玻璃纤维产量323万t, 玻纤复合材料产量456.7万t, 石材产量10.2亿m3, 石灰产量2.2亿t。从年均增速看, “十二五”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玻璃纤维产量年均增速分别比“十一五”下降7.2、6.2、14.1、17和19.4个百分点。“十二五”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38亿t, 平均玻璃产能1.66亿重量箱。

1.2 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开始加快步伐

以新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超薄超白功能型液晶基板玻璃、高性能玻纤与特种玻纤制品、高档碳纤维、优质的新兴纸面石膏板、石墨烯制品等一批新兴产业, 显出了新的市场竞争力;以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为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石材制品、新型保温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低能耗产业持续增长, 具有了一定规模;加快了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部分绿色建材的发展, 使整个行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低能耗及深加工的建材制品, 已占整个行业工业增加值的50%。

1.3 科技创新推动了技术装备和产品提升促进了结构调整与优化

“十二五”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与突破, 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工程和生产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国家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增加到12、9、5、4个;已有3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及7个分中心, 有一批中国建材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认定的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材工业新产品研发经费和新产品项目数分别比2010年增长214.1%和259.2%, 带动新产品销售收入提高154.6%。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坚其中自筹研发经费已达13.8亿元。

标准创新提升与标准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共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260项, 行业标准445项, 协会标准8项, 编制并发布了建材工业“十二五”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了一批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空缺的行业标准。

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技术装备研发攻关完成率已达到70%以上, 80%以上的研发项目或部分子项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验证阶段。水泥高效能熟料烧成技术和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等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并已经开始得到推广应用。平板玻璃已建成日熔量1 200t的世界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0.2mm的超薄玻璃已成功生产。

建筑卫生陶瓷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抛光砖和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玻璃纤维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原料检测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等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太阳能多晶硅生产用氮化硅陶瓷绝缘复合组件制备技术等有了新的突破。

非金属矿物材料绿色开采及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功能填料表面改性技术及成套装备等得到进一步开发。

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98.4%, 比2010年提高14.1%;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53%, 增长28%。浮法玻璃比重91%, 比2010年提高4%;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52%, 提高2个百分点。池窑玻纤比重达95.4%, 比2010年提高10%。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6万亿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117%。规模以上技术玻璃制品销售额已经达到平板玻璃的2倍以上。建筑用石及加工制品主营业务收入5 380亿元, 比“十一五”增长96%。

1.4 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和良好的开端

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的进步与成果。“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总能耗总量年均增长2.6%, 比“十一五”下降3.8个百分点, 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重从由“十一五”末的10.2%降至2015年的8.3%, 下降1.9个百分点;烟粉尘排放量大幅下降, 2014年建材工业排放烟粉尘265万t, 比“十一五”末下降23%, 占全国工业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6%降至2014年的18.2%。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安装率达92%;平板玻璃脱硝设施安装率达60%。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余热发电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60%。

生态产业功能不断增强, 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产业之一。建材工业年资源综合利用量已超过10亿t。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建成或正在推进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等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线。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已经形成, 绿色建材标识和评价的标准已建立, 绿色建材生产、使用体系开始建立, 已有7种产品被列入绿色标识评价系列。

1.5 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走出去”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

出口贸易继续增长。我国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与合作, 形成了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总承包、技术服务、劳务合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经营格局。建材商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4.7%, 2015年达383亿美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98%;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建筑与技术玻璃等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9%。

建材成套技术装备出口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我国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在国际市场份额都有增加。特别是水泥行业工程总承包业务占到全球50%以上的份额。

“走出去”发展迈开可喜步伐。大型建材企业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境外收购企业、投资建厂步伐明显加快, 在境外投资建厂的已涉及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墙体材料、石材等多个行业。以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华新水泥、福耀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国外投资与合作项目已达33个, 投资总额达46亿美元。

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拓展与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科技与贸易交流和合作, “十二五”期间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 建立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与国外研究机构签署国际科技合作协议20余项,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近20项, 加入5个国际学术组织, 已有2项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采纳和发布, 提高了国际地位, 增加了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

1.6 解决传统建材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短缺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仍是行业的主要挑战

虽然“十二五”期间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建材行业长期存在和多年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过剩和短缺共存, 解决行业结构矛盾仍然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总体技术水平和运行质量低仍然是行业前进的瓶颈;淘汰落后产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雷同技术新增产能、保证有优势并且效益好的企业稳增长提高效益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补短板, 把行业引向高端、绿色发展仍然是行业面对的主要挑战;致力推进兼并重组, 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 提高集中度, 有效发挥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是行业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从“十二五”实现的目标看, 列入规划的4大类17个发展目标,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新型墙体材料占比、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淘汰落后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等14项目标均已实现。但在科技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企业生产集中度等3个目标尚未完成。影响了“十二五”规划全面实现。

2 发展机遇与市场需求

2.1 发展机遇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时期, 也是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 是夯实基础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时期, 是建材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进入一个新的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业态发展的新变化, 为建材工业发展既带来良好机遇, 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2.1.1 发展机遇与新的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6.5%以上。虽然“十三五”增速比“十二五”有所减缓, 但随着基数已经变大并还会逐年变大, 因此绝对增量还是很大的, 只要适应新常态, 需求仍是巨大的;保持6.5%以上的增速并不意味着各行各业都必须有6.5%以上的增长, 关键是看能否满足与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新需求, 能否创造新需求, 只要有新的开辟与创新就能在中高速发展中得到相应的增量;如果停留在雷同技术的重复发展, 则不但没有新的增长, 反而对建材的需求会进入萎缩。所以机遇是良好的, 挑战是严峻的。

“新四化”建设将为行业发展开辟新的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四化”的同步及加快步伐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新的增长空间。未来五年, 我国固定投资增速虽将放缓, 但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增加与提升, 特别是户籍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加快, 必要的基础建设仍将有较大投资的持续。城镇基础设施、地下管网、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 新农村建设房屋材料和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增加, 以及“十三五”仍有一批水利、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为建材产品、建材装备、建材制品业、建材服务业发展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

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绿色建材生产、使用的推进为建材行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市场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我国将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到2020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 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会直接带动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建材行业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 由此将会加快新兴建材的发展;随着改变传统建材功能性能、扩展与延伸新领域、发展绿色建材、实施可循环发展, 特别随着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 必然会加快新兴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及深加工制品的规模化发展, 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建材产品在特种深海工程领域和海运领域开发新的需求。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国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设。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海底工程建设, 将带动岛礁建设用海水拌养型混凝土等海洋工程建设用特种水泥和特种工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将带动海上建设需要的特种材料和带动海面运输船舶和海工作业需要的各种新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使用。

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将开辟与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既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又可充分发挥与挖掘行业本身的潜力,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中国建材联合会制定的《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将通过扩展与延长生产经营领域的服务, 延伸流通与贸易领域的服务, 开拓技术、标准、评价咨询服务、技术装备服务等, 全方位地延长服务产业链,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将为我国建材行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 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光缆传输系统等国际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将对建筑材料及制品增加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建材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并经营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格局。投资、贸易国际化步伐加快, 国际市场将成为未来发展与新增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1.2 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决产能严重过剩是决定行业转型升级、稳定增长的关键。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发展问题在传统建材各产业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已经严重过剩, 产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 更严重的是边去产能边仍在新增产能。“十二五”期间新建水泥生产线440条, 增加产能5.7亿t。如何坚决有效遏制新增产能, 如何采用新标准坚决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落后产能, 将是“十三五”建材行业的一场生死攸关的硬仗。“去产能”不落地和雷同技术发展不遏制, 既影响行业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 又影响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行业经济效益下跌的趋势不能从根本上扭转, 这将是决定命运的挑战。

补短板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水平的关键。补短板着重要解决新兴产业发展慢、缺主导产品、规模小、比重少的问题, 解决增加高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精品与多功能制品、绿色低碳可循环制品在行业总量的比重。短板既是行业发展的瓶颈, 又是几十年来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能否实现与突破, 是行业结构调整的象征, 是行业是否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是鉴别行业提升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标志, 是行业转型的主战场。

实现制造强国,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是决定建材行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与升级的关键。建材行业制造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支撑。创新驱动提升建材行业的制造业水平, 是实现建材行业由追赶到超越与引领的标志与前提, 是能否使主要技术装备由引进、消化的中国制造开始转向达到国际领先的中国创造迈进的检验, 是从根本上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将制造方式由分散制造向系统组合制造的现代工业化转变, 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联动和达到制造业自身的绿色发展。这是一场跨度大, 既是与国际领先的挑战与较量, 又是建材行业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在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攻坚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 是实现建材行业持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 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5年修订) 提出“生产过程中排放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建材企业, 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目前, 建材行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占全国工业部门的前三位。推进建材行业各产业节能减排达标和推进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 增加绿色建材生产、使用比例, 推进建材行业处置城乡垃圾、废弃物, 实现清洁生产和实现净化、美化环境的目标, 既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的要求, 也是建材行业生存发展的必须。这是一场只能前进, 没有退路的硬仗, 行业必须面向自己挑战并获胜。

2.2 市场新需求预测

(1) 传统建材产品需求总量趋于略增或达到饱和点, 但随着产品功能提升与用途的开发, 总体上继续增长是无疑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对建材产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会开始减弱, 但多数产业的绝对量不会马上严重下跌, 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提升、延长产业链、增加新需求中能够形成结构优化的发展与增长。

(2) 多年来的结构调整与转型, 为建材行业发展新兴产业、深加工与制品业、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转型新领域与市场应用基础, 因此, “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每年发展的比例将高于整个建材工业3~5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它将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看好的潜力股。

(3) 随着国家投资结构和发展重点的调整, 建材行业在技术装备、流通、环保、服务业诸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靠制造业以产品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将开始改变, 多方面与新领域共同发展将构成总量继续增加。

(4) 通讯、电子、交通、新能源、环保产业的新需求、新领域的开发和住宅产业工业化, 将给建材行业带来新的发展需求。建材行业凭借已有的优势, 将会在有退有进中, 有加有减中, 抓大放小中, 获得新的发展。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的主要目标

3.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真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办发 (2016) 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把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做减法“去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压缩无效产能, 做加法“补短板”, 增加新兴产业和增加新需求, 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把加快发展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拓展延伸建材服务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改造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 作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支撑;在有增有减、有得有舍中全面推进结构调整优化, 为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战略达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奠定基础。

3.2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引领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驱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以科技创新拓展开发新兴产业、新的领域和新的需求;以科技创新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并由低中端向中高端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节能减排达标, 推进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结构调整为目标的发展导向。把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开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而提升档次和附加值, 积极发展建材服务业, 全面促进建材行业向高科技、高端、绿色发展。

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建材制造业与建材服务业两业一并发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一并发展一并经营, 既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又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在提升与拓展建材制造业的同时, 加快建材服务业的拓展, 两业互动并举发展。

坚持“去产能”、“补短板”、有增有减、有舍有保的方针。把去产能, 解决产能严重过剩,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产能利用率, 减少中低端产品的比例, 作为行业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把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新兴产业、高端产品、新需求产品、绿色建材补短板作为改变行业现状、推进行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任务。

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盲目发展。坚持市场需求和开拓需求作为发展导向, 坚决遏制已经饱和的产业以及雷同技术的重复建设, 新的发展和增长必须建立在有市场、有需求, 体现行业技术进步, 体现有利社会进步, 杜绝盲目发展。

3.3 主要目标

结构调整目标:到“十三五”末,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取得阶段成果, 传统产业和新兴建材占比形成有降有升;产品制造业和建材深加工制品业占比形成有降有升;建材服务业和在国外的经营收入在目前基数小的基础上将会有较大增幅。

去产能补短板目标:“十三五”实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亿t以上, 平板玻璃2亿重量箱以上, 其他建材产业至少压减产能15%以上。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增加值在建材工业总量中的占比增加6~8个百分点。建材新兴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建材总量的16%左右;绿色建材生产、使用比例占到建材总量的30%左右。

经营质量效益目标:“十三五”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0%,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7%~8%。建材服务业收入占到建材总量的20%, “走出去”在国外的经营收入占到整个建材总量的13%。到2020年, 建材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0万元/人, 建材新兴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十二五”提高30%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2%。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5%以上, 烟粉尘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2%以上, 氮氧化物总量削减40%以上;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比“十二五”增加15%~20%,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总量的20%, 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达到30%以上。

企业兼并重组目标:各主要产业都要推进兼并重组, 引导相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并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四项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与收购中小企业。其中水、玻、陶三个产业的企业数“十三五”末比“十二五”减少四分之一, 水泥、平板玻璃的前十家企业的产能分别占到80%, 陶瓷前十家企业占到50%以上。

4 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4.1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的需求与应用领域

“十三五”建材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提升、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产业规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部分尖端新兴产业的技术装备与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占半数以上的新兴产业技术装备与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整个建材总量中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4.1.1 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重点

加强高档碳纤维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使用领域、产品功能的研究与提升并形成批量生产。开发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形成低成本、高效率成型技术, 加快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 (CFT) 工艺及装备的提升, 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开辟应用领域向规模型发展。开发与拓展超高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和树脂基复合材料, 形成规模并开辟新的用途。

提升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增加新的应用领域, 重点开发适用于轻质办公用房、节能厂房、活动板房、景观建筑、桥梁铺装等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开发轻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用于汽车及各种交通、电气绝缘、风电和农牧养殖领域的复合材料。

4.1.2 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特种新型玻璃、先进陶瓷、人工晶体、新型无机高性能纤维等功能性材料和结构材料并推进与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开发微创医学用激光光纤产业, 扩大用途向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T800级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及其他高性能碳纤维, 开发弹性模量90GPa以上、拉伸强度2700MPa以上的高模量玻璃纤维并增加应用领域。加快发展大型风电叶片纤维自动铺放设备技术, 扩展新的应用领域。

进一步发展适用于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的先进陶瓷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扩展导弹、潜艇通讯、激光武器等配套装备的晶体材料, 增加信息显示基板玻璃等特种超薄超白新型玻璃和高性能玻纤及制品的发展。

4.1.3 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业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等非金属矿物的精加工、深加工制品, 在进一步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实现装备大型化的同时, 提升非金属矿物的加工质量, 按不同的功能与用途, 瞄准新的应用领域, 提高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 并向规模化发展。

开发并增加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硅材料、石墨负极等电子材料, 增加用于交通领域的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 拓展用于化工、轻工领域的超细活性专用功能填料, 扩展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和无机防火材料;发展高耐蚀预水化防渗材料、隔热耐火材料和绝热矿物材料。

4.1.4 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建材有关产业燃煤窑炉技术与功能的提升, 用先进节能和减排设备改造提升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的技术装备。重点提升与突破低氮燃烧技术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细颗粒烟尘减排技术并加快推广。进一步提升并推广多通道分室燃烧器及全氧燃烧、富氧燃烧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重点开发与推广处置城市垃圾、建筑垃圾、污泥, 有毒、有害物体的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 加快推广高效率脱硫脱硝、细颗粒烟粉尘减排技术装备及产品的产业化。

4.1.5 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发展重点

围绕建筑工业化、施工组合装配化, 重点发展高强、轻质、绿色、保温、节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功能融合的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应用于复合夹芯墙板的超轻质泡沫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加快发展轻质高强保温的纸面石膏板等建筑用各种板材, 引导发展低导热高强度发泡陶瓷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等高质量的墙板, 提升与推广节能、利废、高强的新型烧结墙体材料。

发展适用于被动房极低能耗要求的高效绝热材料、环保型防火隔离带绝热材料、自膨胀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气材料, 轻质自保温夹芯复合墙体材料。

4.2 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提高性能提升功能延伸产业链向高端发展

4.2.1 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传统建材产业绝大多数都是在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基础上消化创新的, 因此必须将其再次改造提升并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以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研发与达标, 以及配套耐火材料及辅机研发与达标为代表的“两个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成功, 将标志着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不仅要使水泥和平板玻璃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全面促进两大产业向高端发展, 而且带动和推动全行业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参照“两个二代”的做法全面创新提升各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向国际领先对标。

建筑陶瓷重点开发与提升连续球磨工艺技术、新型干法制粉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新型高效煤气化 (自) 净化技术装备、陶瓷装饰用喷墨印刷技术装备、激光打印技术装备并在全行业推广;卫生陶瓷重点发展与推广低压快排水成型技术、高压成型技术、以及具有自学习功能的注浆、修坯、装窑、施釉机器人及3D增材打印技术等, “十三五”末主要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2.2 提升与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

所有的传统建材都要提升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挖掘潜力, 在量的增长需求减弱和即将饱和的背景下, 都要创新提升、改变性能、增加功能、深加工、精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拓展与扩大应用领域, 实现新的增长和发展。

水泥行业向海工、桥梁、道路、核电、油田、隐蔽工程等特种用途及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开发硅酸盐基、硫酸盐基及铝酸盐基等特种功能的高质量水泥。有条件的骨干水泥企业进一步延伸至建筑骨料、砂石骨料、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部件等相关领域, 发展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使用的高性能、绿色和多功能的混凝土。

平板玻璃行业在提升原片质量的基础上, 发展汽车、飞机、高铁、高档建筑装饰用高端玻璃;扩展与增加用于电子通讯领域的液晶玻璃、基板玻璃和太阳能玻璃;发展高端超薄、超白玻璃用于新能源、国防等特殊工程。推广低辐射镀膜 (Low-E) 、真空和中空玻璃、光伏玻璃。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与增加智能化、时尚化、个性化、特色文化融合的新产品。加快发展防静电、耐磨、耐污、防滑、保温、太阳能、抗菌等多功能型建筑陶瓷产品, 发展薄型化、轻量化和智能化新型产品。

墙体材料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绿色、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 新农村建设用新型建筑材料及保温材料, 外围护结构保温用材料以及岩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温陶瓷板等A级防火保温材料, 发展轻质、高强、自保温、部品化与组装集成的建筑部件。

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高铁和城铁等交通领域需求的各种新型材料, 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热塑性复合新材料和制品。

耐火材料行业以无铬化为重点, 助推建材窑炉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4.3 拓展延伸发展建材服务业改变单靠产品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4.3.1 发展建材服务业开辟新需求

发展建材服务业, 既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 又是行业发展业态的发展趋势, 更是充分发挥建材制造业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开辟新需求, 寻找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材服务业的发展, 既要根植于建材制造业, 服务于建材制造业, 进而推动与改变制造业的经营业态, 使制造业拓展发展路径和渠道;又要拓展与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服务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两业并举提速行业发展。建材服务业既要立足于服务建材制造业, 为其增值为己增值, 又要以集成、配套、组合建材相关的上下游的资源和商品, 运用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等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多业态、多层次的各种服务, 进而提升行业附加值、增加经济实力。

4.3.2 发展建材服务业的原则

坚持建材制造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 在建材工业的发展规划、投资立项、行业统计报表、经济分析、结构调整导向及“走出去”等发展统计与经营指标中, 都要将建材制造加工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统一部署, 一并发展, 使建材行业产品制造加工单轨运行变为双轨运行而提速发展。

坚持把发展建材服务业作为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稳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动力与支撑;作为建材工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挖掘潜能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举措, 由此拓展延伸发展领域, 创造新的需求, 获得新的发展。

坚持发展建材服务业与促进制造业升级相结合。既要服务于制造业,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又要运用智能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改变与提升建材制造业的制造、管理、控制与运行方式, 进而提升建材行业整体素质。

4.3.3 建材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材服务业要以建材加工业的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 构成与形成不同所有制、综合与专业相结合、服务链条可长可短、服务内容功能各异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逐步形成以组织科技力量对行业发展瓶颈组织攻关, 用新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科技标准服务系列;形成生产资源配置,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产品销售和相对固定的贸易流通模式, 建成集成配套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智能化的流通贸易服务系列;形成设计、装备、设施、安装、试运与生产管理的建设、生产服务系列;形成提供节能减排政策、技术、装备设施和现场试运行等节能减排系统服务系列;形成建立绿色标识评价和以评价、检测、分析、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认证服务系列;形成以提高各产业人员的技能和各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主的人才培训服务系列;形成“走出去”服务系列, 达到增加服务功能, 扩展经营领域, 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十三五”期间构建并形成涵盖建材生产经营、贸易流通、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多领域服务的服务体系, 形成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100家, 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50家, 3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30家 (扣除加工制造业务) ;建成10个以上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建材服务业集聚区;建成10个以上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产业链, 初步形成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支撑有力、协调配套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4.4 加快技术装备的创新提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4.1 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提升技术装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 是建材工业新的提升与新的发展的又一个支撑亮点。中国建材工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 正是在装备制造和智能化技术及节能减排方面存在差距。打造2025中国制造升级版, 既是提升装备和提升整个建材制造业水平的需要, 更是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的关键所在。要组织并集全行业智慧与力量, 从基础理论研究与原理逻辑研究出发, 用科学数据和科学模拟分析的方法找出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及主要原因, 从而明确2025升级版的发展目标和攻关目标。要紧紧围绕现有的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关键技术攻关, 使之突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要组织装备研发和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技术装备的薄弱环节和瓶颈进行攻关, 进而促进现有装备普遍更新换代, 全面提高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制造成本, 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实现绿色制造。

4.4.2 推进装备技术和智能化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推进建材装备制造提升和生产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应用, 在矿山、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玻纤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以解决劳动力密集、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为目标, 推动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等全面应用。

推进专用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 深化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优化、在线仿真、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与装备的集成组合, 促进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发展。推进自动化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相互融合, 全面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到2020年, 研究设计单位数字化研发与设计工具和仪器设备普及率达到65%以上。

4.4.3 推进互联网与建材工业生产经营和贸易流通的深度融合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运行

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普及与应用, 发展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经营模式, 建设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积极更换与采用宽带技术, 提高宽带普及率和使用率;拓展与提升网站功能, 连接企业与市场, 开展网站之间功能连接与信息联网, 开辟数据应用系统。

推进对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物耗、能耗、物流、成本管理和标准等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 整体提升企业生产控制水平和运营效益。

4.5 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积极推进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

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建材行业成为净化、美化环境, 实现清洁生产是行业进步发展的标志与象征。坚持低碳低排放和可循环发展, 推进绿色建材的生产与使用, 是整体提升发展水平和实现持久发展的根基。加快节能减排全面达标, 既要立足于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对传统建材装备与设施进行改造与更新换代,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又要立足于开发新兴产业、增加新产品, 提高附加值, 大幅降低万元产值能耗和大幅度削减污染与排放为目标。

4.5.1 加快传统建材产业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改造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

加快实施以节能减排达标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建材的技术改造升级, 推广新一代先进工艺、装备和新一代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与设施, 尤其要推广适用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的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 到2020年,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主要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达标。

4.5.2 坚持可循环发展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在城市及周边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及其他有害工业废弃物;推广利用大型烧结砖隧道窑安全处置城市污泥、废渣与其它原料配合生产烧结空心砖、自保温烧结砌块,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积极推广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在大中型城市选择建设年处理100万t及以上规模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线, 并配套建设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品生产线, 推进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利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装配式复合建筑墙板、加气混凝土、自保温轻质高强混凝土砌块等系列产品。

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等在水泥和墙体材料生产中的综合利用, 开展赤泥、磷石膏等利用难度较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实现产业化。推进水泥窑利用可燃废弃物替代化石燃料, 以及农作物秸秆及木/竹材料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提高非金属矿山的采矿回收率, 推进非金属矿尾矿的综合利用。

4.5.3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发展绿色建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又是行业进步的既定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建材产品制备加工过程节省能源资源、低碳排放并且质量好、寿命长并可再循环利用。要以城乡建设需求为牵引, 以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目的, 对新发展的产品必须用绿色标准和标识为标志规范其发展;对已有产品达不到绿色标准标识的, 按标准将其改造提升, 促其达标。要加大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的技术研发, 积极推动绿色建材品种的拓展, 使绿色建材从产品性能、品质及可选性等方面满足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达到30%以上, 试点示范工程绿色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 现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达到80%, 进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建材工业进步发展的步伐。

4.6 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既是提高我国建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须, 又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开辟新的发展渠道的创新之举。

4.6.1 发挥我国建材业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

我国建材工业在国际上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这是几十年来形成与积累的财富, 必须充分发挥。要改变建材生产能力和经营主要在国内的格局, 加快在国外形成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这是建材工业发展的新的时代特征。组织与引导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机械装备、新型墙体材料与装备、玻璃纤维及制品业、地勘与非金属矿物业等产业率先在国外投资与经营。鼓励与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独立或抱团到国外发展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产业园区, 实现产业上下游配套并协同发展, 拉长产能合作产业链, 扩大产能合作集聚区。进而提升我国国际经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十三五”期间, 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建设2~3个集约化、绿色化、功能完善的建材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并投入运营。

继续发挥我国水泥、浮法玻璃等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扩大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贸易输出;增加玻纤及制品、复合材料、高端非金属矿功能材料及制品、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等高端建材产品贸易出口;扩展工程技术咨询、工程服务、标准服务、知识产权合作、服务贸易等全方位覆盖。到2020年, 高端建材产品和软件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 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建设-经营-移交 (BOT)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等方式。到2020年, 在1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重点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玻璃纤维等国际合作项目达40个以上。

4.6.2 为“一带一路”国际重点项目提供建设与建材产品

围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光缆传输系统等国际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配套建设优质建材发展项目, 满足项目建设对建筑材料及制品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大通道沿线的中心城市建设建材园区, 以园区为平台, 引进国内有优势的建材企业开发园区建设, 引进工程总包及制造服务业企业形成为园区配套, 为沿线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投资、材料、以及工程技术等多种服务。

4.6.3 积极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间的各种学术交流与经贸合作, 主动组织与搭建国际间有影响力的各种行业活动, 主动参与或发起国际间的各种自发组织, 主动与国际标准对标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 积极举办各种论坛峰会, 参与和举办世界级的各种产品、技术展览会、交流会, 组织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各类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升中国建材行业在国际的地位与影响力, 进而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5 重点推进实施的工程

5.1 着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的补短板工程

以建筑、交通、能源、电子、军工、化工等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 瞄准发展目标组织不同层次的攻关, 尤其要突破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 着力研发一批技术含量高、有代表性、成长性好、有带动性的新兴产业;拓展与转化一批现有规模小的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升与增加改变功能和用途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市场有需求的新兴产业, 使建材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占建材总量比例三个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5.2 着力推进“去产能”淘汰落后减少低端产品工程

以严禁水泥、平板玻璃雷同技术新建项目, 遏制盲目新增产能,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 化解过剩产能, 提高产能利用率为目标, 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禁止新建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产线, 坚决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标准淘汰5亿t水泥、2亿重量箱平板玻璃, 严格生产许可证发放, 停止生产32.5标号复合硅酸盐水泥。争取获得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 建立“去产能”专项资金, 用于补贴淘汰落后产能, 开展行业自律, 引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使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 行业经济效益回升与提高。

5.3 着力提升装备制造和提升“两个二代”工程

制定2025中国建材技术装备创新提升规划, 明确提升、达到跨越的技术目标并认真组织攻关实施。以正在攻坚的“两个二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与达标为牵引, 实现水泥和平板玻璃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进而参照“两个二代”推动各产业分别提出技术装备研发的目标和达标的指标, 全面促进建材各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到2020年, 水泥、平板玻璃有60%的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4 着力发展建材服务业拓展延伸服务工程

以拓展与促进建材产品制造与建材服务业共同发展为目标, 从形成并建立建材服务产业链出发又跨越建材领域, 全面推进与拓展延伸服务领域, 形成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服务模式、不同规模的建材服务业, 使建材行业增加新的发展支撑。

5.5 着力实施节能减排达标和绿色建材生产使用工程

全面推进建材各产业制定五年节能减排达标进程表和年度进度表, 其中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十三五”率先达标。制定与实施绿色建材生产使用行动方案, 从原料选用、产品加工过程到建筑使用都按可循环、低碳与绿色达标加以引导与推进;培育与建设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100个;“十三五”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开发低能耗新产品以降低能耗和排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污泥和综合利用水、气、粉、尘减少各种污染与排放, 使绿色建材生产成为新的发展业态。5.6着力推动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推进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工程

致力加大推动兼并重组政策的制定增加工作力度, 以改变建材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众多企业效益差和行业集中度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低的落后局面, 致力减少各产业的企业数量, 增加各产业前十名企业销售收入的集中度, 作为推动和调整行业组织结构的主要任务。“十三五”末, 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率先减少四分之一数量的企业, 三大产业的集中度分别达到80%、80%和50%, 推进各主要产业一批骨干企业的形成。致力于有利兼并重组的优惠、补贴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创立基金补贴、碳交易、退出补贴等机制。用好用足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 鼓励优势企业带头兼并与收购企业。从总体上提升建材行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6 结语

《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 篇8

为贯彻落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办发[2014]31号)相关部署,现就推进电能替代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电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如电采暖、地能热泵、工业电锅炉(窑炉)、农业电排灌、电动汽车、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机场桥载设备、电蓄能调峰等。当前,我国电煤比重与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的散烧煤与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是提高电煤比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电能替代,有利于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扩大电力消费,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同时,带动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发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促进能源消费革命,落实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消费比重、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为目标,根据不同电能替代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形成清洁、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费方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创新电能替代技术路线,加快电能替代关键设备研发,促进技术装备能效水平显著提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电能替代,引导电能替代健康发展。科学制定电力发展规划,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和现有火电满足电能替代新增电量需求。坚持市场运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多方共赢的市场化项目运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电能替代技术、业态和运营等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有序推进。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达标要求、能源消费结构和用能需求特性等,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地推进经济性好、节能减排效益佳的电能替代示范试点项目,带动推广实施电能替代。

(三)总体目标

完善电能替代配套政策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营监管机制,形成节能环保、便捷高效、技术可行、广泛应用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2016-2020年,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约1.9%,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27%。

三、重点任务

电能替代方式多样,涉及居民采暖、工业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等众多领域,以分布式应用为主。应综合考虑地区潜力空间、节能环保效益、财政支持能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交易等因素,根据替代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一)居民采暖领域

在存在采暖刚性需求的北方地区和有采暖需求的长江沿线地区,重点对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学校、商场、办公楼等热负荷不连续的公共建筑,大力推广碳晶、石墨烯发热器件、发热电缆、电热膜等分散电采暖替代燃煤采暖。在燃气(热力)管网无法达到的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或生态要求较高区域的居民住宅,推广蓄热式电锅炉、热泵、分散电采暖。在农村地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逐步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工作,大力推广以电代煤。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电力,实施蓄能供暖。

(二)生产制造领域

在生产工艺需要热水(蒸汽)的各类行业,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应用。重点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服装纺织、木材加工、水产养殖与加工等行业,试点蓄热式工业电锅炉替代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燃煤锅炉。在金属加工、铸造、陶瓷、岩棉、微晶玻璃等行业,在有条件地区推广电窑炉。在采矿、食品加工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运输环节,推广电驱动皮带传输。在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海南等地区,推广电制茶、电烤烟、电烤槟榔等。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推广农业节水灌溉等工作,加快推进机井通电。

(三)交通运输领域

支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应用。在沿海、沿江、沿河港口码头,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电驱动货物装卸。支持空港陆电等新兴项目推广,应用桥载设备,推动机场运行车辆和装备“油改电”工程。

(四)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

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较大的电网,推广应用储能装置,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更多消纳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提高社会用能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

统筹制定规划。各地方政府应将电能替代纳入当地能源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根据地区用电用热需求,结合热电联产、区域高效环保锅炉房、工业余热利用等多种能源供应方式,在城市总体规划、能源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电能替代发展,保障电能替代配套电网线路走廊和站址用地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经济运行主管部门、节能主管部门应加强本地区电能替代潜力分析,明确电能替代实施方向和路径,制定电能替代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机制。做好分区域、分年度任务分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落到实处。

(二)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

鼓励试点示范。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鼓励进行差别化的试点探索,实施一批“经济效益好、推广效果佳”的试点示范项目。鼓励创新引领,借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整合技术资金资源优势,探索一批业态融合、理念先进、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在电能替代项目集中地区,创建一批示范区(乡、镇、村)或示范园区。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及时跟踪、评估,确保达到示范效果。

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多种传媒方式,大力普及电能替代常识,宣传电能替代清洁便利优点和节能减排成效,为电能替代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及时开展示范成果展示,推广复制成功经验。

(三)制定完善配套支持措施

严格节能环保措施。严格环保和能效达标准入,加大对企业燃煤锅炉、窑炉、港口船舶燃油等排放物的监督检查力度。鼓励各地方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出台更加严格的分散燃煤、燃油设施的限制性、禁止性环保标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电能替代的散烧煤、燃油切实压减。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逐步形成反映时间和位置的市场价格信号。支持电能替代用户参与电力市场竞争,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增加用户选择权,降低用电成本。创新辅助服务机制,电、热生产企业和用户投资建设蓄热式电锅炉,提供调峰服务的,应获得合理补偿收益。

优化电能替代价格机制。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将因电能替代引起的合理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纳入相应配电网企业有效资产,将合理运营成本计入输配电准许成本,并科学核定分用户类别分电压等级电能替代输配电价。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通过适当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等方式,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促进移峰填谷的作用。鼓励地方研究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减轻电力用户负担。有效利用财政补贴。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资金渠道,通过奖励、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电能替代项目、电能替代技术研发予以支持。积极探索融资渠道。鼓励电能替代项目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积极申请企业债、低息贷款,采用PPP模式,解决项目融资问题。

(四)加强配套电网建设改造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5]1899号)要求,配电网企业应加强电能替代配套电网建设,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加强电网安全运行管理,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对于新增电能替代项目,相应配电网企业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红线外供配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同时,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运转的“绿色通道”,按照客户需求做好布点布线、电网接入等服务工作。各地方政府应对电能替代配套电网建设改造给予支持,简化审批程序,支持相应配电网企业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和电力设施保护等工作。

(五)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培育

加快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大电加热元件、储热材料、绝热节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促进设备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产品能效,形成产业化能力。鼓励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结合《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鼓励行业内优势企业跨领域组建创新中心,加快与智能电网技术、新一代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高端电力设备与增值服务,提升电能替代设备的智能化生产和应用水平。

完善技术标准和准入制度。制定和修订电能替代建设和运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成果转化。制定和完善电能替代产品准入制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加强质量监管,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和履约能力,健全售后保障。

指导意见 篇9

一些延续的基本内容

这些基本内容基本上与2013年无异,却也是用户所关心,应当了解,以确保您在选机购机时有所依据和准备。

2014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种类范围不变,仍为12大类48小类175个品目。各省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在农业部确定的175个品目中,缩小范围,选择部分农业生产急需、农民需求量大的品目,作为本省域内中央财政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对于价格较低的机具可以不列入补贴范围。考虑到各地特色农业发展需要,2014年继续允许各省在上述175个品目外,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其他品目的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鉴于一些省内各县补贴需求不同,2014年不再强调省域内补贴种类范围保持一致,明确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可结合本省实际,分区域确定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也就是说,省内各县都可能在补贴范围种类内有所区别,但以省级主管部门的规定为准,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得随意缩小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用户购机时还应确认仔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指导意见》中在不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的产品类别中删除了“农用航空器”,部分省份应该会对其进行中央补贴,对于想购买该产品的用户来说应该是个利好消息,可以多关注本省出台的补贴政策。

补贴额方面: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5万元;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20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提高到25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30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提高到40万元。单机补贴限额并没有变化。

2014年继续在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新疆、宁波、青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对已经报废老旧农机并取得拆解回收证明的补贴对象,可优先补贴。据统计,2013年这11个省(区、市、垦区)全年共报废老旧农机超过1.5万台。

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农民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对象可以在省域内自主选机购机,允许跨县选择经销商购机。

与2013年的区别之处

(1)财政部已于2013年9月27日提前下达2014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0亿元;而2013年同期是200亿元。提前下达金额的减少并不意味着2014年总补贴额降低,相反,据专家预计,2014年总补贴额将比2013年的217.5亿元略有增长。这种情况表明,2014年将有更多的资金来补贴下半年的农机产品。

(2)农机生产企业自主设定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资质条件,自主确定补贴产品经销商,但已列入黑名单的经销企业和个人不允许经营补贴产品。根据“谁确定、谁负责”的原则,农机生产企业应督促补贴经销商守法诚信经营、严格规范操作、强化售后服务,并对违法违规补贴经销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农机生产企业确定经销商后,不再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备案,省、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只负责汇总公布并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补贴经销商。这样一来,流通环节将更加市场化,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用户的可选择性也扩大很多。

(3) 2014年选择1个省进行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即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除被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农机产品外,符合条件的购机者选择购置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外的产品,也可申请补贴。具体方案报经农业部、财政部同意后实施。此举鼓励了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和用户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虽然试点省份还并未确定,但相信如果实施顺利,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4)提倡有条件的省份选择部分粮食生产耕种收及烘干等关键环节急需的机具品目敞开补贴,满足省域内所有申购者的需求。传说中“普惠制”,在2014年终于开始初露眉目。补贴的作用将被弱化,更加趋近于市场化。事实上在有些“补贴用不完的省份”,早已实施,当然还要走一些“过场”。而这样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说明,应该还是首次。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重点在于对补贴过程的监管,而对于购机者来说,则会有很多的益处。但还是会有用户担心,敞开补后,万一补贴额不够怎么办,在《指导意见》中已有铭文规定:因补贴资金规模所限当年未能享受到补贴的申购者,可在下一年度优先补贴。免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5)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手续。为简化程序,减少农民往返奔波,2014年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补贴对象先申请补贴再购机还是先购机再申请补贴,由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结合实际自主确定。并要切实加快补贴资金兑付和结算,补贴启动实施后农机化主管部门至少要按月提交相关资料,财政部门至少按月组织兑付和结算工作,确保兑付和结算进度高于时序进度。

(6)倡导各地实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兑付方式。《指导意见》中规定了已经实施的省份继续巩固完善,已经在部分市县开展该试点的省份,2014年要在全省范围内试行。确实不具备试点条件的,由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报农业部、财政部审核。由此可见,“全价购机”趋势已经是大势所趋,应该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变化。实施“全价购机”过程中,用户可能会出现资金筹集难的问题,《指导意见》中还首次明确了要协调当地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服务,缓解农民筹资压力。对于购机用户,尤其是采购大型农机设备的用户来说,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能减缓自身的经济压力。现在不仅是当地金融机构,还有很多企业都推出了金融信贷服务,像迪尔等国外企业的金融信贷机构就有很成熟的运作经验。这就要求用户在购机前应主要考虑收益情况,并选择优质、高效的产品,才能顺利地偿还贷款。此外,购机者的购机款可与农机产销企业按市场规律,自主商议、自行确定,并提倡农机生产企业采取直销的方式直接配送农机产品,减少购机环节,实现供需对接。这些规定给予了购机者更多的自由空间,笔者建议购机者可以联合多位用户集中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甚至直接对接厂家,也就是所谓的“团购”,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7) 2014年将在东北地区和华北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采取“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方式发放作业补助,补贴对象、作业面积要进行公示。由此可见,深松作业应该在这些地区会有更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是农机服务者的商机。

(8)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审核,经与同级财政部门联合确认后,交申请购机补贴农民。补贴指标确认书和政策告知书不得明示生产企业和具体产品等信息。笔者理解,补贴指标不应该对购机方面做出限制,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购机品牌和产品,无疑对市场化的推动更加有利。

(9) 2014年年底前,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须按规定开通完善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全程全面公开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今后补贴工作将更加透明,笔者还请用户对补贴工作多加监督,及时发现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举报,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篇10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水泥行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实现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 现就进一步加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提出如下意见:

1 充分认识加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

水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产业, 也是主要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行业之一。2009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6.5亿t, 水泥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5%, 颗粒物排放量约占工业排放总量的30%左右。

“十一五”以来, 水泥行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 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达到70%;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余热发电技术等一批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吨水泥综合能耗明显降低, 颗粒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 年消纳、利用各类工业废弃物超过4亿t。

但是, 水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重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节能减排仍有很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单位产品能耗、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差距。水泥行业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技术装备差距较大, 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不高。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落后产能还占一定比重, 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推广力度不够。东西部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差异较大, 部分企业未达到国家能耗和环保相关标准要求。立磨、辊压磨等高效粉磨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目前大约有3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未建成低温余热发电系统。

水泥行业消纳废弃物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水泥行业对工业废物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混合材的使用上, 重点是粉煤灰和矿渣, 处置利用手段比较单一, 利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及回转窑无害化、资源化协同处理工业可燃废弃物、生活垃圾及污泥技术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节能减排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 也未得到认真实施。相当多的企业节能减排管理职能机构不健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水泥行业作为我国主要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 是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 其节能减排效果对完成我国能源消耗目标、工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已成为水泥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2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 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加快科技进步,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工艺、装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强化科学管理,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水泥行业, 促进水泥行业节约、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2) 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 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114kg标准煤/t, 水泥综合能耗小于93kg标准煤/t。水泥颗粒物排放在2009年基础上降低50%, 氮氧化物在2009年基础上降低25%,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普遍应用余热发电、高效粉磨技术、电机变频等技术, 重点水泥企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大城市周边的水泥企业基本形成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的能力, 使水泥工业转变为兼顾污染物处置的新兴环保产业。

3 重点任务

(3)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 执行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 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完成近期内淘汰落后产能的预定目标。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准入条件》, 指导水泥生产企业合理布局。积极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鼓励延长产业链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水泥生产的能效水平。采用大型立磨、辊压机等代替传统的球磨机。优化预分解窑炉工艺设计, 形成高能效窑炉设备系列, 支持新型节能型窑炉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继续开发推广应用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支持采用高压变频调速和高效电机等节能技术措施, 实现水泥生产能耗的显著下降。

(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大水泥行业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研发烟气有害组分减排技术, 重点研究氮氧化物减排控制技术, 推广高效袋式除尘技术。加强生产过程中粉尘无组织排放的控制, 推广设备降噪新技术, 显著降低噪声污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完成一轮审核。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 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6) 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提高水泥生产的信息化水平。支持产学研结合开发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 开发能源、资源消耗信息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推广和应用矿山开采信息管理和优化开采方案, 努力实现矿山开采的零排放。研究、推广和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水泥生料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熟料生产线专家系统等信息化技术, 实现生产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重点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用3~5年时间, 加快推动大中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7) 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逐步降低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力支持工业废渣的再利用, 减少水泥生产的过程排放, 加强水泥熟料低温煅烧技术研究。开展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分离、应用技术及其碳捕集、封存的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水泥行业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库,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逐步实现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降低。

(8) 鼓励资源综合利用,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继续鼓励水泥生产企业对矿渣、粉煤灰、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替代燃料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废弃物 (包括一些危险废弃物) 的协同处置。鼓励利用水泥窑炉处置市政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 建立一批处置污泥和生活垃圾的示范生产企业, 加强与市政部门有关政策协调。加强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 充分有效使用低品位石灰石,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

(9)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活动。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先进水泥企业,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 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典型示范企业, 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水泥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积极总结先进典型经验, 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 研究制定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推进全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10) 实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以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为牵引, 大幅度提高水泥行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实施低温余热发电、高效粉磨、高压变频、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节能改造工程, 形成年节约750万t标准煤的能力。实施电改袋除尘改造和有害气体排放控制治理工程, 有效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实施消纳工业废弃物和协同处置市政污泥及生活垃圾工程, 实现年处理能力约4 200万t。 (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具体建设内容见附件)

4 政策措施

(11) 加强监督管理。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排放设备、计量器具配备、能源利用、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的监督管理, 建立和完善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定期组织相关分析, 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 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加快研究制订水泥行业改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具体办法, 从严控制水泥企业盲目扩张。定期公告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资金补贴政策机制,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12) 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新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水泥企业提供能源审计、节能减排工程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融资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服务。引导水泥企业积极参与有序用电、科学用电等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降低环境污染, 实现系统节能。积极研究有利于支持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的优惠政策, 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 理顺废弃物来源渠道, 鼓励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专业化, 促进水泥行业废弃物预处理产业的发展。

(13) 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的作用, 制修订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 建立较完善的限额标准体系、检测标准体系、审核和认证标准体系。推动制定水泥行业二氧化碳计算统计系列标准、水泥窑等主要耗能设备效率测定与评价标准, 不断完善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加强对行业能效对标活动的指导, 鼓励行业协会在现有能效对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技术指导, 完善细化水泥行业能效对标指南等技术文件, 通过开展行业对标推广活动, 提高水泥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14) 积极鼓励水泥行业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级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针对我国水泥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 加大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 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支撑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鼓励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提升制造水平, 实现高效、节能、环保水泥生产线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 带动水泥产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在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出口退税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

(15) 明确节能减排主体, 加强企业能力建设。要进一步明确生产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 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企业要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 设立能源管理负责人, 明确岗位责任和目标考核要求。依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在行业中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逐步提升行业及企业能源管理能力。依据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能源计量在线检测、分析工作, 提高企业的能效管理水平。

(16)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结合本地区实际,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和本意见要求, 加强组织和协调, 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推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取得实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相关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调研、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工作, 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搭建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交流平台。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做好节能减排宣传工作, 通过会议、论坛、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 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 广泛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指导意见 篇11

1 出台背景

《指导意见》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顺应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而制定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用地政策、扶持项目、发展类型、信贷支持等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并提出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国办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三个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精准扶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这既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休闲农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明了方向。

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目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亟待国家出台明确发展方向、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的指导文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2 主要思路

《指导意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达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7 000亿元;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业农民收入、发展质量、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二是明确发展原则。确定了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三是强调七项任务。提出了加强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培育知名品牌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四是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包括强化政策落实创设、加大公共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和宣传推介等保障措施。五是强调做好组织领导。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实施,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强调各方要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落实。

3 工作任务

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脱贫为着力点,《指导意见》提出了七项任务。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布局,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积极推进“多规合一”。

二是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各地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等,提高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促进休闲农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农民发展农(林、牧、渔)家乐,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集村。

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

四是推动产业扶贫。对资源禀赋有优势的贫困地区,要优先支持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带动贫困地区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精准脱贫。

五是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准确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系统的发布状况和濒危程度。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监督管理,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国情乡情教育,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发展妇女手工艺特色产业项目。

六是保护传统村落。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持传统村落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要求,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和监督。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主客共享的美丽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七是培育知名品牌。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在面上,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在点上,继续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鼓励各地培育地方品牌。

4 保障措施

在强化政策落实创设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边远海岛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鼓励各地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倾斜。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创新担保机制和信贷模式,扩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休闲农业。国家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各地要加大投资力度,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在加大公共服务方面。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科技支撑,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一批设计研究中心、规划中心、创意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监测统计制度。

在加强规范管理方面。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推动本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加大对认定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景点的动态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行业组织服务,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提倡文明出行和诚信经营。

在强化宣传推介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等,开展全国性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宣传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各地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扩大休闲农业产业的影响力。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自农业部网站: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就《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2016-9-8)

指导意见 篇12

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会议强调,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要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探索创新,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构建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要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要立足我国国情,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摘要:<正>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会议强调,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要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

上一篇:定额物资下一篇:Γ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