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2024-07-08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精选8篇)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1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市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转变,课程实施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依据大连市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指导意见,提出高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实施建议。

一、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地理新授课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地理教科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操作和测量的词语。

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要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提交组内讨论交流。

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组学,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获,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4.启发引导和点拨精讲

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对于重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易错和易混的地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科思想方法,进行点拨、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5.即时训练和整理提高

利用结对子办法展开测评与互评,如同桌之间对必须记忆的地理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相互提问,落实课堂学习效果。设计课堂即时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测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整理地理学案和纠错本。

(二)区域地理学习

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根据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区域地理的学习的一般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下:

1.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如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二是加强对重要国家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2.比较区域地理特征

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特征、城市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主导因素。

3.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

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

4.比较区域差异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比较相同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运用比较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

5.评价区域发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全面、合理地评价一个区域的条件、现状和发展。要引导学生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地理复习课

复习课(这里主要指高三地理复习)一般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系统巩固的第一轮复习,其主要目的是逐章、全面、系统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二阶段,即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载体强化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复习流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复习要求,目的是引领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2.学案导学

将每节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或问题式方案,学生依据学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同桌提问、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主干知识设计成问题,以小组研究方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和展示,促成主干知识点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炼讲解,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以适应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3.典题探析

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解,让学生寻错析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

4.知识和方法整理

学生对做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对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利

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5.即时训练和评价

实施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以本节课的知识为主,编制即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编写技能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试题应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便于学生自主检测与自我评价。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如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地理知识与能力,一节课中哪些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地理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二是依据目标和学情,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有一句格言说的好:“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设计支撑学生学习的活动,践行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理念,设计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和设计学生反思活动等,形成活动化的地理课堂,反对“问答式”、“告知式” 的地理课堂。

2.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前要思考:学生应从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列出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课时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在水平面等压线图上,画出任一点的风向,比较说明不同地点的风速”。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只有准确规范设计课时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学习而展开。

3.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导学案的编写不要照

搬地理课本内容,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要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如由备课组长在两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一周前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使其不断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师编写导学案要有四个步骤,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过程设计、达标测评问题。导学案中要突出体现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所学内容,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阅读地理教材时,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地理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内容时,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以利于正确、有效的提取地理信息。

导学案一般要求按照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并标明和体现难易层次。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②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③语言叙述应有启发性、激励性,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这种地理现象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学案必须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知识的堆

砌,更不是习题集。教师需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力编制导学案。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如果说教师课前行为主要是设计和准备,课中行为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而课后的行为则应是反思和改进。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教师是否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唤醒等。还要善于接受同事、专家和领导的评价和建议,并能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高效地理课堂的生成,需要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通过丰富多元的学生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权利和学习机会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2

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 旨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独特功能……, 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意见》)

就实施新课程教学而言, 首要和关键的是要抓住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其核心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能力评价;学生学业评价。

一、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精当, 教学内容要有取舍。教材容量大, 课时有限, 这就要求量, 更求质, 教师要给与足够的重视。教学手段妥当, 教学手段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现代教学引入“多媒体”, 教师预先制作“课件”。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动画面、声音等直观丰富的信息, 这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但是, 教师也可能滥用多媒体。若使录音代替了读书, 屏幕代替了教材, 动画代替了想象, 养成学生的依赖性, 则得不偿失。教学方法得当, “方法”与“手段”既相互联系, 而又有所区别:其区别在于“方法”更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帮学生理清思路。方法更注重方向和路线。如教师能给“学生点金的指头”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学活动适当, 近年来, 在“中英项目”的影响下,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都掀起“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参与式教学”, 在课型上, 如“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 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应有取舍, 不能过分追求。教学过程恰当, 教学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起始阶段、中间阶段、收束阶段。起始阶段, 主要是教师要引导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俗语云“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又“万事开头难”, 广大教师应牢记这一点 (约十分钟) 。中间阶段, 在时间将占40-45分钟的一半。此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即“有意注意”,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约25分钟) 。收束阶段, 此阶段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解决难点。是不可忽视, 草草了事的 (约5分钟) 。

二、教师能力评价

课程实施能力, 此项能力的关键是在备课前要考虑两点:即备教材, 备学生。亦即传统意义上的只有“吃透两头”, 才能“有的放矢”。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开发, 要深挖教材本身的内涵。根据不同文体、内容针对学生接受能力对症下药。课程开发, 不是脱离教材的开发。要对教材深挖细研, 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研究能力,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 各地各校普遍提倡, 中小学教师要做“研究性”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提出“科研立校”, “向教研要质量”的口号 (如西北师大附中等) 。作为教师, 要勤于钻研, 敏于思索, 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教不研则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我们将会面对许多困惑和难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持之以恒的思考和研究, 只有教研与教学并驾齐驱, 才能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天地。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 关键是要注重原则。拾人牙慧, 步人后尘者, 不可取也。创新, 是开创前人没有涉足的领域, 开辟出一片新的教学园地, 是为创新也。

三、学生学业评价

学习态度评价,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兴趣浓厚, 一步一个脚印, 才能学有所得, 首要的在于教师善于引导。现在高中最常见的是较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 学习被动, 更谈不到学习效果。“兴趣是学习之道”, 教师不可不查也。学习方法评价, 学习方法, 只要方法得当, 则少走弯路, 事半功倍, 反之则事倍而功半。俗话说“一窍不得, 少挣几百”。就教师而言,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就学生而言, 也应“学习有法, 学无定法”。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主要抓住三个环节, 也即要做到三会:会听讲;会思考;会作业。当堂完成作业考, 效果最佳。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 (包括家庭作业等) , 这是课堂学习的深化和补充。主要是要抓住三个要害环节:一是对照教材复读一遍, 查漏补缺, 力求及时解决, 不要做成“夹生饭”。二是检查核对当日作业, 错的及时改正, 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在校时间和家庭作业时间, 而绝大多数学校和家庭都苦于孩子家庭作业而无所措手。三是预习明天的教材, 对疑难问题勾划出来, 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综上所述, 我们对新课改语文教学有如下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3

浙江省从2014年秋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为适应我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需要,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科教学的专业引领和指导,省教育厅组织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在研究相关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为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两个模块为选修模块。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及“说明”三部分,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模块学习应达到的要求,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题的范围;“发展要求”则是部分学生模块学习能达到的较高要求,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加试题的考试范围。选修模块按专题及单元提出化学学科两个选修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其内容和要求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加试题的考试范围。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两次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化学试题与《意见》具有很高的吻合度。我们可以利用韦伯的一致性分析模式,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和知识分布平衡性四个维度对其一致性进行分析。

一、知识种类一致性

知识种类一致性是指评价与《意见》呈现的内容相同或一致,这一维度考查的是试题内容范围与《意见》对应的程度。例如2015年10月考试卷中30题第(3)小题与2016年4月考试卷中30题第(2)小题的第二空,考查的都是焓变△H的相关知识,即《意见》中的发展要求“知道盖斯定律,初步掌握应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焓变的简单计算”。

所考查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连续两年的试题均考到了相同的知识点,即《意见》中的发展要求“认识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卤代烃的化学性质”、“醇的催化氧化”,充分体现了知识种类的一致性。

二、知识深度一致性

知识深度一致性是要检测评价内容的认知水平与《意见》中期望学生达到的认知要求是否相一致。例如2015年10月考试卷中32题第(4)小题与2016年4月考试卷中32题第(1)小题,都考查《意见》中的发展要求“了解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体的原因,理解有机物碳链异构、官能团类别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等现象,知道存在立体异构现象”,且题干都极其相似(如下图所示),体现《意见》“能根据1H核磁共振谱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这些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都是高频出现点。总体来说,有机题范围和难度都没有太大变动,注重化学基础及做题规范性,预计2016年10月份仍然会从课本的基础出发,适当拓展与创新。

三、知识广度一致性

知识广度一致性指的是评价与《意见》覆盖相同的知识范围,检验知识广度一致性即是测定评价覆盖的具体目标数目有多少。

例如2015年10月选考卷中31题第(1)(2)小题与2016年4月选考卷中31题第(1)(2)(5)(6)小题,对大多数较重要或常用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检测,蒸馏、抽滤、分液、滴定,这些是高中化学必须掌握并且能够灵活操作的基础实验,《实验化学》部分明确指出“理解萃取的原理及萃取方法的适用范围”、“掌握溶解、过滤、萃取、分液等基本操作的要点”、“学习减压过滤的实验方法”、“学会使用滴定管进行滴定操作,初步学会用滴定法测定液体样本中总酸(或总碱)的方法,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数据记录及处理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发展要求中提到“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掌握使用酸式、碱式滴定管进行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包括《化学1》基本要求“了解过滤、萃取、分液、结晶等实验方法”。

由此可见,浙江省化学选考出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试题所涉及的内容、类型及命题思路基本保持一致,问题设计角度多样、层次鲜明,既符合化学逻辑思维,又符合学生的应试心理。要想具有良好的分层选拔和教学导向功能,知识广度一致性既是前提又是保证。

四、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

纵观浙江省这两次选考加试题部分的命题特点和知识点分布,总体趋势是比较稳定、比较一致的,三个大题分工明确:30题大致考查范围为《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相关内容,31题考查的是《实验化学》相关内容,31题考查的是《有机化学》相关内容。各个模块的“发展要求”都有涉及,分值都为10分/题,达到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可接受水平。

在考查化学知识、原理和应用方法的同时,以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文字表述和计算能力,如2016年4月30题、31题中的文字、化学用语、图标和数据,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接受、吸收和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015年10月31题第(3)(4)小题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整体性。虽然考查形式具有多样性,但这不影响知识分布平衡性的一致性。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4

一、教学的总体目标

旨在让学生通过三年系统、正确的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各门美术学科基础,并能在三年后的专业高考中以良好乃至优异的成绩顺利考进高等美术院校。同时,在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审美个性、审美情感和人文品格的教育培养。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

进入高中阶段的美术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升入高等美术院校。因此,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围绕着美术高考的科目来加以安排。所以,对专业上的教学基本内容设置如下:

1.基础素描(从“石膏几何形体”为开始至“真人头像”、甚至“真人半身”写生。以铅笔素描训练为主,学生们具备一定基础后,个性突出的可鼓励他们探索与尝试其它素描画材料的运用及艺术表现。)

2.基础色彩(以水粉画的学习为起点,遵循由简至繁的原则以“蔬果、瓶罐、透明器皿”等生活静物的绘画训练为主。同时注重“风景写生”题材的基础训练。学生们具备一定基础后,对个性化强的学生,可依实际情况,鼓励与帮助他们尝试色彩绘画的其它形式如:油画、水彩画等画种的学习。)3.基础速写(从较简单的“风景”题材入手到难度较高的“人物场景组合”题材进行循序渐进的造型训练。以强调对象的结构性刻画为主,明暗的表现手段为辅,注重綫条的概括力与表现力,所表达的对象力求特征突出、形象鲜明。)

4.基础艺术设计(以工艺美术中从简到繁的平面基础图案入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

a)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方面,重点应当放在基础科目“素描”和“色彩”、“速写”上。因为这三门科目是美术专业基础教学及美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美术学子将来能否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美术工作者甚至杰出艺术家的根本保证。b)思想教育方面,重点应该放在审美品德的培养教育上。将此目标始终有机地贯彻落实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全过程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高尚的审美思想和道德情操,相辅相成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的难点

作为普通高中环境中的美术专业教育,教学上尚存在以下难点:

1.思想教育上,因美术专业学生在招取时考虑其特长、高考性质的特殊要求,文化成绩做了一定的降分录取;入学后,课业任务日重,专业训练愈紧,双重学习压力之下使一些美术学生一度难以承受而出现一定的成绩下滑,加上一些普通文化生及任课教师的误解或是偏见,由此在低年级开初极容易产生自卑、焦躁等低落情绪;个别学生的这种情况甚至会延续到高三,虽经多次引导,但环境的影响很大。这有待工作中不断地多方协调和改善。2.专业教学上,时间紧任务重。随着专业考试时间提前,实际的教学时间不到两年半,而考试科目多,题材广泛,内容灵活,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

五、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高一年级阶段(入门与正本)1.教学特点分析:

对高一年级新生的美术专业教学,应立足其知识技能的初学性为起点,严格遵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安排课题训练。内容上第一学期以入门性的基础素描为主,进入

第二学期时再逐步加入基础色彩科的教学。教学方法上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示范性、直观性、讲析性等原则的运用。在把握知识要点的同时,力求简明直接、渐次深入把知识和技能生动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在该年级段的专业素质培养上打好正确稳固的基础。2.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1)基础素描静物:石膏几何形体,蔬果与生活器具。

(2)基础素描人物:石膏人物五官,石膏人物头骨。

第二学期:(1)基础素描人物:石膏人物五官、石膏头骨复习,石膏人物分面像,石膏人面肌肉解剖像。

(2)基础色彩静物:水果加色调背景,瓶罐加色调背景,透明器皿加色调背景,水果、瓶罐、透明器皿的简单组合。

(3)基础风景速写。高二年级阶段(巩固与深入)

1.教学特点分析:

对该年级段的美术专业生,教学上应紧承高一年级打下的基础,逐步随教学进度提出难度和深度训练要求,并加强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辅导以增进学生的审美思辩能力。在具体教学实施中 “色彩科”和“素描科”并重,提高“速写”造型训练量与质的要求及引导学生接触其它专业知识(如:实用美术类的专业知识)。以期使学生们对将来高考的取向有一定的方向性预设。这时期,是帮助学生深入巩固美术专业基本功的重要阶段。

2.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1)基础素描人物:石膏人面肌肉解剖头像复习,石膏人物浮雕挂像,石膏人物头像。

(2)基础色彩静物:水果、瓶罐、透明器皿及色调背景的多种难度组合训练。

(3)基础色彩风景。

(4)基础风景、人物速写。

第二学期:(1)基础素描人物:石膏人物头像,石膏人物胸像,真人头像。

(2)基础色彩静物:蔬菜、水果、瓶罐、透明器皿及其它物品与色调背景的多种难度组合训练。

(3)基础色彩风景。

(4)基础风景、人物速写。(5)实用美术基础。高三年级阶段(升华与定位)1.教学特点分析:

对进入高三毕业年级的美术专业学生,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考前性”这一关键要求上。以此为基点,巩固和强化专业课程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并在整体辅导的查漏补缺中遵循学生个性化专业的特点,协助其拟定高考取向,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地做好高考前美术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准备工作。

2.教学内容:

(1)基础素描人物:石膏人物头像,真人头像,真人半身肖像。(2)基础色彩静物:水果、瓶罐、透明器皿及色调背景的多种针对性考前组合训练。

(3)基础色彩风景。(4)基础风景、人物速写。

(5)实用美术基础。

六.专业教师的教学外工作:

1、做好美术专业学生思想工作。

2、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和交流。

4、积极做好与学校相关部门和美术生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间的汇报沟通与配合工作。

5、做好与校内外本学科教师的交流和配合工作。

6、多渠道联系、收集专业知识信息,并及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传授给学生。

7、积极努力做好本学科教研、教改工作。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5

各设区市教育局教研室、各普通高中:

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安排,今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将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为保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关于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赣教基字[2008]4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赣教基字[2009]44号)、《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就加强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创造条件,积极开足选修课程。建议在高中二年级开设必修课程,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学校亦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

各普通高中要明确一位副校长具体负责本校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和教学管理,使学生按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必修模块的学习任务,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有选择地开设选修模块中的1个或若干个模块。

二、构建教研网络,加强教学研究

各市、县(区)要认真落实配备专(兼)职的通用技术教研员,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学校教学的指导。各市、县(区)要成立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验指导小组,实验指导小组在通用技术教研员的带领下,吸收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根据通用技术课程实验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通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各学校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

各校应积极参与省市县(区)各级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开展通用技术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组建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各校应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或与信息技术合并成立技术教研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保证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通用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充满创新精神的课程,各校应选择综合素质强、勤于钻研和富有创新精神、工作责任心强的相关学科骨干教师承担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并采取“以专带兼、专兼结合”的方法解决师资问题。

学校在每年招聘普通高中教师时要考虑招聘一定的理工科院校优秀毕业生担任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师。

各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通用技术教师参加省、市、县(区)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通用技术骨干教师,为那些有志于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专业扎实的教师创造外出进修、培训、学习的条件,并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脱颖而出。

四、合理利用资源,重视课程开发

各地各校应高度重视对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多方面、多渠道地组织实施。

要大力加强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根据相关标准,逐步配齐必要的教学仪器、工具设备、教具学具,可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五、建立激励机制,做好评价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工作的指导,督促学校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学分认定工作,组织开展好本地区通用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并将学校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到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督导和评估工作中。

各地要组织开展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教学案例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对在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通用技术教师、通用技术教研员和单位,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先、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6

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2005年8月,我省将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实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目标,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教师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活动促进专业化成长。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兼顾过程的评价原则,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时,各实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要准确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总体目标,深刻领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好高中数学课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要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努力实现《标准》的总目标。在今后三年实验过程中,通过《标准》和相关教科书的实验,为全面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我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建设与广泛发动,引导教师自觉地学习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文献、理论。通过各级培训,让全体教师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2)组织一批专家、教研骨干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以指导课改实验。对课改实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分列成若干课题,组织各地申报,在研究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进行研究。

(3)加强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加强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研究,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5)重视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应注意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

(1)在启动阶段(2004年7月一2005年8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小组;组织调研,制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与相关制度;组织培训等。

(2)在推进阶段(2005年9月一2007年1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成立课改专题研究小组,深入研究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引导课改,确保课改实验工作正常进行;建立课改联络学校,承担课改中有关课题的实验与跟踪调查工作;培养骨干教师,承担各地课改的示范与指导工作;组织系列活动,例如观摩、研讨、课改优秀成果展评等,不断总结和交流课改先进经验;创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网络与资源库等。

在推进阶段,注意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适应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的确定、联络学校的建设、骨干教师的培养、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均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

(3)在初步总结和调整阶段(2007年1月一2008年8月)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总结前一阶段实验中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帮助;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根据实验具体情况,调整和修订实验方案,保证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积极研究与数学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案,有效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上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分析,为《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的修订

选校网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提供依据。

三、教学建议

为保证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现就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各实验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正确认识高中数学课程价值,准确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深刻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在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转变观念。

充分理解“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这两个基本理念。在安排课程时,要充分认识高中数学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含义。既要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也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过程,为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积极吸收传统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精华,借鉴当今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改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除了记忆与模仿等学习方式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思考、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机会。

(三)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当发扬我国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同时对于“双基”的内涵要有新的认识。“双基”既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标准》中新增内容:算法、概率、统计、框图、推理与证明、导数及其应用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载体功能,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中,要避免人为的技巧和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回顾反思等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建立数学、运用数学、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背景引入数学内容。在获得基本数学内容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高中阶段至少开展1次数学建模活动。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合理安排课程,做好选课指导工作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同时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高中数学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计、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多等方面。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时,必须合理安排课程,认真做好选课指导。

1.必修课程的安排

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为五个模块:数学l、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必修课程应当在高一、二年级开设完毕,以便于开设选修课程。根据《标准》要求,数学1是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的基础,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在数学l开设后,各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余下4个模块的开设顺序。

2.选修课程开设建议

选修课程开设分两种情况进行:(1)选修系列l、选修系列2的开设,应在必修课程完成后进行。这两个系列课程的教学应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2)选修系列

3、选修系列4中的各专题开设,没有先后顺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各学校应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为便于管理,尽可能相对统一安排选修课时间。

3.学生选课建议

对于有选修要求的学生,学校应指导他们合理地选择课程。根据《标准》建议,学生选课有以下几种组合。

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选修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共获得16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

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6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

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1,选修2—2和选修2—3,获得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总共取得20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20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再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4学分。

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转换。

(六)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一方面,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地区、学校及师生实际情况逐步到位。

(七)注意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

由于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度不一致,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着衔接问题,主要集中在概率、统计等内容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上。建议各实验学校进行深入调查,适当进行衔接性补充。衔接性补充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进行。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删减、削弱的内容,不得再补充、扩展,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四、评价建议

各实验地区应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数学教学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目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从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重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的评价

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应当掌握《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能力要求。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要注重评价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避免强调技能技巧;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解决繁难偏旧问题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要从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在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中,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3.重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高中数学学习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内容和目标都应是多元化的。提倡建立教师、学生自我、同学、家长等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提倡采用笔试、口试、报告、小论文、展示作品、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的评价;提倡对不同内容、不同选择的学生采取多种标准的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进行多元化评价时,要避免简单的“平均”与“累加”等操作方式,充分显现学生的个性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发展的动力。

(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1.重视对专业基础的评价

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达到要求。除了《标准》中的新增内容外,高中数学课程对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应积极准备,通过各种学习与培训,迅速达到《标准》的要求。

2.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师应充分理解《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外,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都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

3.重视对教学技能的评价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重视传统的基本教学技能外,还应重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评价。要充分关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功,关注使用信息技术的“恰当性”、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4.重视对教学研究的评价

教学需要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更需要深入的研究。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特点,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勇于探索课改中的新问题。教师应通过报刊、网站、会议等途径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在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其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5.重视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要注意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坚持教师、同事、学校、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进行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避免片面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为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应积极开展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工作,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课外阅读用书、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网站、报刊等方面的建设。

1.加强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实验

在使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各实验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学习与培训,充分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并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要求进行教学。既要避免以教科书为本,不加思考、没有创造,盲目照搬照抄,也要避免脱离教科书另搞一套的现象。在使用《标准》实验教科书。时,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为相关教科书的修订提供建议。

2.加强学生课外用书、学具、教具的管理

各地应加强对学生课外用书、教具、学具的管理。选择合理的课外阅读用书、选配适当的课外作业、制作恰当的教具与学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课外阅读用书,认真编拟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自主开发、制作教具与学具,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具、学具应视作教学研究成果。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开展高中数学学习与教学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应积极开发与高中数学课改相关的数学教育信息技术平台、软件,积极组织、收集优秀课件、影象资料,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为教师的教学和成长提供帮助。

六、保障措施

1.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与推进研究小组

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与推进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高等学校、教育行政、教研室、中学等部门中对高中数学课程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教师。该小组将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决策与指导性建议。

2.搞好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在进入课改实验时,每位高中数学教师能开设选修课程系列3、4中2个以上的选修专题,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学校能基本开齐所有选修专题。在2—3年内,教师、学校均应当达到合格要求。

教师培训包括通识培训、《标准》学习、教材分析、案例分析、实践模拟、新增内容学习等。培训方式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动、实践观摩等。培训应注重实效,加强考评,发放合格证书。同时应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3.建立课改实验基地、联合体

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学校建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学校、社会等),加强基地建设(包括设施、师资、教研等)。在基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对一些暂时难以开全、开足全部种类选修课的学校,可以进行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资源整合,成立校际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满足各学校学生的选修需求。

4.加强实验研究

课改实验必须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各地应当集中精力开展实验研究。可以建立课改实验课题组,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各实验学校应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做好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包括教科书、教具、学具、现代信息技术、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联合有关报刊,做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宣传、交流、研讨等工作。

6.加强交流

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在适当时间召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现场会,总结推广实验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优秀人员(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优秀成果实施奖励。

7.搞好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结合高中课程评价制度整体改革,广泛调研,并进行系列实验,制定比较科学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 2005年7月15日

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7

一、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使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学目标由知识化向全面化转变, 教学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就连教材都有所不同。高中物理课程中物理实验教学大纲的变化包括以下几点:

(一) 核心理念的转变

高中物理实验的名称由“物理实验”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 这体现了新课改对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已经由验证的思想转变为收集资料, 作出猜想, 实验探究和得出结论四个阶段, 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 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

物理实验的形成过程是知识的了解过程, 也是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到最后的结束, 学生都是实验的主体。教学大纲中不给出具体的实验器材或者给出部分实验器材, 由学生来完成实验的准备和流程, 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动手能力的形成。教学教材版本并不是全国统一, 现在先存在四个版本, 各有特点, 相互补充。

二、现在的高中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实际中, 轻实验重理论的思想仍然存在

在部分学校里, 学校打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旗号, 但是仍旧只关心学生的分数, 关心考试大纲的内容, 忽略学生的能力的形成。实验往往是形式主义, 存在凑实验数据的现象。这样“纸上谈兵”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实验变得索然无味, 给学生形成一种实验无用的错觉。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教学已经发展起来,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很多学校为了节约时间, 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代替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使得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二) 教师包办多, 学生真正参与少

教学应该以知识为主是没有错的, 但是实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当然还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上, 教师往往过分担心学生听不懂而亲自上阵, 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将实验的整个步骤和细节一一讲解, 有的教师甚至将实验结果都告诉学生, 学生只是照做。这样的实验教学看起来很“漂亮”, 井然有序,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 只是操作而已, 并没有发挥出实验教学的真正作用, 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更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三) 实验设计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实验教学往往是在同一时间按照统一的操作进行, 学生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设备完全一样, 甚至实验的结果和数据都完全一样, 这种广播操式的实验学生没有兴趣。分组实验往往出现一个人在操作而其他人只是观察的情况, 影响个人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的对策

(一)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 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 找出实验中的规律,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思考, 形成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探索, 由学生设计完成实验, 得出实验结果和数据, 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思考, 最终掌握知识的实验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实验报告, 不设固定的格式, 但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和感觉可以优化的地方, 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改革考试评估方法

学生实验的成绩的获得不再仅仅由考试成绩决定, 而是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指的是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实验报告指的是学生对于实验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指的是学生最终对于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并不是千篇一律, 教师可以将各类题目分开, 电脑随机选取其中的一些题目进行组合, 形成不同的试卷, 不仅可以避免抄袭的现象发生, 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更好的掌握知识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 成功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将物理生活化、具体化。积极探索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实验操作,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 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 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很多教师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实验教学, 导致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教学时间少、课程设计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探讨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实验教学的意见, 以期能够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王军晖.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J].物理实验, 2007, 27 (1) .

高中合作教学心理指导 篇8

一、全面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高中阶段正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剧变时期,教师既要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法,又要设法规避他们同一性中的消极性,所以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异同、思维特点,熟悉他们在知识、能力储备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孩子科学有效的帮助,为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做足准备。

二、对团队小组进行优化组合

组别分配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团队合作的实际效果。分组不是简单意义上人数的平均分配,也不是所谓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搭配,分配组合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和个体学习风格差异。关于个体智力差异,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分成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中能力素养培养目标中关键的几个方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智力(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1990年提出)有时甚至比上述三元智力更为重要,因为这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应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感知、理解、整合和管理等重要情绪,指导学生准确了解和管理自己正、负面情绪,感知并理解他人情绪,做到成功地与他人共事。因此在小组分组时,必须考虑到小组成员在这些智力及能力上的搭配和组合,尽量做到多元化组合。

至于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教学者一定要先尊重这些差异,然后在差异中寻找联结点,从而达到学生个体之间的互鉴与互补。比如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孩子,一个急于做出反应容易犯错,但往往很有创新思想;一个谨慎小心,深思熟虑,能很好地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但在动手实践方面多有不足。

笔者在此要指出的是,“差异”不代表“差距”,“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风格的多样性,教学组织者如果对此定位不准的话,很容易带着对学生的定式评价组织教学,这将造成学生智力发展的偏向,损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着重考虑各个小组学习任务的设置和分配

任务的分配一定要注意实现目标化和资源共享,因为在知识建构的互动模式中,关注单元知识或主题远远比不上关注问题更能吸引学生。问题的设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互动合作中的过程和目标,教师引导和推动学生对任务问题的探究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思想进行不断的改进和深化。对思想的不断改进和深化正是知识共同建构体基本的和持久的目标所在。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愿意走下讲台进行分组指导,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应该尽量不做学习过程的监管者、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的学习合作全过程中去。这也就是说,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控制会剥夺学生的思考的自由性和探究的自主性,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所以,此时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与学生一同来学习,共同来完成;或者是放松心情,放手让孩子们去做。

四、成果展示并引进互评机制

在小组成果展示的基础之上,更需要的是教师对所有的合作成果进行再次组合,因为小组在形成本组的知识建构的同时,更需要发展集体的公共知识,换言之,即需要将所有的小组合作成果进行整合共建,变成大家拥有的学习资源。这时可以邀请其他组的成员担当顾问、专家、补给队员等,还可以向其他组别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生成更新颖更成熟的探究结论。这样既避免弥补了小组合作因范围小、成员少而产生的学习缺陷,又避免了学生抱团本组亲而疏远其他组别的情况。

上一篇:我的田园乡村梦作文下一篇:琴行学员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