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

2024-10-24

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精选11篇)

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 篇1

高中地理的复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老师讲完课之后做练习之前,这可以让你更好地吸收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顺便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听课效率,以及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而对于自己无法接受的知识便可以直接地问老师、问同学,及时学会,以免日后差得更多;而另一种情况是在做完各种练习之后,根据自己错的以及不会的题,来了解自己在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然后根据自己的不足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地理的复习策略。而有了这个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便可以在复习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一般学生的思维会比较混乱,这会导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复习,而且这个时候,时间也会比较紧张,而合理的复习策略便会让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好每一分钟。

举例简介高中地理复习

关于高中地理的复习,我们对其知识点应按模块进行简单概括,高中地理主要可以分为十七个模块,分别为:等值线的问题、地理计算、河流专题、地下水专题、太阳的问题、影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因素分析、问题地理专题练习、地质与地形的问题、干旱的介绍、气候与自然带、农业问题、工业问题、能源、交通、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问答专题练习。对于这十七个模块我们按复习要点以其中两个为例介绍一下。第一个以等值线问题来介绍复习方法:在复习等值线问题时,首先要对等值线进行解析,分析出其中最主要的有什么,然后逐个地总结其特点,并认真分类记录,在平时复习的时候多背诵,另一个就是要整理错题,其实平时做题不怕错得多,因为错误正显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看错题,并且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对应的错的知识点,然后平时多记忆。而等值线主要有等高线、等温线以及等潜水位线。在复习等高线时,要注意坡度以及通视的问题,多做一些练习题,学会通过地形剖面图来解决问题。根据等高线也要练习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例如引水线路,交通线路的选择或是水库建设等问题。除此之外也不能忘了利用等高线做地形分析也是常考的题型,所以在复习时要多看着等高线,对照着标准答案进行地形分析,多了解一下特殊地形。至于等温线要会分析其走向也就是延伸方向,以及弯曲状况、疏密状况的分析,还要会分析数值特征。

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 篇2

一、做好计划,统筹安排复习

浏览近几年的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大多考查的是基础题。所以,我们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应用方面。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教师必须先要研究好复习策略,面向基础,抓住关键,以地理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突破口,从近几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确定考试范围、侧重点等。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忆每个考点的知识链接,尤其是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点。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图认表,并从中学会总结与归纳。记忆基础知识不可硬背死记,要加强理解。地理知识的运用更为重要,因为学业水平考试中有一重要板块是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及应试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地理成绩。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记忆,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针对现实教学中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教师要统筹安排复习计划,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必修一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选择难度大、考点多的自然地理部分详细讲解。另外,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将前后知识点进行串联,避免学生因知识点过多而丧失记忆的信心。教师要找准死角,重点突破。

二、设计教案,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往往停留在记忆的层面,缺乏对知识点纵向横向的融会贯通,淡化地理知识点的组合和延伸,如同存放在电脑中的各种文件,不经过细致的分类整理,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审题不清,答题不够严谨。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少对知识点的加工整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各板块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地理学知识比较宽泛,考试涉及的内容较广,如果学生复习时事无巨细,盲目求全,就会身心俱疲,导致复习效果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准备复习计划时要简练,重点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以便理解记忆。简单来说,高中地理就是讲述“人地关系”。如必修一第一单元设计的是“宇宙环境”,讲述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概貌,自转、公转造成的地域时差、昼夜变化、四季变化、五代变化等。特别是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以及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类活动、生产带来的影响。既涉及最基础的地理知识,还涉及了知识的运用与延伸,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突出重难点,将覆盖面拓宽。

三、培养技巧,灵活运用方法

高中地理教材选材宽泛,涉及到方方面面,且内容相对分散,不便于学生记忆。因此,学生要讲究学习方法、运用灵活的复习技巧,才能保证良好的复习效果。以下是几种比较实用的复习技巧:

1. 比较归纳法。地理学中有一板块内容是记忆事物的特点。我们就可运用比较法先找出同类地理事物的特征,比较它们间的差异,再用归纳法总结它们的异同点。例如,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从其产生原理,表现的现象,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归纳。再如冷暖气团势力的强弱,带来的降雨的大小、范围等也能运用此法进行整理。

2. 列知识结构图表法。有些地理知识比较繁琐,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应用知识结构图表法可以以果导因,逐步推理。如四季更替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分多种,直接原因是太阳的高低以及昼夜的长短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一果多因。通过列知识结构图表法,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比较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多媒体展示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基本规律,通过书本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这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就比较形象。教师可利用PPT课件或Flash等多媒体手段来演示。例如讲授昼夜变化这一章节时,就可通过投影演示,帮助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由此分析太阳直射位置,推理日出日落大致时间、地球公转速度快慢等地理问题。

四、关注时事,注重拓展交流

从近几年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来看,纯粹考查知识点的题型并不多,大多题目都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甚至有些题目还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教师要联系社会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答题。所以学生只记住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知识去分析、解释、评析当前社会问题。教师也可设置热点、焦点问题专题,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讲解,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第52题:某中学小明、小强同学利用寒假沿南水北调东线考察,发现从扬州到天津沿途植被景观的变化明显,两位同学在扬州附近看到的是;在天津附近看到的是。这种变化反映的是(纬度、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请两位同学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调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

五、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意识

对于地理学科,可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学困生是影响学业水平合格率的直接因素。因此,转化学困生是保证学业水平综合成绩的关键。从近几年的生源上来看,普遍存在基础差、难管理的特点,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有的连最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不懂。而会考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试,不仅要求其整体成绩,还要求其合格率,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要齐抓共管,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还要对其个别培养,让他们意识到会考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

学业成绩的提高在于教师精心准备复习计划,巧妙运用复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于学生认真学习领悟,理论联系实际,巧妙解决实际问题。当然,上述小考复习策略还须进一步完善,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开发新思路。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复习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对于高中文科的学生来说,地理是在文综里面比较偏理的学科,因此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而且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同于初中地理,在初中时地理只是研究表象,而侧重点也只是感性的认识和记忆,而学习方法也就只有简单的记忆两字。但是高中的地理知识是全面细致系统的,教学的要求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要学生记住知识点的层面上,而是要求学生在记住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分析问题。至于高中地理知识的细致程度是可以从地图的记忆中表现出来的,例如:记忆一些大城市的地理位置时,高中地理要求精确到经纬度,譬如说是北京地理位置要精确到北纬40°,东经120°。不仅如此,有时还要熟记各种重要区域的形状和地理特征等等,这些虽然很是基础,但是很重要,因为如果这些零散的小知识点不会的话,地理是很难拿到高分的。而地理想要真真正正的取得高分,复习这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最终该如何复习以及复习的方法这都又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简介复习重要性

复习其实就是一个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环节,对任意一学科都是如此。所以正确的复习策略会起一个指路明灯的作用,对学生自己的学习十分有利。而高中地理的复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老师讲完课之后做练习之前,这可以让你更好的吸收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顺便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听课效率,以及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知識点,而对于自己无法接受的知识便可以直接的问老师、问同学,及时学会,以免日后差的更多;而另一种情况是在做完各种练习之后,根据自己错的以及不会的题,来了解自己在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然后根据自己的不足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地理的复习策略。而有了这个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便可以在复习的时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一般学生的思维会比较混乱,这会导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复习,而且这个时候,时间也会比较紧张,而合理的复习策略便会让学生们很好的利用好每一分钟。

二、举例简介高中地理复习

关于高中地理的复习,我们对其知识点应按模块进行简单概括,高中地理主要可以分为十七个模块,分别为:等值线的问题、地理计算、河流专题、地下水专题、太阳的问题、影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因素分析、问题地理专题练习、地质与地形的问题、干旱的介绍、气候与自然带、农业问题、工业问题、能源、交通、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问答专题练习。对于这十七个模块我们按复习要点以其中两个为例介绍一下。

第一个以等值线问题来介绍复习方法:在复习等值线问题时,首先要对等值线进行解析,分析出其中最主要的有什么,然后逐个的总结其特点,并认真分类记录,在平时复习的时候多背诵,另一个就是要整理错题,其实平时做题不怕错得多,因为错误正显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看错题,并且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对应的错的知识点,然后平时多记忆。而等值线主要有等高线、等温线以及等潜水位线。在复习等高线时,要注意坡度以及通视的问题,多做一些练习题,学会通过地形剖面图来解决问题。根据等高线也要练习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例如引水线路,交通线路的选择或是水库建设等问题。除此之外也不能忘了利用等高线做地形分析也是常考的题型,所以在复习时要多看着等高线,对照着标准答案进行地形分析,多了解一下特殊地形。至于等温线要会分析其走向也就是延伸方向,以及弯曲状况、疏密状况的分析,还要会分析数值特征。至于等潜水位线,要会分析河流的流向、潜水流向、潜水深度等问题。其实对于等值线不只是这三种,还有等温差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以及等压线等,对于这些在复习中也要做出总结,在平时的时候加强记忆和背诵,便于做题的时候运用。

另一个影响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同样要分析各项因素影响的是什么,然后再看有什么影响,例如影响气温高低因素可以分为地理位置、大气、洋流、地形、水文、植被以及人类活动。在复习地理位置影响时,可以从位置的确定来分析,对位置我们可以通过经纬度来确定,也可从是否沿海来形容,因此在复习位置对温度的影响时,可以从经纬度的不同和海陆位置的不同来分析,如经纬度影响温度是因为全球由低纬向高纬是递减的,就如热、温、寒等五个温度带的划分,而海陆对温度的影响是由于海陆热力的不同,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恰好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确是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在复习别的地理影响因素时也应该先对其影响因素本身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看其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影响。

三、结语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论文 篇4

[摘要]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关键词]地理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

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

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还有: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 篇5

1.任何一天,地球表面经度相同的地方( )

A.日出时间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同

答案:C

2.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是( )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形成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答案:A

3.我国统一采用的北京时间指的是( )

①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②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 ③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地方时 ④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4.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12年7月28日03时12分在伦敦正式开幕,当时纽约(40°43′N,74°00′W)时间为( )

A.7月29日14时16分

B.7月27日14时12分

C.7月29日16时08分

D.7月28日16时12分

答案:B

5.下列关于180°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0°经线与日界线吻合

B.180°经线西侧是西十二区,东侧是东十二区

C.国际日界线西侧是旧的一天,东侧是新的一天

D.国际日界线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

解析: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计时的方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将180度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其东侧是西十二区,西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新的一天,东侧是旧的一天,西侧日期要比东侧的早。

答案:D

6.

右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A、B、C、D、E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A、B B.B、D

C.D、E D.A、E

解析:本题考查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答案:B

7.读图,完成(1)~(5)题。

(1)在图中画出昏线,用 表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晨/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_。

(3)B即将进入________(昼/夜)半球。

(4)图中各点中,时刻为正午12:00的点是________,比B晚2小时的点是________。

(5)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为________。

解析:该题以一幅侧视日照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晨昏线的判读、时间的换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垂直,因此在侧视的日照图中过圆心(非地球的球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晨(昏)线;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各点不停地自西向东经过晨(昏)线;由于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因此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2:00。

答案:(1)略 (2)晨 相互垂直

(3)昼 (4)C、D F、H (5)B=H>D=E=F>A=C

一、选择题

读世界地图,完成1~2题。

1.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区时为( )

A.6月21日6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1日18时 D.12月22日6时

解析:由AB为昏线可判断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为夏至日。H地的区时为6月22日6时。

答案:B

2.当我国2014年新年钟声敲响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已进入2014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我国2014年新年钟声敲响时即120°E为2014年1月1日0时,向东至180°范围内的地区已进入2014年。

答案:D

读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分布图,完成3~4题。

3.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主要建在本国领土的( )

A.纬度较低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

C.科技发达地区 D.海拔较高地区

4.世界各国大多采取向东发射火箭的方式将卫星送入轨道,主要考虑到( )

A.地球自转方向 B.地转偏向力

C.盛行风向 D.海陆位置

解析:从图中能直接看出各国航天发射场大都建在各国纬度较低的地区,因为纬度较低的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向东发射主要考虑到的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答案:3.A 4.A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完成5~7题。

5.据图①、②的信息,推断A在B的__________,D在C的________。( )

A.东北方 东南方 B.西北方 东南方

C.西北方 东北方 D.东北方 东南方

解析: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得出A、B、C、D四地经纬度,然后易推断A在B的西北方向,D在C的东北方向。

答案:C

6.据图③回答,此时北京时间和世界时间分别是( )

A.9月2日2时 9月1日18时

B.9月2日3时 9月2日18时

C.9月2日14时 9月1日6时

D.9月2日2时 9月1日16时

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90°E是9月2日0时所在的经线(或9月1日24时),这样易计算出120°E、0°经线的地方时(即世界时间)分别是9月2日2时,9月1日18时。

答案:A

7.据图④回答,与北京同属一个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 )

A.5/6 B.3/8

C.3/4 D.5/8

解析:据图可知,45°E为6时,北京时间为11时,而0时所在的经线为45°W,故与北京同属一个日期的经度范围是:45°W向东到180°,即占全球的225/360=5/8。

答案:D

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解析: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可以判断,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D点将进入昼半球;D点和E点的纬度不同,自转的线速度不同,但角速度相同。

答案:A

9.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位于180°经线以西120°,为60°E。

答案:D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11.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答案:A

二、综合题

12.

读右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1)~(4)题。

(1)该图表示________半球的俯视图,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E点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叫做________。

(3)此时B点地方时为9时,A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D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4)由A点向B点发射导弹将偏向__________(北方或南方)。

答案:(1)北 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 (2)23时56分4秒 一个恒星日 (3)12 0或24

(4)北方

13.下图中太阳直射甲点。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乙地的时刻为________点;该日乙地日出的时刻为________点。

(2)甲地向东运动的物体会向________方向偏转,所以,我国长江下游________岸的河运港口更容易受泥沙淤塞的影响。

高中人教版地理复习重点 篇6

1.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7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看, 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 往往把实验教学视频、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演示, 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 教学结束后, 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进行思考与评估, 也很少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 更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此, 我们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 制定详细的研究和实施计划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按年级分设两个研究小组, 实行组长负责制, 集体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 这些为我们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 研究需要的资料

主要有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实验教学案例, 高考和模拟考试试题中的现有实验设计, 网络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则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电子出版物 (光盘资料) 、网络出版物来获得, 然后对所搜集到的地理实验进行分类整理。

二、师生协同完善现有实验

(一)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应用整理好的实验案例

教师参阅实验案例准备实验器材, 多次操作实验, 认真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 确定实验是否科学可行, 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 将每次操作过程进行记录。例如:热力环流、地质构造、水土流失、水循环等。教师把可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对有实验操作的班级与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 比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质疑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教法比较:

根据对比数据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 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质疑程度, 学会了学习, 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是很好。

(二) 学生将完善的实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演示并讲解地理实验, 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照片、视频) 。学生完善的实验举例:

学生在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倾听着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许。学生通过实验活动, 增强了自身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 师生精心设计创新实验

例如:昼夜交替、温室效应、密度流、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设计创新实验, 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根据地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次序, 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 大胆假设、逆向推导实验步骤。遵循设计步骤反复试验进行论证, 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 完成整个实验的实施。

三、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和建立地理实验室

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 (试用本) , 一方面, 利用好已有的实验案例;另一方面, 课题组成员可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 并结合教学实践, 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所选编的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 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 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 实验步骤要严谨, 实验时间要适当, 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

(二) 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 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 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 在具备实验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处, 以及学生的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三) 针对所教学生选编地理实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 精心选择、修改和设计实验, 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 整合学校资源, 构建实验体系

研究成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设施和教师构成等, 开发符合本校实情且具有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的地理实验, 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

实施教学实践, 建立地理实验室。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地理实验课时;建设并完善地理实验室, 配置地理实验器材;装备数字星球、地形模型、地球仪、星象仪等。

在对高中地理实验的研究中, 师生一起努力着, 快乐着, 追求着……在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 师生实现了双赢。

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策略

1.前言

“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内容,也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热点。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宏观且抽象,因此成为一大学习难点,成为高中地理学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面临的“老大难”。从这一角度讲,正视这一部分内容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提升学习兴趣极具现实意义。

2.学生在“地理运动”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运动”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地理的入门知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深入分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问题可表述如下:

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足。由于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切身实际联系较远,且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很难对诸如“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太阳直射点”等相关概念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有关规律形成深入细致的了解。从心态上讲,这一部分内容作为高中地理入门知识,学生对此重视不足。一方面这一部分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又些许重合之处,这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此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部分知识点难度较大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较多问题,以此也影响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3.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的教学策略探析

通过上述学生在“地球运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探析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策略,以期使得学生能扎实、高效的完成对该部分内容的系统掌握。

3.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且较为抽象,高考重点、难点也较多的分布在这一部分。有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针对本部分内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此对知识脉络实现有序理清。

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地球自转和公转为切入点,通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掌握相关的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此为逻辑体系形成相应的知识脉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动态的眼光分析相关的运动规律和原理,抓住“地球运动”的“动”这一关键点,直观且熟练地掌握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不仅熟记两分两至日直射点的位置,还要掌握折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运动状态,该图具体示意如下: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不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在学生可接受的理解水平之下,适当地增加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基础上能通过新知识的引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教师可适当引入晨昏圈的概念,使得连接晨昏圈位置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2强抓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原则使用任何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紧紧抓牢“地理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就基本规律而言,学生要牢牢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就基本运动关系而言,学生要扎实牢记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直射点的关系,与晨昏圈相切纬线的纬度和直射点纬度的关系。学生只有对“地理运动”的基本知识形成全面而细致的把握,才能在做题时通过提取有效信息与基本知识的连接点,从而顺畅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除此之外,教师在督促学生紧抓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作图能力及意识的构建。就目前而言,现在的地理图形已不再是简单的侧视图、俯视图、半球图,难度逐级加大到以两三根线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学生的作图训练,使之形成思维敏感点和构图意识,通过知识整合和图形转换,使之能根据局部的图形画出相应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从而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

3.3提升学生的“地理运动”知识的复习兴趣,克服恐惧心理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入门知识,教师在基本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好“引路人”形象,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使得学生直观地感知地球运动变化的状态和基本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比单纯地“开门见山”式的知识灌输要更高效的多,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学生突破“地理运动”学习与复习的“老大难”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学习层次群体的复习状态,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放手,充分给予其学习的主动权,使得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于程度中等甚至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恐惧和压力,使之充实复习热情。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运动”知识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难点,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复习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予以充分关注。教师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复习热情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地理运动”的知识体系并提升自身的作图能力从而高效、有序地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地理复习,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其他地理知识的复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永.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复习教学策略探析[J].学科研究,2011,(11):56-58.

[2]徐芳.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浅谈[J].学苑教育,2011,(31):100-103.

[3]刘倩.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作用及教材使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8-79.

高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篇9

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系统掌握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形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学地理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操作序列

1、课前发放学案,指导学生预习。(学案内容有:学习目标、重难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当堂训练题等)

2、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⑴系统梳理知识。教师先提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要求,可以针对本课重点知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4—6个问题,然后限定时间,指导学生结合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归纳、整理,不要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在书上画出或写出这些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提纲,可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部答案而只说出答题思路或提纲,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点拨。本环节时间约为10分钟。

⑵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知识系统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典型问题,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习题)加以分析,拓宽加深,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本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提高教学容量。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本环节时间约为10~15分钟。

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15分钟。

⑷质疑讨论,师生互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开展质疑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时间约为5分钟。

四、教学策略

1.复习方法指导策略:

(1)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鉴于高考命题内容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在“考试说明”要求的全范围内抽样检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这就要求考生必须以“考试说明”指导全程复习,回归课本,全面复习,弄清“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点,特别是最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主干知识。

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要求复习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加强地理学科的综合,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建构知识体系时,要讲究方法。一方面要从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要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如区域地理复习时可以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重要城市、港口、交通、分布、成因)等方面去研究,把握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联系。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要注意与史、政、数、理、化、生知识的联系。例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经纬度的计算等,需要数学的计算;光合作用、岩溶作用、酸雨的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产生等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而地球的公转、风的受力等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因此复习时,不但要将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的、纵向的对比和延伸,而且也要跨学科的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考生能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体系时,他在解题时就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从而避免遗漏答案要点。

(2)充分使用图表特别是地图,做到图文结合。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高考题目中,几乎都有地图。地理读图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将课本的文字系统与图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左图右书,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象资料和地图册,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3)突出重点、难点,关注时事热点

地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如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时间的计算、地图的判读、大气运动规律、气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候类型、海水盐度变化及其原因、地震、工业的区位布局、人口、环境问题、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都属于常考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由于高考试题,越来越注意把课本知识与最新研究的理论成果、国内外形势、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及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善于

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沙尘暴问题、赤潮问题,中东问题、恐怖袭击事件、台湾问题、阿富汗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2008年奥运会、我国飞船发射、着陆等。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这些问题,学以致用。

2.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要明确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首先应熟练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这是灵活运用的关键。例如,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等。对这些知识要注重理解,这种理解不是机械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而是要理解它们的内涵、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正吸收消化这些知识。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经常运用比较法。包括不同地理概念的比较,如震级和烈度、资源和能源、地壳与岩石圈、时区与区时、冷气团和暖气团、冬季风和夏季风、内流河和外流河等。不同区域的比较如中国与美国、东亚和中亚等,不同原因的比较如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同项目的比较如人口分布方面的比较,工业特征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加深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应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练习中不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解题方法指导策略:

选择题解法。做好选择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审清题干的题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给出的条件。针对题干联系掌握的地理概念、分类、原理、规律、时事热点等知识,综合思考,运用排除法,得出结论。

(2)读文选择题由于题干、可选答案的设置均是依据原文而确定的,因此,认真阅读原文,从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步骤。

(3)读图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读图选择题是以图象(分布图、原理图、景观图及统计图表等)给考生以信息条件,题干和选择项目均围绕着图象展开的。因此,解题时应仔细阅读图上所有条件(图例、注记、以及具体图象),分析它的特点(分布规律、基本原理、个体形态等),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还有的选择题图文结合,则解题时要仔细阅读图和文,找出解题的关键信息。非选择题的解题要领。非选择题通常是以图形出现的综合试题,并包含了填充、填图、绘制简图、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图文结合,对考生能力要求高。做这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审题,这是做题成功的关键。仔细阅读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找出关键词,挖掘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从总体上把握图示的内容、题目的总要求,判断所涉及的是那方面的地理知识。

(2)要善于综合分析。由于试题本身大多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因此,要分析题目所需要的地理知识,确定回答方向和要点。此外对一个问题的解释,也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要分析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其中哪个是主要的因素。如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肯定是综合的问题。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的各方面原因,如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3)答题时要组织好答案的结构。答案要点要结合材料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应把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还要注意答案的逻辑性,文字表达要专业化,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语言简洁、准确,详略得当。

(4)统计图表的分析技巧。统计图表包括单线图(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状百分比图、相对百分比曲线变化图(如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多年变化图)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图,如气候类型图了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两种图的结合。判读单线图时,要善于从曲线、折线的起伏把握该地理事物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由于这类图通常是以坐标的方式体现的,读图时,要特别注意横纵的数值含义。一般情况下,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数量,这样就能读出某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特征,从而分析地理现象。柱状图、饼状图和扇状百分比图,要侧重对比,对比地理事物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及反映的问题。(5)地图的判读和填绘技巧。包括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图判读及专题地图的判读。要充分利用图象系统中的条件,对图象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方向、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等要高度重视。判读区域地图要求考生要熟悉区域位置,要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如经纬线、轮廓、河流、湖泊、山脉、城市等。判读专题地图时要确定是那方面的知识,如等高线地图用来判断地形,等压线图用来判读气压分布,等温线图表示气温分布规律。

(6)原理图的判读。要联系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推理。此外对各种各样示意图,如表达地域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因果关系的,甚至各种景观图、漫画等,都要善于从图形中找出已知的地理现象或原理等具有解题价值的信息,结合题目准确判断图形知识方向,然后采用简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达或作图。

五、模式评价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采用本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本模式要求教师注重学法指导,特别是解题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实现由“学会了”到“会学了”的转变。本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高。

主要教学步骤:

(一)、针对标、纲,确立目标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2.向学生展示出本课时所复习的范围中,包括哪些知识点,其中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在课标和考试大纲中,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新授课,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自主梳理,构建网络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设计好复习课的学案。在学案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梳理本课时知识点的方法或平台,如:列表比较、填图、知识纲要、问题提示等,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知识梳理。

2.在完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构建出本课时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通过编制知识网络,以达到整理知识点、理顺关系、构建知识结构的目的。对于知识间联系的脉络清晰、比较容易构建网络的内容,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构建。对于构建网络比较困难的内容,教师可在学案中设计出一个框架,指导学生完成构建。并在组内、班内展示评价。该环节也可安排在后面的总结反思时进行。

(三)、疑难点拨,典题辨析

1.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所复习内容在新授课时的教学效果,必要时可事先进行一些调查,找出学生学习难点和易错、易混点,以及学生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在学案中列专栏讲解。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把问题完美解决。

2.每一个讲解的知识点都列举出1—2个典型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通过对例题的解析,教师能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每道例题解决后,跟上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四)、达标训练,提升能力

1.设计达标训练题和能力训练题各一套,前者的题目较容易,强调考查基础;后者可有一定难度,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量不能太大,能基本覆盖本课时复习的主要内容即可,能让学生当堂完成。所用题目应经过教师的细心挑选,不能有错题、偏题、超纲题。每道题目应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同一知识点不要重复考查。

2.如果时间允许,可当堂检查训练效果,做出评价。如课堂时间不允许,则收缴学生答卷,课后批阅,另择时反馈。

(五)、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策略 篇10

丁礼兵

一、以往复习总结

高二地理受中考和高一不开课、资料的编订及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影响,地理学习和复习受到很大干扰,学生掌握的基本上只是地理的一点儿皮毛,基础知识记忆不牢,概念模糊,综合解题思路不清晰,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答题语言不规范,对地图理解难度大,各班每次考试及格和高分段人数不多。

二、复习目的⒈进一步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模糊的地理知识清晰起来,将零碎、散乱的知识点串起来,构建完整、系统、科学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

⒉提高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更上一个新台阶,重点拔高,使学生掌握解答地理问题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完成由地理基础知识向综合能力的转化,同时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顺利地做好选择题。

⒊掌握读图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方法、要点,顺利地完成综合题。

三、对策和措施

⒈分层次教学,因班施教。对准一套复习题,精讲精练,重点掌握,重点拔高。同时,适当穿插训练初中地理。

⒉训练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加强学法和考法指导,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学习。

⒊对照考试大纲和内容说明及备考资料各章节复习指导,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⒋加强读图训练,巩固复习世界地理读图训练,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落实中国地理读图训练题,对读图进行专题复习和训练。

⒌收集学习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⒍对于练习中的疑难问题,将答案发给学生,看答案以后仍然看不懂的采取以下三个措施:①个别提问;②统一讲解普遍性不懂的题目;③抽中午或课外活动时间集中辅导。

四、复习要求

⒈加快速度,抓紧时间,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⒉提高学习的高度自觉性,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地理内容多,知识点杂,课时紧,必须高度自觉。

⒊多看、多练、多想、多问、多记,该记的记,该理解的理解。⒋勤学好问,做好笔记,及时巩固、总结。

五、备考资料的使用:

⒈资料特点:该资料全、新、讲练结合。

⒉资料内容:包括章节复习指导(考试要求<识记、理解、应用、知识结构>、重难点解析和名题点析)、考点训练(学科内综合能力测试、学科新题型)、高考命题研究(命题特点、解法归纳、高考预测、考题选讲、综合点分析、复习要点、典型例题和过关演练等,高中地理部分分为70个考点进行训练。

⒊重点在于:名题点析、高考命题研究、热点专题串讲、综合辅导,考点训练做指定的题目。

六、复习步骤

基本上仍然按章节进行复习,每一章复习计划用8个左右的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⒈用一课时复习课本,巩固以往所学知识点,并结合考试大纲和内容说明查漏补缺。

⒉用一课时看辅导资料中的章节复习指导重难点解析和名题点析、高考命题研究、考题选讲及专题串讲等内容。

高中地理复习策略研究地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13-02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高考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随着近些年高考文科对地理报考学校限制性越来越小,参加地理高考的学生与日俱增,每年地理高考题目较稳难度相差不大但对于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却始终觉得困难重重,考试分数离市平均总有较大差距。多年的高三教学中,我发觉学生在地理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复习效率低下,高三的时间过得很快,这一年中如何保证复习的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生学情现状

普通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差,且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较前两年也有所下降,加上我校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贫乏,选修地理一般是因为其他各门都没有选择余地而非真正喜欢地理的无奈之举。这样的学生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往往只会被动地灌进部分知识点,回家后不要说四门功课放平,其实就连最起码的“把上课内容复习一遍”这样简单的要求都难以完成,而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则看上去很用功、花了大量的时间却在每次考试时总是功亏一篑。

三、高三学生地理复习效率低下的表现

地理学科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即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及地理思维能力,并侧重考察地理思维能力,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这几方面能力都较差。

1、地理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在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名称和分布、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地理规律等方面掌握得不够系统,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和牢固,以致于在考试中出现无从下手、答题不全、得分点难以抓住、复习效率低下的局面。

2、地理技能方面。集中表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很多同学会漏看、错看图表;不能在图表材料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由于文科学生数学普遍较差,地理计算也成为阻碍他们发展的瓶颈;最令人头疼的是书面表达能力,很多时候只要几个字或几个术语就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在学生的笔下出现了重复累赘、前后因果关系颠倒、表述漏洞百出等各种“病症”。

3、地理思维方面。几乎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会出现国家区域比较题及评价反思人类的行动、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试题,学生不会把零碎的知识片段整合成新的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不会把心里所拥有的点灵活地运用迁移至别的情境中,常导致思维中断而茫茫然不知所云。

四、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无论是老师上课或试卷讲评还是学生自己整理复习,都要先找准学生易犯失误的集中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原因,纠正错误,避免类似现象再发生,整理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详略要得当,老师可以添枝,学生可以画叶。

2、参与性原则。高三教学切忌把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若老师一味越俎代庖包揽课堂则势必造成复习过程沉闷,效率低下。教师要适时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复习的全过程,鼓励质疑,鼓励争论,鼓励从“学”到“讲”,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与他人进行研究。

3、层次性原则。于教师而言,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老师要适时学会因材施教,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于学生来说,对地理每章节的知识点兴趣程度不一掌握程度也有差异,学生要反思自己的主要不足,确定复习的主次关系,忌用力均匀而无收获。

4、变通性原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讲解问题,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应变能力,如在学习了美国硅谷后就要对其他国家的硅谷布局区位进行分析;从德国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要联想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如何在有限的高三时间内有限的学生精力下提高复习效率以取得高一档次的成绩,一直是我和学生一直探求和努力的目标。我认为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头抓:

五、教师课堂提高复习成效的措施

1、加强双基训练。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中某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地理位置、地球运动、区时计算、气候、洋流、水循环、农业工业区位及地域类型等,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地理学的许多知识是要记住(背出)的但又不能靠机械记忆来完成。考后学生经常会以题目没看清、粗心为开脱的理由,但实际情况却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过关,属于该得分的点学生的失误率却相当高。所以在复习中必须加强双基的训练先抓住基础题才有前进的可能。

2、加强能力培养。地理图表、文字资料是地理信息的载体,高考题中很多试题都是要通过读图表、读资料获得有用地理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学生在复习中常见问题是轻“文”轻“图”而只重自身固有知识,他们常会不看图仅凭自己的固有知识进行回答,且很多学生的复习仅仅是“背笔记”的过程而不懂结合地图进行。读图的仔细程度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的高低,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分析处理能力。在每张图表中我都要求学生先看图再找出考点,读图时按照以下顺序:先读图名再看图型图例,去除图中的干扰因素,发现有用信息,最后找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尽可能找出考点、说出所包含的地理原理;在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对地方时、区时、相对高度、百分比、增长量、增长率等方面的计算要求学生提高正确率并要求时刻关注单位;文字表达方面要注意表述的正确性、规范性及前后顺序性,审题要慢、下笔要快,要顾及阅卷老师的心理,语言文字表述尽量简明扼要。

上一篇:初二物理期末复习建议下一篇:集美大学校园道路与机动车辆管理规定(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