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2024-07-11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共12篇)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1

高二阶段的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将纳入高考成绩,涉及到加分,因此,三月份又被学生称为“小高考”,近几年,学生为了抢占高考先机,甚至利用语数外时间专攻“小四门”,足见学生对其重视程度。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渗透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更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进行理解记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为重要,帮助学生通过复习深入思考,获得新知,最终达到目标。以下是笔者针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的几点思考,总结的一些实践经验、复习策略。

一、做好计划,统筹安排复习

浏览近几年的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大多考查的是基础题。所以,我们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应用方面。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教师必须先要研究好复习策略,面向基础,抓住关键,以地理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突破口,从近几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确定考试范围、侧重点等。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忆每个考点的知识链接,尤其是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点。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图认表,并从中学会总结与归纳。记忆基础知识不可硬背死记,要加强理解。地理知识的运用更为重要,因为学业水平考试中有一重要板块是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及应试能力,这将直接影响地理成绩。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记忆,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针对现实教学中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教师要统筹安排复习计划,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必修一课本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选择难度大、考点多的自然地理部分详细讲解。另外,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将前后知识点进行串联,避免学生因知识点过多而丧失记忆的信心。教师要找准死角,重点突破。

二、设计教案,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往往停留在记忆的层面,缺乏对知识点纵向横向的融会贯通,淡化地理知识点的组合和延伸,如同存放在电脑中的各种文件,不经过细致的分类整理,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审题不清,答题不够严谨。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少对知识点的加工整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各板块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地理学知识比较宽泛,考试涉及的内容较广,如果学生复习时事无巨细,盲目求全,就会身心俱疲,导致复习效果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准备复习计划时要简练,重点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以便理解记忆。简单来说,高中地理就是讲述“人地关系”。如必修一第一单元设计的是“宇宙环境”,讲述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概貌,自转、公转造成的地域时差、昼夜变化、四季变化、五代变化等。特别是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以及这些自然现象给人类活动、生产带来的影响。既涉及最基础的地理知识,还涉及了知识的运用与延伸,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突出重难点,将覆盖面拓宽。

三、培养技巧,灵活运用方法

高中地理教材选材宽泛,涉及到方方面面,且内容相对分散,不便于学生记忆。因此,学生要讲究学习方法、运用灵活的复习技巧,才能保证良好的复习效果。以下是几种比较实用的复习技巧:

1. 比较归纳法。地理学中有一板块内容是记忆事物的特点。我们就可运用比较法先找出同类地理事物的特征,比较它们间的差异,再用归纳法总结它们的异同点。例如,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从其产生原理,表现的现象,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归纳。再如冷暖气团势力的强弱,带来的降雨的大小、范围等也能运用此法进行整理。

2. 列知识结构图表法。有些地理知识比较繁琐,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应用知识结构图表法可以以果导因,逐步推理。如四季更替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分多种,直接原因是太阳的高低以及昼夜的长短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一果多因。通过列知识结构图表法,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比较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多媒体展示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基本规律,通过书本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这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就比较形象。教师可利用PPT课件或Flash等多媒体手段来演示。例如讲授昼夜变化这一章节时,就可通过投影演示,帮助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由此分析太阳直射位置,推理日出日落大致时间、地球公转速度快慢等地理问题。

四、关注时事,注重拓展交流

从近几年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来看,纯粹考查知识点的题型并不多,大多题目都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甚至有些题目还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教师要联系社会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答题。所以学生只记住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知识去分析、解释、评析当前社会问题。教师也可设置热点、焦点问题专题,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讲解,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第52题:某中学小明、小强同学利用寒假沿南水北调东线考察,发现从扬州到天津沿途植被景观的变化明显,两位同学在扬州附近看到的是;在天津附近看到的是。这种变化反映的是(纬度、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请两位同学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调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

五、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意识

对于地理学科,可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学困生是影响学业水平合格率的直接因素。因此,转化学困生是保证学业水平综合成绩的关键。从近几年的生源上来看,普遍存在基础差、难管理的特点,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有的连最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不懂。而会考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试,不仅要求其整体成绩,还要求其合格率,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要齐抓共管,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还要对其个别培养,让他们意识到会考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

学业成绩的提高在于教师精心准备复习计划,巧妙运用复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于学生认真学习领悟,理论联系实际,巧妙解决实际问题。当然,上述小考复习策略还须进一步完善,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开发新思路。

总之,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正规的考试,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来说,都是必经的,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用心,一定会有所收获。让我们正视小考,积极应对,用成绩来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2

我校学生地理课程基础薄弱,从高一开始就较严重缺乏初中地理基础。那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地理复习的重点在哪里?采取什么样的复习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呢?因此,XX高级中学地理组集众多老师之观点和意见,决定开展“XX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这一研究,希望为我校的地理高考复习工作寻找出一个突破口。

一、总体思想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 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从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人地关系、生产活动与国土整治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初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譬如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 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

比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二)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譬如等值线图是在历次高考中多次以各种面孔出现的地理图。我们在复习中可以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征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必须在图廊范围内,分清该图的比例尺,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我们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我们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 “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注重平时的单元与阶段性测试,地理学科的练习量远没有其他的数、理、化、外等学科大,也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大运动量、高难度的训练,故平时练习应慎重选择,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下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

二、实施计划

本次研究以高三地理备课组牵头,三个年级都进行子项目分工。高三备课组主要做的任务是研究近年高考重点,对知识复习进行选取,取舍内容要在每周的高三集体备课中认真讨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读取图表、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进行讨论和探索,及时写下心得体会,等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整理汇总,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高二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因为从近年来看,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也是与生活生产最相近的部分,符合新高考的思想。同时,做好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最后成果主要在于如何高效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高一备课组主要任务是打好学生理论地理的基础和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工作。高一组试行用开学前四周对初中地理进行整体复习,以便与顺利开展高中地理的学习。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的复习策略 篇3

一、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重视区域性和区域特征考查,通常以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由于区域地理空间定位非常符合地理学科区域性特点,并且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因此今后的地理高考依然会将区域定位作为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2010年以来,广东文综地理试题两题非选择题共56分,题型为填空题、简答题、开放式试题等。知识考查点落实在某具体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通过文字和图表提示,其中具体考查区域一个在国内、另一个在国外。如国内区域:2010年内蒙古西南部的E市、2011年甘肃省中部的石羊河流域、2012年长入海口的上海市、2013年青海西宁市。国外区域:2010年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2011年西欧及地中海沿岸、2012年加拿大西南部、2013年印度尼西亚。

二、区域定位方法确定

区域定位教学中,地图册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书。每节地理课都让学生使用地图册,查阅相关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知识,一幅好的地图所起的作用往往超过了同样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它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如何根据高考试题的特点进行准确区域定位,解决高考试题中出现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本人结合高考地理试题,总结出了区域定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 利用主要经纬线准确定位

新高考背景下的区域定位,不再拘泥于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式的再现考查,而是以经纬网作为区域地理试题中重要的背景要素,着力对其区域特征的分析和解读。为此,应该在脑中牢记八个主要国家的的主要经纬线,以此推及大洲的地理位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网”,进而“以点定面”,即先确定某点,再以该点为中心(或作为参照物)推测某区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参照点的选择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参照点不宜太多,否则难于记忆而达不到目的。

例题1: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_______半球,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 。

此题考查区域定位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根据经纬度可知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南,所以大部分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

2. 根据区域的轮廓特征或相对位置确定其位置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界线、海岸线等)的分布特征和各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山峰等)的相关位置来分析定位。例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广东像象鼻、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等。

例题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洋与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图中洋流的名称是( )

A. 加那利寒流

B. 西澳大利亚寒流

C. 本格拉寒流

D. 秘鲁寒流

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点,判断此图为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地区,洋流是西澳大利亚寒流(答案为B)。

3. 根据地理景观特征,判断地理事物所在的区域或范围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能正确判断所在地区位置,而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进行定位的重要线索。

例题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如右图)

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结合图中祁连山和腾格里沙漠等信息,可判断: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区域定位还可以根据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来定位。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定位等。由此可见,在进行区域定位的训练时,应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从大跨度到小跨度、先总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在头脑中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的同时还要多练、多画。

三、提高定位能力的几种途径

1. 运用地图,才能不断提高定位能力和解题能力。

2. 可借助空间联想: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联系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成——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3. 要对比区域的差异:区域的差异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复习时,可对同类地理事物(如水系的发源地、长度、形状、主要支流、流域面积等)进行比较,从区域特征、成因上分析相同点和差异,提高区域定位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复习中通过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准确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就实现了破解地理难题的第一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高考要求,在复习中必须注意学思结合,并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原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把庞杂零散和孤立的知识重新组合,充分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才能顺利解决地理难题,真正提高地理成绩。

地理专题复习中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篇4

分层教学是一种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的模式, 即在班级统一教学中, 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分成不同的层次类型, 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同的辅导,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异, 通过量体裁衣的实际施教, 实现分层提高。

在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中, 教师除了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既有认知判别 (智力、能力、知识基础等) 的差异, 又有心理方面 (情感、意志、毅力、性格等) 的差异。教师如果教学中对所有学生统一目标、统一要求, 往往会造成学困生压力过大, 同时又会限制优秀生的发展。因此, 依据专题复习内容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

根据高三地理专题复习的教学特点, 教师在分层教学中通常可采用“创设情境, 分层探究—归纳总结—反馈矫正, 分层提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为处理好统一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关系, 教师通常可采用“统一教学—分层探索—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统一教学”主要用于探究情境的创设、归纳总结等环节, “分层探索”是教师针对探究主题, 分别设置与A (基础良好) , B (基础一般) , C (基础薄弱) 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问题和要求, 进行讨论、探究。对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在归纳总结时解决, 或者在课堂或课后找教师个别指导。下面我以太阳高度专题为例阐述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分层探究

在“太阳高度专题”第一课时教学中, 我首先用统一教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复习地球自转运动, 引出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太阳高度概念及其一天中大小变化, 进而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我提出探究问题: (1)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多少?一天中什么时间太阳高度角最小? (2) 总结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其次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引起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我提出探究问题: (1) 总结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2) 利用教材必修Ⅰ24页活动2, 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图解推导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公式, 进一步推导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关系式, 极昼临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关系式。

(二) 反馈矫正, 分层提高

这一过程是分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实施分层指导的最好时机, 主要在课堂和课后练习中实施, 有利于调整分层递进教学, 实现分层提高的最终目标。因此, 教师应依据地理教学的课程目标, 设置全班学生都能完成的统一性基础必做题和旨在分层提高为主的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选做题可以展开组内讨论。必做题不能独立完成的学生则是教师重点辅导的对象。对于必做题目完成后的A、B层学生尝试去做选做题目, 以达到分层提高的目的。

(三) 辅导分层和作业分层

通过课下分层辅导可以查漏补缺, 实现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进步的教学目标。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 有着不同的辅导需求, 因此教师辅导的侧重点必须有所不同。对待C层学生, 可对他们重点进行基础知识的辅导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树立自信心;对待B层学生, 应该重点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地理学习、探究的思维, 培养地理思维素养;对A层学生, 则尽可能多提供给他们一些探究性强、多维度思考的问题, 鼓励他们想象、发散、求异, 锻炼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业分层:C类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B类学生在基础性题目的基础上, 要略有提高;A类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后, 增加有一定灵活性、创造性的题目。如在完成作业后, A层学生可适当做一些附加题。

(四) 评价分层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要有所差别。因此, 在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要允许学生异步发展, 实行分层考核, 分层评价。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 尤其是对C层的学生的一点点进步, 都给予尽可能多的表扬,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B层学生的评价, 既指出不足, 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对于A层学生的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和策略[M].长沙:华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物复习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习核心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可见,演示认知是学习核心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教学

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知识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角色转换。不仅要传授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思想和身心的发展,要教与学并重,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多种形式交流的模式,使课堂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

一、立足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

无论高考地理的命题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教材,即便是更注重考察能力,但知识点最终还是会回归到教材中,即所谓的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必须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为此必须多看、多记、多理解,要多查阅资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要熟悉教材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坚持写详案,我们在为学生详细讲解地理知识重难点内容的同时,还应增加各种生动形象的事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积极听课。特别是听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课,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且能为备课积累丰富的素材。

3.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中肯定会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多与其他教师沟通,博取众长。

二、扩充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是综合性和地域性强,即地理学科同时具备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教好地理这门课,需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广读书,勤读书,多读书,这对于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教好地理,不仅仅要掌握地理教材的内容,更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要了解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心理学知识。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努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许多学生学不好地理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地理思维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死记硬背——不理解地理原理,只依靠死记硬背来记住地理结论;地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全面分析问题;探究某一地理问题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逻辑性差。

针对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能力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来解决:

1.重视地图的作用。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最有效的方法。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地理事物是抽象的,地图所展示的地理事物则比较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传授这样的思想,使学生不仅爱上学习,而且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简化记忆。长期坚持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

2.多读书,勤动笔,完善知识结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同时要勤于动笔,课上认真做笔记,课后查漏补缺完善笔记。

3.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一些未知的、存在内部关联的东西。发散性思维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对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培养创新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逆向性思维是一种能开拓思路,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在现代教学中运用也很广泛。

4.理论联系实际。地理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中,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的影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去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例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上玄月下玄月、当地的气候变化等都是身边的地理知识。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地理知识多是比较抽象的,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各种的教学方式去向学生解释,使他们能够形象地理解。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的课堂,提升学生的素质。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都能够让学生受益。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以及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普遍地被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这些技术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提升课堂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素质,而且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为他们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地理学科虽然抽象但是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应用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地理教学规律和方法,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挖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田黎鹂.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浅谈[J].教学研究,2011,(08).

[2]李興杰.浅谈高三地理教学[J].课堂内外,2012,(01).

[3]赵东旭.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写算,2011,(14).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 篇7

一、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一) 符合教学改革的需求。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 不仅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而且与当代教学改革的观点不谋而合, 对完善课堂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改革当前在我国受到广大关注,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批又一批的鲜活力量。 但是许多学校仍旧是那种涂鸦式的教育方式, 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只把知识当做应付考试取得文凭的工具。 所以, 将地理教学案例融入教学是有现实意义的, 它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上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校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加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

(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问题, 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是每个人时时刻刻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因此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认识, 在生活中也显得至关重要。 而对地理的研究恰好适应了我们的这一需求。 所以对高中教学来说, 加强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 促进他们对社会认识的发展, 而且可以增进他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进一步认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些厌学情绪。 特别是地理作为偏文科性的一门学科,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 而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恰恰可以通过把抽象的地理原理、概念融入特定情形中,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案例掌握所学知识,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可以是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 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策略

(一)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

高中生的首要目标还是学习, 掌握学科知识, 为升学打好基础。 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 不能因为对课程改革标准的不同理解而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应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应用, 而且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所以地理教学的案例开发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制定, 坚持适度原则。

(二) 因材施教。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学生发展。 所以在教学案例的开发中必须关注学生接受能力。 如果所改革的的内容不能被学生理解、吸收, 那么我们所做的就都是无用功, 就是浪费时间。 但是若学生能理解、吸收, 那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可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 在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中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并与之相适应, 因材施教。

(三) 因地施教, 完善教学设施。

我国地域辽阔, 不仅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 各地的教学设施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统一的教材案例是不适用于所有的学校的, 因为它不仅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形成错误观念。 所以我们在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中应该坚持适应原则, 对各地的教材的改革应该一定程度上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 此外, 应加强对各大高校教学设施的完善, 增强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应试教育人才已经不为我们所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加强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对高中地理进行教学案例的开发是非常符合我们这一需求的。 它在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把所学知识扩展到生活领域, 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加强他们对现实的思考,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展开分析, 说明了增强教学案例开发的策略。 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 因此所探讨的内容多多少少有一些不足, 但是还是希望能通过此文章引起社会对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视, 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 2010 (18) .

[2]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 (8) .

[3]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 2010 (20) .

[4]齐凤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4) .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高中阶段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扩大, 知识的难度系数不断增加, 单凭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背诵已经无法掌握这些知识的精髓, 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必须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这意味着高中教育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 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养成, 多年教学经验表明,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

有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选整合教材, 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趣味化,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并注入新的教学思路, 启发学生思考,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氛围的建设。这是因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增进师生互动, 活跃学生的思路, 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氛围的建设等各方面考虑,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 挖掘地理学科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性格逐渐走向成熟。此时,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强的, 使得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探索欲。地理恰恰是一门探索人类环境奥秘的学科。21世纪, 人类实现了上天入地, 下海登极。这些技术涉及了很多地理知识, 离不开地理学科理论研究的支持。又如, 天外世界、九星连珠、通古斯爆炸、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等现象, 很多都带有地理性。只要教师善于挖掘, 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此类新奇的内容, 就可以利用这些奇异事物和现象, 逐步与地理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在高中阶段, 学习内容繁多,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高中地理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精选化与整合化,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 做好教学内容的精选化与整合化的关键在于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知识点错综复杂, 学习起来可能会产生混乱, 但有时只需改变知识点前后逻辑关系, 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应注重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组, 理清其因果、逻辑关系。其次,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 凸显主干内容。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繁多, 教学时常出现赶进度现象, 因此, 教师可将教材中的重复内容与不合乎实际的问题进行删减, 以保障课堂教学时限的高效利用。最后, 取众版本教材之所长, 做到海纳百川, 融会贯通。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各有特色, 对同一知识点的分析角度各有所长。这时, 教师应以教材为主, 同时吸取其他版本的优点。

(三)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抽象性等特点, 因此, 教师应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但在总体上,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例如, 采用情景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景, 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 从学生、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选材, 开发案例,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进行精辟讲解, 培养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地理现象的意识, 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采用形象教学法, 善于利用地球仪、地图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 创造直观形象的地理事物, 使抽象的地理理论、规律尽可能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然而, 教学方法因人而异, 教师的特长与教学风格各有不同, 因此教师要结合自身优势,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组合最优化, 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 建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共同构建, 相互渗透的结果, 它深刻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 学生个体性强, 思想开放,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更加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导师, 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启蒙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尊重学生的想法。其次, 要具备耐心、亲切的教学态度。课堂上, 面对知识能力有限的学生, 教师讲解问题要有耐心, 谈话态度要和蔼, 用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帮助学生, 从而使学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快乐地学习知识。

三、结语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有利于实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实现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兴.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中学课堂辅导:教学研究, 2015 (15) .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9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看, 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 往往把实验教学视频、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演示, 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 教学结束后, 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进行思考与评估, 也很少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 更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此, 我们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 制定详细的研究和实施计划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按年级分设两个研究小组, 实行组长负责制, 集体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 这些为我们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 研究需要的资料

主要有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实验教学案例, 高考和模拟考试试题中的现有实验设计, 网络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则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电子出版物 (光盘资料) 、网络出版物来获得, 然后对所搜集到的地理实验进行分类整理。

二、师生协同完善现有实验

(一)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应用整理好的实验案例

教师参阅实验案例准备实验器材, 多次操作实验, 认真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 确定实验是否科学可行, 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 将每次操作过程进行记录。例如:热力环流、地质构造、水土流失、水循环等。教师把可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对有实验操作的班级与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 比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质疑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教法比较:

根据对比数据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 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质疑程度, 学会了学习, 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是很好。

(二) 学生将完善的实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演示并讲解地理实验, 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照片、视频) 。学生完善的实验举例:

学生在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倾听着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许。学生通过实验活动, 增强了自身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 师生精心设计创新实验

例如:昼夜交替、温室效应、密度流、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设计创新实验, 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根据地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次序, 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 大胆假设、逆向推导实验步骤。遵循设计步骤反复试验进行论证, 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 完成整个实验的实施。

三、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和建立地理实验室

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 (试用本) , 一方面, 利用好已有的实验案例;另一方面, 课题组成员可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 并结合教学实践, 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所选编的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 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 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 实验步骤要严谨, 实验时间要适当, 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

(二) 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 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 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 在具备实验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处, 以及学生的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三) 针对所教学生选编地理实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 精心选择、修改和设计实验, 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 整合学校资源, 构建实验体系

研究成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设施和教师构成等, 开发符合本校实情且具有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的地理实验, 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

实施教学实践, 建立地理实验室。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地理实验课时;建设并完善地理实验室, 配置地理实验器材;装备数字星球、地形模型、地球仪、星象仪等。

在对高中地理实验的研究中, 师生一起努力着, 快乐着, 追求着……在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 师生实现了双赢。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10

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

教学究其本质在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是一种激励行为。有效教学就在于对学生主体行为的激励,也就是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行为动力,将教学内容积极地内化为自身的主观能力,然后通过后天的锻炼与思维能力的提高,逐渐外化成自己的实践能力,是将“小潜力”激发成“大能量”的过程。高中地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内在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突出,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本质上就是将地理知识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行为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多向思维能力的过程。有效高中地理教学是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纳入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从“想学”“愿学”到“乐学”的转换,“乐学”是最为有效的学习行为。高中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实现“乐学”的最为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在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而在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本质理性的缺失

虽然新课改推进了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但是很多教师对教学本质仍然认识不够深刻,教学视为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式行为,教师没有将激励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本质理性的缺失,造成教学效率较低,往往教师和学生很努力,但仍得不到好的效果。

( 二) 教学观念滞后,缺少现代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指导

教学观念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激励式教学观念没有真正地扎根于教师的思想理念中,由于教学任务及升学的压力,教师往往采取以往的高压式教学理念,以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引导学生,教学效果不佳。

( 三) 教学模式亟待革新

当前,教学模式上,高中地理教学仍然是黑板模式的地球仪效应,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有的学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将这种模式搬上“荧幕”而已,没有起到情境的创设,不能在课堂上呈现生动立体的内容情境,学生往往听不懂、无法感知自然地理的魅力。在很多内容上,脱离现实生活,大大降低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重点时,以考试为基准,而不是强调这一知识结构的现实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忽视课外实践教学,高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深入户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才能够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内涵,才能够感知地理课堂中呈现的实物。有关天文地理知识,只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深化。

( 四) 考核机制不合理,起不到有效的评价作用

当前,地理教学考试仍然采用卷面的模式,只注重对课本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的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只是对理论的死记硬背,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能力,考核机制不合理,造成学生情感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严重失衡。这种考核机制遏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很多学生在该种考核机制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

( 一) 将激励机制纳入教学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的本质在于对学生潜力的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激励机制,发挥教师主导作为,激发学生的潜力。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有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比如,高中课程《必修上册》关于天气环境保护一课,教师可以影像播放的模式,将南极的景象播放给学生,然后利用影片剪辑将冰山融化的情境与《后天》等电影灾难片段穿插在一起,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的观后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 二) 革新教学模式,导入多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革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情境教学、实践观察、问题导入等。比如,在讲述《必修上册》的有关宇宙的内容时,课前让学生自由创作,可以用图画,或者是FLASH以及文字展现对宇宙的印象,在课上分别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 三)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效教学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的同时,培养教师使用现代化课件的能力,比如多媒体课件、影像处理等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 四) 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传统卷面式的成绩考核学生的机制,已然不符合时代评价人才的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种评价机制的片面不合理性日益暴露。在当代多元、多样、多险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学生多元智能的评价日渐突出。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多种评价标准,对学生智力、语言、品德、情感以及动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科学公平健康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新课程理念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思想理论支持,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刻理解教学的本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并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渗透到高中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推动了教学本质回归的进程。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回归地理教学理性,有效教学内容,是各高中院校及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考;地理;综合题目;学生问题;教学策略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高考地理考试题目中,综合类题目所占比例及分数有所提升,其相应难度也不断被加强,考生提高成绩也受到了阻碍。按照目前地理综合类题目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来讲,其已经对高三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也提高了标准。由于受到初中较为基础性、浅显易懂的地理学习认知上的限制,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往往会从心里轻视对于地理的学习,认为仅仅需要背诵记忆就能够满足考试要求

[1]。但是依靠背诵记忆是远远不足以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拿到高分的。高考地理不仅仅考察考生对于地理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在相应环境下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地理综合类题目还考查着考生对于整体和局部的划分、知识和环境的结合、文字和图标的信息读取能力,以及考生在逻辑思考上的判断力及触类旁通的悟性。因此,针对学生在高考地理学习上、考试中的问题以及高考地理综合题对于考生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综合类题目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复习。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计划是保障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复习效果的前提条件,高三地理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复习进度和效果。教师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对于高考地理的要求,全面性、系统性、建设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复习[2]。教师的教学计划必须要涵盖高中所有的地理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同时高三地理教师还需要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规律和特点,全面掌握考试要求,从而能够针对性地对于常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解。除此之外,教学计划还必须要保证避免枯燥乏味,要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2、针对重点知识、学生问题反复讲解。作为高考地理试题的重头戏,综合题一直是令考生和教师头疼的角色。如何在地理综合类题目中拿到高分,甚至满分,这一直是高三地理课题研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填补他们在地理综合类题目上的知识缺陷,弥补他们的短板,针对考试的重点、往年常考点以及学生在综合题上的问题进行反复性讲解,加强学生记忆,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成绩。

3、配套进行试题练习,强化学生各种应试能力,构建知识体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除了按照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复习之外,还应该配套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试题训练,利用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减少学生对于高考的恐惧心理,增加学生对于高考地理試题的掌握,提升学生信心。根据地例综合类题目的特点,教师要着重讲解和加强学生生对于整体和局部的划分、知识和环境的结合、文字和图标的信息读取能力,以及学生生在逻辑思考上的判断力及触类旁通的悟性[3]。在学生做题的同时,教师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进行分类,挑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并提出正确的答题步骤,构建相应的试题应答模式,结合课本知识,为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地理知识答题体系。

4、监督学生复习进度,检查学生复习效果。教师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只有学生的成绩提高才是对教师最高的奖励。考试成绩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除了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之外,还必须实时监督学生们的复习进度,检查学生复习效果,不能不顾学生复习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地执行计划,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复习能够时刻跟上进度,狠抓学生的成绩,力求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把全部的精力投到高考地理复习中去

[4]。教师要能够在每一堂课中高效地引导学生复习,不怕辛苦,一丝不苟地对待和解决学生高考地理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追踪学生对解答的理解程度,确保学生的成绩能够最大化的提升。

二、结语

总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师必须要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填补他们在地理综合类题目上的知识缺陷,弥补他们的短板,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复习,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复习中和考试中的问题,加强学生对于综合题的答题能力,同時要狠抓学生实际复习情况,保障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复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高考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9(23):33-34.

[2] 郑晓东,林建风,梁玉笑.地理高考综合题复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16,04(01)52-53.

[3] 丁小源,姚红艳,耿文强.浅谈高考地理综合题复习策略[J].新课程(下),2015,02(28):11-12.

[4] 汤国荣,朱承熙,赵华东.小综合”高考模式下学案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02(01)64-65.

研究高中地理复习策略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不仅如此, 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引导, 强化, 甚至是灯塔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他才会主动去学, 才能自主去学, 才能将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来做。总之, 良好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然而, 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很多种, 比如, 以新激发兴趣, 以奇激发学生兴趣等等, 至于采取哪种激趣方法, 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等实际情况。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激趣方法和手段, 创设情境, 就是创设一种场景, 让学生进入这个场景之中, 进去之后思考根据这个场景设计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 可以先看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就是各个地方的雾霾天气, 看完之后让学生谈谈认识, 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 并让学生总结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这样场景的设定, 学生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一个方面, 更易于产生探究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地理课程的教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在功利化的今天, 学校, 教师, 学生甚至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 至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被忽略。这也是造成现在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这些东西距离自己太远。基于此, 在进行地理教学时, 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着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具有一种对问题不断思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每个人对社会和世界都有好奇的心理, 也都有一种探究欲望,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好奇心理,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需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表现出来。

学会质疑,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意识主要来源于质疑, 只有善于质疑, 才会自主解决问题。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让学生不要迷恋老师, 不要迷恋教材, 更不要迷恋答案, 要让他们学会质疑, 善于质疑。实践表明, 在学习中, 只有会质疑的学生才会更有发展。

三、拓宽学生的探究路径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但又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围绕教材展开, 但是也要高于教材, 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更有必要拓宽培养的路径, 让学生充分发展, 个性成长。

1.以校本教材为途径, 拓展学生的探究路径。校本教材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 但有高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可以结合我校和本地的实际情况, 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比如, 可以着重探究和分析我校所在地秀山, 这个地方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地下溶洞分布较为茂密等, 可以将此作为一节, 既拓宽了探究的路径, 学生也乐于学。

2.以课题研究为途径, 拓展学生的探究路径。在拓宽学生探究路径方面, 不仅限于利用校本课程, 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课题研究。每学期设定一个课题, 每人负责一个部分, 在期中需要汇报一次, 期末进行验收, 在此过程中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

由此可见,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宽学生的探究意识为途径,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确保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摘要: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立足新课改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学生以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因此, 我们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 更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是试图探究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以此推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印宝芳.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洋流”的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07 (13)

[2]孟成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2008 (06)

[3]刘琳.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5 (18)

[4]刘文溪.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 (03)

[5]吕娟, 魏世明, 林叶彬.“虚拟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24期

上一篇:企业设备管理相关问题下一篇: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