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2024-09-25

高中历史复习策略(共12篇)

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1

评讲历史试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它不是仅仅把答案简单地告诉学生, 也不像上一节课文那样有资料可查, 有教案可参考, 而要完全凭着历史教师的丰富经验进行复习教学。

一、评讲历史试卷必须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

在改卷的过程中, 特别是问答题, 每次都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基本上不知道怎样审题, 不知道怎样利用课本上的相关史实进行迁移。所以在评讲中必须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习惯。

2001年1月13日, 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 日本右翼势力举行了“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的彻底验证”集会, 否认南京大屠杀罪行。结合有关历史知识, 分析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为什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质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在看到上面的试题时, 有的学生一看这么长的材料问答题, 而且又是一个热点问题, 就有点心虚了, 不知道该怎样入手。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评讲中就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

首先指出这道题的要回答的问题总共有四个:一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二是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出现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罪行的原因;三是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四是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通过这样分析, 学生就不会漏掉问题。

其次, 在分析好问题后, 引导学生从我们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寻找有关的史实。这点是学生感觉最难的。因为在久远的历史里, 到底哪一个知识点才是我们要找的史实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迁移能力差, 找不到相关的史实, 只能乱说一通, 显得苍白无力。下面以第一问为例进行说明。

在这一道题里面,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与这一道题有关的史实:一是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采取明治维新的改革不彻底有关。二是与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 因为这一宪法加强了天皇的专制统治, 天皇与军部的特殊地位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三是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得到的巨大侵略利益有关。把上述三点让学生排列出来, 为后面的回答搭好一个框架。

最后, 找到史实以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样表达。我们要求学生在正式答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答题必须分点, 标上序号一二三等。二是在序号前写出简单的提示性的词语。三是论述必须文章化, 切忌语言生硬或太过简单, 并且要善于用历史科特有的语言来作答, 避免散文化或诗歌化。四是答题必须有正确的史实作依据。这就是答题的规范化。但在每一次考试中都有很多学生没办法做到这点。在后来问及学生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是因为太紧张, 所以忘记了。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思维习惯。

二、复习课必须坚持科学性、规范性与鼓励性原则, 努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一是讲评复习课前, 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 就能全力以赴, 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 就能加深记忆。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 整理知识可从横向纵向角度, 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简化。

二是按照不贪多、抓落实、定时练、重强化、多动手原则, 精选题目进行规范训练, 向规范要质量、要分数。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认真读题审题, 找出关键字词, 挖掘隐含条件, 获取有效信息;仔细分析题意, 弄清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答题得高分的技巧。

三是在分析成绩时, 我们在对优秀学生进行勉励进取时, 应更多注意成绩不好但在某一次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 只要他们在某一道题取得一些进步都应及时表扬, 力争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整体上提高成绩。

三、在历史复习教学中应遵循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理念, 为此, 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 贯彻民主教学的思想, 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观点,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 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是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 多方参阅各种资料, 力求深入理解教材, 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 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 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二是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 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明确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历史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三是在作业批改上, 认真及时, 力求做到全批全改, 重在订正,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教师应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存在优点和缺点, 对学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 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 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一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 即使不然, 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二是因势利导,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 以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其次, 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学生, 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 他们应该享有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 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三是真正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 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 一旦学生发现有假, 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做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 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 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 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 信任他们, 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 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摘要:在高三历史备考阶段, 教师要重视科学评讲, 总结经验和教训, 节约时间, 提高复习效率, 帮助学生找出出错的原因, 避免下一次考试出现同样的错误, 提高应试能力。本文对高三历史试卷的评讲和复习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讲评复习教学,答题规范化,非智力因素,两大基本方略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3.

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2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其中还包括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方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以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复习课是高中教学中常见的课型,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学过的学科知识技能并将其系统化、条理化的必要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弥补教学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高中历史内容较多、体系复杂,因此,上好高中历史复习课,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复习课教学现状

1.学生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欠缺高中历史知识点多而杂,虽然在新授课时每节课教师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但都是局部性、片面性的。学生对所有学过的历史知识并不能构建起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2.复习课大范围撒网,求全求细而忽视针对性因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考纲对知识点的考核要求也有主有次,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甚至本末倒置,复习效果势必事半功倍。

3.复习课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发挥不够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然而,如果不以教师的主导为前提,对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缺少必要的解释和补充, 大撒手完全让学生自主复习,复习课很容易流于形式。

二、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我们知道复习课的讲解过程中具有跨度大、范围广、知识点多且纵横交错的特点,往往会给学生无从下手,散沙一盘的感觉。在这个时候作为授课教师而言应该侧重于主干知识的串讲,帮助学生拨云见日,理清线索。让学生知道今天所要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

1.教学内容和方式要有针对性,注重能力扩展,学以致用。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理论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所以注意培养学生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能够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规律,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及时自我反馈,调整好自己的学习,使复习更富有成效。教师应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做好复习课整体结构的设计,注意复习方法的渗透,关注课堂细节,做好课后反思和总结等工作。指导督促学生课前及时预习回顾,课上紧跟老师复习思路,自主查缺补漏、梳理知识,锻炼能力,课后认真落实复习内容。

三、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相对其他学科知识点而言比较琐碎和繁杂。但是面对高考的选拔学生还必须掌握。可是如果死记硬背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时间长了很容易把知识点混为一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用口诀式的方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起来。这样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非常便于学生加强记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在教学目标上,新授课重在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新知识,而复习课则侧重帮助学生巩固、整合已有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以致用。

2.在教学内容上,新授课是就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辅以必要补充,知识较浅,而复习课则要在巩固已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前后纵横联系,进行深入探究。这可以说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

3.在教学方法上,新授课基本是在一课体系内对各部分进行详细讲解,以兴趣为引导,重在难点突破, 而复习课则不拘泥于课本顺序,注重整体知识框架的构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在师生角色方面,新授课以教师讲授引导为主,而复习课则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探究。

四、在历史复习课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历史复习课,教师应一步步有条理地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也会留下有条理的印象,如果教师讲课时就一团糟,历史内容一会是明代,一会是唐朝,那么学生就会在脑子里留下千丝万缕的知识点,但是却不能连贯在一起,容易混淆学生的记忆。所以,教师有效地计划课程安排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做了最好的准备之后就要看学生的了,那么,我认为学生在历史复习阶段就要调整好心态,将复习作为一次新的学习过程,抛弃以前不自信的不良心理,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认真听讲,对教师在课上所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做好笔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框架,寻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规律。因为我们都知道,历史包含了我们中华从始至今的知识点,可想而知,知识点是很多的,而且里面会有许多类似的东西,也有容易使学生混淆的东西,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记忆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增强复习效果。

总之,“上好历史复习课”,教师不斷加强培养复习,这是教学策略重要之一。

参考文献:

[1]朱邦同. 新课标下对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的思考[J]. 学园(教育科研),2012,06:54-55.

[2]付知章.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课的重要性[J]. 新课程导学,2013,30:64.

[3]吴希. 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策略[J]. 新课程(中学),2014,04:142-143.

[4]余廷飞.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J]. 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2:82.

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4

一、用文明史观整合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从纵向可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从横向可划分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纵、横文明相互交融, 纵向文明如依据生产力来划分, 即都包含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已按文明史观的要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政治文明———必修一;经济文明———必修二;精神文明———必修三;并明确规定三种文明各设一道主观题。高考命题专家也明确提出, 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 构建学科体系, 并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 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二轮复习策略。

1.按文明史观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政治文明:核心是制度创新, 包括中国史的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世界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主法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文明: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突出中华民族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世界史突出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关注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总趋势。

精神文明:中国史强调儒家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艺成就;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成果。世界史突出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近现代西方科学和文艺方面的成果。

2.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

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与正常、正当的交流融合, 承认历史发展多样性和统一性, 同时也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二轮复习时, 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设计1:比较16世纪前东西方文明

二、用全球史观进行知识的重新架构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的过程。全球史观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认为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决定因素。

全球史观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殖民侵略、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间的关系, 并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笔者认为, 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以下知识的重新架构: (1) 新航路的开辟; (2)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与明清的反封建思想;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康乾盛世; (4) 欧洲近代科学和中国传统科技; (5) 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的革命和改革; (7) 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 (8)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新中国的成立; (9)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10)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2010年苏州一模考试中, 把对整体史观的考查放在了主观题的首题, 体现了对全球史观的高度重视。试题的立意、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都有新的创意和启示。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 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 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 可能会对l5世纪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 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 评价航路开辟。

三、用近代化史观指导知识的归类整理

一般说近代化即现代化, 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即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 即从人治到法治, 从专制到民主等;二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 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三是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四是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按这观点, 笔者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这个专题进行以下整理。

(一) 资产阶级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的努力

1.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开始了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虽失败, 但对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迈出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在我国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5.辛亥革命后,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进行的不懈努力: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党成立、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6.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 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 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措施

1.建国初期建立民主政治: (1) 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 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健全完善民主政治。

(1)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 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3)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经二十多年的努力,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 1984年, 政府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1998年,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复习完该专题后, 学生就能较好完成下面的例题:

例题: (苏北四市二模22.) 阅读以下材料: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因为在世界上, 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 不能者必遭惨败, 毫无例外。———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近代前期, 针对蒋廷黻提出的命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方面做出了怎样回答?资产阶级积极投身近代民族实业, 为什么没有能够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教材, 新课标, 新高考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才能不辱使命, 在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高考二轮复习效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该文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 从用文明史观整合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用全球史观进行知识的重新架构;用近代化史观指导知识的归类整理三个方面就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中的新史观策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新史观,策略

参考文献

[1]曹桂林.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J]

[2]付玉成.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现代史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

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5

一、蒲丽萍老师关于《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

1、考试依据、性质、题型、各部分的比例中考历史科目命题,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6

1.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和目标。

中考兼有“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生招生考试”的性质,决定我们在备战中考时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的方向和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还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先列出一个总目标,如以在中考时考多少分为目标;然后,再具体列出一个个小目标,对总目标进行细化。列小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小目标要成一个体系、呈阶梯性,即后一个目标要以前一个目标的完成为前提。

2.全面基础复习。

中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为主的。如果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的话,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应当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正确的复习策略是先将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九年级下这6本教材按顺序复习一遍,形成对知识的总体理解。

3.重点复习、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在全面基础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根据考试说明或者根据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总结出常考的考点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抓大放小。同学们还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专题复习,这样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以便提高复习效率。

4.关注历史地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

有些中考历史题会利用历史地图,如军事路线进攻图、交通分布图、古代都城分布图等,来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掌握情况。所以,同学们在学好历史的同时,注意地理学科中有关地图的分析和判读方法,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解答中考历史试题中。

5.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思想品德学科一样与时事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中考历史命题也会紧跟时代步伐,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在遇到有重大影响的时政新闻时,可以主动地、有意识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找出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地方,用历史学科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时政热点。

6.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遵循遗忘规律。所以,在完成全面基础复习和重点复习后,同学们要及时进行巩固。大家都知道,巩固记忆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习题训练。所以,同学们要挑选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挑选习题是有方法的,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应先挑选一些与教材知识同步的练习题进行训练,然后再挑选一些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训练。在做完习题对完答案后,最好将自己做错的试题标注出来,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避免以后碰见类似的试题的再做错。

7.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实际的复习中,有好多同学不重视这一步骤,认为已经完成基础复习、重点复习,并且也做了相应的习题进行强化和巩固,已经可以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了。这种想法和认识是有偏颇的。因为中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它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它还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关乎自己的未来,有些同学会因此而紧张。所以在有时间限制和紧张的氛围中,心理较差的学生在中考中发挥失常,达不到自己应有的水平,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学们有必要在习题强化训练后总结一些好的、快的、相对简单的解题方法,以提高答题效率和质量。例如,针对选择题,可运用“排除法”的解答方法:排除绝对表述的选项、排除含义相近的选项、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等。针对材料式历史主观题,解答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这是因为先读设问,能明确命题者要问的是什么,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以节省时间。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7

一、梳理知识, 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 纵贯古今, 横通中外,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俗话说:“学习得法事半功倍, 不得法事倍功半。”此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 化繁为简, 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学生普遍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类更是耳熟能详, 不在话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普遍呈割裂状态,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事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不深有关, 也跟教材的编排有关。现行的教材是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的混合, 给直线、单向思维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 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具一定逻辑关系的历史观。教师组织中考历史复习, 相当于引导学生第二遍通读历史。打破教材框架、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大历史主线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呢?笔者首先借用了数学函数知识, 以历史时间为“X轴”、历史内容为“Y轴”, 给学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坐标”。其中, “Y轴”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刻度”。有了这一坐标, 学生便有了参照物, 能初步理顺一定范围内各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某一历史时期, 各领域的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某一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等。有了此基础, 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编排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笔者便能针对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各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线索。

(1) 中国古代史部分, 最常用的是以王朝的更迭为线索。对于这一条线索, 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构建过程比较吃力, 且容易遗忘个别朝代, 以致线索残缺。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借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来作提示, 把夏商周以外的王朝更替划分为三“分”三“合”相间的几个阶段, 辅以惯用的“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口诀”作讲解, 如:“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便能较为形象、轻松地理解并掌握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线索。

(2)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 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两条线索。其中“屈辱与抗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这是一条比较容易把握的线索。而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自成立以来, 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贯穿了近现代的中国, 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此外, 中国近现代史两册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较细, 除以上列举的两条主要线索以外, “近代化的探索”和“新中国的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教师可根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 帮助学生梳理出两条分支线索, 在此就不做累赘。

(3)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世界历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地理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介绍的那些国家, 学生根本和现实联系不起来, 不知道它们和今天的那些国家是否一致, 有何联系;二是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多是只言片语, 章节之间跳跃较大, 造成学生的时空概念松散。而诸如人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等内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 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干扰, 构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要线索 (图1) , 以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信心。二

二、发现特点, 总结规律

为学生构建了大历史的宏观概念后, 教师便可着手引导学生回归微观的历史知识, 注重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考历史只考选择题, 本文在此围绕选择题的解答展开探讨。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设计灵活多样, 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历史选择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的识记, 还可以考查学生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比较、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但中考历史无论考什么内容、怎么考, 其命题都可以根据历史学的要素概括为时、空、史、论四个方向。

1.历史时间的考查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可以用确切时间、历史阶段或中国史中的年号作表述, 时间是组成各种历史逻辑关系的最基本依据, 初中阶段的历史试题一直比较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查。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时间的能力。如:

【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2011年是辛亥革命 ( ) 纪念。

A.99周年

B.100周年

C.101周年

D.110周年

2.历史空间的考查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尤其是人文地理, 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更是密切, 因而, 地理知识的运用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考试当中都时有出现。

(1) 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

【例2】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使当地变得“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该水利工程位于现在的 ( ) 。

A.四川地区

B.河南地区

C.湖北地区

D.陕西地区

(2) 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

【例3】图2中所显示的是历史中哪一条著名的路线 ( )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红军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3.历史事实的考查

历史事实, 它包含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都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类型的题目, 因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复述、理解、分析、判断、比较等多种能力而备受青睐, 是初中阶段历史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如:

【例4】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 (1) 参加中共“一大”; (2) 重庆谈判; (3) 在黄埔军校任教; (4) 红军长征; (5)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 (1) (2) (3) (4)

B. (2) (3) (4) (5)

C. (1) (3) (4) (5)

D. (1) (2) (3) (5)

4.历史结论的考查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 是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初中阶段有关历史结论的考查, 主要方式多是历史结论鉴别和概括性结论。

(1) 历史结论鉴别, 此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本主要结论的掌握,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课本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如:

【例5】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 。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C.造成了世界战争频繁

D.造成东方落后, 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2) 概括性结论, 此类题目的备选项是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概括而成, 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鉴别能力, 运用历史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6】俄国是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三、有效训练, 提高技巧

就命题方式而言,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陈述式、否定式、不完整式、判断式、疑问式、文字材料式、图片材料式、比较式、组合式、排序式、情景式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种命题方式, 平时要注意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学会根据复习材料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设问, 模仿命题人的思路逆向复习, 以求知己知彼、巩固所学。

总之, 教学没有必胜之常法, 但贵在得法。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运用教材这一载体, 针对当地教学现状, 以学生的特点为依归, 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信心、夯实基础、不断探索, 促使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轻松而高效的复习方法, 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此, 考生便能取得理想的中考历史成绩。

摘要: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现状, 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观, 打破教材的框架, 梳理教材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题, 总结考试规律, 并组织学生有效训练, 提高学生应试技巧, 以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8

一、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1中国近(C代H3)化2C、=工CH业CH3化、民主化是中国10.近4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2民主主CH3义CH革=C命H2的两个历史过程,尤2.其03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目前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1. 知识性失误。

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概念模糊、知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面、知识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 思维性失误。

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缺乏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的同学因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 缺少计划性。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必修一、明天必修二,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必修一、或复习必修二、或复习必修三,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三、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升。

第一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加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相关知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四、全面复习

初三历史中考复习策略研究 篇9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夯实基础, 平时重理解, 考前重记忆。

历年中考, 万变不离其宗, 总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凡课标所要求的、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或现象, 如:近代化的探索、长征、抗日战争、改革开放、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二战史、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等等, 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同时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前提。由此可见, 夯实基础, 注重知识的积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 如何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呢?我以为:

1. 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结构。

初三复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 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 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 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安徽卷第3题: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

A.自然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C.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诸如此类的题目各地试卷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并能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3. 注重对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与综合。

如2007年南通卷第25题: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它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这座城市获得解放是在 ( ) 。

A.辽沈战役之后

B.淮海战役之后

C.平津战役之后

D.渡江战役之后

本题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入点, 考查了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 本题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 实质上是对学生关于几次重大战役的综合考查, 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同类知识的整理、比较和综合。

二、关注现实, 贴近生活热点, 以史为鉴,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重视与时政要闻相关的考点。

以时政或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 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此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 命题形式新颖, 备受命题者青睐。在平时的复习中,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的纪念活动。

瞄准社会热点, 突破学科综合, 培养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感知能力, 特别关注周年性历史事件的考查。这些周年性重大事件都是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命运的问题, 如2007年中考大多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 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西藏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2009年将是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二战爆发70周年等。

2. 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反映的热点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 选题紧扣时代脉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时政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课本相关知识的链接, 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

3.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题:2008年5月, 奥运圣火闪耀江淮大地。请将圣火传递城市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

此题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加强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 同时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 使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因此, 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史生活化, 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走近、体验、感悟历史, 凸显历史的时代性。

三、加强专题复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考试, 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命题方法往往是“小切口、大跨度”, 即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切入, 然后延伸开来, 考查与之相关的众多知识点, 这种大跨度经常体现在对传统的专题和知识线索的考查上。因此, 专题复习在初三备考复习中十分必要。不过, 专题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专题设计切忌大范围, 要尽量小型化。每一组选择题, 甚至材料解析和问答题往往就是一个小专题;2.专题讲解不能仅仅简单罗列知识点, 要让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线索, 还要挖掘隐性知识, 用新视觉审视专题, 找出新的切入点。3.专题梳理要尽量从不同角度整合知识, 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片, 以人物为中心, 注意中外史的结合, 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四、重视乡土历史, 贴近学生生活。

如2008年南通中考卷:以南通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张謇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历史知识。张謇是南通的历史名人, 其贡献对南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类似这种对乡土史的复习考查, 体现了地域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本地实际相联系, 彰显地方特色, 以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这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功能之一。

五、加强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1. 加强典型例题的解析。

这是复习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考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环节, 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及规范答题的要求。在例题设计和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2.要分类型;3.要以例带法。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这一个题的做法, 更是这一类题的解法, 也就是要通过这一个题的讲解教给学生这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求, 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最关键的, 因此历史复习课的典型例题解析要注意学法指导。

2. 指导学生高效练题、练好题。

应用练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练习题型训练学生的能力也不同。例如, 填空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选择题偏重于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改错题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能力;问答题则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史实, 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论证的能力。以上能力提高了, 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变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

中考历史复习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彻底更新复习观念

(1) 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探究史实。这是确定复习内容的标准。历史教学的价值, 主要在于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历史情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社会理解能力。因而, 那些最具现实意义的历史知识, 必将成为复习重点。比如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化的探索, 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2) 要学会立足教材, 挖掘教材。立足教材, 是确定复习方法的标准。要在师生多边活动中通过运用来理解教材内容, 从而把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 发展学生人格。如通过学习历史, 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

构建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揭示了历史事物的联系, 是理解教材, 提高综合能力的桥梁。主要类型包括章节结构、单元结构、阶段结构、专题结构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都分别有十个单元的教材编排, 我们都可以用章节结构和专题结构的形式来构建知识体系和架构。

概括历史的阶段特征。首先, 把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有突出特征的阶段。如中国现代史的1949~1956年可以称之为过渡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称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世界史中14~17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 17~18世纪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时期;19世纪中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或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扩大时期;其次, 根据知识结构, 概括阶段特征。例如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属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因素的改变, 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征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四个武装斗争时期, 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取得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的历史。

三、善于联系与比较

面对全开放的考核形式, 必须让学生学会联系与比较。

(1) 相同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如同是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性质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同;又如, 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果不同;等等。

(2) 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胡锦涛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内容与党建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分析等。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篇11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不离课本;以纲为纲,不离大纲”的精神,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力求知识系统全面,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能力,把握重点难点,力求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列出大的结构、线索,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团队精神。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奉献精神。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把高考摆在第一位,顽强拼搏,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情感教学精神。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各尽其妙。

4.精益求精精神。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细如发丝儿”,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答题也是一种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考场如战场,要“有勇有谋”,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大胆探索,求证历史,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

4.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每遇大事须静气”,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按高考要求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把学生应试生物钟调到最佳状态。提醒学生考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稳扎稳打,正常发挥。告诉学生考试时保持一种好心情、一个“冷”头脑和一颗自信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历史复习应考策略探究 篇12

一、以教材为载体, 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是指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目录、正文、小字、注释、学习思考题、课本插图、年表等, 而且要包括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事实、概念、结论、现象、人物、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 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出其内涵, 才能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 历史知识面覆盖广, 能力标准要求高。 为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学生在复习中多看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达到三遍以上, 甚至达到熟记的程度, 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教材是学习的工具, 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根本, 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 是学生答题的前提, 是获得高分的基本保证。 要取得理想的成绩, 就必须以课本为载体, 深厚基础, 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尤其是在经过两轮复习过后的冲刺备考阶段, 很多考生常常忽视了课本知识, 单纯为了做题而做题, 结果往往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 或者是历史语言不精练, 知识记忆不准确, 不少同学最后都有答题似是而非的感觉。 2014年贵州省高考文综历史卷得分偏低, 究其原因, 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造成的。 因此, 立足课本, 依据考纲, 夯实基础是当务之急。

二、整合教材, 将所学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归纳过程中, 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 根据各复习阶段, 可分别建立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 章节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 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才能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 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比如:无论是哪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历史, 都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这样, 我们就可以把人类历史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归纳为政治文明史、 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三大类, 更便于分析比较, 加深理解。

通常情况下, 先可依据历史知识的门类纵向重组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历史知识成为大专题, 然后可以根据需要组成个别小专题。 如经济文明史这个大专题, 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经济、近代经济、世界经济三个专题, 古代经济按生产部门分类又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小专题。 专题复习要特别注意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经常就是一些小专题考查, 体现了对学生的能力考查的要求。 只要我们平时用心, 复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选试题, 重点训练, 掌握技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指出: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新课程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 复习的最后阶段, 在日常学习或复习当中, 会经常发现不少学生或忽视练习, 或盲目做题, 其效果自然不佳, 要提高复习效率, 需对近三年各课改区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 熟悉高考题型与读题、审题、答题的基本要求。 文科历史试题可渭浩如烟海, 训练是有必要的, 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不宜过多过滥, 这就要求教师多研读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 多研读市场上规范的复习资料, 为学生做出选择。 在精选试题方面, 应注意把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选择题目归类掌握, 然后举一反三, 把一些具有新意、创意的题目挑选出来, 增强变通能力。

进行各项题型的专项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进行认真总结、归纳。 比如选择题, 要仔细审题, 看清题干和选项, 读懂材料, 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填图、识图题, 要看清图表, 回顾所学, 分析图表的历史背景;再比如解答材料解析题时, 要求学生可用以下步骤解题:第一, 先看材料出处, 大致断定材料属于什么时期哪一方面的内容;第二, 再审问题, 列出问题要点;第三, 带着问题读材料, 获取有效信息, 并列出相关有效信息;第四, 问题中有“根据材料”的, 答案可从材料中得出, “结合材料”的答案要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 这样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 每次训练之后, 要反思其成败得失的原因, 才能取得进步。 例如:历史科失分的原因, 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 等等;有的学生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 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有的学生是答题不规范, 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谬误之处, 还请同行老师们批评指正。 但是, 只有不断思考、不断研究、大胆创新, 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和应考能力, 才能为高考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摘要:纵观历届历史高考题就会发现:历史高考命题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学科能力。因此, 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教材为载体, 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二是整合教材, 将所学知识专题化、系统化;三是精选试题, 重点训练, 掌握技巧。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策略,教材,专题,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学政史地.2014, 10.

上一篇:设置专业下一篇:生猪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