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2024-10-28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精选8篇)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1

作者 | 纸盆

1、建立知识体系

高中的历史知识涵盖面很广,而且知识的深度也蛮深的,而且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混乱,所以我们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和梳理,最好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联系起来,最好把这些知识点分类集中整合,还有分层次的整合,这样更容易学习了。

2、重点知识重点突破

高中历史的知识存在很多重点的内容,所以对于这些内容要重点的突破,最好对这些重点知识最好归纳,一定是要会背诵的,而且还要会理解,在归纳的过程中做好专题化、系统化,最好再通过练习题来提升。

3、 视频学习法

历史光看书本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很枯燥,其实历史课本里的知识其实都是由视频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各个时代的历史视频或者各个历史事件的视频,通过视频我们更能主观的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对记忆历史知识也更简单一些。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2

一、科学设问

设问是问答的首要环节, 不能杂乱无章, 要有针对性, 瞄准核心教学内容进行梯度设疑, 递进发问。为此, 历史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 确认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知识等核心教学内容, 提炼循序渐进的知识主线。案例研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因此, 历史教师要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 营造符合教材逻辑顺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唤起求知欲望。

例如, 复习高三历史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 我确定的主要学习目标是: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原因, 教学难点是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通过解读《考试说明》明确一轮复习应紧紧围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条主线。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 无锡的名人“荣氏兄弟”、“梅园”等都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很好素材。因为他们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因此我精心营造了从“荣氏家族”的兴衰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探究情境, 并紧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主题层层设问来探究 (史料略) 。 (1) 结合材料, 联系教材知识思考: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因素有助于荣氏兄弟创办企业呢? (2) 结合材料思考:荣氏的企业在此期间获得了大发展, 你知道他们遇到了什么机遇吗?除了机遇还有什么因素促使其有了大发展? (3) 材料中说荣氏企业1920年“从盈余转为亏损”, 请分析其原因。 (4)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1937年一声炮响”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就全国而言, 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此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6) 荣氏企业在此时期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 抗战胜利后, 导致荣氏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 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坚持论从史出原则, 通过讨论归纳得出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和推动因素, 从荣氏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教师在设问时要克服过难或过易, 避免学生无所适从或过于轻视。

二、耐心等答

教师呈现蕴含问题链的思维情境后, 不能马上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 而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具体情境, 等候几秒钟, 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结合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做出决策、组织答案。这个时间比较难把握, 有些专家建议等候3到5秒钟,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 创造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 学生能提出更多的其他解释, 给出正确答案的概率会明显提高。过急叫答, 会导致学生思维结果草率;候答过于漫长, 会导致学生思维重心发生偏离从而使注意力涣散, 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和课堂效率的低下。教师有条件时可以做实验, 根据问题性质和学生学习基础等具体情况做增减, 看看时间加一秒减一秒, 学生的回答最佳表现在几秒之内, 确定这个班不同层面学生合理的等答时间。上述时间为第一等待时间。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也要留出2到3秒的间歇, 然后再去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是第二等待时间, 能增加学生思维的思辨性, 进行推理性叙述, 完整地作出回答。甚至增加学困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因为这个时间太短就会打断应答学生的思路, 剥夺其他学生听取和思考的机会;时间太长则会造成沉默和冷场, 形成尴尬气氛。此外, 教师要注意安排自己在等答过程中的观察活动, 如环顾全班, 观察学生对应答的反应、对教材的研读、对资料的参考, 尤其是眼神、脸色、手势、坐姿等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 然后加以正确引导、调节, 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 不断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参与度。

三、灵活叫答

候答后叫哪些学生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 是师生互动中不容忽视的细节行为, 也蕴含着教学智慧。但是不少历史教师随心所欲, 只凭感觉提问, 覆盖面不广。科学的叫答首先要面向全体, 关注到学生各个角落, 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均等的发言参与机会, 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设问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叫答, 而不要“乱点鸳鸯谱”。当然, 在形式上切忌按座次、学号点名叫答, 而应打破次序, 有目的地随机提问, 可大大减轻学生焦虑水平, 集中全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以复习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在突破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9世纪40~70年代) 这一主题时, 较简单的题可以叫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回答, 让他们温故而知新, 锻炼表达能力, 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 “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图一、图二与哪个重大事件相关?它们分别又是什么企业?与图一、图二相比, 图三属于哪种经济成分?三幅图片又同属于什么企业?为什么?”而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例如, “材料1和材料2直接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哪些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有哪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激发他们的探究学习热情, 提高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技能, 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四、智慧引答

善于诱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面对学生答错、答不出、答案偏离主题以及不够完整、准确等情况, 教师切忌急躁行事, 求全责备, 也不宜马上全盘托出正确答案, 而应耐心期待, 设法促使转机, 以助学生悟出答案, 答全所提问题。可利用逆向思维反问学生“是吗?”“真的吗?”“真是这样吗?”激发学生斗志, 在反省中明确自己回答的不足, 调整解题方向。也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 请其他学生帮补答、修正。还可化难为易, 将原问题进行分解, 简化为若干小问题, 降低问题的坡度, 以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 接通学生思路。最后, 还可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迁移, 减少学生的陌生感, 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触类旁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答案。

例如, 在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我提出一个问题:“结合图表谈谈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紧皱眉头, 满脸茫然。我知道问题大大超出了学生现有的历史素养, 于是, 我又面带微笑, 沉着冷静地抛出了两个台阶问题: (1) 19世纪末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对应思想领域的主流思潮是什么?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政治、思想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借助这一学习支架, 学生思维得到延伸、扩展, 经过进一步思考, 逐步搞清了问题的答案。在引答的最后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概括, 公正地指出其优点和不足, 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避免部分学生将应答中的某些错误回答当成正确答案。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史实,按中外史分别编写。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人教版”的专题设置完全与新课标相同。在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结构设计中,遵循了“古今贯通,厚今薄古”的原则。在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古代史的内容史仅占1个,近代史的内容占2.5个,现代史的内容占4.5个。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笔者对历史必修二的复习方法做了如下探讨。

一、以课程标准为纽带梳理历史知识,把握历史命题方向

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狠抓课标,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考生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复习阶段,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即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形成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最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关注社会时政热点、研究热点、课程改革热点、教学改革热点;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实现对考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效统一。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关注自然。新课程既然关注文明史,必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史料的鉴别和评价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要设计一些政史地相结合的题目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二、多角度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高中历史教材的8个学习专题中,对同一个学习专题可以从纵向与横向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如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学习专题,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等方面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以纺织业、制瓷业、商业、城市或者其他知识点为主题纵向梳理不同时期相同主题知识.也可以以时间为主题横向梳理同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在历史必修二中,也可以以不同学习专题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题进行知识梳理。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等等为主题梳理知识。学生在复习时应该多角度建构历史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与理解历史问题能力。

三、掌握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

近年来的高考题型中首先是传统与创新交替。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基础与能力并重。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再次是情感与生活结合。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第四,历史与现实互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试题的综合性。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四、历史复习必须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

五、历史复习应注重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知识,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知识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法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如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方式的比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情况比较等等。二是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方法。如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较。三是类似比较法: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特点的比较、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等等。四是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六、纵向性阶段复习法

通过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并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4)“文革”十年内乱时期(1966-1976年)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通过阶段的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复习的目的。

当然,复习迎考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联系本校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搞好教学而积极探讨。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4

[摘要]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自实施以来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来探讨一下如何让高中教师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效果,帮助学生有重点地有层面地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增强英语应试的自信心。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是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达标性考试。考试是对高中学生必修课程学习达到的水平做出基础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2013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英语》的研读,并结合2012年英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高中英语教师如何科学安排教学计划,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教学效果呢?现以在近年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朋友切磋,以期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有效达成考试大纲的培养目标。

一、紧扣教材、钻研考纲

根据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的命题依据: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现行教材《牛津高中英语》(必修1至必修5模块)的教学实际进行命题。那么教材就是教师和学生永远依托的中心,掌握了教材各项知识点的精髓,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就可以解答各种题目。统计显示,2012年英语学科试卷内容大约75%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教材,例如:完形填空、摘录信息和双向翻译等题型都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所以教师在复习时要回归教材,紧扣教材,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用考试大纲来指导学业水平应考工作,加强高中学生必修基础知识的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纲是我们复习教学的行动方向指导:它帮我们理解学考的命题依据、命题原则、考试内容、难度以及考试导向。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认真钻研考纲,理解考试命题导向,把考纲和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心有成竹。

二、活用教材,专题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题型,内容,话题等范畴来整合教材,活用教材,以达到专题复习的目的,以便在分离测试时达到较好的效果。

分题型:按试卷的结构进行听力、语言运用、阅读、翻译、写作等专项训练。而教材就是最好的语言素材:

1.听力部分要以考查学生对口头英语进行信息获取、整理、预测、理解、判断等能力为主。设置的题型内容覆盖面要广,试题语境明显,语言真实可信,具有口语特征,语言较基础,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水平。

2.单项选择题共10个,难度较小,以考察基本语法知识和重点单词为主。我们在训练时设置要题干简单、易于理解、考点明确、重点突出。复习时,教师可设置每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重点句型和语法进行命题,不妨设置每堂一练,每次10个小题,考察学生对其的掌握情况,做到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3.完形填空题难度设置适中,要求考生通晓全文信息,理清逻辑关系,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从近几年学考试卷来看,完形填空基本上都是取材于教材。那么,教师不妨可利用每单元Reading、Task和Project等文章一段或几段,或整篇文章大意改编成完形填空,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及理解,又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在语篇上灵活运用词汇、语法知识。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在完形填空题型上定能得心应手。

4.阅读理解题设项的显著特点是:主题鲜明,时代生活气息浓厚。文章很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该部分旨在检测考生的阅读速度和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阅读题型基本上还是为细节、推理、主旨、词汇四大类。生词很少,理解不难。在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做到难易适中,选材多样,题型丰富并指导学生解题方法:一般是阅读全文,然后逐题选出答案;也可以先阅读题干,然后带着问题阅读全文,选出答案。切记在学生答题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作答,而不要任凭主观意识作答。

5.写作技能:写作技能分为两种题型:双向翻译及提示性写作。教材中15个单元呈现给师生的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演讲稿,历史故事,戏剧,新闻报道,日记、书信、通知、广告等应用文,老师可以利用教材中阅读文章,task板块中的写作任务以及workbook中的writing对学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写作训练。

同时还要注意写作的出题方式,开放度不大,最好能将教材的写作练习整合一下,让学生在考前将教材中的写作题目过关,每篇文章8-10句话就差不多了。鼓励基础一般的学生用简单的英语将写作要求完成即可。

分内容:按基础知识(语法和词汇)《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英语语法、词汇附录》来复习。应对学考,教师应把握难度,语法知识复习最好就是教材中的Grammar and usage板块的句子,不宜补充太多课外内容。

句子利用语篇,在语篇中让学生理解各项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培养学生对句子结构的理解能力和熟练正确的遣词造句能力、组句成文能力和运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学考一轮复习时,从模块一至五每单元挑出一些包含较多高频知识点和语法结构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双向翻译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既掌握单词短语、语法结,例如:M1U1 Reading中的一些优美句子: 构,还能记住了精彩的句子。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 for one year was a very 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He also told us that the best way to earn respect was to devote ourselves to study and achieve high grades.So it is a struggle for me to remember all the faces and names.分话题:教材模块一至五的15个单元包括了校园生活,成长烦恼、运动健康,未来科技,环境保护,广告策划、语言历史,人物传记,旅游休闲等话题,教师可结合每单元的阅读策略以及教材和练习册中的阅读文章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上出现的文章适宜于学考水平,难度不大。在训练时注意限速练习,英语试卷的题量比较大,阅读又是学生一大难题,他们答题时往往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题的研究上。

三、重视主观题:只要动笔就会有分

英语主观题是测试评估考生的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然而英语考试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头痛的问题;无从下手。在考试时很多学生主观题部分全是白板。学考试卷上主观题占了40分,学生不答主观题除非他客观题“百发百中”才能使他幸免过关。而事实上是不会有这样的学生存在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怎样征服主观题。

1.注意答题要求和规范:听力笔录要点,摘录信息,回答问题等题型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的、字母大小写、动词的形式等,要求学生在平时训练时就要养成注意这些要求的习惯!

2.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找到信息点之后根据题目灵活作答。

3.双向翻译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五个简单的基本句型结构,让他们学会分析句子,找出了句中的主谓结构,在运用平时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翻译出来的句子不会错到哪里去!在最近几年 学业水平考试双向翻译题型取材均来源于教材(虽偶尔做了小修改):2012年取材于M4U3 Task中的Skills building 1,2011年取材于M1U1 Reading Schoollife in the UK中的一段。对教材熟练的学生,该题易如反掌。

4.作文题:首先是让学生认真阅读写作提示,掌握其要领,然后写出文章。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的人和物,表达意见,陈述观点。根据该题型的命题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重文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定时,定量等训练。

总而言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认真作答的习惯,绝对不能让主观题保持“干净整洁”。

四、复习要有针对性、落实性

我们在作业和考试中要关注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疑难症结,多方位的,有针对性的予以攻关。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随时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掌握。

落实常规教学工作,听力练习,听写字词和翻译写作练习,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文章的段落和优美的句子。在平时教学中要关注后进生,加强分层辅导,促进全体发展。例如:每天可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自己自行归纳每单元的复习要点。

计划制定之后,我们要每周检查,反思一下计划完成的情况,确保复习的节奏,科学安排学习的内容,确保所有复习到位,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提高。

普通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学考复习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材、钻研考纲,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消除学生对英语学考的惧怕心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英语 湖南省教育厅 2012年

高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 篇5

普及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利用历史第二课堂,开设高中历史复习记忆微型讲座,邀请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讲解人脑记忆的科学知识,也适时地让少数在这方面学有心得的学生现身说法。当然,记忆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指望通过几次讲座就能让学生谙熟其规律是不现实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关注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还分工编印了名为“探究人脑记忆奥秘,改善历史记忆效能”的小册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二:杜绝满目地背诵

高中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溶剂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高中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三:调动各种感官

实践告诉我们,记忆时若只有一种感官单通道地记忆,效果远不如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好。高中历史复习有效复习所以在记忆高中历史知识时,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外,还应多动口、多动手,以增强记忆效果。当然,历史记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不断挖掘校本资源,才能把“如何改善历史记忆效率”这一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四:理解是高中历史复习记忆的前提,而有效复习方法则提高记忆效率的保障。

而实际上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经常运用多种方法的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偶尔用一两种方法不到一半,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几乎从不讲究方法。“我脑子聪明,不需要方法”甚至成为个别优等生的口头禅,自豪感溢于言表。事实上,高中历史复习即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选择、高中历史复习记忆主体变通、记忆对象重组和记忆手段创新等方面去因地制宜地掌握恰当的技巧,要想铭记历史,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高中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近现代社会生活与科技文教。

世界史部分:

高中历史6遍复习法 篇6

高中历史6遍复习法 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努力学习。笔者认为历史复习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学期为历史会考而准备的。这一次的复习与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个个知识点的背。记得当时背中国近现代史,看一个小节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对史料不熟,由此可见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开始。这一遍的复习比起第一次无太多变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时先把一个整章快速浏览一遍,有个整体印象,再细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学期末,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接触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因而决心要将知识整理成体系。第四遍,是从第二学期开始,主要也是着眼于线索的整理记忆即纵向整理,理清各围历史发展脉胳,各个事件之前因后果。又整理不同历史阶段,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后各国情况之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又如一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之异同等等,这是横向整理。这样厚厚的几本历史书就被穿连成了一个有经有纬的网络。在整理中,为节省时间,并不写下全部内容,只写出主要框架、思路、要点。复习时就将沿着框架进行,从而打破了历史书原有的编辑体系,在整理中,还可锻炼几种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多的分数,答题要答出要点、提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罗列;分析判断能力——事件之前因后果,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背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分析两种事物的异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学期中期,这次又回到课本上,加深课本在头脑中的印象,主要过程是:按块复习,有时包括几章的内容。先背标题,从章列节到黑体字,再往每个标题下填补内容,背完之后合上书,在脑子里回忆一下,看是否能记清标题,看是否能记住标题下的要点和大致内容。最后一遍,是临高考前,主要将课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阙补漏,是属于收尾工作了。这样在一年时间里,平均两个月,将历史彻底复习一遍,每一遍复习结束就着手计划下次的复划。而在两个月内,由于要与遗忘作斗争,往往是背了的东西隔几天再温习一遍。这样的历史复习就是经历从点到块到面,然后又删其旁枝,留下一个主干分明的网络。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篇7

一、考点特点

总体来说, 近几年重庆市历史考点与课标环环相扣, 充分体现课标的纲领性与权威性。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内容一般较少, 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 中外结合内容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体现考查模式的立体性与综合性。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强化基础性。

历年中考, 总是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考查内容是基础知识或者是主干知识, 即课标要求的、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中国近代化、中国受屈辱史、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国共关系史、近现代外交史、海峡两岸关系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史、二战史、世界格局演变、三次科技革命史等。考查基础能力, 如识记能力、感知能力、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等。其中, 识记能力是基础。

2、体现时代性。

是指历史与时政、现实联系密切的内容, 如古代传统文化、郑和下西洋、中国近代化、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关系、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万隆会议、科技成就、世界古代文明、二战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演变等。关注社会热点, 贴近生活实际, 体现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3、发展综合性。

即中外史交汇点。如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汇点较多, 因此综合题非常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有结合点, 综合题也较多。

4、发展探究性。

难易有度, 试题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 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做到识记与理解、探究与创新同步, 加强对考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思考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 彰显学生个性。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但同时学业考试又要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试题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特点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一矛盾。

二、教学对策与措施

1、研究新中考, 反思新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因此我们对新中考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庆市这个范围内, 而应研究全国各地的中考, 让考试这个指挥棒更有效更全面更真实的指导教学。同时, 要加强考纲考点的研究, 加强学生学情的研究, 使教学资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乃至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制定详实细致的教学计划, 特别是完整的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说明了计划的重要性。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必须制定完整的复习计划, 每轮复习侧重点不同练习难度也就有区别。如:第一轮复习重在梳理教材, 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专题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第二轮复习重在攻坚及综合复习, 遴选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作为专题配套练习。重点在后进生盯防和将中等成绩的学生向前推进。

3、构建知识体系, 重视思维训练。

根据一些专家的建议, 结合开卷考试及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感悟, 我认为构建知识体系应做到“四化”:知识结构化, 即知识的相互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 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 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内容线索化, 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 打破时空界限, 打破教材原有体系, 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 分门别类, 重新梳理, 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训练模拟化, 包括训练形式的模拟化, 能力要求的模拟化, 讲评的模拟化。要注意的是, 模拟化训练必须有限度, 如果滥用既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也会降低效率,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答题浓缩化, 就是要帮助学生摒弃那种罗列知识点的简单做法, 做到“答题要点化, 要点序列化, 序列文章化”。

训练到位是复习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 提出并解决问题。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的研究, 从中体会中考"怎么考", 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其次, 教师要精选练习题, 避免成套题不加选择的使用, 提倡“剪刀加浆糊”, 对资料题目进行重组。选用一些专题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 (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 的判读和分析, 以提取有效信息, 有针对性的解题。第三, 指导学生精练, 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 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 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史论结合。力争练一题就要有收获、有提高。第四, 教师要精讲, 不要一套试题讲到底, 重点分析最能突出考纲思想的典型题目和学生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 理清线索, 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 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 提升理性认识, 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如在分析选择题中的选项时, 不仅要知其然 (即选项的正确与否) 、知其所以然 (即该选项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 还要知其所以不然 (该选项之所以错的原因) , 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 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第五, 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 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8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我市中考历史实行闭卷笔试形式,这种考试方式能较准确地反映初中生毕业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其探索能力、创作意识和人文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从近几年来考生答卷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历史事件整体感悟能力欠佳,缺少分析归纳,确令人担忧。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分析中考试题的变化

首先要分析题型的变化,尤其是近五年中考试卷对比,在题型上有哪些变化,加强对新题型解答能力的训练。其次,要分析考查内容和试题形式的变化。新课改理念在中考试题中越来越明显,现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也越来越开放。课本知识不变,变的只是命题方式,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以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口,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使试卷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例如:农业问题和民生民问题、热点历史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印巴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等,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如果学生只顾埋头苦读,不闻窗外事,不了解时政热点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就很难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和解答。这些试题都体现时代精神,国情民情和关心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等主题。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也能考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及情感与价值观。整体性强、层次分明。这类试题已经成为中考的一种趋势。这就需要考生积极关注现实,选择那些材料丰富、时代感强、开放性强的习题去训练。

二、依托教材,讲练结合,拓展思维

讲是引导点拨,练是巩固拓展。考前进行有质、有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要忌题海战术式的频繁考试。习题要精选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题目,注意题目的多样性、梯度性和综合性,要务求实效,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要精讲,精讲学生困惑易错的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检测,教师要细致的研究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问题的特征,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精讲。讲知识要拓展思维,纵横联系、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既要突出提示找突破口,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思维训练的情景。这样,就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如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我们听到了各年代发出的最强音—“流行语”,它能在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如20世纪50—70年代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多快好省,赶超英美”,而80年代以来的如“万元户”、“小康”、“上网”等,现在的“微博”、“微信”、“四G”、等。请回答:①从以上50—70年代现在提供的流行语中任意挑选两句,介绍其反映的历史;②从80年代以来的流行语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抓住时代的主流特征,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形象的感知和理性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研究技巧,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历史学科考试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强调能力立意,注重人文性、科学性、实效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完成答卷,平时就要积极研究答题技巧,力求回答时有所创新。一般的非选择题以材料题形式出现,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注意以下几句话: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遇到这类题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材料里,要认真反复阅读材料,整理答案,尽可能用原文回答。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告诉学生,这类题答案不在材料里,材料起到提示的作用或者帮助你联系所学知识,又或者限定问题的时间、范围等,一定要吃透材料,掌握全题要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的答案既出自材料,又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将其归纳出来,难度相对较大。组织答案时,一般要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启示类:(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应谈个人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国家、民族、个人应该怎么做;借鉴类:应谈历史上的做法,并做出明确判断和分析,并联系现实谈个人应怎样做;探究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与结合,呼应主题,侧重于现实。

上一篇:考察学习接待方案下一篇:描写科技改变生活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