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记忆方法(通用9篇)
浅谈高中历史记忆方法 篇1
1.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那么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年。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19,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2.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战争比第一次战争晚16年,第一次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战争便是1856年。
八、推导式记忆法: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准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只要有一基本数,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推,也可互相推
1.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第一年。
2.后推法:以基点数向后推导。例如知道18马克思诞生,思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即1870年诞生。
3.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4.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5.干支推导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前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浅谈高中历史记忆方法 篇2
一、歌诀记忆法
对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学生记起来困难, 忘起来却很容易。因此, 我们对于这类知识点可以采取歌诀记忆的方式。利用歌诀的韵律性特点把没有规律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再进行记忆, 这样, 在歌诀韵律的辅助之下, 学生更容易把知识记清楚。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口诀来记忆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秦两汉成, 蜀魏吴争晋南北,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样四句带有韵律的口诀就把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概括了出来, 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清楚地记住这些知识。又比如, 中国古代科技史向来是比较枯燥的内容, 且科技史中的内容也比较零散, 学生记忆起来很容易混淆, 而我们把科技史变成歌诀, 就可以有效降低记忆的难度。如, 四大发明源中国, 人类历史被促进。十进圆周割圆术, 世界千年领先路。赤道标属十氏星, 世界存古星表属……就这样, 通过几句简单的歌诀, 我们不但把中国古代取得的各项科技成就包含在了歌诀中, 同时也在歌诀中体现各个科技发明的历史意义, 从而使得学生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够记住大量的知识点, 且不容易忘记。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在历史记忆方法中也是被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 明朝灭亡时间是1644年, 在记忆的时候就可以把“1644”记忆成“一溜死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 在记忆的时候可以把这一历史事件利用谐音记忆成为“一拔就死”;“八一”南昌起义时, 主要的领导人包括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 而为了轻松地记住这一史实,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谐音“刘叶煮粥喝”来进行记忆。这种谐音记忆法在运用的时候非常灵活,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来进行谐音记忆。只要效果好, 学生大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自由地对史实进行组合。
三、对比记忆法
在历史学科中, 很多知识点的时间、背景或者内容等方面相似, 从而使得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总是混淆, 而利用对比记忆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对比, 把一些类似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 这样不但可以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 同时还可以加深记忆的效果。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年代进行比较, 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是在1921年、1922年、1923年举行;“三国鼎立”中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分别是: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吴国称王。也可以利用历史事件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对比记忆, 把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放在一起对比记忆等。通过这种比较记忆, 可以轻松地记住相似的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容易混淆的知识, 对提高记忆的效果、降低遗忘的速度具有显著的效果。
四、历史年代记忆法
历史的发生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来推进的。因此, 在编撰历史教材的时候, 里面的内容都会大致遵循一个时间的顺序。而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历史年代把相关知识串成一条线, 以时间顺序进行记忆。例如, 我们在记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时, 就可以按照一战中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顺序进行记忆:1914年, 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1915年, 意大利参战;1916年, 凡尔登、索姆河战役;1917年, 美国和中国相继参战,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 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这样, 按照时间顺序把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串成了一条线, 记忆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五、板块记忆法
虽然历史知识千头万绪, 但是很多的历史知识往往具有相同的属性。在高三复习阶段, 我们也会经常把属性相同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专题讲解, 把大量的知识归纳到不同的板块,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记忆量, 同时还可以在记忆过程中提高对于属性相同的知识的整体理解。例如, 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按照政治板块、经济板块、文化板块、外交板块、民族关系板块、科技板块等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分别进行记忆。经过板块整理, 学生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和学习相同板块中的历史知识, 加深对于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记忆起来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浅谈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因果关系记忆 5W1H1R串联记忆 口诀记忆 数字归纳记忆 精简浓缩记忆 顺序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97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学到很多智慧,无论对历史学科进行什么样的改革,熟记史实仍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要掌握好历史史实,必须增强记忆力。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慢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因果关系记忆法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历史背景、具体原因的,一旦原因形成,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也就是有因必有果。比如在记忆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治国政策、统治阶层昏庸腐败、妥协退让是历史背景,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根本原因,那么通过“清政府为什么会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就可以迅速牢牢地记住该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5W1H1R串联记忆法
5W1H1R记忆法即七个英文单词:when、where、who、what、why、how、result(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什么事、为什么、如何做、结果),其实就是相当于语文记叙文中的“六要素”再加结果。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只要对这七要素进行提问,得到的答案几乎就是该事件的全部内容。比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下册《土地改革》这一课,其内容根据5W1H1R记忆法分析就是:1950年(when);新解放区(where);中国共产党(who);进行土地改革(what);因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why);首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然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how);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等等(result)。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该方法对内容先分析后记忆,效果不错。
三、口诀记忆法
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进行记忆。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将八国联军记成“英法意每日饿得嗷嗷叫”,即知道这八个国家是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如说在讲述中国古代史关于唐朝建立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李渊见糖搂一把,即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在讲述中国新文化运动时,可以这样记忆:两位先生要救一下我,从而可以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两位先生即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时,一共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可以这样记忆这些特区:在海南生下三头猪,即海南、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四、数字归纳记忆法
将所需要记忆的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二次农民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比如九年级复习阶段,可将部分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如“二二三三记忆”,即二次世界大战,二次思想文化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三次资产阶级革命。
五、精简浓缩记忆法
人的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负担的记忆量是有限的。想要记住大量东西的好办法,就是设法将复杂的记忆内容通过抓要点的方式进行简化,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这样就容易记住了。比如记忆科举制诞生的历史意义只需记住“两促进,一改变”;中共成立的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即,“开天辟地”“焕然一新”;遵义会议的意义可简化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只要记住“转折”“开端”“新时期”。
六、顺序记忆法
顺序记忆法是最普通的记忆方法,它是指依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记忆。比如《中国近代史》下册可以这样记忆: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开国大典,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1953~1957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依此类推,即可准确记住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
采用上述六种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准确性、效率。无论采用何种记忆方法,关键还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学生只有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真正学好历史,才能从历史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浅谈高中历史记忆方法 篇4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和“学”相贯穿,“讲”和“练”相结合,“30分钟”和“10分钟”相区分,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填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创造出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让历史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无限色彩。
实施有效教学方式,是指对传统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创造出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并且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使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教师的引导性、推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表演性得到充分展示;使历史课堂气氛更为融洽,节奏更为明晰,教学效率得到保证和提升。现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方式进行初步的探索。首先,实施幽默化教学方式。
幽默,是调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味良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如其分的应用幽默,必定能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幽默教学的实施也有方法可循。
第一,精心研究教材预设幽默。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识记性的知识,如何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掌握,可以适当的运用幽默的方式,这就能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可谓一箭双雕。比如,在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时,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这八个国家名字不好记,教师可将其顺序打乱变为“英法奥美日德意俄”,谐意为“英法奥每日得一鹅”,如此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八国的名称,而且不容易忘掉。第二,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幽默。
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就需要捕捉住各种契机,运用各种方式及时进行情境的幽默化处理,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密切了师生关系。有一次,我在班上叫一个张超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我并不急于叫他坐下,而是一本正经的说:“张超同学名字超过别人,但问题却回答的并不超过别人,希望以后再加把劲,使回答问题能跟名字一样超过别人。”同学们听我这样超来超去的,都忍不住笑了。
第三,抓住突发事件巧设幽默。
历史课堂往往比其他课堂要生动活泼,历史课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即兴发挥,加以一两句简短的幽默评语,则可带给学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增进教学效果。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还找人讲话,可那位学生不理睬他,他又去找另一位学生讲话。我发现后就把他喊了起来说:“你看外面什么落下来了?”他回答:“树叶。”我马上接着说:“你再不收敛自己的行为,我就会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把你也扫出教室去。”同学们听后都大笑起来,他自己也难为情的低下了头,再不敢吱声,以后上课也老实了许多。
其次,采用问题探究化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是调动思维的有效方式,有效历史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灵活批判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就必须在问题设计上掌握技巧,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来。
第一,设计出发散式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展开思考,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也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历史看做是有时间、空间、人类活动三维度组成的画卷。例如复习英、美、法、俄、日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设问: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阐释原因。②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各自特点和方式。③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角度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量变引起质变。
第二,设计出辐射式问题。
这类问题能调动学生的辐射式思维,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中心点,以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例如香港问题从由来到解决涉及到许多知识点,那么可据此设计出一系列问题来。①香港、九龙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②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其意义何在?③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国情分析当时香港为什么被割占?现在为什么又能收回?说明了什么?
第三,设计出变换式问题。
通过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或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灵活的解答问题。例如,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的原因有
A.中国封建生产方式落后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C.大机器生产的商品占优势D.英美商人的鸦片走私。此题如果是多项选择,四个就全选。如果加上“根本原因”这个限定因素,则答案为A;若改为“直接原因”,那答案为D。这样变换问题的限定因素,使学生知道条件不同,结论就不同,从而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
再次,创设情境化教学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情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情景和氛围中感知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情感和思绪的腾飞。同时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动手,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第一,直观展示静态情境。
图片和地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展现在学生面前,会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增强学生的时空概念,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也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教学中有很高价值。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关于其诞生的标志时,我把自己拥有的中国版《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带到班上来,给同学们相互传阅、浏览,从而得到直观认识:没有它的发表,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更没有后来的蓬勃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样,加深了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多媒体再现动态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机、电脑、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被大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慷慨悲壮的历史人物、气势磅礴的历史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力,让他们在历史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尤其是电脑中的动画设计,把历史中的逻辑性知识通过动态画面展示出来,更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如我在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时,就设计出一个动画效果,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的过程演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最初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分析。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最后,设计学生参与化教学方式。
历史课堂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学生的实践参与无比重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允许下,亲自去参与一项或多项实践活动,不管是独立完成还是分工合作,只要他们用心去摸索、去探究,就一定会品尝到胜利的果实,而且还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无形中又增添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获得了相应的知识,逐渐培养出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来。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现行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大力提倡的。那么,历史教学中可以设计出哪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探索和总结的。
第一,个人参与大PK式。
这种方式是指教师设计出适合个人参与、展现个人才智的课堂活动,需要参与的同学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查找相应的信息资料,形成大量的知识积累,到了课堂上才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同时,还能考察同学的实际变通能力,当他的观点受到别人质疑的时候,他该如何辩驳;当他不同意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又该如何反驳。这对于参与同学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教师在实施时应尽量照顾到参与同学的广泛性。具体来讲,有历史知识辩论赛、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抢答等方式。比如,在上《洋务运动》前,我曾经安排过一位“洋务派”和一位“顽固派”的辩论赛,结果这场辩论非常成功,引得班上很多同学都表示支持洋务派,要参加洋务运动,不知不觉中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二,分组合作大比拼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围绕重点难点,我事先布置了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结论后,在课堂上每小组分别与大家交流。然后,由同学们评选出最突出、最优秀的合作小组,再由教师对当选小组予以精神奖励和简单的物质奖励。例如,我曾经让各组同学们合作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史”,同学们通过对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复习,归纳得都不错,我只需要在同学们所选出来的优秀组的结论中再添加少量内容即可了,这比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授要强多了,同学们更乐意接受。
第三,全班响应大讨论式。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因为他们都是这个班集体中的一份子,也有接受教育和受到重视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计出让全班同学都有兴趣、都有话说、都愿意参与进来的大讨论活动,让同学们都在历史课堂上动起来。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我让全班同学讨论比较当今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德国总理的产生方式、地位、权力。由于和时事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都兴致盎然,热烈讨论,最后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了实际的应用。
七年级历史记忆方法 篇5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学习中也可用七个“3”进行归纳总结。即:3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英)、波斯顿倾茶事件(美)、三级会议召开(法);3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英)、莱克星顿的枪声(美)、攻占巴士底狱(法);3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3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英)、华盛顿(美)、罗伯斯庇尔(法);3次政变:宫廷政变(英)、热月政变(法)、雾月政变(法)。
历史教学加强记忆的方法 篇6
历史教学加强记忆的方法
一、兴趣是促进学习历史的原动力 兴趣第一、然后才能记忆,初中<历史>教科书第一册前言明确提出这一论断.人们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良好的记忆力,因此说,针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发掘对记忆对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兴趣,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捷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打破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 者:董春笋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教育局刊 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关键词: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 篇7
一、字头记忆法
就是把每句话的核心字 (多数是字头) 串在一起合仄押韵, 多念几遍就熟了。
例一:清朝皇帝的顺序依次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以记为:努皇顺, 康雍乾。嘉道咸, 同光宣。
例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按由南向北的顺序可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三:关于北美独立战争经过六件大事可按下列线索记忆:爆发:1773年莱克星顿枪声。建军:1775年大陆会议, 组建大陆军。建国: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六件大事取关键字可简化为:来军独萨降承。
二、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排列整合, 编成歌诀记忆。
例一: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例二:“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 二汽十堰, 南京长江, 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 十堰的二汽, 南京长江大桥, 山东的胜利油田。
例三: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编为:俄国废除农奴制, 美国爆发南北战, 铁血统一德意志, 明治维新强日本。
例四: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内容可编为:君主立宪颁《人权宣言》;吉伦特把国王办;雅各宾派搞恐怖;热月党人来推翻。
例五:《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 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 可编为:天约 (《天津条约》) 开放十口岸, 南 (京) 镇 (江) 汉口加九江, 沿海营 (口) 烟 (台) 加上汕 (头) , 岛上还有琼 (州) 、台 (湾) 、淡 (水) 。这样可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排比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件, 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的“核心词”, 作为记忆的载体, 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一: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 可总结为:一转正, 两解散, 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 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
例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和鹰厦铁路,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四、列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列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它与比较法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 列表法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以便掌握。
五、口诀法
口诀法就是把一些相关联的时间事件编成口诀, 简便易记效果好。
如: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 12378, 遵瓦在35, 七大在45, 七届二中全会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8年, 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六、联系法
联系法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得时候一定要联系学过的相关联的知识点, 联系得越多, 就说明你掌握得越多。
如:在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 说到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时, 就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设及的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德国可以联系德意志的统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七、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把握特征, 增进记忆。这种比较可以前后对照古今对比, 还要中外联系。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 等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八、重复记忆法
“温故而知新”, 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也是记忆知识简单而有效的基本方法。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 由陌生到熟悉, 由熟悉到熟练, 由熟练到灵活运用, 这便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通过“四轮重复法”来达到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第一, 在新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中单词记忆新方法 篇8
以前教学生单词,都是让学生看课本的单词表,领读几遍,再让学生看着课本跟录音读,一个单元的单词,可能最多不超过15分钟,就能领读完,剩下的就是词汇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背诵了。关键是学生看着音标会读了,到课文里边再出现的时候,还是读不准。
單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基础的东西必须花大力气去落实,尤其是学生的读音,必须准确。虽然高考不考音标,不考学生的读音,但是除了听力需要大家发音准确以外,学生最基本的单词记忆,我认为必须建立在会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背诵,然后才是在语境里边的运用。
一、具体做法
先展出十个英语单词,都是本单元的生词,没有任何标记,没有汉语意思的注释,没有音标,也没有词性,然后让大家自己试着读。他们在自己读的时候,有一部分单词的读音肯定是拿不准的,所以就会想知道该怎么读这个单词。这个时候我再去领读,读音简单一些的单词就告诉他们某些字母的音标,鼓励学生自己读出来,难一些的单词就由我来领读,领读两遍或者三遍以后,再让学生自己读这十个单词。他们读完以后,立刻检查,我让学生一排或者一列的站起来读,每人读一个单词,按顺序来,当然为了避免其他检查不到的学生走神,我会突然改变学生读的方向,可能这一列前三个学生读,后边的就由另外一列的学生读了。如果他们不认真听别的学生读的话,到自己的时候就不知道该读哪一个了。而且,大家都站起来,也算是活动一下,不容易犯困。
当同学们的读音已经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看这十个单词的汉语意思。我先让大家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词根、词形,看看他们对这些单词,能不能猜出来一部分汉语意思。这个时候学生会很感兴趣,都在认真的思考,有的在讨论。然后我再把这十个单词的汉语意思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看看他们猜的是否准确,然后给他们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立刻去记忆。
接下来我再把屏幕上的汉语意思退出,只看着英语单词,让大家读英语单词,并立刻说出相对应的汉语意思。还是一列或者一行地按顺序站起来读。这样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觉得叫不到自己而不去记忆和朗读。我一般会让学生从第一个单词读到最后一个,包括每个单词的汉语意思说出来,然后再从最后一个读到第一个。
当这一个环节结束的时候,我再把退出的汉语返回去,出现在屏幕上的是这十个单词和后边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我让大家有意识地看着汉语把英语读出来,而且不要只记住顺序,因为下一页的PPT上,只有汉语,没有英语,让他们看着汉语把英语读出来,必须读准确,而且顺序是变化了的。
当学生把这十个生词的英语和汉语都非常熟悉以后,再让大家看屏幕上的英语单词的拼写。对于一些特殊的地方,我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让大家注意拼写的规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讲解完毕后,让大家立刻进行记忆。
下一个环节是只看汉语,把英语默写出来。默写完以后,再把相对应的英语单词展示出来,让大家对答案。
这样每十个生词是一组,学习这一组,每个单词从读音到汉语意思到记忆,至少需要十几遍来学习,所以大家掌握的很牢固。
但是,这还不是结束。
我知道这种记忆只是暂时记忆,只是把基础打牢了,根据记忆规律,学生还会忘,所以第二天上课,我就再让大家复习一遍读音,然后要默写。当整个单元学习结束以后,我还会再和大家把这些单词再回顾一遍。
每十个单词的学习大概需要十二、三分钟,我一般一节课只带领大家学习十个或者二十个,剩下的时间再学习别的内容。因为这样学习单词效率是高,但是学生需要完全集中精力,如果一节课都这样读,学生会感觉太累了,也会影响下一节课的精神。
二、效果总结
第一,对于基础的东西多下功夫,多花时间,看起来耽误了进度,但是实际上实际效果会更好。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看得见的进度,而放弃了看不见的效果。
第二,学生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新单词的时候,基础对他们来说是有一些影响,但是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去集中精力认真读认真记,就一定能把这些单词多的读音、拼写和汉语意思都记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础对他们的影响,缩小了差距。
第三,有的老师说我这是为素质教育作出了贡献,高考不考音标,不考单词的拼写,但是我还如此重视。我觉得这种做法或许与素质教育沾不上边,我也只是为了改变学生学单词的困境而这样做,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只要是觉得一种方法不好,就应该大胆得去改革,不要因为别人不这样做,就怀疑自己的方法。
第四,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学生给我的信中,大部分都提到了这种学单词的方法。他们说以前背单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在觉得背单词简单多了。希望老师能再创造出一些学语法和做题的好方法来。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五种方法 篇9
一、瞎胡闹式
1、谐音法
如马克思生于18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
如19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
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以上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42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再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
以上口诀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大黄蜂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瞎胡闹精神,调侃精神,你要逗知识们玩儿,而不是正儿八经地和它们相处。很多口诀你都可以自己编,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反正我就是要逗你玩儿 。
二、对照式
1、古今对照法
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年。
2、中外对照法
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牛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窍门遍地跑,看你找不找”。赶紧开始整理和总结吧! fighting!
三、间隔式
根据每隔几年发生一件大事的情况来记忆历史年代的方式。常用的间隔法有隔一法、隔二法、隔十法、隔100法。
1、隔一法
从中国近代史开始,每隔一年就有一件大事,如:
1839年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
1841年三元里抗英,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2、隔二法
如从辛亥革命开始,每隔两年就有一件大事。辛亥革命是19,二次革命是19,护国运动是19,护法运动是19,都是间隔两年。
3、隔十法
在中国近代史里,基本每隔十年就发生一件大事: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于金田村起义;1861年清总理衙门建立,洋务运动开始;1871年沙俄侵略我国伊梨地区,
1881年《中俄伊梨条约》签订;
1891年康有为《大同书》刊行;
19《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只要愿意花点时间总结,间隔法是非常棒的一种记忆方法。
四、列表式
1、分类列表法
先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进行分类,然后列表填入,可加强记忆。
例如,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次农民起义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也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依次排列出来。
再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用表格列出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可从上下对应和每次间隔时间几方面来记忆。
2、历史大事年表
这种以重大历史年代为顺序把历史事件排列起来的年表,它以年代为“经”,以大事为“纬”,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可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
此表可分综合大事年表、国别大事年表、历史线索大事年表、专门大事年表……。如专门大事年表,还可再分列农民起义大事年表、朝代演变大事年表、中国人民反侵略大事年表、不平等条约大事年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大事年表……。
五、联想式
1、巧合联想法
有些历史年代,存在某种偶然的巧合。如果能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记忆效果极佳。关键是“有意识”,正所谓“窍门遍地跑,看你找不找”。
举例说,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战国初,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而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解体。多么巧!
还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它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而鸦片战争爆发在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后来者居上,进入近代,西欧比中国反而提前了200年。
又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8,失败了,30年前,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这两件大事,同属社会变革,刚好相差30年。
2、参考物联想法
要学生无一遗漏地记忆中外历史的全部年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但首先记住一些划时代的年代和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不但是办得到的,也是必需的。比方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事件发生的时间,应能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叫做“不记忆年代”。
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年代也在苦思冥想,那就无从再记其它了。牢记一些基本历史年代的好处,还在于它们可用为“参照物”,去联想与之有关联的其它年代。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联想;在物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也容易联想。
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推及原因,这当中的关键,是寻找“中介性线索”。
比如,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在世界近代史上,它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必须牢记,属“不记忆年代”。
在此一百年后,即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于是出现了“第二国际”。这不是偶然,是为了纪念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百周年。会上,根据法代表团提议,通过了关于“五一”节——“国际示威洲游行日”的决议,而这个日子的确定,是为了纪念三年前,即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这样, 1789—1889—1886三个重要事件,通过1789年这个“中介性线索”进行联想记忆,可谓水到渠成,势如破竹。
又如,讲到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兴亡,可以1127年金灭北宋为核心,它前二年,1125年,是金灭辽;灭辽100年前,1115年,女真建立金政权。这就是说,金建立100年后灭辽;1后灭北宋。另外,1127年的100年后,即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这个年代是“自然数列”,极好记)蒙古灭金。“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而“1127”与“1721”是相同的四个数字,只不过千位的“1”,移到了个位上而已。这样,以“1127”为参照物,一气呵成,便可记住其它几个年代。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方针;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北宋科举制的完善: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②、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以资鼓励。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2.变法的成效: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③军事实力有所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④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4.评价:①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②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考点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兴起: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唐末,中原人民迁到长城以北,带去先进技术;契丹人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2、阿保机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9建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936年,耶律德光从后晋获取幽云地区;改国号“辽”。
3、蕃汉分治:“蕃汉分治”制度——①、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②、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③、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④、特点:“因俗而治”;⑤、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初:太宗夺取幽云地区失败,转入“守内虚外”(对外防御,主要防范人民)。
2、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建立:羌族一支,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史称西夏。仿唐宋制度文化:仿唐宋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3、夏宋关系:战争损失,元昊请和。1044年议和,北宋册封“夏国主”,给夏岁币,重开边贸,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四、金的建立和灭辽、北宋:
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抗辽斗争性质属于正义。1115年,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猛安谋克制——①演变: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②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④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3、金灭辽:联宋攻辽,1125年,俘辽天祚帝,灭辽。
4、金灭北宋:东京保卫战,李纲。1127年,徽宗、钦宗,“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五、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是为宋高宗。
2、北方抗金:太行山的“八字军”。
3、岳飞抗金:“连结河朔”方针;1140年,郾城大捷。被高宗、秦桧杀害。
4、绍兴和议——①时间: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②内容: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③南宋与金对峙: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考点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铁木真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高原;12,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扩张战争: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占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l、中央——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②、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使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既是中央机构,又兼地方行政职能)
2、地方: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省的建置沿用至明清、当代。重要行省:北—岭北;东北—辽阳;江浙(辖闽浙台);湖广(包南海诸岛);西南—云南】。
考点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⑴、印刷术:①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③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④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⑵、指南针:①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②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③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⑶、火药:①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④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⑤金的火器制造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2、北宋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⑴沈括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⑵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⑶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5、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②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③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理学和史学:
1、理学——⑴.理学是宋代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⑵.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通史,战国—五代。
三、文学:
1、五代的“词”:南唐李煜最杰出;风格柔糜、哀婉。
2、宋词繁荣——⑴、原因: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要求抒发感情。⑵、著名词人:苏轼:北宋豪放派,《赤壁怀古》;柳永:北宋婉约派,市民气息,《雨霖铃》。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委婉清新。辛弃疾:南宋豪放派。《书江西造口壁》。E陆游:南宋,豪放、婉约兼具;《钗头凤》(陆游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诗人)。
3、话本:适应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世俗文学;口头传授,记录整理;影响后世小说戏剧。
4、元曲: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北方流行歌曲。关汉卿是元代剧作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揭露封建黑暗。
四、绘画艺术:
【浅谈高中历史记忆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05-27
浅谈高中历史复习策略10-28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06-30
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06-10
高中历史解题的方法07-29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10-14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07-27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谈08-09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05-27
高中历史课教学方法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