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记忆八法(精选4篇)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 篇1
学好历史, 关键的一步就是准确记忆基础知识, 没有基础, 历史学习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有的人对数字符号比较敏感, 适合学习逻辑性强的理工科;有的人对文字符号比较敏感, 适合学习语言要求高的人文学科。所以, 学生思维的差异决定了记忆方法需因人而异。应该说, 每个学生都应该努力探究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 每个学生的记忆方法都应该有独特之处。因而, 找到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历史学习记忆方法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努力去探求适合自身的记忆方法。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字头记忆法
就是把每句话的核心字 (多数是字头) 串在一起合仄押韵, 多念几遍就熟了。
例一:清朝皇帝的顺序依次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以记为:努皇顺, 康雍乾。嘉道咸, 同光宣。
例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按由南向北的顺序可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三:关于北美独立战争经过六件大事可按下列线索记忆:爆发:1773年莱克星顿枪声。建军:1775年大陆会议, 组建大陆军。建国: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六件大事取关键字可简化为:来军独萨降承。
二、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排列整合, 编成歌诀记忆。
例一: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例二:“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 二汽十堰, 南京长江, 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 十堰的二汽, 南京长江大桥, 山东的胜利油田。
例三: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编为:俄国废除农奴制, 美国爆发南北战, 铁血统一德意志, 明治维新强日本。
例四: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内容可编为:君主立宪颁《人权宣言》;吉伦特把国王办;雅各宾派搞恐怖;热月党人来推翻。
例五:《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 学生很难记住名称和位置, 可编为:天约 (《天津条约》) 开放十口岸, 南 (京) 镇 (江) 汉口加九江, 沿海营 (口) 烟 (台) 加上汕 (头) , 岛上还有琼 (州) 、台 (湾) 、淡 (水) 。这样可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排比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件, 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的“核心词”, 作为记忆的载体, 有事半功倍之效。
例一: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 可总结为:一转正, 两解散, 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 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
例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和鹰厦铁路,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鞍山无缝钢管厂、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四、列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列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它与比较法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 列表法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以便掌握。
五、口诀法
口诀法就是把一些相关联的时间事件编成口诀, 简便易记效果好。
如: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 12378, 遵瓦在35, 七大在45, 七届二中全会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8年, 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六、联系法
联系法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得时候一定要联系学过的相关联的知识点, 联系得越多, 就说明你掌握得越多。
如:在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 说到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时, 就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设及的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德国可以联系德意志的统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七、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异同, 把握特征, 增进记忆。这种比较可以前后对照古今对比, 还要中外联系。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 等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八、重复记忆法
“温故而知新”, 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也是记忆知识简单而有效的基本方法。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 由陌生到熟悉, 由熟悉到熟练, 由熟练到灵活运用, 这便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通过“四轮重复法”来达到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第一, 在新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复、不断地重复, 尽管似乎很“笨”, 却是记忆历史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高一和高二年级, 应该让学生不断运用重复记忆法, 过好基本史实关, 打好扎实的史实基础, 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 篇2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简单易学的六大历史记忆法
1、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名词五点法
即用五个要点概括名词
即: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评价或意义。
此法适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类别的名词。
如:《孙子兵法》可这样概括:
①春秋时期;
②吴国;
③军事家孙武所著;
④总结了前人及自己作战经验写成《孙子兵法》;
⑤世界闻名的古代兵书。
3、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4、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5、概括记忆法
就是将某一历史知识加以概括,使之简单化。
如:拉美革命的过程可概括为:
一场革命、二个阶段(1810—1815;1816—1826)、三个中心(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三个领导人(伊达尔哥、玻利瓦尔、圣马丁)、反对2个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场决战(阿亚库巧战役)即“123321”就可以将整个拉美革命进程完全掌握。
6、关键字词法
即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关键字词归纳成要点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我们可将形成的过程用几个关键字掌握:即
①开始;②进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
然后联系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历史教学记忆八法 篇3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 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 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再如, 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 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通过归类, 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同汉、蒙、维吾尔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三、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皇帝等, 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四、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较深刻, 记得也牢。因此,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 采用讲述历史故事, 引用诗、词、对联, 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 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
五、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 无论教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 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 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 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
六、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 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七、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 才有鉴别。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例如, 通过设计表格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进行比较, 认识他们为了他们的统治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
八、重复记忆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 篇4
首先,从学习方法的归类概括着手,注重对历史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对历史学习的困惑首先是从历史知识的记忆开始的。刚开始,大家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忆学科,只要到时记一记,背一背就行了,殊不知,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所学知识的增多,有很多内容却不能理解,因而出现了记忆内容的混淆。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来说,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因而总结历史学习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我们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通常是从背景、经过和影响三个方面来了解的,而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又是千差万别的,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呢?经过比对之后发现,不管是背景也好,还是内容、影响也罢,都可以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共性的思维角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磨合,在逐渐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之后,明显感觉到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当然,由于高中历史学习模块的不同,对不同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去归纳总结。
其次,从知识的归类整理着手,构建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体系。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学科知识头绪众多,内容也是纷繁复杂的,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知识容量的加大,许多考生会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概念产生混淆,这又给考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区别、归类整理,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涉及到具体的手工业部门时,再作进一步地整理。如制瓷业的成就,就涉及到不同时期的不同成就,尝试在一两分钟内把这一内容记下来。这时就需要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先是理出制瓷业发展所涉及的历史朝代线索,商朝——东汉——北朝——唐朝——宋朝——明清;接着再找出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原始瓷器——青瓷——白瓷——南青北白两大系统——五大名窑——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最后再将涉及的历史时期与成就对号入座,这样既快又准确,且不容易混淆。通过对知识的归类整理,有助于大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基础上去构建知识的结构框架体系,将相关的历史知识放到一起,有助于我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
第三,从加强记忆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实施分层记忆学习策略。所谓分层记忆,就是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抓大放小”,先找出主干知识,在对主干知识基本明了和掌握的基础上,再逐步对每一主干知识进行详细地解读,以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另外从记忆的角度来讲,一次性记忆的容量不能太大,否则难以记住。我们应先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记忆模块,先减少学习记忆的容量,提高知识记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然后再一步步地把这些记忆内容连结起来,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完整记忆。这样记忆的速度又快,准确性又高,而且还不容易混淆。比如说我们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时,学生很难快速而又准确地把这一内容记下来,这时我们就要对这段话进行分析,一共有四层意思,每一句话表达了一层意思,我们可先把每句话中的关键词找出来,“理论成果”、“理论武器”、“思想根源”、“承上启下”,接着分析每句话的句式构成及每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再把四句话连在一起,很容易就把这一内容清楚地记忆下来。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实际上是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真正的快速而又准确的高效记忆。
【高中历史记忆八法】推荐阅读:
浅谈高中历史记忆方法11-04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历史知识要点07-08
高中历史11-26
高中历史学习05-31
农村高中历史09-02
高中历史数学10-04
高中历史教育12-08
高中历史革命06-28
高中历史方法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