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2024-08-08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精选12篇)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1

自全国推行教育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江苏的洋思初中到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由过去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活生生的人,而老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学习的合作伙伴。

每一项教学改革,都必须有其一定的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否则就失去了其理论指导价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也应该有其基本的教学环节,我们将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目标指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撩拨学生学习的欲望。譬如讲“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都要祭拜祖先,请同学们思考这跟我国古代什么制度有关?又如讲“姓氏来源”时,有同学姓许,有同学姓赵,这又跟我国古代什么制度有关呢?在其求知欲高亢的时候,老师趁势导入新课,并机智地引导学生确定和识记学习的目标,这个学习目标,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学习的灯塔。学习目标的确定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方法、能力、习惯和情感目标,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学生自学,自主解疑。

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和模块构成的,图文并茂、内容完整、可读性强,适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这部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基本规律。譬如在讲第四单元第一课的时候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的概念有: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等等;能复述的主要知识点有: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能力提升是:近代史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三)协作交流,深入探究。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还会有不明白的问题,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结果,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矫正、补充和完善自学成果。这实际是学生合作的过程,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譬如在讲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时候,学生争论最激烈的是: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昏君?是圣,还是魔?长城的修建是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留在下一步来解决。

(四)反馈点拨,释疑总结。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及深入探究,情况到底如何,老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中仍然弄不清楚的问题,肯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弄明白的愿望,老师就必须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拨去心头的迷雾。譬如周朝为什么不实行郡县制?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好?精讲点拨,使学生的疑问逐步得到解决。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进行自结,并通过自结进一步检验学生是否对规律性的知识真正进行消化和吸收。

(五)能力延伸,当堂巩固。

学生的自学过程,也是解决问题和知识训练的过程,一般性的知识,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延伸拓展拔高性的训练,知识必须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老师必须按一定的层次进行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和点拨的原则。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则积极地起到指导、点拨、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创新精神等都得到开发和发展。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在有关的理论指导下,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课堂教学的几个教学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

其中有些环节是可以进行调整和合并的。比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在课堂训练中,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可以贯穿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的因素。有些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有时是难以分开的。

(二)用此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合理分组。

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在每个组中,上、中、下层次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和遇到问题时能最大可能地予以解决,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三)要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过去老师上课需要的教案一律取消,全部采用学案制。但这并不是说老师上课不再备课,相反可能需要更加充分、深入地备课,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呈现课前备课的成果。教案到学案的变化,是课堂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

我国著名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应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持学”。我试行的高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真正实施尚处于开始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与完善。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2

莱西一中南校历史组

一、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的学生具有比较敏锐的时事嗅觉,特别是对时政热点问题非常地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若能结合时政热点,巧妙引出历史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如在《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先投影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克里和布什电视辩论新闻图片,要求学生讲出图片反映的时政事件后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图片中,同学们可以知道美国总统是怎样产生的吗?美国总统有哪些权力?总统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又如在《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遭到否决电视录像画面,然后提出问题:“《欧洲宪法》是那一组织起草的宪法?这一组织建立于何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法国在这一组织中的地位如何?《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为何会遭到否决?”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2、提供历史资料,创设体验情景。

历史由于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进行体验。但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却为我们重新创设历史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教师能善于运用,可以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1)通过历史歌曲、历史录音、历史图片、电影片断、原始材料、历史实物,“再现”历史,以生动教材、丰满教材、补充教材、延伸教材。如让学生从《国民革命歌》中涉入北伐;从《开国大典》录音中掀开历史的画卷;从《南昌起义》的电影剪接中,领掠人民军队创造的艰辛;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图片中感悟革命者先行者的品格。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2)通过角色变换,介入历史等方法,营造课堂教学新情境。如在讲授“大革命的发展”一节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上讲台指图讲解北伐胜利进军的经过;在讲到北伐之前,国民革命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时,让学生“介入历史”,充当北伐的决策者,制定以弱克强的方略;在讲近代史上三次论战即: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时,让学生担当论战双方角色,进行论战模拟。如在讲授《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中的“坊市与城镇”这一内容时,教师投映“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观察图画,想象自己是当时北宋东京的一位市民,说出你在东京会看到哪些情景?学生从“我是教师”、“我是历史人物”的体验中增长了见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需要从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开始,因为思行结合,通常会比单纯的思维训练更有效。但传统教学中手脑分离的现象相当严重,现代教学思想特别强调手脑结合。早在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反传统的“六大解放”中,就包含有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两项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主张把学生的手脑结合起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他为了强调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编写了一首诗《手脑相长歌》,诗云:“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历史知识结构图表、历史大事年表、历史事件示意图、历史知识图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示意图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自觉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工作都无法由单个的个体独立完成,因此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探究的精神与能力。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原因探究组、历史追溯组、纲领考查组、综合评价组四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如原因探究组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追溯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发展、全盛、衰落、失败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及情况)。如纲领考查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是什么,纲领的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2)太平天国的纲领有何进步之处与局限性? 综合评价组的问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课前需要作好一定的准备,例如学生分组、给出探究问题、给出探究具体要求等)在课堂上,要求本探究小组学生要回答其他探究小组提出的有关本探究小组探究内容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作出补充)。结果,做试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以老师讲授或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的班级效果要好很多,表现在:其一,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其二,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如有关《天朝田

亩制度》,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对《资政新篇》“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实行。”,就有学生提出,“那么《资政新篇》的的实施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就有学生提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3.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自我创设练习题。在一些课文教学中,我出除了要求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外,还要求探究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练习题,用来检验其他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电影与电视》一课的教学中,要求电影探究小组和电视探究小组必须分别设计两道以上的选择题考查对方同学的学习情况。结果,学生创设的练习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令老师都要刮目相看。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人物与电影技术诞生相关联的有:①卢米埃尔兄弟 ②格里菲斯 ③爱迪生④卓别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哪不属于卓别林的作品的是: A.《城市之光》B.《摩登时代》C.《牧神午后》D.《大独裁者》]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电视节目中,属于传播资讯功能的:①新闻联播②电视广告③超级女声④奥运会现场直播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A.卢米埃尔兄弟B.格里菲斯C.爱迪生D.卓别林

2.1936年16.2万人通过媒体观看了第十一奥运会,这一媒体是: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2)引导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主题班会或辩论。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或辩论,主题班会或辩论必须围绕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行。以下是我组织学生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情况。

第一环节:纪念五四运动诗歌朗诵。

主持人首先朗诵自己的创作的诗歌:“五四老人”

“如果计算她的年龄/她已八十五岁高龄/但她却属于青年/如果度量她走过的脚步/她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得还远/但她的脚步却永远不会蹒跚/是她吹响了民族觉醒的号角/是她擂起了中华不屈的战鼓/她引领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她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

接着主持人宣布由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朗诵自己本小组搜集或创作的纪念五四运动诗歌。

第二环节:讲五四运动的故事或表演艺术五四运动的小品。

结果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这一小品,把在巴黎和会上各国的外交使节的表情表现的活灵活现,日本代表的蛮横,美、英、法代表的见风使舵,特别是扮演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同学把顾维钧那种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掀起了主题班会活动的一个高潮。

第三环节: 讨论会“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学生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①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②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体现五四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四环节:分享成果。

各学习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五四运动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纪念文章。

这一节主题班会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具体实施步骤

在近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历史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历史自主学习七步法,即课程教学备--提--查--议--解--测--结七个步骤。展开而言,如下:

第一步:备。在新课讲授前教师做好备课准备。

第二步:提。在新课前一节向学生讲述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第三步:查。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或查阅资料、上网,对于疑问点做下记录。第四步:议。在课堂上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作重点的辅导,并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五步:解。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学生回答布置的问题并提出疑问点。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议并解答疑问点。注意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教师主要讲本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讲授的语言要精,教师的语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第六步:测,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或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

第七步:结。在课末教师归纳总结本课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进一步得到巩固。最后,教师布置下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五、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教师方面: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3

一、自主学习内容要适当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内容一般为教材中“客观识记”的那部分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初步认识。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学案”的形式引导学习,突出重难点。学案中还要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补充相应的史料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学案中的提示内容可以设计成填空、图表、问答等题型,以梳理知识为目的。教师在自主学习环节设置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

如《儒学的兴起》一课,自主学习的学案设计中就有明确的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教材内容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3)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根据设置的目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去掌握所学内容,如儒学兴起的背景—儒学兴起的表现—儒学兴起的影响,使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学案的设计题目中,既有基础性的填空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给出材料后,理解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反映的社会现象,客观评价独尊儒术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问题要精巧

合作探究的环节是通过学生探究、交流以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参与度最不好把握,因为既要引导学生探索疑难,还要训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不能太难,但要凸显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史料,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更加深刻地分析问题。对于探究题的设置,可以设置为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置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并展开论证。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合作探究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相应的帮助,给一些提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以“方法”为主,问题的探究和答案的整理要条理清晰,有因有果,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阶段特色。在学习本章节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史料,如汉武帝时期因“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对其他学派的打击,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还要结合教材中“学习卡片”和“学习思考”分析题目: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解、全面的整理。

三、自主达标练习要层次化

自主学习的效果要有相应的练习题进行检测,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反映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达标练习的设置要有照顾低层次学生的基础题,有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题,还要为优秀生设置一部分拔高题。这样,学生在做自主达标题的时候,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层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多层次的练习题不但能够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还可以使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类型题目的能力。练习题的设置不但要有层次性,还要有多样性和探究性,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其知识点比较零碎,诗、词、歌、赋、元曲、小说的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需要用练习题的形式加以巩固。题目的设置以选择题为主,集中复习巩固知识点,这些都属于基础题,照顾学习层次稍低的学生。问答题的设置是对整个学习内容的系统化,考查的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是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及其发展趋势的全面把握,更适合能力较强的大部分中等生。材料分析题有好几个问题,综合性较强,但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分析论述要求比较高,需要有理有据,综合分析,这当然是适合优秀生的题目。诗、词、歌、赋文化类的题目还可以结合语文的内容,也体现了“文综”的命题方向。这种多层次的练习题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自主学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主”,教师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切不可越俎代庖,否则就失去了“自主”的意义了。但要做好组织和引导,要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而不是天马行空游离于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自主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习得规律,由浅入深,步步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以时间、勤奋换分数”的历史学习模式为自主、愉快、适用、高效的学习模式,才能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合作,切实贯彻学生学习主体原则,以达到学生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教学具有教育性,即教学不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实现着教学对人发展的独特作用。当然,教学的教育作用取决于“导”的效果,更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同时这两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学生主体的特殊地位看,自主学习不仅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对其价值取向、理想选择、意志品质、责任感、义务感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可靠保证。所以,自主学习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还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人格方面作出有意义的研究。为此,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以提高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个性与人格研究目标: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即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之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方法认识世界。

2. 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即能按照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客观因素进行积极、向上的选择。

3. 养成坚定的意志品质。

即自觉确立行动的目的,并勇于克服困难,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一定的耐挫折力。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国现行的学制中,高中学生即将面临多种选择,或进入各类学校继续学习,或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对高中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必须从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着手,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学用结合的自觉意识,学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会主动利用物质资源。

四、实行文科教学理科化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的教学,经常局限于教师的多讲和学生的多备,是典型的“灌鸭式”战术,不管学生会不会,先记住再说,使学生疲于记忆,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益的提高,如果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类似理科化的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开展历史名人趣事的演讲比赛;通过历史试题的巩固练习,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启发、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作各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

五、历史教师的观念要改变,从备教材变为备学生

多年来,说到上课,就是教师充分地查阅资料,钻研教材,然后在课堂中“一字不漏”地讲给学生听,不管学生的基础好差,一律坐在位置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根据备课的需要,蜻蜓点水似地喊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多半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影响教师预定的备课内容和进度)。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心满意足,学生听得无可奈何,真正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的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班内的后进生面越来越广,弄得学生整日昏头昏脑,学习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导学目标,学生更要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只有带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在每一个学习的小环节上都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明确学习的途径。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刍”,加深印象。

其次,教学目标要定得适度、适量,即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时间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教师的目标定得过高、过难,学生完成目标的期望就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小,激发的力量也就显得较低,反之,如果教师制定的目标太低,那么目标的价值就显得较低,也无激发力量可言。

此外,教学目标还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七、创设和谐、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氛围

由于受传统的“满堂灌”及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不积极主动,此时,教师要多鼓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古怪,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以“共同探讨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的出现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八、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相当关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既要有学习程序上的指导,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自身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自己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历史自主学习 篇5

佛冈县佛冈中学历史科组罗伟山

(邮政编码:511600联系电话:1328537810)

[摘要]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阅读历史、感受历史、发现历史, 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教师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体能力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他的话正好指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自行组织学习,把学习的自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拥有权放到学生手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当然,这一提法绝非从“教师包办一切”的极端走向“放任学生完全自学”的另一极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辅之导之,是提供学生顿悟的条件或情境以及相关的方法,是及时地调整学生的思路。叶圣陶先生对此有精彩的比喻——譬如走路,教师指点一下,或者在前边走,但路还是要学生自己走的。因此,这种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过程,也是师生协调呼应,形成和谐共振的“教学场”的过程。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我主要从以下二大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就等于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其内容比较刻板,没有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是不易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的。因此,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要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在学习情景创设上,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的学生具有比较敏锐的时事嗅觉,特别是对时政热点问题非常地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若能结合时政热点,巧妙引出历史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如在《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先投影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克里和布什电视辩论新闻图片,要求学生讲出图片反映的时政事件后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图片中,同学们可以知道美国总统是怎样产生的吗?美国总统有哪些权力?总统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又如在《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先播放

了一段有关《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遭到否决电视录像画面,然后提出问题:“《欧洲宪法》是那一组织起草的宪法?这一组织建立于何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法国在这一组织中的地位如何?《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为何会遭到否决?”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2、提供历史资料,创设体验情景。

历史由于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进行体验。但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却为我们重新创设历史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教师能善于运用,可以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1)通过历史歌曲、历史录音、历史图片、电影片断、原始材料、历史实物,“再现”历史,以生动教材、丰满教材、补充教材、延伸教材。如让学生从《国民革命歌》中涉入北伐;从《开国大典》录音中掀开历史的画卷;从《南昌起义》的电影剪接中,领掠人民军队创造的艰辛;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图片中感悟革命者先行者的品格。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2)通过角色变换,介入历史等方法,营造课堂教学新情境。如在讲授“大革命的发展”一节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上讲台指图讲解北伐胜利进军的经过;在讲到北伐之前,国民革命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时,让学生“介入历史”,充当北伐的决策者,制定以弱克强的方略;在讲近代史上三次论战即: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时,让学生担当论战双方角色,进行论战模拟。如在讲授《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中的“坊市与城镇”这一内容时,教师投映“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观察图画,想象自己是当时北宋东京的一位市民,说出你在东京会看到哪些情景?学生从“我是教师”、“我是历史人物”的体验中增长了见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结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创设讨论情景。

很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有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中的影响还显而易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讨论情景,一定会更容易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如在《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一课的“爱迪生与电的应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先提出问题:“电在现代人们生活中作用如何?如果有一天停电,我们生活会怎么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一下子学生讨论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然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出问题:“有谁知道电是如何被发现的?电力得到广泛的应用哪些人贡献最大?除了你们刚才讲的电对我们生活的巨大作用外,对社会的发展还有哪些深远影响?”这样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也达到了创设讨论情景的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精神,辅之以教师及时的辅导与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把“教”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而忽略了学生是的“学”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而容易出现有“教”无“学”的现象,特别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很多走上社会的人士,都说中学时基本没有真正学习历史。这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悲哀,中学历史教师的悲哀,亦是民族的悲哀。因此,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学习历史,一定要改

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需要从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开始,因为思行结合,通常会比单纯的思维训练更有效。但传统教学中手脑分离的现象相当严重,现代教学思想特别强调手脑结合。早在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反传统的“六大解放”中,就包含有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两项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主张把学生的手脑结合起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他为了强调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编写了一首诗《手脑相长歌》,诗云:“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历史知识结构图表、历史大事年表、历史事件示意图、历史知识图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示意图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自觉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工作都无法由单个的个体独立完成,因此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探究的精神与能力。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原因探究组、历史追溯组、纲领考查组、综合评价组四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如原因探究组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追溯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发展、全盛、衰落、失败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及情况)。如纲领考查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是什么,纲领的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2)太平天国的纲领有何进步之处与局限性? 综合评价组的问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课前需要作好一定的准备,例如学生分组、给出探究问题、给出探究具体要求等)在课堂上,要求本探究小组学生要回答其他探究小组提出的有关本探究小组探究内容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作出补充)。结果,做试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以老师讲授或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的班级效果要好很多,表现在:其一,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其二,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如有关《天朝田亩制度》,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对《资政新篇》“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实行。”,就有学生提出,“那么《资政新篇》的的实施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就有学生提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3.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检验,同时会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自我创设练习题。在一些课文教学中,我出除了要求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外,还要求探究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练习题,用来检验其他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电影与电视》一课的教学中,要求电影探究小组和电视探究小组必须分别设计两道以上的选择题考查对方同学的学习情况。结果,学生创设的练习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令老师都要刮目相看。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人物与电影技术诞生相关联的有:①卢米埃尔兄弟 ②格里菲斯 ③爱迪生④卓别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哪不属于卓别林的作品的是: A.《城市之光》B.《摩登时代》C.《牧神午后》D.《大独裁者》]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电视节目中,属于传播资讯功能的:①新闻联播②电视广告③超级女声④奥运会现场直播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A.卢米埃尔兄弟B.格里菲斯C.爱迪生D.卓别林

2.1936年16.2万人通过媒体观看了第十一奥运会,这一媒体是:A.报纸

B.电影C.电视D.互联网]

(2)引导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主题班会或辩论。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或辩论,主题班会或辩论必须围绕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行。以下是我组织学生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情况。

第一环节:纪念五四运动诗歌朗诵。

主持人首先朗诵自己的创作的诗歌:“五四老人”

“如果计算她的年龄/她已八十五岁高龄/但她却属于青年/如果度量她走过的脚步/她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得还远/但她的脚步却永远不会蹒跚/是她吹响了民族觉醒的号角/是她擂起了中华不屈的战鼓/她引领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她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

接着主持人宣布由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朗诵自己本小组搜集或创作的纪念五四运动诗歌。

第二环节:讲五四运动的故事或表演艺术五四运动的小品。

结果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这一小品,把在巴黎和会上各国的外交使节的表情表现的活灵活现,日本代表的蛮横,美、英、法代表的见风使舵,特别是扮演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同学把顾维钧那种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掀起了主题班会活动的一个高潮。

第三环节: 讨论会“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学生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①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②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体现五四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四环节:分享成果。

各学习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五四运动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纪念文章。这一节主题班会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6

1创设求知情境。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斯托利亚尔认为,只有当知识是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常常依据教学内容,通过提问题、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能引起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高度注意,从而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之中,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2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思考上,思考是发展性思维活动。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容地体验、感悟、实践,不能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点到即止。对此,教师可采取“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思在前听在后”的方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总体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下学习层次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可能获得进步。因此,教师应保护中下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予他们帮助,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它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会给学生灌输知识,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探究“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时,我没有提供任何观点,只印发了一些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积极发言,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了三种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胜利;有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最终失败了;还有的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摒弃一切华而不实的形式,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执教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此,教师可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其今后发展作准备,这样才不负时代赋予我们新一代教师的历史使命。

6充分研究教材。

新教材顺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教材中既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又有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提供了思维材料,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不同观点,增加了研讨性和实践性。教材的这些变化既可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又可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一定要理解教材,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教材理念。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教材,才能使学生既全面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7善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知识点、不同教学要求,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切不可为了使用而使用。

8教师的主导不可缺。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7

一、创设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对小组进行问题的设定, 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和学习负责。

比如, 我在进行“戊戌变法”知识点教授过程中, 便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我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如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而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讨论, 并对问题进行解答。各小组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进行学习, 讨论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有的学生说它让中国人民尝试了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学生说它推进了思想的先进性,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有的学生说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 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知道学生们能够作出这些回答是因为他们都开动了脑筋,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即使有的学生在对问题的回答过程中, 有一些不全面, 我也会多鼓励他们, 让其继续努力。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 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教师让学生组建小组进行学习, 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为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创设, 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 对于其主动性的发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情景,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能够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合作是一种能力, 其中需要学生自己琢磨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在发生问题和障碍的时候, 也需要学生想办法予以解决。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建立情境教学的方式, 增加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 锻炼学生合作的能力。

比如, 在进行《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的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将学生引入到课本学习中, 而是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出现了牛、马、猪、羊、鸡、狗等动物, 表现了农业的男耕女织。而后我对学生们进行导入式提问:哪些动物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哪些?之后让小组进行讨论, 并将所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听到需要表演都非常兴奋, 开始对问题进行讨论, 对表演的细节讨论想法。学生们在讨论中了解了古代农业从最开始的石头作为工具到后来的青铜器的使用, 铁农具的烧制, 以及各种灌溉农具的出现, 了解了古代牲畜的驯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也会有意见不统一, 小摩擦的产生, 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危机”,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了古代农业的演变, 甚至一些学生还学会了“立秋有雨, 庄稼点头”等一些歇后语,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 更增长了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处于身临其境的情境中, 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 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或者一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平面的历史课本成为立体的历史课堂。

三、课外拓展,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高中课业的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范围内, 则会限制学生的视野范围, 无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可以将课堂引申至课堂范围外, 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进行课外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

比如, 在进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中,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后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 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进行补充。每个小组和每个小组的任务有所不同, 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两弹一星”成就的创始人照片和对我国的重大作用;有的小组任务是查找关于“飞天梦想”的成员资料, 并对其事迹进行总结;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东方魔稻”创始人的影音资料。每个小组领到任务之后便可以开展学习和资料的收集。学生们都非常认真, 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和安排。通过网络、寻访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对资料进行收集, 并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最后形成文字性、图片性或者影像性的材料, 一些同学甚至找到了国外对于我国成就的一些报道。我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张贴到班级的广播栏中, 对学生们的努力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将对历史的学习从课堂中拓展到课堂外, 让合作小组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 能够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 能够让学生深化对课本、资料的认识, 小组成员对小组成绩会更加负责、认真, 对于历史的学习有更大帮助。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8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营造自主学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灵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的智力、心理、性格等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无须思索的现象,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每天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 多观察, 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二、重视课本知识、史料的阅读,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 纵贯古今中外。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技巧,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思路, 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针对性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问题驱动学生全面参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进行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断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问题, 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如何完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过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如作业布置, 历史知识竞赛, 课堂问题的提问、讨论, 知识的抢答, 学习与探究等。

四、形式多样的作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作业形式基本上是选择题和问答题, 这些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巩固知识的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多下功夫, 力求作业形式灵活多样。我在设计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形式:一是撰写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的学习具有开放性、拓展性, 对问题的探究比较深入, 学生的收获会比较大,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是编写历史小报。学生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处理, 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三是组织社会调查。四是表格式作业。学生自我设计表格, 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 完成相应作业。五是阅读材料解答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结合教材中学习与探究的教学内容开展辩论,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时, 我根据教材内容, 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定题目:“经济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形式辩论会, 将全班学生分正反两方, 双方各选四人为主要辩手, 再选几个补充辩手。各组根据自己的观点在组内分工协作, 搜集、筛选、整理资料, 时间为一周, 活动时间为一节课, 我作为主持人, 主要做些组织指导工作, 让学生展开辩论, 内容概括如下:

主题:经济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正方: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反方: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正方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 外贸、外国直接投资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长率, 中国经济发展正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 正方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反方认为:在过去30年中, 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8个, 世界绝对贫苦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12亿。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0%, 全球出口市场的8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发展中国家步履极为艰难。我们的观点是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

教师总结:在经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中行驶的中国, 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趋利避害,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加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在课堂上, 正反双方唇枪舌剑, 难分胜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也使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 它推动人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 只有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 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在历史课堂上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课前首先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课堂中要把每一堂课讲得生动, 让学生学懂弄通, 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首先要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 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 设计妙趣横生、 形式多样的导入语, 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 比如在讲授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教学内容时, 我为学生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皇帝和丞相, 如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 明太祖朱元璋和胡惟庸等, 并且为学生简单讲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并想深入挖掘, 立马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大家的思绪快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中。

二、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例如我在讲皇权加强、相权削弱这一内容时, 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四课知识链接关于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的原始材料, 明确要求通过阅读概括出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后来在提问时, 学生都能概括出官员地位在不断下降, 并通过表现得到皇权加强的结论。

三、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善于学习, 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要能想, 会想, 多想, 甚至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疑难点设问。 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 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的方法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地发问, 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的答案进行反问, 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 例如我在讲汉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时, 先要学生回答秦朝的制度, 以及丞相的地位和权力, 再谈谈丞相权力过大带来的危害, 最后设问汉代应该如何限制相权? 这样通过层层设问, 由浅至深, 使学生理解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的前因后果, 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四、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学生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合作讨论学习, 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 创设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 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 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过人之处, 学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道路乃至人生道路都是益处良多。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课氛围, 鼓励学生之间讨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从相互启迪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的子目教学中, 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假如你是朱元璋在面对元末明初的政治状况时, 你是要保留还是废除丞相制度呢?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 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 俨然以朱元璋的身份思索答案, 甚至有的学生还入木三分, 分析其中的原因, 加强皇权必然的结果, 非常准确到位。 当然, 由于受认知水平和个体的差异的限制, 学生思考的结果或所持的观点不可能科学、合理, 教师要从中发现其合理的因素并给予肯定。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感到自信, 感受成功的喜悦, 才会继续参与辩论。

五、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 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纳的过程, 教师不能包办。 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例如在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讲解中, 各个朝代的措施和变化, 教材中没有归纳, 散见于两课的教学内容中。 因此, 在课堂阅读、讨论、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汉朝到清朝的变化,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通过观察发现,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 学得好;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 学得更好;当学生能自主参与探索创新时, 学得最好。 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活动,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客体, 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要: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仅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为切入点, 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10

1.自主学习模式概述

1.1自 主 学 习 模 式 的 定 义 。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顾名思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1.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好事先的安排和计划。

1.1.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主动完成、评价和反馈。

1.1.3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主动调节、修正和控制。

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研究等方式, 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主体, 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仅用少部分时间进行“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1.2自 主 学 习 模 式 的方 式 。

根据高中生自律能力的不同和学习水平的差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可以采用两种形式:

1.2.1完全自主式。这一模式是指知识的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 老师只起辅助作用, 学生可按自己的方式和步骤学习。这一学习过程一般分为确定内容、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成果互评、成就互享等。具体实施时, 可以采取小组模式分组调研等形式。

1.2.2半自主式。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 , 与完全式自主模式相比, 半自主式具备更强的可行性。这主要是因为半自主式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模式, 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教师作有效指导, 使学生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效率。

2.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1创设情境 , 激发学生 学习动机 。

应用情境教学法,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 进而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在热情、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的知识技能更长久, 更牢固, 也就是学习活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 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其次,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 如故事情境、实物情境、问题情境等,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2应 用有 效 的 教 学 流 程 。

应用有效教学流程, 教师把传授知识、“满堂灌”转化为全方位地强化知识, 变题海训练为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变得从容悠闲, 学生变得紧张忙碌;教师讲得少, 学生思考得多; 学生的提问次数增多, 课堂成了展示学生的舞台。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自主学习。应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 为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式, 并始终把它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2.3培 养 学 生 良 好 的学 习 行为 习 惯 。

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能强化学习效果。逐步培养学生在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复习的习惯等, 并努力使其规范化。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 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时间, 并按照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历史学习积极性。

2.4多 元 评 价 , 坚 定 学 生 的学 习 信 心 。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中, 要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一对平等的“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多元评价, 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

2.4.1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要在期末历史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主体作用。

2.4.2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闭卷部分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 开卷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题目, 如:“论某位历史人物的功过”等, 让学生发挥特长, 自主选择题目, 完成相关任务。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要遵循“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效果显出来”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摘要:自主学习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要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概述了自主学习模式的定义及形式, 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晨飞.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J].科学大众, 2011 (04) .

[2]张炎.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走上理性化轨道[J].安徽文学, 2012 (10) .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 自主学习 历史 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引领学生寻找大众化的学习方法,然而却不能针对到个人,同时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专属自己的学习方法。本文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设置小组合作环节,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讨论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组合作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之间交换学习方法、学习经验,让学生之间通过不断的切磋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学生在吸取同学的经验之后可以寻找和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增加了自己思考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由于王安石是学生熟知的诗人,因此学生对王安石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可以分享自己知道王安石的小故事、诗词、背景等从中推测出相关的历史原因和失败的原因,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推理之后才能将这个知识点牢记于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又例如:在讨论“对秦始皇的个人评价”这个话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根据秦始皇的功与过形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深入学生对秦始皇的认知,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进行小组合作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巡视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避免学生利用混乱的局面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度决定这个环节的结束时间;其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与学生的交流,综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成绩、活跃程度进行有机分组以保证每个小组的综合成绩相当;最后,要为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综合能力最高的学生为小组长来维持小组讨论秩序、职责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历史

处于21世纪的学生对于悠久的历史距离甚远,学生无法重新去体验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容易缺乏一种真实感。与此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无法将全部的历史事件还原,因此学生需要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搜索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一方面,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學习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培养对本知识点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看新文化运动的视频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快乐,而且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深入的理解知识点。然而,在渗透现代信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利用班会课向学生讲解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从学生自身出发避免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聊天的现象;其次,教师需要与家长产生密切联系,让家长时刻关注学生使用网络的内容,另外要为学生制定严格、合理使用网络的时间;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后进行的深入学习进行简短的学习总结报告,这样既能从侧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必备条件是学生愿意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更深入的对本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钻研。教师需要打破书本的桎梏,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据书本结构死板教条的讲解,这样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耐心,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合理开设相关的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时间轴的教学模式,在数轴上写上著名历史事件的年份,然后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将数轴写满,这样在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竞争的环境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题目有利于让学生对本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如:在学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播放一段戏曲视频、播放书画作品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深入了解书画和戏曲艺术的魅力。又如: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由于这一时期发生的小故事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寻找相关的小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结语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也要了解如何有效的自主学习,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在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韩志新. 是“给人以鱼”,还是“授人予渔”——浅谈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5).

[2] 王银山.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策略[J]. 教育革新,2014(6).

[3] 唐兵.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 篇12

本文试从新课改背景下以历史史料为载体, 教学案例实践为基础, 层次教学为主线,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提高进行初步的探讨, 请教于专家和同行们。

一、史料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1. 史料教学是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要求

2001年, 国家颁布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课标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明确规定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新高考也着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大能力。而史料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探究为主线, 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正好适应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2. 史料是认识历史和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历史教学要做到严谨性、科学性, 就应从史料出发。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 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科包罗万象, 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各种典籍、图表、图画、音像等, 是研究、学习历史的载体, 史料的浩瀚为我们自主学习历史提供了条件。

3. 史料教学是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萌发和自我评价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 学习的自主特征日趋明显, 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意识, 有极其强烈的探究意识, 盲目性减少, 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批判性显著增强。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突破了教材的局限, 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文字表达、逻辑论证等诸多方面能力,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以层次教学为主线, 培养高中各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经历了领会、获取—调动、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形成这三个阶段而逐渐实现的, 根据这一规律, 史料教学应该注重分层教学。

1. 高一年级:运用史料, 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和动机, 提高辨别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动力, 能使学生智力潜能有效地转化为智慧行为,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运用对联、诗词、民谣、歌曲、录像 (音) 等生动形象的史料创设情境, 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史的兴趣, 提高学生辨别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在《红军的战略转移》之《长征精神》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什么是长征精神”这一问题, 收看一段关于《七律·长征》的视频:“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攫取有效信息, 即远征难、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 归纳出红军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 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2. 高二年级:进一步运用史料, 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历史思维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能力要求, 其目的是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 使其能在各种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 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 获得认识新情境、理解新问题的能力。经过高一一年的培养, 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辨别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为调动和运用知识,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目: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本题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解读和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对应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户数的变化是经济格局变化的体现。题干取自钱穆《国史大纲》中的表格, 给出了非常明确的信息, 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后, 即可知道正确答案是D项。

3. 高三年级:综合运用史料, 增强应用与创新能力

增强应用与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以新材料为背景, 通过综合运用、分析史料, 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知识整合、迁移和创新运用的能力也是新课程高考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第16题: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 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 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 两岸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 章太炎以该诗题画, 1907年刊于《民报》, 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通过考查章太炎传播“崖山题诗图”的用意来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与概括知识, 知识迁移与创新运用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在于读懂材料的背景含义和明确章太炎的身份, 审题时要理解“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的背景含义, “清初诗人陈元孝写崖山诗”的用意及对章太炎身份的了解。元军南下南宋战败后陆秀夫背负年仅9岁的皇帝在崖山投海自杀, 清初时清兵南下, 南明势力土崩瓦解, 诗人登上崖门山, 听到萧萧的风声吹过树林, 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 看见两崖的波浪, 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 南宋的这一幕到南明时再次重演, 悲恸之下诗人作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材料所反映的都是汉族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之事, 而章太炎的身份就是民主革命者章炳麟, 1907年正值辛亥革命期间, 章炳麟欲借此来鼓舞革命志士的斗志, 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也符合当时“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

三、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思考

1. 有效指导学生提取、甄别、分析、整合史料

当代著名史学家杜维运在其《史学方法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史料, 都不是完全可信的, 里面可能有错误, 可能有虚伪, 可能有私人的爱憎, 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 不经精密的考证, 即笃信不疑, 后患实无穷无尽。”因此, 教师在开展史料教学时, 要教会学生在辨析史料或是任何证据时, 必须考虑史料的主观意图。如讲中英鸦片战争时可引用一段材料, 即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讲过的一段话:“当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鸦片战争加剧的时候, 战争果然就来到了, 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战争而进行的斗争, 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 并且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士是站在英国侵略者的立场上讲的, 其主观见解是违背历史客观事实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要侵略和掠夺中国, 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实行民主、平等、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

学生的主体性, 不是体现在课堂中学生的热闹“参与”, 而是看书和思考, 重在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以学论教”,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合作为主, 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 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 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拓展教学视野, 完善教育内涵,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及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重塑教师形象

在史料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 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 引其所做, 扬其所长, 促其所成”。要达到此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 由专断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平等、融洽、和谐、有效的学习氛围, 才能促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和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 但我可以改变我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改和高考的新要求,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 唯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陈霞.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教学[J].新课程研究, 2010 (7) .

[5]樊锦.史料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J].文理导航, 2010 (11) .

上一篇:中医熏洗下一篇:现代主义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