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2024-07-27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共9篇)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篇1

高中的文化史教学, 要在初中识记古代文化史常识的基础上对基本的文化成果做进一步的理论概论和提升, 能从大量的文化成果中, 提炼出传统文化的共性和精髓, 能从中外对比中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所探讨的问题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这不但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教学内容重复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的问题, 而且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材集中化、专题化的编排方式和中外合编的形式也为文化史更高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教材当中涉及的中医为例, 高中的历史教学中, 不能仅仅知道几本医书和几个医学家, 还需要了解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中医的精华所在, 可做如下补充拓展:与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 重视局部的定量的系统分析相比, 整体思维的理论是中医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地方。中医包含的阴阳平衡学说、脏腑经络学说, 强调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看待疾病, 认为人的整个身体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 并依据局部病变影响整体的理论, “创立了脉诊、舌诊、足诊、目诊等方法, 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与现代的医学全息理论完全符合, 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赞誉和重视”。学完了古代的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数学等科技成就后,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大量的科技成果, 从中提炼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特点, 使学生对其特点有一个整休地、深入地认识 (这些内容只有人民版有所涉及, 其他版本没有相关内容) 。教师可做如下分析提炼:分析中国古代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体系, 它以解决农业、历法、商业和赋税计算等实际问题为目的, 汇集了大量的应用题目及算法, 在代数运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和经验积累, 轻理论探讨, 因而实用技术发达, 而向近代科学转型的理论储备却不足的特点。分析中医、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可以发现我们先人善于应用朴素的整体思维, 具有宏观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 但另一方面忽略对个别物质的深入探究, 满足“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模糊性的一般法则, 缺少实证分析、定量研究和实践检验, 使得传统自然科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分化, 包括医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知识因为没有实证也无法让人信服。得出中国的传统科学“重整体综合思维, 轻视具体的定量分析”的重要特点。

在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古代文学时, 也不能停留在记住几首唐诗宋词作品, 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色。通过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如下几个要点:与中世纪的西方文学相比, 不论是抒发建功立业情怀的唐诗, 咏叹缠绵悱恻的宋词, 还是揭露黑暗现实的元曲, 描绘日常生活的明清小说, 都把写作对象聚焦到现实世界。中国文学具有关注现实、关注人伦道德, 而不重彼岸世界的理性精神;古代文学强调文以载道, 注重道德垂训的功能, 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色彩;中国文学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传统, 主张文学作品中有节制的感情宣泄, 重含蓄深沉、意味隽永之美, 很少有西方文学中大悲大喜的作品, 反映了“中华民族平和、宽容、节制的文化性格”。文学艺术史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有效提炼, 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更为深刻。

当然, 对中国传统文化史的理论提升和文化精神的提炼最重要的还是以中国传统思想史部分为依托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何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 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方向, 体现了民族共同的心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模式,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7点; (1) 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 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3) 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 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 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 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 生生不息。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四个方面。姜义华在《中华文化读本》一书中亦概括为很相似的四点:“天人合一,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重民思想, 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合中庸, 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经世致用, 实践理性的精神”。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增加了“修身为本, 以德为政”“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积极有为, 自强不息的实践理性精神”等内容。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这是中华文化能够延续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 是传统文化现代化所要吸取的精华, 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最核心的内容, 教师在讲解文化史的时候, 如果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进行提升, 没有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 仅仅是罗列一些发展史实, 那么, 传统文化史的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不达要旨的。在文化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综合各个名家对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文化特点的重要论断, 向学生作一介绍, 提升文化史的教学层次, 让学生切实感悟中国文化的精髓。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篇2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关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整体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接下来,我们就从阅读的个性化、探究性、目的性等方面进行课题的切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知识

人要想进行沟通、交流以及思想的传递,那么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为此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提升,从而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基础。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是学生通过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阅读是教师透过文本传递学习方法的过程,阅读是学生和教师通过文本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

一、个性化阅读

在高中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极力倡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从高中阶段的整体教学而言,学生会在这三年中完成知识的进一步扩充,其间学生会完成大量新知识的学习和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这是学生完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因此,只要学生一进入高中,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将个性化阅读予以重点强调,让学生的阅读范围得以有效拓展,令阅读能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更为“美味”的阅读大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对教材进行深入阅读,使教材的优势得以完全发挥,让学生能够掌握到切实有效地阅读方法,再以此为基础来将学生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换而言之,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精讲,让学生能够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再深入到作品中去进行仔细的品味,最后再转入到课外阅读中去进行同步延伸。

其次,阅读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予以实现,以便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例如,在课前为学生预留三五分钟的时间,每天让一到两名同学来介绍一本最近正在阅读的书籍,可以是阅读这本书的原因说明,也可以是整本书籍的内容简介,还可以是阅读过后的心得体会,反正教师并不对介绍的形式多做约束,学生随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发挥即可。又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时间来将所阅读的书籍予以分享,令喜爱阅读的学生来带动不能积极阅读的学生,最终达到全班学生共读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全面激发。

最后,阅读要能够从课外回归到课内,以便让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得以有效融合,从而呈现出完整的阅读教学。也就是说,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当学生顺利从教材的精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之后,并不是指学生可以按照个性进行毫无约束的随意性阅读,而是要在让学生个性发挥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按照教材的相关需求去进行课外的拓展阅读,使课外阅读能够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个性化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会以教材为中心得到有效扩展,并逐渐开始对阅读的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此时就为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探究性阅读

在高中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进行更为有效地引导,使其能够从浅层次阅读向深层次阅读跃迁,令学生开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进行质疑探究,从而学生才能让所学的知识在不断地运用中得以有效拓展。具体而言,在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放下功利之心,要让学生树立起更高的阅读追求,不要去为了提高考试或高考成绩而进行阅读;不要去为了积累名言金句而进行阅读;不要去为了刻意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阅读。只这样,教师才能指导学生去进行最为纯粹的探究式阅读,让学生能够去对各类书籍进行更为畅快的阅读,令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充分地展示,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从而让学生的阅读空间得以拓展,进而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才能得以增强,此时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以有效提高。

三、目的性阅读

在高中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倡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虽然在阅读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不应带有功利心,但是阅读的目的性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顺利应对人生最为关键的考试――“高考。”就目前的高考而言,阅读理解题目的比重进一步加大,而且出题的范围变得更广了,可能是推荐书目中节选一段,也可能是杂志上的一篇短文,还可能是一篇极富时代感的新闻报道,此时学生唯一可以掌握的就是阅读的方法。因此,需要把能够轻松应对高考当作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去进行提升阅读能力的泛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专研高考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关键,以便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应对策略,力求做到答题的规范、合理和准确,从而将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目的性阅读的呈现充分地展现出来。

四、激发阅读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进行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目的性阅读,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予以激发,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阅读中来。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来进行阅读,令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在此特定氛围中得以有效激发,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时的阅读才会变得更为有效。例如,当在教学到和革命相关的文章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对同类文章?M行阅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去对一些时事新闻进行了解,再辅以适当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对更好地对文章去进行阅读。

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针对性,以便让学生的能够通过融入情境而获得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一改往日教学落后的尴尬局面,令师生间开始变得更为亲近,使课堂教学氛围得到更为充分地活跃,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中获取和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经验。

漫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篇3

关键词:课堂讨论 命题 启发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 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 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 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 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 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 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 ,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 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三)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爭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篇4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教学应用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学生记忆时会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自然很低。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

1.明 确教学目标 ,开展生活化教学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盲目让学生记忆知识点,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避免单纯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失去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把历史史实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认识,对一些现象有清晰的解读。例如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反对日本首先参拜靖国神社, 这一现象最高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对于军国主义的肯定,没有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教训,很多国家都会对此行为持反对态度。通过联系史实和生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记忆历史知识, 同时能够对当今世界的一些现象进行解读, 明确历史教学的目标, 强化生活化教学效果。

2.优 化教学内容 ,开展生活化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是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一些历史史实的叙述, 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因素,同时,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能够在历史中找到起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例如,当前孔子学院在许多个国家都很受欢迎,但是孔子学院受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 这个时候就涉及高中历史知识《儒家思想的形成》, 因为儒家思想中有诸多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的观点,许多人都非常认可儒家思想,所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容广受欢迎。

3.创 新教学方法 ,开展生活化教学

开展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是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增加教学生活化色彩。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生活化教学,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的特效讲解历史知识, 让学生在视觉上能够有一个冲击,能够更加准确记忆知识。例如讲解《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的小片段或者报纸上的一些照片,让学生对于史实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可以开展“鉴别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不同时期的文字作品,让学生鉴别其朝代或者时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 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保证学习效率。

4.丰富教学手段 ,开展生活化教学

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 历史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使用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教师互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应该注重靠近生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让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知识是简单枯燥的知识,增加生活元素,保证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高效率。相信只有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才能够保证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5.结 语

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漫谈 篇5

一、导入方式要灵活多变

导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承前启后、激发兴趣、提纲挈领、展示目标的作用。一篇文章如果开头写得好,就能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读者。一节课如果能将导语设计得新颖,运用得恰当,同样能起到好的效果。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分析社会热点,烘云托月。社会中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便是社会热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近年来中考常常将社会热点与我们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我将这一形式大胆地引入到课堂的导语中,让学生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其真正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精心选择的社会热点,一般要贴近学生的认识实际和理解实际,故而能起到一点即通的教学效果。2.运用漫画效果,穿针引线。众所周知,漫画具有强烈的讽刺夸张效果,能够发人深思。在政治教学中采用这一种表现手法效果颇为显著。

二、教学要有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初中政治课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从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冷酷无情,就必然加深学生的心理排斥力,使政治教学难以步步深入。所以,教师上课时教学要民主,态度要和蔼,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并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进而縮短师生距离,最终达到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要有幽默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幽默走进课堂,对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幽默具有高雅性,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幽默具有教育性,是活跃课堂的兴奋剂。幽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笑过之后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启迪。课堂上要求教师有新的见解和渊博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中。

四、教学中要有讨论

众所周知,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重点、难点,而讨论式教学法恰恰为我们架设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桥梁,它为教师提供了条件,为学生施展各种才能提供了锻炼机会,为突破重点难点找到了捷径。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要巧设题,选择题目要新颖,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激发讨论的激情。2。论题要结合课本内容,论题方法的选择,要能更巧妙地切入课本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3。要敢改。教师要让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只是讨论的导演,而学生才是讨论的主角,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4。要善收。教师如同导演,要善于把握场面,该放时放,该收时收,善于把学生的议论看法收拢起来,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恰到好处地点出讨论的要旨,使学生真正能明白道理,得到启示,受到教育,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中要有借鉴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机地运用语文的教材内容,借鉴某些语文教学方法,收益是较大的。1。可以利用语文课本的内容,充实政治教材的原理和结论。政治课本内容比较抽象,穿插许多阅读材料,但因受到教材本身的限制而不够丰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会使学生常常局限在背政治课本的条条框框上,对原理结论的理解不深,遇到疑难问题也难以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穿插了语文课本内容。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选有大量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文,许多课文与政治教材内容联系密切,为政治课教学横向联系提供了良好条件。2。针对政治课本的内容特点,有机地运用语文教学的良好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既重视当堂理解所讲内容,又注意课外及时主动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加强有针对性的方法指点。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漫谈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入门课,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后, 学生除了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外, 还需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枯燥、复杂的学科, 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 并由此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在影响自身数学学习的同时, 还会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在此, 本文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等三个方面出发, 针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展开探讨.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高中数学时,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中, 主要包括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以及注意营养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 学生在学习之前, 还应注重课前预习, 以便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除了需要学生的恒心与毅力外, 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 学生应提前预习, 通过预习来了解三角函数的重点、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思维.在预习的过程中, 必要时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 将初中的三角函数与高中的进行对比, 同时可以尝试着做一下数学练习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状况.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要想在入门初期学好高中数学, 就必须对数学感兴趣, 能够从数学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才能为下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首先, 教师要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指导,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紧紧抓住学生刚入学时新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最后, 教师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还应紧紧结合着数学教材, 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数列”时, 教师若一味的对书上的例题进行讲解, 不仅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时, 教师可以结合数列的一些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将其编制成口诀, 如:等差等比两数列, 通项公式N项和.两个有限求极限, 四则运算顺序换.数列问题多变幻, 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 错位相消巧转换, 取长补短高斯法, 裂项求和公式算.这些口诀通常具备言简意赅、记忆方便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数列的用法, 同时还能通过口诀来灵活运用数列.由此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能够结合教材内容, 适时的用口诀来代替枯燥、艰涩的定义, 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若一味地靠老师的引导, 不仅无法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还会阻碍自己的思维创新, 直接影响自己的数学学习.由此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地探索知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待不会的难题, 要及时地向老师、同学请教.其次, 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时, 能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完善.最后,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遵循知识掌握的规律, 面对数学知识, 要善于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 使其形成统一的整体,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中“函数”时, 除了在课前积极预习外, 还应结合函数的特点, 对一些简单的习题进行探索, 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做出记号, 在第二天上课时着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记录, 若还没有明白可以在课下及时地请教老师.养成好的预习习惯, 是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保障,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根本所在.只有积极持对新知识进行预习, 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才能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同时, 享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四、总结

“万事开头难”, 对于数学而言, 其入门课的教授与学习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从若干个方面, 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将做好高中数学入门课教学的相关经验与同仁们共享, 以期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应结合着教材及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高中生在刚刚学习数学时,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 使学生在深化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真正提升数学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造高效高中数学课堂[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10) :83.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法漫谈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展开要综合考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特点、新课程语言技能目标(七级)和新课程阅读能力培养目标。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觉得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建立终身学习观

新教材的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那就是说教师要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更深厚的基本功和更好的应变能力。要想在课堂上自由驾驭教材,课下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教师自身也要建立终身学习观,始终把终身学习看作同呼吸一样重要。不断健全自我,帮助、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以此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的真正内涵。

二、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要在新教学观的指导下,由重讲解、重语法、重知识、重测试向重操练、重交际、重能力、重情感转变;学生更要由“坐观式”、“坐等式”、“坐享式”的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主动式学习转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体味合作的快乐和优势。

三、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要授之以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突出“学”,从让学生“学会”转变成培养学生“会学”,也就是要授之以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受益终身。

1.要鼓励学生踊跃地参与。使学生踊跃参与,首先就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发挥教学民主。

2.要指导学生认真进行预习。高中阅读课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和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为复杂,对学生们来说,认真预习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3.要培养学生归纳理解的能力。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信息,因此阅读时不可以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阅读,抓住大意,再深层次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课堂提问

1.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教师的课前问题设计,它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

2.教师要选择不同的题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也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中得以发展的。而认知活动会使这种能力得以发展。

3.英语阅读课教学要渗透思想教育。阅读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以知识做载体,适时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

五、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1.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撇开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一定要在平时训练时严格要求自己,看文章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更不要养成边看边默念的习惯。

2.指导学生多记忆单词。进行阅读的基础是词汇,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做支撑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就更不要谈阅读速度了。假使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看一篇文章时就会很少有生词障碍,速度提高当然就是可以预见的。

3.可以训练学生试着连词成句或一目几行地阅读。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看,要把两三个句子连起来,一气呵成,把它们看完。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阅读时的视幅加宽。

4.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速度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说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书籍,使自己的阅读速度甚至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六、教师要指导学生训练英语阅读猜词技巧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会遇到很多生词,训练学生利用语境(各种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猜测词义时,可使用下列线索:

1.参考针对性的解释。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往往要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对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术语或词汇等作出解释。这些解释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利用它们猜测词义就比较容易。

2.查询内在的逻辑关系。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而后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生词词义或大致义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

3.多关注外部相关因素。外部相关因素是指篇章 (句子或段落) 以外其他的知识。有时候仅仅靠篇章内在逻辑关系无法猜出词义。此时,就需要运用生活经验和普通常识来确定词义。

漫谈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旧有的教学模式,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新形式下人们创新的产生,孰不知,从历史根源上讲,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历来为我们古人所采用和推崇,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过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解读。

自主学习的兴起及迅速传播,有其深刻的必然性。首先,它源于知识的需要,进入高中后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而相应的知识难度也得以加深,在繁多的知识体系面前,一味的老师讲评的模式从时间上讲已不再现实,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整个高中三年的时间,根本不不足以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知识量的加大,必然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学生必须主动的去完成相应作业,并且在此基础上自主完成相对应知识所产生的能力提升,故而知识量的加大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不会自主学习的高中生会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只有适者,才能在高中阶段得以生存。其次,自主学习是成长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初高中的不同之处,除了知识的架构和体系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也是初高中学生的明显差异之一。在人们平时的意识中,会有这样的共识: 初中生长得和小孩一样,而高中生即是他再小,给人感觉上,他很多地方也像是个成年人。作为即将经历18岁的高中生来说,很多事情都要有他们独立面对,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独立处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将会为学生其它事情的独立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相信较于初中时学生由家长陪同,由教师督促下的学习习惯,高中生立刻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体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将决定高中学习成绩的优劣。一个不懂得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没有主动性的高中生,在面对高中阶段所发生的问题的时候,更多时候往往是无助和被动的。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肩上担负着家长的希望和祖国的重任。时代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知识体系大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是最富于学习能力的。如果高中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社会上的一切创新,一切进步将无从谈起。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而作为高中生,作为一群生机勃勃的社会新鲜血液,他们所担负的社会赋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是任何一个群体无法取代的。处于学习时代的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他就会在走向社会之后具备了自主生存的能力,祖国的明天属于高中生,当然祖国的明天也就应该由他们去规划。在将来的天地中,我们的孩子都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世界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我们替他做主时,他还有自主性吗? 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一成不变的时候,他们还能适应变化吗? 当我们的孩子需要独立面对的时候,他会勇敢的站出来吗? 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是使孩子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放开手脚,给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历史使然,时代使然。在历史的车轮下我们何必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预习环节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没有预习的课老师讲起来会十分生硬,预习环节应占到课堂教学的四分之一左右,可见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在预习环节中,学生要试着自主把握重难点,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对所学的内容用于质疑,在预习阶段如果能以小组的形式将预习中出现的知识点加以汇总讨论,那会更加事半功倍。自主预习的过程如果深入的话,相对应的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阻力。只有在预习环节下足了功夫,才会产生疑难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內驱力。在预习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的阅读是第一步,很多人往往到了这一步便浅尝辄止,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预习了,让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这只不过是预习的第一个层次,在此之上的质疑才是表明预习效果深入的第二步,在质疑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疑难点过滤性的解除是预习真正深入的必由之路。真正的自主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

其次,自主学习需要养成好的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前提。只有有了主动性才可能获得学习成果。每一位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入学之初都有学习的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会随时发生变化的。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在自己对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在自己心情最差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性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持续,在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所带来的副产品: 毅力、韧性、坚持、永不服输,也就成了孩子性格的一部分,从而塑造出了具有自主学习习惯的合格高中生。这些品格的塑造既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养成完美人格的一部分。

再次,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自主学习的引导,要坚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及面统筹兼顾的原则。自主学习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基础知识,进而能够从自学中发现疑难,提出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循序渐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漫谈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中生 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一个基本要求。现阶段就这一领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模式。结合现有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自主学习,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尝试。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旧有的教学模式,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新形式下人们创新的产生,孰不知,从历史根源上讲,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历来为我们古人所采用和推崇,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过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模式的现代化解读。

自主学习的兴起及迅速传播,有其深刻的必然性。首先,它源于知识的需要,进入高中后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而相应的知识难度也得以加深,在繁多的知识体系面前,一味的老师讲评的模式从时间上讲已不再现实,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整个高中三年的时间,根本不不足以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知识量的加大,必然要求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学生必须主动的去完成相应作业,并且在此基础上自主完成相对应知识所产生的能力提升,故而知识量的加大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不会自主学习的高中生会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只有适者,才能在高中阶段得以生存。其次,自主学习是成长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初高中的不同之处,除了知识的架构和体系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也是初高中学生的明显差异之一。在人们平时的意识中,会有这样的共识:初中生长得和小孩一样,而高中生即是他再小,给人感觉上,他很多地方也像是个成年人。作为即将经历18岁的高中生来说,很多事情都要有他们独立面对,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独立处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将会为学生其它事情的独立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相信较于初中时学生由家长陪同,由教师督促下的学习习惯,高中生立刻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体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将决定高中学习成绩的优劣。一个不懂得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没有主动性的高中生,在面对高中阶段所发生的问题的时候,更多时候往往是无助和被动的。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肩上担负着家长的希望和祖国的重任。时代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知识体系大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是最富于学习能力的。如果高中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社会上的一切创新,一切进步将无从谈起。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而作为高中生,作为一群生机勃勃的社会新鲜血液,他们所担负的社会赋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是任何一个群体无法取代的。处于学习时代的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他就会在走向社会之后具备了自主生存的能力,祖国的明天属于高中生,当然祖国的明天也就应该由他们去规划。在将来的天地中,我们的孩子都要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世界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我们替他做主时,他还有自主性吗?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一成不变的时候,他们还能适应变化吗?当我们的孩子需要独立面对的时候,他会勇敢的站出来吗?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是使孩子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由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放开手脚,给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历史使然,时代使然。在历史的车轮下我们何必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预习环节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没有预习的课老师讲起来会十分生硬,预习环节应占到课堂教学的四分之一左右,可见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在预习环节中,学生要试着自主把握重难点,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对所学的内容用于质疑,在预习阶段如果能以小组的形式将预习中出现的知识点加以汇总讨论,那会更加事半功倍。自主预习的过程如果深入的话,相对应的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阻力。只有在预习环节下足了功夫,才会产生疑难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內驱力。在预习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的阅读是第一步,很多人往往到了这一步便浅尝辄止,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预习了,让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这只不过是预习的第一个层次,在此之上的质疑才是表明预习效果深入的第二步,在质疑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疑难点过滤性的解除是预习真正深入的必由之路。真正的自主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

其次,自主学习需要养成好的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前提。只有有了主动性才可能获得学习成果。每一位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入学之初都有学习的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会随时发生变化的。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在自己对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在自己心情最差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性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持续,在不同的阶段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所带来的副产品:毅力、韧性、坚持、永不服输,也就成了孩子性格的一部分,从而塑造出了具有自主学习习惯的合格高中生。这些品格的塑造既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养成完美人格的一部分。

再次,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自主学习的引导,要坚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点及面统筹兼顾的原则。自主学习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基础知识,进而能够从自学中发现疑难,提出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循序渐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一个青年的明天也是一个家庭的明天,一个家庭的明天也是一个祖国的明天。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群体,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是为了祖国明天更加繁荣。认识到这一点,就努力吧,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祖国的未来由这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去担当,定当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学福.让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健康道路下一篇:中国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