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2024-09-19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1

而实现新课改目标的途径之一, 便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进行引导和辅助, 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对小组进行问题的设定, 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和学习负责。

比如, 我在进行“戊戌变法”知识点教授过程中, 便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我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如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而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讨论, 并对问题进行解答。各小组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进行学习, 讨论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戊戌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有的学生说它让中国人民尝试了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学生说它推进了思想的先进性,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有的学生说它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 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我知道学生们能够作出这些回答是因为他们都开动了脑筋,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即使有的学生在对问题的回答过程中, 有一些不全面, 我也会多鼓励他们, 让其继续努力。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 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教师让学生组建小组进行学习, 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为目的。通过对问题的创设, 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 对于其主动性的发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情景,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能够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合作是一种能力, 其中需要学生自己琢磨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在发生问题和障碍的时候, 也需要学生想办法予以解决。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建立情境教学的方式, 增加学生之间合作的机会, 锻炼学生合作的能力。

比如, 在进行《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的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将学生引入到课本学习中, 而是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出现了牛、马、猪、羊、鸡、狗等动物, 表现了农业的男耕女织。而后我对学生们进行导入式提问:哪些动物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哪些?之后让小组进行讨论, 并将所讨论的结果通过小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们听到需要表演都非常兴奋, 开始对问题进行讨论, 对表演的细节讨论想法。学生们在讨论中了解了古代农业从最开始的石头作为工具到后来的青铜器的使用, 铁农具的烧制, 以及各种灌溉农具的出现, 了解了古代牲畜的驯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也会有意见不统一, 小摩擦的产生, 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危机”,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了古代农业的演变, 甚至一些学生还学会了“立秋有雨, 庄稼点头”等一些歇后语,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 更增长了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处于身临其境的情境中, 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 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或者一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平面的历史课本成为立体的历史课堂。

三、课外拓展,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高中课业的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范围内, 则会限制学生的视野范围, 无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可以将课堂引申至课堂范围外, 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进行课外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

比如, 在进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中,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后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 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进行补充。每个小组和每个小组的任务有所不同, 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两弹一星”成就的创始人照片和对我国的重大作用;有的小组任务是查找关于“飞天梦想”的成员资料, 并对其事迹进行总结;有的小组任务是寻找“东方魔稻”创始人的影音资料。每个小组领到任务之后便可以开展学习和资料的收集。学生们都非常认真, 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和安排。通过网络、寻访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对资料进行收集, 并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最后形成文字性、图片性或者影像性的材料, 一些同学甚至找到了国外对于我国成就的一些报道。我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张贴到班级的广播栏中, 对学生们的努力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将对历史的学习从课堂中拓展到课堂外, 让合作小组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 能够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 能够让学生深化对课本、资料的认识, 小组成员对小组成绩会更加负责、认真, 对于历史的学习有更大帮助。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学模式之一, 其经过实践的检验, 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要拓展思路, 研究提高合作学习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力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其刻苦钻研的精神,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让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更宽、更广。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2

保定23中

赵国军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

一、收获

1、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资料员应选跑校生且家有电脑,家庭背景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

2、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改革开放》时,让学生课前分小组分别调查自己家或亲戚邻居家承包土地、种植作物及收成情况。这过程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设计问题,两人负责调查记录,一人负责整理并汇报,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3、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常见的问题有:小组分工不科学,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被忽视;逢课必合作,以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出现冷场或秩序混乱。

三、今后设想

1、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的组建是开展学习的前提。小组的规模以 4--6人为准,一般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相邻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操作较简单,但为了更好地实施合作学习,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教师需同班主任协作,依据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个性特征、性别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安排座位。为使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尤其要选择好组织能力强、工作有热情、在同学中威望较高的同学来担任组长,其他角色(如记录者、评价者和发言者等)可由各组根据成员特点和学习任务的情况协商确定,并明确各自责任和职责。

2、准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虽有一定优势,但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运用它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合作学习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方式,合作学习中通过任务的分工、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主题的合作探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意见产生较大分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就不一样。通过合作学习,在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方位寻求问题的解决。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问题

合作学习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就是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讨论,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

问题要有价值和开放性,能使学生感兴趣。

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难度适中,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是单个学生不能解决而通过合作能解决的问题。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入手,通过小组合作也不能解决,不仅达不到合作效果,还可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削减学习积极性;而问题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合作学习失去其实质意义,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的重要性,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4、有效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注重学生在感受与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该为创设一种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氛围不断改变自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抓住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的合作学习,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搭建舞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促进式的评价,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循序渐进,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生见识少、知识面窄,传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多数学生无合作意识、无责任感,无所事事,或讨论其它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细心观察并加以指导,尤其要结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掌握社交能力的必要性,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使学生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和学会反思等,有效地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小组学习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49-01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目前针对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并不统一。笔者认为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以小组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使学生共同学习、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理念。

1 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包含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理念,作为一种方法来讲必然要求这种方法的使用时有效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行成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护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1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起点,只有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教学具体的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不但体现在高中历史在教学中要有宏观的目标,也要有微观的目标。宏观的目标是要使体育教学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对个性塑造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微观目标则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的特点来制定。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尤其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历史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的事,一定要将学生的需要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这样目标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

1.2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教学活动,新课程要求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要形成教师、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以及确立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过程。

1.3 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教学管理活动,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上的掌握,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和秩序的维持,乃至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都与教学管理有关。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高中历史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才能为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2 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2.1 确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无论高中历史课堂上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和内容,都需要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从小组合作的基本内涵来看,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从宏观来看,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不但能否学到具体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更能通过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而使他们受益终生。

2.2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及内容选择

不是每件历史课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选择的一种方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选择好时机,只有选择好时机,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恰当的的选择,才能使小組合作学习发挥最好的价值和作用。具体来说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困难时,最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单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关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预设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在什么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结果来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都处理的比较好。但建立的条件和其影响却学生不能全面的准确的进行归纳。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展示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让每个小组展示小组的成果,当智慧的结晶重新整合时,多角度的全面分析就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

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要掌握好时机的选择,在问题的设计和内容的安排上也应该掌握好尺度。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既有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太过于深奥,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更好的成长。新课程要求,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要让学生带着热情去思考问题,带着热情去主动探索未知的历史和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要让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更能使学生在精神上感到愉悦。

2.3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评价与反馈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反馈是确保高中历史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评价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重要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历史合作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保证合作学习的各项活动行之有效,关键之一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评价不应该是阎王爷的一支判笔,决定学生的生与死、喜与乐、成与败,更不应该是教师权威的护身符。”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教师必须有合理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优点,同学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良性发展。

3 结语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并注重其有效性的发挥,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将起到重大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这对于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锁传.中学历史“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究与教学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4

一、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充分的准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很多前期准备工作需要认真做好。一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最关键的一步准备工作。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以四人为一组的效果最佳,而在小组成员构成上,秉持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也是十分必要的。“组间同质”是为了让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为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的竞争打下公平的基础,而“组内异质”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例如,在一个四人小组中,为了顺利地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要进行明确的分工,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设置组长、发言人、记录人员、资料收集员等角色,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前的实践训练。合作小组的建立并不难,难的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每个学生发挥所长,有效实现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之前,要加强合作前的实践训练, 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能力,健全对小组合作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在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发挥。

二、大胆把课堂放给学生

很多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失去方向,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总是不敢放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干预太多,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管得太宽,就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敢于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在合作的过程中,要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在观念和方式上进行激烈地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对一些“弱势”学生的鼓励,避免出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弱势”学生的压制,以防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少数学生展示的平台。

三、教师发挥恰当的引导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看似被弱化了,但教师的作用却依然重要。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因此,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一定要积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实践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其实,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课前的预习指导也很重要。例如,“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 涉及到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内容, 既分散又繁多,学生很难理清头绪把握重点,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实施,在开课之前, 笔者就给学生提出了几点预习纲要。1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进步的表现。2概括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与特征。3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与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思考封建政权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些预习纲要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目标,在探究合作之前掌握基本的学习资料, 从而使得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够紧紧地围绕着主体进行深入探究,这对于保证小组合作的质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更要敢于不断创新、挑战自我,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自己个性教学风格有效结合, 并稳步推向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学习者,而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分组合作学习为形式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益于学生成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5

一、科学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选拔和培养好小组长,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成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基于问题,合作学习的动机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问题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二是老师。学生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老师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只有他们的疑惑得到解决,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要根据教材实际和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再提出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认识、感受准备向他人呈现;带着自己的疑虑、矛盾、问题、期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此,合作学习过程中显然就多了几分主动,少了一些应付,多了几分厚重,少了几分苍白,合作的实在、有效。

三、课堂氛围,合作学习的保障

我们习惯了程序化的教育生活,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发言要先举手等等,学生若要违反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噤若寒蝉,合作学习就很难实行。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沉闷的课堂。首先,开放学习的空间。座位上,变传统的“田秧式”为“圆桌式”为合作学习打开方便之门。其次,开放思维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要学生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不仅仅局限于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再次,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敢于、乐于参与课堂。在看起来无序的课堂中,却没有打闹,没有起哄,没有偷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素质提高了,合作学习就能得以顺利的实施。

四、教师,合作学习的引领者

高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教师不应成为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应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教师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内在与情景的领导者。“平等者中的首席”赋予教师角色多重含义:问题的设计,目标的引领者,探讨的参与者,动态的协调者等。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为:通过对信息的有效重组、问题的合理整合,形成连续不断的兴奋的,促进合作的持续和深入,在动态发展中生成。教师要致力形成问题情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重组、综合、提炼,加工成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协同探讨。教师要善于制造障碍,让学生不断面临新问题,常处于“愤”、“悱”的不平衡状态,形成一种想说想做的“冲动场”,调动学生上下求索,经历从矛盾困惑到超越成功的过程。

合作学习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它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盲目的让学生合作探究,做表面文章,还有的把小组合作当成一个教学环节,为环节而合作,这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它应该出现在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突破处;出现在知识点的易混处;出现在规律的总结处;出现在思想的升华处。

二、教师要充分备课,全方位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也可能提出不同答案,这些情况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免在课堂上难于应付。

三、度的把握,尽显教学智慧。切忌使合作学习浅尝辄止,不能一出现问题就立即纠正,急于求成,应尽量让学生多议一议、试一试;不能一出现争议或摩擦就立即中止,因噎废食,草草收场,而恰恰尽量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

四、分小组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后进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集体中去,在交流中进步,在展示中提高,充分利用组内异质的特点,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6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更加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教学;开展模式

前言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对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组员之间的探讨、交流、互动方式来解答相应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定教学角色,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

1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模式

1.1 小组抢答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被广泛应用的有效教学法之一,对提升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模式,例如,小组抢答模式[1]。小组抢答模式主要是对学生展开分组,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让小组进行抢答。在小组抢答的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问题抢答,一般情况下,在问题抢答之前,教师都应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然后再开始抢答,在交流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彼此交流意见,并对所有成员的意见做出总结,不仅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交流能力。从大量的实践证明,小组抢答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对提升历史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当然,该种模式主要适合于在文化课、阅读课、专题课等方面的教学。

1.2 小组互助模式

小组互助模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体现出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方面 [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小组互助模式,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按照学习任务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尤其是对小组成员各个学习任务的分配情况,不能盲目的去分配,要有针对性的去分配,并引导小组独立去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在小组互助学习开展的过程中遇过一些个别问题,教师应尽量不去直接为学生解答,可以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解释、说明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互助性,更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而在教师不在班级的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求助于其他学生,从而有效的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有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结合当前高中历史知识,不断的去梳理线索、组织语言,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从而有效的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2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的保障

2.1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应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教师是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取相应的合作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充分的激发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2 教师应对教学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情况下去接受知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热情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要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的话,就必须对教学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4]。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体验者和探究者,而要真正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话,就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不断的培养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学习、探讨中学习、合作中学习、体验中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参与者、引导者、指导者,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在学生信息反馈的过程中,也能够让教师不断的分析和总结合作学习中是否存在着不足,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2.3 合理展开小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应合理的展开小组评价,针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利用感情评价、行为评价、差异性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整体评价等方式,而且,在不同场合下,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评价方式进行结合对学生展开评价,例如,将感情评价与行为评价结合起来对小学成员的学习情况展开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等有着极大的作用,更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的必备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对小组评价方式展开深入的研究,并不断的对各种评价方式的作用充分分析,以便于根据不同学习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总结

通过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的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前主流教学法之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当然,要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仍需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 荣欣.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6)

[2] 陆卫平.例谈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上). 2011(10)

[3] 孙宏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困生主动参与的策略[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1(01)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7

一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1. 营造合作的氛围, 学生乐于配合

自古以来,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面对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独立思考。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 学生们只会埋头苦干、闷头学习, 根本没有合作双赢的意识。很多学生甚至还会出现“跟别人合作学习, 把我的想法分享给他人, 那么别人就会超过我”的想法, 从而更加排斥合作学习。面对这样的状况, 首先应该改变课堂氛围, 老师在教学中要渲染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感染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们知道合作学习的优势, 最后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想合作、乐于配合小组合作学习。

2. 优选合作教材, 使学生能合作

提到小组合作学习, 人们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考虑教学的内容而一味地加入讨论中, 忽视了学习的时机和载体, 使小组合作学习本来一个很好的构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伪合作”。想要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要将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根据学习任务精选学习教材, 还要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机, 坚持开放性和可操作的原则, 让学生们能够进行小组合作。

3. 教授合作技能, 让学生会合作

常言道:“巧妇难成无米之炊。”对于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是一样,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个井然有序的状态, 老师要教授给学生合作技能, 让学生会合作。在安排小组教学时, 老师可以选拔一批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 给他们分配组员, 带动小组的学习。

二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 转变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潮流, 想要顺利地开展, 就必须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领, 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历史教学的设计组织, 给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和谐的平台,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课堂讨论中, 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开展小组教学, 要求老师和学生转变观念, 真正地接受这种教学新模式, 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

2. 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因材施教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要前提是学生的分组, 分组的成败决定着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因此, 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掌握的实际能力, 坚持“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对学生按照性别、学习能力、对历史的兴趣、基础知识储备量来进行科学的分组。

常见的分组方法有同桌分组、邻桌分组、前后桌分组等, 老师要根据班级的人数, 灵活进行小组人员的构成, 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让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相互交流, 最终共同促进合作, 完成学习目标。

3.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通过合理的分组, 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实现学生双赢的价值。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和优化, 以此来实现对于学生们的组织和协调。

老师可通过三方面来组织:对教材知识的预习,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资源中, 利用可以掌握的知识, 探索出新知识;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前老师准备几个问题, 在课堂中让学生们从问题入手开展合作, 从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思考, 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最后是知识的自查和反思, 温故而知新, 对于知识点的把握, 考核的途径就是测评。

三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 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还能从课堂的讨论中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树立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有利于学生个性差异性的提高, 在互帮互助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 教学理念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与发展。这样的情况下, 教育工作者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多,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这就更加应该更新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谢丹.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8) :126~140

[2]刘慧.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神州, 2013 (25)

[3]付振会.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高考 (综合版) , 2012 (12) :49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8

一、科学构建小组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优化构建了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交流。首当其冲就是对全班的学生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适当的差异性分组。为了确保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和各小组间的公平合理竞争, 历史教师在分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爱好兴趣、男女性别、是否住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科学原则来合理编制小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合作小组在大致均等的小组水平上展开有效学习。学生们在小组竞争中才会有有“旗鼓相当”的感觉, 才会激发大家竞争的动力, 增强同学们获胜的信心, 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合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一小组, 将每个班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1人, 资料员1人, 记录员1人, 监督员2人。学习小组组长主要选本身组织能力强、学习认真、有一定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科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全部小组协作学习, 组织大家分点讨论, 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

二、明确各小组学习的任务

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的时候, 要考虑到难易适中, 若教师布置的任务太容易, 大部分学生不需要和他人一起协助也能完成, 这样就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若布置的太难, 小组成员绞尽脑汁通过所有办法还是不能达到目标, 那样学生们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 也就减少了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线历史教师设计的历史讨论题不仅要有利于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活动, 还要遵循高中生的事物认知规律, 布置内容的难易程度必须处于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范围内。这样的任务才具有挑战性, 才更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个体的自发积极性, 以及各小组合作的主动性。

三、科学组织分组讨论

在历史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讨论是广大一线教师选择的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好的小组讨论能加强师生间、生生间更多的交流、互动的机会。实践证明, 良好的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必要措施, 是培养高中生团队精神和激发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也是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但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 如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 实则难以确保每为成员都在主动参与, 很多学生在讨论中浑水摸鱼, 还有的学困生“随波逐流”, 不愿意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 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讨论非常必要。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小组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不仅要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 还要突出历史学科的讨论特点, 必须要有思维启发性、学科思考性、历史探索性和研究开放性, 能够使小组成员的学科思维和讨论活动高度处于最优状态。

其次, 为了确保历史课堂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应事先确定的规则。讨论前, 各小组成员首先自己独立思考, 把内心想法写下来, 然后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 最后集体讨论, 形成小组意见。小组讨论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 融入小组讨论中, 要关注各讨论小组的进程, 还要及时点拨, 引导思路。

四、养成默契的合作技能

高中生小组谈论中养成默契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小组合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能取巧的过程, 它需要小组间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在小组交流中, 教师要有意训练学生们耐心倾听同组其他人的发言, 并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善于吸收借鉴别人的有效意见, 从而修正和完善自己原先的观点。每个人都要虚心听取别的组员的意见, 补充自己原先观点的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

五、进行积极有效的正评价

高中生大部分都有争强好胜的特性, 所以历史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 学会科学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正评价。老师可以把评价可以分组员自我评价、小组间互评、教师点拨评价等。例如在各小组分组讨论后, 老师不仅注重他们的学习结果汇报, 还要注意对各合作过程的评价。历史老师可设置出“精彩华夏组”、“辉煌大唐组”、“太平盛世组”、“唐诗宋词组”等。这样, 富有文学的小组名称, 会促使大家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总之, 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小组合作, 而新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校都正处于摸索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小组活动中缺乏民主的机会等。所以在在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 如何改进才能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还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摸索。

摘要:新时期的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 即改变过去强调接受被动学习、上课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的旧状, 倡导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脑, 培养中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历史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及小组间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周二才.如何提高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新课程, 2012.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9

1. 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首先, 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得到有效应用的前提。分组前,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课堂表现力、认知水平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以做到优化组合。其次, 要明确分工。各个小组成员共同选取一名小组长, 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合作学习时任务的分配、纪律组织以及组员学习的监督协调工作, 其余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整理、记录、汇报等工作。这样, 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 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既能确保小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又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2. 制定目标, 准确提问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每个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任务, 为学生提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 小组合作学习所提出的问题, 一方面要有一定的价值性和开放性, 能够实现“三维”目标, 尤其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趣味性, 能够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难易得当。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更迭》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请列表概括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灭亡的时间, 然后归纳出三个朝代亡国的原因, 分析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我们应从中得到哪些启示。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 得出了结论。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多种形式, 合作交流

历史课堂活动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因而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 可通过设置多样的活动,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具体可采取以下形式:

(1) 开展历史辩论赛。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能不同意教师或教材的某个观点, 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 在准备充分以后开展正、反两方的辩论赛。如在讲授《近代工业的兴起》中有关洋务运动的评价时, 学生对此看法不一。于是围绕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这一主题, 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 在经过充分准备后, 开展了一场历史辩论赛。正方的辩题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应予以肯定”, 反方的辩题是“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应予以否定”。经过激烈的唇枪舌剑后, 最终得出结论:对于洋务运动我们既不能全盘肯定, 又不能全盘否定, 必须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客观地评价它。通过辩论, 不仅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 而且加深和巩固了所学知识,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组织历史情境剧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故事编演情境剧, 通过表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给每个小组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 要求对某一章节的历史事件进行改编及剧本创作, 这样既可以加强小组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又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体验中感悟历史真谛, 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把握历史, 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10

因年龄和阅历问题, 初中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匮乏, 所以仅靠一人之力很难掌握好这门学科。而历史学科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爱国情感等情愫, 光靠历史教师一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以上所提到的历史能力素养呢?笔者认为,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最适合不过。当然这里所指的小组合作, 不仅只是学生的参与, 还需要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教学追求“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

小组成员为达成学习目标, 必定一起讨论问题, 互相帮助, 互相补充知识, 互相纠正错误, 然后综合知识, 梳理答案,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更能强化集体意识。同时, 小组交流成果所带来的成功, 又为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注射了血液, 成为一种有效学习动力。就如杰出动机理论代表人物约翰逊所说:“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学习成了使学生超越同伴小组的一种活动, 而且小组中的学生会由于学习上的成功, 相应的改善他们在班级中的‘社会地位’。”

若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则需要教师在落实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基础上, 再通过提出问题的精准性来实现。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 进行分析。

本课中, 笔者分两个板块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进行教学。本文主要讨论合作探究部分。在学习本课前, 笔者会将本课所要探讨和研究的知识做成导学案, 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准备。笔者一共准备三个供学生合作探究的知识, 当然既有需要他们课前完成课上组织答案的, 也有需要课堂上直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

合作探究一: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 你怎么看?

关于这一问题, 作为初中生的他们, 可能一时有些生疏, 所以笔者会在导学案出示相关的历史材料, 帮助学习进行理解和学习。通过材料和教材知识, 由小组合作探究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交流、分享、讨论、争辩、反馈等外部的‘交流’方式以及学生与自身进行的内在的‘自我交流’活动, 最终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合作意识与技能等的提高。”当然, 还能提高学生在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归纳与总结能力, 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课前布置学生向父母了解鞍山市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也可以在书上或者上网查找一些资料, 记录一份简单的报告, 然后再在课上进行交流分享。“分享知识与经验, 实现资源共享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其他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的最大优势”。当然, 交流的不仅是知识, 还包括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确保每个学生的充分交流和表现。教师应该对小组成员进行随机提问,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及时引导,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 当学生存在一些否定观点时, 教师不应急于进行否定, 而是继续聆听, 待学生表达完后, 先通过表扬、鼓励的态度肯定学生的创新观点, 然后再同学生一起针对其观点进行讨论, 获取结果,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三:各小组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形式不限。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师在熟悉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下面就从课前准备、课中参与、课后反馈三方面谈谈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经验。

一、课前精心组织和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一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收集资料,进入角色体验,熟悉所学内容。在编排小组时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多种因素。同时,一定要注意同组学生的座位要相邻,这样的编排便于学生课堂上开展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在认真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针对教材内容设计若干问题,设计问题要注意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探究目标;另外,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等都要在教学前进行周密部署。每个小组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自根据探究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二、课中积极参与和引导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专心倾听和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在分配学习任务之后,认真倾听学生的课堂讨论,以便在需要点拨时及时地参与进去。第二,教师要携带教学笔记,将学生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及时调整和改进。第三,教师要做到适时地参与讨论,以确保小组学习讨论始终不偏离主题。教师在参与课堂小组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有的学生趁机聊天,有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问题上,或者在细节问题上耗时太多。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确当前学习的任务,激励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掌握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甚至发生争执。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指导,而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存在意识偏差的问题,教师不能仅以否定结束,而应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3.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多听取他人意见

学习知识应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包括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以及与课本的交流。另外,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做好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如果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但有的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与快乐。

三、课后及时反思与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非常重要,课后经常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作用。反思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课后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总结教学效果;收集各个小组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教学设计及内容是否容易被学生接受,反思是否能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少数人,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只注重课堂气氛活跃而忽视教学实质,没有实效时要怎么办。总结所取得的成果,反思以前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2.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准备不足,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而实质是放羊式教学,毫无学习目标和中心;第二,要求过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不到合作学习的乐趣;第三,盲目设计,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课堂教学的金钥匙,过多地安排小组互动的内容和次数,让学生烦而生厌,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论文 篇12

一、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践背景

当前的历史课堂,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较为肤浅模糊,在教学中实施这一环节时,存在无序合作、无实合作、无效合作的倾向。笔者曾经对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的小组合作课堂展开关注,一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共有四次,小组合作环节有分工、有建制、有评价,但是相比传统的 “师问生答”课堂,笔者总感觉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突破。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层次递进,要么是独自思考,要么是群起讨论,比如让学生填表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等。其次, 小组合作仅仅体现于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小组长或组内汇报人员将各自的答案进行简单叠加,缺乏质疑、生成、融合。如探究曹操在两次战役中胜败的原因,以至于有小组写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原因之二是将战船连在一起,出现“1+1=1”的状况。再次,合作的情境材料不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无法提供给学生研究的途径。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毛泽东

(1)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你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一样的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眼中的曹操。

其结果就是学生复述伟人的评价,并未能真正体会历史真实与艺术作品的不同。可见,一堂运用了小组合作手段的教学,并非就一定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的成效与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距离。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定位合作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的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达成教学目标固然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但如果仅仅将“合作”定位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这远远不够。 一方面,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团队精神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三大特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关注合作学习的模式、技术与策略,更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生活组织和精神组织。合作学习中必须坚持把握“弱化班级、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评价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如此,学生学习与进步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全体组员荣誉的事情,组员之间就会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局面,小组合作时就不只是应付了事地将答案进行简单叠加,至少小组长或学优生不会仅关注自己的收获,他们会通过质疑、 讲解等方式引领组员关注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更好地促进整个小组共同进步。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逐渐地体验到小组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终极目标在于合作精神的养成及其合作型人格的养成。

(二)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教师说,历史学习没有必要合作,教材上答案找找、结论画画就行。倘若学习情境创设、问题的设问只是指向史实性描述,确实没有合作的必要。可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筑基工程。

1.情境材料体现开放性

以笔者曾经观察的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 一课为例,“课标”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活动建议是“阅读《三国演义》 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赤壁之战”学生在小学课文里学过,“三国鼎立”在许多影视作品里体现较多,如果学习情境创设仅止于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展开合作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并没有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笔者认为,这一节课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的关键点之一,是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直白地说就是在历史学习中有追求历史真实的意识,形成证据意识,学会搜集证据。围绕此生长点,授课教师提供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结果学生只是复述伟人观点,假如能选择一组记载历史真实的史料呈现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开放性材料中形成自己真实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就凸显出来。如,请阅读以下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心得。

“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书传》

(译文: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船平衡后,驶船返回。)

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艺术家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文学作品刻画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由于《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误以为这些作品就是历史真实,事实上《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在“火烧赤壁”中甚至是七分虚三分实。通过以上情境材料的创设既激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质疑、碰撞,也避免了学生人云亦云,当学生遇到“舌战群儒”“苦肉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等信息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去寻找全面对称的材料、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使用信息才是关键。

2.情境设问体现深度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情境设问的不同深度将对这一目标的达成以及合作学习效率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三国鼎立》课例中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评价,可对比以下两个不同情境进行设问。

设问1: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各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请列举相关史实进行佐证。

设问2: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的进步?请试着说说理由。(注:示意图分别是东汉末年形势图、 三国鼎立示意图、西晋统一地形图)

应该说,这两个设问都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正确认识,但是设问1通过小组合作后,只能是分别复述魏、蜀、吴发展经济的做法。设问2却给小组合作留下了思考生成的空间, 有的小组可能从形势图中看出这种鼎立局面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的小组则可能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强调这一时期加强了与夷州的交往,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其发展生产;有的小组可能会挖掘,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与江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甚至有的小组会强调,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统一的条件还未具备,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归结为是进步还是倒退。显然,设问2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避免了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事实上,中学的历史课堂不应该过分关注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跟老师一致,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习惯在事实不全面的情况下悬置判断,是否能做到观点之前有事实、观点与观点之间有逻辑。

(三)多举措优化合作学习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效,细节成就未来。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如果没有细节的完善作为保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浪费时间、效益低于传统课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合作学习的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必要性中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关注合作学习的层次性

小组合作学习绝不只有自主独学和合作群学两个层次,它至少包括了独学、对学(小组内两两结对)、组内群学、组间群学四个层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将不同能级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环节中。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对于《三国鼎立》一课的“官渡之战”没有提及,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本次战役的示意图,让学生独立准备后,小组内两两合作讲述给对方听,在给所有学生展示表达机会的同时,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赤壁之战”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准备。

2.增加合作学习的多样性

初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单一,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是让学生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更多教师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合作学习,课堂形式就是活泼的,就体现了学生主体。讲故事、角色扮演、历史小论文、小调查等学习方式因为耗时较多,往往被教师束之高阁。事实上,如果整堂课都是就着历史材料进行独学、对学、群学流程化操作, 学生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增加小组合作途径多样性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实现学生活动从“形动”向 “神动”飞跃的关键。比如,《三国鼎立》一课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战役,可运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1)利用地图,组内两两互相介绍官渡之战。

要求:对于历史事件的介绍,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等要素。

(2)阅读课本“赤壁之战”这一目录,小组合作补充完成下图示例,并推荐组内最佳讲述者在全班详解图例。

要求:在下图的1234四个箭头中,找出曹操的进攻方向和败退方向,再找出孙刘联军进军方向和追击曹军的方向,分别填在右上角的图例上。

3.体现合作学习的选择性

历史课学什么?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一个个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素材而已。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应体现选择性,避免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合作探究,并且不以寻求标准化答案为目标。比如,《三国鼎立》中探究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胜负原因时,就可以体现小组自主选择权。这样更能激发和开发学生资源,因为有些学生对官渡之战了解较多,有些则对赤壁之战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探究,往往才是有价值的探究,才可能真正实现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最后都会忘掉这些素材,忘掉战争爆发于哪一年,但他可能会沉淀下一种思维方式,他会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

4.确保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时候发生于教师指令开始和结束,这就出现尽管学生并无学习困难,却因为教学预设了合作而合作,或是合作学习明明正在发生,却因为教学预设而戛然停止。笔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行为, 而是发生在社交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更多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和同伴的交流。可见,合作学习应是学生自发的、内需的,时间的长短也应该建立在学情基础上。学生开始思考后,他(她)可能会产生问题,必然就主动去与他人对话。这时教师应像主持人一样,尽可能让讨论保持热度,让思想交锋激烈一些,火不够就加一把柴,如果一边的火太旺了,就给另一边加一点柴,教师要让爱发言和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讨论情境中,得到思想的锤炼、砥砺。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可以让学生阅读下列图片并设计一个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展览馆,思考如何设计展厅、图片分别归类到哪一展厅,并说明理由。

学生如何提取图片信息?如何按一定的主题归类图片、设计展厅?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是多样性的 (可按照经济发展的阶段或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分类),更具有挑战性,因此,设计好展厅,选好图片后,学生必然会跟小组内其他成员展开合作学习, 他(她)需要将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向他人求助,也需要了解别人是如何设计的,更需要在和同伴的互动学习、比较鉴别中学会准确全面提取图片信息, 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学习思维,加深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该环节的合作,即使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没有设计,它也会发生,这种不需要教师外在指令而产生的合作,体现出合作的必要性,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环节所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丰富,笔者在这里赘述,只是期盼专家学者能更多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共性基础上具有学科个性化的特点,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

上一篇:节能改造分析下一篇:司法体制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