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2024-09-16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共12篇)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篇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目前已在绝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每一学科的课堂中都能见其“影踪”, 这足以证明, 广大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之中, 在思想上接受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使原本安静而规矩的课堂变得热闹而有生机。教师从讲台上走到讲台下, 走进学生中间, 身份不再是“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 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从而产生1+1大于2的合作教学效果。长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健全学生的人格。但是, 目前课堂中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 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多数讨论、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 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把在课前准备的几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前后桌的若干名学生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各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发言代表来汇报学习成果。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常常容易使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七嘴八舌, 教师无法对场面进行调控, 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有的学生甚至谈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 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使合作学习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个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多下工夫,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有效分组

如何分组、怎样分组对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帮助, 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是按性别、按性格、按能力、按兴趣爱好还是按座位次序来分组?

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有不同的潜能, 合作学习大多采用异质分组, 既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 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 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异、组内异质。它为小组成员间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每个小组之间既是独立的个体, 又是一个整合的整体。

二选好组长

大家都知道“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这个道理, 选好一个小组的组长是首要条件。一个小组顺利而又有秩序的自主学习, 小组内的小组长要慎重选择。小组长一定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总体把握上, 要遵循一个原则, 那就是要“服众”。

“选举”方式应由小组成员自己选出代表。这样选出的组长能得到同学们的公认和信任, 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 必然会努力做好。对其他同学来说, 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随着小组的不断变动, “代言人”也在不断变化, 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而成为小组内的组长,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获得成就感, 这对自主合作学习尤为重要。

三合理分工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 经常出现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的现象, 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 学生围坐在一起, 进行简单的议论, 就会产生合作效应。而是组内成员应有一定的分工, 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干, 而且要轮流担任, 增强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师指导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密不可分。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掌控者、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和学习的帮助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有能力解决随时出现的意外问题和有效问题。合作学习的实效, 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远远不够。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前瞻性, 能预测在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状况, 并能灵活地处理和有效地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要参与讨论、探究、交流, 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认知能力作为支撑,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就直接参与合作学习, 那么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自主、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互相讨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只有通过在课堂中的点滴积累, 不断探索、努力研究, 才能使合作学习形式更完整、合理和有效, 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使素质教育在原有的层次上有所提高。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篇2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效能,就必须加强小组建设,其中包括如何将小组进行最优化组合,最优化分工,如何进行小组评价等,为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草案):

一、小组构建策略

1、小组划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在分组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科学性,每4人为一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特差生、“调皮王”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

2、小组管理;自我管理,责任明确

3、小组文化;每个小组必须拥有自己组规、组约:即一条具有积极鼓励意义的格言;一套严格细致,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力的“组规(公约)”;要有一个短期的、现实的、明确的、可调整的目标;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树立起一面能展示以上内容的、体现本组风格特色的组牌。

4、组建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与竞争的良好局面。

5、小组成员分工:

组内成员是一个整体,小组是一个团队,强调集体行动,不搞个人主义,组内对于各种任务要有明确分工,并且要明确落实到人。

①、正组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联系,在同学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在其带领下,阶段性的对组规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负责本组的学习情况。同时,负责填写本小组一周内在校表现情况。负责开好周一的小组会议。

②、副组长:协助组长处理组内一切事务,同组长一起加强组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负责本组的学习情况及整个小组课前准备情况。在讨论后,负责发言人的提名来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同时,均衡组内成员到黑板板书的机会。

③、学科组长:分管各科预习单、作业的收交、检查、记录,并及时将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科课代表,课代表核实后,将各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登记到量化评比栏中。同时,负责统计一周中组内成员在该学科的发言次数并填好统计表。

6、小组讨论的要求:

⑴、小组讨论的规则是:在独立思考后,仍有疑惑需要解决,先是一帮一,两人间的讨论,如还有困难,再扩展为4人或5人间的讨论。如遇到较难的问题记录下来,班级讨论。

⑵、小组讨论的形式有:

A.自由发言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

B.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就是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

C.一帮一讨论式:当部分学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也不能解决问题的疑惑,而教师又无法加以个别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讨论方式。

7、小组成员的发言:

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是对该问题的不同角度发表意见,但不能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若有些学生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站起来,只是简单的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的参与是无效的.要求每人一周内至少主动发言不少于3次(老师点名不算),学科组长、课代表做好记录。

8、小组合作学习八项规范:坐正立直、秩序井然;高效自学、积极发言;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9、小组合作学习八种技能: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互学、学会展示、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小组评价策略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自评也称小组自加工、小组反省等。这种自评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认知水平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实际的合作学习实践中,由于时间紧迫或者注重学科知识等原因,不少教师轻视甚至忽视小组自评这个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其进行自评。小组自评初期教师可以明确一个自评的结构,使学生的评价可以参照一定的程序、围绕一个中心或突出一个重点。同时还要提醒学生运用他们的合作技能来进行自评,以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深度。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两者各有侧重。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经过反复对照,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当的行为得到纠正。这样就可使每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能够朝着小组期望和教师期望的合作目标迈进。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三是重视即时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评价项目:①、预习与作业情况 ②、课堂表现情况(发言次数、合作态度等)③、组内成员考试总分与名次进退步情况

三、考试情况:

(1)学科测试,指教师自行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测试

(2)、月考、期末考试后,计算每组学科总平均分情况

(3)、月考之后,该小组内成员每进步一个名次,加1分,退步一个名次,扣1分。(前5名的同学只要不出前5名,退步也不减分)

(4)、月考、期末考试,单科成绩第一名的小组加6分,第二名的小组加4分,第三名的小组加2

分.(5)、月考、期末考试后,进入年级前10名的给所在小组每人次加6分,年级前11——30名的给所在小组每人次加4分,分值汇总:

(1)、课代表、学习委员对每天的预习与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必须有明确的记录,并将所检查的成绩于当天下晚自习课之前公布于班级内的统计表格上。

(2)、总核分由班长负责,每周周一公布一周的总分情况,结果上墙。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

小组奖励策略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为了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实施小组奖励策略,需要定期进行小组测验。在每次测验结束后,要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得分,以便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一般来讲,把每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公平的。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分设班级小组奖和年级小组奖

每月评选一次,班级评选由班主任会同科任完成(奖励班级前二名);年级评选由教导处会同班主任完成,(奖励前三名)

班级评价项目可加入纪律情况、卫生情况、体艺活动情况等,名次进退以班级为准

年级评价项目只以月考、期末考试为准,视情况和规范程度纳入预习与作业和课堂表现。名次进退以年级为准。

工具开发使用 班级使用的记录表 统计表等,教师使用的课堂表现评价表等。

教师即时评价用语参考下发的资料

具体要求;

1、各班级要制定本班小组评价细则

2、班主任周五召开学生会指导要求各组酝酿准备,并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五个一”。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作好要求与指导。小组标牌的规格30*20能立于桌面,两面内容相同。

3、5月20日召开专题班会具体安排落实学习小组优化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篇3

一、加强校本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实施新课改,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得到提升,课改才能焕发青春的魅力。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的校本培训内容为新课程教育理念,教师要加强对有关合作学习理论、方法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及操作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切不可“穿着新鞋走老路”,在平常的听课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小组合作只是走过场,教学还是使用过去的老一套办法,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提高教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按照异质分组,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进行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主题要明确、清楚,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一节课上合作学习的次数不易设计的过多。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三、处理好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他们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避免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意见而造成小组的认识偏差,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凡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了。

四、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关系

接受性学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他们进行合作的能力。如:搜集资料、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组内成员的发言、学会讨论发言、信任同组成员、友好的争议和归纳组内的主要意见等。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篇4

在我国,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 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 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 学生主体性增强, 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 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 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 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在我班, 进行小组合作时我一般注意这几点:

1. 分好小组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 其中一名是优等生, 一名是差生, 两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 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 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 只有既善待自我, 又欣赏别人, 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 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 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小组中实行小组长轮流制。

2. 明确任务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用很短的时间, 协调合作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在平时的学习中, 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例如, 《梯形的性质》的练习:判断“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是否正确?如果教师仅进行简单的讲解, 学生学习没有达到内化的层次, 在运用时往往容易忽略而引起错误。若对此练习补充问题:“你认为正确请说明理由, 你认为不正确请举出反例”。组织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认识, 而且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一举两得。

3. 进行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但是如果处处理理不不好好优优生生与与学学困困生生的的关关系系, , 非非但但达达不不到到目目的的, , 相相反反会会加加剧剧两两极极分分化化, , 优优生生更更优优, , 差差生生更更差差。。活活动动中中, , 每每人人要要各各司司其其职职。。既既是是学学习习的的参参与与者者, , 又又是是活活动动的的组组织织者者, , 使使每每个个学学生生都都平平等等合合作作, , 快快乐乐学学习习。。在在有有限限的的时时间间内内, , 达达到到最最好好的的学学习习效效率率。。鼓鼓励励学学生生主主动动参参与与, , 合合作作学学习习, , 还还学学生生以以学学习习的的主主动动权权, , 拓拓展展学学生生的的发发展展空空间间, , 引引导导学学生生挖挖掘掘自自己己的的创造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例如, 教“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了以下3道依次递进的问题: (1) 解方程:32x+24 (45-x) =1800; (2) 学校团委组织4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 女同学每人每次6块, 男同学每人每次8块, 每人各搬了4次, 共1800块, 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 (3) 请你再编一道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使所列的方程与问题 (1) 相同, 并与同学交流、比较。“问题 (1) ”是为了给后进生补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提出的, 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问题 (2) ”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 为培养中等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供机会;“问题 (3) ”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等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分层次设计可以提高优等生的能力、巩固中等生的知识、激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合理评价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案 篇5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我校道德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学习的全面进步,特制定洪常小学六一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

一、组织构成

全班28名学生,每小组4名成员,每组里面至少一名女生,划分成7个小组。选取成绩相对较好又有管理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小组成员中保证成绩优秀同学至少1人,成绩中等同学2人,较弱同学1人。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商讨组名和组口号,(文雅、有特色和寓意)并上墙展示。

二、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目标

应将合作小组建设成为一个有效学习的组织、有效管理的团队,应该建设具有:时刻有竞争、时刻有管理、时刻有目标,事事有控制、事事有评价,同时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学习小组。

三、小组成员素质的培养目标

1、能够收集和积累与教材息息相关的、对学习有重要帮助作用的信息和资料,开拓知识视野,增强理解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思考教材的编排意图,思考学习的重点,思考切入的方法,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学习达到的目标。

3、针对学习的内容和问题,能够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懂得讨论的方法。

4、在小组讨论时,会倾听同学的分析和意见是否合理;在小组展示时,会倾听对展示的问题的分析和讲解是否到位;在同学和老师点评时,会倾听点评得是否准确和精当。

5、对讨论和展示的问题能够声音洪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

6、能够针对同学的讨论和展示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大胆质疑,敢于挑战。

7、能够与同学共同协作,充分利用群体的智慧,高效快捷地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8、对学习的内容会梳理,对学习的方法会归纳,对学习的`规律会总结,对学习的过程会反思,对存在的问题会归类。

9、能够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过程、激情投入、积极参与、交流展示、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四、激励原则及办法

(1)、即时性。小组活动后,及时对小组活动情况给予肯定和评价,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等形式使小组得以积极向上地健康发展。

如何有效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听课时我们发现,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往往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有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然而冷静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甚至是有些老师用来表演的“道具”。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有效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2、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学生普遍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使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5、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l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畿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篓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物理中意义

革新的学习观强调,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应该成为主动掌握知识的主人, 而不应成为知识的奴隶。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应重视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探究的角度提出问题, 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研究, 使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研究, 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了, 学生的认知冲突, 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同时, 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减轻教育情境中不必要的竞争压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 尤其是可以促进后进生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

二、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 一个班的人数不能太多, 一个班在40人左右、每组约6人, 分为7~8组较为适宜, 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参与并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小组人数大多, 有些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压力, 在学习讨论中没有责任感, 不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得唱主角的总是那一两个学生, 从而达不到合作的目的, 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此外, 教师也不便于管理各小组, 不利于小组的辅导和各小组成绩的考查。

2.小组成员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 掌握各学生的特性, 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 否则在实施小组学习时, 有些小组会开展得很顺利, 有些小组会不能展开小组学习, 造成教学失败的不利后果。教师要力求避免有些学生不合作, 不配合小组讨论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或者是有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能使大家友好相处, 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此外,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 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可能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 教师要使成员间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要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不要计效个人的利益得失, 要以小组利益为重, 要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始终保持团结, 这样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3.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 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 去讨论研究, 那是毫无意义的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要达到教学目标, 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时, 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进行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结果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教学效果非常好,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团结精神, 更使学生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一节内容。如果是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 那是达不到这样良好效果的。而有位教师在讲解“人眼看不见的光”时,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但小组成员间只是相互比较各自的解题答案, 没有进行讨论和研究。因为这些习题不是开放性的题, 没有一定的难度, 没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 所以用这样的习题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做法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 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 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 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三、实施小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也应该是合作小组中的一员, 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学习者, 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使讨论和探索得到不断的深入。所以教师不要做旁观者, 让所有事情都交由学生去做。

2.教师在评价各小组的成绩时, 要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和研究成果,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即使是有些学生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也是充许的。

3.对各小组中的各成员要进行明确的和合理的分工,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 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来。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篇8

(一) 分工合作, 科学实践。在合作学习中最先考虑的分组, 而科学是合作的前提。分组中最先考虑的是小组规模, 这样能够保证成员能够参与、展示自我, 保证小组成员有序合作, 共同完成研讨, 避免人员怠工。在小组成员编号时需要考虑学生们的家庭、性别、性格等诸多方面的要素, 确保小组之间的平衡, 比如小组之间四个人, 中等生一般两个, 一个优等生, 一个学困生, 在分组中需要小组成员互帮互助、优势互补, 有利于小组公平竞争。

小组学习是以学生主动的合作与参与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共同进步。现实的小组合作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优等生自说自话, 其他三人闷不做声, 这影响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性, 有利于积极相互的合作。在四人合作小组中我们可以自行制定监督人、记录人、汇报人、补充者, 成员之间的分工可轮换, 使得每个人能够体验工作的快乐与艰辛, 锻炼自己。

(二) 及时把握合作时机与合作内容。合作学习是在相互交流中,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虽然在物理学习中常被用到, 但是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合作交流的, 在合作中我们和老师相互配合, 依照学习内容、教学难易选择, 有针对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 我们建议老师选择那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比如传声筒实验, 比如静电实验, 这些实验的趣味性非常强, 这种实验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这提高了学习合作的参与度。探究性的合作能够激发与调动我们的积极性, 在探究中我们可以主动构建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理解, 有利于兴奋感的满足。探究性的内容能够强化学习中学生的合作团结, 锻炼我们未来的交往与语言能力。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 很多实验较为繁琐, 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 这时就必须合作学习, 比如在学习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时需要探究深度、密度、重力之间的关系, 探究的内容较为繁杂, 众多要素是不可能一个人独立的把众多因素考虑齐全, 寻求合作是情理之内。学习中重难点时需要合作开展组织学习, 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物理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商讨找到合理解决方案。

(三) 增强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在进行小组合作与实践中, 我们需要师长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科学合作意识与观念。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 缺乏合作精神与意识, 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培养良好环境, 积极合作, 促进有效的合作与学习。在老师对学生的合作指导中需要引导学生拥有求助、表达、合作的技能, 让学生耐心倾听, 及时训练学生归纳意见改善自身观点, 鼓励我们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 科学的合作评价。在小组合作体系构建中, 将多样的物理实验小组以评价形式结合起来, 灵活的讲实验小组进行分组后加以综合运用。比如将个人评价与小组结合, 这能够强化参与实验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意识, 集思广益, 学生提高小组的共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 同学们通过小组间提出的问题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会商量这进行下面的实验, 在讨论问题中讲问题一一解决, 然后老师在旁边引导, 指出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可以完善的地方, 我们会在老师的指导中很快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思考的不周到, 哪些实验方法是不可行的, 哪些方法还可以优化.通过这个亲自参与, 亲自动手, 最后得到指导的过程, 我们会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都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物理学习中小组合作的几种模式

(一) 探究型的合作模式。自主探究的合作模式是比较适合我们掌握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这阶段中需要以探究为主体,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 要求我们必须主动积极参与, 合作商讨、提高知识与能力, 实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体现了学习中的教学目标。自主探究的合作模式中, 教师从指导者转为参与者。此种模式一般是四人一组, 保证每个人都是合作中的参与者, 该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的内容减少, 重点是学生的合作学习。

比如电流电压与电阻, 该节课作为典型的科学实验课, 这实际就是欧姆定律, 这是进一步学习与交流的基础。电压实验仪器较多, 操作步骤多, 时间长, 在探究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细节, 综合性很强。

(二) 教师引导合作教学模式。教学实验模式是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合作型发展, 这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巧, 使得我们具备合作能力与精神.合作模式适用于内容简单操作性不强的实验与操作, 这主要应用于增强我们在实践中的知识水平与合作意识。此模式的中小组成员最好是三人一组, 这能够尽量避免自身的能力偏差。在课堂上老师教课时最好教学与合作穿插着进行, 逐步转向学生间的合作。

流速与流体的压强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 如果该实验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操作会让我们失去动手参与的机会, 感性认识也会受影响。因此当学生以实验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验中来时, 能够尽早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培养我们的合作与分工意识。

结束语: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这有利于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在合作模式的构建中, 同学们必须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老师只需要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我们应当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进行课程的预习, 做好标记, 在课堂上重点探究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重点都在于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工作, 只有做好了充分的预习才能发现很多之前无法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是未来各科学习中的大方向, 是我们进步和的学习中会大量接触到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4) :172-172.

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篇9

一、确定组内人数

组内人数过多, 则每个成员参与的机会就会减少;反之, 组内人数过少, 则达不到合作的效果。一般而言, 可分4人组或6人组两类, 并且是相对固定的组合。如让学生分析太仓地区工农业生产类型、特点及制约因素等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时, 不同学生不同见解, 需要共同协商交流, 从而达成相同的意见或分别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一般都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完成的。因此, 为了节省时间和便于课堂合作讨论学习, 教师需要指定学生组成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确定编组原则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编组原则。“组内异质”指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 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 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展开。因此, 教师进行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

保证同一合作学习小组内学生有好、中、差三类, 使全班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学生学习能力各有特长, 如善于口头表述、善于抽象思维、善于直观思维、善于动手操作等, 教师将这些各有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既能提高学习效率, 也能有助于组员之间互补, 促进全面发展。

2. 学生性格特点与男女比例。

教师应该注意把平日要好的学生分开, 以防止组内出现小团体的现象;把平日性格较孤僻的学生, 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的小组, 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和谐的学习环境;注意组内性别的合理搭配, 可以使男女生的认知优势得到互补。

3. 学生家庭背景与社会群体。

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总是带着家庭的烙印。学生的家庭往往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阶层或职业背景。在真实的生活中, 学生需要学会与各样的人群打交道, 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进行合作。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机会, 使学生获得对真实社会的感知和体验, 将有助于他们将来对真实社会的理解。

三、确定桌椅排放

桌椅排放的基本原则是: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成员的座位尽量靠近, 利于小声交换意见, 进行学习上的协作;组间留充分的距离, 保持每个学习小组的独立性, 利于各小组的活动而又不影响其他组的学习。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V”字型、“U”字型或“O”字型等形式, 将教室桌椅摆成方阵, 构成一种轻松自由、面对面的“聊天”空间。

四、确定角色分工

1. 学生角色分工。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 明确各自的责任, 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小组的分工, 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 可以具有差别, 但几个基本角色是合作学习小组所必须具备的。如组长——学习小组的实际领导者, 引导小组活动, 确保指定任务按时完成;主持人——激励各组员积极参与活动, 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员——小组的秘书, 分发小组联系材料, 忠实记录小组讨论成果和个人发言活动;检查员——检查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

2. 教师角色分工。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教师不是由“一切都管”到“一切不管”, 而是承担更大的“主导”职责——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关注者。

“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 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激励者”是指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是“加油站”和“救援队”, 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积极思维,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运用“比一比”、“赛一赛”、“计时抢答”、“成果汇报”、“正方反方”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加强组内的合作氛围和凝聚力。“关注者”是指在学生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现, 教师如果只对那些核心参与者和主动发言者加以关注, 那么, 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关注, 而对活动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 最终不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 在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时, 教师应深入每个小组, 进行观察和辅导, 特别关注那些参与积极性较差的学生, 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给予好评。

五、确定合作活动

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好坏的标准, 一看学生是否人人参与、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二看学生的思维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三看精彩的回答是否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 动人的场面是否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

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 善于重组教学内容, 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活动。这种活动一般可设计成以下类型: (1) 归纳思维活动, 如要求学生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归纳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 (2) 综合思维活动; (3) 比较思维活动, 如要求学生比较太仓地区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点; (4) 综合实践活动, 如要求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太仓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比例和合理性的调查和研究”; (5) 动手操作活动, 如要求学生利用排球等工具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等。

六、确定评价机制

1. 学生自我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主体是学生, 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因此,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评价 (见表1) , 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扬长补短, 促进自身不断成长和进步。

2. 组内成员互评。

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 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 最后由小组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 记录评价结果 (见表2) , 交给任课教师。

3. 学习小组互评。

在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的基础上, 还应进行小组互评。小组互评时, 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把本组的学习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并且聘请各组组长当评委, 注重汇报态度、汇报内容、汇报过程等方面的评价 (见表3) 。通过小组互评, 把对地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在更大范围内交流, 有利于合作学习成效的放大和持续的合作。

4. 教师综合评价。

实施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篇10

在这个基本模式中, 情境引导是由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引发问题意识。任务驱动是教师导出学习任务, 给出完成任务的方法, 由学生明确任务目的、接收任务内容, 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活动则是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学习目的和课堂任务后, 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 进行具体的分工合作, 开展自学、练习、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 在小组活动中去发现、去探讨、去逐步解决学习问题。交流反馈属于合作互动过程中的环节, 由合作学习小组汇报本组学习的情况, 让教师和同学了解各组学习的行为状况和效果, 对存在的疑难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归纳评价是模式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由教师针对教学内容, 根据合作情况进行概括、归纳、补充, 帮助学生统一认识, 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的成员的表现, 给予评价,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通观整个模式运作过程, 学生合作互动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教师的引导、指导则是合作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具有建构主义的性质, 符合数学教学规律, 值得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那么, 实施落实这一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有哪些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按部就班, 具体落实模式的环节和步骤, 借助科学的方法, 有效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1. 科学分组, 有合作有分工

我们结合学生的自愿组合,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按照“异质同组,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 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基础状况等, 合理分工, 并且选好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是老师的小助手, 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 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

2. 明确任务, 掌握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带着任务去活动, 教师通过教学计划, 认真设计任务内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并通过课堂讲授,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保证合作互动时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布置小组练习任务、互助检查背诵、互相评改作业等等, 在任务驱动的同时, 讲授方法, 让学生学习有目的, 完成任务有压力, 解决问题有方法。

3. 精心组织, 有效运作

学生的合作学习, 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和耐心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备课不但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 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 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的讨论。还需要对讨论过程进行有机把握, 变换形式以满足全体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的小组学习和讨论过程, 主要是学生在活动, 但仍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 宏观指导。

4. 掌握全程, 随机调控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丝毫不能省略教师的作用,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 在合作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学习困难、课堂吵闹或其他意外混乱局面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处理, 且能深入小组, 参与其中, 掌握情况及时调控,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随时发现课堂问题, 对全局的、局部的学习进度都能掌握,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诊断与处理, 有效控制散漫场面。特别是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参观等实践活动或校外活动时, 教师要全局把握, 巡回指导, 随机调控, 保证小组活动有序、有效、有意义。说到底, 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是教师的引导得法、保障有效和调控有力。

5. 及时总结评价, 善始善终

每次小组活动, 教师都要及时组织学生总结, 给以评价。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 教师要突出激励性、发展性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以表扬鼓励为主, 存在不足指出的时候要善意, 保护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把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 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 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优化, 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合作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继续挖潜、创新、发展, 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促成其最佳效应, 实现学生数学智能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M].教育评论, 1994.

[2]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2) .

[3]杨秀青.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月刊, 2005 (5) .

新目标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篇11

【关键词】基础 意义 运作 优势 模式 提高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身就是教育性学习环境的一部分,是生成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并克服其内在缺陷的一个重要手段。

1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学习情景。合作学习于本世纪70年代兴起与美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其格局是"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各尽其能,"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2 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方面,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而具有互补性,因此,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另一方面,小组活动及扩展运用训练,对于所学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分组合作教学把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

最后,在奖励机制上,以合作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这种奖励机制把个人的竞争转为集体的竞争。这就要求成员之间必须积极互助、密切合作。这样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合作学习的具体运作

(1) 分组

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特长、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而且在这6个人中,又可以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B层是智力因素好、学习潜力大但学习不扎实的学生;C层是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都相对较差的学生。这样,每个小组中都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情趣特长的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各学习小组的综合实力基本相当,这样就能在全班范围内营造一个"组内互相学习,组间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

(2)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更是这样。魏书生认为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所以他说激发兴趣,不说培养兴趣。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① 选用相关信息资料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第七单元讲的是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我先放相关世界著名景点的视频,如让学生欣赏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佛罗里达海滩、夏威夷、墨西哥及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风光,并讲解这些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旅游等知识。我发现连平时最淘气的学生都凝神静听。② 创设真实情境,进行语言交际

当我说到,"It would be great if we could go on vacation to these places.Do you think so?"学生都大声回答说,"Yes!"这时联系自己的情况并及时呈现目标语:"I would like to go to the jungle because I like exciting vacations."接下来我问,"What about you?Where would you like to go on vacation?Why?Interview as many classmates as you can,then report it to the class."当时这节课我讲的是全区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说,"You can leave your seat and you can ask the teachers behind us." 听到这里,整个班全动起来了,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好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并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汇报采访情况,整个这节课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同学们学的快,效率高。

(3) 创设竞争情境,培养竞争意识,用成功的欢乐鼓舞激励学生

① 创设竞争情境,培养竞争意识

心理实验研究证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的多。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学生对于即使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

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开展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多种比赛活动。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的运转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充满了愉快。学生在这种竞争、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每一节课,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② 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来鼓舞激励他们

能够体验或看到自己在进步,这是最使学生高兴和满足的,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最好办法。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用结合、学用一致、边学边用,就能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所学内容的实际用途,并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英语语言材料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有了学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做到学习英语与使用英语相结合是不困难的。

(4) 指导课外活动

班上6人一组的合作伙伴,不光是在课堂上相互帮助,而且还要把这种合作精神延伸到课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搭建发展多项能力的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我让每位学生课下准备英语语言材料,按照成绩表每天上课前由一位同学演讲,每逢周末让学生搜集电视节目的英语表达、大街设施的英语书写以及产品说明书等。让每组学生每周办一份英语周报,同组成员可发挥各自的特长,从组稿、编辑、抄写到美工,分工合作完成。整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动手能力的过程。

(5)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以各小组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评价记录。在上文提到的各项竞赛中;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力争全面地考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水平。

教师采用以上两种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全面了解、评价每一个小组,评出2-3个优胜组,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自我反省、自我提高,使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首先,该教学模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其次,该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素质教育提出的终身学习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了前提。最后,该教学模式是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一、做好学生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

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看, 并不是几名学生凑到一起讨论问题就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每个合作小组中, 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方法、组内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彼此互补, 且能够取长补短, 相互认同,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才能产生高效的合作学习效果。小组组合讲究科学性、合理性, 教师可对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和编号, 确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以4~6人较合适。而且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组合, 教师可指定或者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活动。记录员, 负责记录成员讨论的意见。发言人, 代表本组汇报, 进行交流介绍。

二、合理安排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也是一个交往过程。也就是说,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 还要学会与人交流与沟通。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学生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独立学习者, 又是他人的合作伙伴, 既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思想, 又有义务听取别人的观点, 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意图。在讨论中, 如果学生的思维产生阻碍, 就把自己的想法及时与同学交流, 相互间提供信息, 经常阐述自己的观点, 以便准确地交流信息, 同时, 关注别人的意见并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信息和意见。这样有利于大家灵活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新问题,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绝大部分是在一个群体中进行的, 群体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更是如此, 学生讨论、争辩、表达及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样就使教学活动具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 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分工完成、分任务综合完成的合作学习任务, 促使其人人动手, 人人动脑,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如, 笔者设计了一堂革命歌曲《我的祖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找来班级各学科兴趣小组的组长, 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结合历史知识的内容, 给各小组布置了相关任务,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由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负责对上甘岭战役作介绍, 文学兴趣小组热爱朗诵的同学负责朗诵《我的祖国》的歌词, 音乐兴趣小组的同学负责解说歌曲风格及领唱。然后再让各个小组长合理安排本组组员的活动, 于是这节特殊的历史课就诞生了。

三、对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进行合理的评价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 得出结论, 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特别是课堂上出现的创新行为或独到见解, 教师要善于发现, 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 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是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出来的,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 也是这一学习模式步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科学、适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有力保证, 它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也能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积极性, 最终促使课堂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新旦.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析[J].沈阳师大学报, 2007 (5) .

[2]李素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现代阅读, 2011 (6) .

上一篇:抗浮水位下一篇:语文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