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024-10-05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12篇)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 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我本学期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 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学会资源共享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学会学习这一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多少知识已经不是决定因素, 而如何获取知识才是至关紧要的, 因此,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会学习。我把全班按照“同质异组”分成六个组, 设组长、记分员、资料员各一人, 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查找搜集资料, 最后看看哪个小组资料搜集的更全面, 完成任务更好。比如:Ready to Go中Unit 5的Vocabulary一课, 我就把单词中的分类介绍给学生, 然后启动学习任务, 每个小组承揽一个任务, 去搜集相关的词汇、语音、动词的用法, 相关的词组等。有的小组把所有的卧室词汇总结出来, 有的则查找所有厕所的用品单词。

在搜集资料和讲解中, 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通过互动交流, 彼此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学习方式,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学会了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 并且在交流中提升了合作意识。

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人们常说: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 还是一个苹果, 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交流就有两种思想, 那么,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也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交流。老师在布置任务时, 要考虑到可行性和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接受能力,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链, 从简到难, 从浅到深呈现给学生。在学习语法比较级时, 我就把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的规则, 特殊形容词的构成, 到比较级的句型总结用法等任务分配下去, 为了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各自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 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 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评定, 对于小组任务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留给其他小组或者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样, 小组学习给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各尽其能的机会, 又为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区分一流人才与三流的分水岭。教学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而创造力的培养, 有赖于学生能否在丰富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结合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设计, 使教学任务立体化、实用化, 比如:制作本人名片、描画本地地图、编制菜谱、制作存折和分析福利津贴等,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充当参与者和帮助者,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 放开学生手脚, 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中学会思考, 学会与人交往, 有了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 这些对将来他们的生活学习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 小组合作学习正逐渐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多给学生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由地飞翔, 多给学生一些问题, 让他们自己思考探索, 多给学生一些权力, 让他们自己选择, 他们便会一跃腾空而起, 真是“放归林间自在啼”,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在课堂同老师、同学和教材对话, 形成自己的见解, 获得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这将是一个教师不懈的追求。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2

1、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二如何开展和激励“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小组建立(重点)

(2)小组成立之后必做的几件事。

(3)我校特色的评价和考核规范。

一、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思考)

1、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的双重机遇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改变学习方式是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初中段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养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learn to learn)”成为摆在各学校面前办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取向

与小学、高中不同,在处于义务教育末端的初中阶段,最能实现这一选项的方式就是全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模式。科技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舞台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以学生为主体就成为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法则,一切课堂活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立论才真正有效,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就是目前课堂教学中首先采取的步骤。否则妄谈在45分钟之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领。

二、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成员的培训,小组评价与激励等策略的研究。可以说,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1、小组建立

(1)基本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遵循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以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符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2)操作方式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

首先从全班挑选出9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行政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各项事务。(那么如何产生这9名学生,可以通过竞聘产生,如:我们的班级管理的主体是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产生的办法,公布岗位,学生自主申报,公开竞聘,教师颁发聘书,聘期一学期)然后再根据学业水平、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性别、性格差异等将其余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使各组的综合实力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6名组员按照学业水平的高低分别编号为A1、A2、B1、B2、C1、C2;A层次的2个学生面对面坐,B、C层次的学生分别坐在A学生的两侧,这样既便于同一层次学生讨论,又便于A学生对B、C学生的助学。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男女比例要适当,而且每组都要有女生,为何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空间几何时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当然,这一点也视不同班级具体情况而定)

交流: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凸显出来: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层次,会不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关键看你的评价,所以我们的评价也一定要分成,从效果上看:A层次的学生教会BC层次学生,不仅巩固了自己知识点,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当然BC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A层次学生也不一定全能解决,A层次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他们定会组织本组学生在一起讨论或求助于老师,这时他们又生成了自己新的知识,在组织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BC层次学生也因为参与了讨论、学习,掌握了知识点,同时BC层次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就会从原来的“沉默寡言”变为“侃侃而谈”,渐渐的就增强了自信心。

2、小组成立之后必做的几件事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

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选出得力的行政组长和学科组长

各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小组的整体规划,采取申报制,选出学科组长(语数外史地生政等)、纪律组长和值日组长,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可能有所欠缺,但不代表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差,可能他的体育、美术等艺术类特长就很好,就申请这方面的学习代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这样就能够做到生生都是科代表,值得注意事的是: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担任某个或者多个学科的组长或其它的管理、服务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语文、英语组长要带领早读,所以要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和组织能

力。

(2)开展小组文化建设

合作型学习小组成立以后,要着手建设小组文化,小组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响亮而积极向上的组名、醒目而富有含义的组徽、富有警示作用的组训、简洁而有针对性的组规、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对目标的达成进行反思)、明确而细致的职责分配,以及各小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开发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由小组的所有成员参与设计。将小组文化制作成标志牌置于小组桌面,一方面展示各组的风采,另一方面也起到提醒作用。标志牌鼓励手工制作,体现个性。例如:组规的制定,那些平时作业不肯写,纪律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去制定组规,然后让大家去讨论,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可以说组规是你定的,你自己对

照,这样对他们就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3)小组和小组长的培训

学生由传统课堂进入高效课堂,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有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和运用高效课堂模式,小组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例举一些有效的做法: ①学习规范的培训:在初一新生报到后即学习校本教材,《走进韩圩,融入高效》以及《高效课堂学习规范要求》,使所有的学生熟悉掌握高效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基本要求。比如:“三件宝” 的使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重点和订正均使用红笔做上醒目的记号;将典型的错题整理在错题集中及时复习;将同一学科的导学案分别整理在各自的文件夹内。再比如合作和展示的要求——小组讨论的时候要全体起立、声音适中;展示的同学要自带组内的粉笔、教棍;展示的声音洪亮,肢体语言丰富,并用红笔画出关

键词。②互助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训: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BC层次学生学习,让BC层次学生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BC层次学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要让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高效课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自己的团队整体优秀了,自己才是优秀的。也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③组长的培训:首先要明确行政组长、学科组长和纪律组长各自的责任和作用,并且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各自的工作。比如,纪律组长着重要把握好几个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课间、没有教师在场的活动课、自习课、午间餐。又比如,学科组长在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时要重视检查书写和学习态度,忽视正确率;同时对于C层次的学生不要求完成难度过大的题目。又比如,语文、英语组长在早读之前,如果本组成员基本到齐,就应当组织朗读相关的内容。其次要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交流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共同寻求高效的管理方法。召开组长会议的时候,班主任要到场倾听,对于一些好的做法要适时地予以肯定、表扬和激励,同时对于一些疑惑要加以指导,发现典型,加以推广,也可以组织学科代表年级之间相互学习,让他们从体验式的培训中获得方法,提高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和荣耀,激发

他们的工作热情。

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④小组流动 :解决了小组成员发展不均衡、一部分学生的不肯动的问题之后,小组的流动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大家在交流合作中,互相提高共同成长,增强

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三、评价与激励

1、小组的评价和激励是促进合作型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如何培养学生的凝聚力、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评价作用的发挥。它能让学生渴望或乐意去再次学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一直都是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公正的评价。久而久之,势必打消了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主动性,磨灭了他们的进去精神,使他们逐渐对学习丧失了热情。在传统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学生不愿意听,趴在哪儿睡觉,尤其是下午,现象更严重,而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部分问题。

2、根据校情和学情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评价和激励措施:

(1)等级加分: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高效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的往往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样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推行了等级加分的激励体制,即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展示的环节上得到的分值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A层次的学生每展示成功一次得到2分,B层次的学生则会得到4分,而C层次的学生则可以得到6分,以此鼓励B、C层次的学生展示。为了得到更过的分数,A层次的学生往往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教会B、C层次的学生,这样一来,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

就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了。

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只要能开口,就是成功的;对于经常发言的同学,只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是了不起的……从多个角度地去对学生表示赞同或鼓励,让他们树立起更强地自信心和进取心。

(2)进行汇总:在教室前方黑板右上方有小组评价表,分为预习、合作、展示、点评、反馈、合计六个部分,教师(或者学科助手)根据各组在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表现为其打分,每节课结束前对得分较高的小组适当地鼓励。班级自主管理委员,每天将各组每节课的得分汇总填写在评价表上,一周再汇总各组得分, 得分前三名的小组获得本周星级小组称号, 同时还表彰一些“五星”学生,并公示在班级荣誉栏中。

“五星”、“星级小组”评价实施方案: 我们在讲评价要分层,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对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种种表现的评价,因此我们结合高效课堂的学习过程制定了”五星”的评比。“五星”学生指的是勤奋之星、参与之星、点评之星、展示之星和希望之星,各“星”都有相应的评比标准。每周汇总——每周总得分前三名的小组获得本周星级小组称号;同时还根据各人在课堂上的表现,评选出每周的“五星”学生,公布在教室外面的墙壁上。月表彰——每个月获得星级小组次数最多的小组自动成为当月的星级小组;同时根据一个月的表现评选出五星学生。学校统一为他们照相,并在学校橱窗展出。而且每个月发证书。学期表彰——每学期末,还对整个学期的星级小组和“五星”学生进行表彰,颁发证书。

(3)组内互评:学期结束前的评语是对学生一个学期的综合评价,为了做到客观公正,要求学生先是各人自评,写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再由行政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对每个人的自评逐条讨论进行增减,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后形成最后的评语。当然,班主任事先要对组长进行培训,要求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用第二人称形式,多鼓励性的语言。

构建学习小组 促进学生合作 篇3

[摘 要]:合作学习,是指让异质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主流,笔者就如何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提出了要建立适当的学习小组;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学流程分三步:预习、展示与反馈;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等看法。

[关键词]:学习小组 学生合作 新课改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占有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生学习同样必须学会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班级教学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指让异质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主流,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为此,笔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适当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构建是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具体来说,可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评价,分为A、B、C、D四大部分,平均搭配,每八人一组,最好的为组长,小组座次前排为DCCD,后排为BAAB,这样便于层次相近者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时,主要由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而在交流展示时,问题阐释和解答都必须有层次最低的组员开始,逆向延续。如果遇到本组都不会的问题,可以在邻组之间进行讨论。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

为了便于讨论,同一小组的同学应当将课桌并在一起,面对面坐。由于组数较多,展示时间长,可以让小组长互换考查另一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所谓的讲台有时也就没必要了。

三、教学流程分三步:预习、展示与反馈

1.预习要有预见性

充分的预习,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能否成功,预习是落实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关键。例如,学习新课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思路先行预习,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留到小组讨论时解决。小组讨论完全是自由平等的,组长主持轮流汇报,共同解决疑难。例如,语文中的词语注音、解释,关联词语运用,课文大意的理解,理科当中的概念、定理的理解,例题的解法等基本就靠这一环节来解决。最后由师生共同提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释和推测,学生的奇思妙想喷涌而发,从而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

2.展示成果具有随意性

展示并不是对答案,也不是每一道题都得解释,而是在学习中学生都会的、较简单的不需要展示,学生出错率高的,遇到困难较大的,一题多解的,能联系日常生活体验感悟的,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才是学生展示的重点。具体操作应该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全部预先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操作。可使用小组中抽签或指定,把问题任务分配到各组,由组长定位到每一个同学,先组内展开讨论,然后找代表发言。这时其余同学或倾听或提问或帮助解答。答题者,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允许台上台下,相互质疑,相互论辩。学生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行“邻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发挥合力的作用,靠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在各个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间或点评几句,追问几句,随时捕捉问题的内在联系,查漏补缺,画龙点睛,对表现突出的给以鼓励,对一时不解的给以启发,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在和谐的气氛里不知不觉的理解,找出思路,难题也就不难了。这一过程往往能够生成许多新的问题、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而有序,活而有效,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学生增长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能力,提高的不仅是能力,还有素质。

3.反馈——教学相长共提高

反馈不等于反思,简单说来就是检查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以组为单位,找出本组所有同学的错题与不会的题目,由组长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共性问题,集体进行讨论解决。各组中的特殊问题要重点强调,然后让每个学生反馈自己解题时所犯的错误,或做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或做某道题的成功经验,或做某道题用到的知识等。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特别对“弱势群体”要重点检查,也可对这部分同学降低要求,找出帮扶对象,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一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无论是被帮的学生还是帮助别人的学生都会得到提高。

总之,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都是以自主、合作、反思贯穿始终。预习、展示、反馈三大环节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三大环节缺一不可,从而构成特有的课堂合作学习教学结构模式。三大环节都占用正课时,有时是一课时,有时是两课时,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确定具体课时,课堂上的学生积极参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掌握所学知识,课后也就不需要布置作业了。

四、与时俱进,动态调整

一段时间以后要对小组建设适时调整,具体做法按照学生平时表现,参考学习情况,适当更换个别组长,或调整组员,定期召开组长会,随时询问课代表,了解组内及组间变化情况。

培训好每一届组长,使其正常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集思广益,动态调整策略,使合作更协调更完美。阶段性评出优秀小组,如:最佳默契组,神速抢答组,准确无误组……定时表彰鼓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真正发挥全员参与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4

一、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学习小组的确立

为了更高效地进行互助学习,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 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 按照互助互惠, 共同发展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

(1) 均衡组合。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划分, 同时也要注意优秀生和后进生的迫切要求, 外向生与内向生的组合, 男女生数量的均衡。这种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 一个优等生, 两个上中等生, 一个后进生。这种形式常用于讨论、描述图片等。

(2) 就近组合。根据学生座位就近的原则划分, 把座位靠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这种小组划分一般以4~6人为宜, 人数太多, 训练难度大, 人数太少则不利于相互学习和交流。其优点是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 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 课堂上无需调整座次, 操作比较简便, 节省时间。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择这两种中的一种, 且多是随机组成小组, 而这样会存在一些弊端。为此我运用以上原则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小组形成后, 可延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随后再针对个别情况进行个别调整。而且我还附一份详细的优秀小组评选标准, 每个月进行一次评选, 对被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这份标准涉及面很广, 包括课堂表现、作业以及背诵等。英语小组划分后, 要注入管理机制, 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设一些相关的小职务, 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担当管理者的角色。小组成员职务的确定, 是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 (1) 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 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2) 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 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 (3) 值日组长。由组员轮流担当, 负责每天的具体事务。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多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学任务的纷繁多变直接导致了合作学习组织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中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也势在必行。

(1) 首尾接龙法。本方法可用于基础学习, 比如:单词学习、语法教学等, 一个讲完, 另一个接上, 首尾相连。具体方法如下, 其中一个同学首先说出一个单词, 然后其他同学以此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为下一个单词的开头开始进行接龙, 如boy———yellow———woman——naturally———yet———tomato等等;至于语法, 以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为例, 组长首先说出关系代词that, 其他同学开始接龙;对于动词如prefer、make等相关的词组的用法也可以这样实施。

(2) 组内互助法。本种方法和第一种有相似的地方, 都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小组记忆对于学生学单词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记忆小组可取就近组合原则, 也可以自由结合, 四人为一组。组长可采用轮换制方法产生, 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具体操作为组长轮流负责其他三位同学听写, 并及时给予批改做好成绩记录。对于当天学习的新内容, 必须做到当天清, 以周为单位, 实现当周清, 不留死角, 既督促了学生学习新课, 又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 提高了效率, 同时也节省了教师许多时间, 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3) 小组之间使用的方法。 (1) 挑战法。组际交流学习法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把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上述的首尾接龙、演出展示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 同时也可以采用点将法, 具体步骤如下:老师首先点第一组的一名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由这一名同学点下一组的一名同学回答并提出问题。这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 一次只给予0.5分, 而平时不善言辞、不爱表现的同学给予1.5分。这样不仅调动了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积极性, 也调动了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的积极性。 (2) 协作法。很明显小组之间仅仅用挑战法是不够的, 挑战法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增加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所以还要辅之以协作。我在讲授课文时, 一般采用此法。比如我在讲pop music这一单元关于Jay Chou时, 由于他一直是学生的偶像, 所以课前我对各组进行的分配任务也很顺利:第一组了解课文背景, 查找关于Jaychou的成长经历、主打歌曲等;第二组查找课文中的生词;第三组解决课文中的语言点;第四组翻译课文。课堂上, 同学们踊跃发言, 积极配合, 小组内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 课代表收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写在黑板上, 在班内小组间解决。在组间的交流中,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发挥, 学习的自觉性在交流中也就自然地释放出来。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参加小组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更加注重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 评价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 反思自己对活动的组织以及对活动目标的设计, 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整, 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1) 现场评价。此种评价的时效性更强, 取得的效果也明显, 我经常采用口头表扬、体态语言等方式进行鼓励评价, 如微笑、运用较夸张的面部表情, 跷一下大拇指, 经常说“excellent”“incredible”“well good”等表扬的话或全体学生为之鼓掌等。这些奖励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机会。成功感的确立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作用 篇5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很好的在教学中落实关键在教师。新课改的理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问题】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

【策略】:

策略

一、学生在整个小组学习环节中,“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放心大胆地主动学习。我们都知道,要让孩子学会走路,光抱着不行,光背着不成,甚至时时拉着也不成,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走。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能否很好的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我觉得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把“敢于放手”这个理念运用于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去。

策略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指导,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能够顺利高效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及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如在教学《我们的绿色校园》时,我始终把握教师“组织者、指导者”这一角色定位,引导学生按自主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基本达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目的。

策略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时,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参与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四步阅读法;阅读任务;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要有一定的效果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有一定的自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实践,我认为:规范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自学水平。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它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并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关键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时间与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下,提高学生自学水平。

二、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教语文多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教学改革,我觉得可以使用“四步阅读法”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我非常赞赏其中的一句话:“学生没问题不教!”这极端的断言,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经过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阅读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寻问题答案→完善问题答案,在这一个问题体系中,在学习语法、积累好词好句的基础上,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让思维更有逻辑性,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学水平。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有机地渗透“四步阅读法”,即:(1)明确阅读任务;(2)提取相关信息;(3)筛选整合信息;(4)规范完整答题。具体方法如下:

1.发现问题,明确阅读任务

行动要有目标,才不会迷失方向。如,我在教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在一定的预习基础上,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狼牙山是什么地方?五壮士是谁?为什么叫壮士?为什么能成为壮士……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哪怕多稚拙都一一板书,然后一起归纳出完整的问题,如:什么是壮士?谁在狼牙山做了什么事?怎样才能被称为壮士?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同时关键在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阅读是为了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比单方面地仅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记得以前,在教学《养花》一课时,一问一答,一段一段往下读,为每段提出问题,那学生能得到什么锻炼?被动地回应教师的问,课堂气氛能活跃吗?而段段问,问题多了,能精读吗?重点又如何突出?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初,先明确阅读任务:怎么养花,养花有什么好处?抓住重點问题展开学习,学生更有方向,更明白要解决什么,更能突出学习的重点。因此明确学习任务,学习就更有针对性,学习的资源也更集中,有利于提高自学的效果。

2.抓住重点词,提取相关信息

发现了问题,就要着实找寻问题的答案。记得以前在教学《养花》一课时,问:我为什么只种易活的花草?学生就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给我找出来,既浪费时间,又没多少效果。因此,提取相关信息一定要抓住重点词。

如,我在教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中介绍圆明园的辉煌部分时,让学生围绕“辉煌”,在课文中画线,加着重点及写批注。汇报时,也要求学生通过重点词去说自己的体会,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因此,抓住关键词提高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句子的掌握,有助于对他们课文的理解,能提高他们的自学水平。

3.筛选整合信息

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初步选出较好的信息,在组长的组织下,组内初步画出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思维导图。导图要有一定的条理,如主线是“圆明园的辉煌”然后有各条支线,如“建筑部分”,在此支线下又有分线介绍有哪些建筑。当然,导图的内容是由提取信息中的关键词组合而成,以保证导图的精简明了。筛选整合信息,让学生从课文中抓出关键的资料,整理成思维导图,是把课本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4.规范整理答题,让各小组进行汇报

在汇报中,有的小组画的思维导图可能比较片面,有的小组比较有特色……如,有的小组找到了圆明园的建筑部分:殿堂、楼阁,有的小组更能找出这些建筑的特点: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这样两个小组的资料就能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更让学生积累了好词好句;又如,各个小组分别找出圆明园的各部分:圆明园由圆明三园组成、殿堂楼阁、山乡村里、名胜古迹、诗情画意的建造、民族建筑及西洋景观、历史文物等等。教师再加以指导,让学生归纳出是从建筑结构上、建筑特色上、价值上描绘出圆明园的辉煌。通过板书对各组资料的比较,让各小组再次完善思维导图。总之就是取长补短,师生合作把各小组的优点筛选出来,在肯定各小组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修改方向。通过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筛选与整合,学生对阅读资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假如你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圆明园,你想游览哪里?怎样游玩?在这身临其境的幻想中,一步一步加深对民族智慧与血汗结晶的赞叹,让爱得到升华。而爱得越深,在下文介绍圆明园的毁灭时,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爱憎分明,既赞叹于民族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又仇恨于侵略者的行为,更心碎于当时统治阶层的软弱无能与国家的衰弱,让学生萌发振兴中华的志向。这一情感的升华中,要有一定的理解,理解要深刻,单单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的被动回答是不够的,因此,就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四步阅读法”中师生共同规范完整答题,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整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完整、深刻,多次对同一内容进行修正,学生能慢慢地掌握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以上是通过对“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学习,“四步阅读法”的实践,对本班学生在实践前后的情况分析,我觉得:“四步阅读法”有利于规范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这样能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效果。

让“小组合作”伴随学生快乐学习 篇7

一、思想教育,提高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为什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好处? ”等问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有关“合作学习” 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同自己的小组,期盼着进入小组合作学习.

二、合理分组,形成角色认知

1. 合理分组,各有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分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组织能力、性别、学习能力、个性等选定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以4人一组比较好,一般不超过6人,全班若干个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在一定时间内要相对固定,可在运行良好后轮换担当,避免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进行.

2. 指导训练,学会合作

小组成立伊始,可对小组和成员进行必要的训练,如发出下面一系列清晰的活动指令:让组长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只有自己知道的长度, 然后交由操作员度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接着操作员把量得的结果告诉记录员,最后由汇报员说出结果,历经这样的一个流程训练,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和岗位职责. 还可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用幻灯片明确打出其中操作环节的具体步骤,学生在组长按角色分工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如两人负责拉尺测量,一人负责查验监督后汇报,一人负责记录; 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后, 依次将自己的任务交给下一名同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每名学生经历体验式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而又责任明确,每个成员都在进行各种角色的尝试,锻炼了各自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为以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组织和技术上的保障.

3.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除了要充当导演角色,还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参与者、生成资源的第一发现人等等多重身份. 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可巡视各组活动,也可全程深入某一组交流,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即时给予合作学习指导,也有利于形成合作的技巧,将课中动态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促进小组更深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三、建章立制,规范合作学习

秩序是一种规范,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建立一定的常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习惯养成的训练基地,也是有序合作学习的组织需要,更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少有效组织,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固执己见,各行其事,没有配合等,小组合作学习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反之,各个小组及其成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尊重小组成员意见,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采纳他人好的思想, 修正自我;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各司其职,各事其责,各尽其才,各尽所能,求同存异等等,教学活动定当有序高效开展. 常规虽然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却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严格要求,坚持训练,反复抓,抓反复.

四、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学习课时目标” 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每一次合作之前,教师的指令既要清晰,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对于简短的目标或要求,可用语言直接发出,对于步骤较多或较复杂的问题或目标, 应该将内容显示在幻灯片、黑板上或者打印在导航作业单上. 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合作学习的程序怎样等等,这是进行有效合作的保障,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就会把合作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干扰和盲目性.

五、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心理需求

《新课标 》 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从实际的情境引入,问题由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而提出,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产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心理.

六、精心设计,把握合作学习技术

教师要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指导下,在平时的备课中,要把每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在教案中作为重点环节重点备,要充分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情,优选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合作需求的活动,预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活动方案, 给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精彩上演提供 “剧本”式的支持.

七、评价激励,引导合作学习渐入佳境

教师的评价要注意良好的导向性和修正性,评价时既要从精神层面激励学生的学习,也要有对后续合作学习提供技术指导性的评价. 评价要做到三个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 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对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在课堂结束时给予 “点评之星”、“解答之星”、“讲解之星”、 “进步之星”、“质疑之星”、“挑战之星”等光荣称号. 教师经常对自己的反思性评价也有利于改进后继的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8

一、合理分组, 尽量使小组合作均匀化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体现均衡性。就是说每个组中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都要平均。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渡制。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等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汇报员负责写书面报告, 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汇报。这样可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 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 采用小组竞争机制, 使小组合作自觉化

幼儿学生在学习上自我意识比较强, 而合作意识相对淡薄。他们喜欢自己独立去完成某些事情, 不愿意与人合作, 更不愿意其他人和自己分享成功。如果教师此时就是简单的、强硬的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合作的兴趣, 自然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教材, 创设合理的情境, 使学生的合作动机在情境中被悄然激发, 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合作的愿望。例如, 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 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工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开始测量, 可过了一会儿, 有些同学就站在那发呆。我就走过去悄悄地问同学说:“怎么了?有什么困难吗?”学生说出困惑后, 我引导说:“那你何不找同学一起量呢。”就这样这名同学找到一个合作伙伴, 不久就测量出了黑板长度回到了座位。而其他同学还在那测量。于是我就先让班里的学生回到座位上, 然后问大家:“同学们, 谁来说说有多长?”这时班里只有两只小手举的高高的, 而且就是刚才那两名学生。我指出一名来回答, 他很快说出黑板的长度。我就装作不解地问:“其他同学都没量好呢, 你们怎么量得这么快啊?”他自豪地说出了自己测量快的原因是与此同学合作。“那你们愿意用他们的办法试试吗?”“愿意。”就这样, 学生开始行动了, 找伙伴一起测量。很快, 同学们就完成了任务, 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洋溢喜悦。

另外, 在创设的基础上, 教师可多采用小组竞争机制, 对配合好的小组给予精神鼓励,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这样, 合作意识就悄然地生根发芽了。

三、明确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 使小组合作均匀化

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发现, 幼儿学生在合作伊始对他们如何合作并不清楚。这种情况的出现, 一般都是由于教师问题设计的不明确造成的, 学生讨论时往往盲目发言, 信口开河, 出现“会云亦云”的现象。这时, 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思路, 把体现新理念新思想、富有探究性和思想性的问题明确提出来。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向学生说明交流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完成任务的过程及要求。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员根据任务分工进行合作探究。同时, 教师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担负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责任, 促进学习的迁移。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效果, 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教师转换角色, 参与指导合作, 使小组合作良性化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会出现许多问题, 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是, 对于幼儿学生来说, 教师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怎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学生的特点, 转换角色, 使自己变为活动中的一员成为参与者。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 给予学生建议和意见。使他们在不断的合作过程中逐步提高合作的质量, 最终达到使小组合作获得良性发展的目的。例如, 在参与过程中, 经常给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和建议:“在别人发表意见时, 我们认真听了吗?尊重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我们可以重新分配一下任务吗?让某某同学做什么……”等等。如此这样, 通过角色转换后的教师建议或意见, 学生很容易接受并改正, 其效果远非“说教”所能及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9

一、“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1. 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模式是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讨论,或探索问题,或寻找答案,通过交流合作对讨论内容达成共识。但是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并没有深刻理解小组合作的本质意义,只是根据人数把学生随意分组,也没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学生的讨论没有目标,失去讨论方向,无所适从,阻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2. 小组分组不平衡

若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成员间必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学习水平上说,应该有所互补。然而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按照座位排列,或者学号等进行随机分组,导致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严重失衡,有的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水平,还有的小组则完全相反。严重的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综合能力强的小组表现活跃,完全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而其他学习小组则没有存在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中的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

很多老师都会选出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或者班干部来担任“小组合作”的组长,本意是组织和管理小组成员,但是很多时候,各学习小组最积极的、负责总结发言的也只有“组长”,许多学生在“组长”的光环下,失去了表现机会,还有的学生认为不公平,从心理上对“小组合作”排斥,甚至个别性格内向、固执、不善表达的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也不愿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小组成员不仅没有“合作”,还会发生争执。

二、善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设计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交流讨论,在学生激烈的互动、辩论中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小学生的热情往往是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只有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才能有兴趣讨论。这不仅要求老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更要求老师对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有足够的了解,将相对枯燥的教材内容用便于学生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时,老师应遵循“学生熟悉、易于接受”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在讲到“比大小、高矮”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把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分别设计成“比年龄大小”“比个子高矮”,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纷纷参与到比较和讨论中,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大于等于号、小于等于号”的用法。

2. 设计有趣的教室布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平常的课桌椅排列都是一排排的非常整齐,如果是三五人的小组分组,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比较方便,如果小组成员再多几个,那么学生讨论起来就不那么方便了,扎成一堆显得很乱,影响课堂秩序,离得太远又不利于交流。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讨论环境,加深学生友谊,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教室布局,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比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在把学生进行分组后,又让各个小组把课桌椅组合摆放,分别摆成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在动手实践中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让学生立即投入到本课堂的学习中。

3. 成立小组合作机制,共同讨论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扰乱课堂秩序,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缺乏自律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调动起讨论的积极性,往往情绪高涨,大声喧哗,老师需要花一些时间整顿课堂纪律,从而影响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矛盾,保证课堂秩序,老师应成立并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对讨论时间、要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比如,笔者在进行“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中,分组之前就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要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几个问题,讨论结束后,由老师做出解答。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给出的问题是:长度单位之间该如何换算?最后在笔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师生共同探寻答案。

尽管“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老师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完善。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老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大家的课堂,只有人人参与、集思广益,数学课堂才能充满快乐,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57-58.

[2]吴德琴.优化小组合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未来英才,2016(16):329.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10

一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性, 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 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第一, 树立自信心。有些学生, 尤其是那些“学困生”,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由于学习成绩低下, 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压力, 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厌学的思想阻碍着自身的发展。第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获得了一种能力, 学生因此会重新认识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比如:一年级有名同学不会写字, 但他在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时速度很快, 如跳绳, 在同学还没有会的时候他就学会了, 这样的学生有很多, 对于他们, 我们不能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他们, 而应该用另一种方式来评价他们,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有过人之处, 从而树立自信心。第三, 为未来的生活、工作需要做准备。从发展的角度看, 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需要。具备了一种能力将来会很好地适应自身的发展。

二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1. 自我约束、认真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学生认识到了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 也就懂得了遵守课堂纪律, 纪律是师生共同完成一节教学内容的必要条件。因而,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随时纠正、指导。例如:有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声音大影响到了其他小组的学习, 这种情况, 老师要及时叫停然后引导他们, 使他们懂得影响别人学习是不礼貌的行为;其次, 有的小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这时可以号召其他小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再有, 有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问题会举手示意, 这时老师应该表扬这些有礼貌的孩子。这样的训练可以起到很好的律动效果, 也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好说的年龄特点。从而, 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认真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2. 自理、自学能力。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多, 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在父母、老师的“包办”中逐渐减弱, 有的孩子甚至到了高中, 衣服还要成箱地拿回家里让父母来洗。学习上, 更是老师“喂一口, 吃一口”, 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 然后由小组同学在教师的巡视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虽然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学生,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学生会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生会一个字、一个词、一篇课文地认真学习, 发现问题, 探究解决方法。要让学生从小懂得:学习是一种责任, 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这样的学习方式, 体现了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3. 合作能力。

对于现在独生子女多的社会状况, 学生更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一项工作。在小组学习中, 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一项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互相看书, 互相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逐步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一个小组三四个同学, 你不认识的字他可能会认识;同时, 他不会的词可能你会告诉他, 在你帮我、我帮你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教师要求的学习内容, 心情愉悦而又使效率提高。

4. 沟通能力。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例如有一次, 一个女孩举手示意, 我走过去, 她生气地对我说:“老师, 她不跟我学。”我告诉和她一个小组的那个女孩:“要一起学习, 要团结, 为什么不愿意一起学?”那个女孩不做声。我又告诉女孩:“你主动地跟她一起学。”然后, 我又到别的小组看看, 并不时偷偷地看着那两个女孩, 不一会儿她俩又高兴地学了起来。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沟通, 学会了包容, 学会了谦让。

5. 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时老师布置的一段对话、一篇课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孩子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会发现一些自己不会的知识, 如一个生字、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等等, 如果在以前“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中, 孩子发现的问题会很少, 而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 同学之间自觉地请教并解答问题、请教老师的场景比比皆是。

6.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这里面包括:同学之间性格不合的问题;遇到不会的知识时互相解答的问题;同学之间不爱合作学习的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不愿意把自己会的知识教给同学的问题, 等等。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11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形式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每个成员的优势得到互补,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个性健全的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和忧愁,体验到共同进步的喜悦。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现象:有的小组长一手包办,导致其他组员能力得不到锻炼;有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际技巧,致使小组成员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有的孩子没有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种种现象,造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准备,合理分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好分组前的准备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践中对学生的分组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教师完全放手。这种分组看上去好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际上却带来很多的问题,如小组人数的不平衡、课堂纪律差等。另一种情况则是由教师包办,按照教师的意愿给学生分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分组做到小组人数的平衡,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更好地掌控各小组之间的活动。但是这样的分组却完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导致有些学生对所研究的子课题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组对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组前,我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开展《我的运动项目》这一活动时,我先针对本次活动主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等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围绕选题课上所讨论出的小课题,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进行自由选择,但每一个课题都限定好人数,如果选择某一课题的人超过限额人数,那么就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人员。比如可以让多出人数的学生针对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题进行自己的辩论、阐述,或者说说自己对这样一个课题的活动有什么打算,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工作等。这样通过充分的准备及学生自愿与教师适当掌控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分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选好组长,指导培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质量常常取决于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小组开展活动有序、合力强,能顺利地完成活动,有的小组松松散散,推三阻四,总是完不成任务,关键在于这个小组是否有一个负责任、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组长。因此,要提升小组活动的品质,首先要从培养小组长做起。

组长是小组开展活动的核心人物,组长的积极性、责任心、组织能力等常常会对组员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分好组后,我会根据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指导各个小组选好小组长。我先出示小组长应具有的素质和职责,如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强、积极性高。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后,再让各个小组在自己组里选拔。在组长的选拔上,采用学生推荐和自我推荐两种方式结合,再通过老师考察,最后确定人选。小组长选出来后,我再专门对这些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怎样做好小组的“领头雁”。活动结束后对这些组长进行评比,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明确角色,有效分工

小组分工是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一般由收集信息、调查访问、活动体验、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等阶段组成,任务多,时间长。如果小组没有做好合理有效的分工,活动的开展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学生无事可做,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承担一定的任务。

一个小组成立后,老师要指导每个小组建立正常的组织,给每位成员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开展《我是二小感恩人》这一活动主题时,我根据本次活动的需要,指导每个小组设立不同的角色,包括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联络员、摄像员、资料搜集员、纪律委员、资料保管员等角色。各个岗位设立后,每个小组长就根据本小组成员的性格和特长分配角色,明确个人的任务和职责。比如小组长的职责是带领本组成员开展活动协调小组成员的活动等;纪律委员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好本组开展活动时的纪律情况,这是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的依据;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开展活动的情况在展示汇报阶段时在全班进行汇报等。这样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及时交流,适时评价

既然是小组合作,就有分有合。因为分工明确、具体,所以学生得到的信息就可能出现片面的情况,制作的作品不够理想,得出的结论单一。而且因为活动时间长,过程繁杂,一些问题就会不时地出现。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出集体的优势和作用,就要及时组织小组内的交流。交流可在课外或课内进行,可由小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也可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开展。如在《走进中秋节》这一活动中,我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一活动任务完成后都要组织交流;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组织交流,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当活动取得一定成果时,小组成员之间要分享收获、交流体验;当活动某一步骤结束时,小组要对活动进行小结;当活动某一阶段完成后,要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阶段成果进行小结,并评价彼此表现。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一、小组合作成员的优化组合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质量, 教师要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教材的深浅精心搭配组员, 认真编排座位。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好。其中, 教师要培养一名学生当小组长, 把小组要完成的任务交代给小组长, 并且引导他们组织完成任务, 学会记录成笔记, 然后汇报给教师。做得好的, 教师要给予肯定表扬。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 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 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 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习, 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小组合作讨论, 促进学生情感交融

小组合作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主要问题, 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它的最大特点以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活动为中心,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多向交流信息, 能适应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学生在小组平台中既学会了知识, 又促进了情感交流, 还得到愉快情趣的培养。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机会。如围绕反馈环节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学生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判断来解决问题。讨论一般程序:讨论———交流汇报———小结。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 出示遮住其中两个角的三角形 (见下图) ,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是哪一种三角形, 为什么?各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汇报交流时, 每组学生一致同意图2是直角三角形, 图3是钝角三角形。而图1, 有的组说是锐角三角形, 有的组说是钝角三角形, 有的组说是直角三角形。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三种情况可能性。通过再次讨论小结, 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按角的分类。最后, 学生都同意图1只知道一个内角50°, 是不能确定是哪一种三角形, 因为它有三种可能, 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可能是钝角三角形。采用在小组中讨论探讨新知, 能使学生参与发言、参与机会成倍的增加, 并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等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对教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组织小组操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才能学活, 也只有经历思维过程获取知识才能把知识学牢固、理解更透彻, 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操作的过程实质上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学生利用学习工具操作, 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探索使其思维逐渐展开并获取知识。如教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前, 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接着, 我引导学生沿着对角线把准备好的图形剪开。 (1) 长方形剪成 (如图1) 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2) 正方形剪成 (如图2) 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 平行四边形剪成如图3或图4分别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或 (钝角) 三角形。

接着, 我要求学生把剪成的图形拼成原图形, 并让学生思考新图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 一个新图形面积和原图形面积又有何关系?然后, 我让学生在台前演示, 使学生在剪拼中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原图形对应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只有原图形的一半,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学生通过剪拼的直觉操作过程来深刻理解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 硬塞给他们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他们不易理解。针对这一情况, 我采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 主动参与探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课前, 每组都准备几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和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操作前, 我出示问题: (1) 怎样能较快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2) 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3) 长方形面积该怎样计算?学生一边摆学具一边根据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气氛十分活跃。我再请几个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在长方形纸板上摆出小正方形, 并说出操作过程和三个问题探讨的答案。如一学生共摆出8个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图1) ,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

一排摆4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宽2厘米, 正好摆2排, 一共摆了2个4平方厘米, 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也就是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4×2=8平方厘米。另外, 几个小组的学生也汇报展示了他们的合作成果。如下图 (图2) 。

这时, 教师指名回答并肯定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以上这种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共同操作, 各抒己见, 互教互学, 发挥集体的智慧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产生了自获新知识愉快心态, 易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 这样的学习形式, 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 采用小组竞赛, 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争强好胜的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 创设成就情境, 提高成功动机。为了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了使水平高的学生不必枯守费时, 教师在分组时可将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组, 再分给不同层次的几组赛题, 题量上不封顶, 每次都争取让大部分学生完成分内的题量, 削弱失败感, 使中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增, 并使每组都产生一名优胜者, 这样可以起到鼓励中下水平学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 小组活动的内容有很多, 如练习课或复习课时, 要联系的知识较多, 可采取学生分组学习教学方案, 每组找一主持人上台讲课,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从旁点拨的“兵教兵”形式, 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教得有趣, 还能增强他们钻研兴趣, 使学生在成功中提高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我国法学教育下一篇:动物疫病防控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