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2024-07-17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共12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1

合作是幼儿今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少幼儿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很薄弱,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分享的观念。

【案例描述】在一次游戏活动中, 我让幼儿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记录表———记录将3个积木分成两份的结果。在活动时, 小组长蓉蓉像以往那样包揽了笔和纸, 小组内另外一个比较“强势”的幼儿将积木一把抓在自己的手上开始分了起来, 无所事事的幼儿就在一旁无聊地玩着。看到这样的情况, 我对幼儿说:“小组长在记的时候其他小朋友也要参与其中, 看一看小组长记得是否对。”话音刚落, 便有幼儿喊:“老师, 蓉蓉不给我们看, 我们看不到。”“老师, 他在玩积木, 不让我分。”……

【分析与对策】混乱的合作场面使我不得不思考在教学环节和组织上的漏洞, 主要存在这以下问题:

一是材料供应不足。我班每组大概有5名~6名幼儿, 而每个小组可操作的材料只有一份, 按照一名幼儿记、一名幼儿操作的人数来算, 就有3名~4名幼儿要做旁观者, 如果幼儿的自控力不足就很容易出现混乱现象。二是小组长权力过于集中, 往往独揽小组主要任务, 时间长了其他幼儿就有了依赖和懒惰心理, 也就无所谓参与或不参与了。三是幼儿的合作意识薄弱, 出现不会合作、不愿合作的现象。显然,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名不副实, 仍是“个人学习”。那么, 如何将“个人学习”转换为“小组合作学习”, 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呢?

1. 材料准备要充分。

根据小组合作的形式和人数, 我及时调整了材料数量, 为每个小组增加了一份材料, 这样2名~3名幼儿就可以操作一份材料, 减少了幼儿无事可做的现象。

2. 小组长轮流当。

为了造就平等机会, 避免出现小组长独揽小组任务的现象, 我在此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让幼儿轮流当小组长。我组织幼儿讨论“什么样的小朋友可以担任小组长?”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应该怎么做?”等。通过讨论, 师幼共同制定出担当小组长的要求及其参与活动的规则。

3. 教会合作方法。

幼儿很难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大多表现为“不知该如何去做”。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指导幼儿进行合作。我采取树立榜样、开展合作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将合作意识迁移到实践活动之中。比如, 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 应大家一起商量, 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 要协商解决;当玩具或积木材料不够时, 要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 要主动帮助他;等等。

4. 强化合作行为。

在看到幼儿能与同伴友好地协商、询问、建议、共享、给予帮助以及求助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体验合作的愉快, 感受合作的成功, 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固、自觉化。我一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 (1) 成果展示法。将小组合作成功的作品在展示区进行展示, 以鼓励其他小组制作出成功的合作作品。 (2) 表扬法。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 让他们讲述合作过程, 并对他们好的合作方式予以推广。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2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

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

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3

关键词:体育游戏;合作意识

在体育游戏中,我們教师总是以小组竞赛为主,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游戏中的矛盾也常以攻击行为和向老师告状为主。当游戏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来找老师解决;当材料缺乏时,争抢的现象就出现了。“健康”的内容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由此,我校以“体育游戏”为基点通过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开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关心他人的一种合作和利人的社会行为;从而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和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合作

1、用趣味语言引导学生萌发合作的愿望。趣味语言不仅使紧张的活动变得轻松活泼,还能引起学生积极合作的愿望。如:游戏“小刺猬摘果子”是一个小组竞赛游戏,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我们用语言说:“一只刺猬背果子多没劲呀,帮帮忙,那该多有意思呀!”孩子们马上去结伴了。

2、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去尝试合作的能力。游戏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适当的改变会使同学感到新奇从而愿意去尝试。我们改变游戏方法,将单独游戏改为集体游戏。如:游戏“运粮食”原先是分组竞赛看那组运的多。现在我们将这个游戏改为三人一组自由结合:一人运、一人扶、一人捡。自由结合时就需要跑得快的学生推车、选劲大个高的学生运粮、灵巧的跑的不快也没关系的学生去捡。其次,改变游戏方式,我们将“整合式”改为“分散式”。以往游戏都是有老师集合、整队再活动的严格控制时间,现在请学生先自由结合活动再由老师做以辅导并随时活动。如,晨间活动、课间操后等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合作形式。最后,改变游戏的评价方式,将重“名次”改为重配合为主,我们总是强调学生间的输赢,现在我们更强调学生间的密切配合,鼓励学生结伴,多给学生自由结伴的机会,这样避免了学生只顾输赢而不愿意与能力弱的学生合作。

3、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教师的积极鼓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你们商量的合作真不错”“你们两人三足走这么稳当,真了不起!”……而教师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抚摸、肯定的评语都会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胜利的喜悦,觉得与别人合作很快乐,是一件高兴的事,从而期待着下一次的合作活动。

二、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合作,如何去合作

游戏中学生很难自发地表现合作,不知该如何去做。我们采取了树立榜样、启发诱导、实践操作、自己动脑等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将合作的意识迁移到实践活动中。同伴之间的合作是学生观察模仿的榜样。如:在做游戏“神奇的废报纸”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玩法。赵建东小朋友把报纸团成了一个纸球,喊来孟阳和陶仪一起踢,我们赶紧招来学生观战加油引得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不一会,就三个两个的合伙游戏了。在民间游戏“炒蚕豆”时,我们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玩得很好很愉快,有的小朋友却玩不起来觉得没意思?通过在友好合作的小朋友介绍下孩子们明白了,一定要两个小朋友合作一起朝一个方向翻,蚕豆才能炒得好。只有合做才能玩得好,玩得有趣。“小记者去采访”的游戏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利用教师投放的材料去搭桥、过河、钻山最终到达采访目的地。提供材料时我们故意少放了一些,从而观察学生的行动,了解学生处理问题的办法。游戏前学生在一起商量如何分工。发现少了材料时,马上请老师帮助解决。这时我们便反问学生:你们说该怎么办,是不是可以选一个主事的?孩子们豁然开朗。在很快选出带头人的指挥下又井井有条的“工作了。游戏猫捉老鼠”要求学生一组画老鼠,一组去抓老鼠,一组去拦截老鼠。这一组的三个人都擅长跑、跳,但为什么一只老鼠也没抓到。大家通过分析认为,他们虽然擅长跑跳可是绘画能力却不是很好。这就出现了取长补短的问题。该如何取长补短呢,在平时的活动生活中学生就这样有意识的加强了观察,在以后的游戏中他们注意了这一重要的环节,明白了合作的技巧。一次,汤秒一组的合作没有完成任务,面对学生沮丧得样子,我们让他们好好分析原因,去思考:在每个人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教训,学生明白了必须要互助、互谅,一盘散沙堆不成山、南辕北辙谁也达不到目的,只有团结一心、精诚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学生理解了合作的精髓。

三、使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活动后,我们启发学生讲述合作时的感受,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学生之间曾进了友谊,为下一次合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对学生活动中的行为及感受进行评价,对不配合的现象和行为予以提醒,鼓励和赞扬学生间友好合作的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合作中的失败与成功,使学生更好得体回到合作的愉快。当学生合作活动时,我们常用照相机为他们拍下来热火朝天的欢乐情景,让学生参观照片,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愉快体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满足,以次来强化学生合作的行为,让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通过多次的合作游戏,学生正逐步掌握着与人协商合作的技能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学会了也要从别人的立场去观察思考问题,体会到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分享快乐、收获成功。这样从小在愉快合作的氛围中成长,我们的学生才会长成为被社会接纳与欢迎的公民,从而信心百备的迎接更高、更远的新挑战。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4

一、小组合作式学习

在上世纪60年代末, 小组合作式学习理论一经被提出, 并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这种理论基本形式是异质小组, 其主体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 其标准是小组目标的实现, 其评价和奖励依据则是小组的总体成绩。和传统班级教学有所不同, 小组合作式学习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1. 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组活动, 这是它和传统班级教学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2. 和传统班级教学相比, 小组合作式学习更加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 小组的创建也一般依照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3. 传统班级教学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是中学生的个体评价, 而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评价依据是小组的总体成绩, 这是对传统班级教学中学生个人竞争的一大改变。使得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加突出, 从而有助于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 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得到充分发展。

4. 小组合作式学习目标的实现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不仅自己要掌握好相关知识, 而且还要对组内其他成员知识的掌握给予帮助。

二、跨文化意识

汉威将文化的洞察力或敏感性称作“跨文化意识”。对于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他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层次, 是对表层文化特征的识别, 它往往表现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

第二层次, 是对同自身文化之间差异的识别, 这类文化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第三层次, 是在经过理性分析后, 人们能够接受。

第四层次, 是能站在对方立场, 深入感受其文化。

就跨文化意识而言, 其最高境界就是第四层次, 要达到这一层次, 学习者必须要有“文化融入”和“移情”的能力。

就薛中梁看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1) 了解本国和英语国家的历史、教育、文学、地理、音乐和艺术等文化概念。

(2) 了解本民族和英语民族行为文化所包含的事实, 并能够认知其所体现的信念、价值观。

(3) 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有益的借鉴吸收, 以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4) 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 提高自身素质, 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必定会面临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一问题, 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培养初中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下,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 合理分配合作小组

在分配小组成员时, 一定要做要合理、科学, 要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要想实现组内异质, 那么学习小组中应包含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 人数依次为一名、两名和一名。而要实现组间同质, 则要使每小组成员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保持均衡。组内异质能够促进组内各成员的相互合作, 组间同质能有效确保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教师在给小组内成员分配任务时, 要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依据, 分工要做到细致、合理。差等生完成不同文化内容的搜集整理, 中等生则在此基础上补充意见, 优等生则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升华。各个小组所讨论或解决的问题课可作为其小组成果。

然后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协商交流, 以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这样能够有效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力。

2.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每一位同学都可利用教育资源来对和文化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 并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采用文化片段等教学模式, 引导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学生分享文化信息, 让学生对跨国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体会到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学会分析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对英语技能的学习也是极有好处的。

3. 灵活使用激励方法

教学中的激励方法有很多, 灵活使用各种激励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热情, 并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同时也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 目标导向激励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有些文化主题适合利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 这时, 教师要紧紧围绕课本内容, 积极征求学生意见, 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 从而确定相关的文化主题。对于选题的权利, 教师要交给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意见, 并共同确定文化主题, 这一过程本身也就对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激励作用。以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主题为目标, 在挖掘和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时, 学生们也就更加具有积极性。

(2) 活动发展激励

因为分配学习小组时, 都是依照的“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各小组的水平大致相同, 这使得小组间的竞争更加公平。在每个小组活动之后, 教师要进行评分, 并最终选出未达标组、达标组和优秀组, 并给与优秀组相应的奖励, 这能有效地激起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和参与热情, 激发他们充分发挥自我能力, 这对中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其跨文化意识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3) 合理评价激励

各小组在展示其文化研究成果时, 教师要多使用“你们小组”这样的词语, 并鼓励学生多使用“我们小组”, 这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评价文化研究成果时, 也要多采用各小组之间互评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 增强其文化意识, 还能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不同层次任务, 将文化主题的选择权利完全交到学生手中, 同时适当地采取激励方式, 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对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笔者相信在今后的初中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式学习将会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真正了解英语文化, 并与汉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们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技能。本文首先介绍了小组合作时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含义和特点, 并重点论述了小组合作式学习对初中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式学习,初中英语,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学习方法[J].广东科技, 2012, (17) .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能力呢?

一、教师首先要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这样组内异智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即组间异智,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2、给小组成员编号的原则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的同学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这些只有老师清楚,学生不须知道)。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这时两人小组比较合适。

三、四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3人或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同学就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 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个周或一个月),调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与技巧,促进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1、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5、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和创新的活力。

三、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中语言表达能力 篇6

设计合作内容,搭建交流平台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轻松自由,毫无压力的环境下积极参与。其次,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组织作用,精心设计合作层次,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在《工程问题》的新授课教学时,笔者出示例题:一条路,甲队单独修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修需要18天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多数学生说没告诉工作总量无法计算。笔者问:你希望工作总量是多少?为什么?学生说出了36千米、72千米、360千米等等。笔者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小组内的四个人各选一个不同的数据做工作总量计算出合作时间。②交流计算过程及结果,说出你的发现并思考原因。③你认为工作总量设为多少更好?这时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又是多少?④说出你完整的做题思路并在小组中交流。这样层层推进的合作设计,学生在尝试计算、小组交流、独立思考、再次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感悟了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素养。

合作学习,规范数学语言

笔者发现班集体中总是默默无闻、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有两种原因:一是来自自身的胆小、内向,有的担心自己说不好被别人笑话,有的准备不足无话可说,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有话说不出;二是来自其他同学的打断或嘲笑,挫伤了自尊心。“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专项合作的品质教育。首先是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比如,当组员的动手操作进行不下去时,要学会帮助;当组员说不好或说不下去时,要给予鼓励;当组员有独到的见解时要表扬。其次,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能高声喧哗更不能随意打断,若有不同意见等别人说完再做改正或补充。只有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和习惯,才能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有效交流顺利进行。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而数学语言的混乱,也反映出学生数学思维的混乱,因此规范数学语言非常重要。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有条理,声音清晰,语速恰当,语调丰富,久而久之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也要指导学生正确的数学阅读。比如阅读数学课本,学习专业的数学概念、术语和数学符号,要求勤思多想做到真正理解。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表达能力的差异,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先和同桌交流,尝试叙述、表达,取长补短,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再进行小组交流,给学生思考、完善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这样逐步递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语言表达更为完整和自信。

除了在小组交流形式上的改进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方法。计算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讲清算理,即讲清计算方法和理由,对于计算错误的题要讲清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概念教学重点要说出概念的关键词句即概念的本质;图形教学要结合操作过程,讲清图形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题教学重点讲出做题思路和数量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评价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对于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交流的结果,更要评价小组交流的过程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和谐愉悦;不仅有老师的评价,也可以是组与组间的评价或组内的自我评价;不仅要表扬那些参与度高,发言积极的领头羊,也要鼓励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同学。教师有效的激励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感受合作成功的快感。

教师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从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7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 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 学会倾听, 学会讨论, 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 学会组织和评价,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 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 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这样一来, 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 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 结果, 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 讲清合作规则,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 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 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 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 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记下来, 再由小组长安排, 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 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具有个人心理优势, 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 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 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 而对于同学的发言, 却不重视。为此,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 眼睛看着对方, 要听完整, 认真思辨, 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 并做出判断,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 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 善于倾听同学意见, 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 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 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 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 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能体会他人的情感,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示范指导, 而在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 让更多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 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 那些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 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 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 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 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 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敢说、会说,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 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 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 达成共识, 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 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 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 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组织技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 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 另外, 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 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8

一、小组合作成员的优化组合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质量, 教师要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教材的深浅精心搭配组员, 认真编排座位。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好。其中, 教师要培养一名学生当小组长, 把小组要完成的任务交代给小组长, 并且引导他们组织完成任务, 学会记录成笔记, 然后汇报给教师。做得好的, 教师要给予肯定表扬。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 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 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 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习, 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小组合作讨论, 促进学生情感交融

小组合作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主要问题, 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它的最大特点以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活动为中心,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多向交流信息, 能适应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学生在小组平台中既学会了知识, 又促进了情感交流, 还得到愉快情趣的培养。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机会。如围绕反馈环节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学生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判断来解决问题。讨论一般程序:讨论———交流汇报———小结。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 出示遮住其中两个角的三角形 (见下图) ,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是哪一种三角形, 为什么?各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汇报交流时, 每组学生一致同意图2是直角三角形, 图3是钝角三角形。而图1, 有的组说是锐角三角形, 有的组说是钝角三角形, 有的组说是直角三角形。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三种情况可能性。通过再次讨论小结, 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按角的分类。最后, 学生都同意图1只知道一个内角50°, 是不能确定是哪一种三角形, 因为它有三种可能, 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可能是钝角三角形。采用在小组中讨论探讨新知, 能使学生参与发言、参与机会成倍的增加, 并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等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对教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组织小组操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才能学活, 也只有经历思维过程获取知识才能把知识学牢固、理解更透彻, 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操作的过程实质上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学生利用学习工具操作, 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探索使其思维逐渐展开并获取知识。如教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前, 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接着, 我引导学生沿着对角线把准备好的图形剪开。 (1) 长方形剪成 (如图1) 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2) 正方形剪成 (如图2) 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 平行四边形剪成如图3或图4分别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或 (钝角) 三角形。

接着, 我要求学生把剪成的图形拼成原图形, 并让学生思考新图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 一个新图形面积和原图形面积又有何关系?然后, 我让学生在台前演示, 使学生在剪拼中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原图形对应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只有原图形的一半,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学生通过剪拼的直觉操作过程来深刻理解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 硬塞给他们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他们不易理解。针对这一情况, 我采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 主动参与探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课前, 每组都准备几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和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操作前, 我出示问题: (1) 怎样能较快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2) 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3) 长方形面积该怎样计算?学生一边摆学具一边根据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气氛十分活跃。我再请几个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在长方形纸板上摆出小正方形, 并说出操作过程和三个问题探讨的答案。如一学生共摆出8个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图1) ,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

一排摆4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宽2厘米, 正好摆2排, 一共摆了2个4平方厘米, 所以它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也就是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4×2=8平方厘米。另外, 几个小组的学生也汇报展示了他们的合作成果。如下图 (图2) 。

这时, 教师指名回答并肯定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的长和宽的乘积, 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以上这种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共同操作, 各抒己见, 互教互学, 发挥集体的智慧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产生了自获新知识愉快心态, 易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 这样的学习形式, 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 采用小组竞赛, 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争强好胜的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 创设成就情境, 提高成功动机。为了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了使水平高的学生不必枯守费时, 教师在分组时可将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组, 再分给不同层次的几组赛题, 题量上不封顶, 每次都争取让大部分学生完成分内的题量, 削弱失败感, 使中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增, 并使每组都产生一名优胜者, 这样可以起到鼓励中下水平学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 小组活动的内容有很多, 如练习课或复习课时, 要联系的知识较多, 可采取学生分组学习教学方案, 每组找一主持人上台讲课, 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从旁点拨的“兵教兵”形式, 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教得有趣, 还能增强他们钻研兴趣, 使学生在成功中提高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9

一、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培养学生学会资源共享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学会学习这一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多少知识已经不是决定因素, 而如何获取知识才是至关紧要的, 因此,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会学习。我把全班按照“同质异组”分成六个组, 设组长、记分员、资料员各一人, 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查找搜集资料, 最后看看哪个小组资料搜集的更全面, 完成任务更好。比如:Ready to Go中Unit 5的Vocabulary一课, 我就把单词中的分类介绍给学生, 然后启动学习任务, 每个小组承揽一个任务, 去搜集相关的词汇、语音、动词的用法, 相关的词组等。有的小组把所有的卧室词汇总结出来, 有的则查找所有厕所的用品单词。

在搜集资料和讲解中, 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通过互动交流, 彼此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学习方式,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学会了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 并且在交流中提升了合作意识。

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人们常说: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 还是一个苹果, 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交流就有两种思想, 那么,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也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交流。老师在布置任务时, 要考虑到可行性和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接受能力,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链, 从简到难, 从浅到深呈现给学生。在学习语法比较级时, 我就把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的规则, 特殊形容词的构成, 到比较级的句型总结用法等任务分配下去, 为了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各自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 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 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评定, 对于小组任务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留给其他小组或者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样, 小组学习给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各尽其能的机会, 又为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区分一流人才与三流的分水岭。教学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而创造力的培养, 有赖于学生能否在丰富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结合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设计, 使教学任务立体化、实用化, 比如:制作本人名片、描画本地地图、编制菜谱、制作存折和分析福利津贴等,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充当参与者和帮助者,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 放开学生手脚, 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中学会思考, 学会与人交往, 有了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 这些对将来他们的生活学习都起到积极的影响。

浅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四互: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帮,生生互帮”。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联系中相互调节,互帮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教师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活动的空间。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局限,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更大的展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说、多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通过提问、讨论、质疑、交流等形式,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师生互帮,生生互帮”,培养合作意识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老师此时不仅要是学习的指导者,更要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在学生交流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提醒,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设疑解答、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师生互帮,生生互帮”,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多媒体网络能给学生语文学习搭建了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材料,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把多媒体网络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参与、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形式,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平台。

学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大量阅读,广泛搜集语文资源,通过理解、感悟、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对阅读过的语文材料进行筛选,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搭建合作平台,处理恰到好处

“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为学生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合作机会,让学生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发展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不仅指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还强调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和方法,获得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努力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课堂上要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因为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合作学习不要一味追求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管有无价值就让小组讨论。这样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实际效果并不好。所以,要重视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合作学习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小组要优中差合理搭配。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及时归纳梳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要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疑点。课内外连接的切入点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四互”,学生就能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中小学应积极倡导的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四互:即“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师生互帮, 生生互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 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训练, 使他们在课堂中, 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长的快乐。切实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 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学会生存。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11

一、合理分组,促进有效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

1.合理分组是培养合作探究的前提

在分组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组织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实践中,可对差生采取“优先选组——活动帮扶——课后帮助”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合作意识。

(1)优先选组。在活动小组的分配上,让差生优先选自己喜欢的小组。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建立信心,使之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2)活动帮扶。在小组活动时,小组长在学习中选择一些较容易的事件或内容,让差生完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免得在合作中一下子让差生接触到难度大的问题,产生恐惧感。

(3)课后帮助。小组中的优、中等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用指导、示范等方式进行帮助。如果优、中等生在帮助差生时遇到困难,要主动找老师请教。同时,要求差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不清楚的地方大胆请教同学。这样,既增强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与同伴合作的信心。

2.培养组长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关键

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能力;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鼓励组员大胆发言;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组长要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过程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3.明确各自职责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保证

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合作。因此,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確自己在活动中的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经常变换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等成员的角色,不实行终身制。同时,小组中每位学生要明确职责和责任。小组的不断变动,各个职位的不断变化,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能力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只起到引领、组织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想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门艺术,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就必须尊重、相信和解放学生,让他们能思、能说、能辨。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营造和谐的氛围,彰显生命的气息。

2.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可从两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1)细化“听”的要求。学会倾听,要做到“五心”:第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的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第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先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第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第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一件事不盲从,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注意言传身教,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

(3)学会讨论中合作学习。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学生的讨论可以在合作组内讨论,也可以在合作组间讨论,还可以师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进行经验交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于生活实际,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12

长期以来,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机械地记忆教师的讲解内容, 而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关系, 按照数学本质来分析、概括数学材料;不能领悟到各个数学元素之间的联系, 思维是离散的。在数学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 一道题, 放在小组中, 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也是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时, 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 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 给自己的同桌讲讲。每个成员的学习行为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建议和修正。同时每个成员也要关注他人, 经常提出之间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相互学习、默契配合和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成员的潜能。只有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对小组探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 在小组内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采纳别人的意见, 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 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 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这时, 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学会合作探究技巧。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由过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探索者。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提出问题, 探究性的教与学要学会提出问题,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 思考问题。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 在“疑”中产生兴趣, 只有“疑”才有思, 只有“思”才能进出创新的火花。带着疑问去探究问题, 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 敢于说出心中的不解之惑, 学会用问题做学习的支点,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才会思考和探索, 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发展和动力。

三、合作探究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 最后, 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发言。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面积呢?让学生思考后用剪刀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棱剪开, 再展开, 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 剪开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盒, 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调动多个感官来更好地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接着我引导学生去计算手中纸盒的表面积, 通过小组配合探究来完成。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计算。一学生汇报:我们先求上下每个面, 长0.7米, 宽0.5米, 面积0.35平方米;然后求前后每个面, 长0.7米, 宽0.4米, 面积是0.28平方米;最后求左右每个面, 长0.5米, 宽0.4米, 面积是0.20平方米;把六个面的面积求出之后再相加。另一学生答:只找出三个面的长、宽, 把三个面积加起来, 再乘以2。其他学生纷纷讲出自己的方法, 同时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引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精神方法。这种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探索精神, 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合作中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只有把合作探究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 教师应明确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中, 可以把目标进行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在一个寓学于实践的教学情境里, 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第三, 做好激励性评价。评价是一盏灯, 能点亮学生的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 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去评价。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有利于教师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 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方法。

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 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与创新。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相互帮助、公平竞争,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 谈谈我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一些看法

上一篇:犯罪心理下一篇:江苏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