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024-06-25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精选12篇)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1

一、感恩概述

(一) 感恩的内涵。

“感”即感谢、感激。“恩”即恩德、恩惠。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是对有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所有人或物产生的感谢之意、感激之情、报答之行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报偿性心理活动, 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情绪和感受。感恩的内涵包括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 是指人脑接受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输入的信息, 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 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 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就感恩而言, 认知层次是指受教育者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 并于内心得以肯定的心理过程。二是情感层次, 俗话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是发自于人的内心并以一定的身体状态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就感恩来讲, 是指在认知的基础上受教育者生发出偷悦和温暖的情感, 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 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体验。三是意志层次,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 是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就感恩而言, 意志是指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意志和活动, 并形成习惯的心理过程。在感恩心理活动中, 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层次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二) 感恩意识教育。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 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就是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心理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感恩意识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 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 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 在认知基础上, 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 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 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 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 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

在大学阶段,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他们生活经历比较短, 缺乏磨炼, 本身承受能力差, 可塑性很强, 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意识教育, 营造感恩意识教育环境, 强化感恩心理引导, 培养具有较高感恩意识倾向和积极心态的大学生不仅是当务之急, 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一) 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恩认知。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 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 而只有建立了对事物的正确的认知才能确保我们行动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因此, 感恩的前提是对感恩的正确认知。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是通过教育, 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感恩认知。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长的教诲之恩, 朋友的帮助之恩,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恩。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才能让他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 也更加尊重自己。此外, 辅导员要把感恩意识教育纳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经常与学生沟通,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意识教育。师生之间的沟通, 可以缩小年龄差异的代沟、疏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增进友谊, 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之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 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平和的施恩心态和博大的胸怀。懂得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做到施恩不图报, 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 才能真正地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

(二) 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建立和具备了正确的感恩认知后, 就需要将这种认知观念内化成思维习惯。而这种内化过程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 才能在情感上受激发和启迪, 并得到升华。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和意志活动。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 并要引导、帮助学生挖掘出其价值;同时,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 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 发现并纠正各种消极的、错误的思想意识。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又能唤起其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 调动其丰富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感恩意识的内化教育:一是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在进行有声语言教育的同时, 应注意发挥自己的身教示范作用, 实践证明,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 也是最民主的道德教育, 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而是通过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因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 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教师应重视自身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二是感恩教育是全员过程。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我们的感恩意识教育才会更有效。三是感恩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诉诸人的情感、意志, 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 感恩教育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情理交融, 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三) 开展大学生感恩实践活动。

实践是磨练人的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感恩意识教育中, 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责任心, 理解感恩的真正内涵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感恩意识教育应从点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回归生活世界, 在生活中体验感恩, 实践感恩。所以, 要善于引导大学生, 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 具备感恩之心, 养成感恩的习惯。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激发人的情感, 更重要的是要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感恩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我们要化抽象为具体, 化说教为行动, 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在现实生活中用行动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记忆、思维等融合在一起, 进而在这种交融中丰富行为、发展感恩品质, 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三、结语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 是一种自立及自尊的责任意识, 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我们要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 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感恩意识、高尚的感恩情怀, 进而外化为他们感恩的行为, 并以实际行动来感恩, 促进自己、他人、社会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摘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 感恩意识的培养是高校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新形势下,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意识教育, 营造感恩意识教育环境, 强化感恩心理引导,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1].宁清平.大学生感恩缺失心理学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黎进, 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3].孔令智.社会心理学新编[M].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4].兰军瑞.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州学刊, 2006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2

题目:

学科:小学思品

教师:大安区凤凰学校时间:二零一四年五月 文章李晓艳

《浅谈小学品德课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品德课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大安区凤凰学校李晓艳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从小学的品德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感恩教育的内容被相机编排到各个年段,呈现出分层实施,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呢? 结合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逐步的渗透教育。

一、感恩家人

家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港湾,每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背后都饱含着家人无数的心血,细看在爱的光环下成长的孩子们,刚入小学的孩子最爱因为各种小事告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特别害怕小孩子吃亏,有的家长从不过问孩子在校的学习、行为习惯如何,但是只要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吃了亏,就会马上兴师问罪。一个孩子往往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几重的爱,教育方法不统一,稍不注意孩子就宠坏,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这种情况,家里谁最疼他,他就最爱欺负谁。面对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的关爱、抚育的辛劳,学会初步的自立,具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从而激发学生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人的工作,观察收集家中的趣事,在课中我安排了“话说家中的故事”,“亲子活动”,“读懂父母的心”,“跟家人说说心里话”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到家庭的快乐、幸福,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在我们得

到爱的同时,怎样对待家人,做一个懂得感恩回报的孩子,从自己的行动做起。在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个单元中,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场合下,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作为一名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感恩教育不可缺失的一方面。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让爷爷奶奶高兴》和四年级下册《我爱我的家》都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恰如其分的以活动为载体,能很好的让学生明理导行。

二、感恩集体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每个孩子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是和同学,老师在一起。集体生活是培养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性格的载体,让学生融入这个班集体,乐于与同学、老师相处,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快乐,积极的学习,积极的为班级服务。反之有的学生就会出现性格孤僻,游离在班级之外,或者成为班级的捣蛋分子,天天惹事生非。在品德课中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关心同学,欣赏别人的优点,拉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对班级的同学从完全陌生到慢慢熟悉,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再介绍新朋友,说说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比比谁的朋友多,现场结交新朋友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班级的同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启发学生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激发学生有朋友才更快乐,激发学生交朋友的愿望,同时明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学习相互的关心,相互帮助。再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二年级上册《你棒我也棒》、《我们班级趣事多》结合学生的认知、成长让学生学习在校园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互帮互助的温情。真诚的感谢将会获得朋友更多的帮助。

三、感恩社会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就会越来越多,在社会大家庭中怎样去遵守社

会的规则,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我们该怎样的和这个大家庭的人相处,在课堂让学生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用自己的宽容心、关爱心去融入社会,感恩社会。在二年级下册“让家园更美好”这个单元中《我们的大地妈妈》、《美化家园》、《花草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四课的教学都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善待我们优美的环境,善待动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热爱我们的地球妈妈。三年级上册《我生活的社区》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们什么的环境,社区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可以为社区做点什么,怎样保护社区中的公共设施,怎样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的美丽。三年级下册《来自社会的爱》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的调查社会为我们做了什么,让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在三年级下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叔叔阿姨辛苦了》、《说声谢谢》让学生在观察、参与中明白个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别人的辛苦劳动,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懂得感恩别人的劳动。在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我的邻里乡亲》、《大家的事大家做》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不歧视残疾人,伸出爱的手。怎么去和邻居和睦相处?同时放眼我们的祖国感恩社会,感恩我们的祖国,在五年级上册“我爱祖国的山和水”,“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两个单元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从小爱到大爱,心存博爱,才能感恩社会。

论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感恩意识 内容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07-02

道德教育——求善,立德。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思想。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自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来,亲历该学科几次重大改革,虽然每次课程改革内容变化很大,但就其德育功能来说,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强调它的教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质的提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尤其是该教材中的“纯德育知识”部分,似乎专门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做,内容与时俱进,更具时代感、更具人性化。这对我们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内容

1.要培养学生知恩意识。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就不可能感恩,因为感恩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应让青少年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帮助学生挖掘出恩惠的价值,让学生知恩。要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师长的教导之恩、珍惜同学的帮助之恩。只有知恩的人,才不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才会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才会用真情回报社会和他人,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要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成果了。感恩教育要让青少年学会真诚的感谢,要让其明白,我们受恩于人后,切勿忘了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使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感谢师长的教诲,教授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培育我们成长;感谢好心人的捐助,让我们走出困境,帮助我们成才;感谢社会的稳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安宁和秩序;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给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自由生活的舞台。感恩教育要让歌中唱的“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成为青少年的共识。

3.要培养学生报恩意识。感恩教育要让青少年理解,报恩是一种品德,要牢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这是人的基本素养。报恩也是一种责任,当你有能力时,一定不要忘记报恩,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报恩可以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回报”施恩者,也可以报答、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这对施恩者无疑是最大的报答。要让青少年明白,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报恩的表现。另外,报恩不是哥们义气,要在自己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因报恩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公众利益。

二、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

1.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在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生活和成长的自己得到哪些人的关怀和帮助,要学会感恩他们,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这些内容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内容是我爱我家、难报三春晖)、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内容有我知我师,我爱我师等)都有安排。通过学习和实践懂得父母在我们的一生中,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懂得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懂得许多同学和自己共同学习、共同奋斗、共同生活、建立友谊、互相帮助;懂得伟大祖国未我们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珍惜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等道理,从而增强自己的感恩意识,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同学和他人,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一方面,知恩、感恩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深化过程;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感恩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为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让学生学会感恩,要从家庭、学校开始,教育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一句谢谢,一次拥抱,一个电话,一封家书,只要举手之劳,就会让他人开心、自己快乐。同样的一枝玫瑰,有人说:“花下有刺,真讨厌!”有人说:“刺上有花,真好!”看到刺的人,挑着毛病、盯着不足,他们注定是不快乐的。而那看到花的人,则有着感恩的心,尽管刺扎手,但那些刺上却有着芬芳的花朵,于是他能感受到幸福。所以,拥有感恩心的人是幸福的。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全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就有这个内容:“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就有“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做一个负责的公民”等内容。小刚16岁生日那天,很认真地问妈妈:“16岁意味着什么?”妈妈回答说:“它意味着责任……。”在这方面,美国人可以堪为楷模。从1863年亚伯拉罕起,林肯总统宣布了感恩节为国家节日。其间的两百多年,每年一次的感恩活动,从小地方传播开去。这是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美国人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非但如此,它更成为一种社会活动,超市门口放个大筐,让人们留下一份食品给那些食不果腹的穷人,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准备大量的食物,敞开大门,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更可贵的,平时里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一天却极其认真地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家门,募集食品。也就从小培养了帮助穷人的意识,给了他们自己和所有美国人行善的机会。从小他们也就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4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问题分析策略研究

现在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 对他人冷漠、不知感恩的现象:在家里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在学校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诲是理所当然的;在社会, 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只知被爱, 不知回报。如果大学生们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教师的辛勤培育, 就会抓紧时间、抓住机会努力学习, 有所收获。一个人, 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体味到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学会感恩也就是学会了生活。

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 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教育理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家庭加强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教育要从家庭开始。没有人会怀疑, 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中国的父母尤其不易, 竭尽所能, 愿意为孩子付出自己的全部。这种满溢的爱, 有时也麻木了孩子对爱的感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 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 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二、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功能

首先,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让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 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 而且抵制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 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其次, 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 也可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 是快乐之源, 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最后, 教师要加强正面引导。

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实践证明,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那么教育就会成功, 相反, 则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 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原则,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感恩。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 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切入点, 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新时期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准, 辅导员应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力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进行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以实践教育为手段, 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社会实践是锤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为行之有效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 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 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 内化为感恩品质, 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校可以通过社区实践、志愿者服务、假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 这样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而且能在活动中升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能使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感恩意识内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四、社会应为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良好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 家庭、学校、特别是社会要全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 从而使大学生对生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心, 对工作报以敬意, 对社会予以回报, 在感恩的氛围中成长, 努力塑造完美人生。

总之, 高校则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师们要一起行动, 教会学生知恩图报, 学生步入社会后就会少一些指责与推诿, 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就会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就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多一些真诚与团结, 我们的校园将永远年轻……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5) :13.

[2]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 2005, (1) :93.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9.

[4]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66.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篇5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来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十分薄弱.作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唤醒他们感恩意识,让其学会感恩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作 者:赵艳红 范雯婧 郑治 ZHAO Yan-hong FAN Wen-jing ZHENG Zhi 作者单位:赵艳红,范雯婧,ZHAO Yan-hong,FAN Wen-jing(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郑治,ZHENG Zhi(重庆考试命题中心,重庆,400020)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篇6

关键词:感恩;家庭;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6-1

“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宗一直都很注重感恩教育。总是在教育着子子孙孙: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及时的回报,要加倍的回报。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几代大人团团围住的中心,孩子们从小到大都被家长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宠爱着。他们习惯了扮演“小公主”“小王子”的角色,过于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别人无条件地为自己服务。大多数的孩子只知道受别人的恩惠,没有回报别人的意识,把一切想的都理所当然。所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成了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学会感恩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在家庭教育中不忘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地胜过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时,首先爸爸妈妈应该言传身教,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指明灯。自己在生活中就要做到关心老人、关爱他人。尤其是妈妈在与婆婆相处的时候,坚决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讲婆婆的坏话,道婆婆的不是,或者不尊重婆婆。在接受他人的接受帮助时,家长一定要先表示感谢。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也就会知道该怎样去做了。

其次,给你的孩子一个感恩的机会。不要把你的孩子当成温室的花苗去培养,偶尔让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工作的,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所,甚至可以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工作区,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在实际行动中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自己的不容易,让孩子体会明白父母对孩子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累了的时候,也需要我们孩子的关爱。尤其像我们农村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去,农忙时帮爸爸妈妈做个饭,递杯水,哪怕是提个东西,让他们参与到劳动中去,把抽象的感恩意识化做为具体的行动措施。平常家中洗碗、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为家庭尽一份力量的,以培养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

最后,父母在带孩子外出时候,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多鼓励孩子礼貌待人,对别人的关爱、帮助表示感谢,并将感谢化作为以后自己的行动,在自己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给孩子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给别人添了麻烦时,不是大声地斥责孩子的不是,而是给孩子一次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道歉。

二、学校教育应正确地引导孩子去感恩

除了家庭,孩子们待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校了。学校教育中德育应该要与与智育齐驱并驾,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也需要学校的努力。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讲,我认为学校可以从这样几点去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1.多种途径,宣传教育。我们学校的11月是感恩教育月,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对“感恩”进行宣传,让学生从心理上知道我们要去做这件事情,感受学习感恩这项活动的氛围。让学生制作手抄报,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去。班会课上,老师再进一步强化,通过小故事,例如:小明每天一放学,就打开电视,还大呼小叫,让家长一会儿给他找零食吃,一会儿帮他倒水喝。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太理想的行为,制定一个改正计划,定期小结。将虚无缥缈的公式化教育转换为可行的实际行动,更有助于学生对“感恩”的理解与认识。

2.利用节日,大胆表达。教师可以利用每年的几个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等,鼓励学生勇敢地对父母师长说说体贴话,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父母师长的爱戴之情,让学生把对别人的爱戴与关心,变成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的贺卡,或者自己准备的一份小礼物。将爱大声地讲出了,将感恩化作行动。

3.选取优秀,树立榜样。用身边的事例去教育学生,远远比单纯的说教要事半功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会有相互比一比的心理。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板报上开辟一个“感恩之星”的小专栏,选出我们班最有感恩意识的人,并让他在班会上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也可以讨论一下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会怎样做呢。树立身边的小典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成为感恩的人并不遥远,我们同样也能做到。感恩这件事并不难以完成,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不是更应该做到感恩?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春风化雨,需要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量方面共同努力和配合,双管齐下。让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这个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了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凡事心存感恩,凡事宽容大度,凡事替别人着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感。

[参考文献]

浅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篇7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是大家都熟知的关于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例如“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等。从小到幼儿读物启蒙教育,大到中小学教材、大学课外语文读物中,都可以看到关于感恩的美德故事,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成人的辛勤养育之恩,更要有感恩回报社会的责任。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小家”,更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大家”。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处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外面花花世界中形形色色思想的影响,某些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导致这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而这些也都是因为大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而影响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中国梦的引领下, 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和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虽然当代的大学生就整体素质而言,总体还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存在。这部分人在家不顾父母的辛苦血汗,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外目无尊长,没有集体荣誉感,虚荣自大,缺乏自强自立的意识,甚至缺乏自尊、缺乏社会责任感。这部分人还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并且消极待业, 总想走捷径或者不劳而获,当自己一事无成时最后埋怨父母,埋怨学校,埋怨社会。这些都是因为感恩意识缺失而引起的。

一个小小的生命从降临到人世开始,父母亲便开始饱尝生活的艰辛将其养育成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好穿暖,供其上学,父母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无怨无悔的担当起这份责任和义务。父母们不要求回报,不计得失,只期望自己的儿女们能够长大成人,出人头地,能有好的前途,将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当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进入大学以后, 是否能够记得父母的付出,体谅父母的辛苦,不忘父母的嘱托,而发奋进取呢?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怀有感恩之情不仅仅是要他们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更需要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更要有人生理想的目标和追求。那些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不感谢师长培育之恩的人,怎能成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何谈将来会报效祖国呢?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和教育急需加强。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在生活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并且在生活中培养大学生学会感恩。那么,怎样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值得大家探索和研究的,而且这些方法也必须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感恩教育的首位是大学生们对父母的感恩。每个人从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母亲在孕育生命的这个过程中就要承受各种各样的不适与各种压力。出生后一天天健康的长大,慢慢地发现家外面的那个世界充满着诱惑和色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父亲如大山般的爱,母亲如大海般的爱时刻包围在儿女身边,父母给予儿女那无尽的爱是用什么也偿还不清的。因此, 首先对于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心中时刻记挂着感恩与回报。 然后,大学生们应该对师长的教诲怀有感恩。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尊重教师就等于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科学,它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文明水平。 从最初步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老师的辛勤汗水。经过12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进入大学后更应该懂得尊重和理解、感激自己的老师们。其次,大学生们应该对社会和祖国怀有感恩。社会和祖国给了大家和谐安定的成长环境,有所依,有所养,人们自然要感恩社会,回报祖国。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责任的人,才会有一颗知道感恩的心,才能去坦然地面对一切,才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不关心养育自己的父母,不在意教导自己的老师,不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们,就无需再谈将来会报效祖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处处有责任有担当,具有完善的人格,这其中就包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长环境的影响和接受教育的引导,慢慢形成了一种感恩的责任和心态,从而才会表现出感恩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有认知各种情感的过程、有个人情感形成的过程、 有个人实践行动的过程。

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和感恩教育应该遵循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展开感恩教育工作。

1、引导学生认识感恩、感受感恩。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所有得到的东西都不是理所当然更不是天经地义的。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 所拥有的、所经历的就是“恩”,并且亲身体会到这“恩” 所带来的一切。这里面包含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祖国的培养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这些无私的给予都应该铭记于心,都应该感谢和回报。 引导学生去感知在平凡的生活中受到的点点滴滴的恩惠,从父母无私奉献的恩情开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使大学生学会感激父母,感激他人,感激社会。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还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道德上陶冶学生们的情感,以感情让学生们动心,动心后动情。通过开展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感恩教育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 并与感恩活动中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产生在情感上共鸣,使学生感觉到身边有爱有温暖,最终唤醒了学生的感恩之情。感恩教育使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

3、让学生感恩实践,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知恩感恩,在力所能及不超越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祖国。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更要言传身教,要用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们受到教育和影响,并且信服,从而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感恩行为,并将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变成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教育者们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提高学生们辨别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 通过不断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让大学生们在思想上始终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使大学生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不会迷失方向,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大学生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就要培养大学生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8

如何让学生知道感恩, 这也是我们为师者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难题。现在的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已成了普遍的问题, 这和家里长辈的溺爱有相当大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 过的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是长辈的宝贝, 长辈对他们可以倾尽所有, 生怕有一点闪失, 从不让他们吃苦, 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的付出是应该, 是理所应当的, 从不考虑长辈的艰辛。养成了他们唯我独尊, 骄横的性格。再者学校教育有时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和教育。

为此,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就要“育人先育德”, 要让学生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感恩自己的父母、长辈。尊重长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感恩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底线,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 又何谈爱同学, 爱社会。在思想政治课上要教育学生, 感恩父母就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少让父母操心。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虽然要付出代价, 但收获却是甜蜜的。感恩教育还要融入日常教学中,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 现在的中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强, 有的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氛围。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 利用教材, 拓展教材, 引导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常怀感激之情, 常为感恩之行!

通过感恩教育, 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知道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理解老师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理解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 从内心感激老师, 把接受老师的教育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笔者非常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一起搞卫生, 一起打球、聊天, 和他们成为朋友, 像朋友一样对他们嘘寒问暖。笔者告诉他们, 同学之间要文明交往, 相互关爱, 珍惜友谊, 共同进步。笔者还给他们看孙中山先生写的“博爱”两个字, 并告诉他们其中的含义。博爱云者, 为公爱而非私爱, 即如天下“有饥者, 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 由己溺之”之意。笔者还给学生讲, 学会感恩会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 这是自然界的感恩, 但我们人类有时却忽视了这点。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身边的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习以为常, 无视他们一直为自己的默默付出, 或者忘掉了那些曾风雨同舟的人。学习中不要把师长的谆谆教导当作耳边风, 无视他们的付出, 无视他们每天那满身的粉笔灰。要知道丧失感恩之心, 必定不自知, 不自胜, 也就不厚道。知恩不报是忘本, 如同拔掉了人生之根。对学习, 要有感恩的态度和境界, 是学习给了我们智慧。只有学会感恩, 个人才有光明的前途, 才有踏踏实实的希望和未来。感恩无所谓大小、早晚、快慢与多少。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和细节做起, 把感恩之情说出来, 让感恩之举去感动更多人, 人际和社会才会更和谐, 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温暖与美好。

开展感恩教育必须先尊重学生。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是合情合理的。关心学生, 学生才会将心里的话说出来。马克思曾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要时刻做到尊重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避免侵害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否则感恩教育就成了空谈。在笔者的眼里, 没有好坏学生之分, 他们都是最棒的孩子, 都是祖国的未来。回答问题的时候, 回答对的学生笔者会给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错的笔者会投去鼓励的充满期待的目光。只有融入了真正的情感, 和学生有了感情上的交流, 师生双方互相尊重, 感情才能通融, 内心才会产生共鸣, 学生才会真正体会感恩教育。

实践证明, 要做一个好教师, 特别是一个好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对学生有了浓厚的情感,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思想政治课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 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9

关键词:感恩意识,培养,大学生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处事哲学, 也是一种责任。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 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意识可以说是常识性的观念、基础性的品质、必备的素质。

大学生们身处在国家提供的优越学习环境中, 在家庭的支持下继续求学, 他们理应有更强烈的感恩意识, 并抱着这种意识去努力学习本领, 准备毕业后报效国家和社会, 同时减轻家庭的负担。许多大学生正是这样想的, 也是这样做的。但是目前, 许多大学生感恩意识比较淡薄, 他们从小接触和感受的大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 对感恩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 一切先考虑自己, 把父母的无私付出和他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缺乏感恩意识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德性根基, 导致大学生在亲情、师生情、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缺失。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立足实际, 对其感恩意识培养的现实理论进行研究。使当代大学生增强对社会、对父母的责任意识, 增强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回报父母的感恩意识, 以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的目的。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与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意见》从事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事关我们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 抓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明确了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两会”期间, 多名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纳入公民道德教育范畴, 呼吁倡导“感动、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 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 进入学生的心灵呢?感恩意识的培养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取得实效的突破口。高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教育中, 注重加强和渗透培养感恩意识。高校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为首位,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要以课堂和教材为切入点, 在日常的各学科教学中培养感恩意识。特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里面编入一些感恩题材的内容, 构建一些感恩意识的情景, 这是学校进行感恩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

2.拓宽了社会学理论

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马克思曾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说明人与人的相互依存:“ 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感恩意识是人与人相处的良好“粘合剂”。他人为我们做了好事, 我们感谢他人, 这既是对他人行为的肯定, 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同样, 当我们为别人做了好事时, 对方也会感谢我们、尊重我们。这样相互感谢、相互尊重会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感恩文化应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既有对历史的传承, 又要体现新时代的创新。它要有区别于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体系, 有新的伦理内涵、新的道德准绳、新的行为规范。我们要用新的社会主义感恩理论来教育学生。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任何理论研究都要具备某种应用价值和现实效用, 并最终成为指导实践的范式, 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研究, 同样具有实践意义。在知识经济社会中, 虽然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非常重要, 但是思想道德境界的高低和心理素质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而感恩意识则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中的一个必备要素。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 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 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 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 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 向对方表达谢意。”培养大学生具有感恩意识, 包括爱惜自己的生命、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与他人友好地相处、时刻牢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等。这样, 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够克制住不良情绪, 敢于面对困难, 冷静分析原因, 勇于承认自身缺点, 虚心学习他人优点, 成功解决掉难题。否则, 就会发生有的大学生因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太大, 患上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症, 而走上轻生道路的悲剧性事件。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 关键在于学校教育。高校应该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意识培养。一是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增强大学生感恩情怀。良好的校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感恩意识培养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要搭建感恩意识培养的平台, 多渠道进行感恩意识培养。课程教育是学校感恩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课程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感恩教育的意识。

4.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正在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 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以民主、公正、诚信、平等、活力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是最有利于人的良性生存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就需要倡导感恩意识的培养。人只要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做出感恩的行为, 并因此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善良的态势。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融洽。

通过感恩意识的培养, 在大学生中倡导“怀感恩之心, 行报恩之举”, 培育知恩图报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 使我们的校园和社会充满友爱, 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进而升华学生的人格魅力, 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确立社会责任感

只有拥有感恩意识的大学生才能体会来自社会的关怀, 懂得父母的辛苦, 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学会感恩的人, 才会体会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离不开社会关怀, 才会树立自觉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有才无德的大学生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需要抓好感恩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这样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感恩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然而, 在我们的德育中, 缺乏“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因此, 在德育工作实践中,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 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 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 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 完善其生命。这也正是高校德育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综上,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需要, 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 这就要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中进行, 自始至终地培养, 让感恩驻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和人生的全过程。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并积极探索感恩意识培养的新方法、新举措, 真正培养出新一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霞, 杨荔.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10) .

[2]魏学庆.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 (12) .

[3]王铁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5 (5) .

[4]李华臣, 贺伟.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 .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10

一、分析感恩心理缺失的现状, 探究原因

针对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 笔者在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调查与分析后认识到, 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 有主观方面的, 也有客观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面的, 也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还有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

(一) 家庭教育重“养”轻“教”

对于很多学生的自私、自利、冷漠霸道、不敬不孝, 看起来“病”在孩子, 而实际上“根”在家长。笔者曾对321名学生作过调查, 95%的同学说其家长从未对自己进行过感恩教育。作为父母, 自己付出的爱只有让孩子知道, 才能激起他们的爱心, 引发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此外, 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却很少去关心孩子的人格发展和情感素质, 根本谈不上引导孩子去感恩别人和回报社会了。常言说, 民风、世风皆源于家风, 要求家长们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不但“养”, 还要“教”, 更要“育”。

(二)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教育制度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上内容比较单一, 手段呆板, 德育实际上成了一种“空”对“空”的说教活动, 难以落到实处。又由于目标往往过于高远, 与现实反差太大, 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持久性, 学生也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勇气。要想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 减少智育对德育的弱化和冲击作用;同时, 也要改革对教育者的评价体系。

(三) 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

对年幼的中学生来说, “感恩”意识的形成, 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 还需要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 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从而让孩子们萌发感恩意识, 产生感恩的情感, 解决内心矛盾, 最终能自觉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感恩习惯和动机。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感恩, 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也就是说, 成人必须做好榜样, 主动为孩子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

二、实施培养感恩意识的策略及成效

作为班主任,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运用感恩教育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一) 巧用案例, 感化人心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第一次班会课上, 笔者以“感动”为话题给学生讲述了两个真实事例。

事例一:心存感恩的湖南男孩儿黄舸。他7岁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 医生预言他只能活到18岁。可这位坚强的孩子并没有被病魔吓倒, 而是决定在有生之年, 去寻找那些曾经帮助过或鼓励过自己的恩人, 并当面说声谢谢。于是, 自2003年起, 这位坐在轮椅上四肢无力、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的14岁孩子和他父亲一起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感恩之旅。他们花费3年多时间, 行程1.3万多公里, 终于找到了30多位恩人。

事例二:把时间献给孩子的丛飞。1994年, 当他处于最困难时, 一位好心的女孩拿出600元钱让他参加歌手大赛, 可后来再也找不到这位好心人, 也无从报答她。此后, 丛飞热心公益事业, 11年来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 义工服务6000多小时, 资助贫困学生178人, 捐款300多万元, 并亲自6次到贵州贫困地区为孩子们送去学费。可就在他倒在赈灾义演舞台上被医院诊断出已经是胃癌晚期时, 却拿不出住院的医疗费!就在住院期间, 又从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中拿出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2万元, 捐给了贵州贫困山区。

人们常说, 现在的孩子是不容易被感动的, 事实也并非如此, 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找准切入点而已。这两个事例深深震撼了学生。好多学生都对自己过去那种自私、冷漠和霸道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

(二) 知荣明耻, 感恩父母

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施恩不图报的思想,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一传统的美德也在不断地被弱化。但我们无论如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不孝敬父母、不感恩父母的人是可耻的。

1. 认真算账, 触动心灵

针对目前这些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孩子们, 如果再用那种抽象、空洞的说教来进行感恩教育, 结果显然是空而无力, 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笔者通过算账的方式来进行感恩教育,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利用班会课, 让学生们算一算这些数字, 想一想这些问题, 例如:自己在母亲体内生存了多少天?母亲为自己喂奶、喂饭有多少次?擦屎擦尿多少次?生病时父母辗转过多少家医院、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自己家里一年有多少收入, 花在自己身上的有多少?你做过多少让父母高兴的事和伤心的事?你向父母说过多少次感激的话?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等学生算好时, 他们的眼圈儿都红了。

2. 深化感恩意识, 体验真实情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对每一届初一新生, 笔者总要连续召开几次关于感恩方面的主题班会, 其主题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心存感激, 学会感恩”;“学会感恩, 快乐做人”;“感恩于心, 回报于行”等等;其形式可以灵活多变。

(1) 实施亲情行动。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 而应该从细微处入手。笔者总是设法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 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报。例如:第一, 作亲情观察。让每一位同学及时记下每天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或自己为父母做的事, 并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第二, 作亲情沟通。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要和父母多谈谈心, 经常向父母问声好, 端碗饭, 泡杯茶, 捶捶背等。第三, 作亲情体验。如“今天我当家”, 让学生和父母互换角色。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持家不易、父母恩深似海。第四, 作亲情回报。回报父母、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 而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和点滴的生活琐事中。

(2) 开展多种活动。德育引导者应该多元化, 活动应该丰富多彩。下面是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一些尝试:第一, 坚持办好“孝敬之星”的评比, 本班每两周评选一次孝敬之星;第二, 创办“感恩”小报;第三, 利用好国旗下讲话, 每个学期, 笔者总是请德育处安排几次有关“感恩”方面的国旗下讲话, 如“母爱如山”“父爱深沉”“我的父亲母亲”等;第四, 请语文组教师组织几次有关感恩方面的比赛;第五, 建议校团委组织有关感恩方面的文艺活动, 让学生编排“感恩节目”, 设计“感恩”宣传或广告。

(3) 家校互动, 形成合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既是学校的义务, 也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校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肯定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 笔者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 设法引导和启示家长, 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朋友和同学。

(三) 感恩他人, 回报社会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11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感恩意识;问题

2007年,我国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这项政策旨在提高国家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并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国家教育事业。政策实施之后,在师范院校内存在两种现象,一部分免费师范生对学校社会充满感激之情,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社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直接影响了这一办法的实施。为此,各大师范学校对免费师范生开展了感恩意识培养工作,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一、免费师范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分析

首先,部分免费师范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意识。在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师范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大都由国家负担,学生没有来自经济上的压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将这份“免费”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权利,对国家和社会的这种关怀变得无动于衷。比如,很多免费师范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国家补助不知道珍惜,缺乏感恩意识;同学之间相互攀比,购买各种生活奢侈品,甚至过度消费;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没有顾及自己身上承担的社会使命。

其次,部分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质量较差。由于国家对免费师范生实行的是特殊的政策保护,并且由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他们的就业工作,这使得免费师范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没有较大的就业压力。而这一优势,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譬如,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职业重任,学习态度松懈,安于现状,完全没有为了将来职业而奋斗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专业课成绩不及格、考试作弊等问题。诸如此类的行为,都体现了学生感恩意识的欠缺。

最后,部分免费师范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虽然免费师范生都承诺毕业之后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至少十年,但是,在就读的师范生中,有很多学生表现出职业理想不坚定,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甚至在免费师范生中还存在“如果毁约就赔国家钱”的说法,诚信意识淡薄。

二、培养免费师范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对策

感恩意识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以情动情的教学方法,让受教育者真正懂得如何知恩、感恩、报恩,它也是通过道德教育以唤起人性的教育。各大师范院校针对免费师范生中存在的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必须开展针对性的感恩意识培养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不断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感恩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免费师范生向典型人物学习。相比单纯的理论讲解,真实的人物事迹会对免费师范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情感较为丰富的时期,受思想感情的影响较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校内宣传各种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德,在学校里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感情。比如:学校可以让免费师范生中从事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到学校进行宣讲,用他们的真实经历让免费师范生在学习中更加有目标性和责任感;此外,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知名的道德模范到学校进行先进事迹的宣讲,引导免费师范生将感恩作为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产生对道德的认同感,从而下决心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开展社会性的感恩实践活动。实践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要让免费师范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意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大都局限在校园内,这使得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较少,对于感恩意识的理解不强。为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参加献爱心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做边远地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逐渐养成对他人、学校、社会的感恩意识。

最后,向免费师范生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之本,各大师范院校在进行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同时,必须营造诚信氛围,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教育,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签署的“免费师范生协议”承诺书的意义,诚信做人,献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当然,感恩意识培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制定完善系统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和理论,动之以情,让免费师范生从内心感受到感恩意识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要通过感恩意识的培养,让免费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从事教师职业的光荣,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金妍妍,李建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10,(04).

[2]周静.免费教育师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探讨——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篇12

1.1 社会责任感的定义

社会责任感, 通俗地讲就是个人对他人、环境、社会的关怀和义务, 是对外界责任的心理表现, 社会责任感不但具有指导个人心理和行为的作用, 而且具有外向性功能, 高度文明的社会, 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就越强烈。大学生的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中社会责任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代表大学生心智成熟的程度, 关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和前途。

1.2 感恩意识的定义

感恩意识, 一般来讲就是指个体对自然、环境、社会、他人给予的恩惠和方便的认可心理和意欲回馈的心情趋向, 感恩意识既是一种感激的心理状态, 又是一种行动上的可能行为, 还是一种对待外界的态度集合, 还是一种重要的个人品德, 感恩意识对于社会发展、个体间沟通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感恩意识强烈的个体, 其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就会越大, 进步的幅度也就会越明显。大学感恩意识包括:对家庭的孝心、对他人的诚心、对社会的良心、对环境的爱心, 大学感恩意识的提高事关大学生个人的人格完善和品质形成, 也对高校教育的成败有着直接的体现

2、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关系

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感恩意识是培养大学生认真对待人生和事物的基础, 有牢固感恩意识的大学生会对周边和社会有更加主动的回馈、帮助和改变意识, 进而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会形成指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他人、环境和社会的心态, 使其更容易感知恩惠和便利, 进而促进感恩意识的强化。总之, 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关系是彼此促进, 应该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良性循环的过程, 在促进大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上, 使教育更有效和社会更人性, 充满勃勃的发展生机。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现状

本课题立意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相互关系,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现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 形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现状的初步认识, 并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 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观点。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问卷调查

本课题发放问卷调查600份, 等额选取大学一直四年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其中男300名、女300名;问卷从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采用结合大学生心理的提问方式,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现状进行了了解。在问卷中提出了“你是否人为自己具有感恩意识”、“你是否给他人提供利索能及的方便”、“你对见义勇为的看法”、“你与家人联系的频率”、“你从事过那些爱心活动”、“你对社会的评价”、“你最感谢谁”等问题, 多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实际。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访谈调查

本课题还对10位大学舍务人员、10位食堂工作人员、10位教师和10位辅导员进行访谈, 探寻经过感恩意识培养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变化。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现状

根据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在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一些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导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其次, 大学生感恩意识有待加强, 一些学生对于家人、同学没有正确的认识, 不能对他人给予的恩惠和方便予以正确地对待。其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高度相关, 并可以通过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4、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我们开展了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专项教育, 从认知的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长的教诲之恩, 同学的帮助之恩。例如:我们开展“母子书信对话”活动。以信件为载体, 传递爱的信息, 采取含蓄的方式实现母子的情感沟通, 传递亲情, 增进理解, 感触真情, 使学生真正感觉到亲情的温暖。此外, 我们还开展了“消除隔阂”活动, 对同学之间的误会积极干预, 挖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在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的关系, 使学生间沟通更顺畅, 心态更平稳, 更能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同学的爱与关护。通过教育和培养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搞好学习、促进成长, 以更好、更快地成材, 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回馈社会。在加强感恩意识培养的同时也相应地开展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让大学生知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

5、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感提高的实效

根据对40位大学舍务人员、食堂工作人员、教师和辅导员的访谈, 我们可喜的发现通过感恩意识培养,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位舍务人员说:经过教育后, 大学生责任感增强, 寝室楼的卫生有了明显改善;食堂人员反映:很多学生在用餐时浪费粮食的现象减少了;一位教师说:有了感恩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并且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辅导员普遍认为:通过感恩意识培养, 大学社会责任感提高, 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和提高。综上所述, 利用感恩意识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使其更能主动地发展, 形成积极构建自我优秀素质的趋势, 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材。

摘要:本文在论述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概念的基础上, 对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相互关系展开了研讨,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观念, 并通过相关的理论推导和教育研究, 提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感恩意识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感恩意识,关系,培养指导老师:高洋

参考文献

[1]、刘海涛, 郑雪, 聂衍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1 (03)

[2]、陈玲, 谭玉成, 梁军.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1 (10)

[3]、刘健, 江文, 张敏强, 黎煜新.大学生考试作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 (07)

[4]、谢四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06)

上一篇:首府城市下一篇:保密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