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2024-09-28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用12篇)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1

摘要:质疑意识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只有主动去发现问题, 才会有兴趣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敢于质疑需要一定的勇气, 需要教师创造积极的氛围和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疑和思很好地结合起来, 使大部分学生都敢于质疑, 乐于质疑, 如何营造积极创新的课堂气氛,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对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质疑,创新,素质教育

质疑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 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学一般采用课前预习、课堂研习、课后练习的模式, 通过预习, 找出疑难困惑, 课堂教学中,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自己解决困惑, 如还有疑惑, 教师再进行点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教学模式。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乐于质疑

在历史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有助于质疑。

1. 平时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课堂上学生才会不拘束, 乐于质疑。

课下和学生谈谈话、在qq上聊聊天, 业余时间给学生放映一些历史纪录片,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 把自己的困惑向老师提出来。有个女生, 入学时成绩在班里倒数, 有次我在和她打网球时称赞她字写得特别好, 以后她问问题的次数逐渐增多, 历史成绩直线上升。由于她的功底差, 她提到的问题许多同学能给予解答。往往是她提一个问题, 许多程度好的同学给予解答, 然后这些同学再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使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 直到下节课上课了, 我还没走出教室。

2. 营造“对话”的师生关系, 创造质疑的条件。

著名教育家弗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等关系, 教师要切记不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 对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多多交流,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克服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对那些提出探究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以表扬, 让他们产生成就感。这种对话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一些具体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也包括学生与教材与历史等一些抽象的客观对象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生生之间的对话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将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与教材的对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文字叙述进行了解, 更有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再现、历史结果的重置、历史影响的客观评价, 置身于历史中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 吸取教训, 开拓未来。

二、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质疑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 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 教其方法。分析历史事件时, 要把握住该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四个基本要素, 学生阅读教材后, 对哪个环节有疑问, 就可以针对哪方面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不沾边, 也要认真解答,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相关问题。

1. 用重难点质疑。

学生质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质疑发现新问题, 获得新知识。以“罗马法”为例, 《十二铜表法》形成的背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我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讨论, 根据时代不同, 依据的法律不同, 判决结果就会不同。还有学生提出, 《十二铜表法》给后世提供了一条宝贵经验:用法律约束专权者的行为。这为学习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打下了基础。诸如此类问题, 确实起到了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历史认识的作用, 达到了推陈出新的目的。

2. 用多媒体质疑。

利用多媒体将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显示出来, 不但能强化教学效果,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当今的世界格局》中我将:“9?11事件”的相关视频播放出来,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课堂讨论质疑。

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有深度的思考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合作探究, 自己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从而勇于质疑、乐意质疑。

4. 跨学科质疑, 专中有综合。

俗话说:政史地不分家。对于历史教学来说, 尤其要加强与地理、政治等学科的联系。有名家说, 历史学科和政治、地理、语文这些学科的联系比较密切, 这些学科相互渗透, 相互交叉, 近几年的高考题也注重跨学科的综合, 高考中一些材料题以地图、漫画的形式作为材料出现, 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相联系, 学生对现实问题、社会关注焦点更容易引起共鸣, 激起好奇心, 为质疑提供了机会, 提供了素材。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也较为密切, 高考中选择题特别是材料题的材料有许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 学生对文言文读不懂, 就会影响做题的效果, 许多同学为此叫苦不迭, 纷纷跑来质疑。质疑教学中增强综合意识, 不仅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还能调动各学科相关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留下足够的思考时空,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自主释疑

“问”, 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 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 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 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 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参考文献

[1]杨绪磊.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质疑能力[J].新校园, 2010, (10) .

[2]刘刚.也谈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zl) .

[3]黄月英.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 2008, (13) .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2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行”“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学生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1)疑概念(2)疑结论(3)疑方法(4)疑重点(5)疑难点

(6)疑易错点(7)疑关键点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要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4.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疑问最终要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对某些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

5.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专利,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问题意识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77-01

质疑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开端,学生一旦有了质疑问题的意识,就能够比以往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也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打基础的时期,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综合素质。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

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教师和课本是课堂的权威,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主动性,同时初中生还处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缺少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一位同学都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给予成绩较差的同学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不要让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接触英语,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管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很幼稚,教师也应当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在教师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下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感到这里确实存在问题,从而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提高质疑能力。例如在讲解“there be”结构时,教师先列举句子“There is a book and some pens on the desk.”看到这个句子,学生们就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关于be动词如何选择的知识,在这个句子中some pens为复数,be动词应该用are,为什么老师要用is,是不是错了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随后教师再向同学们解释:在“there be”结构中,be形式的选择遵循的是就近原则,即根据最靠近be的主语形式决定be的形式,由此可见在上述句子中,is的用法是正确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更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中发现问题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预习和复习同课堂学习同样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预习阶段是学生自行了解课文内容的阶段,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要讲解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听讲时,学生就能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他们找到课文中每一个代词的具体含义,在课堂上交流,例如有的学生会认为课文中某处的“they”代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人,有同学会认为应该指的是前面提到的物,在老师讲解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这些疑惑来听讲,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每一个单元学完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就更能发现更高级的问题,通过对新旧知识的对比,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升自己,学会更多的语言知识。

四、为学生答疑解惑,升华课堂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同时,也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点拨,帮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发掘问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初中生由于英语水平有限,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答,如果教师一味的鼓励他们自己进行解答可能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解题关键。例如,关于so和such的区别,不少学生通过对例句的观察很难发现两者在用法上的区别,这时候老师就要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他们归纳such后面可以跟哪些词语,so后面可以跟哪些词语,以及两者在固定搭配中的特殊用法例如在与little搭配使,so little 与such little就有不同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同时升华课堂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创设教学情境,启发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同时还要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赖香姑.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 科技视界,2012,16:161-162.

浅谈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篇4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思维的发展,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 我结合教学实践, 就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 使学生“有疑敢问”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信赖学生, 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和爱护, 从而激发人人敢想、敢说、敢问的欲望。首先教师和学生要角色平等, 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 建立朋友式的新式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问。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 这是学生敢问的前提。只有教师“善问”, 学生才能有疑敢问。教师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鼓励, 给予积极的合理评价, 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质疑问难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例如刘云生老师在上《军神》一课的课前活动片段———

师:孩子们, 大家好, 我姓“刘”, 但不是“牛”, 我名叫“云生”, 但不住在“白云深处”。 (众笑)

师: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吗?

生:愿意!

师:大家的回答这样热烈, 我真高兴!刚才我一走进教室, 你们的眼睛一齐向我“扫射”。 (众笑) 关于我,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刘老师你多大了?

师:18岁, 不过是两个18岁。 (众笑) 你的问题很实在。谁能问点有味道的问题?

生:刘老师你的偶像是谁?

……

师: (做逃跑的动作) 还是逃命要紧! (众笑)

俗话说, 一个人如果一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就会勇气倍增, 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 不敢提问就是放弃进取, 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 就会消除自卑心理, 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

二、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疑乐问”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诱发的。因此, 教师要想使学生想疑乐问, 必须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 以趣生疑, 由疑生发好奇心, 由好奇心生发需要, 由需要引发积极的思考, 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例如, 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问题是: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读了以后, 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慢慢的就会有提问的兴趣了。

三、教给方法, 使学生“寻疑会问”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 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示范, 并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提问也是如此,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比如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除、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寻找疑点。教师还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不得要领,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这时, 教师就要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 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 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 有创见;认真观察, 善比较。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5

姓名:郑学严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质疑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质疑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质疑能力培养的方法等几方面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字:物理教学培养质疑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而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才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是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前,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 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心理学角度诠释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具有强烈质疑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质疑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说来,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就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与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无疑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质疑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使个体可以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二)从物理学的发展角度阐述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指出运动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大量经验事实,经推理而抽象概括出了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数学甚至哲学的发展。以上举例可以得知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此也深有体会:“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质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验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的积极性,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显然,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这是单纯的说教和知识传授所不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成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的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与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性能力奠定基础。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它启示人们应摆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敢于、善于探索和创造。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都取得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当学生怀着质疑的态度学习时,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产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活跃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和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这无疑需要质疑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探究与发展。而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方能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布鲁纳认为,越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越能形成探究的态度,越会坚信自己有所发现的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经常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巧,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及分析

现行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忽视了提出问题即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是高材生,这种能力也较差。无论是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出问题的数量,还是提出问题的质量都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他们只管一个字——“答”。学生没有

意识提问,没有质疑,没有“挑战”,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作答,即使偶尔提问,也只是为了获得标准答案,提问僵化成了“单向流程”,难怪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孩子们入学前是个“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究其原因,有以下两大点:

(一)从教师方面看

1、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物理教学围绕着一张升学考试的试卷转的现象,一部分教师仅为升学考试而教学,没有认清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质疑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对于学生问的超越“考纲”的内容一律不予作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有些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落后,喜欢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把物理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端给学生,从而压抑了学生思维,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

3、极少数教师由于害怕学生质疑的一些“古怪”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有失面子,所以对一些爱质疑的学生敬而远之,这必然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看

1、有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就不想问。

2、有兴趣但怕问得不好,同学会笑话,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就不敢问。

3、有兴趣又敢问但由于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就不会或不善于问。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质疑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双基训练是产生质疑和培养质疑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质疑能力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质疑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人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质疑”开始的。

(二)精心设置质疑情境,激励学生质疑,以提高质疑的水平。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因此,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以提高质疑的水平。

1、通过实验演示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实验能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 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首先让学生思考:用均匀的细棉线提重物,用一根时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这时学生认为肯定是只用一根棉线容易断。然后教师开始演示,如图所示:

一根线能提起重物,而用两根夹角较大的线提重物时,线却断了!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学生首先会问道:“ 为什么两根线能承受的拉力还不如一根线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因利势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中的物理原因。可以看到,这个情境设置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演示所得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将学生轻松引入充满疑问的情境。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中学物理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居多,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入,有时很难引起质疑,而探究性实验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实验探究式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利用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物理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认知与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 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多从生活事实出发,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3、通过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创新都源于问题,教师根据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营造有挑战性的不同的问题情景,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

例如,“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一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如下程序展开:

(1)为了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强度,将电流表直接串联入电路,随着电键短促闭合,电流表指针迅猛撞击过去时,这说明电流表不能测量较大的电流,怎么办?

(2)有同学提出将多只电表串联起来,按此演示,结果电表果真保护住了,但灯泡L却不发光了。可见,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可取。

(3)少学生因见讲台上放着一些同样的电流表,就提议把他们并联起来接入电路。这样一来果然解决了单只电流表量程过小的问题。但这样做显然不方便,如果只有一只电表(或从经济、或观察方便角度考虑)能否作进一步的简化呢?

(4)通过师生合作讨论,很快提出了一种方案:只保留一只电流表,其余电流表用一只等效电阻R代替,同时改变表盘的刻度值,经实验验证,该方案果然可行。这样一只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安培表已初步完成。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和分析,学生对“分压和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三)教会学生常用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并不是随便提问题,而是经过充分地分析后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质疑方法有:

1.类比联想进行质疑

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内容、规律,处理方法是相类似的,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到它们共同的特点,培养求同思维的能力。例如:在刚讲过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我让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根据电子绕核转动时充当向心力的库仑力和卫星绕地球转动时充当向心力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的相似性,提出电子和卫星的环绕速度、运转周期、动能随半径R的变化是否相似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讨论、比较进行释疑,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由因及果,追根溯源,进行质疑

教学中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见到一个物理现象和问题,要习惯于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追根溯源。例如:在学习多用电表时,让学生观察表盘上电阻、电流、电压等各种量程的刻度,通过观察进行质疑,如:(1)为什么电阻的刻度值与电流、电压

相反?(2)为什么电阻刻度是不均匀的?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的过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3、改变条件引发质疑

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改变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物理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在复习单摆周期公式时,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从天是到地下深井,从单一引力场到几种力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公式的种种疑问。

4、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这是与通常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我们平时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例如在讲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对于匀减速运动,我们可以问一问这种运动的逆过程能否当作匀加速运动来处理?再如在几何光学中讲过已知物点和透镜求像点的方法后,可以质疑一下已知像点和透镜如何求解物点?这些都属于逆向质疑。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引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质疑;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除此之外,在具体运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真正通过思考发现真理。第三,要时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进行“求异思维”,时刻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斌 宇慧《教学方法与艺术案例全书》下卷 长城出版社

2、《物理教学》2000年8月第8期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6

一、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质疑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目前独立学院招生的现状,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失利者。他们高考时分数比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一点,但是又不甘心读专科,所以就读了独立学院。可是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不高,称之为“三本”,认为他们各方面不如正规的本科毕业生,所以独立学院的教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有所不同,要求教师们更加注重教学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也是比较差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稍好些,但总体来说还不够“活”,英语课堂有些沉闷。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接受的一方,是被动的。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主动的学习还是没有真正受到重视。虽然所谓的“满堂灌”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批判,但是“启发式”教学也没有真正实现。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老师唱主角,只是不再完全“一言堂”,而是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可是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有标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朝着固定的标准答案走去,根本不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接受标准答案,无法创新。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小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了13.8%,初中生占了5.7%,高中生仅占2.9%。这说明年级越高,能主动质疑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学习的主动性越差。那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质疑意识现状如何呢?笔者在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选取了309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304个。

在回答对学习中遇到感兴趣而无法理解的问题时,你会怎样?其中,积极思考的占19%,稍加思考,不懂就放弃的占47%,直接放弃的占34%。可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只有小部分学生能积极思考,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稍加思考,如果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就放弃,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采取消极态度,不愿思考,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非常懒惰,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根本没有一点质疑意识。

在回答对于老师上课所讲或书本上的知识, 你是否提出过自己的不同见解时,其中经常提出的为24%,偶尔%提出的为40,没有的为36%。可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对待老师所讲解的知识以及书本上的知识基本上是盲目相信的,很少学生会经常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偶尔提出甚至从来没有提出过自己的见解,缺乏质疑意识。

在对于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信息时,你是否提出过质疑?其中,经常提出的为21%,偶尔%提出的为41,没有的为38%。可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接收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信息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基本相信各种信息,很少学生会提出质疑,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盲目接受,被动学习。

可见,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待问题比较消极,不愿意思考,盲目相信老师讲解的以及书本上的知识,被动接受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信息,没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缺乏质疑意识。

二、 培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质疑意识的必要性

以上数据以及分析说明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缺乏质疑意识,培养他们的质疑意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质疑意识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在国外,质疑意识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向来提倡质疑,早在70年代就在中小学进行了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质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英国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曾经说过:质疑精神与分析能力很重要, “英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英国学生具有质疑精神...”。 可见国外对于质疑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视,我国在这方面还需努力。独立学院是一种较新的办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方面任重而道远,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美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其质疑意识。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接受问题更为有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有了疑问,学生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充分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与各种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样在“质疑——解疑”的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今天我们要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因此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质疑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三、 结语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美国的另一位教育家胡佛则指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国外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把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作为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课堂提问是其质疑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多疑才多问,多问才多思。历史上敢于向权威质疑从而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不断的“证伪”中前进发展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它的质疑精神不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教材作为知识的中介并不是永远都正确。然而在国内一些学校,学生比较相信权威,学习比较被动。课堂提问只是教师的特权,其实,学生更应该具备质疑意识,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培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质疑意识的任务刻不容缓!培根说:“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7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难点

1. 数学课堂质疑氛围不足

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 对于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一直以来, 小学数学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切教学行为都是针对教学大纲与考试重点开展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数学知识, 并且相信自己讲得越多, 学生学到的就越多。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足, 课堂是教师自己的课堂为, 氛围十分死板。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 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散与发散, 学生只顺着教师的思路想问题, 无法提出任何质疑。

2. 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教师, 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 同样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大多数教师只认识到前者, 忽视了后者。教师将自己全部的教学精力都放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 并没有重视自己在课堂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彰显。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 需要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冲突。如果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 就不会在课堂中引导与启发学生, 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形成就又多了一层阻碍。

3. 课外活动开展次数有限

课外活动, 对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有积极作用。将课内外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 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好学生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在教室里学习, 课外活动只能浪费时间, 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活动开展次数不足, 限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 也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视野的开拓, 不利于质疑问难意识的形成。

二、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方法

1. 创设质疑问难意识培养的氛围

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能够给小学生带去安全感, 使学生全身心地放松, 将自己的潜力最大地发挥出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让民主、开放、创新成为课堂教学氛围的构成要素。民主的氛围, 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放, 让学生乐于探索, 积极掌握知识的开发过程, 提出自己的质疑。

比如, 在讲解 《测量》知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文具尺, 去测量一切可以测量的东西。学生可能会测量他们所用课本的长与宽, 会测量手指的长度, 也有学生会去测量门的长与宽。教师不限制学生的测量行为, 并鼓励学生报出他们所测数据。但当学生测量门的长与宽时, 他们会觉得尺子不够用, 便会提出质疑 “较大的长度是不能用尺子量的”。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其它的测量工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 还有利于课堂教学过渡的自然化。

2. 重视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课堂中, 教师要利用个人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 让学生学会质疑, 准确质疑, 明确个人数学学习中的难点, 只针对难点提问。精准的质疑问难, 才能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首先, 教师要对质疑的时机进行把握。教师要在新授课之时或者授课结束时, 引导学生去质疑, 给学生充分的质疑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所收获。其次, 要给学生有疑问马上提出来的权利, 不能将学生的质疑视为是对教学程序的一种打乱。更要鼓励班级中的学困生积极质疑, 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像在讲解 《多位数乘一位数》 的知识时, 教师要把握好新授课的时间, 用一位数乘一位数引出新知识, 引导学生想一想其中的一位数变成多位数, 乘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时, 学生会产生许多新想法, 鼓励学生分享, 共同验证其正确性, 能够促进学生质疑问难意识提高。

3. 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活跃有一定影响。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源于生活,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 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反哺于现实生活中去。用小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外活动, 活跃课堂教学形式, 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比如, 在讲解 《面积》, 教师可以走出教室, 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寻找正方形与长方形物体, 并选择其中一个计算实际面积。在课外活动过程中, 学生会提出 “面积是什么? 怎么计算面积”等问题, 这些正是教学的难点。肯定学生的质疑问难,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提出一个疑问, 就会得到一点进步。提出多个疑问, 就能得到很大的进步。重视小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与问难的勇气。只有小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问, 并在提问后积极去思考, 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进行培养,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质疑问难, 也就学会了思考, 掌握了思考的技术, 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以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为主题, 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问难意识,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亚妮.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 2014, (17) :38-39.

[2]孙彦玲.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5) :47.

[3]祝玲.让小学数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J].学周刊, 2015, (18) :181.

[4]王晓琴, 王永松, 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4) :92-96.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8

一、民主课堂, 使学生有“疑”敢“问”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敢于提问。因此, 课堂上教师必须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往, 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 就要给予鼓励, 尤其对学困生, 只要他能提出问题, 就要给予表扬,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 感受到他们也是课堂的建设者, 使他们具有主人翁意识。

二、激发兴趣, 使学生想“疑”乐“问”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习目的等,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 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教师也没有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对此, 教师平时要深入调查研究, 具体了解学生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 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 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就如一个初学步的婴儿, 虽然他开始走路的样子摇摇晃晃, 甚至有点滑稽、可笑, 如在他前面放些他感兴趣的事物, 于是, 他会战胜种种困难, 乐意往前走。慢慢地他也会把这种本领变成一种习惯。

三、施展空间, 让学生见“疑”必“问”

争辩使人聪慧, 缄默使人愚钝。教学中教师应深究教材, 利用教材中容易引发学生争议的知识并结合现实设计问题, 由不同意见的学生争辨讨论, 互疑互答, 既生动活泼, 又集思广益, 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此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四、授之以渔, 使学生善“疑”巧“问”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孕育探索未来世界的摇篮, 要培养人才, 必须改变以传授、继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为启发学生处处质疑这一核心的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把提出常规问题的机会留给班级内接受知识能力较差的学生, 先请他们提问, 这些学生在提出合理问题后, 教师要及时激励、表扬, 先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再逐渐把拓展性的思维空间留给那些需要较高层次的学生, 组织他们争论、交流, 满足更高的情感要求。

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篇9

(一)创设质疑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题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特点,而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和难点,创设质疑氛围,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外,还要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例如在学概念时,为什么这样叙述?能否增加或者删除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时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要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的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老师:“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要控制质疑,发挥主导作用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以下控制:

1.时间控制。一是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或走过场。

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贫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培养质疑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篇1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质疑是启迪科学探究精神之本,开发创新潜能之源。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之门,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从而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一辆汽车3次可运粮食105袋,照这样计算,7辆汽车运980袋粮食,需几次运光?

应列式为:105÷3=35(袋)980÷7=140(袋)140÷35=4(次)。 有位同学提出能否列为:105÷3=35(袋)980÷35=28(次)28÷ 7=4(次)或列为105÷3=35(袋)35×7=245袋)980÷245=4(次) 的列法,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议论。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作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验证,结果是正确的。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铺设质疑创新思维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的需要”。人的思维总是直接同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创新思维活动也总是产生于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开创一条创新学习的道路。

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平均问题,先让学生练习“五一班有45人,一共糊了721个纸盒,平均每人糊了多少个?”的一步计算的等分除法应用题,复习“平均分”的概念和“总数÷总分数=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改变题目的两个条件,即得到书上的例3(育红小学五年级一班同学分组在小工厂糊纸盒。第一组23人,共糊386个,第二组22人,共糊335个。全班平均每人糊纸盒多少个?)学生比较两个例题,立刻找出例题中只要把纸盒总数变成了两部分,总人数也变成了两部分,而基本数量没有变化, 所以解题时必须先求出纸盒总数和总人数。接着又变换一个条件“一组23人平均每人糊17个纸盒”,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变。学生认识到这仅是把第一组糊的纸盒数变成了间接条件而已,只要先求出第一组糊的纸盒数就与例3一样了。最后让学生自学例4(更复杂的加权平均应用题),学生沿着分析思路,很轻松地自己学懂了新知识。

三、一题多解,让学生在求异中质疑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用超出寻常的办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题目多解,是从典型的习题入手,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对原理逐步加以引伸,发散和发展,循思设疑,让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例:教学“学校食堂有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25千克可以烧80天,现改进炉灶,实际每天烧煤20千克,这样比原计划可多烧多少天?”引导学生找窍门,思考,想出了多种解答方法。总之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既能夯实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能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一种独特的思路与解法固然算不上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是创新的萌芽。

例如,我教学“旅游中的数”,创设了春游情境,要求小组合作设计旅游方案:有乘车、买食品、买门票、游玩项目,其中 “买门票”中标价:团体票每人5元(30人以上);成人票每人10元;儿童票每人8元。

本班有学生22人老师2人,如何买票?需多少钱?讨论后汇报。

生 1:22×8=176(元),2×10=20(元),176+20=196(元);

生 2:30×5=150(元);

生3:24×5=120(元);

生4问:买24张票不能享受团体优惠啊!

生3答:“可以去叫6个人来,钱他们自己付! ”同学们恍然大悟,为他热烈鼓掌!

最后,要确定预收多少钱时又引发了争议,由于各组设计的方案不同,有的说要收40元,有的说要收50元,僵持不下,这时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我摊开双手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又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投掷硬币的方法来确定! ”另一个则说:“可以取50和40中间的钱数45元! ”好一个“投币法”! 好一个“取中间数! ”这正是数学知识不自觉中很好的运用,这样的互动对师生都是一种享受。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学生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

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质疑能力 篇11

关键词:质疑;问题意识;创新

问题意识是思維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育学生认识到质疑提问的重要性,使学生乐问

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跑线,是开启一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创新活动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也曾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讲《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热闹了。读了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树林”呢?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老师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良好的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提高质疑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至于主动提出问题,似乎有叛逆的嫌疑。长此以往,学生上课只是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没有养成积极提出问题的习惯。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说:“除夕是一个令人高兴和快乐的日子,而作者却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除夕夜,我认为两者不和谐,不知同学们有何想法?”这样,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赞同我的意见,有的同学说:“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除夕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以课文的重点问题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思路,激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篇12

一、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力培养质疑的意识

现在的高中生想象力非常丰富, 他们好奇好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潜力极大。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打消学生的顾虑, 让学生敢于生疑, 并通过启发、点拨、引导来帮助生疑;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构想, 教师就要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指导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 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 就能增强其创新的自信心, 使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就有不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出质疑的问题。如“艰苦奋斗与鼓励消费十分矛盾”、“现代社会中竞争与合作谁更重要?”、“人有主观能动性, 所以人能胜天吗?”等, 这些命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它可以让学生有辩论的机会。有了教师的热情鼓励, 学生找到了自信, 也为自己的质疑问难开启了心扉。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专家提出,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在课堂上实施质疑教学, 为学生质疑打开通道, 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经济生活“多彩的消费”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住房消费受到何种的限制?家里改善住房时选择何种交易方式?自己家庭所选择的购房消费方式对家庭生活有何种利弊影响?学生动起来了, 各抒己见再后由老师点评, 通过质疑答疑, 可以明白“在当前的买方市场下, 贷款购房不但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促进生产的发展, 可谓一举两得;但贷款消费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应当以家庭收入为依据, 不能影响家庭生活质量为前提。”这样教学所花的时间多一点, 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质疑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 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在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 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先由多媒体展示一碗八宝粥, 并假设是由班费支出购买原料与设备, 共同劳动生产出来的, 成为维持生活的必备条件, 如何分配?凭借情境, 学生们纷纷质疑:怎么分?为什么?由此大家分组展开讨论, 相互争议, 并各自做好一份《策划书》, 因此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质疑, 教师与学生共同释疑, 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抓住最佳时机, 形成乐于质疑的氛围

首先, 要及时抓住质疑的最佳时机。如讲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时, 学生都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此时教师可以主动质疑, 是不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呢?学生思考辩论之后得知, 生产力是决定因素的正确理论, 就可以加深对疑难知识的理解了。比如, 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 学生作为消费者, 都会经常去市场上购买商品, 结合生活现象就是质疑的最佳时机了。“为什么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商店买卖价格不同, 有时差异较大?”“为什么我们常常说便宜没好货, 好货不便宜?”“为什么城市到处都有许多专卖店?”等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将经济与生活融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就能有效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探究问题。同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 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不失时机妥善解疑, 巩固学生质疑的成果

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辨析, 让学生产生多种都有一定道理的答案, 在比较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选择一种正确的答案, 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一遍。面对学生的质疑, 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回答不了的尴尬, 对此教师要作好思想准备, 可以坦率地说:“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现在答不出来。回去和老师们研究一下再作答案, 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答案。”解疑时也应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要认真备课。针对质疑, 钻研教材, 力求从教材要求的思路, 学生的思路去解疑。教师解疑要鲜明、生动、准确, 解答的问题要使学生无可置疑。如果有的问题目前有争论, 教师难以一时作出确定答复时, 应把当前争论的几种观点提示一下, 让学生自己去辨析, 或教教师也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有的问题较复杂, 要讲清楚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 可以介绍一些材料让学生看了以后再作解答。总之。解疑要对学生负责, 回答要使学生满意, 这样才能有效地巩固学生质疑的成果。

上一篇:中医养生学下一篇:急性心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