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讲义(精选3篇)
新技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讲义 篇1
新技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讲义
培训时间:2014年1月18日 培训类别:县级培训
主讲教师:陈灿 课时:4课时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实质上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不断被启发,知识不断被深化,学生进而在学习上由量的积累升华为质的飞跃。问题是学习过程思维认知聚焦的载体,问题设计不仅是教师的事,同时也应该是引起学生兴趣和认知关注的事情。因此,对于面向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和认知思维发展而言,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朝“教师设问”----“教师呈问”----“教师促问”----“学生愿问”----“学生好问”----“学生善问”转变。
课堂提问作为一门技能和艺术,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挑起“矛盾”,并以此布疑设问,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学习、思考、判断和表达,切实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知识、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敢”问
敢问,是心理问题,是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不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敢于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挑战。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平等、活泼、愉快的求知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不要以为自己总比学生高明;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学生,始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及师生平等的观念。
1、要创设学生提问的氛围
著名教育局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放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中,教师都应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态度和蔼,使学生从内心消除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
(2)要让学生勇跃发言,实行教学奖励
学生问得好,要肯定;问得幼稚,要鼓励。有时教师的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爱抚动作甚至一个赞赏的眼神,都能带给学生很多心理安慰,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
(3)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一个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有所获。
2、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提问的习惯时,提出的问题可能很肤浅、幼稚,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经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做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职责,这样会严重挫伤他们提问甚至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放下“权威者”的身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保护师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看法,大胆地进行探索。
3、要以“求教式”的语气提问,不要用“审问式”的提问
“求教式”的提问,能让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跟教师处于同一平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而“审问式”的提问,导致师生关系不平等,容易压抑学生的思维。
4、要有意识设置疑团,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好问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给他们提供一个质疑的条件,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去思考、去想,使每一个学生在质疑中去学习知识。
5、要鼓励学生主动出击,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圣贤之言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是深思的结果;疑是追求新知识的起点;疑是创造的动力。
(1)学生的质疑是对师道尊严的挑战。(2)学生的质疑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3)学生的质疑是对权威的挑战。
二、给学生创设问的时空,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发问。
1、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对她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
2、要预设想问的时空,营造学生有“想”问的情境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够做到自觉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创设“想”问的空间。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求知者不断的质疑,发现新的问题。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不难看出,没有问题很难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由此看来,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从小的具体方面引导学生,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进而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学会问问题。
四、帮学生提高应答问题的自信,引导学生“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常听课的教师大概有这样的感觉:低年级的课堂往往比高年级的课堂生动、活泼、宽松、愉悦。一个突出的标志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停地“夸”学生。这个“夸”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应答或提问恰如其分,应该表扬;二是学生应答或提问不够正确,教师也从另一角度称赞。
有经验的教师课堂上“夸”的语言丰富多彩,如“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你的问题真有意思!”“你很会动脑筋!”“你真会学习!”等等,这些温暖的话语送给学生,使他们心花怒放,无令而往。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或者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问”趣盎然。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当前教学急需的教学评价。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的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3 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思维、发问的潜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高兴、问得快乐。
再说,学生没有不喜欢听夸奖的话的,越表扬越乐于去做事,越鼓励越乐于去问。因此,让学生以质疑为贵,以释疑为荣,更能展现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效果,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快乐的探索者。
五、重视对学生质疑的引导,提倡先思后问
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后,就要提倡先思后问。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思而后问才能问得准确、深刻,才能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要教育学生对问题本身没弄清楚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
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方式,代之以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借助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的特征,使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
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时需注意的问题
1、鼓励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争取更多学生发言。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思考的活动之中,而不该只顾及少数学生。
2、教师要先练好“内功”,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有较高的热情、激情,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能力与课堂调控技能。
3、教师态度要友好从容,启发时要尽量多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使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愉悦、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4、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励学生。
5、要充分运用教师的肢体语言(手势、身体、表情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表达欲望。
6、针对有的提问,教师可以鼓励,让学生在问中追问、加问,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总之,提倡和鼓励学生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展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认为:“分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应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疑问的多少,正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和探索程度高低的标志。
新技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讲义 篇2
一、让学生敢于质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停留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层面, 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更不敢质疑, 只是服从于课堂学习。所以在压抑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不想质疑, 更不敢质疑。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质疑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
(一) 放飞学生心灵, 为质疑提供宽松的氛围
高中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 有着自身的特点。很多高中生恐惧化学, 一方面是这部分学生缺乏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抽象的化学知识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 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不高,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师生间产生了一定情感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客观条件,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让他们感到提出自己独到的问题是自由而安全的。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快乐中质疑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在快乐中敢于质疑。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当答错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和适度引导, 允许重答, 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 没想好的允许再想, 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为课堂质疑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习,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质疑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更应该要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喊出不同的“声音”。所以, 高中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时, 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
首先在化学探究活动过程中, 以探究为背景, 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例如在讲解“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 一般教师先演示Al (OH) 3分别和HCl、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Al (OH) 3既能和盐酸反应, 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那么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这不仅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问题, 也为学生课堂探究埋下伏笔。这样, 学生的好奇心能较好地得到激发, 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次, 将质疑放在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处。教师必须先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给学生充分理解的时间, 然后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往往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必修1《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教师不妨在“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理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产生疑惑: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样设疑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概念, 还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 为以后学生学习类似化学知识产生质疑做好铺垫。
(二) 充分利用好教材, 引导学生质疑
从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的特点看, 讨论类、探究性问题大幅增加, 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质疑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设计中的讨论性问题,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为课堂探究活动开展奠定基础。比如“氧族元素”中以“新课引入”式的讨论形式开篇, 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疑惑, 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再如, 探究有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内容时, 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基础上, 教材设计了实验操作,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教师通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总结后,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最终使学生获得全面准确的感性认识。
(三) 突出化学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质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过程, 产生质疑, 从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 教师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用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在活动中,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大胆质疑。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中, 有C12的性质实验, 实验进行到最后要进行尾气处理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如何处理实验后的尾气?学生很容易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案, 即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多余的氯气, 以此为基础, 继续引导学生质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 应用什么方法处理才不致于使其扩散到空气中?学生提出各种解决办法, 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 最终确定可行性方案。
“疑乃思之端, 学之源。”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它不仅为课堂探究做好了准备, 同时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质疑、解疑、再设疑的循环教学过程中, 从而达到“疑”生“思”, “思”变“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熊飞.教学理论与实践[J].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G633.7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一、学生不会提問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