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

2024-05-14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共12篇)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 篇1

课堂提问,看起来很简单,无非是教师问,学生答,实际上,这里面大有讲究。课堂提问是一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艺术。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课程,新提问,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提问,认真组织课堂提问。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 篇2

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中心小学 张志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由于中国汉字笔画繁,结构复杂,难认、难写、难记,所以一个刚入学的七八岁儿童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实是个难题。教师仅凭借一张识字卡片,一块黑板让学生去识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既单调又枯燥。学生对识字丧失兴趣。因此,注重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就必须要求教师改变识字教学策略,用崭新的方式去组织识字教学,让课堂识字教学充满生机勃勃。

一、寓教于乐,体会识字乐趣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教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在“乐”字下功夫,从而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字效果。

1、借助插图,联想识字。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看图画。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识记象形字。如教“日”、“月”、“水”、“火”等字时,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日、月、水、火的形状;然后出示汉字“日月水火”,让学生图字对照,这样就容易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教师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字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2、猜谜法:猜字谜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能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教师把这活动运用到识字教学上。不仅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学生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字编字谜给同学、家长、老师猜。如教“田”字时,教师可出示谜语:四面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再如“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目”字;“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里看不见”——“雨”字。教给学生猜字的方法还有(1)拆开法。就是从谜面某字去掉一些部件,所剩下的字便是谜底。如“挥手离去”谜面中的“挥”字,是由“扌、军”两部分组成的,“手离去”的意思是要将“挥”字中的“扌”部分去掉,剩下的“军”就字就是谜底了。(2)组合法。将谜面有关的字或偏旁、部首、笔画等组合成一个字,便得到了谜底。如“又来了一只鸟”。“又”和“鸟”组合在一起就是“鸡”字。(3)分合法。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先把谜面上有关 的构字部件拆开,再把相关的合起来,就成了新字。如“岁岁除夕团聚”,两个“岁”字中的“夕”去掉,剩下两个“山”团聚在一起不就是“出”吗?

3、编儿歌:儿歌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了好朋友”。又如教“森”、“众”、“品”、“晶”等字,也可以编成儿歌:“三个木字成森林,三个人字是群众,三个口字演小品,三个日头亮晶晶。”区别形近字时,编顺口溜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区别“有、友、左、右”等字,可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

4、比较联系识字: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相关联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从而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如教“目”字,可与“日”字比较,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字只有一横,眼睛有两只,所以“目”有两横。教“圆”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同音字(园、员、元、原)或同部首的字(国、园、回)比一比,说一说。这样,学生不仅能区分相关联的字,而且在脑海中还构成了一个知识链。

5、表演动作识字:在教学汉字中的动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动作,做一做动作。如教“大”字,引导学生双手打开平放,掌心向下,双腿迈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说出来像什么?学生很快就记住“大”字。学习“掰”字,先想一想掰的动作,然后做一做,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掰”是用双手把东西分开。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劲。

二、学会观察,乐于书写

中国的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它变化微妙,形神兼备,教师在教会学生认字的同时,必须在指导书写上多下苦功。虽然汉字结构繁,但只要仔细观察分析,书写这千奇百怪的汉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于书写呢?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了解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每个笔画所占的位置,区分清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如书写“人”、“入”、“个”、“大”时,应让学生先分清这四个字中的“撇”、“捺”有何不同,分别占什么位置。教师在写一“撇”时,让学生观察“丿”有什么特点,学生一看自然而然地说“丿”尖尖的。接着教师又写了“捺”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就时他们又很快地说,“捺”有脚的。这时教师相机引导,以后你写带有“撇”、“捺”的字时要记住“撇”有尖是向左、“捺”有脚是向右的。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范写。教师不仅要用彩色粉笔区分笔画,还应该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规则。如写“日”字时,教师除了用彩色粉笔区分“日”字里面的一横,还应强调“从左到右,先里头后封口”的书写规则。

3、仔细观察同学的书写,学会评价。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写,让其他学生亲眼目睹同学的书写,对自己的书写起到警示作用;并让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对自己的书写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多些举行写字竞赛,让学生的写字水平得到提高。

三、开展趣味活动,巩固识字

学过的知识往往容易遗忘,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加以巩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爱玩这一特点,巧妙利用游戏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1、找朋友:学习了合体字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加以巩固。把所学过的合体字按结构分为两部分,分别写在硬纸上,发给两组同学,每人一张,然后站成两排,各自亮出自己的纸片,其中一排的学生不能动,让另一排的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和他这半个字能组成一个新字的同学面前,两人就同时说出是个什么字,什么意思。

2、词语接龙: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然后让学生组词,一个一个头接尾地组下去。如:“人”——人生——生长——长大——大家——家产……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3、在生活中巩固生字: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告牌、包装袋、商店名……都是学生学习生字的资源。每教完一课生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些字,并制成生字卡片。

4、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儿童好胜心强,竞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极感兴趣的活动。利用空堂、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巩固识字,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猜谜语比赛、同偏旁字大集合比赛、一字组多词抢答赛、朗诵比赛等等。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23-01

新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崭新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当然我觉得更重要的要对现有教学进行深刻反思,找出不足,加以改革,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从现有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教师一切的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一、社会不良风气和家长的过度娇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对教育工作产生了阻碍,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现在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家长对孩子更过度的关爱,视若掌上明珠,对孩子听之任之,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是无理的,但对孩子也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希望他们成材、出人头地。但这种复合的教育心理与行为导致了学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差、任性、自私自利、不愿劳动、不能吃苦耐劳等不良习惯。

现在青少年的个人观念远远大于家庭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的辛劳与苦心都视而不见,总认为父母怎么都不合自己的意。这与父母的过度娇惯有必然联系,造成亲情、感情淡化。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为现代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们有了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机遇,同时也接触到“糟粕”文化与一些腐朽生活方式。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在开拓了知识领域、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隙而入,严重腐蚀着有些学生的心灵。

二、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改革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提高各种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力求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与理念,培养出真正的“高、精、尖”的优秀人才。

1、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设计出崭新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观念的转变是接受一切新生事物的基础,我们必须先彻底抛开传统方法的深刻影响,用先进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武装自己,真正“换脑”。科学的课堂结构从要素、行为、程序三方面入手,使之 “核心、主导、主体合一”,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能让他们成为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工具,而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2、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创设充分参与的教学情境,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1)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重物转向重人

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要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被动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教师讲的要少,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多,教师提问的水平要高,并要在提问过程提中激疑启思,分难度、分层次,照顾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过去古板的面孔、沉闷的气氛,而注重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使课堂呈现活跃、活泼、奋勇争先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教学中注重过程,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无形的锻炼各种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2)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转化为实践并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与知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让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适应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良好的习惯。

3、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得到尊重,尤其那些学习不突出的学生。学生是不成熟的、有可能是幼稚的、自由散漫的,但作为教师,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且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学生分享因这些优点而带来的快乐,在师生间不仅要设立一条知识对流的主线,还要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倾听学生的呼唤,欣赏学生的优点,这是做教师职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谈谈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 篇4

教学方法是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师职能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要根据教材特点、自己的特长、学生的认知水平, 合理选择教法。教学方法优劣, 要看是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否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质量。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应进行下述的教学方法探索, 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又称学习情境, 广义的教学情境是只作用于学习主题, 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的情境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的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例如, 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江姐》等内容教学中, 可以将当时录制的纪录片或电影资料片段进行播放,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史料, 而且使学生对英雄人物产生无限崇敬的爱戴之情,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从而使学生进入情境, 形成“学习场”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学方法的转变, 提倡启发式教学, 反对“注入式”、“填鸭式”, 要求彻底打破一言堂的“讲授”, 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标准来选择教学方法, 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否则, 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愉悦和轻松, 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和学习效率。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但是, 引导要留有余地, 仅为学生提供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而不能包办代替, 替学生得出现成的答案, 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启发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氛围。例如, 教学《风筝》一课学习词语时, 我在教学“憧憬”这一重点词时, 课堂上先从“精心”一词入手, 让学生说说“精心地做”是怎么做的?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精心地做就是认真地做, 有的说是用心地做, 有的说是细心地做……见学生已经理解了, 我连忙问道:如果让你精心地做一只风筝, 你想做一只怎样的风筝呢?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做一只“老鹰”风筝, 因为我不会飞, 想让它飞上蓝天去看看。说得多好啊, 我微笑地向他点头。第二个学生说:我想做一只“赛车”风筝, 因为我喜欢赛车。不错, 我心想。第三个学生说:我想做一只“凤凰”风筝, 因为凤凰很美, 很少见。“如果它飞上天空, 会让天空变得更加美丽的。”我补充道。学生笑着点头。接着, 还有学生说:我想做一只“超人”风筝, 因为超人有很高的本领……精彩的回答让我惊喜, 我连忙总结道:多么美好的想法和愿望,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憧憬”一词, 请你带着你的向往读一读吧!

三、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 而且是从具有挑战性问题出发的。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索, 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 金秋十月, 校园的月季花到处盛开, 学生面对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月季花, 心情格外高兴。围绕这个季节令学生兴奋的是“月季花”话题,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有的学生对月季种类发生了兴趣, 有的学生对月季的种植与保养提出了问题, 也有的学生对月季花与风土人情的关系给予很大的关注, 甚至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想以月季花为主题设计广告, 等等。这样, 在同一个主题下, 既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中由“扶”到“放”指导的过程, 同时, 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提倡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 发挥其积极性,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 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还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激情, 同时学会合作与交流, 对促进评价对象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组织需要的融合, 对促进评价对象的心态与组织氛围的融合、促进评价对象现在表现与未来的发展的融合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 教学《狐假虎威》时, 我问学生“老虎和狐狸, 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刘荣说道:“我喜欢老虎, 因为老虎是森林中的大王, 长得很威武。”“你能从动物的外形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真了不起。”我当即对她的见解做出了肯定。“我喜欢狐狸, 虽然它很狡猾, 但是, 狐狸喜欢动脑筋。”梁波争着发言。“你能换个角度, 从动物的本质方面来看待问题, 说明你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老师喜欢。”随即, 有不少学生也参加到热烈的课堂讨论中来, “我也喜欢狐狸, 因为狐狸能把凶猛的老虎骗得团团转, 它真有本事。”“我喜欢老虎, 因为老虎最凶猛, 森林中的动物见了它都怕。”……最后, 我作了总结性评价:“你们多有主见呀, 能从动物的外形、性格、本质等方面, 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 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以后, 我们就要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 看待问题。”再如, 我们班上有个叫苏鹏勋的男孩, 人很聪明, 但是他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 特别不爱说话。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 下课后也极少与同学交流, 几乎没有朋友。有一次, 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 要求孩子们回家后朗读课文, 并且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后来我在欣赏学生的录音磁带时, 发现苏鹏勋小朋友朗读的很不错。于是我给苏鹏勋写了这样一段话:“你的朗读很有感情, 你的声音非常好听, 老师多么希望在课堂里也能听到你的声音啊!”第二天一上课, 我就发现小鹏的眼睛特别亮, 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 小鹏真的举手了, 第一次主动回答了问题。我非常欣慰:沉默的孩子终于开了口。老师的一声鼓励, 对孩子来讲真是无比重要。可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 篇5

过去有一段时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是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三项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精神与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呢?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

新课标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宜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学生学得生动、轻松、快乐。儿歌是儿童喜欢的一种体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之前,老师可以通过启发谈话教学生读儿歌:“拼音字母用处大,看书识字需要它,帮助讲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标调歌》:“标调很重要,先把a母找,要是没有a,就把oe标,aoe都无,iu别客套,哪个在最后,就该标调号。”如学ei 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 前i后喝一杯。”朗朗上口的儿歌,淡化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符号,要想让学生爱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新教材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富有童趣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积极主动、生动有趣地学拼音,认汉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让拼音走进生活

拼音教学应该生活化,老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编排故事,这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学习通过自编顺口溜记忆字母,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享受学习拼音的快乐。例如:复韵母ai的四声和标调规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比高矮”、“挨着坐”、“划动手指”等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拼音教学,变得直观、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游戏,添活力,促使学生掌握字母。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过:“使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和容易,这才是能力培养的宗旨。”让刚入学的儿童乖乖地在课堂上坐40分钟,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动起来。臂如肢体运动、摘果子、找朋友、猜迷语、做全操,分组竞赛,男女竞赛等,这些游戏活动开展得好,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下的小学阅读教学 篇6

一、注重明确目标,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在阅读课文之前,学习目标要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在上课之前兴奋地说:“小朋友,外面在下雪,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出去尽情地去玩一玩雪,好不好?”教师带领学生去雪地里做游戏,并有意识地和学生比脚印,观察各种鞋子不同的花纹。在玩雪之后,教师又充分引导学生说自己许多感受,并说一句现在最想说的话,同学们争着举手,教师再引申到小动物们对冬天下雪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进一步去研究小动物们各种不同的脚印。显然,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培养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着急的语气读出了小男孩急于救助小鱼的心态,从学生读这一句话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关爱生命的情感。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生命的重要,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

四、阅读教学要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做好学生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篇7

一启迪思维, 进行导学, 培养习惯,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同步的, 要做到既学会知识又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 克服怕动脑思考、不会自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中巧妙而不失兴趣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书、思考、练习和讨论。如讲授的“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时, 从定义、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别, 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看书、填写。讲解时, 请学生代表发言, 请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是引导方向、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图像

1. 培养兴趣, 调动主动性

歌德认为:“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杨振宁博士明确指出:“成功的真正秘密是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总是设法去认识它。兴趣不是先天而来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学生乐学的情境, 培养他们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巧设悬念, 引起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巧设悬念,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真的井水不犯河水吗?”引入地下水的知识;用“猜诗:‘冰雪大陆, 最高一洲;气候酷寒, 烈风暴雪。极昼极夜, 考察最好;茫茫极夜, 极光星斗。资源多样, 煤铁最优;企鹅蹒跚, 巨鲸遨游’描述的是哪一个大洲”为线索, 贯穿整个南极洲的教学, 这样, 问题一提出, 使学生有了悬念, 急于解决,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思考、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学习热情高涨。

如在教学东南亚一节中, 首先就提示在政区图上找出该区国家的位置, 继后要看地形图, 观察山脉、河流的分布。这就是说, 学地理先应知道“在哪里”“有什么”, 然后再分析事物的空间关系。由图例可知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 山脉由北向南延伸, 大河多南流入海。也可由河流的流向推知地势的高低。该区河流下游多平原, 进而分析自然事物与人文现象的关系, 这里地处低纬, 人们很早就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 在平原发展了农业。这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许多城市傍河分布。又如, 示意图主要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规律、原因和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显示了地球公转在时间上的位置与二分二至日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并影响到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类图多半是难点。再如景观图, 这类图逼真地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关系。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选择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 选择适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 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为此, 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通过谈话、引导式、针对问题解决式、同学之间讨论式、辩论式、角色扮演式、实践活动式等。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 (此时, 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 ”这个问题, 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 利用生活中的“行”和“列”定点的方法, 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之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交叉的线, 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可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 从而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8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写作

“兴趣”是指一种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内在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引导学生写作的起点,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想写和爱写作文。教师在出作文题目的时候,宜新不宜旧。旧的作文题目会使他们对作文产生讨厌的情绪。而有特色的作文题目,会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产生兴趣,思维会活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来。比如当学生为班级参加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时候欢呼雀跃,我就及时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我们班级获奖了》的作文,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写出了我们班级因为大家一起努力而获奖的高兴心情,从而增强了写作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事物都是由直观再到抽象,由感性再到理性,他们对于比较直观的形象或者鲜明的事物就会很感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枯燥的文字资料变为生动的、具体的彩色图画,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小学生心中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地写作,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思维尽情驰骋

叶圣陶说:“生活就像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源泉源源不断、不枯竭,溪水当然就会流个不停。”此话具体而形象地道出了生活和作文的联系。教师要抓住习作之“流”,就必须抓住生活之“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教师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驰骋。”

(1)走进生活,真实体验。我们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要使小学生的习作流出“真实”的水来,教师就应该把学生从过重的语文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作文真实地表达出来。

(2)再现生活,大胆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别,所以他们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会与众不同。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真实地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经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一旦进入学生作文,会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其习作的真实性。因为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维宽了,习作的内容就绚丽多彩了。这是他们灵活丰富的思维成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再现!一次,班上的一个同学写《二十年后的聚会》,里面想象了二十年后师生相聚的情景,不仅大胆想象大家的变化,还写出了老师和同学玩游戏的开心快乐。

三、注重个性发展,让创新之花绽放

21世纪是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作文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在考虑某一个问题的思路相对狭窄就是必然的,要改变如此现象,教师就应该从思维训练入手,以此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与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具有多向、反向、外向、交叉和变形等多种特点。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小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必然是多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激励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尝试 篇9

一、认真揣摩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爱好,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生物教学。

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

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 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 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作出的战略性规划。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就是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 教师营造问题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有胆量敢于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从问题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生物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 像“克隆技术”“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在讲到这些内容时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好奇心, 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遗传工程都运用到哪些领域;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等等。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翻阅资料、展开讨论, 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追问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 即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 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 这样追查下去, 学生就会产生“这个家族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能快速切入基因突变的知识。 (3) 激发学生的矛盾心。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 因此, 黄豆种子在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 有机物减少了。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有机物减少了, 而豆芽的重量为什么又增加了呢?”讨论这一问题, 就可知晓种子萌发过程中, 吸水量多于有机物的分解量, 因此, 其重量反而增加了。

(二) 教师在学习中注重引导,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

1. 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 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 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例如, 在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时,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而是对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进行回顾分析,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一次, 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具有一套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保证了每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一定形态和数目的染色体;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 其有性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其结果使得性细胞染色体数减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经过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恢复到原来的数目。这说明染色体在生物的传宗接代过程中, 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因此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的作用。从细胞的角度来看, 染色体即为遗传的物质基础。接着, 再从分子水平上对染色体进行研究, 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其中的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就完成了新旧概念的改造, 原来认为的遗传物质———染色体, 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2. 在解决问题时, 不死套公式, 而是融会贯通, 善于多渠道, 用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解自由组合规律时, 为了让学生搞清其实质, 我围绕等位基因互相分离,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这个实质, 出了多种类型的练习题, 根据亲代基因型推出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根据子代同一对相对性状的表现比, 直接推出亲代基因型等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用多渠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在解决以上问题时, 我发现有的同学当题目中出现不同于书本上的遗传比例时, 不知所措或解题方法繁琐, 我便告诉学生应学会化繁为简, 逐一研究局部的问题, 最后再把局部问题的结果综合在一起,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像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看似复杂, 但只要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是独立分配的, 就可以把复杂的遗传现象分解为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来研究, 即用分离规律来研究。把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问题研究清楚后, 把它们综合起来, 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

3. 在创造活动中, 不因循守旧, 不墨守成规, 要有创新意识, 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例如, 高中生物实验, 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 需要培养洋葱根尖。以前, 都是教师培养出来供学生用, 现在我要求洋葱根尖由学生自己培养, 希望他们除了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培养外, 也可选用其他的材料或方法培养。一段时间后, 我吃惊地发现根尖培养出来了。学生培养的根尖, 有的是用洋葱水养成的, 有的是洋葱沙培成的, 也有少数用蚕豆沙培养出来的。后来又进一步发现沙培的洋葱, 当根尖用完后, 继续把洋葱放在湿沙中培养, 长出的根又可用来做“观察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如此一来,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又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 篇10

一、可以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体格健壮, 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 是劳动、生活的基础, 是智力的、非智力的情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 生命的质量就要打折, 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要受阻。尤其是青少年, 只有身体强壮, 才能精力充沛,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对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变化。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锻炼, 能促进身体长高、肌肉发达、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脂肪, 使身体形态更健美。例如, 教材安排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很好地锻炼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骨骼发育及身体的柔韧性等, 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使体能得以增强。

2. 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方面的变化。

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 学生不但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增强保健的意识, 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可以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影响、改变着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体能, 还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和情绪, 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 在平等、友爱、竞争、合作、互助的运动情境下, 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 学生会感受到友情、激励、赞扬、批评等, 并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对抗的紧张、冒险的刺激、激励的振奋等, 而这些体验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环境, 乐观地面对现实, 自信地对待人生, 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还能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 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 学生会体验到进步与成功, 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 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 常常会因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 出现多疑、焦虑、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从而有损于健康。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和体会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如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核心人物与协助人物的关系等。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使青少年学会自觉遵守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 明白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 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 根据社会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 如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 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 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可以使青少年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 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 似乎体育就是运动, 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 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技能性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始源性知识, 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两个特点: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技能性、操作性的知识, 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 (2)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 包括认知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它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例如, 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安全运动的知识和能力;欣赏运动美的能力;与运动相关的野外生存能力;获得终身体育锻炼必需的运动技能;运用体育与健康的信息、资源、产品等为体育服务的能力等。

新课程标准下的器乐教学 篇11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筝教学也不例外。当一件乐器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好奇”,好奇心是初中生的天性,当他们坐在古筝面前的第一件事都会是不约而同的在用手指划弦,倾听那象流水似的声音,一下子就被这好听的声音吸引住了,个个兴致盎然,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地为他们演奏了两首平常他们熟悉而又喜欢的乐曲(一首由流行歌改编的《东风破》、一首古典的《高山流水》),当学生听完乐曲后,都在惊奇一个简简单单的乐器,居然能奏出这么美妙动听的音乐时,被古筝深深的吸引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渐渐发现要弹好古筝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的学生甚至打起退堂鼓来,于是我尝试让学生演奏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喜欢的乐曲《雪绒花》、《卖报歌》等。在范奏和讲解了演奏要领后,我鼓励他们自己弹奏,并留意几个弹得比较好的学生,请他们出来示范,并且谈谈自己在演奏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这样,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会运用正常的教学标准来要求和鼓励学生,布置的演奏曲目由浅入深,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古筝演奏基础不同,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小组,每一组都有一名以上的有基础的学生,因为有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古筝的演奏水平已达到了四五级的水平,因此在课堂中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学习的热情很高,因此我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后辅导那些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对这些的学生,我加强指导,进度快一些,要求相对也高一些,让他们不断进步。而对那些基础和接受稍差一点的学生,我更多的是激励,发掘他们的长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学习,我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入手,同时让他们演奏一些他们喜欢的乐曲,注重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的肯定,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都能成为主角。在演奏形式方面,我同样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完善他们自己的个性。例如:对性孤僻不合群的学生,让他多参加合奏练习,培养他的集体意识;对那些缺乏主见的学生,让他独奏,培养他的独立个性及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常常针对不同的学生而选用不同风格的曲子,对那些性格急燥、胆大的学生如邝心怡,黄绮婷,侧重选用那些格调优雅的曲子,如:《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乐曲,培养他们的细心稳重;对那些性格犹柔、胆子小的学生如梁宝怡,盘蔚,侧重选用那些活泼、欢快些的曲子,如《红星照我去战斗》、《丰收锣鼓》等乐曲,培养他们刚毅、开朗的性格。

三、平等交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艺术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教与学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古筝的一些乐曲中,很多时候一首乐曲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对于每个聆听者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作为初中生,对同一首乐曲 ,他们往往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对这些问题中,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去指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和他们沟通,有时候我会和学生一起合奏,在合奏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意见,对一些不好的地方加以改进,就如我们学校上学期举办的英语晚会,我们其中的一个古筝节目是为我校的外教伴奏歌曲《雪绒花》,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师生一直都在研究讨论着该用什么方式才能使演奏的效果更好一些,怎么样才能很好的烘托出外教的声音,最后才将我们师生共同研究出来的意见统一好,再進行排练,那次的演出非常成功,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以外我们不知不觉也成为了朋友。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 篇12

一、古诗教学课前导入的艺术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学生爱好古诗的开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必须采用新颖的导入方法,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导入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顺利展开课堂教学内容奠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

多媒体出示一副嵌名联:山谷中静 大海上平

师:这是我的学生为我写的一副嵌名联,老师的名字就藏在这副对联里面,你们谁来猜一猜?

生谷平、顾静平、谷静……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老师的名字就叫谷静。我的学生还给自己喜欢的球星写了一副嵌名联,你们猜猜是哪位球星?

多媒体出示第二副嵌名联:三朵梅花 五个西瓜

生(异口同声地):梅西。

师:我国古代的对联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去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小学阶段学习古诗,只需要解决诵读和领悟诗文大意的问题即可,而平仄、对韵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认知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嵌名联的方式导入本课,就不是很妥当,学生很难被超出自己认知能力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做了如下改动:

多媒体出示有关送别诗的前半句,教师有感情地引读,学生通过回忆接读后半句。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海内存知己,。

……

改动后的意义在于,老师通过课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回顾了以往学习或积累过的古诗词,并通过老师情绪饱满的引读感受到了这几句诗共同的感情基调,让送别诗中淡淡的忧伤铺陈于学生心底,为本节课的学习从情绪上定下了一个基调。

二、古诗教学适时拓展开掘的艺术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没有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大学生学习古诗的量。好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情诗意,加强积累。

这里的拓展有对诗歌中人物的理解性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对诗中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

三、古诗教学有效迁移沉淀的艺术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终生受益的。学法指导首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对教师的示范过程就有两点要求:一是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二是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

【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秋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秋思》的诗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生:一开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

生:我们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了这首诗中呈现的画面。

生:还联系了其他诗人的诗句来理解这首诗。

师:我们可以把今天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成“四步读诗法”:(1)读出古诗味。(2)说懂古诗意。(3)读出诗中情。(4)想象诗中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再来学一首诗。

(多媒体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学生依照“四步读诗法”自主学习这首诗。)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简要回顾,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指导学生将发现和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清晰而深刻。但要将知识转化成本领,还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内化为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籍档案管理研究下一篇:高校管理中的创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