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2024-08-16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共13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篇1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1.教学模式的概念的产生: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1972年正式提出的。1972年他们合作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系统了各种教学模式。但教学模式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五段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的经典模式,一直延袭至今。2.教学模式的概念的涵义:

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情境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策略及其相应的策略。

二、情景教学模式的概念 1.情境教学模式的涵义: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情境教学融合了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的“心物交融”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选择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绪,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

(2)情境教学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互补作用

情境教学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为此,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调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力量。(3)情境教学充分运用人的直观认识原理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的、有意创设的、优化了的,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有利于调动 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情境中的事物的感知与认识,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学的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情境教学模式 1.新课程的理念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

(2)构建报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基础。(4)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未知。(5)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而学习方式的改善最后的落脚点却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特色,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3.新课程理念和优秀教学方式的传承

数学教学模式是许多优秀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的积累,也是在数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数学教学的目标设计的数学教学结构和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它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中介。一个数学教师,特别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更需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数学教学模式。只有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之后,才能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学生特点和教师的个人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教学模式的类型:

1.问题情境: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于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成一种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

2.故事情境:老师通过讲数学知识发现的故事、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3.活动情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掌握数学的知识。

4.实验情境: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事提高分析和问题的能力。

5.竞争情境: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开展竞争,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

五、教学情景设计的基本要求

情景要具体明确,以一定的知识依托。情景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情景要有新意,要有启发性。

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思维的发展特点。

六、教学情景设计的基本方法

1.通过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2.通过从前面结论进一步引出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3.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发现时,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谁得到定理和公式。4.从同一问题通过不同推理和运算,产生形式上不同的结果,设置问题情境。

七、导入的功能和方法 1.导入的功能:

(1)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建立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准备。2.一般原则:(1)明确目的(2)短小精悍(3)别致新颖(4)因课制宜 3.方法:

(1)实例导入(2)直观导入(3)实验导入(4)旧知识导入(5)悬念导入(6)类比导入(7)故事导入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篇2

一、情景创设的方法

1. 以生活化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 在数学课堂上, 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 创设情境如下:华凌服饰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 进行促销活动, 其中华凌服饰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 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 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 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问题一提出, 许多学生感觉与自己息息相关, 都自觉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见, 一个好的情境, 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2. 以数学典故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值得人们回味的史实。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勾股定理》时, 我向学生作了这样的介绍: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 勾广三, 股修四, 经隅五。”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 (短边) 和4 (长边) 时, 径隅 (就是弦) 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 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在国外, 相传勾股定理是公元前500多年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因此又称此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法国和比利时称它为“驴桥定理”, 埃及称它为“埃及三角形”等, 但他们发现的时间都比我国要迟得多。通过国内外的对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索的欲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调, 借助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结合起来, 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 课件《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 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计算机鼠标的控制下, 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变化过程, 形象生动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 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常见三角形全等的对应关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相关证明奠定基础。通过课件的演示,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创设的误区

情境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如果情景创设不当, 会使情境创设“变味”以至走入误区, 如有些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与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人为杜撰的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 应当尊重生活规律, 不应不切实际;被多媒体取代的情境,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纳, 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是应用不当, 也会削弱情境创设效果。所以创设情景一定要避免创设不当, 避免影响教学质量, 一定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避免过多的无关信息会模糊学生的思维, 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三、情景创设的注意问题

针对创设情景的误区,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境创设要真实, 要为教学服务。

创设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 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同时要注意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情境创设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 创设问题生成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情境,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 情景要符合年龄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 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要投其所好设置情景, 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3. 创设情境要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作为研究数学的材料, 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3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已成为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获得知识与信息,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资源。因此,高效的职高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备受关注。

一、确立阅读目标

以往的非研究性阅读教学注重识记和对语段的标准理解。而研究性阅读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研究性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因此这种阅读教学法是把课文作为一个信息集,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主要信息。阅读中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

二、注重增强学生体验

1.师生对话,沟通体验。师生之间展开教学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沟通阅读体验的过程。通过对话,教师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学生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出来,两种阅读体验就在这种碰撞、融汇、回应的过程中促成了语文教育的生长、推进了语文教学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教学的对话性特点,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则恰恰体现了这一点。读者阅读文本就是在对文本进行体验,这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与文本的深层对话。阅读教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主性,教师应以开放、宽容、平等的心态主动和学生对话,引领对话的方向,点拨对话的疑难,在创设课堂的过程中构建语文体验教学的对话体系,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2.开展活动,激活体验。体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体验强调“行”,由“行”而得“知、情、意”。“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开展各种阅读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激发、促成、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与自由。

三、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

在教学时注重转变角色,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难题,然后开展师生互动,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的效果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必顾虑自己备课中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全部传授给了学生,更不必担忧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影响,因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转变角色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深化了阅读的意义,给了学生一个自主讨论的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关注学生,尊重阅读成果

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愉悦的情绪生活的过程。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留给学生消化阅读过的知识及巩固知识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诸如作业的结果、思考的结果、考试的结果以及对阅读效果的评价等。对于那些个性比较张扬的学生,比较调皮的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作为模板,强迫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发展,应当让学生知道:阅读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能由任何人代替。

五、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1.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的指导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课外阅读可采用“浏览式读书法”。职高生需要读的课外书籍很多,可是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可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属资料性质,只要翻阅一下,知道大体内容就可以了;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力所不能及,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拓宽知识面。还可采用“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读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重在有用,保证读的数量。

2.教师设计一份“课外阅读卡”。卡片内容包括:课外阅读时间、书名、作者、情节梗概、人物点评、品味赏析、收获感受等。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做好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做笔记,应成为职高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意志。

3.拓展阅读空间。阅读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且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还应当善于对课本以外的有用知识进行收集阅读,扩大阅读渠道,通过课内的阅读指导,自发的扩展个性化的课外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在平时为学生推荐一些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构建良好的阅读平台;更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角的形式,建立一个班级的阅读文化角,通过大家收集等多种方式凑集各种各样的优秀书籍扩展大家的阅读渠道。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篇4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赋予班主任角色更多新的内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平台展现在班主任的面前。在新课改环境下,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面临全新的挑战,其中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中学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班主任 能力素质

新课程最显著地特点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学生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这就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培养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环节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能力素质的要求

班主任能力是指教育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班主任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不断加强和提高班主任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能力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的能力素质,关系到班主任自我形象的塑造和教育对象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新型的优秀班主任,除了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从事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班主任的立身之本。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机结合来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班主任该如何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呢?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班主任必具的能力素质之一。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探索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班主任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2.熟悉每一个教育对象。清晰的记忆力可以使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外部特征和个性特征来认识学生。特别在一个新班面前,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将会缩短学生同班主任间的心理距离。班主任若能清晰地记住全班每个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记住班集体举行过的活动或与个别学生交往的情况,就能在心理上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提高班主任的威望。

3.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有赖于语言去传播。高尚的情操,圣洁的灵魂,需借助语言来塑造。同样一句话,有的让学生“跳”起来,甚至记恨终身;而有的说得学生“笑”起来,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班主任的语言,既非讨好卖乖的奉承,也非不负责任的姑息迁就,而是充满激情的艺术性语言。

4.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既要认真贯彻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要针对学生情况开展各种工作。当出现意外事件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机智,即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应变能力。优秀的班主任对突发的问题能沉着应付,巧妙处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培养开拓性的探索能力。改革的浪潮,活跃的经济,开放的政策,都冲击着陈旧的、凝固的、僵化的教育习俗。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工作,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经验,是当前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6.学会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当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吸取大量最新的社会信息,内容之广,传播之快,在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与班主任相比,学生吸取信息面积广、份量大、质量杂、速度快,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信息差”。这使得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另外学生大量吸取的信息难免良莠混杂,班主任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7.开拓进取的教学科研能力。班主任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而班主任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即引导学生学习、把握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它是班主任树立与提高自己在学生中威望与信誉,提高教育工作效能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8.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要求班主任在组织和管理集体方面应具有很强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培养、教育学生集体、统帅学生的综合教育才能。

9.拥有开展班级丰富多彩活动的能力。寓思想教育于各项有益活动之中,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才多艺的班主任能带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班集体。

10.具备转化后进生的能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难点。有一定教育经验的班主任都把转化后进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去抓。班主任要对他们有更多的关怀,给予多方面的积极引导,并要学会分析后进生后进的原因。对后进生要“雪中送炭”,切忌“雪上加霜”,严禁“落井投石”。情感投入、严格要求是班主任转化好后进生的良策之一。

二、班主任能力养成的策略和方法

以上所述,主要是班主任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和体现。那么如何开发培养班主任的能力素质呢?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在新时代,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等着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开启的大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当今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

(1)能够乐于请教、吸收精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有他闪光的一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养成互相借鉴的习惯,要做到文理渗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经验。

(2)能够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木棉先生说:“反思不是把自己的伤痕揭开来,而是把蒙在心上的黑布撕开;勇敢经历刮骨的疼痛之后,我们获得的是新生!”反思是个好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免不了出现偏颇。通过反思,走出教育误区,感悟教育中的经验教训。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财富,这是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乃至教育专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3)能够学会宽容、真诚以待。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变得婀娜多姿、臻于完美。”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多些情感关怀,少些挖苦讽刺,多些耐心,少些急躁,学生将学会在宽容中自省,在鼓励中成长。宽容的教育会使班主任更加受学生尊敬和爱戴。

(4)要善于积累、厚积薄发。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能善于储备、积累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班主任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量,与时俱进,只有当各种经验和知识达到相应水平时,积累的过程才会彰显其各种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厚积薄发。

2.铸就爱的灵魂,开创新的未来。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前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教师的爱要求教师具有献身于教育的远大理想和热爱真理的精神,这种爱在班主任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班主任的爱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爱能升华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爱也是一个拥有高超教育艺术的现代班主任应该具有的能力素质之一。

3.开拓创新精神、做时代先锋。班主任要立足两个支点——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这也是优秀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两种素质。班主任要在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取长补短,把握时代脉搏,以新思维、新办法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品质特征,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注重个体差异,优化教育形式,加强全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结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精益求精,并形成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

4.学校搭建平台、个人展示才华。学校要生存发展,培养优秀班主任队伍很有必要。学校是教师的舞台,班级则是班主任施展才华的场所。学校要为班主任多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和平台,为班主任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从培养方法来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与外界交流,学习优秀经验;二是在学校内部进行传帮带活动,让处于显性创造期的优秀班主任对处于预备期的青年班主任进行教育培养,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优秀班主任。

面对鲜活的学校生活和学生群体,赋予教育实践以真实的意义,重新发现教育的价值,并在行动中努力实现这种价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根本标志。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质,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真正做一名发展型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何国明,班华主编.班主任与德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英)p.朗,范国睿.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3]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篇5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文/陆国真 李洪东

摘 要:德育、智育、体育是中学教学的三大目标。体育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健全人格。但目前体育教学还没有达到教学改革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求其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差异化

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学校本身对体育的不重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的功能。面对升学压力,更多的家长都赞同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环境差,学生真正活动的场地有限,这又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体育教师的情况,专业知识讲不透,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大大降低。再有,学生本身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认为体育就是玩,对以后发展没什么作用,因此学习体育的热情很低。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体育教育一线的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改要求的前提下,总结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成果,我觉得为了以后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体育宣传,从思想上重视体育

思想上重视体育才是最重要的。学校的领导必须要做好表率,做好体育舆论工作,向学生宣传体育精神,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要提高体育老师选拔的标准,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娱乐的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太单调,全班参与一个项目。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有些学生喜欢运动量多、紧张刺激的运动项目,而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就喜欢运动量少,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购置多种运动器材,供学生选择,留出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并增设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如舞蹈、形体艺术等。

三、更新教学方法

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责任感等,可以采用游戏式、比赛式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掌握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和沉默寡言、不太运动的学生交流,掌握了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为制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并不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除了给学生讲解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多讲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趣的事情、运动员背后的运动精神等。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能够吃苦、有坚强的毅力,并向学生传达坚持运动对身体及生活的好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此外,师生情感要交融。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中,学会用机智、幽默、风趣的言语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是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了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体能、技能、情感、意志方面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初中体育教学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12):237.

[2]邵更生。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2)。

[3]徐军。构建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1(04)。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反思 篇6

以我区现在试行的美术实验教材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1、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比如《寻找美丽》,教学活动是“找自己认为美丽的物品,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又如《小鸟找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帮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2、课程。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会飞的娃娃》,利用塑料袋来做玩具,这种自己创造乐趣的艺术体验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找美丽》,促使学生在身边、家里、社会中寻找美丽,体验环境中蕴涵的艺术美,感受生活;还有《童年的手印》,当学生的手触摸到凉凉的泥,随意地揉、搓、压、印,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出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大声询问学生: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大力提倡,让课堂有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整个教学过程当然是要老师控制的,问题是,陈旧的课堂教学秩序被老师严密设计好了,学生任何打破这个流水线的行为都是扰乱课堂。课堂上应该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有探索研究的氛围,有学生惊喜、疑惑、苦思、雀跃等心理活动进行,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共存的综合体。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

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

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是新的学习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篇7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知识的建构理论认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建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的方式得到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 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始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 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是化学学科探究的主要方式, 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立足于学生的学,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 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 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做”,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学中做”。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这些动手做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说,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科学的发展源于怀疑的态度, 没有思维的批判性, 就不会有创新。通过实验探究,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理解知识, 学习技能, 体验过程与方法, 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是落实《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举措。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究 篇8

新课程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地理知识的应用就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基于这种背景,地理已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何进行地理教学三方面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方面, 家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目前高考分数来看,地理100分,在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从近几年高考题内容来看,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如果只是在临近考试时突击背诵,很难在考试中临场发挥取得好成绩。

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注重理解记忆。地理知识中确实有一些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一些地区大致的位置和一些基本概况,不少学生死记硬背,认为把课本内容记下来就会考试了。而到考试时题目稍有变化就没办法了,从而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地理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学习效率不高。

二、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对于教师而言,要注重自身的授课方式。教师经常会感觉到学生对地理课不重视,回答问题不积极,对平时的考试成绩无所谓。实际上很多学生对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地理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主要表现在学习地理的态度上,不重视和缺乏热情,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最终效果不好。

三、探讨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方面

1.精心备课。备课是进行教学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部分教师备课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上述分析,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课前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2)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内容和材料。(3)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不能只传播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和高效的学习的理念。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借助新课程理念和多媒体,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激发学生热情。地理是一门知识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用到地理。如果课堂上的知识太理论化,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可以讲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和地理有关的趣闻趣事,让他们在提高学习热情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4.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习方法的培养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一身。

(二)生活方面

1.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2.关心学生成长。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还要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课堂的兴趣,但和学生的距离要把握有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探索 篇9

摘要

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对于充分认识农村学校美术自身发展的特殊 规律,探索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 创境激趣 实践 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 发展 为本”,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 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做为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师,在近些年的美术课改实践过程当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能愉快、有效地接受美术教育,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熏陶教育。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实际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一、自学释疑,提倡自主探究。

自学释疑是调节教学的基础环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则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节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与其相一致的在教学中,学生从生疑到释疑,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一)、创境激趣,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源。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戏曲美术》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搜集一些有关脸谱的资料。有的同学在字典里找到关于脸谱的名词解释;有的学生在课外书中了解到戏曲在中华民族的渊源;有的学生穿了有戏曲人物的衣服;还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了许多有关不同类戏曲人物的图片介绍。通过他们的自学、查找与搜集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把学

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扶释难,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还帮助学生有了一个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交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释疑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和“会学”的好办法。

(二)自学探究、引导发现。

针对中学生独立追求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会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 分析 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等。如在《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中,我先放映了一段光影效果比较明显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以及一些素描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进而引导他们说出影片和素描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和相同之处,学生会发现这些都是光对物体产生作用的效果。又如:在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从很多同学都玩过的拼图导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过什么样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增强价值观。这时教师在适时的传授一些基本的技法知识,这样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发现”后学到的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的一个小结,又是为后面的教学作了一个理论铺垫。

二、训练操作,加强动手实践。

训练操作是调节教学的重点环节、中心环节。训练操作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一)、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与尝试

课前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后,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要素与学习方法,这样不但学生学得投入,而且也不容易忘记。如我在讲授《生活中的线》一课时我说:“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吗?你所熟悉的体育活动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举不胜举,我又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项?你还会熟练的做一遍吗?”学生说:“会,”“走”„„在操场上的一切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再在课堂里让同学们描述有那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黑板上画出概括情景,引导学生是用什么样的线能表现情景,总结自然界中代表性的线,这样完成这节课的作业会很轻松。这种探究与尝试的过程是学生群体与个体思维的交互发展,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初三的学生表现欲望更少。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许多学生都因为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占据,这样一来,他们哪还有激情,哪还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自己动手与教师参与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欣赏课《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以及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分组学习提问,评选优胜小组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征;步骤不但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易拉罐的世界》一课中,教材中用易拉罐做,学生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有玉米杆、竹子、泡沫、还有废旧纸盒、旧挂历纸等。通过合适的连接或插结方法制成,效果也很好,而且别有一番地方风味,很有特色。

三、反馈矫正,注重交流评价

反馈矫正是调节教学的关键环节。调节教学重在调节,要求课堂及时反馈矫正,努力克服学生的 学习负积累,优化高效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在运行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向交流、自主评价。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过程。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体验、交流个人见解、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敏锐的洞察学情,对教学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二)、调节改进,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学习过程的落脚点。学会自主评价就是学会学习。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因此评价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愿望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自主评价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从而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 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当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我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采取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学生的自评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评自己通过本次作业,理解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点能否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学生的互评主要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方面去评价,要求学生在互评时用:理解,基本理解的词语去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作业的创新方面去评价,用:有想法、有个性、有新意等词语去评价。最后三种评价综合起来,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胆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

四、延伸迁移,拓展实践空间

延伸迁移是调节教学的发展环节。延伸是知识的拓展,迁移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学生受到不间断的 艺术 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材于课外”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努力把美术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向生活实践“迁移”。可指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室、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积累,增长学生的见识。“迁移延伸,开拓时空”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的界限,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好美术、用好美术成为可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篇10

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 张 鑫

数学建模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高中数学课程新标准要求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数学建模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我们更应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早期培养,提高他们将数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的能力,为此,我觉得十分有必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将数学建模的思想、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于是,任教期间,本人借“十一五”课题研究之际,在高

一、高二年级以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了数学建模教学的尝试。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学阶段,对数学建模教学作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积累自己的建模知识

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 念的更新。数学建模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除了需要了解 数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这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 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也更需要在中常生活上作一个数学 的有心人,不断积累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此,本人也介绍一些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建模实例:

例1:古时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仪器——日晷,它的计时原理及摆放的角 度和方向与时间的准确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例2:太阳能热水器摆放的角度和方向与聚能多少的相关关系;

例3:我省实行的旧房“平改坡”工程,房顶的坡度与材料的使用多少、外界热能的损失等的相关关系;

例4:人在下雨过程中应与怎样的速度行走才能减少淋雨量?

例5:女士们高跟鞋的鞋跟与其身高的比例为多少时更美观?(黄金比例)等等。

另外,各章节后的拓展栏目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如必修5中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

实习作业(测量)

阅读与思考 斐波那契数列

阅读与思考 估计根号下2的值

阅读与思考 九连环

探究与发现 购房中的数学 阅读与思考 错在哪儿

总之,这些我们身边易忽略的小事却是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建模教学的良好机会。

二、数学建模教学还应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建模

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又如在解析几何中讲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后,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同时也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让实际问题进入课堂,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的领悟,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三、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与之综合应用

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例如教了正弦型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y=Asin(wx+Φ)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在淋雨问题的教学中,速度的分解(分解成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力的反作用在数学模型的处理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这样的模型意识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将对他们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及将来用数学建模知识探讨各种边缘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数学建模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让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的转移。课堂的主要活动不应都是教师的讲授, 而应是学生自主的自学、讨论、调查、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在教学的组织中体现“学法”,把教和学融为一体。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也应促进了课本内外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困惑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理论知识的作用。

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时应立足于“做”而不是讲,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以仅仅有正确的解答为满足。要让学生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成功的交替体验中;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经历一个个学数学、用数学, 进而发现问题, 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要尽可能地通过数学建模活动,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及时鼓励这种参与。尽可能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感,即使问题尚未真正解决。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 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结出创造之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 篇11

一、高考探究题探究什么

(1)先比较看2007年——2009年教育部《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探究能力要求”的表述。

(2)探究什么

探究与文本密切关联的问题。注意两类文本探究能力的不同考查点:文学类文本重在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重在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调动背景知识。探究题是更高层级的阅读能力的考查,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和深层发掘,并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因此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背景知识,运用自己的语文能力,对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自己的判断和表述。

二、如何应对高考探究题

(1)能力定位要准确。探究性试题是阅读选考的命题重点,这种命题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是更高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欣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的高层次能力层级的考查。

(2)高考命题的选文特点。由于是选考,命题者必须考虑到两类文本命题的最大等值性,而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又决定了两类文本的命题很难做到完全等值,因此具有可比性的同是写人的两类文本就格外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比如,文学类中的写人的小说或散文,实用类中写人的传记或新闻。盘点实验省区的选文也印证了这一看法。

(3)高考探究题的命题类型:

①不同角度发掘型。例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2008年海南(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第18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这种类型的探究题就要求考生能从不同角度,正反对立的角度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人文精神,时代精神。

②深层意蕴剖析型。例如,20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河的第三条岸(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2008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绝妙的错误(刘易斯·托马斯)》第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这种类型的探究题就要求考生对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行剖析,在文本内容渐次展开中去把握文本的意蕴,而这种把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剖析,是思维的流动过程,而不能停留在文本的某处。如例第18题的探究就要由“先支持”剖析到“害怕”“不理解”的意蕴。如例第21题的探究就要由“DNA的演变过程”剖析到“DNA演变过程中的意外错误”的深层,正是由于意外的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才称为“绝妙的错误”。

③文体特征启示型。例如,20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歌德之勺(张炜)》第22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2008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再如,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的第14题等。

这种类型的探究题就是要求考生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探究。比如以上山东卷两例,就是抓住文学类文本“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实用类文本(评传)“评传结合,选取熟悉的传主材料,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文体特征进行设题的。

④深入解读文本型。例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叶圣陶在四川》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2008年江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晚清学人杨守敬》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这种类型的探究题就是要求考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概括,然后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

三、对高考探究题的思考

(1)对高考探究题的答题思考。无论探究题的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追求,切不可撇离文本,作随心所欲的探究;对探究题的回答不可“遍地开花”,面面俱到,应抓住有价值的一个方面,联系自己的背景知识作有广度和深度的探究,先走进文本,后联系社会生活走出文本。

(2)对高考探究题的设题思考。探究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过程行为,需要时间对探究对象进行思考,需要空间对探究对象进行验证活动,而高考给考生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定的,因此,高考探究题设题应紧紧依托文本,设题明确具体,切入角度不宜大,既要考虑考生的背景知识,又要考虑考生在考场上允许的时间和空间,做到高考探究题命题的科学化和人文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篇12

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和任务时, 要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充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必须以新教材为基本依托。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自学是锻炼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学质量的高低也会对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开展自学, 在自主阅读和自主质疑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教材, 更要随时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大力推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辩论

合作学习指的是针对一起学习的内容和相关材料, 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在教师与学生间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科学有效的学习必须采用相互对话和彼此沟通的方式, 让所有学生都能各抒己见, 从而刺激个人产生思考和反省, 通过相互质疑辩论, 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消除各种疑虑, 使知识的建构得以逐步完成。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辩论,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锻炼灵活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拿破仑远征俄国》这节内容时,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再开始提问。问题大都集中在拿破仑远征失利的原因处。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拿破仑长期以来穷兵黩武造成的必然结果, 有的则认为俄国极端恶劣的天气是最主要原因, 还有的认为错误的战略决策是主因, 不断扩大战争造成军备供应不足, 失败自然不可避免。如此在辩论中, 答案就会得到不断完善。辩论式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背景下开展的, 课堂成为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贴近教师的过程, 教学也转化为交流探索、质疑解惑的过程。学生对疑问展开争论, 通过思考获得新知, 通过探究实现提高。少了权威的束缚, 学生的求知更加积极主动, 个性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需要用问题去加以引导, 教师不仅要解答疑惑, 还要发挥自己导师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 “思维是在疑问和惊奇中诞生和发展的”。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 为学生创设切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联系生活场景, 渲染出仿佛置身历史中的氛围。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生活活动中靠拢, 问学生假如我们生活在春秋时代我们会用什么农具进行生产活动? 再如可以问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在大宋, 你可以参加什么体育活动或民间活动啊? 这样利用场景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仔细研读教材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融入历史教学中,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不会再排斥, 当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解答了疑问了解了历史真相后, 就会开始爱上历史学习, 在学习中既锻炼了思维, 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机智 篇13

—李改会

【摘要】 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认识和深刻理解。新课改化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失控现象,考验着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化学教学机智表现于教学设计、实施、反馈过程。本文主要分析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和应对的具体策略。【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偶发情况 具体策略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新课改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好比战场,瞬息万变。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为教师运用化学教学机智提供契机。新课改在给化学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提供契机,搭建平台的同时,也对化学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挑战。现代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或几种教学预案,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解决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过程分为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馈过程等。化学教学机智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过程将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教学机智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这时,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化学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实验设计得更具趣味性,仪器安装设计得更具审美性,操作演示设计得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设计得带有开放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这些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具体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例如,我们可用日常生活中的简易材料来设计实验。如在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可在课本实验(铜片与锌片分别、同时、连导线同时、连电流计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前增加西红柿电池实验。由西红柿电池引入新课,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这些简易材料可构成原电池,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通过趣味实验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试想:若按部就班按课本来,效果还会一样吗?

具体策略二: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好气体实验室制法,是每个初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抓住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后让他们记住,显然有违于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老师们要不断思索,发挥自己的机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从做中学,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

福州十八中的一位老师在上“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的课时,她是这样处理的:通过图片引入哪些物质可产生O2和CO2。并设计探究活动:根据所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一套制取O2和CO2的发生装置。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和上台展示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成果,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生生互评分析装置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开动脑筋、激发思维,加深了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知识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自然而牢固地复习了气体实验室制法的知识,而且初步体验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创造性思维。这一教学设计,教师不拘泥于解决问题的模式,激发她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教学机智的创造性[1]。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学机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设计得再完美也难免会有闪失。化学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又以属于认知因素还是非认知因素为依据分成二类:

1、课内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及其应变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产生的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①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疏漏或失误

②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③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④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⑤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不着边际。⑥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对于这些偶发事件的应变,一般有以下一些策略技巧:(1)诚恳自然、自我批评

漫长的教学生涯可能会出现疏漏。有时教师讲解过程中有失误被学生当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以谦逊、严谨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把授课中的失误当作一面镜子。这样往往比一味地强词夺理更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相反,教师强词夺理、硬撑着头皮,不仅会耽误教学时间,而且会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观摩课时,演算一道化学方程式,但由于一时紧张而列错了式子。这时有学生小声地给他指出错误,但他怕丢了面子,还是硬着头皮演算。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大汗淋漓,式子列了半黑板,也没有结果。这时台下一片骚动,使这位本来就心理紧张的老师更乱了分寸。最后,一堂观摩课讲“砸”了。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如何去对待“过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一堂关于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一位教师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感性认识,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的知识。但在做钠与氯气的演示实验时,本应看到大量白烟,却出现了大量黑烟,学生顿时表现出惊奇不解。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次演示实验失败了。这时他把话锋一转,叫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他问学生“黑烟的产生似乎是不正确的。我们来推断钠与氯气的产物应当是什么?”学生:“应当是氯化钠。”教师又问:“但是黑烟又从哪儿来的?”接着提示:“大家想一想,金属钠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噢,找到原因!一定是煤油没有擦干净,煤油燃烧发出黑烟。”这样巧妙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学生不仅深刻了解反应本质,而且还受到科学态度的教育,对教师的坦诚也感到钦佩。(3)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乙酸的羟基电离时产生H+,并且具有酸性,乙醇也有羟基,它也能电离出H+吗?教师反诘的问题是:乙醇是电解质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或婉转加以说明,避免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在上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系统介绍周期表,课本上介绍的2s22p4是外围电子层排布。学生问道:什么是外围电子层排布?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在选修课本中会学到。总之,这些知识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应予以回避,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4)明断暗收,为我所用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课堂上,对个别学生爱出风头和提出的古怪问题,教师要用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肯定其长处,不记过失,并以妙语相对。

当上到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时,讲到汞与硫磺生成硫化汞。因此,实验室常将硫磺撒在汞的表面,以除去不慎洒落的汞。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小孩发烧时测体温,若不慎折断水银计,将汞吞入口中,也用硫磺吗?”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老师没有被激怒,反而平静地说:“这问题提得正好,能用硫吗?大家讨论一下。”通过讨论很快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教学中的意外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既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还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试想,如当时停下课来,把发问的学生劈头盖脑地训斥一顿,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5)善于置留

学生是求知好学的、各具个性的个体。青少年学生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多思、多想,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在教学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太难,用学生现有知识还无法解释透彻,教师即使回答也超过学生理解力,或有时学生提问超过教师的认知水平。这时,教师可采取置留的技巧。

如在做淀粉-KI溶液与氯水的反应,教师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强调滴加适量氯水,但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出现了先变蓝后褪色的现象,褪色涉及的反应显然课标不要求。可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研究这一问题”,转入下一教学环节[3]。(6)当机立断,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和NaCl?有学生主动回答用石蕊试液鉴别,原因是:NaCl溶液呈中性应为紫色;Na2CO3为纯碱,故其溶液显碱性应使石蕊试液变蓝;NaHCO3是酸性盐,同NaHSO4一样其溶液显酸性应使紫色石蕊变红。教师若立即指出其回答错误,这样势必让一些学生以后不敢再主动回答问题。教师首先赞扬了该同学懂得将知识进行迁移,然后指出并非所有酸式盐都显酸性。如NaHCO3显碱性,为什么显碱性我们会在选修课本中学习。这样的评价没有让学生因自己的回答错误而感到懊恼,并且能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7)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课内非认知因素的偶发事件及其应变策略

这类随机事件多属于课堂教学纪律方面。主要有:课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引起学生的反常情绪,影响了课堂上正常的教学气氛;教师点错了学生的名字引起学生嬉笑或因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产生节外生枝;学生的突发性生病;个别学生的恶作剧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等。这时,教师可采用情理交融法、幽默教育法等应对策略。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学生由于排练歌咏比赛迟到了,因此上课前次序有些混乱。当教师讲解要做的实验时,有的学生还沉浸在歌咏比赛讨论中,有的学生没听就开始做实验。这时,这位教师说:“我太相信你们了。其他班这个实验都是老师演示,我相信你们会做好实验才把它改为学生实验。”听完老师的话,学生都静下来,专心听老师上课并完成实验。这位教师用言语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情理交融,促使学生自我认识。

新课程给化学教学机智开辟了新天地。相应地,化学教学机智理应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推向新境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应成为情感与智慧的交融汇合,成为激情人生与智慧人生的淬火,而这一美妙境界的达成正是来自于化学教学机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化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熟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不断研究、总结教书育人的策略与技巧,逐步培养和完善自己的化学教学机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成为唤醒师生各自潜能的时空。参考文献

1.傅爱芬.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机智[J].教师论坛,2006,(5):15-17.2.吴法成.现代教学艺术新论[M].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6-225.3.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45-266.化学组

上一篇:广东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四章教案《数据输入与编辑技巧》教学设计下一篇:二语文提质减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