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通用12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篇1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渗透新的课程理念,物理课堂要尽量联系客观实际,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物理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理念科学探究课题教研 实施新课程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应如何进行?物理教师应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这是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作者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学、教研经验,本文就以上课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中必须渗透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十分密切。物理学不可能在孤立之中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保护、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等对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要摆正位置,真正做到把物理学放到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的位置来进行教学,不仅要钻研物理学知识,对其它学科知识也要兼收并蓄。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2.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
与方法是重要的环节,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凸显出
来!如果学生厌学,就谈不上课堂效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笔试考
不出来的,必须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3.物理课堂要尽量联系客观实际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应
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学生们感兴趣的现象、过程、情境等,用物
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研究。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物理活动,收到的效果是以往纯理论的讲授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探索生活中的一些物
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
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她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社
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实际应用中发扬光大。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那种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
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程充分注意到了实验探究在自然规律、原理等建立
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新课程要求注重探究过程,讲求探究方法,这与以往传统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的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新教材中许多物理规律、原理、公式等并不直接给出,而是要求
在课堂上探究得出,物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应充分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使学生真正从心底涌动出对科学探究的渴望,比
探究过程本身,意义更大、价值更高。
3.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
广大的物理教师在科学探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出
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存在矛盾;将本
应让学生经历或体验的探究过程转化为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讲授;将科
学探究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等。如何做好科学探究,使《物理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真的落到实处?第一、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名个环节有所侧重;第二、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科学探究要
符合科学性原则,探究内容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认
知规律。第四、要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新课程的科学探究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不同,传统的学生
实验有统一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记录表格等,期望学生
能得出统一的结论,这样的实验过程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方面有它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其不足之处也
是显然的。《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这样的探究模式十分注意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它鼓励学生提出并实
施不同的探究方案。评估时可先由基础欠佳的学生先发表自己的看
法,再由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补充。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不时地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现有事物原理机制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或
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探索以期发明创造的重要思想方法。教学
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可按以
下程序进行操作:先找到正向的观点,然后寻求与之相反的观点,作
为新的研究课题,针对新的课题展开研究。如教学中可让学生思考:
自然界中存在电场,是否也存在磁场?电可以生磁,磁反过来也可能
生电?有正物质就会有反物质。核反应中有裂变就会有聚变。有动就
有静,有阴就有阳,有张就有弛,有膨胀就会有收缩。这样的对立与
统一是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规律,它支撑着
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物理现象、规律作出
说明,对于学生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对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四、用心挖掘素材,拓展物理课程资源
1.教师要研读《物理课程标准》、熟悉物理新课程
到学校听课、调研,与一线教师交流、座谈的机会较多。感觉许
多的物理老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物理课本(甲种版)有着太
多的留恋。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物理课程内容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一纲一本的局面被彻
底打破了。人们现在的衣食住行、接触到的事物、环境、收集到的信
息等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过去不可同日而
语。物理教师不能对此熟视无睹,要正视这一点。研读《物理课程标
准》、熟悉物理新课程,是当前物理教师必得踏踏实实完成的一项重
要工作。
2.充分挖掘《物理学史》丰富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是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她内容翔实丰富,记载着
物理学家们无所畏惧、披荆斩棘的艰难历程,传承着他们献身理想、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考、论证,牛顿对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等,无不充满着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揭示宇宙奥
秘的无穷智慧和不竭追求。高中物理新课程在介绍有关的物理学史方
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物理学史》能够生动地说明科学是怎么来的,能帮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怎样提
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由此可以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物
理学史》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形
成也是个很好的推动。
3.注意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方面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美丽的科学,因为她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具
有一种质朴的、统一的和谐美。自然世界中蕴藏着我们不熟悉的客观
规律,这些客观规律由于我们不了解它们,它们很神秘,我们敬畏它
们。一旦我们揭示出它们,其结果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客观世界中看
似无章的现象,其内部受着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且多数规律是对称、和谐的,如: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质能
方程、勾股定理等,它们太神秘了,可是一旦我们用公式、方程将它
们表达出来,揭示出它们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它们太简单!太美了!
自然界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简单的、质朴的、和谐的美,这样的美
无处不在,它们弥漫在广袤的宇宙中间。只有不断揭示出这样的美并
与之和谐相处,物理学才能健康地发展;只有欣赏这样的美,物理学
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五、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要求改革以往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评价机制。要求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物理
新课程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物理教师要注意
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
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师
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考试要降低难度,要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开展课题研究,规范校本教研
1.教师对教育的发展之心恒在,所以才会有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这就是做课题的最初想法。没有个人的总结与反思,没
有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刨根究底,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会遇到很多困惑,要解决很多难题,因此有必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展课题研究可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课程改革要求备课组、教研组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借助集体的智慧、力量去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现实问题。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各自的心得和体会,“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要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在校本教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已步入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如此的社会发展背景使中学物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任重而道远。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篇2
我国是在2001年开始实施全面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 而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也更名为物理新课程标准, 这不仅是简单的更名, 而是教学方式的本质改变.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物理知识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这种标准没有提高物理知识的深度, 即不做较难的题目而是拓展物理知识的宽度, 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物理知识[1], 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解题思路以及自身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 而不是传统中学物理教学中不断的做习题.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以及学习方式, 相比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而言其没有给学生施加过多的练习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使得教师不必再遵循教学大纲上的要求, 教师有足够的权限来实施自身的物理教学, 即教师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通过有效教学教师可以最大化的减少课程学习时间, 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习,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中学物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思考方式, 因此中学物理实施有效教学是其必须采用的, 中学物理教学并不像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 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学习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可以使得教师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学习, 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改进教学方式, 使得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
1. 国外有效教学的概况
国外的有效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最早的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行为取向有效教学, 这个阶段主要讨论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所造成的影响, 但是这个阶段的有效教学原则仍然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就是70年代到80年代的认知取向有效教学, 这个阶段中并不是由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是由学生自身来调节学习过程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2]. 最新的有效教学就是90年代初的情景取向有效教学, 90年代以后学科之间有较多的沟通, 学生的学习环境有较大的改变, 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不再单一, 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2. 国内有效教学的概况
国内有效教学起源较晚, 国内的有效教学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针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但是只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而并没有研究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其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这个年代的有效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即学生是依据教师的讲述而进行相关的学习. 再就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这个阶段的有效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阶段更加注重教学策略的拓展, 并相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最新的有效教学则是21世纪, 这个阶段的有效教学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因为21世纪我国实行了新课改, 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方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并更加注重有效教学的研究[3]. 这个阶段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的思想层出不穷, 每一种有效教学的方式都非常具有创新精神. 并且将传统的教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 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快乐也更加轻松, 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综合分析
1. 新课程物理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来掌握终身物理学习的知识基础, 并可以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使得学生具有创新的学习精神, 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新课程物理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理念包括教学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 中学物理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并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中学物理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脚步, 这样的话才可能为社会带来较大的贡献.
3. 影响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因素
影响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的智力与智慧、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心理状态, 所以教师对于中学物理的有效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在进行有效教学中要积极克服这些问题[4].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仍然有其较大的困难, 只有积极克服影响因素, 便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学物理教学成就.
参考文献
[1]蒋雪梅.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 2011-06-01.
[2]张凤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04-08.
[3]许小静.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04-15.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篇3
一、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做中学”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有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所必需的大量实验器材,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既能弥补课堂教学实验的不足,又能为领悟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领悟能力强、潜力较大的学生提供发明创造、一展身手的平台。
物理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小实验、小探究,这些实验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加以验证、演示,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究、去观察总结。对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学生是怀有极大兴趣的,大部分学生都想自己动手试试;也有学生,尤其是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对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探究思路,他们很想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试一试。此时实验室的开放就为他们提供了条件。在学习声音之后,我们班有个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将一个小喇叭连到一个鼓面的侧端,在鼓面上放上一个玩具小人,当音乐响起时,就可以看到玩具小人随着音乐的节奏在鼓面上翩翩起舞,很是有趣。
在物理实验室里,由于长期的使用、积累,会有大量报废的器材,有的是学生在实验时损坏的、有的是超出使用年限、也有的是由于课改而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器材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时还占用了实验室的空间。此时,我们可以让这些器材充分发挥余热,将它们“开肠破肚”,曝光其“见不得人”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二、精心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做中学”的快乐
物理小实验一般不需要精密、繁杂的实验仪器,也不需要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具有贴近生活,取材容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等特点。对具体的物理问题,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带电体性质时,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后自找器材做个相关的小实验,第二天活动课上进行汇报展示,评出优秀的小实验进行奖励。结果第二天学生展示出各式各样的小实验,精彩纷呈,让人惊喜不断。有一位学生以的魔术表演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找了个比乒乓球稍小一点的泡沫小球,手上戴着薄丝手套,右手伸开,摩擦后的小球被吸引在手下面,还在不停地旋转。表演时,那幽默的语言,奇妙的现象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布置物理小实验时,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就应让学生自备;凡是学生可以做的实验,就应让学生动手去做。此外,我们还经常开展模型制作、实验调查、小发明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麻烦,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慢慢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成绩也变好了。
三、用生活用品做实验,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用生活用品做实验,成本低、效果好。
在《摩擦力》教学中,对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学生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牙刷的形变来帮助学生理解:演示时,将牙刷带有毛的一面平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手握住牙刷的柄,轻轻地向前推或向后拉,但仍然让牙刷保持静止状态,此时,我们会看到牙刷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会向后或向前倾倒,现象显著,一目了然,这个演示实验形象地说明了牙刷的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关系。
利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做实验,让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让科学研究走下神坛,走进学生生活、学习之中,既能大幅提高实验开出率,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也是培养学生和教师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篇4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那么,具体的课堂教学就得打破窠臼,立异标新,学生获得亲身参与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施教者在课堂教学法方面须与之相适应,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引、导、论、练、结”为主要环节的“新五环”教学法。
“新五环”课堂教学法,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主体参与和自主发展为教学目标,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五环”课堂教学法,教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新五环”课堂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对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灵动极为重要,常用的方法有:提出问题,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需要因课而定,必以牵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目的,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
<二>导入目标 自主探索
学生的求知欲望之门被撞开之后,教师得以紧凑逻辑的术语,让学生立即明确学习目标,做到透明教学,带着对新知识的质疑,对教 材进行预习,对问题着手探究,老师还有必要步步设疑,环环相扣的提示,让学生向重点挺进,对难点攻击。以教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三>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
“重过程”是新课标的另一个特点,所谓重过程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的重点放在知识形成的流程中,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不放过每一个小节,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的流程,合作探索问题的结症,将是每个学生的认识得以洗礼和鉴别,这样使学生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拓展和培养。
<四>练习巩固 精彩展示
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要求老师作及时、科学的肯定,并将探究而来的科学规律在练习中得以巩固,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老师设计的练习题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技巧性并进行展示评比,作以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延伸到其他学科,以至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五>小结评价 反思延伸
课堂小结是梳理知识的必要流程,不梳理会冲淡探究成果,很难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再由老师归纳梳理,并需老师设计出与下一节课有关的内容的反思,使知识网络不断扩展,以加深印象。做到继承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新五环”课堂教学法,是操作性强,对老师专业素 质和边缘知识要求较高,教法灵活,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新课标理念要求下,继续探索新的教法,将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课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五环”教学法
学科:数学作者:马进良单位:广河县王家小学
杜令平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5
物理学科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在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我们教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多数教师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开展高中物理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导致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不仅无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错误认识,既物理学科知识难理解、难掌握,相对抽象、无法学会等错误想法,最终让高中学生失去了对物理学科知识学习的信心。所以,在新时代发展下高中物理教师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入灌输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对严重挫伤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影响了高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就不利于我国新型、综合型物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世纪发展下,从新课程背景下深化研究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学科教学。
1.现阶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抽象的物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知道,高中物理学科相对于初中物理学科知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升华,其中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非常抽象,如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定理,如果不能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的时候势必会很困难,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学生会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更加容易的掌握好物理知识,学习起来会更加容易,因此,这项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影响物理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1.2.高中物理学科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知道,物理教师作为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带头人,对于学生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强化高中物理教师的素质与能力问题以是迫在眉睫。具了解,当前背景下还有诸多物理教师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在大量的教学工作中还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组织物理教学,同时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按部就班,不能有效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影响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提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2.1.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为物理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水平,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只有对物理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的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这样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将其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出来。
2.2.其次,教师要善于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展开物理教学。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其具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有效的将其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就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够吸引学生眼线的图片、视频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例如在学习《波的干涉和衍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画: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波谷相遇、波峰与波谷相遇,然后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动画,了解相遇时波面的变化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再比如学习《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氢原子的能级相应变化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明确玻尔理论。
2.3.注重物理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在物理实验中,学生会被物理实验中的有趣的现象的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愿意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在实验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观察等能力意识,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2.4.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高中物理知识中有很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内容开展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是存在与生活中的,消除对物理学习的陌生感和抵触感,愿意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中,从而实现高效的物理学习。结语物理学科作为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日后的发展都产生着能动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实现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6(2):67-68
[2]郭怀中,邓结桂.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个误区[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7):6-7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反思 篇6
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中学习不是老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而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高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下足了工夫,精美的图片、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新奇的内容,都能帮助老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侧重某一种或几种交替进行。以前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应尽量避免和摒弃。要实行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果连老师都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还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学生偶尔一现的灵感火花,可能都会窒息在老师的教条传授中。
因此,教师切忌把学生往自己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更远更广的天地引。比如,在〈〈会飞的娃娃〉〉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做潜水艇,而老师则训到:潜水艇能飞吗?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也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2、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 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条件的限制, 学校设备较差, 学生基础薄弱, 学校不重视, 领导不重视, 学生更不重视, 使信息技术课成了名副其实的副课。实施新课程以来, 针对出现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尝试和探索。
1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模式
2010年, 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新课程信息技术的远程培训, 聆听了专家的讲座, 观看了南京师大附属中学课堂教学视频。通过这次培训学习, 笔者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从观念上有了新的认识, 也从根本上认识了信息的内涵。同时认识到要转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看法,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研究对象, 即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素养。
甘肃省选用的是粤教版的信息技术教材, 笔者的教学也从模仿开始, 并且提出了课堂的口号:“我的课堂我做主, 我参与, 我合作, 我成功, 我快乐, 我们是课堂的主人”。在第一节课怎样引入“信息”字眼是个难点, 笔者精心准备了案例, 设计了“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情境,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他们通过充分讨论, 对现场实验进行分析, 经过教师引导点评, 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让学生感受信息的重要性, 并通过案例得出了信息的特征, 一节课下来, 气氛很热闹, 时间也很紧张, 笔者忙得不可开交, 学生也很感兴趣。通过课后反思, 教学模式有了转变, 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第二轮上粤教版《信息及其特征》, 笔者对于是热热闹闹地把这节课上下来, 还是让学生对信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很矛盾。后者可能没那么生动, 学生会接受常规的讲授法、讨论法吗?第一节课不是应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吗?最后, 笔者还是进行了新的尝试, 根据教材内容事先巧妙地避开了信息的概念, 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与生活中接触的信息, 并让学生列举, 如上课的铃声、学校宣传栏张贴的学生上周军训的照片等, 让学生有一种信息扑面而来的感觉, 然后引导到信息的概念以及专家的观点。通过生动的演示、深刻的思考、恰当的案例, 学生接受认同了, 对信息的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认识, 对信息的特征也掌握得很好。
通过这次授课转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看法, 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生机。通过转变教学模式, 以学生感兴趣的实例, 身边的事例为切入点,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思维、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诸多要素自觉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效果凸显。
2 利用学习兴趣, 寓学习目标于趣味教学中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其教学不能被知识点“牵着鼻子走”, 更不能在教师的一步步操作中进行。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境下学习, 自然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利用农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奇感, 因势利导, 寓学习目标于趣味教学之中。在教学《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内容时, 笔者特意让班级值周员共享了近五周的学校值周数据, 通过展示数据样表让学生预测未来几周哪一个班可能获得班级优秀流动红旗。笔者要学生明确学校值周主要从学习、纪律、卫生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然后指导学生从开始的数据输入、求和、计算平均成绩, 到插入图表、分析结果趋势, 几节课下来学生一直充满激情,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期望看到自己班级的情况, 通过折线图的趋势预测着自己的班级能否获得优秀流动红旗。这个任务驱动, 不仅让学生兴趣延续,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当然, 仅有激发兴趣的教学环节是片面的, 必须考虑后续自主探究环节和保持兴趣达到完美的统一。激发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 而保持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连续“动”下去。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寓趣味于教学之中, 寓目标于趣味之中。
3 注重学生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水平差异显著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若无视差异, 用同一教材和要求对待所有学生, 必然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这显然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课标要求。实施分层教学, 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学初, 笔者通过对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进行摸底, 对学生分层, 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A层次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B层次学生只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C层次学生未接触过计算机, 只知道一些计算机知识。这是教学前对学生第一次分层。然后合理编组, 一般是某一层次相邻两边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上机确定固定的座位, 各班组建立“一帮一”、“兵教兵”学习小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层次的动态调整。
制定分层的学习目标, 在课前应明确各层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达到的程度;在教学中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在模块测试中设置必做题, 和选做题, 以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 必做题让所有的学生完成, 选做题只让A层次的学生完成。
注重小组互助学习, 小组互助学习是分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 特别是在实践活动课中。例如, 在电子板报作品制作中, 笔者按照4-6人分组, 组长从A层次中选出, 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和特长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包括资料的收集、素材的加工、作品的规划设计、作品的制作。作品制作好之后组长负责组织作品的调试, 小组自评, 并上传到教师机。在小组互助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增加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在分层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教法, 更要研究学法,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学生要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 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细心地揣摩、潜心地探讨。
4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进行多元化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正确地对待成绩差的学生, 平等地对待智力和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安排学科课外活动,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去选做, 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期, 笔者都安排了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比赛、电子板报制作竞赛、多媒体作品竞赛活动, 通过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对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奖励,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强调的是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促学手段, 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校设计了学生模块学习过程记录表, 从上课情况, 进步级数、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模块测试给予综合评价。比如, C层次的学生都是零起点的学生, 只要他们有进步就给予表扬、肯定, 进步级数加分。B层次和A层次能完成作品, 并能帮助相邻的同伴, 应给予他们激励, 并在作业完成方面加分。
在课堂内必须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与评价每一位学生, 不能只片面强调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应名次, 而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容忽视,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中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理念, 促使学生热爱信息技术课, 进而真正实现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冬梅.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价值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作文 教学
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逐渐提高, 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正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得到提高,但是总的写作教学还没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写作习惯, 不仅要按要求和特定的标准来进行,在不断地写作练习中使学生整体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一、营造氛围, 激发写作兴趣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写作情境中。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
2注重人文渗透
提升综合素质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教渗透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写作教学环境,把课内写作和课外写作结合起来,指导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他们在写作活动中善于解决难以解决的困难,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新课程还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否定了传统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二、创新环境,培养学生意识
1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文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轻松氛围中写得愉快,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可以出一组题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会将生活中聚合起来的激情在作文中写出最为满意的作品来.因此,教师要在命题上促使学生开启创新思维。
2努力打破思维定势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用规范和格式去压制学生,使学生思想缺乏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的方式进行训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倡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写出独到的新意.教师不能再用习惯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三、科学批改,激发写作热情
1批改要灵活多变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往往把精批细改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是否认真的依据。其实, 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往往是学生很少参与进去, 易于将学生引入教师的思维定势而禁锢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教师按现行的教学要求批改费时费力, 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也没有太大的指导价值。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使学生达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目的,首先就要求作文批改要有灵活多样的批改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作文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要予以肯定,启发他们自己去找粗心造成的错误, 批改中对语病丛生的语段要指出病因。对于作文中的反复出现的毛病,教师要以定时运用一种特殊的批语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指导学生写作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大益处;其次是恰到好处地批改,一篇作文, 必须从隐而不露的观点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作总体了解, 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熟悉正确修改方法,最后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2评价要起到好处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作文“自创、自评,自编、自纂,交流、互评”的活动。在班上让有写作特长的学生担任文学总编、主编、责任编辑,将批改过的作文分成A、B、C三类,在每篇文章后面留下空白处,并让传阅的学生在里面发帖子,写评论。作文教学评价要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全过程为标准,作文教学评价要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关键是写作过程是不是符合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四、辩证写作,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关系的能力。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多角度认知和对论据的剖析两个方面。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就容易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必须“讲求实际”、“实事求是”。由于许多学生对哲学常识一无所知,势必不会通过寓言、童话、漫画、图表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等材料进行渗透暗示,从而造成了许多作文说理肤浅、片面、偏激、绝对化甚至跑题的现象。片面偏激是许多考生作文的通病。如果学生写作时能进行准确全面精密地说理,自然就会提高文章的档次。为此,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只是看到它的反面。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相结合起来才能提示事物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对立统一的思想准确地提示了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该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与途径。
五、随笔写作,参与教学实践
随笔写作教学是步骤明确、循序渐进的。首先是要其明确随笔写作的重要地位。这个环节让学生尽情“控诉”“发泄”,让其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是其实就是“拨乱反正”,意在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写作情境与氛围。写作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尽可能多地在丰富写作素材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与风格;最后是及时反思,实施随笔写作教学以来,学生的写作能力稳步提升。作文教学要有反思,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反思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而是力求寻找适合学生写作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对写作不再那么隔膜、那么拒绝。
【参考文献】
[1]黄清;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高宏飞;论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9
老虎岗中学:任有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有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活动,课前必须有周密、详尽的备课,所以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剥夺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当生成的问题不能与老师预设的相一致时,老师们在生成的资源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就反映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而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3、设计板块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时间计算合理精确。这样的设计是牵制课堂教学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书中提倡让教学设计粗放些,从僵化的、呆板的线型设计走向灵活多变、有广阔发展余地的板块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保留空间。所谓“板块教学设计”,即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二、学生也是资源
书中说,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是啊,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乐学、善学、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铺光明大道,让其向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如:教师在单元质量检测中采取分层次检测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内容,自创习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轻松地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宝抹去了一些使用统一考题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书中,给了我们4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
2、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大体方法是,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等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四、扩大评价正向价值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面对着一个个充满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师只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估: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为高分而喜,为低分而愁,学科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平时的评价方面同样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的评价地位;应当既关注个体,同时也关注全体;还应当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显得宽松、和谐、民主。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晓芳
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物问题情景,优化生物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生物教学
探究式生物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物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DNA的复制》一节中,教材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但该内容却是学生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好材料,因此教学设计时将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中【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复制方式为
,即。
2、你认为还有哪些可能的方式?
3、请尝试用图表示沃森和克里克以及你推测的方式。
【DNA复制半保留方式的探究 】
在作出假设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后,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一下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演绎推理:
问题1:如果DNA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得到的子一代DNA和子二代DNA的组成是怎样的? 请尝试用图来表示。
问题2: 如果要在实验中直观地区别或“标识”母链或子链,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3: 如果用同位素(放射性)进行标记,用什么元素?
问题4: 如果亲代DNA是含15N,放在14N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请图示:
问题5: 要验证上述预测,就要分别观察亲代和子代DNA的情况,但实验中,复制后的DNA分子混合在一起的,不易分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6: 如果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会怎样分布?请在图上标出。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推理活动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如提出问题——DNA的复制方式怎样;作出假设——DNA半保留复制;推理——设想实验的方案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验证推理——阅读教材中的经典实验。体会假说演绎的思维方法。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试验,思考:
1、你认为DNA的复制需要些什么条件?
2、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3、加入了少量DNA分子才能使DNA的含量增加,说明什么? 结论:根据康贝格实验可知,DNA复制需要哪些必需的条件?
二、以平等交流为前提,设计互动式生物教学
互动式生物教学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生物教学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如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激“动”的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为引导学生讨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茎生长状况,然后分析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分布,得出矛盾,引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接着通过对曲线分析来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和分析,PPT展示下图:
读图一思考:
1、比较三条曲线说明什么?每条曲线的变化说明什么?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时有什么特点?
2、图中AA/、BB/、CC/阶段体现的生长素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为什么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曲线中A、B、C三
图一
图二
点,A/、B/、C/三点表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读图二思考:
1、该图中如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2、如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什么?
3、如果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在图中的A点,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多少?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曲线分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领悟植物激素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
三、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景式生物教学
情景式生物教学是指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情景共鸣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如在《受精作用》的教学设计中,对同源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的关键,采用了先让学生用彩色卡纸手工制作同源染色体,目的是加强对同源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理解,然后小组合作用两对或三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同时动画辅助加强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及其意义,再模拟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从而理解配子的不同种类形成原因,效
果非常好。再如在《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设计中,不同类型配子的产生较难理解,可将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拿一个基因模具,两两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然后自由分组,共组两组同时进行,展示结果,不难发现两对等位基因可产生四种配子。教材中这样内容很多,要善于加以利用。
总之,在这些教学设计中,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卫东:融入课程标准理念的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2004.4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
任
晓
芳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篇11
关键词:兴趣培养;道德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29-01
近几年,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学校不断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广大中学相继配备微机室,多媒体室等,也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各方方面条件制约,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笔者根据自己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一点思考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注重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是~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多去实践练习,才会更熟练的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由于现在的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比较简单化,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死记背专业术语。尽可能的把表现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的去玩、去实践,使学生具有如下能力: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为了让他们能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除了让他们玩“纸牌”、“空档接龙”游戏外,我还从网上下载一些鼠标练习游戏如“比比谁的耳朵是最好的”等,让他们听辨一下双击的声音特点。这样,在游戏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智力的锻炼,也提高了灵活操作鼠标的能力。也有人把学电脑称之为“玩”电脑,这是很贴切的。“玩”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有些教师严禁学生玩电脑游戏,我觉得这是_。种不可取的态度,我们应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发挥游戏在电脑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他无限的求知欲望,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才能完成这件事情,才会主动地去面对在完成这件事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会主动去获取与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我认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只有建立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取得实效。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设计新任务,学生创造完成。例如:我在讲解在Word文档中插入和编辑图片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2至3人的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并且以比赛形式进行创造完成。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互相取长补短。比如给学生一个新任务:利用本课所学的内容,自己写一篇小报导,在文章中加入几幅图片,要求版面新颖大方、美观。最后评选几篇优秀作品上传到教师机供全班同学欣赏。甚至可以把设计的新任务延伸到课堂以外。
四、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习题教学 篇12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此类问题往往感到害怕与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特征, 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类题型的功能, 寻找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困难症结, 提出帮助学生摆脱困难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特征
1.物理情景的原始性。传统的物理题, 研究的情景往往是滑块、带电液滴等实验室里的情景。而联系实际类题型的背景通常来源于现实, 截取了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科技应用等实际问题中的某一片段。所以, 其物理情景是真实的, 具有原始性。
2.物理模型的隐蔽性。传统物理题的模型, 要么本身就是比较清晰简洁的, 要么已经作了纯化和简化处理。而联系实际类题型与哪些物理知识有联系, 可
以抽象成怎样的物理模型, 并不是一目了然, 需要学生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 才能将问题明朗化。在此类题中, 建立起合适的物理模型这一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一环, 往往是隐蔽的。
3.提供信息的开放性。联系实际类题型中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开放的, 不一定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 有些可能还有干扰作用, 需要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关键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也不是唯一的。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类题型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传统习题较远离物理前沿和生活实际, 学生所接触的问题多为小球、木块等较死板的情景, 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物理情景是接近真实的, 贴近生活实际, 因此远比滑块加木板的纯物理游戏更有意义, 学生也更感兴趣。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联系实际类题型中, 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学生未知的事实, 通过分析试题给出的描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某些自己本来不知道的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对于一个信息量多、情景新颖、客观真实的问题, 学生没有可以直接模仿的原型, 没有现成的解决经验, 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 获取有用信息,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目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从哪里来?如何有效地把它落实到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去?却又是一个难题。从现实的角度来讲,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最好是源于物理学习内容本身。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所涉及的内容是截取了实际问题中的某一片段, 并且这一片段往往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片段, 因此, 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对联系实际类题型所涉及的、学生感兴趣的其它内容, 可以让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挖掘深化, 进行再研究。
5.为学生今后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方法借鉴。今天的“解题”是为了明天的“问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现在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程序与思想, 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 会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 对以后生活、工作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起到迁移作用。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三、学生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主要困难
1.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欠缺。传统训练大多为物理概念的辨别及物理规律在理想模型中的应用, 使得学生已经习惯于处理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 而联系实际类题型通常没有明显地给出简化的或理想化的情景, 需要学生在所给的情景当中抽象出物理的对象或过程, 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某学生能够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问题, 而对小孩荡秋千却一筹莫展。因此, 在纷繁的信息中, 如何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 是学生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主要困难。
2.不适应近似处理的方法。由于受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处理数据时通常要求自己绝对标准。而实际问题, 由于数据是一个测量值, 一定存在误差, 所以处理数据只要有一定的精度就行了, 如果追求绝对标准, 吹毛求疵, 不仅毫无意义, 有时还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如有一个高考题, 其背景为串列加速器, 其中的一处细节是将一价碳离子变成n价碳离子, 失去了若干电子。我们在模拟练习中发现, 有部分学生就不习惯近似的处理, 死死抓住那几个失去电子的质量不放, 结果就对全局问题的解决起了阻碍。
3.心理上不够自信。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往往题干长、情景新, 学生在碰到几个解决不了的问题之后, 在思想上容易形成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理, 认为自己多半对付不了这类题, 从而产生恐惧感, 最终成为信息题前的失败者。
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策略
1.培养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有效阅读题目是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首要条件。应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尽力做到“仔细阅读, 一遍到位”。因为如果想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概, 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信息量大、题干长, 很难通过“粗读”来理清思路、进行取舍, 这就不仅使得第一遍的“粗读”基本成了无用功, 而且还会对第二遍的“精读”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所以, 阅读多遍不如细读一遍。
2.教师平常要控制作业量, 大量的作业势必会使学生粗糙读题、马虎求解, 从而养成不良习惯。在联系实际类题型讲评时, 教师要充分暴露自己原始的读题过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
3.教给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在高中阶段, 建立物理模型不外乎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理想化, 二是等效类比。物理模型的理想化, 即根据题设条件, 通过分析、综合, 突出对所要研究问题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略去非本质的次要因素, 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 然后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物理模型的理想化主要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入手:第一, 寻找实际研究对象的一些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考虑是否可以将研究对象抽象成我们常见理想化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点光源、单摆、杆, 等等;第二, 思考各种条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大小, 考虑是否可以将将研究条件理想化, 如摩擦不计、空气阻力不计、能量损失不计、细线的伸长不计、质量的变化不计、电表电阻不计或很大, 等等。第三, 考虑是否可以将物理过程理想化, 如近似看成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等等。
等效类比的思维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 等效为一个熟知的物理模型或问题的方法, 从而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例如, 实际问题中的磁流体发电机, 其中等离子体进入磁场的过程, 就可以等效为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过程。
当然, 对学生来说, 这种能力的要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需要教师把这种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要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 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真正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习惯。
4.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注重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日常所选的课堂教学素材要包含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多一些“汽车与公路”、“小孩荡秋千”, 少一些“滑块与斜面”、“细线与小球”。努力将应用问题物理化, 将物理问题应用化。将物理还原成有趣的、生活的、生动的学科, 而不是只有公式和数据。让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很自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物理知识确实就在我们的周边。
5.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看似复杂、实质简单的联系实际类题型, 让学生去建模解决。其实,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足够的例证, 让其相信这样一种观点:在高考试题中, 看似越复杂的联系实际类题型, 其物理实质肯定是越简单 (当然, 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 。逐渐使学生体验成功, 抛弃恐惧, 树立自信。
五、反思与总结
联系实际类题型的解决, 充分体现了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好地协调了知识与能力两者间的关系。但要防止走向新的极端, 由于高考试题注重联系实际的题型, 所以有的教师就企图收集各种联系实际的问题, 汇编成新的“题海”, 让学生去“攻克”, 如此操练, 又会落入新的死板应试的怪圈, 违背初衷。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10-24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教学模式探究08-16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05-19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1-19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11-19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08-24
新课程背景下反思教学05-23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