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4-11-24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精选12篇)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南社乡中心小学季晓丽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新一轮的课改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下面我粗浅的谈谈自己在新课改过程中的点滴做法及思考: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思维,执着的去探索。让学生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时,我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剪辑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视频画面。学生们伴随着视频画面里观众们异口同声、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内化了秒的认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2、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1我能够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做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能够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里面分析单位“1”的数量,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学生做起应用题来不再望而却步,反之会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的牢固,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还有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时,教师善于引导,抓住重点,让学生总结出假设全都是鸡,就先得到兔子的只数,最后再得到鸡的只数。让学生在不同的鸡兔同笼问题中了解到鸡、兔脚只数的差数。理解关键问题,学生就会做得明白,想得透彻。

3、学好数学,离不开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想,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心理,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记得我在执教十一册《圆的周长》一节时,我没有一味的“填鸭式”的告诉学生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2∏r。课前我准备了大家常见的圆柱形的水桶,在推导公式时,我用一根绳子绕水桶缠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长度实际是圆的周长,而后又测量出水桶的直径,让学生们通过计算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总是比三倍还多一些的数,适时引导这样的数字用∏表示,它叫做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生活中的水桶也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4、增加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等分若干份,通过拼、摆、凑发现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找出图形之间的形变,大小不变。了解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做到了真正理解,且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5、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出示三个比:2:4,4:8,6:1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再次提问:哪个比值大一些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比值一样都是½。师:你还能写出一个比值

是½的比吗?学生汇报交流。想想怎样就可以写的又快又多而且又准确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发现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的过程,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中的数学”变为“活动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数学,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多媒体资源利用不够合理、科学。

多媒体资源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光彩,同时在课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也隐藏了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课件。对课件的使用过分依赖,期望太高、太重。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的追求“花哨”,集声、色于一体,一节课从始至终幻灯片的使用达四十多张,整节课教师待在电脑旁操作电脑,学生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只看到了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甚至于一节课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板演也由幻灯片取而代之。

多媒体课件的便利与优势再多再好,对于教学而言也只是辅助手段,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于课件资源,要使课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过分强调课堂的“花样化”。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的“活”体现于花样“多”,手段“杂”,鼓励性的语言“多”,过分注重了课堂的“热闹化”。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滥用表扬,大搞物质奖励的现象普遍存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多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大张旗鼓的进行物质奖励,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否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如果没有了你的鼓励,教育的有效性又是否会大打折扣?

总之,新课改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潜心研究,埋头实验、真抓实干。此外,还必须以课改理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为先导,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落实于教学的行为中,实现与学生的发展中。

联系电话:***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健全人格,身体素质

小学体育学科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修科目。通过体育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体育竞技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作用, 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熟悉体育技能技巧, 自觉形成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分解教学目标, 实现逐步突破, 提高教学实效性

由于年龄特点、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因素, 小学生对很多教材上的知识点理解得不是很彻底, 很多体育技能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 尤其是技巧性的体育运动和耐力训练, 更是缺乏有效的训练机制, 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为此, 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 对课时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让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和感悟时间, 实现逐步突破,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 在进行“耐力跑”的教学时, 一般教材上安排的是1000米至1200米的训练。小学生的耐力是要远远不够的, 在此之前也没经过专业的训练。综合考虑这些特点,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分解了, 先是进行800米至1000米的耐久跑, 课上讲解这类跑步的技巧和动作要领, 强调在跑步过程中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呼吸的规律等。课下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 主要是利用回家后的时间或者是周六日的时间进行自主训练, 也可以是本小区的同学形成学习小组, 共同训练, 相互鼓励, 共同提高耐久跑的技能和技巧, 通过多次的自主训练最终形成能力。下一课时, 我就给学生布置1000米至1200米的训练。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 学生基本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并感到很轻松, 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 对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 使学生感觉学习目标就在眼前, 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 调动了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学习任务逐步突破, 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体育教学更适应于运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喜欢自己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我们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引进竞争机制,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上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完成相同的任务或者是不同的任务, 看哪个小组完成的质量较高, 成绩较好。通过成绩的对比, 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

比如, 在进行“跳小绳, 跳大绳”的教学时, 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竞技比赛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上课时, 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十个人, 每个人一条小绳, 每个小组两条大绳。教师给学生强调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在进行“跳小绳”的训练时, 每个成员必须在一分钟内完成跳绳, 之后再由第二个成员接着跳, 以此类推, 看最后每个小组跳的总数, 多者为胜;还可以进行这样的竞赛:在运动中完成跳绳动作, 运动距离是20米, 规则同上。学生训练得很认真, 也很努力, 在训练时对教师所强调的注意事项都能够加以注意,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提高了学生在竞技比赛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作用, 启迪学生思维, 突破教学难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 体育教学也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科学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资源, 优化教学环节, 启迪学生思维, 突破教学重难点。尤其是一些过程性比较强的体育训练内容, 运用普通的教学方法, 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体育理论知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播放这些体育运动的视频资源, 通过对视频的慢放、停顿、回放等方式,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技巧和训练的目的, 降低教学难度, 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行进间运球”的教学时, 由于这一节的教材知识较为发散, 运动的连续性较强, 即时性知识点较多, 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很难得心应手。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个运球环节的技巧,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行进间运球”的视频资源。每次播放到关键的时候, 教师可以进行暂停处理, 加以强调, 给学生感悟和交流的时间, 对动作困难较大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回放让学生反复观看, 细细体会动作技巧, 从而在实践运用中能够科学把握。在实际训练中, 教师还可以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 先进行“直线行进间运球”, 熟练后再进行“曲线行进间运球”, 当学生运球技巧到一定程度后, 再进行“行进间变速运球和停球、运球”相结合的训练, 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深度, 有效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降低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 小学体育教学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科学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 培养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斷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以下是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一、 认真学习课标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4

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问题(提纲)

湖北省教研室 刘 莉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老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些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

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追求方式与策略。21世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历史时期,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 有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教学中“高耗低效”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中没有抓住基本概念或教师没有能力提炼出基本概念——这些教师或是因为水平低,不懂得传授基本概念、促进学生发展的原理,分不清哪些是学科基本概念的知识,哪些是说明基本概念的知识:没有能力从繁多的、多种多样的题目中筛选出能覆盖它们的基本题目,不具备将100个知识浓缩为20-30个,将一节课的内容在15-20分钟讲完的能力;或是因为偷懒,把教师应该做的对教学内容的复制筛选、提炼整理知识的劳动专家给了学生。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广义的“有效教学”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智慧教学法则)认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是提高学生有效知识量的知识量——学生的有效知识量是他知识总量中具有迁移性的、是学生实在受益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量,是智慧(发展)的象征。

思考:

(一)教什么?

(二)怎样教?

1、哪些知识是教学中的智慧含量高的、教学的有效知识?

2、知识教的越多,学生就能有大的发展?

3、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否等同于有效性?

4、如何提高教学有效知识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操作

(一)有效教学前的思考-——教什么?

1、用基本事实的知识——基本概念,来发展增进学习者的思考力。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基本概念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表现为: 第一,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第二,掌握概念有益于获取新的知识。第三,掌握概念有益于认识解决问题。第四,掌握概念有益于创造新的知识。

2、通过传授方法,使学生获得持久发展的力量。

方法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体力劳动的方法和智力劳动的方法。智力劳动的方法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法。在此,我们关注的是思维方法。因为任何智力活动的方法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方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是智慧的核心。

方法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价值表现为:

第一,没有方法就没有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没有科学的结论。第二,没有方法就没有智慧。第三,方法是人的基本素质。

教学中如何传授方法呢?基本观点是:通过传授知识传授方法。具体说来:

1)挖掘教材的方法因素。2)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3)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4)培养运用方法的技能。

3、通过精心组织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在于:

1)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内化新知识,使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2)合理的知识结构能使人迅速提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呢?

第一.就一门学科来讲,首先从“纵”的方面,给学生一个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

第二,从“横”的方面,给学生一个主次分明的知识结构。

(二)有效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怎样教?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1、关于有效的“讲授”。有效的“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讲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讲授”应保持一定的节奏。(3)重视教学中的鼓励性即时评价。

2、关于有效“提问”与“倾听”。

(1)有效地“提问”。——“精心地设计问题” 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第二,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2)有效地“倾听”。

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学会“等待”——为学生的思考留出“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第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作出“回应”。第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倾听。

第三,教师要在 “赏识”和“追问”中,捕捉“生长点”,将学生的“回应”转化成教学的资源。

(三)有效教学后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回头观看和追溯。由于课堂教学情境是复杂和不确定的,每一堂好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能有效补充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对“备课”进行反思: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如一教师执教《平均数》后的反思;对“上课”进行反思: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应对怎样的事件?我怎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3、记教学机智(策略)。

4、记学生见解。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诚然,此次新课程改革尤如一场“大规模的,轰轰轰烈烈地运动,”政府介入,自上而下,面积之大,速度之快,其时代背景是在整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进行的,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因此势必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愿把体验过的东西与大家交流一番:

反思之一:对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金华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毛玉文老师提到这样两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汉字”,从分、纷、芬……锋、峰……的读音入手,让学生从班级同学姓名中去找前后鼻音的字,再从字典中去发现,找出规律。这样提出问题,又安排途径,提供资料的探究是可行的。另一位老师上《荷花》一课,用探究性学习就有认标本之嫌疑,光让学生探究“未开的花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而后又问:“只开了两三片花瓣儿的、全开的花是怎样的?”让学生讲述,整个课堂一点意境都没有,干巴巴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都很简单,没有体验,这种课文就不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小音乐家杨科》文中有一句话:“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杨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我抓住“躺”字问:“„躺‟什么意思?”学生说“躺”是“放”、“摆”的意思。从字面看,这样的理解已合乎语意。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那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放”或“摆”,而用“躺”字?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的学生欲言又止。于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启发:“想一想扬科怎么会死的?无非是想摸一摸心爱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的,他那么酷爱音乐,是个音乐天才,可他将远离这个人世,与我们永远地告别了,此时的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有——”学生恍然大悟,语思畅达,情感溢动,语言喷涌:“所以,扬科离开人世时,只有小提琴陪伴着他。”“此时此刻,在扬科眼里,它不仅仅是一把小提琴,而是生命中最知交的朋友了。”“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探究学习就有了实效。

反思之二:对“综合性”课程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最核心的就是语言实践,真正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语文活动课的阅读要真正解决需求,现在很多老师都注意到了“整合”,一节课唱、跳、画、写、算各种形式轮番上阵,令人琳琅满目。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以“昆虫与古诗”为题让学生学习,尽管学生在收集、理解古诗中昆虫的诗句,或者创作新的昆虫诗时,需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获取关于昆虫的生物知识。

上完“秋天的画”后,有位老师进行了语言活动,发动学生收集一些树叶,贴贴秋天的画,配以音乐,再加上一些舞蹈,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但是语言实践很少,虽然活动的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了,而且艺术色彩也很浓厚,但对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帮助并不大。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老师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忽视,没有倾听就谈不上交流,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有的老师在活动中创设了情境,然而并不实用,比方《打电话》创设的情境是小白兔生病了,要向山羊老师请假,模拟的是童话世界,首先要变成动物,而一会儿又要变成“我”,要进入情境得转好多的弯,而一会儿童话世界,一会儿现实生活,切换频繁,让学生不知所措。

综合活动应该为学生的阅读量,写作水平、认知能力提高服务,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不是学科的整合学习。单从命名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性”字便体现了这个意思。

反思之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现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生成的课堂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教育者所激赏和倡扬。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某教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去卖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教师若有所思。“嗯,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啊!”被问学生一脸茫然。突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教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教师无所适从,把“球”踢回给学生。“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嗯……有点明白了……”那学生也只好作罢!

老师质疑引导,可当学生提疑并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见解时,老师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去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做到让自己的设计简单些,又要做到对于课堂要充分预设。这两者是相统一的。简单设计是针对通常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教案而言的。以往我们上的公开课教案条理分明,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设计相当精确详细。甚至每一句话都已写好了,一堂课的时间安排也是完美无缺。但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给人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上述的现象在有形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动着学生严重地束缚着学生。

学设计的“简单”并不是说我们不用课堂准备,不用钻研教材。恰恰相反,教学设计的简单是建立在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都会有着不同的情况的发展趋势。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如何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兴趣,教师需要有多条思路,一一把它们考虑到。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全方位的,“板块式”的能够顺利应对一般的课堂动态生成。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的课堂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平等的对话,互动的课堂,有时学生的“忍不住”抢嘴,竟是如此的经典。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字“柴”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上面是一个“此”而非“比”,是这样解释的。“此”要复杂,柴要很多木堆在一起的,同学们听了以后,有的点头称是,有的皱眉,显然不太同意这种方法。“那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吗?”老师把问题抛给了他们。“老师,我知道,此地有木就是柴。”一个学生等不及站起来,只举了一下手,就脱口而出了。在一阵沉默之后更是热烈的掌声。谁能不说这个解释不完美。动态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的舞台。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6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于建锋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浅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7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小学的基础课、实训课, 想到一些观摩课、公开课。我们完全可以很好地应用新课改的一些教育理念。比如课程目标方面, 新课改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课程实施方面, 新课改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都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小学教育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把新课改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师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态度,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教学内容上, 要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优化合作, 协同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影响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素质。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 专业化成长是基础。课程改革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 因此, 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 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也是贯穿新课改始终的基础条件。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是把讲堂变学堂, 把一名教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新课改的课堂, 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 费时费事, 出成绩还真没有传统的苦教苦学苦抓来得快。搞了课改的人也觉得阻力是很大的, 家长要的是学生的成绩, 至于学生的情感、习惯、素质等都可以放一放。不愿意搞课改的教师说新课改是在搞形式、搞运动, 在作秀。也有教师认为搞课改对自己来说效益是比较遥远的, 也就漠不关心。之所以是这样, 我认为是源于课改动力不足和对教育形势的肤浅认识。

很多一线教师不得不承认, 现在, 已有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的一个瓶颈。如果抛开“唯分数论”式的考评体系, 真正按照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模式来发展, 的确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但在目前的条件下, 考试作为一种导向、一个“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 教育需求仍保持原来的价值取向, 教师就无法真正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所以, 能否改变评价教师、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立足中小学特点, 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 将是课改能否全面实施的重要因素。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 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 我们若不想被淘汰, 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 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 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 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发展。显然, 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 “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 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出台之前, 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改革的前沿, 不断自我加压, 勇于创新, 开拓进取, 锐意改革,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摘要:中小学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呢?今年, 在参加了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组织的教育培训班之后, 我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答案。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情感氛围;教学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教和学相互促进,让质和量达到统一,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关键性课题。本文笔者以英语教学为例,对高效课堂建设提出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情感是打动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因。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情感态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呢?笔者现将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多采用激励式教學

对于初学外语知识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初学英语的积极性很高,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在我曾经的英语教学中,一名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并不是很好,因为发音不准,所以对课文的朗读就稍差一些,因此他比较自卑,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甚至有些要放弃的想法。此时,我对该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信心与耐心,一直给予他鼓励和帮助,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长此以往,该学生对此学科渐渐产生了兴趣,尽管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可能他也并没有因为我们的不懈努力而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只要我们有耐心,坚持住、不放弃,这样就能带给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能让他们爱上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2.创造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排斥、不接受教师,那么学生在该课堂上势必提不起兴趣,也没有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交流与合作。所以,教师应力所能及地营造出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走下讲台,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与动作,教师还要给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并及时和学生交流,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样,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他们就会从内心得到鼓舞、激励,并愉快地接受教诲。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都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位学生,并经常积极地与他们做情感上的交流。

二、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英语课中,如何体现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传统教学方式侧重教师的教,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越学越没兴趣,越学感觉越难学,就会逐渐地失去学外语的信心。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听听、看看,不如动手做做。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才能产生感性认识,产生兴趣,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

2.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教说、领读,无疑会使学生厌倦。在小学英语课本中,每一课都有精美生动的图画,我们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声像同步的语言系统,把学生带到一个有声有色的美丽世界。总而言之,巧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媒体,使所学知识形象化,能使学生乐学、愿学、积极主动地去学。

三、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1.听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做”中“学”的机会,能让小学生在愉快的“做”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冀教版Book 4·Unit 4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故事表演活动。当读到“I’m not writing.I’m fishing”时,Zoom作轻声说话的手势暗示有鱼马上要上钩。在读到“Oh,it’s a frog”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一副很夸张的不可思议的样子。在读到“Are you playing in the river? No,They are catching fish”时,学生就会表现出一副很期待鱼上钩的样子。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积极参与到了故事所创设的情景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做游戏激起好奇

只要教师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能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成功的课。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可通过游戏帮助学生直接理解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重点知识。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发生。此外,在教师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大多天性好动、好胜,注意力时间短。所以,在他们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英语小游戏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掌握新单词时,教师可安排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几大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教室前面参加比赛。每组代表面向本组同学,教师、台下学生先后向每组代表发令,要求代表按指令指对部位,如Touch your head/eye/ear/nose/mouth等,全部做对则可为小组赢得奖品。此外,教师还可以请几名学生站在教师前面,一前一后站好,站在前面的学生做动作,后面的学生进行猜测,并且有两次猜测机会,猜不出时,另换一名学生继续。这些游戏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9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由于我国的各个高中受到规模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很少有高中化学教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学习思维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高中化学教师会试图使用板书绘制的方式来进行对化学实验课堂缺失的弥补工作,但是这种教学缺少了学生自己动手绘声绘色的`教学功能,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种课程索然无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也就难以记住化学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流程以及相关的化学仪器设备,化学实验课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

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并且在化学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学习到与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关的知识时,都会有很大的兴趣。

2.让高中学生感受化学的美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且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化学结构都会产生一种美感。教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化学实验,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现阶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特点:主要是改革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能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主动,又能独立和有个性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冷落和忽视对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能更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老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创新、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标研究的课题之

一。学生能不能主动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说得好:“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探究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兴趣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够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探讨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不同教材用不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适合语文学习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将相和》这类课文就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这个事故发生在战国时间故事中主人公为了保卫赵国,他顾全大局,不畏强暴,勇敢地捍卫了战国利益。由于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听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九年义务教材里编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培养了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看教师的上课艺术。看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其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师的授课水平能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学生面前不断地展现出一个知识的新天地。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独立学习,并不断培养这种能力。用“扶”和“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从依赖到独立学习的转变。一开始学习课文时“扶”一把,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老师要主动地“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上《草船借箭》一文可采用这种“扶”、“放”的方法。教学实践过程中紧扣“借”,导读课文,“借”是中心词,文章内容围绕“借”叙述。谁借箭?向谁借?为什么要借?怎样借?结果怎样?学生

能回答这些问题,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遵循借字理解中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一步一步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呈现了出来。课文最后点明借箭结果和课文的中心,教学过程体现了“扶”和“放”的原则。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这种关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也完全符合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

3、不同学生,不同课文,教师要灵活机动采用不同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知道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个性化的,没有统一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教师有时也应该采用自由讨论方式进行教学。《詹天佑》一文就可以采用“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个性才能。当学生了解大意后指导他们学习,理解文章的主题,其次展开讨论。这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同时思想教育也得到了一次升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评议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学生,有时是教师授课语言无味,有时可能是方法千篇一律,或者有时是只重讲轻学生听这一主体等到。这些需要教师和教学中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五年义务教育课标具体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

材的重点难点,将课文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新课标对师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也鼓励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进行自我调控。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使过去那种只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彻底改变。倡导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句话,老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变观念,才有动力去适应和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三、让语文教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达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语文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实践与探索,强调充分调动学生这一主体,重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探讨新问题、新情况,找出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好办法,培养出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积累学习;应用策略

新课改理念将高效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而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的教学目标的需求。积累学习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被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由浅入深的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有助于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实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积累学习法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语文积累学习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指挥棒。在小学语文积累学习中,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思想理念,才能将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高质量实现语文积累学习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刻了解语文积累学习的重大积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自主研读与语文积累学习有关的专业书籍、向教育专家请讲、与同事进行交流与沟通、与学生进行探讨等,以便系统而科学地对语文积累学习的优越性与重要性进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情况,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参与语文积累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参与语文积累学习的兴趣不可急于求成,而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策略,让学生清楚了解积累学习的方向,为学生组织各种生动有趣的語文积累学习实践活动,并用肯定性评价与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认可,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得他们都能以更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以后的语文积累学习教学活动中。并且,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良好的语文积累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组织一些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最终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语文积累学习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了解实践活动在学生语文积累学习中的价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叙写生活、观察生活、聆听生活,促使学生积极从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积累学习习惯。

二、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学习的基本内容

语文学科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涵盖有字词句段篇章等语言素材,而且还包含有修辞、句法及构词等语法知识,并且还涵盖有丰富的人文内容。高效的小学语文积累学习教学活动,需要以师生对语文积累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其来源有清晰而科学的认识。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积累学习的基本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五个内容:综合性学习与习作和写话学习、口语学习、阅读学习、实习写字学习,这几项内容是一个动态的、由浅入深的学习积累过程;语文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的一些内容的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文化、生活及能力的积累。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书写“赖”、“蓝”等13个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屿”、“饶”等10个生字;要求学生精准读写“五光十色”、“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等21个词语;在反复阅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并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只有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与积累中,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及深层次学习语文科学奠定基础。

三、设计恰当的语文积累学习指导方案

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且处于较低水平,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独立的语文积累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及具体的积累学习教学内容,恰当设计语文积累学习指导方案,以帮助学生高质量开展积累学习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科学制定语文积累学习目标。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新语文知识的基础与能力,但是由于理解力有限有限,一些过于艰涩与复杂的东西对他们来讲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学习与积累。因此,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然后依据学生需知、能知、未知与已知的语文积累,恰当设计出需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内容特点、学生知识背景及积累学习目标,恰当语文设计积累学习目标的展示形式。②应恰当选择语文积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当前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组织小学语文积累学习基本内容的途径有很多种,涵盖课本、生活实践、期刊杂志、互联网、专业书籍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对相似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合并,合理添加一些不同的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③科学选择与设计语文积累学习指导方法,并重视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小学阶段是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学习指导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而且还应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杨慧丽.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积累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诺明. 小学语文积累学习研究[J]. 学园,2016,06:93+97.

[3] 段云军.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探讨[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4] 刘文婷. 小学语文学习重在积累[J]. 新课程(上),2015,07:150.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2

传统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只是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理论和技能, 没有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技能和思想解决问题。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 要不断提高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不仅能掌握大量的知识, 还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在新课改中处于时代的前列, 能在课改中取得显著的成绩, 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 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 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 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团结合作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 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 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观念在很长时间中对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产生了影响。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定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 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取得好成绩。而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这种思想需要发生转变, 要把学生从被动地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主动地去吸收知识。在学生的主观作用下, 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新课改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不再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威严来强制学生学习, 而是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新型教学环境, 构建新教学模式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交流

兴趣能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时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之后, 学生才能主动向教师请教不懂的问题, 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不断地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分享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 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 通过软件制作风、雨、雪的特效。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了, 学习起来才能很好地提高效率。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掌握得更清楚。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 共享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

(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起到的自主作用, 认为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用新课改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深入研究新课改的要求, 对教学设定的目标和内容与这些要求进行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包含内容广泛的学科, 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要学完这些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遇到信息技术问题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索, 从而得出结论。

(三)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高中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学科, 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很多理论知识, 还包含大量的操作技能。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技能操作的训练。要使掌握的理论知识理解地更深入, 需要与信息技术技能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信息技术能力, 才能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所以,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 要让学生对动手操作感兴趣, 就要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操作时, 还要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没有理论的引导, 就谈不上信息技术能力, 如果仅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理论而不进行实际操作。那就是纸上谈兵, 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 不能学以致用。

(四) 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内容很多在中小学学生都有了接触, 如果还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 那么学生会不感兴趣。在教学上, 我采用了信息共享的方式进行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讨论, 把自己获得的信息分享出来, 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通过不断地分享, 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宽, 对知识的见解理解的更透彻。在进行信息分享时, 学生为了使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更流畅、更完善, 还到网上去查询相关资料, 把查到的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们会主动地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 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上一篇:鼻子飞进嘴巴里作文下一篇: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