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2024-09-19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精选9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1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渗透新的课程理念,物理课堂要尽量联系客观实际,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物理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理念科学探究课题教研 实施新课程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应如何进行?物理教师应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这是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作者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学、教研经验,本文就以上课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中必须渗透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十分密切。物理学不可能在孤立之中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保护、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等对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要摆正位置,真正做到把物理学放到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的位置来进行教学,不仅要钻研物理学知识,对其它学科知识也要兼收并蓄。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2.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

与方法是重要的环节,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凸显出

来!如果学生厌学,就谈不上课堂效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笔试考

不出来的,必须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3.物理课堂要尽量联系客观实际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应

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学生们感兴趣的现象、过程、情境等,用物

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研究。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物理活动,收到的效果是以往纯理论的讲授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探索生活中的一些物

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

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她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社

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实际应用中发扬光大。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那种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

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程充分注意到了实验探究在自然规律、原理等建立

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新课程要求注重探究过程,讲求探究方法,这与以往传统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的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新教材中许多物理规律、原理、公式等并不直接给出,而是要求

在课堂上探究得出,物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应充分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使学生真正从心底涌动出对科学探究的渴望,比

探究过程本身,意义更大、价值更高。

3.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

广大的物理教师在科学探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出

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存在矛盾;将本

应让学生经历或体验的探究过程转化为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讲授;将科

学探究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等。如何做好科学探究,使《物理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真的落到实处?第一、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名个环节有所侧重;第二、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科学探究要

符合科学性原则,探究内容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认

知规律。第四、要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新课程的科学探究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不同,传统的学生

实验有统一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记录表格等,期望学生

能得出统一的结论,这样的实验过程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方面有它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其不足之处也

是显然的。《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这样的探究模式十分注意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它鼓励学生提出并实

施不同的探究方案。评估时可先由基础欠佳的学生先发表自己的看

法,再由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补充。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不时地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现有事物原理机制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或

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探索以期发明创造的重要思想方法。教学

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可按以

下程序进行操作:先找到正向的观点,然后寻求与之相反的观点,作

为新的研究课题,针对新的课题展开研究。如教学中可让学生思考:

自然界中存在电场,是否也存在磁场?电可以生磁,磁反过来也可能

生电?有正物质就会有反物质。核反应中有裂变就会有聚变。有动就

有静,有阴就有阳,有张就有弛,有膨胀就会有收缩。这样的对立与

统一是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规律,它支撑着

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物理现象、规律作出

说明,对于学生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对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四、用心挖掘素材,拓展物理课程资源

1.教师要研读《物理课程标准》、熟悉物理新课程

到学校听课、调研,与一线教师交流、座谈的机会较多。感觉许

多的物理老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物理课本(甲种版)有着太

多的留恋。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物理课程内容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一纲一本的局面被彻

底打破了。人们现在的衣食住行、接触到的事物、环境、收集到的信

息等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过去不可同日而

语。物理教师不能对此熟视无睹,要正视这一点。研读《物理课程标

准》、熟悉物理新课程,是当前物理教师必得踏踏实实完成的一项重

要工作。

2.充分挖掘《物理学史》丰富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是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她内容翔实丰富,记载着

物理学家们无所畏惧、披荆斩棘的艰难历程,传承着他们献身理想、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考、论证,牛顿对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等,无不充满着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揭示宇宙奥

秘的无穷智慧和不竭追求。高中物理新课程在介绍有关的物理学史方

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物理学史》能够生动地说明科学是怎么来的,能帮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怎样提

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由此可以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物

理学史》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形

成也是个很好的推动。

3.注意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方面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美丽的科学,因为她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具

有一种质朴的、统一的和谐美。自然世界中蕴藏着我们不熟悉的客观

规律,这些客观规律由于我们不了解它们,它们很神秘,我们敬畏它

们。一旦我们揭示出它们,其结果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客观世界中看

似无章的现象,其内部受着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且多数规律是对称、和谐的,如: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质能

方程、勾股定理等,它们太神秘了,可是一旦我们用公式、方程将它

们表达出来,揭示出它们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它们太简单!太美了!

自然界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简单的、质朴的、和谐的美,这样的美

无处不在,它们弥漫在广袤的宇宙中间。只有不断揭示出这样的美并

与之和谐相处,物理学才能健康地发展;只有欣赏这样的美,物理学

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五、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要求改革以往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评价机制。要求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物理

新课程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物理教师要注意

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

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师

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考试要降低难度,要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开展课题研究,规范校本教研

1.教师对教育的发展之心恒在,所以才会有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这就是做课题的最初想法。没有个人的总结与反思,没

有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刨根究底,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会遇到很多困惑,要解决很多难题,因此有必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展课题研究可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课程改革要求备课组、教研组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借助集体的智慧、力量去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现实问题。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各自的心得和体会,“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要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在校本教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已步入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如此的社会发展背景使中学物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任重而道远。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2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此类问题往往感到害怕与困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特征, 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类题型的功能, 寻找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困难症结, 提出帮助学生摆脱困难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特征

1.物理情景的原始性。传统的物理题, 研究的情景往往是滑块、带电液滴等实验室里的情景。而联系实际类题型的背景通常来源于现实, 截取了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科技应用等实际问题中的某一片段。所以, 其物理情景是真实的, 具有原始性。

2.物理模型的隐蔽性。传统物理题的模型, 要么本身就是比较清晰简洁的, 要么已经作了纯化和简化处理。而联系实际类题型与哪些物理知识有联系, 可

以抽象成怎样的物理模型, 并不是一目了然, 需要学生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 才能将问题明朗化。在此类题中, 建立起合适的物理模型这一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一环, 往往是隐蔽的。

3.提供信息的开放性。联系实际类题型中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开放的, 不一定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 有些可能还有干扰作用, 需要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关键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也不是唯一的。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类题型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传统习题较远离物理前沿和生活实际, 学生所接触的问题多为小球、木块等较死板的情景, 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物理情景是接近真实的, 贴近生活实际, 因此远比滑块加木板的纯物理游戏更有意义, 学生也更感兴趣。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联系实际类题型中, 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学生未知的事实, 通过分析试题给出的描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某些自己本来不知道的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对于一个信息量多、情景新颖、客观真实的问题, 学生没有可以直接模仿的原型, 没有现成的解决经验, 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 获取有用信息,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目前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从哪里来?如何有效地把它落实到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去?却又是一个难题。从现实的角度来讲,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最好是源于物理学习内容本身。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所涉及的内容是截取了实际问题中的某一片段, 并且这一片段往往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片段, 因此, 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对联系实际类题型所涉及的、学生感兴趣的其它内容, 可以让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挖掘深化, 进行再研究。

5.为学生今后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方法借鉴。今天的“解题”是为了明天的“问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会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现在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程序与思想, 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 会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 对以后生活、工作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起到迁移作用。这正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三、学生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主要困难

1.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欠缺。传统训练大多为物理概念的辨别及物理规律在理想模型中的应用, 使得学生已经习惯于处理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 而联系实际类题型通常没有明显地给出简化的或理想化的情景, 需要学生在所给的情景当中抽象出物理的对象或过程, 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某学生能够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问题, 而对小孩荡秋千却一筹莫展。因此, 在纷繁的信息中, 如何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 是学生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主要困难。

2.不适应近似处理的方法。由于受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处理数据时通常要求自己绝对标准。而实际问题, 由于数据是一个测量值, 一定存在误差, 所以处理数据只要有一定的精度就行了, 如果追求绝对标准, 吹毛求疵, 不仅毫无意义, 有时还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如有一个高考题, 其背景为串列加速器, 其中的一处细节是将一价碳离子变成n价碳离子, 失去了若干电子。我们在模拟练习中发现, 有部分学生就不习惯近似的处理, 死死抓住那几个失去电子的质量不放, 结果就对全局问题的解决起了阻碍。

3.心理上不够自信。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往往题干长、情景新, 学生在碰到几个解决不了的问题之后, 在思想上容易形成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心理, 认为自己多半对付不了这类题, 从而产生恐惧感, 最终成为信息题前的失败者。

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策略

1.培养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有效阅读题目是解决联系实际类题型的首要条件。应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尽力做到“仔细阅读, 一遍到位”。因为如果想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概, 由于联系实际类题型信息量大、题干长, 很难通过“粗读”来理清思路、进行取舍, 这就不仅使得第一遍的“粗读”基本成了无用功, 而且还会对第二遍的“精读”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所以, 阅读多遍不如细读一遍。

2.教师平常要控制作业量, 大量的作业势必会使学生粗糙读题、马虎求解, 从而养成不良习惯。在联系实际类题型讲评时, 教师要充分暴露自己原始的读题过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

3.教给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在高中阶段, 建立物理模型不外乎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理想化, 二是等效类比。物理模型的理想化, 即根据题设条件, 通过分析、综合, 突出对所要研究问题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略去非本质的次要因素, 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 然后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物理模型的理想化主要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入手:第一, 寻找实际研究对象的一些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 考虑是否可以将研究对象抽象成我们常见理想化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点光源、单摆、杆, 等等;第二, 思考各种条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大小, 考虑是否可以将将研究条件理想化, 如摩擦不计、空气阻力不计、能量损失不计、细线的伸长不计、质量的变化不计、电表电阻不计或很大, 等等。第三, 考虑是否可以将物理过程理想化, 如近似看成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等等。

等效类比的思维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 等效为一个熟知的物理模型或问题的方法, 从而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例如, 实际问题中的磁流体发电机, 其中等离子体进入磁场的过程, 就可以等效为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过程。

当然, 对学生来说, 这种能力的要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需要教师把这种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要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 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真正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习惯。

4.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注重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日常所选的课堂教学素材要包含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多一些“汽车与公路”、“小孩荡秋千”, 少一些“滑块与斜面”、“细线与小球”。努力将应用问题物理化, 将物理问题应用化。将物理还原成有趣的、生活的、生动的学科, 而不是只有公式和数据。让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很自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物理知识确实就在我们的周边。

5.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看似复杂、实质简单的联系实际类题型, 让学生去建模解决。其实,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足够的例证, 让其相信这样一种观点:在高考试题中, 看似越复杂的联系实际类题型, 其物理实质肯定是越简单 (当然, 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 。逐渐使学生体验成功, 抛弃恐惧, 树立自信。

五、反思与总结

联系实际类题型的解决, 充分体现了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好地协调了知识与能力两者间的关系。但要防止走向新的极端, 由于高考试题注重联系实际的题型, 所以有的教师就企图收集各种联系实际的问题, 汇编成新的“题海”, 让学生去“攻克”, 如此操练, 又会落入新的死板应试的怪圈, 违背初衷。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3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敞开胸怀,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误区,要细心地诱导、耐心地讲解,给予辩证的评价。让学生对我们教师不再畏惧,能够产生亲切感,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使物理课成为学生最欢迎的课。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物理课堂教学应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2)从线性传递到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3)从偏重单纯学物理到注重学物理和用物理相结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要有所创新

课堂教学从导入新课、讲解答疑、演示实验到巩固练习、检查评定,都要有创新性处理。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又不局限于课本,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物理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激情。

例如,“大气压强”一节里,有一个覆杯实验,其目的是想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此实验有两个方面的缺陷:

(1)有同学人为地把硬纸片弄湿后粘在杯口了,不能很好地证明是大气压强的原因;

(2)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

为此,我和学生做了如下创新:

(1)用塑料薄板代替硬纸片,用塑料杯代替玻璃杯,在杯低钻一小孔,用透明胶布封好,在做实验时,把胶布揭开,由于水和空气接触,塑料薄板就会掉落。

(2)用玩具气球,剪成圆筒状,套在茶杯口上作为胶垫密封,这样装满水倒立后,无论怎样用力向下甩塑料薄板都不掉落。

一次成功的创新实验,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快乐等一系列良好的情感体验,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了物理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引导、教育要贴切、恰当,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师内容,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如开展生活物理、环保物理等专题讲座及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方式要多变

教学的表达方式,可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语言清晰、准确规范、逻辑严密、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要求讲授流畅、以眼传神、以手势助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与多媒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的课件,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彩的物理世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物理教学应以物理学科知识为载体,联系生活,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扎实知识,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又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同时,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创造,做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4

自我反思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质量效率意识。可见钱守旺老师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具有鲜明的论点,对当前课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俗话说,文如其人,工夫在诗外。一篇好的论文实际反应了作者的综合素质——学识、人品、个性等。所以要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广泛涉猎个方面的知识,增加人生阅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一、自我反思意识

对照新的课程理念来看待传统的小学物理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定学;

2、以本为本;

3、教路单一;

4、学法单一;

5、目标单一;

6、问题单一;

7、评价单一。

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

二、以学生为本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学”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面的探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

3、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物理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现代物理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

专心爱心用心 1

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物理,密切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静态知识动态化

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物理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3、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4、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5、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6、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7、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物理思想方法。

四、动态生成意识

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五、质量、效率意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用“纲要”的话说就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关于课堂教学评价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师素养、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要求。(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教材处理(1)准确把握教材,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知识性错误。(2)教材处理有新意、不落俗套。(3)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教学过程:(1)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3)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思路清晰。(4)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讲求实效。(5)对学生的学习能够给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6)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和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

教师素养:(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师生关系和谐。(2)板书工整、有条理,教具演示和计算机使用规范熟练。(3)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应变能力强。(4)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教学效果

(1)学生思维活跃,提问面广,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充分发展。

(二)走出课程改革的误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篇5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中,教育观可以说是高频考点,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程教学观的转变,考试会以单选+材料分析出现,可谓是重中之重。现在将有关知识点整理如下: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观的转变可以记为“学习过人”。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篇6

内容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目前的高考改革,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更是肩负着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基础的重担。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冷淡化、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形式套路化、作文目的功利化等问题,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作文教学走的还是老路子,应试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讲评,重共性、轻个性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目的、任务重新作了定位。其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怎样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开展作文教学呢?本文在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作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提出了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央教科所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等同志,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的“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的倾向,提出了“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主张,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外,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派系之争,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李吉林教授的情境作文;滕昭蓉老师的童话引路教学;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作文教学可以说众说纷纭。这些学说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现分析当前作文教学主要问题有:

1.对教材的教程过于依赖

教材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受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内容未必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作文需要(如教材版本的不同),另外教材改革比较滞后,多年反复地训练同样的题材或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使作文教学缺乏了创新的个性。

2.沿袭套路,框架式章法指导

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架,依然的强调作文的方法与技巧,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讲究文章结构的严紧。我们认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对小学作文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小学作文要适合儿童的作文心理,符合儿童的语言的发展规律。儿童怎么想就要他们怎么说,让他们“对写话有兴趣”(第一阶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阶段)

3.教学环境受限,偏隅课堂教学指导

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多数教师除了利用教学计划的课时外,很少把作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导作文。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边生活边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出路。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就要先明确写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写作。

4.说教过重,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作文就是表达,作文内容应该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态度,然而受正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反映积极的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或者我们总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学生的意识,那么也就在某种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 文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们对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思想意识。

5.作文教学没有和其他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堂是生活,但生活不仅仅是课堂

我们一直把作文教学作为独立的体系来教学,为了学生作文而进行作文教学。其实作文的形式的无处不在,作文教学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应该和其他学科密切的结合起来,如一节音乐课就可以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实践活动更是学生作文不竭的资源,一次游戏,一次游园,一次参观,一次访问,都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作文教学不必按着教材的计划来进行,作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随机的,生成的,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界定和意义

首先,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以前的作文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能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作为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写作教学对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以及打好语文素养的基础,有着特殊意义。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如果把学生比作小鸟,那么,我们的作文应该是一片天空,让学生在天空中开心地自由翱翔,而兴趣就是他们翱翔的最大动力。在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不要定条条框框,应以新激趣,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美激趣,让学生之间多交流,通过交流找到共同兴趣。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受,而且在交流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教师要降低写作初始阶段的难度,这样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作文。儿童有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应顺应儿童的心理,构建作文过程。游戏活动是他们的乐园,游戏不仅使他们情绪盎然,而且感悟深刻,他们乐于把游戏的过程介绍给他人,乐于把游戏的情趣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例如开展一些班队活动“掰手腕”、“下象棋”等竞赛。

2、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其想像思维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教师要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去心去感受,多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有了这些感知的基础,写作时就能顺手拈来了。

在《新课标》中,多次明确提出了作文课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第一学段提出“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提出“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则进一步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由此可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是《新课标》对作文课的一项重要要求。

3、要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新课标》第三阶段中也指出作文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表明,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 3 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提倡开放性写作、个性化写作、创意性写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当然,在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也要落实基本的写作规范。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正确引导。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取用的是从写周记(日记)入手,因为周记(日记)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受,学生也乐于在周记(日记)里和老师沟通,因为“写之皆心话,下笔如流水”。

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不人云亦云,还要强调个性化地表情达意,创意性地表达,而不总是“帮助孤寡老人挑水,帮老大爷推煤车,下雨后回教室关窗户,老师为了帮自己补习而病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视角、独立的见解和独特感受,教师不能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4、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写作从审题、立意、构建、草拟、修改、成文,都是一个实践过程。《新课标》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落实这一理念,我们首先要把修改的权利分配给学生,那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启发学生想改,肯改,乐改。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自我检查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取用以下的方法:

念读修改: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容易发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问题,是修改作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示范性修改:通过集体评议,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起示范性教育。肖复兴在回忆当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的作文《一幅画像》时仍记忆犹新,原因就在于叶圣陶先生确实改得好。

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作文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通过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流传千古,妇孺皆懂,也缘于一改再改。

5、要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根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 4 得和方法。” 《新课标》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口语交际是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训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所谓“我手写我的口”,所以,结合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话和习作,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要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很多动笔的机会,如生活小调查、资料搜集等,要重视这些实践性的机会,认真指导学生写作。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过程: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及学生和社会的接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合作意识。

过去的作文教学多独立少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狭隘起来。现在强调,作文也应体现对话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例如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圆”是什么,代表什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通过交流,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

此外,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作文应重视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例如我们学校多次和珠三角地区的学生搞联欢,帮助学生结对子,相互感受各自的生活。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有着独特的体验,也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故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自然,面向未来,实现内容选材的综合性、多样性、人文性。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和谐、宽松的作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削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作文的氛围。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里力。因此,作文内容和训练形式应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孩子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表达愿意表达的情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重视语言的积累,多种方式汲取

“文言无采,行而不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文章如同嚼蜡。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主张文体自由,表达形式自由,但不等于忽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一个好字好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大家所熟知王昌龄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各东流”等佳句。在各个学段里《新课标》对语言积累也有不同的要求,并具有递进性,这些要求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积累才能更好的作文实践。

积累语言的主要方式有课堂积累、课外文本阅读、网络浏览等。

3、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

“一花开放不是春”,教学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程度、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习作要求时,教师不应“求全责备”,而应针对不同的要求,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每位学生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4、重视信息反馈,重视评改的实效。

信息反馈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及时高速学习方法,弥补知识缺陷,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因势利导,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写作信息的反馈主要是体现在文章的评改,在上述各种方式的评改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自我修改、相互修改的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修改方法等。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7

一、注重研究物理教材, 丰富知识、拓展发挥

1. 合理安排教材模块, 因材施教。

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虽统一了教材版本, 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活动与指导空间, 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 我们教师都可以也必须根据本地乡土实际与具体学情,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实际认知心理对手里的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与调整, 通过安排教材模块来进行因材施教。

2. 注重教材的拓展发挥。

物理知识与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都很紧密, 我们物理教师要严格遵循“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 紧密联系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 给学生以强烈的触动, 引导他们将知识能够从书本延伸到生活, 利用生活实践来引领教材学习, 通过书本知识来深化生活认知。此外, 当前的媒体发展日新月异, 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远程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 电视讲课栏目也逐步完善, 还有各大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对于当前物理前沿知识的介绍都异常丰富多彩,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 并有效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内涵, 能够通过它们来升华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与能力。

3. 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 注重培养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有很多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应试成绩, 将宝贵的实验时间与机会留给了反复做练习, 这样不但对于考试成绩的提高无益, 而且有悖于我们的物理教学理念, 影响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影响了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奥秘的积极性。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纠正这种不良倾向, 注重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 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二、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对于我们的生活与生存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加上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也成为了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当然要顺应时代潮流,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其难得的优越性给学生展示物理变化的细节, 让他们在平时的实验中对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导致现象不够明显的实验进行形象观察, 给他们以视觉的冲击与科学的再现。另外对于一些极具危险性与污染性的物理实验, 我们不便于亲手操作, 如果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与一支粉笔而忽略过去, 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与探究显然是一种损失。我们必须得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以再现, 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当然, 在当前的多媒体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与教改精神不合拍的现象, 我们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摒弃其不足, 给我们的物理教学带来一股和煦的春风, 带来一种新的气象。

三、注重实验教学

从某种角度来看, 物理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物理, 通过实验使物理应用于生活。物理教学从这个角度出发, 更应将实验教学放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实践的首位。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都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 从教学目标的设立到教学过程中的预设, 以及教学突发资源的运用上给予强烈地关注与支持。另外,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一步步地模仿, 更多地我们应该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物理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好奇心, 给他们以更多地指导与引领。还有就是我们在拓展试验领域方面也当积极行动起来, 我们要走出实验室, 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境中积极进行物理实验思索与实践, 积极进行生活化实验。

四、展示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历史重现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激励

展现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前人采用的探究方法, 更是一次对心灵的震撼与激励, 在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的同时, 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加强。比如,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传统教材对它的历史地位、蕴含的物理思想及方法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人教版课标教材由“绵延千年的错误”开始, 展示了伽利略利用“逻辑的力量”, 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最终经过巧妙的“实验验证”, 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教材的最后还对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做出了明示, 让学生不仅获得真实的体会, 还有理论的升华。

五、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教师要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学会熟练操作计算机,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 并从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 养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在涉及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时, 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要求学生提出很有价值的意见, 不过多评论学生见解的对与错, 只要学生能在思维上放开就好;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章节内容, 完全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归纳为主, 以教师提示引导为辅, 师生适当换位, 给学生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趣味教学;现状;策略

初中物理的趣味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趣味教学在目前物理教学中的现状

1.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趣味性不够

初中物理这门学科不同于初中的其他学科,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辅之有效的物理实验操作,才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不够注重学生参与物理实验课程的心态,不会关注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还有对学生参与实验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够到位,不能行之有效地将物理课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进行趣味化处理,可以说忽视了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另外,我们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演示实验,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影响学生个性素质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呈现出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老师不能够有效地进行物理课堂教学。

2.陈旧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

在我们陈旧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深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促使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时只是一味去关注物理解题思路的引导,从而忽视了物理教学方法的更新,就呈现一种与目前新课程教学不相符的现状,忽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和思维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物理教师多数都会让学生进行基本定义和公式公理的识记,从而忽略了在整体上对物理知识进行趣味性引导,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物理知识,导致他们丧失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缺乏物理学习的前进动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的有效策略

1.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步入我们学校教学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应用非常广泛,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样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大大节省了不少的物理课堂教学时间,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极其有利。在物理课本中出现的电路图,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为此,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前将课本内容制作成课件,将授课内容利用视频、图像等形式,逼真、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画面,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更加形象化。

例如,我们在学习《电流和电路》时,教师充分利用色彩缤纷的颜色将各个线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协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解物理知识,尤其是在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时,物理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二者的异同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致。

2.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时,不要局限在课本知识,应该将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机地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捕捉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亲身感悟到物理离我们这么近,就在学生的身边,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协助学生较好地把握了解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学习物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带入课堂,利用筷子放入水杯中呈现给学生的折射现象,观察筷子在水中倒影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引出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给学生讲述折射的原理,让他们清清楚楚地明白折射就是一种物理现象,并且牢固把握这个物理原理,从而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努力拓宽物理趣味教学的知识内容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物理教师绝不可以局限于物理教材里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媒体网络下载更多的物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上播放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媒体网络的平台上,物理教师可以寻找更多的物理教学资料信息,建立一个可以与学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平台,全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崇权.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学策略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29).

[2]朱晓燕.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趣味教学[A].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9).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9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教育界热火朝天的全面铺开,我们临清市今年也步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作为本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的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应逐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使每一位学生在自主、自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以往的传统教育常常有如下几种情况:1、有部分学生课上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不会做题,或者自以为做得对,但老师一改才知错;2、有部分学生觉得物理中有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想象,靠死记硬背,有时虽然了解了一定的物理原理,但一遇实际就束手无策,学的知识较死,不能灵活应用。3、另外一些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科多,作业多,考试多,课后的复习过程无暇顾及,课上又有些囫囵吞枣,所以不知怎样才能学好。不仅如此我们老师们也觉得,现在的物理课难教,讲过不止一遍的题目,考试照样出错,为此经常埋怨学生学习不刻苦、不动脑筋。其实,以上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反映了教学的问题。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影响,有的教师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学生往往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只有“继承”,几乎没有真正的“参与”学习,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从而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少批评多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里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难度大,学生难免有回答不完整甚至是不会回答,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有太多的埋怨和批评,更不能去挖苦学生,而应学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作为教师,严厉是永远需要的,但再严厉,也会包含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而挖苦则是一杆鞭子,只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但腐蚀了学生,同时也腐蚀了教师本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赞美,赞美是师爱的一种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的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学生而言,那是他的骄傲。也许正在那一刻,由于教师那至真至爱的赞美之声,却扣动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有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一个眼神、微笑、鼓掌、拍拍肩膀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这样才让学生喜欢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趣性,以兴趣引路,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和利用兴趣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可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例如进入初中物理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他们会惊奇地看到一个很难相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燃烧。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物理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再如讲到“压强增大沸点升高”这个内容时,做如下的实验:在烧瓶中盛半瓶水,用一只插有玻璃管和温度计的塞子塞紧瓶口,再用一段橡皮管把玻璃管和注射器连通(或者连接一个小气筒)。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你可从温度计上看到,当温度接近100℃时,瓶里的水沸腾了。这时你用力推压针筒活塞(或者压气筒活塞),增大瓶里的压强,你会看到,虽然仍在加热,水的温度也略有升高,但是沸腾停止了。这说明,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了。这些实验不但有趣,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实践表明,这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二、创设情景 开拓思路 自主讨论 取长补短

在物理教学当中,很多知识的获得都可以是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完成。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安全用电》这节课,老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实例让学生讨论,哪些符合安全用电规则,哪些违犯了安全用电规则。通过讨论,使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又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 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讨论、分析、比较、综合归纳,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恰当的点拨、启发,或运用变式,或“借题发挥”,或激发灵感,有意识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添加新的刺激,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新的未知境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物理教学中能多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主动又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是为创设宽松、和谐气氛的组织者,并适时地稍加点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不同见解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而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了热情的火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情的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它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在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计算浮力大小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创造研究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由于学生已学会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并设计出实验装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石块刚好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让石块逐渐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对此而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深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对可行性实验方案的讨论设计,使学生走出了思维的陈旧性,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把实验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操作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来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安装各种复杂的实验装置进行各种物理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做好实验记录,做好实验结果的总结以及应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都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科学思想素质,有能力运用实验的手段去研究物理问题。例如,在“测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中,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這个实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和填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学生除了学会正确使用钟表和刻度尺,学会自己调节和改进实验装置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学会了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们还可以自行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五、给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不要由老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就不要由教师说,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速度要服从于效果,要多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使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实验中每一步都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吗? 2.你知道每步实验小车最后都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吗?3.小车在哪种平面上运动最远,为什么?

4、如果小车不受到阻力的作用将会怎样?这时同学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再一次的涌上心头,实验后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究着其中的原因,也发表着自己的各种建议。然后得出结果:

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它在三种不同平面上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同,这样才有可比性;通过对比可知,小车最后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作用的缘故;

2、小车在光滑木板上运动最远,因为在光滑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

3、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的这些重要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小车由于受到阻力才会停下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如果小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小车不会停下来而永远运动下去。在此基础上,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就变得轻松了。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同时也能宽容学生的误见。同时教师应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会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敢于探究问题的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的质疑往往也是物理知识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切入口。在探究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积极参与于激烈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促进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一篇:琵琶作文300字下一篇:公文写作格式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