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2024-09-24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精选9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1

论文编号:

论文大赛参赛作品

科研论文

论文题目:作者姓名:

所属学科:

所属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浅议熊建新高中历史长沙明德中学1597428760

4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浅议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的改革,而第八次也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旨在实现由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我校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三生”课堂的教学改革。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我们历史组对如何构建“三生”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三生课堂”历史课堂

什么是“三生”课堂呢?简而言之,“三生”课堂即指“生命化、生态化、生存化”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但“三生”课堂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它是具有基于学生、成就学生的特征。“三生”课堂教学不止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的训练,而是充分体现人的自主,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对于历史学科的“三生”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尊重个性,把课堂演绎成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在人们的习惯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往往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衡量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和理解程度的标准。诚然,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肯定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但是历史“三生”课堂模式下,我们也要体现不同教师的个性,历史学科的特点,不同课型的要求,而不是一个模式下教师个性尽失,所有老师一个套路,结果使“三生”课堂陷入样板化课堂中。比如:有激情且口才出众的老师,上课时可根据课型多以生动的语言、激扬的情绪带动学生;沉默内向且思维缜密的老师,上课时可根据需要多让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老师稍作串讲、提升„„总之,不管何种方式,根据自己的个性,能让学生喜欢历史,提升学生的文科素养和历史思维就符合“三生”课堂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堂中除了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年代等历史知识需要机械记忆外,学生更需要的是了解与认识更多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而在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课本删繁就简,只提供了框架式的模块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那么学生所得的知识极其有限,历史课堂也就变得索然寡味,《历史课标》所提及的各种目标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历

史资料,或者老师布置学生去搜集与课堂相关的历史资料。

如我在讲必修三第八单元《文学繁荣》一课中,从“你读过哪些世界名著?对哪本名著印象深刻?为什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和特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待戈多》等作品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呈现、朗诵、感受和老师讲解的方式,创设情趣盎然、气氛活跃的历史情境,使文学人物变得有血有肉、生动丰满,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文学的熏陶。事实证明,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和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兴趣对历史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生命,还课堂以原生态。

穿针引线,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深度。

现在,我们仍然有部分老师把“三生”课堂教学简单固化为一种模式:学生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教师没有应有的点拨;学生讨论就是让学生自由的讨论,教师没有恰当的总结和提升;学生探究就只局限于学生自己的探究认识,教师没有及时给予适当的引申拓展。这样的模式只是形似“三生”课堂,没有“三生”课堂的内涵和神韵。因为对历史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少而浅,缺乏深层的了解和横向的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度提升,领悟“三生”课堂的真正内涵,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一次“生命或生存化”教育,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我在讲必修三第三单元《辉煌灿烂的文学》时,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根据课本了解并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学成就、产生原因等,之后,我在让学生分组讲述时,学生讲的是头头是道,如果这堂课就此结束的话,那学生收获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思维的培养益处不大。而我在此基础上,我对每组学生的讲述做了一个简评,对每个时期的文学也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并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如何?透过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概括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有了一个整体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活跃了课堂气氛。

所以,历史自学课不是学生简单的对历史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老师的串讲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是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认识中,而是通过老师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带着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课堂内容。

自主思考、自然生成,展现原生态课堂的精彩。

在很多的课例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但是又往往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预设的知识格局提出问题,使整个课堂都处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其实,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实际上,如果允许学生发挥的话,学生的问题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设,所以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又不偏离课堂主线,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抓住学生提问的闪光点,促成课堂的精彩生成。比如我讲到《战争与和平》中二战的希特勒时,有学生讲到:希特勒很了不起,他白手起家,登上权力的顶峰,可见其才能非凡;且在他的领导下,德意志民族迅速强大起来,他发动战争也是为了民族利益而战,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对此,我没有立即加以评论,而是要求同学课后去查阅资料:法西斯分子的暴行;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恐怖主义等。第二次上课时,我再要学生谈自己查资料后的感受,学生普遍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应该好好珍惜;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但不能损人利己;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和当今的恐怖主义一样,是对人类文明的挑衅和毁灭„„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想无疑得到了一次洗礼,其人生价值观自然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课堂,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以创新的教学方式点到为止,不偏离主线,做到收放自如,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这才是真正的“三生”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却在原生态的状态下多了一些精彩。

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现实魅力。

曾经有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在编制《青少年中国历史知识现状》专项调查中指出“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使许多孩子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是“某种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使历史 “死”而复“活”呢?这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中包含了课堂生活,从而对历史课堂产生一种亲近感。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强调:“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的根基在于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成为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的“象牙塔”。而新课程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平台,新课程体系摈弃了传统的课程视野,建构基于生活世界的教育学,提出教育就是对生活的对话、体验、理解。

如何才能使历史走向“生活化”?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

式和事务分离开来。”很明显,他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历史教学必须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拓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并能很好的实现对课堂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如胡老师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时,他说:面对“当时主张用直接发放救济款的方式进行救济,认为用投资工程的方式进行救济国家投入太多,会加重经济危机”的说法,罗斯福说了这样一段话:“政府为兴建公共工程而付出的工资花在全国的商店里,经过商店又到批发商那里,通过批发商付给工厂,通过工厂付给劳动者工资,通过他们又花在商店里。商业活动的轮子又运转起来,火车又上了轨道”。再联系到2008年为了克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我们政府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长沙旧城区的改造和扩建、地铁工程的建设等等)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历史课堂不再枯燥,使学生真正觉得历史不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没有用的学科,从而增加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他们才会热情的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总之,“三生”课堂,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历史课堂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历史搜寻中引发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拨动学生的心弦演奏多彩的生命时,学生才会真正热爱历史老师和历史课堂,才会真正热爱历史和生命。

【参考书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5期

《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新世纪教育启示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高中政治虽然属于文科,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学生若想学好政治,必须每节课都能够学有所获,每节课都打好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更要做到高效。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经济、政治体制与国家政治为主,尤其是哲学部分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无疑不具备构建高效政治课堂的基本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力求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通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中的《民主选举》这一内容时,笔者没有着急给学生讲解课本的基础知识,而是联系我国今年推广的基层民主选举,又举了村干部选举这一例子。随着我国基层民主的推广与健全,村干部选举已经走上法治化与规范化,基层民主选举已经成为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亮点之一,而且一些成年的学生已经参与过农村的基层选举,对这一内容更有切身的体会。

但是在农村基层选举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违规的情况,比如,一些村干部候选人进行拉票或者是贿选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民主的实施。不过一些村干部往往采取的是给选民一些小恩惠,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村民自己的手中。当给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时,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共鸣,积极性也比较高。

二、提倡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掌控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课堂教学情况,但是随着高效课堂的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符合全新的课改理念。如果教师长期掌控课堂,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能较好的展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较好地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下降,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假学的情况。

鉴于这种问题的存在,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领的地位,然后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节内容时,笔者没有着急给学生讲解,而是提前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学方案,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是通过网络搜索等,掌握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这样无疑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能够较快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的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构建过程,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首先,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基本的认知规律,应该从简单的知识入手,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给学生启发,鼓励学生的探究,让学生最终获得知识的认知。

其次,教师要通过精心备课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四、设计合理而又流畅的教学流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流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生命线。所有的教学环节,理论论证最终都需要教学流程去真正的落实。笔者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流程设计上,主要遵循三点。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前面我们已经提高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环节去落实,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容易流于形式,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贯彻上,也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上等多个方面。

其次,教师要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艺术化地处理,比如,一堂课的导入,虽然导入方式有若干种,但是教师一定要进行斟酌,选择一种高效又恰当的放入方式。又如,教师在进行设问时,必须注意审问的艺术性和技巧,不要为问而问,应该问的恰当,让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通过深思熟虑,水到渠成的。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一节课都保持在高度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五、改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样不仅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也提高了评价的高效性。对于许多高中生而言,平时主要在学校环境中,对社会大环境了解并不多,许多教材的知识学生并不能较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许多地方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以分数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比较直观,也比较单调,因此我们强调通过综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才显得比较科学公正。

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今年推行课改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手段,力争做到评价的公正客观和全面性。当然,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处于摸索阶段,其评价也必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深化,需要教师做到与时俱进。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5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98

课堂效率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效率成为了教学重点。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较为陈旧,这无疑限制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对此,需要教师就课堂教学效率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不受重视

高中化学相比初中化学,其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有了阶梯式的递增,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同时,高中化学又是一门与实验息息相关的学科,基本上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而得来的。新课程实施之后,教材内容中实验教学部分的内容显著增加,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即使新课程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很多教师也并对实验教学引起应用的重视,仍然将化学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而这显然是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同样也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阻碍,并不利于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辅资料多而杂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辅助资料,如果单凭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高中化学尤为如此。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辅助资料不断练习以巩固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内容,但是这就催生了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数量类型很多,但实际很多有相似甚至重复的内容,多而杂的教辅资料不仅不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尤其是在高中学习时间比较紧张的环境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顾头不顾尾的现象,这样同样也是影响高中化学效率的外在问题。

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是高中自然学科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自然生物原理的基础学科,通过学习化学学生可以对生物构成、自然现象的形成、地质构造、生命起源等知识有科学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习化学、理解化学、掌握化学。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对化学有更为深入的认知,而不只是停留在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生物反应等理论上,这无疑是新课程之后对化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体现高效化学教学的标志。

三、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一)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

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师应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当作课堂重点,而不是把教材所规定的教学要求作为课堂教学方针。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知识是不理解的,有哪些知识又是学生完全掌握的。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无疑会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避免出现本来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教师还是在重复讲解,而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却一笔得当,以此促使高中化学课堂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效率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还是在学习方式上。正如物理学上功的消耗,不同的运动模式在相同的时间内所消耗的功是不同的,化学学习同样如此。因此,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还是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有效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一方面不仅需要高中化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一定的创新思维。首先,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基础,就很难探索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化学知识的规律,有多缺乏经验的教师就是照本宣科,甚至有的教师基本上就依靠教辅资料,一旦没有教辅完全就无法讲完一堂课。其次,创新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化学知识是许多优秀的化学家实践得出的理论,其科学性也是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如果将这些既定且晦涩的知识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和学习就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思维做出有效引导,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之后非常突出的一项教育内容,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这也是改善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有效举措。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实验较多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通过实验很多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为直观的理解,而不是看着公式和元素不断“脑补”。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化学反应的实验中,通过不同元素的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各种各样的。此时,教师就不应将教材上的化学结果作为唯一标准,应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之间所得到的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一旦人对一项事物有了积极性,其投入的心思和经历也会随之上升,这在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4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分析繁琐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丰富课堂内容、变化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作 者:彭欣欣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中学,江苏,吴江,215228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灵活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必然的要求,而课堂效益的提高则取决于课前备课是否有效。有效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唯一途径。

新课程有效备课高效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也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较多的低效和无效的行为,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无效备课,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也严重制约了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探讨和反思高中历史有效备课,对促进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追求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备目标定位: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所谓契合点,即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相吻合。目标规范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目标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调整,目标引领着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激励。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反映教学理念的诉求。学以应考是一种功利的诉求;学以致用是一种实用的诉求;学贵求是是一种开放的诉求。不同的诉求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练习、反馈、矫正、激励是保证教学达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动是落实教学达成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与达成需两手抓,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有效备课的契合点。

二、备情境创设: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是高效课堂的重点

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道,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内核,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创设独特的教学情境,唤起共鸣、激发潜能,使“问题情境”与“学习情感”共振,以期实现有效教学的最大化。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大多处于创意不错,开发不足的处境。因为备课时往往忽视了“情境”与“情感”交汇和共鸣。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研究表明,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

三、备活动设计: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有效备课的核心是设计教学活动和营造课堂氛围。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为思维活跃,氛围热烈的课给人激情;死气沉沉、闷声不语的课让人压抑;慷慨激昂,滔滔不绝的课使人紧张。教学活动要靠教师设计、学生参与、互动来完成。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由单向、被动活动变成多向、主动活动,更让学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真正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力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有效的课堂活动都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因为,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唤醒意识,才能激活思维,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四、备学法指导: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是高效课堂的手段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法指导,究其原因,一是没空,时间紧不如抓讲解;二是不为,见效慢不如抓训练;三是无法,要效果不如多念念。教师本身就缺少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怎样去指导学生?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模仿,从而感悟方法的妙处。在事例研讨中,完成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的要求,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感悟。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首先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结构的连结点。时代是具体指哪个历史时期?变革的主题是什么?推动变革人物是谁?变革的措施、作用、评价?变革是什么意思?变的方向?革的对象?变的动力?变的条件?其次由课题剖析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训练检测手段,评价学习效果,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

五、备课堂讨论: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是高效课堂的归宿

课堂讨论几乎是所有“优质课”大赛中“出彩”的地方。但如何设计出有份量且适宜于学生讨论的问题,却是件困难的事。如何把讨论引向深处,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讨论重在问题适宜,让同学们有话可说;讨论贵在问题适度,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讨论贵在问题适切,让学生感到兴奋;讨论贵在问题适当,让学生收获成就。激发课堂讨论的兴奋点,关键是选择“适宜”与“生成”的问题条件,一是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二是问题设计适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让学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谦虚地复述别人的主张。讨论难在观点“生成”,即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引领、启发、思考、感悟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

六、备课后反思: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是高效课堂的再生

于漪、魏书生等名师们的教学艺术,可谓是炉火纯青,但教学却常教常新。他们每教完一节课,总会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学生,把问题与思考相磨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因而在有效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所谓“磨合”,是指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的“磨合”;“融合”是指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长才干;磨合之中见灵气,融合之中显智慧。“磨合”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更是教师有效成长的快捷方式。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磨合”,才能“融合”出人生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教学活动是目的性、针对性、具体性和灵活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简单的学习、机械的摩仿、被动的反思、违心的叙事、虚假的研究、作秀的表演、都不可能“磨合”出生成的智慧,都不可能“融合”为真正的实体。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的感悟,教学机智的灵动,教学风格的修炼,都需要课后认真反思,达到“磨合”与“融合”的升华,实现高效课堂的可持续再生。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6

【摘要】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理解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特点,从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主动;自主;合作;文本;氛围

新的时代发展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社会的进步让每一位社会民众对“与时俱进”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认识。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填鸭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之中以高质保量的教学工作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即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每分每秒的时间,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之中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学习。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

(三)学生合作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合作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一)提高文本素质

何谓文本素质?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和科学有效施教的能力。要让语文课生机勃勃,体现其固有的灵性,关联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而决定教师文本素质高低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阅读视野则是最基本的要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面浩瀚,才能任船儿逍遥飞渡。教每篇课文前,教师除了要认真研读文本外,还要将阅读区间扩大到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著作、背景资料等。比如讲《师说》,就应该读一读韩愈的生平传记,体悟其“不顾流俗”的勇气与执著于理想的精神,才能真正萃取《师说》的精髓。讲《赤壁赋》,就应该读《苏东坡突围》,感受苏轼那豁达乐观的心胸,了解他一生的起承转合。

教学目标是分层的,学科教学有宏观目标,教学单元有中观目标,每一篇课文的目标设定应该是有链接关系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的。例如文言文教学。“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特殊句式”的字样常常出现在教案中,掌握哪些特殊句式并没有确指。

(二)营造教学氛围

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多种要素,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要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才能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W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培养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根据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发现,要将瞬时或短时记忆延长为长时记忆,可以通过六种渠道达成目标,所以尽可能的用丰富有效地课堂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利用听、说、读、写、演等形式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当堂达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四)运用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教学手段,它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为许多教师所接受和实施。良好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鉴赏情境,并在音乐与画面的推动下,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雷雨》的教学中,“雷声”的出现,《再别康桥》教学中,康桥美丽风光的重现,都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7

一、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在能够支持儿童数学学习的同时, 它也应该是现实的.没有现实的情境也就不存在现实的数学现象了.现实的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验, 同时能帮助儿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而不是脱离生活实际存在的.例如, 《比的意义》教学时, 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首先, 我给学生出示了10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 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 大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两个长方形 (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比均为“黄金分割比”) .正当同学们为彼此之间的不谋而合而倍感费解时, 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如下的数学典故:早在1000多年前,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选择的结果与同学们的惊人的相似.这时, 同学们纷纷产生了以下的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长方形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呢?其中蕴含怎样的奥秘呢?于是, 我趁机引入: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 一起走进“比”的世界.就这样, 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 一个简短的科学典故, 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感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 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 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好教材, 用活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基本素质, 我们应该适时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乘法估算”时,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 求出近似数, 再估算.我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 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 每份n元, 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 (10×10=100) 元, 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 有一名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 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争执中, 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这样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已不是课本中枯燥而抽象的知识, 而是变得很有趣味性和现实性,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编题的操作, 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 在教学课堂练习:“树上有17只小鸟, 飞走了8只, 还剩几只?”我先用幻灯演示两个已知条件的图片, 同时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教师提问:谁能给这两个已知条件提个问题?再提问: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是一道什么题?这样很自然地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应用题.接着, 教师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并且通过联想, 让学生用学具摆出来.这样借助操作活动, 转化为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 借助语言表达, 使思维进一步条理化、概括化、精确化, 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使学生便于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其次, 小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才能促进他们从操作中去思维, 分析, 综合, 抽象, 概括, 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教学“9的组成”, 我先让学生拿出9根小木棍, 分成两堆.提问:“9能分成几和几?”使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一边分一边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并且指导学生做到手、脑、眼、口同时并用, 调动多种感官, 进行有序思维.最后, 归纳出9的组成.这样充分运用学具, 让学生边动手、边思维、边动口, 用操作启发思维, 用思维指导操作, 并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 学生对9的组成既能加深理解, 又能牢固掌握.

四、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如《平均数》的课堂教学中我从游戏开始, 游戏过程中, 学生自己提出了关于比赛成绩统计的问题, 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讨论交流有什么办法能解决成绩计算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刚刚上课时同学就被游戏吸引了, 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现在发现了成绩统计的问题, 眼里的期盼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希望公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帮自己的队伍赢得比赛.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在表达方法、语言组织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单就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而言, 足以证明这样的教学策略最起码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孩子们在下课时表现出平时少有的对课堂的恋恋不舍, 对比赛过程的争执, 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讨论, 那种兴奋的状态, 渴望继续的意愿, 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8

课程改革教学理念自主学习高效课堂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践了几年时间,其先进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关注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而没有把重点放到对学生的关注上,这种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势在必行。教师如何逐步构建起符合课改理念的高效课堂呢,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呢?

一、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者,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首先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尽快接受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同时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一些教育设施先进的地区,教师要学会熟练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同时,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要在课堂上做好角色的转变,既要是课堂的驾驭者,又要是课堂的设计者,既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构建高效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又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真正的高效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应该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學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

同时,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想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能够熟练自如的掌握,必须在课堂以外多下工夫,不断深入了解课程理念,研究新教材知识,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知识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引入一些时尚美文的东西,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解单词honor时,给学生一个谚语:A fair death honors the whole life(死得其所,流芳百世),学生立刻就对这一单词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教师要有效地引导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也应该充分的把握每一节课的设计。因此,对于新课程高效课堂的打造,教师必须针对课程理念和教材知识进行充分地备课,如果不去分析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去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那么构建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谈不上艺术性和技巧性。例如,笔者在讲授教材模块五第二单元Project: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时,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英文歌曲Heal the World(《保护世界》),激发起学生对保护世界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笔者在讲解高中阶段的难点知识-虚拟语气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用漂亮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给床在容易接受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虚拟语气的“虚拟性”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先让学生看一幅漂亮女孩的照片,然后请一位学生回答:The girl is sobeautiful. I wish she would be my girl friend some day.(她如此漂亮,我希望有一天她成为我的女朋友)。又如,给学生出示许多钱和一栋漂亮的房子,引导学生回答:If I had a lot of money, I would buy a villa.(如果我有许多钱,我就买一栋大别墅),这样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会主动思考所学知识。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观点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角色。作为语言教学,对于英语的学习,要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如果英语课堂只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把备学生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该确保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语言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和听力水平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程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凭借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讲解知识,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笔者在讲解模块六第三单元的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时让学生阅读笑话,然后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一开始就对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展示相关的图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教学方法是不被看好的,认为挤占了课堂教学时间。

同时,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展示手段先进的特点。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每节课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而且要费尽心思给学生多一些习题,但是毕竟一堂课依靠书写展现给学生的知识量是有限的,由于展现手法的单一性,让学生被动接受,兴趣并不大,而且书写的东西只有一次性使用,不能反复利用,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因此,随着新课的改革的进行,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把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实在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对于教师而言,只有运用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真正实现英语课堂的高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篇9

课题组学习资料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二)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图示。

(三)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五)必修课程(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几个方面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发展打下基础。必修课可在高一全学年及高二上的前半学期连续的五个阶段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六)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

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七)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最基本学业,达到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

(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就业的需要或所报考学校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水平层次,选修有关课程。

学生修满必修课10学分后,可以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门,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学分,共获得1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达到第二水平层次的学生,从自己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发,或根据某些院校、专业招考和某些单位招聘的要求,可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门课,获得24学分,达到最高学分数。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一、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1.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5.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

6.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7.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8.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9.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10.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

1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2.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1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4.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2.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3.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4.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

5.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7.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8.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

9.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10.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11.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课程,选修课内容和名称可由各校自定。附录四《关于选修课程的建议》,列举了五个系列中一部分选修课程,以供参考。

诗歌与散文

1.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6.本系列可开设若干选修课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包括《中国古代诗词曲鉴赏》或《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元曲鉴赏》、《唐宋散文鉴赏》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包括《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朱自清散文鉴赏》、《鲁迅杂文鉴赏》、《徐志摩诗歌鉴赏》等)、《外国诗歌散文鉴赏》(包括《普希金诗歌鉴赏》、《泰戈尔诗歌散文鉴赏》等)。

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和容纳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多元文化,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分辨精华和糟粕,作出恰当的评价。

2.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5.组织学生剧社、小说研究会等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写作小说、戏剧作品,进行交流,吸收他人的合理意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7.本系列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如:《中外小说选篇鉴赏》、《中国现当代小说戏剧鉴赏》、《中外戏剧选篇鉴赏》、《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包括《红楼梦》、《牡丹亭》、《呐喊》等)。

新闻与传记

1.关注社会发展,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阅读新闻类作品,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并能辨析所读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3.知道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及功用。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

6.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充分地搜集资料,对所占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加以核实,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筛选、剪裁,按照不同体裁的要求,摹仿典范作品,尝试新闻、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等文体的写作。

7.本系列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如:《新闻通讯的阅读和写作》、《传记专书精读》(包括《〈史记〉选读》、《〈托尔斯泰传〉精读》等)。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

1.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2.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了解所学的应用文的性质、用途、特点和写作要领。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3.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能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描绘,注意表达效果。学习演讲与辩论,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4.阅读语言文字著作,学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有兴趣探索语言文字方面的规律和问题。5.掌握语言文字法规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观察和思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

6.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习对语句的锤炼,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

7.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学会用现代化手段处理语言文字,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收发电子邮件,制作个人网页和多媒体电子演示文稿。8.本系列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如:《语言文字专题》、《语言文字规范化》、《演讲与辩论》、《自然科学论著选读》。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知道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5.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6.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7.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8.本系列可以开设若干选修课程,文化论著选读方面,如:《中外文化论著选读》、《先秦诸子论著选读》、《文化论著专书精读》(包括《〈论语选读〉》、《〈孟子〉选读》、《〈老子〉选读》、《〈庄子〉选读》、〈〈〈孙子〉选读〉〉、《〈荀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歌德谈话录〉选读》等);文化问题探究方面,如:《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全面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标。

(三)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四)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积极而慎重地规划、开设选修课,用好用足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五)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

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学校可以根据必修课程两个系列的目标,组织各个模块的内容,实施教学。

阅读与鉴赏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

1.阅读理论类文本,着重思考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2.阅读实用类文本,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3.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4.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

5.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诗词曲格律知识,只用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不列入考试范围。

6.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可适当点拨。教师对文言常识作必要的讲解,要注意“少而精”,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7.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8.根据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向学生推荐难易程度相当、文化品位高的读物。

9.提倡分享与合作,鼓励开展多种活动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如写书评、读后感、角色扮演,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思想火花,提高阅读能力。

表达与交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普遍的现代社会,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在共同所处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互相尊重、善解人意、谈吐文雅等;重视在各种交际实践中学会口语交际,教师应为学生的口语实践提供具体指导。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2.根据预定的写作目的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纸、期刊、文件、网络、影视、录像、录音、照片及口述记录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3. 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文字加工和简单的美术编辑,编成文集。

4.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电脑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5.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六)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

开设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有必要根据所具备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按照相关的课程目标开设选修课。

1、选修课的设计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修课的设计,还必须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出发,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学校。有两种情况的选修课可以首先列入计划:一是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课程,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二是学校和所在地区具有某种特殊条件,或者教师具有某些特长,可以以这些优势为生长点,建设本校的特色课。

2、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选修课,仍然有可能出现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和选择之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因为学生对所开设的选修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未必完全了解。所以在学生选课时,有必要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

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所开设的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选择”的重要性。选课,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学习如何规划人生。教师应该认真准备,做好选修课的介绍。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主权。学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识自己并综合考虑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权衡轻重,决定取舍。

3、选修课的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和必修课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

选修课的教学应注意:

(1)认真研究课程目标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的特点而造成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

(2)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要防止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的倾向。

(3)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教师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能简单地移植外校的课程。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4)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此等等。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4、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

诗歌与散文

(1)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2)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3)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4)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5)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6)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7)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8)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小说与戏剧

(1)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2)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结合观摩剧、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剧场的戏剧演出、有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品。

(3)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4)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5)通过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6)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新闻与传记

(1)阅读即时性新闻和典型性新闻作品相结合,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

(2)新闻阅读与新闻写作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具体要求。(3)对典型性新闻作品的学习,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4)新闻与传记的写作应从浅易入手,就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尝试习作。也可以从写新闻评述、综述,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5)在新闻与传记的习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上网检索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

(1)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拓展视野和应用范围,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和整合,逐步提高提取信息的速度。在跨领域学习中,要关注语言文字方面的目标。(2)指导学生阅读规范的应用文,明了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语言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

(3)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方法,认识、分析有关的语言问题。

(4)重视调查、分析、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展开专题研究;鼓励学生参加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访问专家学者。(5)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现象和所阅读的各种文章中认识思维规律,并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注重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注意用语文课程中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6)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学做节目主持人、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

(7)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又需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养成严谨、虚心、求实的作风。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交流阅读体会,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应指导学生领会精神,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纠缠枝节问题,深究微言大义。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2)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考察文化问题,学习对身边的这类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

(3)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结果应该切合实际,不能盲目拔高目标。

(4)这里“探究”的范围应是古今中外的文化问题。其他领域的探究学习中,撰写考察报告、论文之类涉及语文的活动,属于语文“应用”的范畴。进行文化问题的探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5)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梳理材料,学习文化问题探究的方法,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能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不足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4.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原则上讲,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选修课的评价,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要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订评价方案,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使评价更富实效。

5.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书面的语文考试较适合于评价认知水平,观察活动较适合于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记录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作为评价的重点。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二)必修课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对理论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阐发与实证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评估文本的理论自足性;能否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研读文本、评述作者的思想。对有持之有故的独特见解,应在评价中予以鼓励。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结合不同文体特征进行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以及动用有关资料阐发作品的能力。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对理论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是否认识到理论类文本的作用与价值;是否能有意识地通过议论类文本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议论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对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是否认识到实用类文本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是否理解实用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能根据要求完成基本的实用文写作。

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对具备良好口语交际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是否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选修课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1)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2)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

(3)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

(4)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评价其成果的水平。

2.小说与戏剧

(1)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2)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具体的感受,能否在阅读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3)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对白独白背诵、戏曲演唱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小说戏剧鉴赏水平。

(4)在小说戏剧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评价其成果的水平。

3.新闻与传记

(1)评价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大他们的阅读量。

(2)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多种形式写作简短的新闻。

(3)新闻写作的评价,重在基本格式要求的掌握和良好文风(如真实有据、拒绝低级趣味、反对虚假新闻等)的提倡,并关注其效果反馈。

(4)传记习作的评价应关注内容的真实,文字的生动,以及是否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4.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

(1)注意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认识和对语言发展变化的理解,以及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根据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应用态度和必备的理解表达能力。如应用表达可信负责,材料翔实,努力加强针对性,讲究语言艺术,注重实用效果。

(3)考察学生发现他人语言表达的语法规范、逻辑层次和修辞效果的敏感性,以及考察学生对自己语言表达中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关注程度。语法、修辞、逻辑内容的考察,以实际应用效果为主。

(4)观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现象、问题的敏锐性和探究兴趣。考察其是否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5.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也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评价。

(2)评价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3)评价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活动中的表现。

(4)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

(二)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

(六)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七)教材应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八)教材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九)必修课教材,可以是一册对应一个课程模块,以某一方面的阅读内容(现代文、文言文、文学作品)为侧重点,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也可以按这几方面的内容分系列编成若干册,供学校在教学中自行组合成五个模块。

(十)选修课教材,可以根据相关课程目标,选择一方面的内容编写,也可以由学校选用现成的图书作教材。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会有差别的,可能是拥有资源的量的差别,也可能是资源种类的差别。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五)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一

常见文言词

(一)实词(120个)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二)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附录二

古诗文诵读篇目

(一)古文(10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陈情表 李 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王 勃 师说 韩 愈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前赤壁赋 苏 轼

(二)诗词曲(30篇)

氓 《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 原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 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 潜 山居秋暝 王 维 蜀道难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兵车行 杜 甫 蜀相 杜 甫 客至 杜 甫 登高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 牧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 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 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 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 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 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 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注:以上篇目推荐给学生诵读,不一定都选作课文。白话诗文诵读篇目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附录三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鍾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附录四

关于选修课程的建议

选修课程,要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课程目标,逐步加以建设。

选修课的内容,可以是比较宽泛的,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外小说名作选读”,这样的课程有利于使课内的学习扩展、延伸到课外,学生在课内学到某一作者著作的选篇,产生兴趣后,课外再去阅读全书,或者产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全部著作的愿望,进行更系统的阅读。也可以选择一本书或某一个时期、某一位作者的著作,如红楼梦”“史记选”,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阅读。一个人能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深入地读好甚至读通一两本书,可能会终身受益。

上一篇:简历上的自我描述下一篇:民间公益机构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