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2024-10-16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共12篇)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职责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让课堂“不同凡响”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具有课程导入的技能。然而,教师要想将课程导入技能的应用得心应手,就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日常注意积累,对教材理解透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导入在课程开始时的重要作用。

一、课程导入的作用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好的课程导入如同纽带,把老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如同前奏,对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加以预示;如同旗帜,对学生的思维方向加以引导。

1.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快速的课程导入可以收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它不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能在上课开始时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无疑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这就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很好的开端。

3. 发散学生的思维

创新的课程导入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 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成功的课程导入能迅速营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融洽的氛围里,就会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达到明确学习目的的效果。

二、课程导入的具体方法

1. 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教师可以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进行课程的导入。这种课程导入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新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克服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这样,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相对就比较轻松。例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 可以通过学习过的Cl2、Br2、I2这三种单质分别与水、氢氧化钠,以及这几种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提出问题,这几种单质在发生反应时性质有哪些相似之处?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应该怎样排列?这些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是如何的?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通过以上问题的总结就可以得出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开始时,可以通过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复习初中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氧化铜、氢气分别发生的是何种反应?其中元素化合价是怎样的?自然引入到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上来。通过复习旧知识,综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这种方法能够顺利地进行课程导入。

2. 通过实验进行导入

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进行课程的导入是一种好的方法。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时,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清水变牛奶、红酒变白酒等。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首先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取三分之一试管滴有酚酞的水,在水上再加入三分之一的苯,然后切取一小块金属钠并擦干煤油,放入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会处于两种液体之间并且上下跳动?为什么水会变红?从而引出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课程导入,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 用化学史料进行课程导入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面,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学史料进行课程导入,让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有助于知识形成的科学方法。如果教师把讲课内容结合化学史料,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一节的开始,讲述:我国在商代时就出现了青铜器,但到了秦代末期才出现铁器,而Na, K, Mg, Al这些金属在19世纪末才被制取出来,拿破仑出征俄罗斯时旗帜上的“银”鹰实际上是铝制的,拿破仑饮酒用的酒杯用铝杯,却不用金杯、银杯。原因是那时铝比金银这些贵金属都要贵重,可以究其原因,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4. 利用悬念进行课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就不会有著名的“牛顿力学定律”。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课程导入时,创新地提出一些问题是设计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没有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典型的问题往往能够迅速发散学生思维,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获得良好的导入效果。

5. 创设情境进行课程导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要使大脑皮层出现兴奋中心,莫过于使其身临其境或模拟真实场景。教师的课堂情境创设也显得尤为重要,创设得好,就会吸引学生进入其中,燃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教学目的。

三、运用课程导入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确定导入方法,忌故弄玄虚。

2. 依据教学要求来准备素材,忌哗众取宠。

3. 将所需的素材进行编排,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忌粗制滥造。

4. 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具和方式,如多媒体等,忌生搬硬套。

5. 考虑到对已有知识的学习程度,对知识的拓展范围要恰到好处,新旧知识点的衔接要恰当,忌前后脱节。

6. 运用趣味实验悬念导入或者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时,要及时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转移到新课学习上,忌喧宾夺主。

总而言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课程的导入方式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使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学到何种程度,才能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2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优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即根据所学内容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巧用实验方法去探究各种情境事件,能有效激活化学的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它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节课中,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演示实验验证法,而我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来处理。上课前教师首先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对于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 验检验。学生们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1)石蕊(2)酚酞(3)Na2CO3溶液(4)BaCl2溶液(5)CuSO4溶液(6)FeCl3溶液(8)Zn(9)PH试纸(10)CuO(11)Cu(OH)2等等。可见,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它一方面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策略一 增强实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径。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先表演一小魔术:在黑板上挂一张“空”的白纸,当依次向纸上喷洒无色溶液A(水)B(氢氧化钠溶液)后,一朵娇艳的红色玫瑰赫然出现。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继续喷洒无色溶液C(稀盐酸),“玫瑰不见了,不见了,太神奇了”。在整个魔术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观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这样将发现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或者改变组织形式,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自我去探索,动手动脑。选用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家庭小实验来探求、解决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怎样简单快速除去室内异味?麦收季节如何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如何防止家庭金属制品生锈?等等;实验用品尽量来源于生活:如用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吸管代替导管,玻璃杯代替集气瓶、烧杯等。在破除封建迷信,破译魔术现象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的神奇,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化学中研究生活。

2.策略二 提高实验可视性

在化学实验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其首要前提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CO2气体与NaOH溶液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1)利用指示剂变色呈现现象

(2)利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CO2气体量改变,引起气压变化呈现现象。猜想是否可行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OH为碱,其溶液显碱性;Na2CO3为盐类物质,其溶液也显碱性。从而否定猜想(1)

讨论后,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

经过分组实验,得出以下实验现象:

方案一:试管内液面上升;方案二:气球胀大;方案三:红墨水向右移动; 方案四:烧杯中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且变成红色; 由以上现象确定猜想(2)可行。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有同学提出质疑:以上现象是否因为CO2气体溶于水而产生?

经过讨论,同学一致认为应在每一实验方案中增加C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从而使实验探究方案更严密。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同学们将此探究方案类推至SO2与NaOH溶液、KOH溶液等反应。

有些实验可将部分实验的器材的外观加以改变,使其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如将铁片、镁带、铜片剪成元素符号形状放入培养皿中与酸反应,通过投影仪将其放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会感知,会观察,会表达。3.策略三 强化实验的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之中,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拓宽实验的时间,将实验下行到课外。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提出猜想:厨房里的食醋也是酸的,它是否也能象稀盐酸、稀硫酸那样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部分盐(尤其是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针对这一猜想,我布置学生利用家里的食醋及相关生活日用品,如:细铁丝、带锈铁钉、干电池的锌皮、大理石块、食盐、碱面、鸡蛋皮等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总结出食醋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稀硫酸相似。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利用食醋可以除去水垢。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安全性高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放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小组,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4.策略四 探索实验最优化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实验方法需要创新而且可以创新,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我曾经对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三个实验班的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方面,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探究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且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现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能够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更有部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曾主动做过这类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实验探究教学”更是下足了功夫。我认为,“实验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要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既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2013年10月10日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1—4 [2]杨 洁,张善培. 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3]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参考2007.5 25—26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3

关键词:化学课外实验;功能;形式;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若能合理、有效开展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这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和培养科学素养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课外实验的功能

“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能面面俱到,所以,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是将义务教育的化学课堂延伸的一种途径。

1、激趣功能——让学生学习化学始终兴趣盎然

初三化学作为启蒙式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学习动机不够成熟,学习化学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一旦感到枯燥乏味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课外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课外实验可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实际、需要。从兴趣出发,让课外实验的开展,去激励他们不断的探索与求知。

2、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但仍有许多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一切都感兴趣,充满好奇。但是,他们心智还不成熟,知识不足,分辨能力差,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如果不用有意义的、健康的活动去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他们在课外有时就会无所事事,就可能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课外实验能够把他们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通过课外实验去占领和引导他们的课外生活,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3、培养功能——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化学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这块天地里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发展个性的极好形式。课外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课外时间得到全面发展,还有,化学学习的特点是探究,而探究的主要手段是实验。课外实验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实事求是、严瑾认真的科学态度、动手动脑、交流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以实验探究为载体,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化学课外实验开展的两种主要形式

1、小组课外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是学生课外实验的主要形式。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远近,按照就近自愿组合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3—5人,并推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召集、协调开展课外实验。小组课外实验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进行。每小组在课外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各小组制定出计划,在征得同意后方可开展实验。学生在课外实验时,要求是在:有组织、有纪律、条理性、科学性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课外实验后,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各小组总结、交流、评价、反思,保证课外实验开展的效果。

2、个人课外实验

个人课外实验主要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里单独进行的家庭小实验。其作用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人生活,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践、利用所学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独立能力。

三、课外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化学课外实验不单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学会 “准备——实验——记录——分析——交流——总结——反思”等探究过程。所以,开展化学课外实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内容的选择要合理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实验的内容时,一要考虑趣味性,要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该实验;二要考虑科学性、渐进性、实用性、探究性、创造性,要让完成的课外实验有着价值;三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那些,仪器和药品能就地取材,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完成。四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尽可能同步,如探究蜡烛和蜡烛的燃烧、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电解水、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区分氮、磷、钾肥、自制酸碱指示剂等,都应在相应的知识学习后进行。

2、构建民主的探究性氛围

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化学课外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但不同的学生在能力、经验、思考问题等方面有着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实验时,要注意让各小组营造宽松、民主、活泼、自由的气氛,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只是组内某个学生说了算,不能只是“尖子生”说了算。发扬民主,共同探讨,共同完成,是小组课外实验所必须的。要让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共同体验、取长补短、共享成功。

3、及时评价、总结、交流与反思

一次化学课外实验开展后,教师应根据实验的内容,及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课外实验进行总结与评价,交流与反思。在评价与总结时,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和成果,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获得喜悦与鼓舞,激励他们以后的学习。在交流与反思中,引导学生注意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共享探究成果的同时,注意找出自己在课外实验中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反思不足,交流所得,使每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外实验中得以锻炼成长。

4、注意化学课外实验的安全

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的安全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麻痹。对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的安全问题,教师要有预见性、针对性。实验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醒,如交通、用火、水电,不要打闹,遇事冷静、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和步骤等。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开展,应立足实际,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天空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去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化学课外实验能让学生在快乐中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发展自我,提升科学素养。开展好化学课外实验,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在化学学科教育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4

一、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每一个理论和定律都是化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和归纳出来的, 同样只有经过实验探索和检验, 才能深刻理解化学定律、应用化学理论。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和进步, 实验方法都是化学必不可缺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中以科学探究为突破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先进的学习方式, 而化学实验, 就是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是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化学实验实践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通过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重点。化学特别重视观察和实验, 通过实验和对实验对象的观察、分析等, 可以有趣地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在趣味和探究中获得化学知识。通过动手试验, 能够把化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 逐步提高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化学实验实践, 让学生在实验印证想象的过程中, 直觉地去思考、去猜想、去假设, 然后经过逻辑推理, 去动手实验, 以证明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是正确的, 这种不断反复的思考、猜想、推理、假设和实验,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式

改革的重要特征即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科学探究的展开。所以, 为了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功用, 我们对实验方式进行了优化, 方法如下:

1. 为了节省实验用品和时间, 降低试

验成本, 减少废弃物和化学污染, 我们把一些实验转化成微型实验, 寻求一种“绿色化学”教学方式。如在做二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氯气的制备和性质、铜和浓硫酸反应等的学生分组实验时, 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采用微型实验大大减少药品的使用量, 又能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 减少污染, 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

2.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

现象, 培养一种科学探究式的思维方法, 我们将一些验证性质的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会为学生设置一些实验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望, 又很好地学到了知识。

如讲授原电池时的教学程序:

实验探究:

(1) 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2) 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3) 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计, 让学生认真观察, 回答实验现象和实验问题。

(1) 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 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该体系中, 电子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3) 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 插入稀硫酸中, Cu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4) 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

(5) 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什么装置?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6) 为什么有的同学实验中看到锌片上也有一些小气泡产生?

借助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从而突破难点。

3. 重视多媒体技术教学。由于高中化

学实验器械和技术的原因, 很多实验我们不能去实践, 所以很多实验我们只能看到宏观的现象, 无法了解微观变化。而很多实验也是无法解释清楚的, 学生只凭想象和推测, 很难建立正确完整的微观世界示意图。但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大的模拟功能, 就可以把微观变化的运动轨迹形象化、清晰化, 以生动的画面和色彩逼真地演化出来, 用完整的视觉引导, 让学生能将微观世界的细微变化在脑中建立一个动态世界。有些化学实验试剂可能有毒、易燃或者易爆, 实际做起来非常危险。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既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 节省实验用品, 还能排除实验危险性, 让多媒体动画模拟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但是动手实验, 不可偏废, 它仍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5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实验可以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还可以运用实验检验结论的合理性,并能从中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科学探究引入了化学课堂,力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这一途径,全面体现化学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1 人教社新、旧版化学教材中实验的变化

1.1 增加“探究性”实验栏目

较旧版教材,2007年版人教社高中化学新教材增加了“科学探究”实验栏目,并且比例较大,“科学探究”实验占实验总数的25%。新教材没有严格区分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在设置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提倡“以生为本”,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验、亲自体验的教学形式。教材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实验呈现方式,如:实验活动陈述式、实验情境创设式、激励质疑式、引导探究式、总结提炼式等,可见新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2 强调学生要更多的参与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作为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工具,更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重要动力[2]。旧教材在每个实验后面都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和解释,所以设置的表格非常少,而新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和数据必须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这说明新教材为了发挥实验在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采用预先设置大量过程性客观题的方式,“强制性”的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

1.3 新教材化学实验呈现鲜明的探究性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3]。旧版本教材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内容基本属于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中的实验则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不仅做到了探究性活动内容与知识内容结合,更加注意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探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例如: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旧版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制硝酸时,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同时避免污染,需要补充过量氧气,多次氧化NO、多次吸收。学生对此理解不深刻,印象肤浅。新教材将该实验更改为设计实验:提供一试管NO2气体,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通过该实验设计,对工业生产硝酸有哪些启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对原料(NO2)的充分利用、为保护环境要减少有害气体(NO)的排放等道理,还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2 实验设计与探究试题的特点

2.1 创设情境、体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纵观新课标高考中各省份的化学实验试题,多数以创设新颖情景为出题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数高考试题虽然取材于教材,但在药品使用、仪器拓展、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方面做了优化和创新,有时则是对教材上多个实验进行“组团”式考查(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实验题);二是关注实验过程的创新。如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的创新,实验途径及步骤的创新(如2008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测定铁元素含量、2009年探究碱式碳酸铜组成的两种方法)等;(化学教学论文 )三是大多数探究性试题的情景都是目前社会生活、科技、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中学化学知识考查不仅要有“知识性”、“学术性”,还要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2 考查基础、侧重综合

从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来看,所考查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中学最基础的内容依旧是考查的重点,但试题的综合性更强。考查要点包括重要物质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操作、重要仪器的使用等。命题经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将实验原理、计算、设计、评价、推断融合在其中,把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在新课标高考中定量实验更是高频考点。

2.3 重视能力、提高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中的实验题着重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1)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考查实验操作、仪器的选择与连接、局部装置的优化、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步骤的补充与设计等。在评价方面侧重考查局部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并进行改进,实验原理的评价,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等;(2)实验表达能力。命题人往往要求学生把设计目的、具体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叙述的有序性,为了完成某个操作需要几步进行,观察到某些实验现象,要把每一步叙述到位,如检查气密性,一般要有构造密闭体系、改变压强、产生相关现象、得出结论四步。二是要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叙述,杜绝使用口头语,如“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不能说成“加入二氧化硫气体”;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应为“溶液变浑浊”,而不能表述成“溶液变白”;(3)计算能力。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定量实验是考查的高频考点。考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据的测量→数据的处理→得出结论”型;二是“给出数据→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型。无论是哪种题型都可能会涉及数据的处理和对计算能力的考查。

3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的解题策略

3.1 思考问题的顺序

1)思考实验考察的核心问题。如为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实验路线、方法是否恰当;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所选用药品与仪器是否简单合理;实验现象是否直观、明显(是否有干扰);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2)思考常规实验操作。回顾与本实验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存放、环保、安全等问题,还要注意实验的具体目的:是否需驱赶空气装置、需防止空气中的CO2、H2O进入装置等具体问题。

3)思考常规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干燥、净化、除杂)→主体实验装置→尾气处理。有些实验还需要增加驱赶空气装置、防倒吸装置、防止空气中有关气体进入等装置。

4)思考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要求注意的相关问题。实验操作顺序一般为: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药品→进行实验。仪器连接一般按照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依装置的特点而定,然后装入药品进行后续操作。

5)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为了答题全面,回答实验现象时一般也是按照实验装置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

3.2 结合具体类型科学作答

1)物质制备型。单纯从应试角度来看,所见到的制备类实验,从左到右,一般会出现下列几部分装置:气体(物质)制备→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收集)→(净化)。括号中的装置不同的实验会有所取舍。遇到具体实验问题时,只要对照上述装置路线进行适当的取舍,就可以理清命题人的目的了。就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看,制备实验中实验装置除了上面这几部分基本装置外,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完美,经常出现改进、优化类装置,如水浴加热装置、防倒吸的装置、平衡压强的装置、不同气体充分混合装置、冷凝回流的装置、冷却收集的装置等。应该扎实地记住上面这几部分装置,当题中给出装置时,可以对照上述顺序把整套装置划分为几个模块,便于理清思路。当需要自己设计制备装置时,可以把它作为路线图,便于设计最佳的制备方案。物质的制备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起始物质到最终产物的实现可能存在多种途径,如何从这几种途径中选择最佳方案?关键是对制备原理的选择,此选择以原料和产物的性质为基础,以操作过程的简捷与可操作性为前提,以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出率为终极目标。

2)性质验证型。此类问题一般解题思路为:分析物质的结构确定所属类型→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利用反应产生的现象证明是否具备这样的`性质。此类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件限制型的,即对实验试剂、检验方法、实验装置做了限定,需要根据命题人的思路进行探究并作答。作为应试题目,限制型的题目是考查的重点;另一种是开放型的,即不论哪种实验方法只要能达到验证目的即可。解决限制型的试题首先要根据题设条件综合分析命题人的意图,弄清整体思路,然后再具体作答,切忌自己主观臆断,否则得到的答案往往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其次要注意验证某性质一般应通过某个具体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来达到验证目的,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验证的影响。如探究二氧化硫与过氧化钠的反应: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于是可以推测二氧化硫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但考虑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过氧化钠反应时还可能生成硫酸钠,因此,就可以根据亚硫酸钠与硫酸钠的性质,设计合适的化学反应,从而验证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可能发生的反应。

3)定量探究型。定量实验的核心是“定量”,因而实验的设计应围绕定什么量、如何定量、如何精确定量等一系列问题设计简单定量实验方案。高中定量实验教学可分为定量验证和定量分析。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这类实验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属于定量验证类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已有的概念和相关的定义式,因此需要测定的目标量是十分明确的。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属于定量分析类实验,实验中实验原理的设计需要先找到合适的相关反应并确定计量关系,然后围绕实现实验原理、准确测量展开关于操作原理和仪器原理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定量探究实验的重点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分析要注意不仅要看数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还要就数据的测定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气体体积数据,在多个反应共存时,往往用守恒法或关系式法处理数据。

4)假设探究型。这类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提出若干假设(猜想部分),另一部分是对其中的某种假设做出验证(实验设计部分)。这类题集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检验、实验设计等于一身,综合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4个步骤,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主要由试题本身在题干中提出,而“猜想假设→科学探究→得出结论”3个步骤是学生作答的关键所在。

总之,开展化学实验教改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注入式向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式的转变[5]。新课改教科书中的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与探究性实验试题教学设计时,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2.

[2]江合佩。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2,(4):59-62.

[3]钱胜,冯红霞。浅谈当前“化学实验改进”的不良倾向[J].化学教育,2011,(1):60-62.

[4]周南华。浅谈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2,(10):37-38.

[5]徐琴。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2012,(6):4.

★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

★ 高中化学实验论文

★ Windows远程管理中常遇问题解决方案网络服务器

★ 高三化学实验分析及试题考测

★ 小学奥数试题解析之比例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具创新

G633.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进入试点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全面启动。

要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在教学活动中,用理论来解释、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充实、完善理论,确保两者的统一。然而彻底改变观念又谈何容易!因此,目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偏远地区。

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我必须要思考化学学科的特点,目前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种困难!

一、国内外中学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

《化学—一门实验科学》的问世,标志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由讲授走向科学探究。书中特别强调了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和体验化学知识的能力,使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真正体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在美国,将中学化学实验室和教室进行了合并,在实验中推演理念,在理念支撑下动手实验。课堂实验也主要采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工具。

英国中学化学实验室虽然没有和教室合并,但是他们实验室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实验教学更多的是围绕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而进行,实验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同时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二、 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研究现状

我国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几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化学实验学术化倾向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过分孤立地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忽视科学思维训练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二是验证性实验太多而探究性实验则相对较少;重视认识性结果,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三是缺乏实验教具的改进与创新,大部分学校的化学教师只是停留在演示实验上,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生自主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更应当考虑实验教具的创新以及实验过程的设计!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堂高水平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以及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①。因为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科学素養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都是建立在科学实践(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①。倘若化学课堂上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也不会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坚毅的科学品质。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都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的。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无论如何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都不过分;”那到底什么是以实验为基础?中学化学课堂应该如何理解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课堂改革呢?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中学化学实验应以探究活动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助,意在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家探究科学实验的过程。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的是多角度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具体包含: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学习化学。例如,通过探究NaCl溶液导电原因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电解质。

(2)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电解质的概念教学中加入电解质的概念的发展史,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

(3)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通过呈现难溶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对电解质的概念重新下定义,并试图让学生完善其性质及规律!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化学实验设计是有区别的。更要考虑实验教学创新和实验教具改进!而且在实验改进上遵循科学发展史,探究其科学本源(当然这对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要求较高),这样对孩子们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将至关重要!

四、基于化学史与创新实验教具的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李雪汀 1990-01-07 女 内蒙古丰镇人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7

示例:苏教版高中教材《化学1》专题4中学习了氨的溶解性极大的性质后, 设计了喷泉实验来探究。根据这一实验为基础, 设计出探究问题:比较氯化氢和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异。

一、比较式探究

所谓比较式实验探究, 指利用同一实验原理来设计两组及以上的实验, 在多个变量条件下, 只控制一个变量不同来进行实验探究, 根据现象差异来得出结论的方法。这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很好实验方法, 要尽可能控制好条件, 以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实验设计:

方案1:分别将集满氯化氢和氯气的试管同时倒置于水中, 观察试管中水上升的快慢和水量的多少。再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方案2:先在两个烧瓶内集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 按下图将气球倒放进烧瓶内。然后滴入水, 根据气球的大小和涨大的速度比较氯气和氯化氢的溶解性大小。

方案3:把两个烧瓶连通起来, 在两者的中间用油或有颜色的物质作标志, 分别滴入等量的水。通过标志的移动方向可得出二者溶解性的差异。

二、定量式探究

所谓定量式探究是指利用合适的测量仪器 (如:量筒、针筒、天平等) , 比较两组或多组对比实验中某一变量的不同, 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实验设计:

方案1:如下图所示。挤出预先吸入的等量水, 通过观察量筒中水量的减少定量地比较溶解性大小。

方案2:在两个相同的针筒内分别收集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 再分别吸入一定量的水, 观察针筒的回缩情况。根据针筒上的刻度判断出回缩量的大小, 从而得出二者溶解性的差异, 并且还可测出二者溶解度之比。

注意事项:

在进行定量实验时, 要充分考虑到试剂的量及其比例, 使选择的装置在实验数据控制的范围内 (如:滴入水的量和气体的量之比, 应根据溶解性大小作必要的计算, 然后求得最佳实验比) 。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8

然而, 全面审视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 就会发现, 不论中学教学如何改革, 演示实验仍然承载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学习规范操作、形成科学概学生知识视野, 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诱导发散, 拓宽思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将思维局限于模式化的框框中, 导致知识的负迁移或是形成思维惯性, 这会影响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 要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和变式问题训练, 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比较、多角度思考和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 加深对问题本质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问多解的发散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灵活性。例如, 一个30欧的电阻和一个60欧的电阻串联在9伏的电路中, 求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让学生结合欧姆定律解题, 也可以利用串联电阻具有分压的作用解题, 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多种解法。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 思路更加宽广, 自主创新的灵活性更强。

五、动手操作实践, 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条件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仅可以补充知识的不足, 而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念、揭示本质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等教学功能, 依旧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 因此, 其合理的部分仍需要在人类的教育史上经久传承, 只是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而改革。

一、新课程背景下,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的传承

任何改革都不是全盘否定, 新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在新课改背景下, 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除了需要坚持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安全性等基本要求外, 还必须传承其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功”这一章时, 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 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 谁的功率最大, 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三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 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 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教师在课堂自己演示, 枯燥讲解要好得多。

实践证明, 只有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动手动脑, 也就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标新立异。总之,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才能造就适合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张桂英】

验证性、示范性、思维性、主导性和简约性, 并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1. 传承演示实验的验证性, 与探究性互相补充。

演示实验按思维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验证型, 一种是探究型。

验证型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提出问题———猜想结论———分析原理———实验证明”的程序进行教学的。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可以先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相等吗?”, 然后猜想结论:参加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相等。再分析原理“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最后通过白磷的燃烧实验予以验证。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溶液的电解等。

探究型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为例, 先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吗?”然后进行设计实验, 可以是向水中和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石蕊或用湿润p H试纸等方法, 然后操作这些实验并加以分析, 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这种教学模式, 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有重要作用。

因此, 演示实验的教学应该以探究型和验证型相互借鉴, 互相补充, 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 强化演示实验的示范性, 与自主性互相补充。

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习题以及课外化学科技活动 (包括化学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等。各种方式的配合和运用, 对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 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是其他类型实验的基础。就其功能而言, 演示实验是达成三维目标, 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重要手段。虽然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独立完成的实验, 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独立观察能力等方面比演示实验见长, 但离开了教师的演示实验这个基础, 学生连规范的操作都不能掌握, 一切将成为空谈。

3. 突出演示实验的思维性, 与直观性相互补充。

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认识到物质的外在特征, 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教学中, 要借助演示实验生动、直观、鲜明的现象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序言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这节课的教学中, 除了演示教材中的碳酸氢铵受热分解、镁带燃烧、火柴燃烧产物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外, 还可以增加“玻璃棒点灯”、“雨落花红绿叶出”等几个趣味小实验。实验中的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 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 他们情绪高涨, 精神振奋, 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而演示实验结束后的归纳、总结、拓展和延伸在序言课中却显得不那么重要。

与序言课不同的是, 通常的演示实验教学, 应尽可能避免出现学生只“看热闹”的情况, 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去思考分析现象, 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用观察来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又用思维来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 以达到逐步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含硫火柴燃烧产物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中,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物质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经过学生深入思考后得出, 原来含硫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硫, 火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样,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4. 坚持演示实验的主导性, 但应让学生适当参与。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由学生操作。到底哪些实验适于教师演示, 应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实验的特点进行分析。一般来说, 那些操作简单、安全的、学生已经掌握基本要领的实验可由学生做;那些装置复杂、操作要求严格的实验, 学生做可能有危险的实验, 消耗试剂较多的实验, 以及对学生示范基本操作步骤的实验应由教师演示。

5. 追求演示实验的简约性, 但须保证应有的示范性。

简约性是演示实验的一项基本要求, 是实验改进的基本方向[2]。简约性好的演示实验因为仪器常见、操作简单, 可以节省宝贵的课上时间,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 能更多、更准确地把握实验所传递的信息, 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 实验的简约化还可以减少药品的损耗,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是实施“绿色”化学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 实验的简约性必须服务于它的教学功能, 满足示范性、科学性等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以确保教学效果。

例如, 演示H2还原Cu O的实验, 可以用向下排空法收集一试管H2, 试管口向下固定在铁架台上, 把烧红的铜丝稍待片刻, 刚变为黑色后, 立即伸入试管中, 马上可以看到黑色铜丝变为红色, 同时管壁有水珠出现。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 快而明显, 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 更加实用。而如果像教材中那样加热试管中的Cu O粉末并通入氢气, 试管底部常常渗进红色铜而很难清除, 且如果氢气不纯会产生爆炸的危险。

二、新课程背景下, 演示实验教学策略的改革与创新

任何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种进步, 一种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 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也需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1.为实现演示实验的功能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 而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但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 演示实验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教师做, 学生看;学生观察目的性不明确, 只陶醉于看热闹;观察角度片面、笼统、模糊;只注重观察而忽略对现象本质的思考等。

化学实验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既有操作活动, 又有思维活动、心智活动。新课改倡导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其目的在于改变注入式的演示实验,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 体验演示实验过程, 变“课堂”为“学堂”,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探究各种自然现象, 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得出科学结论。

2.为服务学生的探究过程而增加演示实验[3]。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化学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显性的活动向内部的、心理的、隐性的活动转化。因此,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设演示实验往往能促使这一转化的实现。

例如, 讲授分子运动这一基本性质时, 为了使学生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分子运动的表象, 可补充一个简单的实验:分别向一杯冷水和热水中加入少量的质量相同的高锰酸钾粉末, 学生很容易发现高锰酸钾粉末在热水中扩散很快, 整杯水很快变成紫红色, 而高锰酸钾在冷水里则扩散较慢, 整杯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变成紫红色。通过观察,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 分子运动速度越慢。

3.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让学生设计演示实验[4]。

善疑多想、问根求源是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高贵品质, 而让学生参与设计化学演示实验, 则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及时雨”。在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设计化学演示实验, 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还能不断诱发思维升华,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在演示盐酸、CH3COOH溶液、Na OH溶液、Na Cl溶液、氨水、酒精等几种物质导电性实验时, 学生很难察觉到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 如果把该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改进, 把实验中灯泡改成电流计, 将会由“模模糊糊”转变为“真真切切”。因此, 对于那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 很有必要将其“下放”成边讲边实验, 通过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 完成探究任务, 增强探究体验。

4.为拓展学生探究思维空间而改进演示实验。

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 探究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 在实验装置等方面常常暴露出一定的不足。这时教师的恰当引导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 产生寻找改进方法的兴趣, 延伸了对这个演示实验的思维过程。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过程中, 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指导, 尽可能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 教师只是在学生“疑无路”的情况下才予以点拨。

例如, 在做喷泉实验时, 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教师提前将其他实验装置图制成幻灯片, 用于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方法。这样, 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兴趣都会得到激发, 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5.为挖掘学生探究的深度而转化演示实验。

布鲁纳曾指出:“发现并不限制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 确切地说, 应包括用自己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化学课堂上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之间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给予学生, 再用实验去验证;后者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 发现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研究探讨, 推理归纳, 悟出道理, 得出结论, 形成规律。

总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意义, 继承演示实验教学中合理的教学策略, 并结合新课改的精神不断改进和创新, 才能充分发挥出演示实验的育人功能, 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雪月.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教学探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0, (3) :108~109.

[2]郭美艳.浅谈化学演示实验[J].保山师专学报, 2004, 23, (2) :59~61.

[3]白秋莲.基于“探究”的化学教学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6, 16, (88) :32.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 篇9

一、课标对习题编制的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 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 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 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新教材习题的特点

新教材的习题与以往旧教材的习题相比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主观题在总习题数中占有较大比例, 问答题、调查研讨以及实验设计这些题型占大部分, 而客观题只占了20%~30%。这样的习题构成有助于立足基础知识, 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在大量的主观题中出现了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新题型, 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 绘制表格等, 这是新教材习题设计的一大亮点。学生通过这类新题型可以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多个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选编化学习题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 除了用好教材上的习题外, 还要有能力去选择、自编课外同步练习, 那么选编同步练习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1. 量力性原则。

选编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确定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要坚决杜绝题海战术, 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设计习题过程中, 要体现人文关怀, 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不搞一刀切, 不超越学生目前的知识基础;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2. 真实性原则

要尽量选编那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能反映客观现象和客观事实的习题。这样能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了化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探究性原则

习题的探究化设计, 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习题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在化学习题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化学问题解决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实验、观察、调查、参观、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

4.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题目具有结论的开放性、思维的开放性、内涵的可发展性等特点, 在解题过程中强调答案的多样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封闭性习题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目标的客观性、方式的规范性上独具优势的话, 那么开放性习题则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上更为突出。

5. 多样性原则

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 绘制表格等实践性题目的引入, 极大地丰富了习题的形式。这类习题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 但对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 最终解决化学问题, 都起到重要作用。这类习题, 往往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分组合作才能较好、较快地解决, 因此也创造了让学生互相充分合作、质疑、分享成果的机会。

下列习题案例就较好地体现了以上诸原则:

【案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对氮元素家族有了哪些认识?氨气、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都是氮元素中的重要成员,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 用图示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上述转化体现了该物质何种性质。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任意一个转化可以实现。

(4) 除它们之外, 对于氮元素家族的成员, 你还知道哪些?列举三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10

一、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目的的差别, 做到教学时心中有数。

教学大纲是进行教学的指导纲要, 通过对教学大纲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和目的有着很大差别。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而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 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 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等。因此, 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初中更深、更广。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能提出问题, 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探究教材, 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差别, 做到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在了解、认清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目的的不同之后,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中的知识点, 熟悉初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 明确哪些知识点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了﹔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涉及, 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应该有所加深的﹔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涉及, 但在高中教学中明确作为重点内容的……做到对知识点了然于心, 同时针对内容的差别采取有效措施, 紧扣教学大纲, 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复习方法, 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在相关知识点的衔接上, 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化学知识, 确定一个恰当的教学起点。

三、做课堂上教学方法的转变, 做好能力培养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 我们都应该紧密联系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改革, 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如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的重要联系, 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必修2第四章《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 利用演示实验, 模拟海水的淡化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海水淡化的方法, 同时组织学生对海水淡化后得到的残留固体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到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并可以为人类所利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主要是知识的重现与简单模仿, 这种学习方法已不再适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所以,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 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外学习更多的知识,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目标具体对待, 如开设学法指导课。在新学期化学课的开始, 就可以介绍知识总量的增加, 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增强, 理论性知识比重的增大等一系列初高中化学的区别。介绍高中化学学习中可采用的正确方法: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及时进行课后的复习, 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独立完成作业, 还要做好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 应用理解的方法记忆各类知识点。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唤起更多化学教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关注, 共同探索, 求得更多、更好的有效方法, 避免在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上造成浪费。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生如何学习, 使学生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复习, 才是“授人以渔”之举。教师应从教学需要出发, 紧扣教学大纲要求, 深刻挖掘教材知识的精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摘要:本文从大纲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辅导几方面分析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区别, 并探讨了搞好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学好高中化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深,逐渐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教学目标也不局限于对分数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化学课程专业性较强,高中阶段不仅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同时必须具备熟练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学好化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当前高中生学习化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部分高中生对于化学这一学科不够重视,由于分数设置的原因,所谓的“三大主科”——数学、语文、英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分配给化学的学习时间少得可怜。其次,大部分高中生化学基础不牢,初中学习中接触的知识层面浅,学习高中课程时,感觉有难度。最后,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面对应试教育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结果不仅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更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环境。因此导致学生失去对化学的信心,学习效率低,影响学生化学成绩。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好高中化学的策略

1.端正态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其次,正如常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化学产生兴趣,才能积极地对这门学科进行探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取乐趣,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学生可以了解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通过网络观看产生化学反应的视频,比如将硫酸倾倒在海绵上,浓硫酸的脱水性使海绵变黑并碳化,这类实验一般都具有一定视觉效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独立进行思考,形成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改革后学生发展的标准之一。面对化学难题时,首先要做的是独立地思考分析,运用自身储备的知识进行计算与推理,尽最大努力寻求答案。经过独立的思考过程后,即使无法得出答案,也能得到锻炼并总结出经验。此外,学习化学时要善于联想,化学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遇到一个知识点时,要由一个点联系到一个面。比如,学到“氯化铁溶液无法加热蒸干得到氯化铁固体”知识点时,就可以想到“铁离子水解,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制取氢氧化铁胶体”。因此,要学会用发散性的思维去考虑化学问题,通过丰富的联想,构建化学知识结构网。

3.注重化学实验,理论结合实际

高中化学课程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也涉及许多实验,为更好地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学生应亲自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加深印象。如果条件有所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进行简单的化学小实验,如厨房中的小苏打和白醋相混合,产生二氧化碳。化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要让化学走进实践,贴近生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

4.科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在课前充分预习,了解知识难点,课后要及时进行复习,做到温故知新。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对于物质特点、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这些基本的化学理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记忆。

5.不断总结与反思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一方面,要学会及时地总结与反思。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寻找化学知识内在的联系,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另一方面,要整理错题,进行反思,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弥补不足,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化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程是很多高中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而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已经被淘汰,学生应当正视自身在学习化学时出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要转变思想意识,从根本上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减少对教师和答案的依赖性,从发散思维的角度思考化学问题,寻求合理的学习方法,将化学实验和课本知识相结合,不断反思,最终会学化学、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刘长庚.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22):192-193.

[2]黄肖敏.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初探[J].学周刊,2016,1(12):180-181.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分层教学 篇12

一、新课改下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由于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存在不同层次,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针对其特有的能力及兴趣爱好, 施以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分层教学可以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引导每一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2. 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倡导化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性差异, 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具体教学模式, 从学生实际出发, 能有效解决“优等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的两难困境, 促进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采取班内分层教学模式。班内分层是根据班内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实施教学目标分层、训练分层及评价分层。

根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和所具备的学习能力, 一般将学生分成三层:A层, 对现有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一般占班级学生总数的20%~25%;B层, 对现有知识掌握较好, 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 约占50%~60%, C层, 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 约占20%~25%。对于学生采取动态管理, 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固定学生的具体层次。

教学目标分层是对学生进行整体分类, 训练分层是实现教学目标分层的具体措施, 评价分层是教学目标分层和训练分层的补充。通过评价分层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加信心, 有助于学生提高兴趣并掌握知识。

1. 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 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C层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加强对基本定理、原理的记忆与理解;对B层学生要求其理解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本问题;对A层学生要求他们能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教学目标的分层, 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和发展, 能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训练分层。

化学知识的积累及运用必须在一定的训练基础上。针对不用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难度的训练,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C层学生的训练主要是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正确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性质、正确描述基本现象等。对于对B层学生的训练主要是注重知识的重组和运用, 解决简单计算及实验等问题。对于对A层学生的训练主要是注重综合实验、计算的训练和对扩展知识的运用。

3. 评价分层。

根据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不同, 对于每一个在其教学目标内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肯定。对C层学生采取表扬性评价, 不断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消除他们在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和障碍;对B层学生宜采取鼓励性评价, 消除学生的压力, 促进其不断进步;对A层学生宜采取竞争性评价, A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已经很高涨, 不甘落后争取更加进步是他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因此竞争性评价将会大大调动他们学习的创造性。

三、分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把握好学生分层的标准。学生分层应有助于提高不用类型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原则, 注重科学合理。其次, 把握好分层评价的标准。分层评价应以教学目标的分层为依据, 针对不同的目标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 教师自身素质也要相应提高。分层教学给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抛弃过去“一刀切”的模式,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实施中, 不断交流总结分层教学的经验,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电力通信城域网下一篇:幸福的补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