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共3篇)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篇1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学校治理得很好,无论是教师的修养,还是学生的道德素质,都是那么叫人赞不绝口,是一处令人神往的学习场所;但有的学校却恰恰相反,校园里丝毫没有书香气,垃圾随地可见,学生更是出口成脏,教师也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倦怠,彼此之间更是钩心斗角。这种差距和对比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该校校长的影响,包括校长的人品,作风,领导力等等。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焦点聚集在校长身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长?”这是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校长队伍建设提出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对校长角色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在人们的意识里,校长通常被认为是被提拔上来的官或是教师,但很少有人将校长理解为一种职业。有没有想过,这些提拔上来的老师仅仅是在教学上有所建树,仅仅是能和他的学生达成一片,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在每次统考中都能带出一个成绩相当突出的班级。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本领足够领导一个拥有千位或万位学生的学校吗?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吗?答案可能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讨论起了“校长职业化”这个名词。何谓校长职业化? 对于这个不成熟的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解释说:“校长职业化”首先要承认校长是职业,是通过市场选择、聘任的职业,并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具备现代校长的职业标准。有人提出:我国目前的校长是一种行政职务,主要执行上级指令,校长的角色主要按计划指令照章办事,自主权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校长创造性的发挥。职业校长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职业校长既是学校的决策者,又是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有人解释说:职业校长,是指经专门训练,具有管理经营科研等职业技能并获得认证资格,使其统辖的教育资源实现持续增值化的高级专业人才。也有的认为,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实行校长职业化的转变呢?
最根本的是要求校长确立专业领导、专业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因此,推进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努力提高校长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水平,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成长。那么,什么是专业化?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标准,我认同这其中几条: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有专一的服务意识;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有恪守专业的伦理道德。在校长职业化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校长看作是“职位”,更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职业”,正如国家主席是我国的政府机构而不单单是个人的职位一样。既然是一种职业,如同法官、律师、医生一样,必须具有特有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在中国教育转型进程中,校长的角色应该是设计师、引领者、探索者、促进者。
一、校长要做学校改革发展的设计师:从时间上看,要提出学校总体发展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让全体教职工在任何时候心中有目标,工作有劲头,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感。从条块上看,要着眼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组织形态建设、校园设施建设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高瞻远瞩,驾驭全局,不断结合纵向、横向的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不断提出、修正学校总体的规划设计。
二、校长要做学校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具体而符合实际的教育思想,并努力内化为全体教职工认同的学校价值观,让校长的灵魂外化为学校的办学灵魂。要坚持为学生服务,坚持为企业服务,坚持为社会服务,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校长要做学校经营管理的探索者:一方面,校长是管理者,要讲究管理艺术。制度管理要从严,制度面前要替现人人平等,否则会失去公平。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人更是一门融交际、学识和人格魅力的综合艺术,校长要从管理知识、管理技能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校长又是经营者。校长要具有经营学校的理念和经营学校的本领,设法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对职业学校而言,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社会的、高校的教育资源,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校长要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校长是“教师之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的作用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我坚信,如果给教师一个机会,教师很可能还学校一个奇迹。
我们期待着校长职业化的星星之火,早日形成燎原之势。
“新教育”的提倡者朱永新教授说:“教师素质确实是迫切需要提高,但我想,提高校长素质,培养好的校长可能更迫切,毕竟,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好学校。”那么,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校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一、政治和道德素质:校长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崇高的道德品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履行校长职责,努力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他必须辩证地看待学校的人和事,勤奋工作,坦率正直,广开思路。校长道德素质的提高,自然使其人格感召力相应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群体,而这种群体的存在,将成为一所学校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保证。
二、领导和创新素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具有全面的领导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是一个校长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管理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顺应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合乎民
意,体现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决策水平是衡量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当面对的是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校长的决策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校长,必须养成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具备审时度势、科学预测的能力。协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又是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所学校活力的体现。校长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创造新事物以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三、教学和科研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具备教学计划里所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可能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者,一名具有科学教育观念的教育专家。校长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了解学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自己能够上好课,有教学专长,才能真正深入教学领域有效地指导教学,以身作则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技巧,而校长这种教学行家里手的专家形象必然会带动和影响教师,起到榜样和表率的作用,这是建立管理者威信、搞好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校长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学校的许多工作无法及时、顺利地展开,学校的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科学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长积极进取的源泉。校长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管理者联系群众,协调校内校外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条件。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何时都应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要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校长要有宽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校长素质的书。《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中提到:每时每刻关注每一个人;首先关注行为,进而关注信念;要乐于关注;随时补救而不是亡羊补牢。
《校长的平衡艺术——做人本校园的“独裁者”》中说,标准中对未来的校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要在必要地时候“铁面无私”,又要能包容,善合作,敏感,有同情心;校长要树立“有爱心,能分享”的形象;要“在 心怀仁爱与当机立断中找平衡”;“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我们期待着校长们能够做得更好!
教育学院
教育学(师范)
0818403001
孔玉玲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篇2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长素质,以情动人,以智取人,以勇带人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路人, 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应从以情动人、以智取人、以勇带人三个方面着力提高校长素质。
一、以情动人
1.热爱学生是校长的最起码的职业情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身为校长, “其中一个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 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 有深刻的人道精神, 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爱满天下”也体现出了这一思想。
2.校长应时刻关注、关怀学生, 尊重他们的个性, 了解学生的需要, 给他们创造一种理解、信任、支持、鼓励的环境。在美国, 衡量校长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在学校里营造关爱和支持的氛围。曾获得“中国十大人气校长”的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校小学校长刁荣普所倡导的“阳光教育”是这方面极好的典范。她提出“让每个生命都得到关怀”, 力求创造一种充满阳光的校园氛围。通过一系列“阳光环境”的创设和“阳光策略”的实施, 逐步形成以“阳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当代教育家周弘提出的“赏识教育——把大拇指竖起来, 把爱说出来”, 也体现出校长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用爱去包容关怀每一个学生,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美国《教育领导》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关怀和支持的氛围中学习工作, 人的创造性是最高的, 是最容易出成果的。
3.校长要时刻关怀每个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曾说:“领导就是服务。”校长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和谐主动的发展,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学会生活, 学会健体、学会审美”。[2]校长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这一核心统领学校各项工作, 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创设适宜学生成才和发展的育人环境上, 为方便同学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提供社区实践活动机会、文体设施的改善、心理调适方面的咨询等, 切实履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二、以智取人
孙子说:“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其中的智, 就是指优秀领导者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才能。校长的智能素质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可靠保证。只有拥有较高的智能素质, 才能嬴得教职工、学生、社会的广泛信任, 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为和谐校园的建设群策群力。校长的智能素质包括渊博的知识、超常的管理才能及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
1.校长要培养“T”型的知识结构。不但拥有学校管理的专业知识——专 (如上岗前应接受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系统专门的理论培训) , 还应开拓自己的理论视野——博 (如和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知识:计算机、信息与认知科学、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观等) 。面对教学对象在变、教学内容在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多元化, 校长应时刻怀有“危机意识”, 不断给自己充电, 扎扎实实地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校长。
2.校长应具备超常的管理才干。校长决策力、影响力、组织力等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学校能否高速有效的运转, 出众的管理才能使校长对人、财、物等资源统筹安排, 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诸环节有序运转, 使得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最大限度防止“内耗”, 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3.校长在培养智能素质的过程中, 要注意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 做一个用心的校长。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误, 培养反思能力, 培养辩证思维、反向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 从多角度看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创造素质教育的新经验, 在不断实践中获取成果, 努力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积极实践者和模范实践者。
三、以勇带人
校长作为学校建设的领路人、第一负责人, 必须具有果敢的勇气带领全体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开创学校建设的新局面。
1.校长应明确自身的责任。
自从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 对校长的职责权限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校长要充分发挥权利, 因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是生成学生责任人格的社会活动。相应的, 就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 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实现其育人使命。无论学校教育教学进展顺利与否, 校长应勇于承担责任,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能在出现问题时推卸责任, 这是不符合学校管理的伦理化要求的。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 校长应培养责任理念, 因为责任是全部道德的基础。校长以身作则会影响到其他教职工, 使每个人都切实的负起责任, 为和谐校园建设出力。
2.校长应具备独立的人格。
要求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独具慧眼、独具匠心、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从学校实际出发,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 制定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发展战略。校长培养独立品格, 是构成其责任心的基础。只有具有独立品格的校长, 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中, 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 认清形势, 明确学校定位, 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学、符合实际的学校发展计划。换言之, 校长独立的品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依托。因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我国是一个新的事物, 怎么创建, 创建一个怎样的和谐校园, 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需要校长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有建设和谐校园的独特思维, 切切实实地承担起建设和谐校园的责任。
3.校长应勇而有谋。
在校长以过人的胆识带领师生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也不是“蛮干”、“冒然地去做”, 必须遵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 充分考虑教育教学改革的环境影响, 考虑师生的心理和社会需要及学校的办学条件限制等。这就要求校长培养自身系统思考的素质。校长在作决策、定计划时应充分了解、分析、思考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来权衡发展方案实施的可能性、产生的效益。应从社会背景分析, 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不应把学校孤立起来, 而是密切与家长、社区等的联系, 吸取不同层面的建议。第二, 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任何违背发展规律的教育改革都是徒劳的。归根到底,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塑造一代新人, 不能因为升学率的压力, 而忽视了学校原本应承担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历史重任。第三, 要充分考虑教职工学生特点, 了解其需要,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 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
4.校长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教育的学习观、人才培养观、成才观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 校长所面临的环境条件是:教学对象在不断变化, 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 教学手段在不断发展, 教学方法在逐渐改进, 这就要求校长必须与时俱进, 跟上形势, 把握潮流, 才能带领团队发展。而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理念, 校长应带领教职工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潜能。这要求校长熟悉了解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以培养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为己任。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应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创造新经验, 不断努力, 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积极实践者、开拓者。这要求校长摒弃那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老一套, 而应有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规章制度的创新, 以及学校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这样校长才能在世俗的传统教育的轨道上另辟蹊径,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校长在升学教育的浪潮中不迷失方向, 把握住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准确定位, 率领广大师生员工勇往直前, 推动学校不断发展。所以, 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处于现代校长素质的轴心地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25.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 篇3
关键词: 中学校长 职业化 校长评价制度
一、我国中学校长的发展现状
(一)中学校长管理的行政化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的是与国家机关行政级别相统一的政策。因此,各地中学校长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采用与国家机关行政级别工作人员相统一的办法。由于中学校长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使校长与行政干部在职责、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采用行政干部人事管理模式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行量化管理是不太合适的,尤其针对中学校长队伍的人事管理,显然不符合教育管理规律。由于校长的待遇与工作的单位级别挂钩,而受其个人能力、业务水平的影响,严重影响中学校长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不注重学校管理。
(二)中学校长权力很难监督
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整体结构概念。校长负责制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監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参与[1]。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指学校校长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经权。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则统一领导全校的行政工作,有权对教职员工的使用、考核、奖惩做出决定,有权按照财经制度的规定自行安排使用学校资金。
在某些学校中,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完全改变了本来的面目,校长成了学校中的土皇帝、大老板,学校完全以校长为主,党支部的监督保障作用和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完全成为空中楼阁。在另外一些学校中,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领导学校的行政工作,而党支部则成为学校中是政治领导的核心。这种权力的分配看似权责清晰、互有监督,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校长、书记拉帮结派、各立山头的现象。当前,在部分中学中出现了校长同时兼任支部书记的现象。完全不能起到党支部对校长权力的监督,反而加强校长的权力思想。由于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不明显,在对学校人事、财务等重大问题上不能很好地对校长起到监督作用。
(三)中学校长的评价体系简单
在我国,目前,针对中学校长的评价指标主要以考核为主要方式,一般分为年度和任期考核。针对校长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个人能力、工作绩效、廉洁程度等方面。考核的主要目的仅限于决定校长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土,不能有效提升校长的学校管理水平。
首先,从考核评价内容来说,针对校长的考核比较多,同时考核内容也有重复,没有体现出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且评价导向不太明确,评价的效度需要提高。其次,从考核评价办法来看,目前考核评价基本是被动式的,校长在考核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对校长各种素质进行全方位考核。最后,从对考核评价结果使用来看,目前,我国针对学校及校长评估工作,注重监督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校长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中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针对中学校长职业化的对策
(一)树立中学校长的职业意识
对于校长来说,服务意识十分重要。校长要为整个学校、整个教学过程服务,同时要为社会、政府、家长们服务,校长要注重自身职业的服务性,更好地服务学校和社会,使教育教学活动更积极有效。校长要树立营造和谐环境的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使教师有归属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要具有运营教育资源的能力,从教育与经济内在联系上发现运行规律,发现学校发展的规律,努力把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到先进行列,促进义务教育不断发展。
(二)建立中学校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我国目前实行中学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国家对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的校长的基本法律要求。一般要求中学校长有硕士以上学历;要取得校长资格证书须有一定的教学或行政经验;取得校长资格证书后须定期培训提高;校长资格证书制度有法律依据[2]。对拟任校长进行重点考核,范围包括:应聘者的综合知识水平、领导能力、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等。应聘者一般都从事过教学或担任过副校长职位[3]。中学校长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是设立入职门槛,保证中学校长具有基本的教育管理能力,是促进校长职业化的重要举措,促进校长这一职业合理发展。
(三)健全中学校长考核监督制度
校长考核和监督制度要通过制度、法律等途径对校长实行监督,考核制度的建立要关注校长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努力程度,鼓励校长不断采用新理论、新方法应用于学校发展,帮助校长完成上级管理部门布置的重点工作。
对于中学校长的考核监督制度来说,首先要保证监督目的应重在改善校长的工作,提高校长的教育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校长专业成长,为校长职业化奠定基础。其次,在评价方法上体现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再次,在评价主体方面不仅包含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吸收学校相关部门的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最后,建立评价体系是整个考核评价方案的关键,在评价内容上注重评价工作的全方位,既有对办学思想、治校能力的评价,又有对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的评价,从而促使校长职业化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中等义务教育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0-71.
[2]郭景扬.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推荐阅读:
职业学校校长电话09-03
校长应坚守的职业底线10-20
职业中学校长就职讲话08-11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05-22
校长如何提高自身素质07-05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10-06
胡校长国旗下讲话05-28
校长在国旗下讲话06-14
教学副校长课程汇报07-14
校长国旗下讲话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