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2024-05-21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共12篇)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1

新课改要求校长不但要对课程改革方面的知识熟之又熟,而且在课程开发、课程选择、课程设计和结果评定等方面,也要求校长营造环境氛围、构建和谐团队,以达到新课改的成功施行。一个成功的教育领导者,势必要担负起新课改的所有重任。因而,要想了解新课改的成败就要对提升校长的领导力予以研究。

一、加快自我发展

1.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改要求校长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只有学校校长的专业能力较强才能领导一个学校走向成熟。思想的成熟才是整个学习成功的前提,思想的提升是学校开展新课改的保障。课程领导工作要具有专业素养,完成该工作的前提是具有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在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领导课程改革的能力,具有专业的课程知识。事实证明,校长要从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只有校长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带领学校走向成熟。

2.树立新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是唯一熟悉学生个人情况的参与者,因此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观。学生是新课改的直接受益者,校长在领导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具有新的学生观,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校长要相信学生具有主动性。在课程领导中校长要将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外部环境。

二、规范课程设置

1.合理设置课程目标

校长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设置课程目标:首先,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脱离学校的建设目标;其次,树立课程目标时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制定;最后,制定课程目标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在制定课程时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入手,要从学校的现状出发。

2.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第一,课程安排要具有合理性,学校课程的安排要多样化,要涵盖各个方面,开设课程要涉及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课时的安排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要严格依据课程方案的要求,特别是学生课时之外的安排。

第二,课时的安排要有张有弛,要严格执行,但是还要结合实际,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死板,课时的调整要具有一定的“度”。在小学阶段,有些学校在执行新课改方案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时的安排上,比如有些学校还存在增加课时的情况。

第三,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采取长课时和短课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不违背课程方案要求,还具有创造性。

3.课程实施与管理

首先,课程管理侧重点有区分,我们采取的管理方式、管理措施也要不同,管理的侧重点也要不同。基础课程的管理要落实到每个环节,各环节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是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是基础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决定着课程的制定;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才是重中之重;最后管理措施能否有效实施是基础课程能否施行的关键。

其次,课程安排实施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在有关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课时就能够表现出该学校的特色,那么就可以让全体学生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例如,如果一些学校在艺术课程方面比较突出,就应该围绕艺术课程增加课时,让学员们不仅真正学得到东西,而且还达到宣传学校的目的。

最后,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有上海市同洲模范小学,该学校主要在三个方面比较有特色,首先在语言交际能力上,该校提出要培养以英语为特色的语言交际能力;其次是在体育竞技技能上,学校要求培养出以攀岩为特色的运动技能;最后在信息技术和钢琴方面,学校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还提出要培养学生以钢琴为代表的艺术表现能力。该校以坚实的师资为后盾,为完成培养目标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三、建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证据收集

要依据课程的类型以及课程成熟程度来进行评价。由于课程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收集证据的重点也应该不同。课程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对于这种类型课程证据的收集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学生对这类课程课堂内容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基础性课程,收集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上,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

2.数据资料的分析解释

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分析归纳来对今后课程的教学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在调整中不断得到完善。学校应该学会运用信息平台去分析、建立相关的常模。另外学校还要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分析要具有针对性,研究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我们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辨认分析得到的结论,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校开展教育打好基础,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另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研究,等等。

3.结果反馈与计划调整

对于调查结果要及时处理、及时分析和反馈,课程满意度的高低,以及参与人员的深入程度决定了学生完成研究而解决的程度。学校根据数据分析结论改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我们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学校课程采取的措施来反思该把侧重点放在哪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课程中哪些方面得到有效实施;达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其次,学校所安排的课程是不是有纰漏?课程如此安排,是否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从哪方面能够体现?再次,学校课时的安排是否达到预期要求?体现在哪个方面?等等。因此,学校在各个方面的计划将成为学校教师行为的标准,有利于有关部门学习参考,也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只有认真提升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学校对课程的认识才会有质的变化,学校只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真正的概念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课程计划。学校逐步从执行者走向课程制定的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会逐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光耀,张永良,欧阳铁光.课程领导:校长推进课改的着力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

[2]薛海平,孟繁华.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1(06).

[3]周蓉蓉.新课程改革下的校长课程领导[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2).

[4]和学新,乌焕焕.学校课程规划:动力、向度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1(02).

[5]程姗姗,项国雄.后现代主义指导下的学习评价——协商式学习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2

——执行新课程的几点做法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学校的校长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富有特殊的责任。”李岚清同志也曾说“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些观点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新课程能否如实的推行,效果能否明显,关键在校长。

校长既是学校的一家之长,又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发展规模、发展前景与有一个什么样的校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会有一个科学的远景规划,会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来实现它的规划。

新课程要求校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为此我从四个方向抓落实。

一、把准课程方向,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几个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品德。作为管理者的校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充分的了解。学校教学中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并因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和动员的力度,取得党政,社会,家长的支持。比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就足以说明观念转变重要与艰难。执行之初,我提出全面发展学生,不把学生摁在书本里,可以通过发扬他们的兴趣爱好,(成立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课前三分钟讲、演、唱来促进文化教学,提升学生得实践和动手能力)。党政担心了,社会责怪了,家长不理解了。这不是把成绩抛开“不务正业”了吗?为此我积极宣传,耐心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校园多彩了,活力重现了,吸引力增强了,辍学率降低了,教学成绩上去了,家长和老师笑了,党政和社会满意了。

二:理解新课程内涵,改革旧的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方式方法已深入人心,教师已习惯“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加以强化,家长已习惯以成绩论英雄与成败。

校长在新课程推行的领导力就体现在否定原有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校长要从课堂教学手段着手改变,我们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围绕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小结;教师只是提示,归纳。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学习中摸索方法。在成功中体验真快乐。

其次,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体制。每学年,学校都要对上学年做一个小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我们就抓住这个新评价制度宣传的大好时机,严格把关评优口,对那些爱思考,勤动手,品德优良,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隆重表彰。把这些学生的业绩,模仿名人字画制成“校园风云人物”条幅在校园内予以张贴并赠送给家长。让学生,家长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转变其观念和努力的方向。

三,精心组织,带头落实

计划不是用来看的,应付检查的,而是用来实施的。我校为实行新课改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课程安排上足额安排,日常检查必须照课表进行查验。领导小组经常检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兼任的是初三历史,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我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经常给教师上示范课。示范课严格按照集体备课时设置的统一模式上课。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先自学,再讨论,然后演示,教师只是指导。在疑难问题的讨论中一般都有争论,我也只是让学生去发挥。形成定论后,学生一般印象深刻,学生在这种方式中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常规,注重实效。

新课程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教材中常会出现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改变以往以“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嘴。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度,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各种课型的基本模式、流程。要求教师按设计步骤授课,教务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认真写好课后反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注重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五,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也配套了相应的检查措施,我们每学期还坚持搞好几个比赛。一是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比的就是哪位教师能熟练地运用集体备课设计的教学流程,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二是新课程教学效果竞赛。比的是哪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检测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比例大。然后对这些获奖者进行表彰,树为典型,立为骨干;优先晋级,晋职;拨给其教研经费,选送其外出学习、考察;通过集会,板报展示精英风采,介绍其成功经验,推广其做法,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六,持之以恒

一天做好某件事情不难,一年做好也不难,难就难在一辈的坚持。校长调走了,做法不能改变;大方向定了,只能不断地改进、完善。一个民族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但是其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优良传统,良好氛围的形成也要靠长久的积淀。所以这种模式确定之后我们不作轻易改变。熟能生巧,只有教师教得越来越轻松,学生学得越来越有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 好,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高。新课程的课标才真正得到落实。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势在必行 篇3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没有捷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要不断增强领导意识,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发挥课程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赋予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新使命,作为学校最直接的领导者,校长拥有一定的资源和权责,担负领导学校课程发展的角色和任务。课程改革呼唤学校课程意识的觉知,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使学校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然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反映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如有些领导、教师对课程理念没有很好的认识,不能完全执行课程计划;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时常出现。主要原因是校长不同程度脱离教学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缺乏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和应对的领导力,无法有效地发挥课程领导作用。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势在必行。

目前存在的问题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调控、驾驭能力。它是校长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要素。简单地说,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校长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划、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但目前一些学校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 在一些学校,“教学”只停留在校长们的嘴上,他们往往把学校的教学之事让所谓的业务校长分管。有的校长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教学工作有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研组等在管,不用自己多操心,自己则把主要精力花在搞“外交”关系上。有的校长很少关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乏力 有的校长不能根据校情对课程的内容、目标、实施方法进行“二次开发”;也有的校长对身边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不挖掘、不整合、不开发、不利用,导致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不高。如在一些普通高中,教师、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选修课的教材,鲜有自己编辑而又符合校情、师情、生情的。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书香校园”“阳光体育”“饮食教育”,百校一面,没有特色。

执行课程计划严肃性不够 在一些校长的眼里,课程计划可有可无,是可以随意变更的。这主要表现为: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教学课时,削减非考试类科目的教学课时;对于一些缺乏专职教师的课程,随意选派兼课教师。这使得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得不到真正落实。

课程管理与目标不相匹配 一些学校表面上看起来对课程管理十分重视,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很多,其实它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及多元性、开放性、可选择性的理念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要求却是背道而驰的。另有一些校长由于对新课程研究不多,研究不深不透,导致管理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评价与课改理念相悖 有些校长总是想通过怎样的机制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把所教学生能不能取得好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程质量评价方法简单化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的发展。但在许多学校,仍是分数论英雄。简单地以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更新思想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提升校长课程的领导力,应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校长可以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引领全体师生形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自觉,进而形成精品课程。

首先是理论学习。校长应该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了解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收集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引导教师认真研读“新纲要”,践行“新课标”,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校长应亲自蹲点,参与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与教师一起学习新课程标准,撰写学习心得。

其次是课程思想的领导。校长必须承担先进教育思想传播者的角色,定期组织和开展理论讲座、学习研讨、教学沙龙等活动,领导师生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善于融合全校师生、家长和社会共同规划愿景——一个让所有成员为之心动、为之行动的愿景,使校长、师生一起朝着“愿景”共同努力。

优化课改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执行力 建立民主、合作、交流的课程领导机制。学校课程管理不仅要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齐上足,而且还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合理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

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努力建立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定期合作交流机制。

其次要建立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机制。学校加大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的奖励力度,从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保障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实施,笔者所在学校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中学就先后开发和实施了《科技创造未来》《走进七都》和《太湖蟹》等校本课程。

建立有利于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制度。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和研究者,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校长必须重视建立一支敬业爱岗、专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课程教学管理团队。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在校长的带领下让全体教师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意识,实现教研互动、团队合作、整体提升。

完善有利于课程领导的评价体系。校长要善于从课程实施过程、方法与结果以及影响因素等角度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学校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内涵发展,要建立“以学论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根据建议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更是为了让课程改革沿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构建课程文化,提升校长的课程影响力 课程文化的构建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归宿和落脚点,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是对文化的精选。校长要通过对全体师生需求的了解、满足和提升,营造民主、和谐、快乐、合作、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励全体师生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使师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组织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学校的课程文化体系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区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科中心,几年来,学校在课程改革上大胆实践,在丰富课程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也创造了一些成功的范例。

研究性学习活动彰显活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校先后选择《校园绿化情况的调查》《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七都镇婚嫁消费情况的调查》《小校服大创意——七都中学校服涂鸦现象的研究》等研究主题。几年来,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并在成果汇编评选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科普特色活动主题鲜明。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就是学校引以为豪的一个亮点。科技节上,学生们走进社区、街道宣传节水、节电、节能小常识,开展低碳生活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们奇思妙想,动手进行各种创意小制作,一份份制作精美的科普电子报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没有捷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课程领导力是校长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提升校长课程的领导力,依赖于校长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领会,依赖于校长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更依赖于全体师生基于课程文化的共同愿景,最终让课程领导行为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从制度逐步走向文化。

在教育的新的历史时期,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要不断增强领导意识,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发挥课程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令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理想学校。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4

●潜下心来教书,俯下身去育人。

●教育是服务,让师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这是我们做校长的最大心愿。

好的习惯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人的命运。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吧!

印象每一位初次见到洪延校长的人,都会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被他低调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所感染,也常常被他风趣幽默又不乏睿智的言语所折服。

每天清晨,他总是最早出现在教学楼前,每天晚上,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但如果你认为他只是一头吃苦耐劳、垦荒的牛,那你就错了——他也是一匹志存高远、洒脱驰骋的骏马。

他“理念新”。他引领他的团队办“精致的教育”——走近教师、贴近学生、规范过程、完善细节。他经常告诫他的团队:办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的深处永远沉静。

他“追求高”。他一直信奉:管理是一种阅历,要研磨;管理是一种态度,要诚恳;管理是一种格调,要高雅;管理是一种气质,要沉稳。他注重与师生平等的沟通、良性的互动。他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追求教育的和谐和公平。

他“善创新”。他善于总结,勤于笔耕,不辍学习。在他的引领下,学校新的理念始终在碰撞;新的思维不断被引用;新的思路不断被构建,学校特色日趋鲜明。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的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中最关键、最能体现校长职业角色特点的能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有助于学校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基本途径包括:

一、加强课程理论学习,从模糊中走出来

为了实现课程观念的引领,校长应当加强自身的学习,具备关于课程的一般知识,如课程概念、课程观、课程流派、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够整体把握课程的体系,正确解读国家课程标准,透彻分析学生的基础、需要、特点,能帮助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否则课程目标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

二、树立新型课程意识,从应试中走出来

课改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知识为中心”大行其道: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校、师生、家长以巨大的代价换来了高分数,也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课改以后,校长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意识,行使课程决策权时,做到既要管教师教书,又要管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用多元的眼光评价学生;既要管学生学,还要管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后的变化是否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这同样也是校长新型课程的意识的一种体现。

三、制定课程规划,从无序中走出来

一是重视价值判断。作为一校之长,要有自己的先进价值理念和高尚的追求,要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因此,设置课程时要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干、特色课程为补充、以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既满足学生共性需求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二是克服执行课程计划的随意性。作为一校之长,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还有些校长没有实现观念的完全转变,仍存在着挪用、挤占考查科目课时,随意增加考试学科课时、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现象。这其实是校长放弃了对学校的课程规划,致使许多学科课程课时增加,导致部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增强,降低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三是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改的要求,从管理层面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三级课程从开发主体来讲虽是独立的关系,但实际上对学生来讲,每一级的课程都很重要,不能偏废。学校要统筹兼顾,总体规划好每门课程课时量和开设的顺序。

四、挖掘课程资源,从失衡中走出来

1.挖掘国家课程资源。在当前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和开发,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2.挖掘校内资源。校长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设计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3.挖掘社区资源。我们汉沽有深厚的版画、刻字、书法传统,社区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艺术人才,我们今后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打造设计出相关的校本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更多的学生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4.挖掘人力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研究水平和实验能力,作为校长,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当前基础性的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的形势下,我们只有紧紧抓住校本课程,挖掘好校内外资源,利用好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资源,把课程资源纳入学校课程规划,才能使学校真正拥有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片新天地,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实施课程管理,从事务中走出来

1.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表现为具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能力。这需要校长引导教师就课程目标进行解读、阐释和校本化的培训,引领教师对国家课程目标进行校本化开发。实践证明,学校课程什么样,学校就办得什么样。就提高教学质量而言,好老师、好教学,不等于好质量,好老师、好课程、好管理,才会有好质量。用什么课程来影响学习品质和教学品质非常重要。课程内容贫乏、落后,甚至错误,最佳的教学方法最终也会导致低效、无效甚至错误的学习。因此,学习课程、教授课程、改进课程、建构课程是校长必须做的功课之一。

2.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表现为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特色课程的打造能力。打造学校特色迫切需要构建特色课程,实施教学以达到办学目标。校长要引导教师实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对这些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同时,开发课程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及课程资源上的优势,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校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3.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表现为校长对教师教育素养的助推能力。丰富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规划,都需要通过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在课堂,而这一切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是摆在校长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以为应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评价五个环节入手,紧紧把握:掌握学情、因材施教,师生和谐、良性互动,精选作业、及时反馈,面向全体、激励评价四个要素,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助推器。

六、实施课程多元评价,从单一评价中走出来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是多元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多样性,不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和结果。我们以为课堂学习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有三个要素不可忽视:知道学生的学习目标、观测学生的学习、解释学生的学习。“知道学生的学习目标”其实就是对照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观测学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解释学生的学习”就是依据前述判断,指导学生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评价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课堂教学评价好处多多:一是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加成就感;二是使教师可以判断自己的教学活动与目标的距离,找出问题,也能够得到进步和快乐;三是利于学校管理者找出师生评价的依据。

当前,学校管理者对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比较重视,但对课程评价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这也是我们今后改进和提高之所在。

我推荐的书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5

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学校特色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在当前的课程领导中,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领导意识不,课程开发铜佛不,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不高,课程资源整合力不强等。提升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并积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素养、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最终形成特色的课程文化。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校长

课程领导力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由此,我国构建“三级课程体系”改革的帷幕全面拉开。2001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分布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始重新进入“纲要”与“标准”所代表的国家课程体系阶段。最重要的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从政策层面让地方、学校重新具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对于这个权力的规定是这样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更加明确地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证。最重要的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让地方、学校重新具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

《国家中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深入、持续的变革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结构在纵向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变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足鼎立。这种背景,尤其是校本课程的繁盛兴起,对农村薄弱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农村薄弱中小学梦笔生花课程领导力的现状

校长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共识。有关教育革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学校教育革新实施之际,起关键的是校长。受校长支持和教师理解的考试革新,远比不支持、不理解的教育革新容易实施。”史密斯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即使在最佳的教师领导模式中,也必须靠校长不断地提供必需的领导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此次课程改革使学校的课程权利日益明晰并不断加强,这必须强调诉诸学校发展负有教育整体责任的校长,必须走出传统课程管理的范式,从忙于行政事务性工作回归课程与教学;从以往的“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从课程领导的角度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6

一、正视校本教研的“三不”问题

所谓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研。教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将校本教研、科研、课改有机结合,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校本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提升办学品位。校本教研是否能够开展?是否能够不断深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关键要看校长开拓创新的精神和魄力。只有校长更新理念,主动参与,学校发展中文化建设凸显的“三不”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1. 认识不清、意识不强的问题。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而办活动,把学校文化等同于墙壁文化,强调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模糊,只是从别处照搬形式,没有根植于学校的血液和基因;校园的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校风、教风、班风建设的要求不具体。

2. 特色不明、活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办学制度不明确,存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等诸多问题,学校没有办学特色,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校没有实行动态管理,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一成不变,阅报栏、宣传栏等内容数月不换,一劳永逸,学生对其熟视无睹,布置成了一种摆设;教室布置千篇一律,墙壁字画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甚远,图书角空无一书,感觉不到孩子生命的多彩和青春的活力。

3. 制度不力、人本不够的问题。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不见诸行动,依法治教和民主治校的意识淡薄。在注重制度约束的同时,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教师,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上来,甚至使制度和人文相对立,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关系紧张,领导内部窝里斗,教师对执行制度持抵制、反感态度,遇事讲钱、不讲奉献,甚至阳奉阴违。

二、明确校本教研的“两大”方向

方向一:文化立校是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

学校文化,表层的为物质文化,浅层的是行为文化,内层的是制度文化,深层的是精神文化。学校之间的差异,很重要的就是文化差异。笔者曾到基层学校做调研,结果是,一所学校很多老师一下课就忙着赶牌局,另一所学校下课后,老师大都自觉留在学校批改作业,或者备课。这两所学校工作量并不存在差异,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折射出文化取向问题。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有三条原则很重要:首先要坚持理念和实践结合。广东国华纪念中学是一所慈善中学,学生学杂费和生活费全由企业提供。所以学校非常注重“不忘本”的教育理念,并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第二,应该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现在中国的学校同质化还很明显,而在英国已有两千多所学校都拥有了学科特色,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在学校办学水平与教师业务水平逐步缩小的条件下,体现教育特色刻不容缓。第三,应该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成都、重庆的一些学校就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草堂小学就创办“草堂文化”,朝阳书院搞“国学文化”,这样就达到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有人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文化、制度、权力,从人文到冷漠到随意,不同的行为方式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差别。近两年笔者几乎跑遍了浠水县大大小小的学校,一般到学校都不会事先打招呼,目的是看看教室教学用品有没有坏损,这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看看犄角旮旯有没有打扫干净,这透露出学生的文明程度;看看课间操整不整齐,这体现出学生的精神面貌;看看食堂寝室卫不卫生,这折射出学校的办学水平;看看教师有没有备课,这表现出教师的敬业心和责任感。这几件小事所呈现的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问题。文化无处不在,各学校应该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这个无形资产的建设。

方向二:价值取向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位校长的差异就是一所学校的差异,这道出了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文化有利于学校发展还是成为学校发展变革的阻碍,主要取决于校长的价值取向,学校的价值观塑造通常是由校长这一“总指挥”来完成的。每位校长要做到融合个人价值观与学校全体成員共同愿景,将学校的核心灵魂抒写出来,使这一整体愿景成为学校文化的领导,统帅和规范着学校每一个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笔者认为学校价值取向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两个上帝论”。即“对于学校,家长是上帝;对于校长,教师是上帝。”把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学校的最重要的指标,把教师对校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校长的最重要的指标,以此增强“教育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二是“两个目标”论。即建设“书香校园”和“精神家园”的目标。“书香校园”指教师要成为学习与研究者,学校组织应成为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和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精神家园”就是要让学生喜欢教师、热爱学校,要让教师对学校有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让师生都感到学校是自己的家。

三、实现校本教研的“三变”转型

1. 变客体环境为文化彰显。有位哲人说:“起初是人塑造了环境,后来是环境塑造了人。”各学校要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彻底整治校容校貌,要创设各种文化设施,让草木传情,让墙壁说话,积极开辟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团队活动室、校史陈列室、校园网站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2. 变文本制度为文化自律。要将规范的制度文本内化为教职工的一种文化自律,使之真正沉淀在教职工的思维、行为和习惯中。成为学校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首先,学校应当追求制度的伦理化。校长在理清办学思路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同追求目标,让教师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事情,然后再围绕这些目标,制定适合的制度,以此来诱导教师行为的规范化。其次,学校先要对制度文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重新审视,针对制度运行条件的变化,适时地开展制度跟进工作,使制度更富有人文关怀,以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再次,学校应当树立典型,让职工明白单位倡导什么、反对什么。

3. 变拘泥形式为文化育人。要把创新德育内容、拓展德育形式作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把加强学校体艺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加强对学校大课间的管理、指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以体辅德、以体健美的功能。学校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课程改革,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使学生增进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空间和舞台。

四、推行校本教研的“五型”文化

1. 推行“品牌型”的特色文化。办学模式特色及学科特色是目前学校形成文化特色的重要导向。各学校要找准创建学校特色的突破口,学校特色发展可以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特点和历史优势,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机制,构建“育人有特色、管理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新型育人校园。

近年来,一些学校已初步形成办学特色,但可惜的是缺少经验总结,缺少理论支撑,缺少强力推介,缺乏一贯坚持,特色慢慢显得黯淡。各学校要在搞好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积极展示自身的特色工作,使家长的择校标准,逐步从“择重点”向“择特色”转变。教育局将择机启动“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工作创建活动,建立“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工作建设管理评估机制。对学校的特色、亮点工作进行评比和认定,表彰一批具有特色工作的学校,并适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和鼓励学校把各项工作抓出特色。

2. 推行“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我们要把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底色,这里的“学习”是一种实现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学习,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学习和研修。校长多点文气,去掉俗气,少点官气,力戒酒气,要在学校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学习之风、君子之气,打造学习型校园。要克服各种困难,从自己做起,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所学校的全体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校园里充满着浓厚的读书氛围,学习氛围,哪里还需要担心学校质量上不去?教师队伍得不到优化?到那时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落伍。

3. 推行“三讲型”的精神文化。教师形象就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我们要大力推行“三讲型”的精神文化:一讲奉献,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的教师普遍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同事的尊重。二讲合作,广泛开展“优秀备课组”、“优秀教研组”、 “文明示范班级”、“最佳合作团队”等活动的评比,把教师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成果和教师的其他考核捆绑,实行综合评价。三讲发展,构建教师学习机制,积极举办教学沙龙、名师讲坛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好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制作一份高质量的课件,写一篇高质量教学反思,阅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发表或交流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参与一项有价值的课题研究。

4. 推行“人本型”的德育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德育工作“五个加强”,说明德育对一个孩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浠水县德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余堰中学“留守生”特色教育活动,就引起了省领导关注。但这还远远不够,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要从文化入手,人文开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和谐校园”为终极目标,制订实践“人文德育、文化德育”、“体验德育、感恩德育”的建设路线,精心培育校园德育文化,打造校园德育文化品牌。在德育队伍建设、德育模式构建、“德育与心理教育整合”等方面要取得突破,要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主题鲜明,亮点突出,品牌提升”的态势。浠水县教育局将继续在全县开展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社团等评比活动,各学校要积极举行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社团文化展、特色班级创建、磨砺教育等四大主题活动。

5. 推行“校本型”的课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點,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条件的学校要在确保音、美、劳等非考试课程的足额开设基础上,发挥“本土文化”的优势,增添校本课程内容。注重文体活动课程“回归”,把原有的传统文体活动与校本课程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类参与、体验的活动中成长。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安全素材,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打造和谐平安校园有效结合起来。每天活动课至晚自习间的活动时间应设置一定的开放课程,每周的开放课应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学校应从智能活动、体能活动、特长活动三个方面给教师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计划,要求每周科学安排时间实施课程。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的五个力 篇7

课程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体现校长领导力的核心。具体操作时,在基础型课程里是渗透学校文化,在拓展、研究型课程里是彰显学校文化。

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文化。课程目标中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程开发既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内容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的内容既要关注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课程实施中的文化: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教师增权赋能的过程,又是学生特长培养的载体。课程评价中的文化:课程开发需有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和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课程创生改变了仅以一种类型课程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改变以一种人才规格衡量学生的评估标准。

课程领导力能成就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是实现课程领导的基础,开发校本课程是实现课程领导的重要载体,科学的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领导的保障,校长应该成为有课程思想的实践家。课程建设可以逐步引领学校进入创新状态,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引领学生进入自主状态,引领员工进入自觉状态,引领家长进入共导状态。

课程实施的规划力

学校愿景是课程规划的依据。我校在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建设成一所多彩发展的生态型学校,它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二是个体的差异发展,构成整体的和谐发展;三是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多彩发展的需要;四是与外界进行更有深度和效度的信息交互,促进学校向优质的、开放、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实现愿景的举措有:一是德育、智育、体育并重,为学生多彩发展立魂奠基;二是科学、艺术、人文并举,为学生多彩发展创造机会;三是学生、教师、学校共荣,构建多彩可持续发展空间;四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形成多彩发展的支持系统(具体见图示一、二)。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四结合:一是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学校愿景相结合;二是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素质相结合;三是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结合;四是和学校传统特色相结合。通过特色学生和特色教师的多彩发展打造特色学科课程,构建多彩发展的特色学校。

课程开发的执行力

实施“蓝海战略”,家庭、学校、社会共建,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学校,形成课程资源的支持系统:上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名牌大学;横联上海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基地;招募心理学教授、科技教育专家加入志愿团———盘活家长资源;用院士等知名校友激励在校生,老校友任九皋、朱蒙泉捐资在校设立了3个奖学金———用好校友资源。学校创建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就是由1944届校友———新加坡华裔富商任九皋先生向母校捐赠了100万美元,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15位教授为导师作技术支撑,在场地建设、仪器配备、安装验收、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音乐、美术特色教师工作室以本校特色教师为主,还聘请了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来定期进行指导。

对课程开发的基本认识: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学生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课程意识是区分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尺。要体会到课程建设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课程资源的积累比开发更重要;第二境界是课程资源的综合利用比积累更重要;第三境界是重视课程资源的复合积累和再度生发。有些资源会越用越少,但教育资源会越用越多。

先规划目标:围绕科学、人文、艺术三方面的育人目标。再规划用人:发挥校内教师特长,借助专家指导力。形成了共同愿景、阶段目标、核心人物后,制定项目制度,并开始组建团队。在规划了“多彩发展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再从实际出发花大气力从科学、人文、艺术进行了具体规划。

以生物工程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从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学生进入生命科技前沿而奠基。让教师带着研究之心工作,做探究型课程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从基础普及和创新提高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注重激发兴趣做到了“四结合”:生物与生活结合、生物与史料结合、生物与前沿结合、生物与实验结合。重视实验研究, 在课堂上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在研究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国家级子课题《以创新实验室建设带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 不断探索科技实验类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 它由五个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信息实验室, 并主编了配套的校本教材。我们把科学教育渗透于基础型课程之中, 并与拓展型学科相结合、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与实验活动相结合。

以160年的校史书、160米长的校史汇学文化墙、500多平方米的校史博物馆为基础构建显性校史文化课程,传承以马相伯、徐光启为代表的“崇尚科学、爱国荣校、个性发展”学校文化。以名著名人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从名著、名人文化入手,到德育课程、国际化课程等,通过人文熏陶为学生学习和做人打好人文底蕴。基本形成不同年段的校本人文读本阅读课程体系。初中以经典文学名著阅读为核心,高中以名人思想内容为核心的拓展课程。

以音乐教师特色工作室为核心的艺术课程:其一音乐教育课程———传承悠久历史的西洋音乐教育。开设舞蹈、弦乐、数字影视、口风琴合奏、合唱、民乐合奏等音乐艺术类拓展课程6门,让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音乐技能。其二美术教育课程———传承悠久历史的土山湾美术,学校开创之初的1850年就有图画教学的正式课程。学校辟有近千平方米的“徐汇画苑”,开设油画、国画、水粉、陶艺、扎染、线绳艺术、剪纸、版画、包袋设计、装置艺术、皮影、服装设计、面塑、皮雕、卵石画、篆刻、书法等课程。1993年开始学校就在徐汇区区域内先创办了音乐、美术和科技特色班,并开发了系列教材。

以游泳、篮球为核心的体育课程:学校建有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定向越野队、桥牌队。游泳是传统的体育校本课程,每学期都有一个年级必须每位学生都要学会游泳。学校是徐汇区教育局、体育局“体教结合”的布点单位,初高中女篮获上海市冠军,飞镖获国际奖。

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以“感恩”“责任”“爱国荣校”等为主题开设了系列课程,诸如我们把感恩分解为“受恩———知恩———感恩———施恩”四个层次。

“以课题带课程、以课程强特色”的特色课程开发;“满足多彩需求、激活学生潜能”的拓展型课程开发;在二期课改的试点学校的基础上,又开发80多门校本课程。提高基础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实施多彩发展教育的时空,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和优势智能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协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特色。

本着“全面优化基础型课程,充实丰富拓展型课程,规范多元研究型课程”的原则,我们明确了下一步课程开发的方向:继续开发人文类校本课程,弘扬学校的文化品格;开发工程类校本课程,使学校成为工程师的摇篮;开发法语等语言类课程,恢复教授法语的历史传统;开发经济类、信息类课程,以适应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需求;开发初高中衔接课程,体现完中教育的学制优势;开发学习力课程,让学生遵循规律科学的学习。

课程教学的实施力

关于课程建设,让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衡量一所中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置的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长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体验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应用性;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和包容性;在课程实施上, 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的整合。

我我校校课课程程建建设设的的总总原原则则::科科学学、、艺艺术术、、人人文文并并举举——————科科学学教教人人求求真真,,文文学学教教人人求求善善,,艺艺术术教教人人求求美美。。并并逐逐步步尝尝试试开开发发三三类类课课程程交交融融的的课课程程。。

探探索索““课课题题、、课课程程、、特特色色相相结结合合””的的课课程程开开发发创创新新模模式式。。以以课课题题带带动动课课程程开开发发与与建建设设,,以以课课程程建建设设凸凸现现并并强强化化学学校校教教育育特特色色。。从从教教育育理理念念、、教教育育目目标标、、课课程程结结构构、、课课程程组组织织与与实实施施和和评评价价方方式式等等方方面,建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题型课程。整合多方面资源,探索本校教师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学生课题型课程开发策略。

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从研究课程开始,再去研究教材,进而研究教法,从上位做起更容易把握下位,更快地提高教师的驾驭课程能力。

一是构建创生课程所需教师的分层培养机制:如,创新实验室、美术、音乐乐等特色品牌教师的培养是通过聘请相相关领域里的专家、教授来培训。骨干教教师的培养是通过与教育学院的教研员员结对子带教。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通过学学校工作室给任务、压担子进行培养。

二是建工作室形成错位发展机制:学学校为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5位教师、音音乐组6位教师、美术组5位教师、OM小小组、模型小组等总共20位特色教师建建立了工作室,形成错位发展,既分工又又合作,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色教师师团队。

课程效果的评估力

评价是为了激励,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地建设,评价是为了扬长。我们采取了灵灵活实用的评价方法:

一是对课程设置本身的评估:学校聘聘请专家根据教材质量进行评价,要求所所有课程在一年之后都要有相应的教材材母本。

二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 制定课程计划时注意处理好学校、地方、国家课程的关系, 处理好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关系, 充分调动校内外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小组及教导处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制定了“年级组———教导处———校长室”三级调课制度。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遵循了学生适切性、科目多元性、知识科学性、突出创造性、相对完整性、学生参与性、教师发展性、追求实效性的原则。评价要素关注可量化要素和非量化要素 (质的描述) , 还结合了获奖评价、课题评价、基地评价和学习效果的评估, 对学生评价的等级有优秀、良好、加油三个等级;对教师的评价等级有A、B、C三个等级。

谈校长教育领导力的提升 篇8

“一个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所学校走在前进的路上,其前进的方向、速度,关键取决于校长。在特色学校建设发展中,描绘学校发展蓝图,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在理解学校核心目标、把握学校根本价值方向等方面发挥主导、示范和凝聚作用,是校长的重要使命。校长在学校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治校育人的核心作用。因此,可以说,校长的素质体现着校风校貌, 直接制约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前不久,我认真学习了“现代学校教育领导力”的相关理论, 尤其是金忠明教授《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的创建》的论述,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管理认识等方面的差距, 让我跳出了以往的思维模式, 尝试着用另一种角度审视自身的素养, 重新思考校长如何提升教育领导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要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自身最好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事业的进步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应成为每所学校办学的宗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校长应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其中包含着管理观、教育观和学生观等。具体而言,就是校长应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的文化背景、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等,充分挖掘、发挥学校的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升,逐步形成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并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建和谐、民主、活力的人文环境。2.发展为硬道理。即重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发展理念要超前,发展思路要清晰,发展措施要科学,以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二、要确立鲜明的总体办学目标

作为一校之长职责之一就是确立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决定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学校办学目标的达成、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分解在学校每个教师的工作过程中的,因此,校长应是师者之师,必须长于洞察、敏于创新、勤于反思。如,在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时, 校长应不失时机地提出学校、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 让学校的明天与教职员工的希望紧紧相扣, 这样就能使教职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就能激发其热情,增强其信心, 鼓舞其勇气。

三、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学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要唤起人们的美好向往,激励人们的热烈感情,调动人们的进取精神。善于运用这门艺术,往往能使自己管理有道, 工作得心应手并富有成效。

管好一所学校, 校长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关键是善于用人。为此,校长要善于观察,注意倾听,在细微处发现每个教师的独特优势,创造机会助其展现自己的才能。要做到人尽其才,扬人所长就要巧妙借力,凝聚智慧。如,借助学科中心组及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支持教师竞争各级各类人才选拔等。校长要敢于大胆起用年轻教师,把他们安排到重要岗位,搭建平台助其展示创造才能。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教师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对教师真诚的认可与赞美,就是对他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能“自降身份”以宽广的胸怀、谦虚谨慎的态度面对问题,真诚赞美下属的校长,能使员工们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并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才能,将校园建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四、要争当教研的先行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研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学校主动发展的根本和内在动力。教育改革赋予校长参与教研的责任, 要求校长不仅仅是学校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决策者,还应成为教研的先行者。

校长的科研能力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校长应当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带头人, 作为研究者亲自参与研究过程,提出研究的问题,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制订行动策略, 然后将其应用于实践;其次,校长要具有较强的科研管理能力,能发动广大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组织好学校各项科研活动, 管理好科研实施的过程,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以科研搭建学校发展的平台。

阅读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沃土 篇9

一、学校管理从阅读开始

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位学习型校长,就有一所学习型学校。学校就是学习的圣地,让学习成为校园里永远飘扬的主旋律,这是校长心中最美的追求。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校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殊不知在当今社会,学校更应该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文化场所。校园里不仅有学生的学习,更应该有校长的学习、教师的学习。只有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快乐学习,才能体现学校真正的意义。

学校是学习乐园,笔者在学校管理中注重图书馆建设、阅览室布置,还特意将教师经过比较多的一楼医务室改成供休闲阅读的书吧。此外,对校园进行了适当的绿化与整理,如在行政楼与教学楼之间的平台上放置了S型沙发以及旋转书架,建成开放式书吧,并计划进一步在四个楼层里进行设计装修,为师生随时可以取阅提供方便。同时,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一是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即在每个教室前面设置一个旋转书架,鼓励学生捐书,把一些自己看过了的书拿来与同学分享,发挥旧书的价值;二是读书评比活动,如读书心得、读后感征文等。

学校管理只有从阅读开始,才会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把学习与阅读挤进学生的脑海中,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培养。而作为学校核心人物的校长,尤其需要阅读,有了校长的示范,师生就会效仿。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学习,学习有助于校长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形成个人的权威,从而体现新时期校长的政治领导力。

二、知识结构从阅读搭建

学习能有效地拓展知识面。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是一段历史。读书是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阅读技巧,定将终生受益。《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1月刊登了南昌市第十三中学校长朱伟的《中小学校长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的改善》一文,文中提到:从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本科硕士课程设置来看,校长学习的书籍有学科专业、法律法规、心理学和教育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知识、经济学、计算机、哲学、外语等。 而当前,校长对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校长应该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基础,但很多校长关注的往往是知识的实用性,那些有助于实际问题解决和实践水平提升的知识,会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其实,校长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与重构。作为社会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校长应具备关于学校办学环境的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关于学校内部组织气候的知识,还应掌握较多的个人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校长不仅要消化新知识,还要建构个人的知识系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推进学校的发展进程。

三、文化品位从阅读践行

学习有助于提升文化品味。俗话说: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话糙理不糙。读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可是又有多少人自觉去读书呢?读书氛围很重要,读书还需共同体,如果大家经常坐在一起谈论读书心得,那么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凡发现好书、好文章时,笔者就会推荐给教师。如参加名校长工作室的活动后,笔者把孙有福老师推荐的六本书里面的两本推荐给了学校的教师:一本是杨聪的《插班生林可树》,一本是高震东的《千万里路云和月》。由于第一本书买不到,笔者就下载了电子版并上传到学校教师QQ群的空间里。

凡境界高远、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学识渊博的人,都爱书,爱读书。校长只有阅读,才能更好地追求文化品位与素质的提升,促进专业化发展,体现坚韧的文化领导力。

四、专业反思从阅读深入

校长需要以阅读来保持自己的“学养”。对每一个教育者而言,读书不仅有“怡情”“博采”“长才”等功用,更是提升专业素质、进行自我塑造的必由之路。有“书卷气”的校长,自然会在思考与实践中提炼出独特的管理智慧。朱永新指出,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的教育。校园要真正成为精神家园、文化殿堂、成长驿站,读书就应当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生命的基本元素。校长要尊重读书人,需要有涵泳开阔的胸襟。校长要与书为伍,只有积淀文化底蕴,才能举止儒雅,摆脱俗气, 懂得乐天知足,以诚待人。校长要勤于笔耕,观察与思考自己的工作,反思实践。反思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长不同于一般教师和管理人员,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校长在正确处理后要善于反思。校长的反思要面向学生,学校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习得与长进,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校长的反思才算扎根于学校;校长的反思要面向教师,校长的工作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执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校长的反思还要面向社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也是检验学校办学成果的最终评价者, 争取社会群体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五、教学研究从阅读汲取营养

校长也应是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支持者和组织者。做研究不仅有助于校长自身获得专业的发展,也能够把学校教师带向科研。所以,校长也要进课堂上课,要多下一线去“观课”,并积极参与“议课”。最近四年中,笔者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四十节, 有一个学期达七十节。同时,笔者也撰写论文与听课心得,以此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校长要坚定地走教科研兴校的道路。在学校中,笔者支持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支持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评比,鼓励教师参与上公开课、评课、磨课、 写教案、写案例、说课、试课等形式的教科研活动。 有些教师不会写论文、不敢写论文,笔者就引导他们讲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讲自己得意的课、存在不足的课,然后帮他们梳理出观点、框架,让他们去写,还帮他们一起拟提纲,撰写后还帮助其修改。当然,做研究必须读书。学校申请了几个课题,笔者购买了很多书籍,引导教师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阅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校长提升团队领导力的途径探讨 篇10

一、团队领导力的界定

( 一) 领导力

美国领导力发展中心的创始人赫塞博士, “领导力是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过程, 影响他人作他不会做的事情。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领导力, 只要你成功的影响了他人的行为, 你就是在使用领导力。”领导力一旦形成, 就会使被管理者认同管理者的观点、行为, 发自内心地主动跟随管理者, 并在共同的愿景下自觉积极地工作。

( 二) 校长的团队领导力

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 他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有效率的领导人一生都在不断地确定目标, 不断地实现目标, 并努力把这个过程技巧地灌输到每个团队成员的心中。团队成员共同围绕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 从而促使校长的团队领导力不断提升。

学校的团队有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之分。非正式组织的团队是由一些兴趣、志向相投的人员自发组织而成。正式组织的团队则是由上级部门或者学校按照规定建立。本文中研究的校长团队是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命的学校校长、书记以 及副校长所组成的领导班子, 也是学校工作决策的核心团队。校长团队领导力是指校长作为一班之长, 发挥自身领导能力, 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智慧和积极性, 努力化解成员间的各类冲突, 优势互补, 努力构建目标趋同、分工明确、合作和谐的校长团队, 实现校长影响一个团队, 团队带动全体, 为有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挥释放能量。

二、影响校长团队领导力的因素

( 一) 校长的危机意识决定领导力提升的速度

随着教育的全民化与开放化, 广大群众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多样化,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顺应时代发展的节拍,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以满足群众日益强烈的享有优质教育的需求。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工作使命决定了一位校长必须在工作中学无止境, 不断探索提升领导力。

通过选拔走上校长岗位, 应该说已经在工作中经受了磨砺, 具备了一定领导才能, 但这并不能确保校长能充分自如地应对岗位中不断出现的复杂多变的工作事件。因为, 强大的领导力不是随着职位而来的, 也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提升或突发而至。校长如果自满于现有能力而驻足不前, 今天的成功可能会导致明天的失败。杰克 . 韦尔奇曾经说过, 在这个竞争求存的知识经济时代, 要想获得成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力。为此, 校长应始终保持“能力恐慌”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强的校长有着明确的终身学习目标, 孜孜以求的学习状态, 在学习和实践中活学活用, 敢于质疑自我, 广纳良言, 自省自悟, 颠覆旧我, 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教育行为开拓创新, 领导力快速提高, 促使师生日日有进展, 学校年年有改观, 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危机意识缺失的校长对学习一知半解, 走马观花, 对事物以自我为中心, 狂妄自大, 自恃有能力、有经验, 轻视或武断否决他人意见, 按自我的习惯、喜好判断决策, 导致干群矛盾加深, 怨声载道, 走向规划无新意, 工作无策略的死角。

( 二) 校长的领导方式影响领导力提升的效率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行使权力影响下属行为的行动模式, 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条件, 直接影响着领导效能的高低。组织管理的成效如何, 取决于领导者对团队的领导方式是否合理。管理学家怀特和李皮特认为存在三种基本领导方式。即专断独裁方式、民主方式和放任方式。由于分工的差异, 必然存在管理与被管理。专断独裁方式的校长往往放大组织赋予的权力, 独断专行, 刚愎自用, 凌驾于制度之上。团队成员威慑于校长的权力, 不敢建议抗议, 看似惟命是从, 却是消极应付, 抱着不求无功, 只求无过的心态被动工作, 工作效果显见一般。民主方式的校长平等待人, 以人为本, 能洞察并赏识下属的潜力。重大事情集体研究, 分工负责, 公正处事, 容人之长, 宽人之短, 任人唯贤, 量才用人, 信任下属并委以重任, 致使下属充满感激之情, 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唯恐有负领导期望。放任方式的校长极少运用权力, 鼓励下属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策略, 独立行事。校长只当群体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人, 及时反馈信息, 以利团队成员正确工作。该方式对于团队成员合作时间长、素质好、主人翁意识强的团队而言, 更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而有些团队组建时间短, 团队成员之间没有形成合作习惯, 加之成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反而容易产生误会、摩擦, 造成工作松散, 相互推诿。

校长的领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并效仿推及到更多的人员。合理科学的领导方式其正效益不断增强, 推动学校工作良性运转, 校长的领导力无限放大。相反, 伴随不合理的领导方式产生的负效益则会使领导力的实施层层受阻, 举步为艰。

( 三) 选人用人机制影响领导力提升的质量

当前, 学校校长及其领导团队成员的选拔多通过群众民意检测、组织推荐、考核的程序来进行。而其中组织推荐的比重更大, 这使得校长在选拔干部上有一定的话语权。公正使用话语权, 客观评价干部、推荐干部, 有利于树立能者有为, 能者有位的清风正气, 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使一批真正想干事、能成事的干部走上管理岗位, 发挥更大的引领示范作用。但如果校长有失公正, 任人唯亲, 用人为情, 一些人就会抓住校长的心理“软肋”, 投其所好, 一味迎合校长, 使校长难以听到真话, 发现问题, 逐渐疏远有不同见解的团队成员, 很容易走进拉帮结派的“小圈子”。由于心存杂念, 选拔干部程序不当, 所选干部难以服众。容易失信于民, 降低威望, 严重制约校长的团队领导力。

判断一个干部是否经得起群众的考验, 是否承受得了未来工作的检验需要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善于培养。既要给机会, 又要压担子; 既要给鼓励, 更要敢批评; 既要给关心, 更要讲公平。在培养的过程中, 校长及时校正团队成员“为官”之道, 使其牢固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凝聚团队士气、提升领导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事业单位人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要提高领导力的质量就必须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三、校长提升团队领导力的途径

( 一) 树立危机意识, 提高校长的领导素养

信任是校长提升团队领导力的基础。优秀的领导素养能对团队成员产生感染力, 激发成员的情感由疑惑向信任转变, 近而促进校长的团队领导力提升。校长的领导素养内容与岗位角色定位紧密相关, 包括行政管理和专业引领两方面。校长应清晰工作权责, 坚定追求卓越的职业愿望, 通过个人的努力不断改变自我、完善自我。作为团队的“领跑者”, 校长要在做中学, 学中做。一方面,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养成常学常新的读书习惯, 坚持学习新的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管理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校长进修培训班, 聘请专家讲座, 传递教育发达地区的办学经验, 确保校长教育理念始终保持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 培养出一批管理的行家。另一方面, 校长要成为教育的专家。校长的专业引领责任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团队成员, 但可以促进成员发展, 凝聚成员士气。校长在实施专业引领的过程中, 第一要做学习者、参与者, 深入教学一线, 向教师学, 向实践学, 在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中, 向专业的纵深发展; 第二, 应担当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对教学程序的调控, 全过程参与并监督教学过程, 坚持做好课程改革、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科研工作, 为教师发挥创造性开拓空间。

( 二) 构建合作式领导环境

提升校长的团队领导力必须放弃传统单一的领导模式, 根据团队的成熟程度, 运用权变思维方式, 分别采取说服式、参与式、命令式的领导, 努力营造合作式的领导环境, 增强成员对团体的认同感, 使团体能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个别成员, 实现“心理唤醒”, 唤醒成员振奋精神, 同心协力, 营造合作式的环境。

首先应发挥团体规则对成员的直接影响作用。制度是维护合作环境的有力保障, 是团体规则的必备内容。制度如渠, 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 水就怎么流。校长应注重建立科学适用的管理制度, 确保事事有章可循, 有章可依。坚持制度创新,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漏洞。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校长应率先敬畏制度, 严守制度规定的防线, 确保严加落实、严格监督、严肃追究三个环节落实到位, 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其次要发挥价值观对成员的间接影响作用。对于一个学校来说, 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宜的愿景是校长在团队层面提升领导力所必须的。这就需要校长有意识地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将团队成员自发的、零散的行为转化为自觉的、主动的职责。“建立并维持一个组织内共享的愿景和价值观, 提供明确的方向, 最至关紧要的是激励他人, 释放他们的能力。”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 组织团队成员共同拟定切实可行并适度超前的发展目标, 给予全体教职工不懈努力、执著拼搏的动力。学校愿景指向未来, 但不能空洞或可望不可及, 否则将行同虚设, 无法凝聚成员。校长制定愿景不能局限于自己个人的意志, 而应该体现大多数成员共同的愿望。校长要组织成员共同商议, 准确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 把学校战略与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 倾听成员的声音, 把握成员的内在需求, 做出准确决策, 确定学校发展战略, 当愿景成为关乎每个人利益的目标时, 就能增添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使校长及成员实现合作共赢。

( 三)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

校长要尊重每位团队成员, 要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缺点, 容人之长, 容人之短。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人。公平地给每位干部培养锻炼的机会, 为干部展示才能搭建平台。团结每位成员, 虚心听取全体成员的意见建议, 以学校发展的大局为出发点, 采纳合理化建议, 切忌以个人喜好和人情近疏为依据作判断。善于化解各类矛盾冲突, 在矛盾面前不退缩, 不犹豫, 找准化解矛盾的方法, 公平公正地处理事物, 勇于担负失误的职责, 处处表现正直的风范,

改变长期存在的干部选拔任用“痼疾”, 着力推进选人用人制度改革, 加大选人用人的“关卡”设置, 完善规范提名制度、明确事后问责、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和推广民主测评, 使干部选拔过程“复杂化”、透明化、绩效化。弱化一把手对干部推荐的权力, 严把干部“带病上岗”关,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程序, 保证决策权的成员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不随意改变决策, 使高素质得干部得以脱颖而出, 形成客观公正的选人用人之风。使用与培养并重, 真心爱护人才, 用好人才。校长要适当放权, 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 引导各成员在工作辖区内创造性地放手工作, 准确把握个性特点, 量才使用, 及时调度, 协调矛盾, 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协助成员完成各项工作。对人才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既要批评教育, 更要主动承担责任, 帮助成员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爽.论当前学校变革情境中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18) .

[2]张雷.专业化实业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6) .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领导力;自主学习;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07-03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决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因此,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首先应从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入手。

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时代也随之到来。社会的信息化,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及早在学校创设信息化环境。只有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发展的好坏,取决于校长的领导水平。在信息化时代,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校长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能力,才能带领学校更好地发展。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1]”

二、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

领导力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一种影响力。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J·Ser-giovanni)把校长领导力分为技术领导力、人际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象征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五个层次。[2]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的技术领导力。[3]

美国学者布克(Burk)认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是整合信息技术和管理,促进人们快速吸收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教授定义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校长认可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策略以及日常的相关行为,让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5]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认为:所谓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或学校管理者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与智慧。[3]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能够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愿景;(3)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实现这个愿景。所以,笔者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个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能够规划出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愿景,在实现这个愿景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发展和完善这个愿景的能力。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没有最终的教育信息化,只有持续向前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也需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因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引导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只有不间断的学习才能帮助其提高水平,迎接更多的挑战。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启示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自主建构,重视学习的社会互动性,突出利用外在的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情境。

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要不断地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结合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管理和反思。

其次,学习是学习者社会性互动的过程。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一个学习社群来完成,这个学习社群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学习者在这个共同体中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知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不可能独立存在于具体情境之外,因此应该把知识还原到情境中,只有在情景化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6]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角度看,校长通过学习来提升其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共有两种策略:一是校长的自主学习;二是充分利用外在的环境,通过互动交流促进校长的学习。

外在的环境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在学校内部,校长面对的是本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可以和校长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和提高。而在校外,则有其他学校的校长、教育部门的领导等人员。这些人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高也会有较大影响。校长要善于引导和利用这些外在的环境,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

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方法

1.校长的自主学习

加强学习动力。校长要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有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是自主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否则自主学习便无从谈起。然而校长每天不仅要忙于学校的日常事务,而且作为一个成年人,还要考虑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何在繁琐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余,对信息化领导力进行更多的关注,并能够花时间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呢?学校的发展是校长最为关心的事情,而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整体的发展和推进作用巨大。校长只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力量,并看到信息化给学校发展带来的诸多好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用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

确定学习目标,结合实际选择学习内容。2002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以下简称ISTE)为教育管理者确定了相关标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NETS·A)。该标准从六个方面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力和愿景,学习和教学,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支持、管理和运作,评估和评价,社会法律和伦理问题。 [7]校长可以参考以上几个方面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当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校长和校长之间个体的差异性以及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校长实际的学习内容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

在工作中学习信息技术是校长自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校务工作的繁忙使得校长专门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因此校长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校长的学习也必须持续进行,才能紧跟科学发展脚步,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创建学习共同体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学习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另一条策略便是组成学习共同体,创建一个好的信息化环境,通过学习共同体,不断提高校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共同体可分为:学校学习共同体和学区学习共同体。

学校学习共同体:校长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天然的学习共同体,校长和全校师生员工都在这个共同体中。校长应该让全校师生员工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制定出本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实施策略,然后一步步带领大家去实现这个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工作,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加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也在不断进步。

学区学习共同体:校长个人和本地区其他学校的校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构成了另外一个共同体。两者区别在于:学校共同体是在校长的带领下解决学校内部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学区共同体是校长们集体研究分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校长们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可通过调查实践收集信息化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作为学习讨论的内容。遇到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专家来共同商讨解决,还可以请学校信息化建设做的好的校长介绍经验,或者进行实地考察,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个学校学习共同体是由若干个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y, 以下简称FLC)构成的,我们把 FLC定义为:一个由跨学科的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通常由 6—15位成员组成(但人数以8—12人为最佳)。[8]学校里教师的人数远多于校长的人数,所以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每个FLC最好是12个人一组,学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FLC最好是8个人一组。每个FLC的人员选择都是基于主题的,[9]每个单元都由不同学科的人员组成,以便于跨学科交流。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学习单元之间是伙伴关系,彼此之间有合作和交流。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把面对面交流方式与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方式结合起来,实现更有效的交流。以上两个学习共同体有相同的结构,结构图如图1所示:大圆表示一个共同体,小圆表示一个共同体单元,连线表示任何两个单元都可以相互交流。

当然,一个学习共同体还可以有更多的学习单元。校长在其中一个学习单元中,通过和其他成员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更新,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也应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没有终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校长通过自主学习和学习共同体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如图2)。实际上,校长信息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既是校长和师生之间交流、校长和校长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升、自我完善和升华的过程。校长们充分利用外在的环境和资源,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从而更好地引领学校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Z].2012.

[2]Thomas·J·Ser-giovanni.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 in school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1(5):4-13.

[3]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3-7.

[4]Burke.R.E-leadership[J/OL].http://www.metafuture.org/articlesbycolleagues/RobertBurke/ Eleadership.Htm,2001.

[5]刘美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5-7.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0-164.

[7]http://www.iste.org/standards/nets-for-administrators.aspx [DB/OL].

[8]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6.

[9]原霞.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1):156-161.

[10]郄永忠.优秀领导力的共同基因[J].企业管理,2006(8):15-17.

[11]张爽.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22-24.

[12]何冲.关于校长领导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43-44.

[1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04/20/253012_153396138.shtml [DB/OL].

加强自身修炼提升校长领导力 篇12

一、注重时代发展, 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校长要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理念, 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这是校长提高领导力的前提。

校长引领学校发展的方向, 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发展、管理上, 做到眼中有天空, 心中有目标, 手中有方向, 脚下有土地。校长的工作是对学校全局起指导、组织、协调和统揽作用, 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 结合自身的条件, 统筹全校工作, 正确地、科学地确定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中心和重心, 并组织、协调、实施这些工作任务, 务必得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校之长, 要领导好一所学校, 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 尤其在办学条件受各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 更是如此。校长要明确自己在做什么, 要立大志、聚大智、明大势、做大事。校长的理念应具有前瞻性、超前性, 不能用陈腐的知识, 过失的理念, 去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社会是发展的, 时代是进步的。校长要懂得用运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育人的工作是一份全新的工作, 日日新, 月月新, 年年新。校长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 从育人环境的创新到知识传授、教学手段模式的创新到育人方式的创新、整个学校系统管理的发展到理念的创新。

二、注重终身学习, 丰富专业知识

校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它包括学校管理的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哲学与法律法规知识、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知识等, 并要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校长提高领导力的基础。

智慧来源于学识。丰富的学识底蕴, 是智慧的源泉, 是成功的基础。虽然校长平时工作繁忙辛苦, 但“不学习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却是现实,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探究的过程, 也是人的思维能力逐步转化和提升的过程, 只有不断自我磨砺锤炼, 追求能力全面完善和提高的学习, 才能卓有成效地改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时代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 要求在提高。作为一名校长, 管理好一所学校仅靠亲身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好校长就必须加强学习。只有加强学习, 才能反思自己管理学校的得失;才能够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才能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时刻处于时代的前沿,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向书本学习, 向他人学习, 向网络媒体学习……校长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 要养成学习、记录、练笔的习惯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时刻记录下在教育实践中的所思所想, 对教育的感悟、对教育的困惑, 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痛苦。校长如能坚持做到这一点, 必会厚积薄发, “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 校长坚持长期学习的热情必将对全校老师产生深刻的影响, 老师们受校长榜样示范作用, 自然而然自觉的选择学习。老师们一定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渐渐会步入学习的正轨, 更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就更可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型学校。校长和老师如饥似渴的“啃书”, 学生岂能不效仿, 全校上下书风盛行, 离打造学习型的书香校园就不远了。这里有一个故事:一对目不识丁的农民夫妇,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家里买了许多书籍, 而且每天必捧着书认真的“读”, 孩子很奇怪, 夫妇告诉孩子书里有好多有趣的故事, 他们的孩子自然而然也亲近书本。这就是读书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校长的学习既要广泛涉猎, 还要在教育领域有较深入的专业研读。这既提高校长的文化涵养, 又提高校长教育的专业素养, 这将有助于形成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

三、注重实践反思, 提高专业能力

校长不仅应具备包括个人智力方面的一般能力, 还要有专业能力。如领导分析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学科敏感性, 具体包括对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进行规划、引导和控制的战略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技巧, 这些能力有利于深化校长对管理实践认识的研究能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特别是校长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核心能力, 这是提高校长领导力的关键。

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 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 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 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 我国的教育大家孔子就曾提出了反思, 子曰:“一日三省吾身”, 这里的“省”就是反思。古圣贤每日“三省吾身”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做为一个执掌学校“帅印”的校长, 一个关系成百上千师生未来命运的校长岂能不“三省吾身”。新课程更强调反思, 反思在校长的专业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校长不但要成为一个学习的实践者, 也要成为一名反思的践行者。

校长应学习学校管理而不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教育实践, 与之相反, 校长学的是立足校情, 建立谋求学校发展与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思考的是如何立足校情求发展, 如何将所学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经验, 融入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 办出自校特色。思考是最好的老师, 思考是成就的过程, 校长需要静心思考, 方能运筹帷幄!

现在大部分校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忙。校内管理事务多、责任重, 上级督导检查勤, 还有内外的应酬, 再加上家庭负担等。校长总觉头脑中有根弦绷着, 塞满了任务, 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思考和规划。校长就成了一个疲于应付的忙碌者, 却少了反思, 更少了自己的思想。

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群美国人, 在非洲丛林探险, 聘请了当地土著做向导。前三天土著勤勤恳恳, 但第四天坚决不肯走了, 要求休息。美国人问为什么, 土著说:“人走路走了三天, 走得太快了, 灵魂就会赶不上躯体。所以要停下来休息一天, 等等你的灵魂。”

“等等你的灵魂”, 说得太好了。由于走得太快, 来不及做的事情太多了:以前的美妙过程和独特的体验需要总结和回味, 未来的前程需要设想和准备, 更主要的是必须与我们行动的初衷相对照, 不能因为盲目赶路而失去了我们灵魂中的理想。就像我们吃饭一般, 如果只顾往嘴里塞, 还没等肠胃消化吸收, 是没有多少营养的, 甚至还会吃出病来。同样, 在忙碌中, 校长如果不反思自己, 便失去了自我, 远离了理想。停下来等灵魂而不是停滞, 而是在与原点处的理想对照;回头停下来等灵魂更不是倒退, 而是为了前进调整方向。

要做一名好校长, 反思是他的必备素质和必走之路。所以, 每个校长要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创新。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经历和个人言行, 形成反思的习惯。即使再忙, 也要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反思, 查漏补缺, 调整思路, 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反思时至少要反思“今天我做了什么” (做什么, 指向内容) ;“哪些可做可不做, 哪些应该先做后做” (该不该做或者为什么要做, 指向目的) ;“重要的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 (怎么做, 指向方法或过程) , 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不断地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 提升自我。

波斯纳提出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说明校长反思的重要性, 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可见, 校长不仅要吸收已有的获得确证的知识, 而且要拥有历经自身体验的实践智慧。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实践, 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注重自身修养, 提升人格魅力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非常重视管理者的人格魅力, 即非权力因素的影响。人格高尚的管理者可以不借助权力的影响而使管理者对象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正如上海市长征中学李少保校长所说“校长管理好自己远比管理好教师重要, 因为管理好自己就有可能管理好教师。”这是提高校长领导力的催化剂。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吴晶说:“一个好校长走了, 学校还是一所好学校, 这样的校长才是真正的好校长。”这句话引起了校长们的共鸣。是的, 校长不在其灵魂在, 其倡导的良好校风、导风、教风、学风, 已经根深蒂固。整个校园精神已经形成, 并凝固为整个校园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文化已经得到了传承, 学校师生员工在自我实现行动中已经形成了潜意识。其实, 这样的学校已经从人文管理、制度管理上升到了文化管理的高度了。这样的校长, 不愧为学校的精神领袖, 不愧为有魅力的好校长!

对于魅力校长, 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刘国华校长有着形象的诠释, 他说, 校长像放风筝的人——胸中有天空 (有教育的情怀) , 眼中有目标 (有教育的愿景) , 手中有分寸 (张弛有度) , 脚下有土地 (扎根, 人不在灵魂在) 。是的, 有魅力的校长无不闪烁着人格、学识和领导艺术的光辉!

提升人格魅力要靠关爱和公正, 信任和宽容, 真诚和激情, 学识和能力。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 尤其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教师问题, 关注教师的需求, 发展教师的优势, 挖掘教师的亮点。努力让教师满意地对待过去, 幸福地感受现在, 乐观地面对未来, 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沈杨东.《中小学校长能力要素与领导能力》.教育管理杂志社, 2009 (7) .

[2]李昌龙.《怎样当好校长之我见》.教育管理杂志社, 2012 (10) .

上一篇: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下一篇:理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