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精选10篇)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 篇1
古人说:“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实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新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因此,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下面浅谈自己在实践课程理念下的一些做法:
教师是参与者
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参与者就必须树立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打破“教师中心”,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活生态”,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自主表达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在教与学的关系中, 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而是平等的关系, 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真诚交往, 共同探究真理, 交流人生体验。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自主透彻的理解文章内容, 我和同学一起走进课文, 扮演不同角色, 我自己扮演于勒, 让另外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别扮演于勒的哥嫂, 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 让同学们体验, 品味哥嫂对于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钱”, 在同学们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后, 为了让同学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多角度思考问题, 我又让另外一个同学扮演了一个改革开放后的于勒形象, 二十年后于勒在外开了一个大工厂, 赚了很多钱, 现在头戴黑礼帽, 眼戴金丝墨镜, 开着一辆小轿车, 携带妻儿子女回来看望哥嫂, 并准备给他们建一座新楼房, 这个新的于勒形象一出现在讲台上, 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 从他们笑声中, 我看出了他们对新于勒的无比喜爱, 然后我乘势引导学生, 新于勒的形象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欢, 就必须有志气, 要靠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这样, 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掌握了文章内容,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也尝到了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的甜头, 我们师生都感到很欣慰。
教师是帮助者
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制造适当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目的, 并找准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主张学生自己动手, 动脑学习,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学习的。如教学《曹刿论战》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提示, 课下注释, 自己疏通, 默读, 体会文章内容, 然后让学生回答本文的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同学们能很快回答出来, 文章写于春秋战国时期, 写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长勺之战, 然后让学生思考: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一边让同学探究分析, 一边自己进行点拨, 提示学生注意战前、战中、战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学生经过探究, 结合教师的点拨, 很快找出答案, 这次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曹刿在政治上能取信于民, 军事上, 掌握作战的战略战术, 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 然后又帮助他们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思考这次战争的胜利与鲁庄公有没有没关系?教室哗然,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有的说有, 有的说没有, 有的说有一点关系, 此时我进一步帮助他们把问题搞清楚, 提示同学:假若鲁庄公战前不同意曹刿与他们一同前去打仗, 在作战时, 又一意孤行, 不听从曹刿的建议, 那战争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下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的回答:“会失败, 会上当, 会中埋伏”。那你们现在说说鲁庄公与长勺之战的胜利有没有关系呀?同学们一起回答:“有”。在我的帮助下, 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
教师是引路者
至今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等这些非常陈旧甚至是错误的教育理念, 不少人眼里,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应由权威者变为引路人。作为引路人, 教师在备课时, 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比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 我首先提问学生:“谁多收了三五斗?多收后他们的生活怎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旧毡帽朋友”的答案, 学生通过账房先生“糙米五块, 各三块”农民只说出了两个字“什么”的简单对话, 可看出农民对账房先生的话感到震惊和愤怒, 表现出“旧毡帽朋友”受到了强烈的打击, 他们的生活便可想而知。由此我引导同学们进一步质疑探究, 既然如此, 那农民不交米或交到别处行不行?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把问题的要点自己写下来, 最后学生回答:“不交不行, 交到别处也不行。”其原因:一是由于洋米, 洋面大量倾销;二是由于所有的米行同行议价, 价格是一样的;三是到其他地方去卖, 在路上捐很多钱;四是生活所迫, 要交租, 要吃饭, 要种地;五是“路路断绝”逃荒, 打工都没有办法。最后我又一次让学生质疑, 那现在我们可看出本文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探究答出:“在当时的社会, 农民即使遇到丰收年也依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通过我的引路作用, 同学们的思维不断扩展, 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要我们每个教师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给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民主交流的平台, 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解能力一定会很快提高,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综合素质也会越来越强。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 篇2
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青杠小学 熊祖凤 贵州省黔西县永燊中学 漆道頔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角色
角色,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而所谓的“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教育观的转变,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并有益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才能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一、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只想到怎样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过去的素质教育也提倡教学改革,但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制度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定论,因此,成效不是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尤如装知识的容器。
与传统模式的教学相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学将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新课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是无限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发展很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再者,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了,获取的知识范围也扩大了。那么教师再以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合作者的角色。
社会学认为,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把合作的观念引进教学系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命,它符合时代的要求,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发展的方向。师生合作的关键是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信任、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具体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轻松自由地进入学习状态;要激发学生充满信心和勇气,尤其要使待进生奋发上进、乐于学习;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善于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个性、爱好和特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和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学习上伙伴。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教师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以进行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汇集众人的意见和方法,从中可以取长短,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等。
三、引导者的角色。
老师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更要关注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树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发展。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很被动,四、创新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有感情的,是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所以,学生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要靠高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的工作不允许一味的沉浸于个人的点滴经验,而要求教师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前卫,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老师要以关注学生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在教学中要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老师不是单纯地把知识像倒水一样的灌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是要精神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专业性评价,要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能力。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艺术活动。教师要大胆地有创新地把握和组织教学,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而这种整合,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还要有创新素质,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创新型的整合课例,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个困难,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可以看作是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确定自己的行动策略。
总之,新课程标准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践中学会总结和反思,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尽管在具体的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但是新课程必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才艺的机会。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在课堂。面对新课改,机遇与挑战共存。亲爱的老师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舒展双臂,尽情地拥抱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绝佳良机吧!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课程》
《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课程结构的重建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
类别:教育教学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2711)| 评论(0)
上一篇:你相信爱情吗? 下一篇:教师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最近读者:
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篇3
1.教师思想观念要更新
(1)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2)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
(3)教师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教师知识结构要更新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教师要做到:
(1)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2)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科史,了解学科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科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等。
3.教师的角色作用要更新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指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二、教师要积极提高施教能力
1.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知识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
2.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变化规律。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3.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篇4
一、语文教师是学习者
当前知识经济已经来临,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每时每刻都有新知识、新理论产生,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需要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提高业务素质。首先,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因为教育者担负着教化人类及教化社会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事开太平”。教育的前瞻性, 要求教师以创新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灵魂。其次, 学习信息化教学技术和重视中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并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接受规律, 从学生角度分析归纳学习的效果, 总结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重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二、教师是组织者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还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 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 如果教育以最大限度的个别化方式进行, 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功效。因此, 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 了解学生的特长, 了解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处。
(2) 理清教学顺序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需要合理地处理好顺序与引导的关系。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使一堂课的45分钟得到科学有序的分割。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强弱呈现倒三角的规律, 即上课开始精力旺盛, 注意力高度集中, 随后逐步减弱。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时间、珍惜时间, 决战课堂, 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
(3) 提供条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供条件, 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 以平和的心态与姿态和学生相处;同时积极多变适时适地地为学生搭建舞台, 使其得到展现特长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应时时尊重学生的人格, 友好相待。
三、教师是协作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单科作业, 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好自己的课就可以了。在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下, 语文已经是一门集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型课程, 内容涉及社会、科技、自然、生活、宗教方方面面, 语文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 因此必须与他人合作。
四、教师是参与者
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看问题的角度难免偏颇,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如何参与呢?首先, 要把握参与时机, 学生在偏离主题, 或陷入无法自拔的学习陷阱时, 教师要即时参与, 给予必要指点。教师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呢?
(1) 交互式:共同讨论, 亲身参与。走到学生中来, 以聊天的方式, 摸清他们研究中的问题, 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2) 间断式:紧密联系, 双向反馈。
(3) 同步式:同步研究, 协同共进。教师应与学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 思考学生学习研究的问题, 在适时之处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师是研究者
语文教师是杂家, 不能仅凭“一本书, 一支笔”就上讲台, 而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准备。首先, 备自身。语文教师肩负着双重的教育任务, 不仅要“教书”, 更要“育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具备美学研究的能力和业务素质的科研能力。其次, 备学生。根据学生年龄、个性、认知水平等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兴奋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最后, 备教材。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如何使用好这个例子, 为语文教学服务, 从而进一步培养会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也就是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水”从何处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多读书, 读好书, 多积累, 多琢磨。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吃透每一篇课文, 把自己读书的认知过程感悟出来, 整理下来, 表达出来,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的思路, 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教材的熟悉程度决定一节语文课优化组合技巧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研读多遍教材, 直到形成每一课的教学构想, 才可以设计课型, 真正达到心中有教材, 目中无教材的境界。
六、教师是指导者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涵盖了各门学科的精髓, 在这样一门大学科背景下, 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导。
当前有不少语文教师变指导为教导, 变启发点拨为“填鸭式”灌输, 这样挫伤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使其得不到获取的愉悦。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全盘指挥, 而应只在关键性的问题上给予提纲挈领式的一句点拨, 或开展集体式的指导;加强学生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进行宏观的指导, 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 让学生进行微观创造。
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贯彻创新型的指导原则。求新首先要独特, 就是要求学生观察事物要有独特的视角, 思考问题;要有独特的方式, 表情达意;要有独特的手法, 抒发心曲。比如写《仰望》, 多数人见到题目就想到“天空”。怎样才能避免雷同呢?变换视角, 力求独特。从仰望的客体“天空”发散开去, 就会找到无数个仰望对象, 从中找出一个独特的对象去写, 不就可以做到求异求新了吗?除了变换客体, 还可以变换主体。这一变又能变出无数个新视角, 写出无数个新内容。创新型的指导还要深刻。深刻是一种思维品质, 具备深刻思维品质的人, 其思想比别人更深邃, 见解比别人更独特。人云亦云只是一种现象, 其本质是思想不够深刻。课堂提问中, 可以就深度方面挖掘得深些, 引领学生更深刻地学习课文。
七、教师是促进者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 首先应该促进学生和家长对语文这门学科进行正确认识, 促使其正确地认识、正确地理解语文教育的理念。其次应该促使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新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语文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工作者不可忽视知识的价值, 不囿于书本知识范围的限制, 从单纯的课堂讲授转向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来学习促进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有限的校园中的学习转向更充分地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权威, 最终使学生从机械被动的痛苦式学习转到主动灵活的愉快式学习, 让学生充分享受思考的魅力, 求取知识的愉悦, 获得学习享受。
八、教师是学生的心理师
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单项之一。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意志、谦虚勤奋等心理品质及承受挫折和风险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文质兼美的名篇。其中不少作品有强烈的意志感召力, 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类作品可算得上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这篇游记散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着眼于“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将雨中登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相结合,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怀,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雨中登山的“苦趣”和“乐趣”。在解读这样的文章时, 除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上述内容外, 还应启发学生想象登山途中的种种艰难, 激发学生“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勇敢攀登的精神, 同时,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是不可能实现伟大理想和人生价值的。
荀子在《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 犹玉之于琢磨也……为天下烈士。”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人、改造人, 像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 通过文学作品的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不平凡的人。从古至今, 诚实、谦虚是中国人良好的美德, 一种情感的力量, 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谦虚、诚实心理品质体现得比较彻底的优秀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情感渲染和理智分析中贯穿着这种品质的教育。
挫折和风险是考验教育者能否成功达到教育的既定目标的门槛, 在通过门槛的过程中, 谁的磨练多, 谁的收获就多。因此, 培养受教育者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强化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一环。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就是这方面的绝好的例子。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天祥, 学习文天祥。在内忧外患、国家命运、个人性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文天祥饱受屈辱, 仍不舍恋家救国之情;在孤立无助, 有志难酬, “穷饿无聊”的南归途中, 面临着“十八死” (十八次面临着死亡的不幸遭遇) , 他以坚贞不渝的战斗意志和临死不失节的气概, 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正气歌, 让世人领略了他那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一种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增强他们知难而进, 誓与挫折相抗争的豪情壮志。通过以上几点的教育, 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全的人格, 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心理承受力, 从而有效地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 中学语文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灵活转变自身角色, 以推动教学的繁荣发展, 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贡献。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技能, 转变为教育的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心理师, 本文就此作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隆华, 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4]黎泽渝, 马啸风, 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曹洪顺.语文教育漫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6]黎锦熙.新国民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51.
[7]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
[8]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7.2.
[9]江明主编.教育质量的永恒话题.北京:语文出版社.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 篇5
作者:张瑞娜 时间:2013.7.10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正在推行的教学改革对今后的教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快角色转变,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全面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收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五、设置情境,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景象和让学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节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学生在积极将准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课文的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们能够在色彩或表演中收获意外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充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任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个精美的词句都隐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利用文本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教学的结尾时,我提示学生: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许多画面。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上的一场春风,它必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语文教学必将欣欣向荣,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角色转变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角色 转变
一、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
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而是正在从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逐步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使得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如教学“认钟表”一课时,教师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大胆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实物面前亲自去动手操作,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比把知识直接教给他们更有意义。以“动”促“思”,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动一动、摆一摆、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边游戏、边学习。又如在教学“米和厘米的测量”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活动课,课题是——小米尺告诉你……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米尺能告诉我们什么吗?”学生说:“小米尺能告诉我们黑板的长。”“小米尺能告诉我们小朋友的身高。”“小米尺能告诉我们课桌的高度……”这样的导课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为下面所进行的测量活动做好了预备,也激发了学生的测量欲望。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师只对活动步骤进行调控,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测量的过程中,教师也成了实践活动中的一员,跟随着学生收集数据,在黑板上粘贴有争议长度的小绳,出示争议“焦点”和结果。特别是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时,教师与一个组的学生互量,一名学生在给教师量头围时,由于学生够不着教师的头,教师就弯下腰,把头凑到学生的手边,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进行测量。教师的腰这么一弯,就把自己置身到了学生之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这种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在测量绳子、身高时,大家不拘泥于别人用过的方法,很多都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方法,表现出了不凡的创新意识,这是十分难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也是“合作者”,更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这样,教师灵活地把握着尺度,随时转换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内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此一来,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索发现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教学民主、开放,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且具有个性。不得不说,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教学正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教师学会了欣赏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自己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与学生合作。由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逐步显现。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发生了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式转向了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虽有挫折、有反复,但更有成功的喜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兴趣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了自觉关注学习内容的习惯,对一些内容有较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2.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有一定的独立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大提高,个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课堂上,学生不用再正襟危坐,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敢说、敢想、敢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培养了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和教师的评价行为在改变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 篇7
一、新课程理念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 班主任的最主要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重大调整和变化。
1.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技能, 这三个维度给班主任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 班主任要牢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胆识的人, 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
2. 学生成长烦恼的消解
成长的烦恼是学生的“生长痛”, 班主任要准确预测, 及时排除。为学生设立情感宣泄的健康通道, 帮助学生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 促使其健康成长。
3. 班级文化的重构
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主任必须提出具体建设目标, 建立相关制度, 加强督导与评估, 及时矫正不健康的言行和习惯。
4. 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平台
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信息源, 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台。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 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和有创造性的工作。
二、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班主任的角色要实现以下转变:
1. 由权威型向民主型转换
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 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的角色。以至爱的情感, 平等的视角, 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 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理解, 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
2. 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新概念下的班主任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人生导师”、“班级文化设计师”、“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人际交往的指导者”、“模范公民”等。
3. 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工作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班主任消耗了很多精力, 但收效甚微。而新概念下的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 把工作重心放在研究了解学生, 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
4. 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是班级各科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是连结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班主任应以“教育社会化”的新视角看待班主任工作, 争取广泛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5. 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
经验不等于科学。现实条件下, 班主任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路上。”每一位班主任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要学会在研究中工作, 在工作中研究。
三、班主任工作的对策思考
1.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 生生都有作为”的全面人才观念
我们不因部分学生成绩优异而倍加厚爱和关注, 也不因部分学生升学无望而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我们要培养优生, 也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注意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因人说教。
2. 作课程改革中的研究者
“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班主任要在校内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 也要创造机会与外校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反思, 实现共同发展, 缔造研究学术的氛围。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 学以致用, 提高工作水平。
3. 加强反思与总结
班主任要树立自觉反思的意识, 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教育工作的思考和探究中去在研究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学会判断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反思促发展, 实现班主任专业化的自我提高。
总之, 新课程理念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新课程理念也将改变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新课程理念的班主任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班主任将与新课程同行, 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班主任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
摘要:新课程理念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新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角色要实现由权威型向民主型, 由单一型向多元型, 由高耗型向高效型, 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换。
关键词:新要求,角色转变,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人民教育.2002年第7期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
[3]对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0期
[4]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5]现代教育论
[6]中国教育论坛
[7]学与教的新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成功班主任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 篇8
关键词:标准,小学教师,角色
一、什么是教师角色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G.H.Mead) 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称为社会角色。后来, 角色概念引入教育领域, 教师角色理论开始兴起。人们运用教师角色理论来阐释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对教师行为的重要影响。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 (B.ddle) 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 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 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 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在众多的研究中, 教师角色一般被认为是教师的行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角色群。因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随着教育活动的时间、空间的变化, 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教育内容以及各种教育环境之间构成不同的关系, 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从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时代的变迁, 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也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小学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教师角色
教育部制定、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体现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特别需求。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新教师, 它要求小学教师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 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 实现“六个转变”, 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以表现出合适的角色行为。因此, 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新角色转变表现为:
(一) 面对学生的角色
1.做学习的促进者。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当学生察觉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 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会感觉到这种学习是有威胁性的, 并往往受到抵制, 一方面不容易学习, 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 那这样的学习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 应废除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 以促进者取而代之!“学生为本”———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规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生学习, 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2.做潜能的激发者。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 虽然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项或八项智能, 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则有所不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 而其他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具独特性。传统教育所认为的“差生”, 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 但他在其他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 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智能的差异性,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重鉴别、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 并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另一方面, 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智能强项, 以强带弱, 促进学生的弱势智能领域的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师须在多元智能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上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 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景, 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多元智能的组合活动、集体 (小组) 以及师生之间的多元智能的互动, 适应学生个体智能特点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 充分发挥激发者的作用, 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3.做真诚的赏识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与个性表现的强项和弱项, 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评价观念, 善于发现、关注和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 全面地评价学生,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中的优良行为, 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4.做得法的组织者。新课程的实施, 就是要求教师淡化权威, 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 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 有效地组织教学, 引导个性化学习, 做“平等中的首席”。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智能特点改变学习方式,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促进个体潜能与特长的全面开发。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设计符合自己智力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学习活动。
5.做得体的协调者。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 打破区域界限, 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 协调各种关系, 具有“外交家”的能力。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6.做平等的合作者。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合作与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 彼此尊重, 互相信赖, 智能互动, 教学相长。特别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乐于与学生分享共同学习的成果与进步的快乐。在这个合作与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彼此的思考, 提升经验和知识, 聆听各自内心的喜悦,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全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合作发展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 学生通过交往、合作, 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懂得尊重人、体谅人, 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7.做资源的开发者。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 现在需要教师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面对新的形势, 教师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逐步走向课程资源 (特别是微课资源) 的开发者。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 “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 “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8.做德行的示范者。《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提的“师德为先”, 具体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 教师的品行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对社会公众的示范性的“育人”影响。为人师表也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 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 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以教人者教己”。他自己也正是为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 忘我奋斗, 鞠躬尽瘁。“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也是对为人师表的最好注解。
(二) 面对自我的角色
1.做终身的学习者。“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 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 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这是一种观念, 更需要行动, 教师要不断用学习来重塑自己。热爱教育意味着热爱学习, 投身教育意味着投身学习。教师应向书本学习, 向同行学习, 向名师学习, 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 与学生互动学习, 每天淘汰自己!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我人文素养, 养成苦耕不辍, 终身学习的习惯。
2.做精明的反思者。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当前公认比较符合现实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通过对自己或身边日常的教育教学时间进行专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而发现不足, 或者以经验的方式化解教学中产生的困难, 从而促进自己的教育智慧,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并成为充满反思意识和创造活力的群体。在理论和经验的持续碰撞中不断成长, 成为反思型教育的实践者。
3.做扎实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 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 都离不开研究。
实施小学教师专业及新课程标准,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树立服务意识, 努力发挥新角色的作用, 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
[2]Kristen J.Nelson Kim Bailey.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M].刘坤, 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3]梁志洪, 陈雅玲, 张晖.小学教育与教师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新时期校长与教师的角色初探 篇9
大家都知道,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因此,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是教育加速发展, 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 也是管理学校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以, 坚持以教师为本, 就是要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要达此目的, 教育必须引入竞争机制, 推行竞争上岗。以教为本与竞争上岗从根本上是统一的, 以教为本是战略思想, 竞争上岗是具体手段。只有推选竞争上岗才能使教师处于平等的竞争中, 积极进取, 学校才能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试从校长、教师的各自角色定位以及竞争上岗的难点及对策等几方面, 探讨当前学校的教师资源的科学管理问题。
一、校长管理是关键
学校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单位, 校长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爱教师, 要知人善任, 树立“品格第一”的用人方针。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为自己写的一句碑文“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知道怎样跟哪些比他更聪明属下相处的人”。可见,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融洽与教师的关系非常重要。校长仅靠权力和远见是无法激励教师有所贡献, 谋略也难使人成为领导者。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信任是最宝贵的资源。一旦失去信任, 要想重新得到是很难的。面对全体教师, 要丢弃成见不抱偏见善于发现, 不求全责备,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 信任教师。具体地说, 一个校长应是远见者、教导者、服务者、管理者、协调者。校长在管理中应发挥好四个作用:导航作用, 把教师指向共同目标;凝聚作用, 抛弃文人相轻, 减少人力同耗, 促进教师团结;激励作用, 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示范作用, 提供一个行为准则, 并率先垂范,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教师素质是根本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学校的好坏, 首先是校长问题, 其次是教员问题。”影响素质教育最大的因素不仅与教师能力有关, 而更重要的在于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即教师的品质障碍。品格不好的教师待人处事常持错误的态度或错误的行为, 错误的行为必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办学效益。学校要提高办学效益, 无不以教师的品质为基础。因此, 品格第一是学校发展竞争的基石, 无人能超越自己的品格做事。校长在坚持“品格第一”的用人方针的同时, 要坚决清理做小动作不琢磨事专琢磨人的小人, 使学校正气上扬。以政治的高度多到教师中看看走走, 业务上关心教师, 生活上照顾教师, 让教师感受到领导的温暖和管理思想。这样不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的不满情绪及不负责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密切了干群关系, 有利于清除教师的品质障碍, 由此上下一心互相信任, 互相理解精诚合作, 形成“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团队意识, 才能进一步形成合力完成学校各项任务和育人目标。诚如是, 教师素质的提高便有了原动力, 教育科研的轮子就因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加速运转起来。具体到行动就是校长要坚持校务公开, 加强民主管理, 转变用人观念, 尊重人才、珍爱人才, 使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营造教师为本的新环境。
三、竞争上岗是疼点
竞争上岗是坚持教师为本的具体手段,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学校要发展, 从根本上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引入竞争机制, 改革用人制度, 推行竞争上岗。我认为, 竞争上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先进手段, 它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 激发教师责任心和进取心, 培育单位团队精神,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竞争实力的一项基础制度。它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着眼于改变那种不求上进, 不求创新, 得过且过的惰性和打破大锅饭的现象, 重新注入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永不言败的以作为求地位的进取精神和你追我赶、你赶我追的竞争活力。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对于尚存侥幸心理的学校和教师, 更应花大力气来认识竞争上岗, 适应竞争法则:优胜劣汰。
学校竞争上岗是一种尝试, 没有现成的标准和配套措施, 谁来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保驾护航。是讲文凭, 讲经验, 讲能力, 讲资格还是讲关系, 该如何把握?讲政治讲正气讲正义如何在竞争中体现, 关键是竞争上岗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由于竞争上岗关系到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 必然带来各种矛盾。校长要从根本上避免竞争上岗走过场。不公正走过场的竞争只能制约教师的积极性, 使学校失信于教师, 削弱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竞争上岗必须解决好配套措施问题。首先是人才问题。人才的取得应立足本单位培养为主, 引进为辅的原则。学校可按人才资源优先化配置的原则, 开展上岗培训和骨干培训, 鼓励支持教师进修, 以增强教师竞争上岗能力。学校要对教师岗位负责, 只要你不断进取, 爱岗敬业, 校长就保证你首先有事干。那种以老板自居, 动辄就走人的粗暴方式, 是以教师为本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其次是岗位选择问题。学校内部要改变传统的不公平的用人模式, 走双向选择的立体用人道路, 教师可选择班级和学科, 学校和学生可选择教师, 按人才流动规律自由流动, 使人才得以最大利用, 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提高人才的利用。再次是考核评价及聘任问题。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应从德、勤、能、绩几方面进行规范。不合理的考核评价只能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可按教师工作业绩及考核成绩决定是否续聘或施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制度的依据, 以达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自觉性之目的。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 篇10
关键词:思品教师;角色定位;有效举措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有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要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要从以往简单机械地照搬教材变为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改革;要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性课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面笔者就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思品教师角色转变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刚刚进入青春期,逐渐向成年人过渡,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辨善、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感悟人生的意义,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但目前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没能及时地完成角色的转变,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提高学习成绩,片面重视考试成绩,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属于活动课和经验课。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权威身份,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帮
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体验,真正完成教学角色的转变。
二、转变教师角色的有效举措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中,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教学中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有着直接影响。改善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立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心情舒畅和无拘无束地同教师交流。教师在上课前要尽量避免批评学生,否则学生之前受到批评,情绪上会受到影响,会严重地影响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开始上课后,要面带微笑。例如:在学习《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大部分教师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不需要特意去讲什么。教师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讲课,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的内涵,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举出已经逝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创业的经历。教师可以说,大家都知道苹果手机吧,周围的亲戚、朋友,很多人可能也在用苹果手机。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早年创业时就经历了众多挫折。乔布斯在早期创立苹果公司后,曾经被其他同伴抛弃,并且赶出了公司。他自己从头做起,又重新成立一家公司也取得了成功。后来,苹果公司又把他重新请了回去,使苹果公司摆脱了濒临破产的危险局面。当教师讲到这里时,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带着高度的热情去参与学习。
2.立足学生的知识源和信息源,做“推销型”的教师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认为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缺乏兴趣,没有实用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件,把书本上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能省略很多繁杂的说教。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去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知识传输的效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知识处理以及思考能力的过程。
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现代社会网络高度发展,在网络上可以寻找到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如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用到的历史、时政材料,以及各类专业资料。例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播放各种关于未成年人受到伤害的案例,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知道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学会如何自我保护,以及如何与各种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做斗争。
3.实施科学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政治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政治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老师的评语特别的重视,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同。如果老师表扬学生一次,学生能够高兴好几天。教师的任何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认同和表扬的心理。在教学中,不论学生的表现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式评价,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热情关心,循循善诱。
教师的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肯定的话和每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如:学生知识学习得很快,把问题答对了,教师可以说:“你回答得很正确,非常好。”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可以说:“继续认真思考,我知道你能行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样的评价语言,可以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潜意识里就会想更好地学习,想要更好地表现。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思品教师由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说教者转向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质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自我选择,使学生更具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初中思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是学生眼中道德和做人的楷模,要时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芳.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冉恒波.浅谈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J].才智,2009.
【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推荐阅读:
校长职业化与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素质07-27
校长角色新定位11-29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10-06
教学副校长课程汇报07-14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05-21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07-09
新课程教师的角色10-07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1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11-15
新课程下的新评价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