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2024-10-10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共8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篇1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进入新课程时代。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否摆正自身角色位置,事关新课改的成败。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传统教育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将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甚高,尤其对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语文教师更是非同一般。

(一)教师是“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辛勤的园丁”

无论是红烛、春蚕还是园丁,它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崇高期待。教师的“师道尊严”应运而生。教师作为“圣人”成为权威的象征,是学生的标准。然而,红烛光亮有限,只能照亮一部分学生,甚至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春蚕丝少时限,未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欲;园丁则过多按自己意愿修剪枝条,重视种子的开花结果,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同时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但学生与教师同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怎能按统一的标准塑造学生呢!黑格尔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意在说明人的复杂性,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工程师”式的教师却过于用整齐划一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每一个“工业产品”。

(三)教师是课堂上的统治者

传统教学中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效率低下的讲解法为主,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不过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以及三寸不烂之舌。课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灌输——训练”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方式,教师不怒自威,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师生关系极度失衡。一位教育家针对这种教育状况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

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在今天,这种与时代发展极不相适应的陈腐观念还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它们的束缚,改变这种种情况。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古代私塾里学语文,大多是学生自己读书,教师适当点拨,既是学生自主的,又是个别化的,似乎还符合现代的理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于两千年前曾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理念,《侍坐》篇中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把一个和蔼可亲、平等对待学生的现代新课程的教师形象刻画出来了。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新世纪,新学生,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更应该汲取古人精华为己所用,自觉改变形象。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但教师成为促进者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为此,教师要强化意识:首先是民本、人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源源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教师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其次是发展意识。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信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境加以批判改进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教师找不到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应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以研究者的精

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必将随之提高,可见,教育教学研究是一件富有“乐趣”的“幸福”的事情。

(三)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套用一句深有哲理的话:“我学习,因为变化了的世界在那里。”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有学问,而语文的外延正等于生活。作为“用一生时间来准备一堂课”的语文教师,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终身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主要应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学习: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等内容的学习,做到身正为范;二是要不断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博览群书,加强文学修养,做到学高为师;三是要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获得自我发展;四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为开阔视野、适应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语文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活到老,学到老,这应是语文教师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

(四)教师是张扬自我个性者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也可以这样说,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作为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理解也应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教师应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在语文课堂中展现多样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型;踏踏实实、孜孜以求型;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型;和蔼可亲、开放民主型等等。丰富的个性教学将让学生如沐春风,感受着教师的人格魅力。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拥着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于无形中给教育教学带来帮助,有时竟是一字不着,而风韵流长。

(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目前教育的对象以独生子女居多,因社会开放,父母大多出外觅工,子女只能寄居在长辈家,这种隔代抚养现象在现代社会尤为严重。现代社会良莠不齐,尤其互连网快速发展让学生领略了网络世界的诸多“风景”。过度受到父母及长辈的溺爱的中学生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这就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管理。语文教师作为优秀精神、文化的传道者,也是一个实践者,其所作所为就是一面镜子。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更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或许有一天会使学生的人生由于教师的激励和引导而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互助、友好的朋友关系。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平时言行上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塑造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形象,拉近师生距离,让他们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老师”。让他们对教师产生兴趣,从而也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的苦心、爱心要利用一切机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用自己的心去点燃学生的心,不要一味表现师道尊严,不苟言笑。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近、热爱、崇敬之感后自然会“信其道”。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新课程标准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角色的新形象投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姓名:张先兵

单位:增福乡中心小学校

职务:教师

联系电话:***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篇2

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相当一部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他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需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 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正是承担着这项育人任务的基地。随着职业学校新课标的实施、专业设置的改革及新教材的使用, 改革已经脱离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不过, 由近几届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就业率较低, 就业的岗位多是技术性较低的行业, 而且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心理素质较差、墨守成规、机械劳动, 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这说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 培养出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化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任何一名在校中职生都必须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知识。不过, 一些学生甚至是化学教师却认为化学与所学专业无关, 学不学无所谓。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此, 笔者认为中职化学教师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1. 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过程亦不外乎于此。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仅仅满足于陈旧的知识、故步自封是万万行不通的, 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吸收、自主消化的学习能力。因此, 中职化学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对于一些浅显的内容 (如物质的物理性质) , 教材中已经作出了详尽的解释, 而许多化学教师却仍旧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絮絮叨叨, 没有重点;学生不愿听讲, 更无法对知识进行自我内化, 学习效率低。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由学生制作不同的模型, 可以发挥其空间想象力, 使其拥有自己的见解, 能够多渠道地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 找寻规律, 完成知识点的内化, 进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单如此, 更表现在鼓舞学生, 唤起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教师要真正做到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多方式、多角度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 学生合作学习的促进者

现代课程理念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因为学生能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 发挥和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 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实现互相促进和共同进步。合作组的建立与合作学习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促进。中职化学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中应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 应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起来, 以便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技能, 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 提高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地给予点拨, 如小组合作完成化学实验时, 可以启发用哪些化学仪器, 各有何用途, 怎样搭装置, 有几种方法, 哪种方案最简便等;教师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 让学生共同思考哪种方案最经济实惠, 可以运用在哪些工业中等。经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 扩大了自身的视野, 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学生探究学习的设计者

职业学校一些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基础较差,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低, 而学好化学学科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倘若中职化学教师仍然采用那种教师讲授为主, 或者仅仅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 学生必定倍感无聊, 没有积极性, 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 化学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设计师, 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设计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探究性问题, 使之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引领学生逐层探究, 多角度激发思维, 多层次进行观察, 将所见、所闻与所思相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 教师还要多设计不同层次的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做到温故而知新, 融会贯通,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对知识点的自主学习与建构。

4. 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者

有些中职生在学习化学时会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是焦虑、困惑, 尤其表现在解应用型计算题和做化学实验上。因此, 中职化学教师要充当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者。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不要用播放视频或展示挂图来代替演示实验, 尽量每个实验都要做, 让学生看清操作步骤并鼓励学生参与。另一方面, 要多和学生沟通、交谈,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鼓励学生多动手, 克服怕危险的心理, 注意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 适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师, 应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从职业学校的生源、教材和社会实际出发, 确立并完善好自己的教师角色,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中职化学教师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学科特点和社会需要,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促进者、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者。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职化学教师,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赵毅.浅谈教师的角色[J].辽宁中职学报, 2002 (4) .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角色 转型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我们亟需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方式以及行为进行深刻的、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及时准确做好角色的转型定位,将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做好角色转型定位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和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二)回归主权,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力求生动活泼,并能敏锐捕捉住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

(三) 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其要旨应该是引而不发,导而不露。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地灌输,“标签式”的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切不可无视其中虽显稚嫩但蕴含智慧的“火花”,或简单将其“格式化”。引导可以是能力点中方法的点拨和思维激发,也可以是在知识点的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茫困惑、不知所之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他丰厚的探究潜能;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望难却步,畏难欲退时,教师不是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之火。

(四)屈身下顾,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即可谓拥有了医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囫囵吞枣、依虎画猫地机械运用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疑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获得最恰当的答案,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

二、 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传统教学,教师大多是单一应对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多年来,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想顽固,不少教师常不自觉地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由于新课程内容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以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其需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迫使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学会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这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以本为本”已成为历史。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夯实教学的基本技能

在夯实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以往教师常拘泥于教材,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体验性(动脑、动眼、动手等)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一交往昭示着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不再是关注“物”,而是关注活生生的人;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这个交往更重要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中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一教学关系的形成又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功与否。

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需要、兴趣、价值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首先必须从改变学生脑海中已习惯了的固有的课堂模式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课堂上必须安静听讲、仔细记学习笔记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上应该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的结论的新模式;要改变原课堂中教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的习惯,建立起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可以在老师引导和

帮助下即时讨论的新方式;要改变原课堂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的旧观念,构建起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必须对教师重新定位,进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适,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教学关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使自己教学内容不落伍,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具有主动和优势,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障碍,使学习过程更为愉快,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为强烈。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情境,使学生在人格塑造上突出主体地位。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靠的是自己的学知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帮助,而不是教师这一天然职业权威。过去我们要求教师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但由于教师先天所拥有的知识权威、学生学习渠道权威和职业权威,使绝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现在,多媒体教学带给教师一个改变形象的契机,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在课堂中应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还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及达到的预期目标应不应该严格按教案设计的程序进行,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而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有开放,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是科学的基础,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从课堂角度讲,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堂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

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偶人,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即兴发挥,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语)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机遇。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情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三角形”就转变为“师生互动空间四面体”。这样,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都已成为可能。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在师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上,追求创新,讲究艺术性和高效率,最终实现构建师生交往新模式的目标。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课改视窗中教师角色的变化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莫绍弟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以前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他们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进行学习;他们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课堂上大多是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的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

在新课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各种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唤醒者、开发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作为促进者,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耐心听取他人的观点、方法,讨论鉴别,比较优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由教学过程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以前教师是从主观出发,考虑最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以教师讲授为重点,满堂灌注入式,要求学生的想法、解法最好都是标准化,忽视了个性化。现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3、由绝对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整齐划一”。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除了以上三大变化,教师还要对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行自我调整,力争做到文理交叉渗透,成为文理艺体贯通之全才。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篇5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论 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4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德

德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任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 7

乐人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8

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 9

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绝不说‘教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才是教育事业的最根本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分支,其根本目的同样是教学生做人,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这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强而有力的助推器。

师 业 务 学习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教

音乐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唱唱歌,而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的必须到位,把音乐的美感夸张化,让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有创新,不要单一,丰富课堂内容。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加的表现形式。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教唱歌曲要注意形式,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

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内容,课件要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从听觉上感受,也可以在强烈的视觉配合下,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在课前做好、做足准备工作 12 的意识,同时也要求我们有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勇气,更要求我们有勇于专研,不断拓宽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精神。

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意义、有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把问题问到位,每一次聆听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每次听都能使学生有新的感受,让他们的身心感到愉悦。正如王国强处长所说“音乐能够使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谐心理、幸福生活。音乐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感悟音乐的美,实现学生能主动地去创造美”。

今后,我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努力工作,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音 乐 教 师 转 变 观 念 的 见 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乐教师转变观念的见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回想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突然发现这几年是我事业中的一个成长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老师,这期间我在不断进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四乡中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时已是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问题、答案,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爬起来写,直至满意为止。十年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教学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是思考。

经过这几年的教育学习实践,无论是教育、教学,我感到自己深思的东西多了。再也没有过去像小孩一样为丁点大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充实和磨练了自己,一方面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认真的斟酌、思考。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 15

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16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篇6

一.组织者: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 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使什么, 他们将做什么。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学习过程, 而非“操纵”。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所需的策略,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被要求自己控制学习, 并尽可能地不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完成任务。

《牛津英语》9A中的Audrey Hepburn是一篇人物传记, 作为一篇记叙文, 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对这一人物本来就比较感兴趣, 但如果采用传统“老三调”, 老师一讲到底, 越俎代庖, 学生肯定昏昏欲睡。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做的应尽量多些。”因此, 笔者为Hepburn一文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Hepburn的生平事迹, 并以组为单位, 制作成多媒体Hepburn小传。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成果。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好课前、课堂、课下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活动, 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 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 允许学生出错、出分歧,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自由发言, 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兴致盎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被动接受”的格局, 使得课堂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了创造性。

二.导师或教练: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 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方面特别重要, 因为教师的指出错误和改进的建议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模块其实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前几个模块的复习, 为写作做好知识的铺垫, 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观点, 并充实写作的内容。完成之后, 四人或二人一小组交换批改,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展示。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 不能只挑文章中的语法错误, 还要对文章的结构、立意, 语句的流畅等方面综合评价。此外, 分批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收效也十分明显。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帮助学生修改错误时, 更要强调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因为适当强化学生写作中的优点, 会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 并能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最后, 教师要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级或班级外的墙壁上进行展示,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因为成就感是最好的内源性动机。

三.参与者:

“参与者”要求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 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 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 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 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点子, 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既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又使师生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牛津英语》7A Unit 3 Study Skills内容是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教师不妨在卡片的一面写上I like swimming.的句子, 然后在另一面画一张有关这个句子的图画。卡片制作好后, 再和学生一起运用自己及学生制作的卡片共同看图说话。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句型, 而且在互动中增进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 在“做中学”的引领下, 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句型, 学生记得扎实长久。

四.评价者:

评价者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 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教学中有两种评估方式:纠正错误和组织反馈。

纠正错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并注意艺术性, 切不可逢错必纠, 或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讲话, 因为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敢开口讲英语。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话”来纠正错误, 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又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正确的句子。另外, 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任何努力都及时进行当众表扬和肯定,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反馈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 老师应肯定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采用英语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夹, 每教完一个单元后, 叫学生按照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检查和填写相应的单元学习情况总结。老师认真阅读每一个学生的总结并对学生的单元学习和总结给出相应的评语和建议, 及时鼓励学生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促进者:

“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 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以角色中最难当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要当好促进者, 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放手”和“控制”的度。特别重要的时在放手时, 使学生同样能感觉到老师的“控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能说服激励学生的能力。同时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言传身教,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

9A Unit 3的“Teenage Problems”教学, 笔者采用“电子版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 在校园网站上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与指导语“What is your teenage problem?”、“Efficient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与指导语, 进行“个人头脑风暴”, 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看看别人已上传的想法, 当然还可以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联系和改进后, 再呈上自己的观点。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隐藏身份”与非直接面对面特点, 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另一方面, 不同的观点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 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宏观控制英语教学, 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研究者:

“研究者”是教师不断研究学法和教法,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尽可能地参加课程进修, 教学研讨会和听课,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同时, 通过听课, 学习别人课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然后自己尝试和创新教学法和教学活动, 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教学法。那些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7

一、用“心”去研究,做好新课程资源、校本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近几年,我在组织开展学区的美术教研活动时,有意识地安排了新课标、新教法,新教材、新教法,旧教材、新教法等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能让我们学区的美术教师,在这种形式的交流之后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在组织学区的教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设计的一节《奇妙的鞋子》,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旧鞋、破鞋),创造最质朴的艺术品,受到了学区办领导的一致好评;另一位老师用当地的竹竿、木棍创编出了《竹竿造型》一课,受到了市教研员老师的当场大力表扬;在我校开展的旧教材、新教法的交流活动中,我重组了二年级的旧教材《神气的小厨师》一课,开出的《学做小厨师》,让孩子们利用纸、泡沫、线、橡皮泥、塑料块等身边的多种媒材,制作丰富的“食品”。这一课在后来的全市优质课比武中取得了评委们和老师们的连续不断的热烈掌声,那孩子们热情高涨的创作欲望以至到下课还要求老师再继续、再继续下去的情景,真的让我难忘、让人兴奋,也足以证明这一课的成功和优越。然而,在这些课的背后,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我们的美术老师是通过熟悉、了解、认真解读新课标之后,根据小学美术新课标指出的“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等等这些理念组织、创编了新的教材内容,开发校本教育资源。这都是因为我们是用“心”去研究了。

第二、用“心”去教学,做好美术课堂教学、知识更新的设计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在学区教研活动课《砖块造型》的课堂上,我们的美术老师将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尽情地玩耍着各种砖块,而后,在学生正当玩的开心之时,老师就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新玩法吗?”然后,再继续教学生一样又一样的新玩法,到最后,在地上出现的不在是断块、碎石片,而是学生经过思考、经过合作完成的一件件的雕塑造型作品。在《人体造型》一课里,我们的老师她全身性地投入了这个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玩、一起跳、一起舞蹈,结合着音乐课,结合着语文课进行教学。并把自己当作艺术造型的模特儿,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创造,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另有一位老师的《泥土造型》也一样精彩,他在课前从当地的山上拉来了一车子黄泥。在课上,和学生在操场上一块玩,一块踩,一块感受这家乡泥土的亲切气息。然后引导学生怎样玩,怎样更好玩,怎样玩的更有意思……在几个教学环节之后,本来已被玩的很不象样的泥土渐渐变成了一件件的雕塑作品,那作品稚朴、形象。到了下课,那些作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竟变成了一件作品,一件布满操场的园林式的大型艺术品。今年春天,花开的季节,我带了我校三(1)班的小分队去参观了学校附近女儿红酒厂。在酒厂,我们观察了造酒工具、熟悉了造酒过程、了解了造酒人们的劳动和创造……然后带着酒香,带着喜悦,带着创意,回到学校,回到《家乡的酒坛子》的这个创意课堂。于是,小分队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畅谈真的是令人惊讶。然而,这样的交流,正是这课堂所需要的……不久,这一课例被选入全国少儿美术教育三十大精英优秀案例之列。这些课例成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新课标指出:美术活动要“融造型与游戏为一体”;“美术要与语文、自然、社会和生活劳动等课程或活动相结合”……这都是由于我们真的是用“心”去教学了。

第三、我们要用“心”去灌溉,做好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我们不能像传统美术授课标准那样以一幅画画的象与否来评价学生能力,新课程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篇8

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舞台,并为教师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1.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教师的教育主体现:要从以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价值观:要从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拥有者,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是互动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的功能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正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管理观:角色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成才观、发展观:要从一次性拿到资格证书可以一辈子当教师,转变到必须*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而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的课程观:由课程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化为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的师生课程文化的共建者。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规教学行为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具有明显变化的职业。新课程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授受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亿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教师在新课程的授受时,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培养,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权力型社会控制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⑵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递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记忆,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3.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内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上一篇:某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美国留学面试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