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2024-07-0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精选10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篇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演员的演戏风格各有不同,有比较内敛稳重的、有张扬有力的、也有流于表面稍显浮夸的……而教师也有不同的教书风格,像窦桂梅般激情飞扬,王松洲般博学诗意,武凤霞般优雅从容……对于教师,课堂风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可是,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加重要。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该是什么呢?有的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是教育的研究者、建设者与开发者。我却认为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谓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带着学生们向着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行动。到底怎样做才能更好的给自己角色定位呢?

其一,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引导学生思考时能调动学生更好的学习。在我前几年的一次语文课上,有个学生一直在调皮捣蛋,自己上课不听课,还要打扰其他的同学,这让我很头痛,对他进行了多次教育也没效果,于是我就把大部分心思花到他身上,对他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记忆能力很棒,对古诗几乎能做到看两三遍就能背下来,于是在学习《绝句》的课上,在学生齐读古诗之后,我把他叫起来让他背诵这首还没有开始学习的古诗,他自己也感到很惊讶,站起来明显的有点不知所措了,于是我对他说:“你再看看,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背的很流利的。”其他同学纷纷把目光投给了他,也许是第一次得到这么多人的注视,他很紧张但还是背了出来,尽管不是特别流利,但我还是把掌声献给了他,其他同学也都为他鼓掌,之后我又对他表示了赞赏。在这一节课中,我明显感到他并不像以前上课时那么调皮了,而是认认真真的在听课,还不时的举手回答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也都跟着学习的步伐一步步的跟着我一起走。自此之后,他不再像以前,学习起来也更有自信了。只是我们的一句赞赏,就能让学生发生改变,就能使学生掌握住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多好!

其二,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最尴尬的可能就是当你的学生来问你问题,但你刚巧答不上来,“哎,怎么连老师都不会呢?”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并不是说要去避免学生的提问,而是自己补充知识,多学多练。

其三,循循善诱,不要以为的把知识一股脑的全说出来让学生去慢慢消化,而是一点一点,逐步渐进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思考再自己得出结论。你讲给学生听,他们未必就领会了,但经过他们自己思考之后得到的就不同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得有耐心,不要学生在想的时候创意奇特,剑走偏锋就感到窝火,得先夸他们想象力丰富,再把他们一步步的引进正确的圈子里。有次上课时用“……像……像……像……”造句,这个连用三个比喻是比较困难的,有个学生就站起来回答,他是在之前例句的基础上,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像……”我当时没听明白,以为是他还没想完整,可课堂上却并没有其他同学想要回答。见没有完成,我又重新再讲解了一次例句,并且自己也造了一个句子出来,我对他们说:“不然,你们仿照老师的这个句子,像之前那位同学一样,把其中一个“像……”改成自己的,再拼到一起,不就变成你们自己造的句子了?但是得保证自己造的这一个比喻句要尽量有自己的特色。”

把难度从三个比喻句降到一个比喻句,再来重新整合,得到的效果比预想的好得多了。还得到了许多造的不错的比喻句,更有甚者,自己加以琢磨,一个人想出了完整的一个句子,造的也挺不赖。后面想来,如果我在学生开始造句不成功时就训他们,这堂课可能就无法继续,后面的精彩就更不用想了。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不论是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还是其他,我们都该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断努力,支撑起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篇2

一、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

1. 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 小学德育教师总是以“道德灌输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将道德教育工具化, 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灌输给学生一些僵死的、固化的道德知识。毋庸置疑, 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对学生获得固有的道德常识知识是高效率的, 但对于抽象思维与理解能力尚欠缺的小学生而言, 要达到课程的目标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德育教师角色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 已无法满足德育新课程的需要, 小学德育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成为了新时期的期待角色。

对思想道德水平尚处于较浅层状况的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道德成长需要德育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德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创设符合小学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 来教授学生基本的道德知识和各种道德规范, 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然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不断深化, 直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 最后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克服坏习惯, 最终达到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2. 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德育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是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即德育教师只是把专家或学者预先制定的德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材料付诸实施。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德育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求, 德育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小学德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 因此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应是一个固定过程, 而应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作为德育过程中的教师也不应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更应是德育课程的主动挖掘者或开发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对于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而言, 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内容, 小学德育教师应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来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或内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 因此德育教材只是教师的参考资料, 教师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及其周边课程资源, 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来开展德育课程教学。

3. 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主要是由课程专家以及学校制定和安排的, 德育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自由处置德育这门课程的权利, 在整个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传声器的角色, 学生往往被置于被动的境地。实际上,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 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了充当道德知识灌输者的角色, 即使学校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教师也无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从而使得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最终导致德育课程形同虚设。课程标准对小学德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者成为了新的期待。

道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是纯粹单向度的道德知识传递, 更在于发展学生的德性, 满足学生道德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应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行, 德育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教育情境, 扭转学生的被动地位, 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教师通过以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合作者身份置身于活动中, 和学生一同探究, 共同成长, 最终达到师生同益的效果。

二、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难以实现的因素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小学德育教师新的角色期待,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难以实现。

1. 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限制了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首先, 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教师培训成了每个学校关注的焦点, 且国家的教研部门及相关机构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全方位的支持, 而唯独对小学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较为正式的、成规模的培训, 至多是区、县的研究所举行几节“公开课”罢了。又由于小学德育课的教师大多是语文、数学或英语课的教师“兼职”的, 在这少得可怜的“公开课”研讨中, 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腾”出时间、放弃“主科”的教学来参加作为“副科”之一的德育课程的研讨活动。在教师培训的“繁华”与“热闹”中, 大多数的小学德育教师却没有对新德育课程理念系统学习的机会。[1]其次, 对小学德育教师的期望过高。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德育教师要以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等期待身份出现。殊不知, 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现状, 这些新的角色要求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 我国如今仍处在一个以升学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的教育环境中, 小学德育课程并没有列入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范围。在家长、学校等多方要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 许多时候作为“副科”的德育课程只能退居其次成为主科教师的自习课或作业课。

2. 教师自身因素

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之所以难以实现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德育专业素质。新课程对教师的德育专业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及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要求相距甚远。

首先, 教师德育观念较为陈旧。受传统德育观念的影响, 小学德育教师习惯了对学生进行单向度的道德知识灌输。教师只是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学生也只好被动地接受, 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预设而成, 殊不知道德源于生活, 一切生活皆德育课程资源。其次, 教师普遍德育专业素养较低。一般而言, 小学德育教师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主科教师“兼职”担任, 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缺乏敏感的德育资源意识和德育育人意识。因此, 这样的德育教师上课也只是照搬书上的死知识, 不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课堂上的德育资源。再次, 德育教师缺乏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 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其实, 教师每一次上课的反思都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反思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而且还能很好地促进教学相长, 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正因为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 即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抱有再大的期望, 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促进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实现的途径

1. 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1) 转变小学教师的德育观念。要真正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教师首先必须拥有正确的德育观念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只有在正确德育观念的基础上, 通过激发德育主体 (即学生) 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 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是充当道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他们极度依赖教材, 上课照本宣科,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 完全不顾学生可否接收, 只是一味地往容器里倒空洞、无趣的道德知识, 如此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发展学生的德性、达到德育的目的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德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以生活为基础的现代德育观念。众所周知, 道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之中得以体现。因此德育教师要率先转变传统的脱离学生生活的德育观念, 做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识社会与道德, 体验社会, 将学生自己的道德认识与感悟融合在德育课程之中, 通过真实案例展示道德知识,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达到培养学生的品行和发展学生德性的目的。

(2) 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虽然德育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事实上专门的德育师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在升学时无须考核的“副科”, 其地位在学校受到冷落。小学德育课程一般由主科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教师“兼职”担任, 实际上德育课程常被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 就算要上, 大多也只是“照本宣科”, 德育课程成为了形式上的摆设而已。

而作为一名好的小学德育教师, 应该具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那么, 该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呢?第一步应当是在制度上建立职前教师教育、职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德育专业标准, 给德育教师设置一定的资格门槛, 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达到起码标准者, 就不能进入教师行业。一些国家, 例如日本, 在其教师资格获取的必要条件中明确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申请人必须获得道德教育、教育伦理等方面课程的学分。[2]政府应通过培训、培养等方式为各学校培养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 如在各师范院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 对德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德育专业知识训练, 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

(3) 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对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道德水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 德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道德教育活动中, 以便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新期待角色的实现要求德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德育教师要学会反思整个道德教育过程, 不能认为课上完了, 教学工作也跟着结束了。因为每一次的上课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师通过每次课后的思考发展自身的教学“问题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最优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在提高自身反思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

2. 外部环境或条件的支持

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提升, 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还需要外部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应为德育教师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所谓宽松的发展空间, 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课程权利问题, 教育部门或学校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较为充分的课程资源, 而且还有必要将课程权利合理下放, 给予德育教师足够的课程实施自主权,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培训和研讨课等, 让教师能真正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中来。其次, 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等方式来鼓励每位学生展示自我, 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

【注: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CX2012B397)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生梅.小学德育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适应性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0) .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3

一、用“心”去研究,做好新课程资源、校本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近几年,我在组织开展学区的美术教研活动时,有意识地安排了新课标、新教法,新教材、新教法,旧教材、新教法等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能让我们学区的美术教师,在这种形式的交流之后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在组织学区的教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设计的一节《奇妙的鞋子》,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旧鞋、破鞋),创造最质朴的艺术品,受到了学区办领导的一致好评;另一位老师用当地的竹竿、木棍创编出了《竹竿造型》一课,受到了市教研员老师的当场大力表扬;在我校开展的旧教材、新教法的交流活动中,我重组了二年级的旧教材《神气的小厨师》一课,开出的《学做小厨师》,让孩子们利用纸、泡沫、线、橡皮泥、塑料块等身边的多种媒材,制作丰富的“食品”。这一课在后来的全市优质课比武中取得了评委们和老师们的连续不断的热烈掌声,那孩子们热情高涨的创作欲望以至到下课还要求老师再继续、再继续下去的情景,真的让我难忘、让人兴奋,也足以证明这一课的成功和优越。然而,在这些课的背后,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我们的美术老师是通过熟悉、了解、认真解读新课标之后,根据小学美术新课标指出的“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等等这些理念组织、创编了新的教材内容,开发校本教育资源。这都是因为我们是用“心”去研究了。

第二、用“心”去教学,做好美术课堂教学、知识更新的设计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在学区教研活动课《砖块造型》的课堂上,我们的美术老师将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尽情地玩耍着各种砖块,而后,在学生正当玩的开心之时,老师就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新玩法吗?”然后,再继续教学生一样又一样的新玩法,到最后,在地上出现的不在是断块、碎石片,而是学生经过思考、经过合作完成的一件件的雕塑造型作品。在《人体造型》一课里,我们的老师她全身性地投入了这个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玩、一起跳、一起舞蹈,结合着音乐课,结合着语文课进行教学。并把自己当作艺术造型的模特儿,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创造,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另有一位老师的《泥土造型》也一样精彩,他在课前从当地的山上拉来了一车子黄泥。在课上,和学生在操场上一块玩,一块踩,一块感受这家乡泥土的亲切气息。然后引导学生怎样玩,怎样更好玩,怎样玩的更有意思……在几个教学环节之后,本来已被玩的很不象样的泥土渐渐变成了一件件的雕塑作品,那作品稚朴、形象。到了下课,那些作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竟变成了一件作品,一件布满操场的园林式的大型艺术品。今年春天,花开的季节,我带了我校三(1)班的小分队去参观了学校附近女儿红酒厂。在酒厂,我们观察了造酒工具、熟悉了造酒过程、了解了造酒人们的劳动和创造……然后带着酒香,带着喜悦,带着创意,回到学校,回到《家乡的酒坛子》的这个创意课堂。于是,小分队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畅谈真的是令人惊讶。然而,这样的交流,正是这课堂所需要的……不久,这一课例被选入全国少儿美术教育三十大精英优秀案例之列。这些课例成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新课标指出:美术活动要“融造型与游戏为一体”;“美术要与语文、自然、社会和生活劳动等课程或活动相结合”……这都是由于我们真的是用“心”去教学了。

第三、我们要用“心”去灌溉,做好促进学生发展、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我们不能像传统美术授课标准那样以一幅画画的象与否来评价学生能力,新课程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给自己定位 谈教师的角色 篇4

光明日报     ―08―23

我当教师只有九年的时间,但我已深感“爱不释手”,颇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

在我看来,教师远远不止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教师具有多种角色,可以满足个人发展的不同需要。 演说家

教师要善于表达,不仅要条理清楚,还要声情并茂,甚至要慷慨激昂;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有的放矢;要以最有效的方式使自己的观点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我说教师是演说家。而当演说家,表达某些观点,说服别人,甚至感染一大片,本身就是一大快事。

学者、思想家

教师首先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而且,为了教学思想,也为了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探索新问题,日积月累,教师往往学识渊博,学有专长,多可称为学者。

又由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对人,对社会,对世界不断思考,评价,反思,使他们或多或少具有思想家的味道。

导师、顾问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更要在课内课外,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称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为导师。

随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少需要教师对细节的帮助,更多地需要教师宏观的指点和评价认可,此时,教师的角色就由导师转向顾问。

领导、权威

在我看来,教师是无冕之王。课上课下,教师在知识的领域里代表一定的权威,学生普遍尊重教师的观点。而且,无论一个教师有无行政职务,在学校、班级或课堂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学生的管理者――领导的角色(很像一个基层干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在“群众”中建立“崇高的.威望”,做一个深受爱戴的“群众领袖”――“孩子王”。

节目主持人

教学中可以组织许多讨论、辩论,还有许多即兴发言。教师要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学生敢说能说给予肯定,学生不敢说要引导他们说,学生说得不对要给予巧妙的修正。还要不时地引导讨论的主题,对讨论进行总结。正像电视台专题节目的主持人,既要灵活又要风趣,还要头脑清楚,对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园丁

许多人把儿童比做花朵,把教师比做园丁,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学生不仅外表如花,心灵之花更是千姿百态。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必须下很大力气。而且,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还不成熟,还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枝”,只有用爱心来浇灌,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熏陶,用耐心来劝导,纠正个性的各种不良因素,才能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丽的心灵之花。一句话,教师要慧眼独具,要看得见孩子们的心灵之花,要做护花的使者――园丁。

普通人

老师要为人师表,要扮演上述各种角色,但老师绝非完人,而是一个普通人。老师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以平等心来对待学生。要想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就要同样让学生了解你,了解你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老师也是个普通人,能理解普通人的心理。这样学生才会消除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甚至做老师的朋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篇5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对所学的东西有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形成自己的观点、思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那种模糊的、含混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师生携手更进一步走向文章的深处。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角色转换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二、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变化

1.由权威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要将学生定位于学习主体,自己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发展的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传道者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传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不是在书斋进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理想的平台。

3.由闭关自守型向社区型转变。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社区生活,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正与社区生活走向“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理念能与时俱进。

三、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方面提高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而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言、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四、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工作方式的改进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与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还要倡导语文课堂上的合作,这里包括师与生的合作、生与生的合作,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每一位教师都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参考文献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篇6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篇7

一.组织者: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 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使什么, 他们将做什么。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学习过程, 而非“操纵”。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所需的策略,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被要求自己控制学习, 并尽可能地不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完成任务。

《牛津英语》9A中的Audrey Hepburn是一篇人物传记, 作为一篇记叙文, 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对这一人物本来就比较感兴趣, 但如果采用传统“老三调”, 老师一讲到底, 越俎代庖, 学生肯定昏昏欲睡。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做的应尽量多些。”因此, 笔者为Hepburn一文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Hepburn的生平事迹, 并以组为单位, 制作成多媒体Hepburn小传。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成果。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好课前、课堂、课下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活动, 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 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 允许学生出错、出分歧,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自由发言, 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兴致盎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被动接受”的格局, 使得课堂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了创造性。

二.导师或教练: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 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方面特别重要, 因为教师的指出错误和改进的建议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模块其实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前几个模块的复习, 为写作做好知识的铺垫, 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观点, 并充实写作的内容。完成之后, 四人或二人一小组交换批改,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展示。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 不能只挑文章中的语法错误, 还要对文章的结构、立意, 语句的流畅等方面综合评价。此外, 分批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收效也十分明显。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帮助学生修改错误时, 更要强调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因为适当强化学生写作中的优点, 会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 并能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最后, 教师要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级或班级外的墙壁上进行展示,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因为成就感是最好的内源性动机。

三.参与者:

“参与者”要求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 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 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 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 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点子, 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既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又使师生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牛津英语》7A Unit 3 Study Skills内容是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教师不妨在卡片的一面写上I like swimming.的句子, 然后在另一面画一张有关这个句子的图画。卡片制作好后, 再和学生一起运用自己及学生制作的卡片共同看图说话。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句型, 而且在互动中增进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 在“做中学”的引领下, 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句型, 学生记得扎实长久。

四.评价者:

评价者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 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教学中有两种评估方式:纠正错误和组织反馈。

纠正错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并注意艺术性, 切不可逢错必纠, 或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讲话, 因为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敢开口讲英语。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话”来纠正错误, 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又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正确的句子。另外, 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任何努力都及时进行当众表扬和肯定,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反馈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 老师应肯定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采用英语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夹, 每教完一个单元后, 叫学生按照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检查和填写相应的单元学习情况总结。老师认真阅读每一个学生的总结并对学生的单元学习和总结给出相应的评语和建议, 及时鼓励学生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促进者:

“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 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以角色中最难当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要当好促进者, 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放手”和“控制”的度。特别重要的时在放手时, 使学生同样能感觉到老师的“控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能说服激励学生的能力。同时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言传身教,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

9A Unit 3的“Teenage Problems”教学, 笔者采用“电子版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 在校园网站上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与指导语“What is your teenage problem?”、“Efficient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与指导语, 进行“个人头脑风暴”, 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看看别人已上传的想法, 当然还可以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联系和改进后, 再呈上自己的观点。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隐藏身份”与非直接面对面特点, 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另一方面, 不同的观点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 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宏观控制英语教学, 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研究者:

“研究者”是教师不断研究学法和教法,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尽可能地参加课程进修, 教学研讨会和听课,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同时, 通过听课, 学习别人课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然后自己尝试和创新教学法和教学活动, 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教学法。那些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模式,教师面临的不再是只会听讲的学生,他们逐渐学会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堂的主导。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能否将自己的角色由主体改变为主导成为改革的核心,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在改革中去实现。

一、创设恰当的情境,创造语文学习的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语文。在恰当的语文情景中,学生通过自由问答、即兴说话等途径进行系统、大量、反复的语文练习,逐渐形成语文思维,而逐步摆脱用汉语思维思考,再翻译为语文的弊病。我们也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表演话剧,这对于喜爱模仿和表演的学生吸引力很大,通过话剧表演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大大增强,形成了学习语文的热烈氛围。教师也可以自己演示或者播放录音来进行情景教学,通过直观演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通过录音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听的能力,也为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手段的一个好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幻灯片、电脑等进行教学,这些现代技术在表达上更直观、更形象,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讲授新课时,教师可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积极思考,复习旧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又可节省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将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散文等做成多媒体课件,以上理论课的形式给学生讲,把枯燥无味的文章背景介绍,变成生动、鲜明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过目不忘。将小学语文中的文章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在感官上刺激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感受。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课件的丰富性和实用性,甚至是时代性。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最新的图片和材料,准确的将文章的主题凸现出来,使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真正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总之,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件的构建及使用将有力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三、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中间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锻炼了讲题能力,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并且得到了尊敬,学习后进者也得到了帮助。有了一定的进步,小组之间通过合作也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竞争意识与学习的动力。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比如上课前三分钟我们可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天气、购物等,以增强他们的听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讲,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上课后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了学习探究的目标。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小学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

要完成教师从主体向主导地位的转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指引者,直接将语文知识教授给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素质,只要教师完备自身的知识库才能像学生真正的抛砖引玉,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各种培训的机会,提升自身的专业语文素养。不仅要深入的分析教材,领悟小学语文大纲的具体教学要求,全面透彻的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掌握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策略,同时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语文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平时还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创新教学思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研究教法分析学法严格,时刻加强学习,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创新教学理念,引领学生领悟小学语文内涵,从而顺利的完成素质教育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佘同生.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 . 武汉:中南工大出版社,2000

[4]张银莲. 激发兴趣,愉快阅读[J].宁夏教育,199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 篇9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不仅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更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夯实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发生质的改变:

一、自身素质的改变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自身素质的改变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那么,要做到自身素质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要有激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要做到教学有激情,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通俗,抑扬顿挫,善于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引起学生共鸣,猎取其他领域的知识,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教案加以改造和创新,引入新颖性的东西,这也是做好激情教学的根本所在。

另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教师个人思想、品德、精神和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表现,这多方面的表现可以汇聚成一点,那就是要关爱学生。内驱力才是事物发展的持续的有效的源动力,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喜爱教师这个行业,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所建树。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在与学生交往的小节行为上做出示范,以具体的行动影响学生,表里如一,用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教学观念的改变

转变教育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从方法、手段、途经和资源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和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三、教师角色的改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

在传统教育“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学习。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经验。

2、由提供者向提醒者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不再是课前搜集调查各种相关信息,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变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把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中的提醒者。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肯定会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会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此时教师要提供可用的学习资源,学生才能继续有效地展开学习。

3、由读书型向社区型转变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书匠”显然已经落伍,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小学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研究,但不是在办公室里查阅书本进行研究,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研究。

四、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法灵活,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自学、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问、有机会讲,以民主的精神、合作的方式进行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工作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融入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现了跨学科、跨文化的特性,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意味着很难独立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教师一定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伙伴的合作,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变独立的工作方式为合作的工作方式,通过不同学科与同科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教育经验,借助相关专家的评课与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篇10

总 结

名: 杨 永 琴

号: 8 号

工 作 单 位: 嵩 明 县 嵩 阳 镇 杨 桥 小 学

期: 2011 年 12 月 20 日

参加楚雄市小学语文置换研修班研讨心得

―――杨桥小学:

杨永琴

2011年10月10日至2012年1月10日,我由嵩阳镇中心学校安排,有幸参加了在楚雄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置换班的研修,听了各个专家的精彩讲课,跟班研修了半个月,再加上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使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从参加工作以来,历时15年,在这短短的15年中,我一直都在一线从事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教学上我一直有自己的困惑,我一直在思考,不断的问自己,我的教学方法陈旧了吗?教学理念太模糊了,尽管每年都参加进修学校的培训学习,还是有一种道不尽说不明的感觉,当我知道我有这样的一次学习机会时,我不由为之一怔,我可以解惑了,于是我认真的准备资料,总结了一份关于这几年教学的心得体会,和三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一份平时上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随我带去了,我抱着一种解惑的目的去了,经过三个月的学习,让我重新回到了这三尺讲台,我又好像有了很多的自信和勇气,我心理有了很多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教育是围绕树人这一终极目标而设置和规范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个人价值实现的可能、大小。除了家庭和社会因素,能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非教育莫属,非小学教育莫属。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功能,在教学中常常体现在八个任务和四个能力上,(识字、写字、阅读、积累、交际、习作、方法、习惯,)最后通过的(听、说、读、写)能力来表现,历次课改,其实都是对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做调适和整合过程。其实语文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目的不是只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还要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语文教育可以理解为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一句话概括,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小学的6年要为学生今后的60年负责。

作为语文老师,要有语文课堂的品位特征,知道自己教什么,(要坚定不移的指向课程目标),知道自己怎么教,(听说读写是常态),知道语文不复杂,环节比较简单,能够体现语文特殊的味道,(“语文味”、“人情味”、“课堂要有书卷味”)。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表扬鼓励为主,上课要有常态性,要知道“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注意保护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惩罚。要从小时候抓起,教会学生横平竖直、干净工整、笔顺正确书写中国字,要把学生的认真勤奋刻苦的习惯养成。识字教学不可能节节都有趣味,基于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记忆力处于最好的时期,为了以后的阅读和写作,识字的任务必须在小学低中年级基本完成。习惯养成正当其时。

要认识到一个学生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地位作用,占有很大课时量,它不但对学生的语文 3 素养的形成具有依托意义,同样也对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具有依托意义。我们要培养的“学识广博,生活高雅”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就必需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候,加强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和学生自我阅读的培养,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教学的模式:一是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二是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三是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四是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教学”;五是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从学生身心成长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外在信息最重要的渠道,阅读同样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基本渠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本身就是理解、吸收、内化,甚至创造。给予学生以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涵养性情,大家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者“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养成是致命一击。

把作文与做人以及生活联系起来,韩寒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三个常见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对立意的要求过于统一于主流价值观。第二、题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儿童志趣缺失。第三、作文训练走过场,批改大而不当。其实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表述是 作文目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求:简单明白,文从字顺。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针对措施:

1、降低价值要求,海纳多元标准,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是不提倡虚构捏造的,意在训练学生的手写学生的心。

2、提倡贴近生活的作文训练。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要记住,写作兴趣是第一;写作意志是第二;写作人格是第三;写作技能是第四。

3、科学安排句段篇训练,使学生的表达丰满有序。

上一篇:水泥厂化验室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日记:观察大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