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2024-10-29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通用7篇)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篇1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

发展

摘 要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师知识结构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要深化教育改革,要在教育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应该使教师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的发展与延伸。因此,教师必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以下几方面发展与延伸,从轻量型结构到重量型结构;从单一结构到复合型结构;从封闭型结构到开放型结构;从被动型结构到创造型结构的发展与延伸。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知识结构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system has greater innovations and breakthroughs than the original one in the curriculum function, structure, cont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 management and other areas.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education effect.Teachers’ konwledge structure should develop and extend further if we want to deepen education reform and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theory and practice.Therefore, teachers must make there knowledge structure develop and extend in the following aspacts, from light structure to heavy structure;from single structure to composite structure;from closed structure to open structure;from passive structure to creative structure.Key words: new course;teachers;knowledge structure

目 录

引言„„„„„„„„„„„„„„„„„„„„„„„„„„„„ 1 1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1 1.1从轻量型结构到重量型结构„„„„„„„„„„„„„„„„„„„„ 1 1.2反思---从自己教学中学 „„„„„„„„„„„„„„„„„„„„ 2 1.2.1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2 1.3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 2 2从单一结构到复合型结构 „„„„„„„„„„„„„„„„„„„„„ 2 2.1一般方法论知识 „„„„„„„„„„„„„„„„„„„„„„„„ 3 2.2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 3 2.2.1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 3 2.2.2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 3 2.2.3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3 2.3教育学科知识 „„„„„„„„„„„„„„„„„„„„„„„„„ 4 2.4学科专业知识 „„„„„„„„„„„„„„„„„„„„„„„„ 4 2.4.1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 „„„„„„„„„„„„„„„„„„„„ 5 2.4.2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 5 2.5实践知识 „„„„„„„„„„„„„„„„„„„„„„„„„„„ 5 2.5.1实践知识的概念 „„„„„„„„„„„„„„„„„„„„„„„ 6 3从封闭型结构到开放型结构 „„„„„„„„„„„„„„„„„„„„ 6 3.1走出封闭结构的一般方法 „„„„„„„„„„„„„„„„„„„„ 6 3.1.1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自我加压,自我充电„„„„„„„„„„„„ 6 3.1.2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观的创新 „„„„„„„„„„„„„„„„„ 7 3.1.3改变教学观念 „„„„„„„„„„„„„„„„„„„„„„„„ 7 3.2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 7 4从被动型结构到创造型结构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9

引 言

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的课程改革正扑面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所谓挑战就是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机遇就是课改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份量、找出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作为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生物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入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理念上我们教师一时无法领悟人本回归,生命互动,平等中的首席这些全新理念的深刻内涵,知识积累中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出现,一桶水不足以应对一碗水的感觉,从能力储备上看,我们又常为课堂应变、专题科研、信息等方面的欠缺而感到危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现有的知识继续延伸与发展,从而来适应我国的课程改革,为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服务。

1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1.1 从轻量型结构到重量型结构

新型教育首先对教师的知识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轻型结构向重型结构过渡,以便能与迅速扩张的知识量相适应。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另一面是终身学习;而且在未来社会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因此合格的教师必然伴随着终生学习。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要求教师的知识拥有量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化。这种转化显然不应仅仅看作量上的简单增加,而应理解为教师知识的整体性跃迁和结构性的变化,是教师知识结构在质上的飞跃。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总体来说是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鉴于本论文服务于教师在自主发展的特点,本论文将教师的自主发展问题作为探讨的重点。我们认为,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主要有这样三种:其一,反思——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其二,合作——向同事学习;其三,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1]

1.2反思----从自己教学中学学习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就会不断的洗练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在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更得心应手的耕耘,并带来丰实的收获。

1.2.1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反思型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那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我认为方法有三种:

1、写一课一得

教师可以把每课教学的独特感受、意外感悟、失败教训以及学生的发现与困惑记下来,从而增强自身的洞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切实提升教育理论水平。

2、写读书笔记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并把值得记录的东西,或者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3、写反思总结

举行双周一次的论坛交流,使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回顾,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并积极寻求新的教学反思、教学策略来解决问题,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总之,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拥有一颗反思的心,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有个性的发展,使自己真正与新课程同行,与时代共发展!

[2]1.3 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已经由传统的教与学的权威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激励者„„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学习,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就应该“蹲下身子,倾听学生声音;扬起笑脸,喝彩学生成长”[3]

。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倾心交流,与学生相互学习。那么,我们可以向学生学什么呢?学孩子们的直言、善良、简单、包容和心态。我们只有在与孩子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学,让我们更了解学生,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方向提供了真实而有效的指引,而且还能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从单一结构到复合型结构

2.1一般方法论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的最上位层面是一般方法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逻辑学知识等。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科学的表达方法,才能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

[8]2.2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中间层面的是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需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才有利于教师在学科对比中互为基础,相互渗透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说来,包括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和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果三个方面。

[6]2.2.1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任何学科教给学生的知识首先都是基础知识,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对于这些知识,教师不仅自己要懂得,还必须能够给学生讲解清楚,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会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以便做到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做出恰当的指点,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教学活动有及时性的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准确、深刻,还要熟练,能够敏捷而灵活地应用,以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

2.2.2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掌握广博的知识,首先是教好功课的需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教师要把握好所教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确理解与其相关知识的关系,则必须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学生吸收知识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学生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扩展其知识视野,随时都可能向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教师不可能圆满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却应该在回答中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另外,与掌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相联系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2.2.3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 果有所了解

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文化科学发展史诸如文学发展史、文学史、科技发展史等等,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劳动人民的智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它会帮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供生动的实际材料。所以说,文化科学发展史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是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尽管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科学知识,并不要求立即教给学生,教师却是应该了解的。因为教材在不断改革与更新,不断吸收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教师要理解教材中的新内容,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的新发展。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造精神,而当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精神。教师要承担起新时代的教育任务,要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科学素质,就必须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科学素养。[8]2.3教育学科知识

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测评、青少年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课程论、当代世界教育思潮。教师实施教学过程,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具体的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解、将自己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这些教育学科知识,从具体内容上看,既要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又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知识。所以,如果说,普通文化知识使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应对复杂教学情景并能够有“远见卓识”,那么,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

[6]2.4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所从事的是具有的特定专业的实践工作,只有具备一定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教学。而且,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及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因此说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5]

2.4.1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

一个能够稳稳站立在中学讲台的生物学教师,首先需要的是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勤奋和努力,储备的较为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真正静下心来,对高中和初中的生物学教科书,进行认真地阅读、细致地钻研,通过一定的教学经历,从熟悉教材到逐步能够驾驭教材。

面对一个走向学习化的社会,处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担当起中学生物教学的重任,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充电”。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不间断地、有计划地重点阅读和钻研与中学生物学极为相关的大学教科书,例如,普通生物学(陈阅增)、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等)、植物生理学(潘瑞炽)、遗传学(王亚馥等)、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或人体生理学)、微生物学(沈萍)、生态学(孙儒泳)等等。这些面向21世纪的大学基础生物学课程,能迅速、及时地更新和增加教师应具备的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充分注意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和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等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目标地浏览、阅读一些主要的期刊、文献,作好可发挥教书用场的读书笔记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3]2.4.2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从课程综合化的角度看,它不但强调了课程内容结构上的综合,而且也强调了方法、功能和目的的综合。课程的综合化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多门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能力。这样,单一型的教师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成为综合型、通才型、跨学科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善于学习的人,追求知识的博和专,同时要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其外,教师还要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艺术。

2.5实践知识

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新的转向,开始关注“教师经验”问题,并提出了教师的“实践知识”这一概念。通过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影响教师教学成效的因素不仅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和“如何教”的知识,教师的经验作为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师知识结构中包含着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的因素,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与一般大众知识或“理论性知识”相区别的概念。

2.5.1实践知识的概念

加拿大学者康奈利(F.Connelly)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概念,指出,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出自个人经验的,就是说,那种知识不是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教师之外而被习得或传递的东西,而是教师经验的全部。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的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

个人实践知识越丰富,标志着教师在专业方面越成熟,越意味着教师开始建构具有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这说明,教师的实践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的,因为它出自教师个人的经验,是教师自己的体验与体悟,它服务于教师个人化的教学实践行为”

[6]3 从封闭型结构到开放型结构

3.1走出封闭结构的一般方法

走出封闭结构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实现自我加压、自我充电;其次就是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接受和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再次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力,以此来丰富教学课堂,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图文知识。

3.1.1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自我加压,自我充电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自我加压、自我充电。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有高原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其从事教职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使其职业价值、性格、手段等全方位更新,那么其职业水平将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长,反而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倒退。这表现为职业性格的封闭保守、职业性知能结构的僵化陈旧,思维领域的世俗功利,以及创造个性的萎缩凋谢。所以说,教师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翻新。从书本上学,从学生处学,在教学中检验。从新课程的特点来看,新课程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整合,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师除了掌握好新教材中的内容外,还应多关注国内外大事(战争等),社会的焦点问题(污染等)以及生活小知识等,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要经得起学生的求问。因此,教师迫切需要补充一些知识,如学科的历史性知识,像物理学史,数学史等,史料性知识不只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更重要是要传达科学前辈的思想、方法、情趣和经验。目的是给学生以启发。再者如综合性知识,有许多问题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够完全解决的。如CLONE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而应该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待,比如还应该从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教师只有具有了充足的知识,才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还应该补充一些前沿性[1] 9

知识,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前沿性知识以备教学中使用。如物理学中超导,纳米材料,生物学中的爱滋病,克隆技术等。

3.1.2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观的创新

传统的课程范式是一种封闭、应试型的范式,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经过专家学者严格规划的、整齐划一的东西,学校和教师作为课程的机械执行者和实施者缺乏对课程的自主开发意识。新课程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如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唤醒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改变过去的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调动学校、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优秀的校本课程。

3.1.3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辛勤耕耘的园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变“默默燃烧的蜡烛”为师生互补的帮助者。变“桶水滴注的知识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变“甘为别人攀登的天梯”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者。在新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中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周密设计为准备。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只管填饱学生的教育时代已经结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

[7][9]3.2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全面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网络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习、工作模式,而且把师生的感知与思维带到了全新的广阔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教育观念。在助教方面:能使用常见的生物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能自制课件、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活动。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临时玻片的标本制作、动物的生活史、生物进化历程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从被动型结构到创造型结构

个人的创造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仍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知识结构也是影响乃至制约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人头脑中接受的知识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其创造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不同。在我国,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仍属于被动型结构,即这样的结构在实践创造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不能在创造活动中起应有的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现在教师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被动接纳而来,没有主动选择那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因素和材料。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而要造就创新性人才,教师本人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备的创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从被动型结构转向创造型结构,这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增加能力及方法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比重。在被动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是分离的,而在创造型结构中,知识和能力是统一的。

教学方式的创新。传统课程的教学是以接受学习、机械训练为主要特征的,这种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契合,严重阻滞了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课程探究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结 论

教师知识结构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要深化教育改革,要在教育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不能不转换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必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论书籍,有主题的研讨,将教师的知识结构以下几方面发展,首先从轻量型结构到重量型结构;从单一结构到复合型结构;从封闭型结构到开放型结构;从被动型结构到创造型结构的发展与延伸。这样就使教师的知识结构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将更加适应我国的课程改革,适应现代教师的发展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谢友明.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途径.教育探索[J],2005,(05).127-128 [2] 邓三英.教师专业发展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湖南师范大学[J], 2005,(08).97-102 [3]李小金.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国教育科学探究[J],2005,(02).31-34 [4]孙月英.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济南教育学院学刊[J],2000,(02).87-89 [5]顾致坤.新形势下生物教学探索.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1996,(02).37-38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5-153 [7]马晓霞.对现代教师素质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J],2004,(14).56-58 [8]韩冬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辽宁教育研究[J],2005,(03).71-75 [9] 李建平张宝敏.新课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报[N], 2002年

致 谢

感谢在本篇论文写作过程中,给我帮助最大的指导教师周建荣老师,老师本着认真、严谨、诚恳、负责的态度,对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审阅与修改,并且提出了很好很关键的意见。最后感谢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篇2

笔者依据林崇德等先生所提出的教师知识结构进行推演得出, 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

一、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历史教师的根本,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经过历史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从横向看, 历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基本知识, 从纵向说, 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等基本知识。历史教师是否具备科学、正确的本体性知识, 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地位。在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 越来越突出要求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知识的学习, 但历史教师千万不可忽视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结构和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应当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历史教学论、历史课程论、历史教材论、等课程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历史教学实际中。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历史教师学会将本体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媒介知识。历史教师仅仅拥有“教什么”的本体性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具备“怎样教”“教得怎样”的条件性知识。

三、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缄默”知识, 而这些知识的积累, 不是依靠历史教育学等书本的学习, 而是历史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领悟而得。这种默会知识是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知识, 历史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自我的反思、省查、总结、体悟。一位好的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学会积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并用已有的实践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是说历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历史学知识、历史教育学知识、历史教学实践知识, 而且应当具备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地理、政治等普通文化知识。缺乏普通文化知识素养的历史教师, 不能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不懂得将历史新近发现的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教师 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实施,对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新挑战,进而对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在历史课程改革走过十年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

笔者依据林崇德等先生所提出的教师知识结构进行推演得出,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

一、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历史教师的根本,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经过历史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从横向看,历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基本知识,从纵向说,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等基本知识。历史教师是否具备科学、正确的本体性知识,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地位。在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突出要求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知识的学习,但历史教师千万不可忽视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结构和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应当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历史教学论、历史课程论、历史教材论、等课程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历史教学实际中。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历史教师学会将本体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媒介知识。历史教师仅仅拥有“教什么”的本体性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备“怎样教”“教得怎样”的条件性知识。

三、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缄默”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积累,不是依靠历史教育学等书本的学习,而是历史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领悟而得。这种默会知识是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知识,历史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自我的反思、省查、总结、体悟。一位好的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学会积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用已有的实践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是说历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历史学知识、历史教育学知识、历史教学实践知识,而且应当具备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地理、政治等普通文化知识。缺乏普通文化知识素养的历史教师,不能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懂得将历史新近发现的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历史教师唯有全面学习、具备这些知识,方能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方能顺利开展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方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而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需要多种途径获得,例如,职前专科或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职后向同行(历史教师、历史教研员等)请教,职后积极参加培训等。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篇4

摘要:在新课程的探索之路上,我们以小课题引路,走以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课题研究丰富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角度,让我们的科研管理找到了兴奋点。经过几年来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真正发挥了作用,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工作,促进了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真正成为了育人强校之本。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专业发展

在工作中强化研究价值认同

“从研究身边的小事情、小问题入手,引领我们的教师在研究中进步与成长”。我们确立了这样的小课题研究目标。在此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形成了勤于学习、乐于反思的良好作风,树立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起责任的使命感。在“运用新理念,实验新课程,用活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教师们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小课题研20 I北京教育普教究中,各教研组形成了浓郁的“学习型教研组、反思型教师”的研究氛围,同时构建了相互对话反思式的课题研究活动模式,即教师在自我对话、相互对话基础上,运用新理念、新“预设”等,各自实践于课堂,借助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及时总结、提升、反思教学行为,写成反思札记,即课题研究活动经历“预设课案一集中尝试一反思调整一实践课堂一总结提炼”的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既有大量的研究材料,又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研究猜想,还有其他教师提供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见解,不仅研究过程真实、丰富,而且研究的实效性也很强。这样的氛围不仅促进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的习惯,还在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中,让老师们自我融入其中,形成了理念认同,找到了自主发展的坐标,提升了自我教育的境界,实现了追求共同目标的价值取向。

由于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增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近3年来,我校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各级论文获奖968人次,各种案例获奖350人次。

在教研中提升实践智慧

思想转变是前提,行为转变是重点。学校以“发现和发展”为核心理念,以“让每一位教师更智慧地教,让每一个学生更聪明地学”为宗旨,以任务为纽带,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契机,让教师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增强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促进自觉发展。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积累经验,大家以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为起点,以顺应学生、因势利导的生态化教育为实施点,以“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为研究点,着力打磨研究活动的基本流程,致力于研课环节的实质性研究。在研究共同体的团队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获得心理支持,分享资源获得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经验,共同营造研究的氛围。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教育教学中共同关注的“真”问题,产生内驱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完善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两年来,我校的课题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成横向研究团队,以各年级骨干教师为单位组成纵向研究团队。

2010年4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一行18人来到实验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情况调研,共听课35节,涉及10个学科,其中:A级课22节,占总听课数的62.9%;B级课12节,占总听课数的34.3%;C级课1节,占总听课数的2.9%。

教研室在反馈中这样写道:从各类等级课所占的比例看,学校优秀水平的课约达到637o,大大超出全区的平均水平,没有不合格课,总体情况非常令人满意。

以上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实验小学教师队伍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他们有自己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做学生的学情分析、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上教师能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紧贴教材引领学生的拓展学习;教师思想开放且勇于大胆实践,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真正体现。

近3年来,我校各级评优课获奖节次共286节。实践告诉我们:课题研究就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达成共识,那就是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

在研究中促进专业成长我校课题研究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这既有助于发挥个体的优势,避免势单力薄,又在团队的研究氛围中实现“智慧可共享,观点可碰撞,经验可提升”。良好的团队氛围促进了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低年级教研组在焦晓军、王素巍两位组长的带领下潜心探索识字教学改革,他们融合各地识字教学经验,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将识字的过程变成有趣的、多变的活动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创造了富有特色的识字教学法。她们这种永不满足、勇攀新高的精神带动了学校低年级段的所有教师,在我校低年级段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激励其他教师也不断钻研教学问题,从而快速提高。高年级语文教研组集思广益,经过潜心研究,尝试建立了“自主创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创新、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各团队的教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主动学习,让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校长、书记带头深入课堂,教学干部参与课堂研究;骨干教师带徒弟,产生辐射效应 普通教师参加学科教研组,培植教研的土壤;每年的校级“课题研究展示课”,促进了校本研修的深层发展,展现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共同研磨出来的课堂教学精萃,以及集体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课题研究的扎实推进中,实验小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成为了教学中的中坚力量。学校形成了一支年轻化、高学历、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各级各类骨干教师8O余名,坚实的师资力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刚刚结束的海淀区第五届“世纪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实验小学共21位选手参赛,其中11位教师获得一等奖,成绩名列海淀区前茅。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

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

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篇6

为推进科学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首先, 健全的身体, 充沛的精力, 对于科学教师开拓科学领域, 加强实践教学, 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其次, 知识经济时代, 各种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心理负荷也随之加重。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科学课程空前的整合性和科学探究的复杂性, 科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和挫折。科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性格、努力进取的追求等品质, 才能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

一、观念系统

1. 正确的科学观。

只有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科学教师才能培养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科学素养是以科学观为核心, 以科学知能为基础, 以科学行为的养成为标志的一种综合性素质。其中, 科学观包括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观察学习理论表明, 榜样的行为对观察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的教师, 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客观公正、严谨求实、严肃认真、崇尚真理、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志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理当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科学观。

2. 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首先, 科学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师角色观。研究表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 科学教师应该扮演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等十大角色。其次, 科学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教学观。课程教学观包含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教材观、质量观、评价观等。对于科学教师来说, 应坚持发展性、生成性的课程标准观;由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转向以科学方法的教学为中心, 由教师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由引导学生“读”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 并使学生的独学转变为全体学生的共学;建立“四个突出”的学生观, 即突出“玩”中学, 突出“想”中学, 突出“做”中学, 突出“用”中学;确立探究式学习观;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兴趣、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的教学质量观;建立多元评价主体,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

3. 崇高的敬业精神。

科学教师必须热爱科学教育事业, 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科学教育事业中。科学教师应甘于奉献, 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坚定不移地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己任与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是科学教师不可或缺的深刻而稳定的内在动力。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 科学教师应树立为科学教育事业而教书的观念。

4. 自觉的科研意识。

未来的教师需要是研究型的教师, “研究”将成为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都与传统的理科有较大不同, 因此, 科学教师更应通过开展教育科研,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与提炼, 不断开发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与探索科学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从而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力度。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科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知能系统

1. 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科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从《科学课程标准》看, 不仅科学课程目标具有整合的特点, 而且科学课程内容也具有整合的特点。其中, 课程目标的整合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科学世界、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即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整合;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整合,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统整于同一主题单元中, 这些不同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科学本身的知识、科学方法的知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STS教育知识以及文艺与体育的基础知识等;科学理论知识与科学方法知识的整合, 即将科学理论知识与科学方法知识统整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为了适应科学课程这一双重整合的特点, 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应是多学科的复合知识结构。总的来说, 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的应该是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应该由三条主线编织而成, 一条主线是三大学科领域的知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 (包括宇宙与空间) 科学;第二条主线是科学探究的陈述性知识;第三条主线是科学教育学知识。

2. 能力系统。

(1) 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科学课程的“教”与“学”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科学探究”, 是指个体通过自主地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不言而喻, 科学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会做“教材”中的各个实验, 而且还要会引导协助学生开展实验与开展其他探究性实践活动。因而, 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师必备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各学科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反思能力。

(2) 教育科研能力。

目前, 科学课程的实施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它要求科学教师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科学教师顺利实施科学课程的保证, 也是科学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科学教师必须铭记“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 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 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研究的幸福之路吧。”从此看来, 教育科研能力其实也是科学教师致力于科学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的必备能力。

(3) 教学能力。

教学是实现教育与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 科学教师理当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它们主要包括: (1) 表达能力。科学教师的言语表达力求语音准确清晰, 语调抑扬顿挫, 语意通俗生动;书写力求美观工整, 文字概括严谨, 板书设计科学;图形表达力求轮廓清晰, 线条流畅, 图文并茂, 图解科学。 (2) 备课能力。备课能力集中反映在教学设计能力上, 所谓教学设计能力, 是指运用某种系统的方法, 对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的能力。 (3) 上课能力。指课堂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 (4) 教学监控能力。对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科学教师要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与评价, 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 尽量将有益的信息引入教学活动之中。 (5) 科技活动指导能力。由于科学课程追求科学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整合, 因此, 科学教师要有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科学实际的科技活动方案等能力;要有与相关学校、机构或人员交际与交流的能力。

(4) 课程开发能力。

科学课程是开放的, 其内容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目前, 科学课程的教材还处于研发阶段, 科学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不能坐等资源, 不能只是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者, 而应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才能创造性地从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以及医院等处广泛地搜集教学素材, 不断充实教学资源。

(5) 终身学习能力。

科学教师之所以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是因为科学教师无法回避终身学习。首先,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知识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才能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其次, 由于科学课程是新开设的, 没有先例可借鉴, 对于同时囊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课程来说, 其知识的整合程度可谓史无前例。对于这种复合知识结构的课程来说, 教师一般需要经过几轮教学后才能领悟透彻, 科学教师必须是“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再次, 由于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学生可以突破教师的视野与课本的束缚而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科学方面的知识信息, 因而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就会超越他们的教师。有鉴于此, 教师要肯于终身学习。

三、行为系统

1. 科学行为。

科学是创造知识与加工知识的活动, 科学行为是一个人科学认识的具体体现和外显标志, 科学习惯是一个人的科学行为反复持久而定型化的结果。科学行为与习惯是科学素养的外在表现, 爱动脑、会动脑, 活到老、学到老, 热爱自然、关注健康、热心环保等科学行为与习惯是良好科学素养的标志;而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敢于质疑, 善于思考, 勤于探究等科学行为与习惯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的师表作用至关重要, 毋庸置疑, 科学教师的科学行为与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 而且经常是潜移默化的。因此, 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 必须具备合理的科学行为与习惯。

2. 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用以准备、发起、指引、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教”的行为。在新课程背景下, 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应随其角色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科学教师必备的教学行为主要有:关注全体学生, 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注创设良好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情景, 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注重引导学生学习, 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注重校本科学课程的开发, 注重形成性评价等。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 篇7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结构;高中历史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2]许霁.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J].新课程(中),2015年11期,144页

[3]黄牧,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M].2015年9月152页

上一篇:紫色的心情旖旎抒情散文下一篇:上海庙学校2013上半年创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