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2024-10-04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通用8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内容提要】

“理想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理想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走进理想课堂,关注学生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说,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操作”,更要善于“研究”。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教师像演讲家一样眉飞色舞,用高金英老师的话说:“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像疯子一样。”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模仿,“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像傻子一样。”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内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的创造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改革对课堂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也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再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袖手地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师范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二、课程改革下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生成”问题,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较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的,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一味求他,否则课堂成为预设演绎的舞台,准确把握生成,体现课堂的动态变化,体现课堂的亮点,这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把握四点:

1、解读文本,心中有数;

2、预先料测,从容应对;

3、关注学情,穿针引线;

4、充实自己,稳坐泰山

三、课程改革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

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

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之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培育新苗,呵护花蕊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多加激励,多采用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以新《标准》为指导,透彻理解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努力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切切实实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应是我们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2

一、认真备课, 进行教学设计

有备无患, 在语文教学前, 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做好充分准备, 则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 在语文教学前, 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 认真研读教材, 认真备课, 准确领悟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此外, 教师要做好教学资料的整合与梳理, 做好教学导入设计, 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结合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剖析。 最后, 教师要做的是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布置作业。 在课前准备中, 教学导入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认知能力较低, 在教学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儿歌、图片等进行导入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 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歌进行导入教学, 但是教师还要考虑到孩子们在歌曲带动下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思想涣散、课堂纪律不好控制等, 并采取有效方法如提问、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等尽快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

二、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趣味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心性不稳定等特点, 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兴趣, 他们才能坐得住, 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情景教学, 并利用多样教学手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的教学情景, 通过情景教学实现情景再现, 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和语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如在《珍珠鸟》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珍珠鸟影像视频或者图片, 讲述珍珠鸟的形象, 并结合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鸟形象描述珍珠鸟的嘴、爪、声音和动作特征,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 在《枫桥夜泊》这首古典诗歌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朗诵, 让学生首先对这首古诗的意境有大致了解, 然后利用PPT展示一组与寒山寺有关的诗歌或与这首诗相关的图片, 运用诗性的语言或对比分析, 进行情感解析, 使学生在美好的诗词意境中挥发想象、升华情感。 如教师可将王世祯《雨夜题寒山寺》的诗句“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与张继描写寒山寺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进行对比分析, 讲述二者不同的情感, 讲述为什么这些文人雅士会对寒山寺的钟声情有独钟, 讲述意境在古代诗词写作中的作用,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低效率、高耗能的教学实践活动,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语文学习同样如此,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感情后, 他才不会将学习当做一种负担, 才能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学有所成。因此, 可以说,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感情, 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语文情感和兴趣培养, 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 用趣味性的语言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描述, 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 此外, 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类似的情景, 升华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文教学中,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夏天自家菜园里都有哪些蔬菜, 并让他们说出各种蔬菜的形状特征。 城市小学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结合跟着父母去菜市场买菜的场景, 说出各种蔬菜的名字, 然后结合图片讲习生字, 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四、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是现代教学观的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摈弃权威思想,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将学生看做课堂教学的主体, 视为合作学习的伙伴,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鉴于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加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学习, 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则要敢于突破过去那种照本宣科、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思路, 解放学生, 为学生质疑、讨论、思考和总结留出更多时间,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学习规律, 积累学习经验。 再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巧妙使用各种教学技巧激活课堂气氛, 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努力钻研的好习惯。 最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巧妙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 并鼓励学生运用新方法求解、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中学有所成, 锻炼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难度有所增加。 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准确把握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好课堂教学,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语文情感培养,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4:24-28.

[2]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 2013, 30:5-6.

[3]王庆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2:13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  改革   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需要广大教师的深刻领会,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践行。

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填鸭式”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而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却漠不关心。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这一情况下,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这就对当前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语文教师要明确和把握教学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它决定着教育的方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语文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和探究完成学习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好地去操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确保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打破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创新和整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但是教材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材编排固定化、知识资源有限等,语文教师要勇于创新,勇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创新性地去运用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具体来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决不能照本宣科,要详细讲解,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讲演等方法,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探究真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先要从写话开始,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开放空间,让学生自主去写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另外,如果只在作文课上写作业,讲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很难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写作贯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延伸到阅读课上,以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不断习作的动力。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有新的发现,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写作,重视对学生的作品的讲评,通过具体的讲评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五、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课外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因为课外活动同样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在实际的语文課堂教学中,教师要改革课堂结构,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劳动实践、课外调查、课外辅导、参观访问、专题讲座、观看影视等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催化”学生间接知识向直接能力的形成和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六、重视反馈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反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反馈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认知得到不断强化,不正确的结论得到及时改正,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设计课下作业,避免机械重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上完每一节课后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教学是否相符,学生学习的状态如何,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能力状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积累经验。这一教学反思是发自内心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进行的一种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和别人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审视的过程。经常反思,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进而调整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不断反思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研究有着很大的价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反思,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还要做到深刻反思,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做到时时反思、事事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研讨。因此,广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转变观念、积极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姚建英.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36).

[2]吴忠豪,丁炜,杜弘,张益.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热点概述:上篇[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4

摘要:小学数学是国民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科目,作为逻辑思维启蒙性教育小学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时候,特别是三年级以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程度尚未定型,因此教师要充分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容乐观,许多学生依靠着课后的作业和课外辅导来提高成绩,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被提到了教学任务中,合理利用新课程的内容,对于教育部门所指定的 相关标准,指导小学数学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实际作用受到不小的冲击,虽然数学作为我国小学的优势型学科,相比国外的学生已经领先。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课堂的教育效果其实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效率地下,学生多以课后作业和题海战术来弥补课堂上不能及时消化的内容。当前来说中国的数学教学水平虽然能保持平稳,但不少教师对新兴的教育形式还有理解的误区,在教学能力上仍然有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其实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已经跟不上时代脚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很大成都上已经可以摆脱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急需要抓住新课程的发展契机,不断地提升自我,从学生的情况出发,满足现代小学课堂教学的要求。1.新课程背景的要求

(一)新课程需要学校和教师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以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和拓展思维为前提,全面提高小学学生数学的能力,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了解数学,懂得数学的教学意义和作用,以数学的学习为出发带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理念和课程安排,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的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有客观、科学的评价,认真的做好教学安排,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兼顾,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不能有偏袒和照顾思想,做好教学日志、合理安排内容、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四)新课程背景下还要求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善于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打造理想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推理能力,多元化的教学开发学生多角度的解题方式[1]。2.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在一些发达国家比较常用,但是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可见教学本来就是有章可循但不生搬硬套的。但是不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有效”和“课堂”这两个关键词,特别是对有效的理解,就是因人而异的,而课堂又对有效的应用进一步的限定了时间和范围。所以,课堂有效教学可以解释为在课堂中教学提高工作效率、强调过程细节和目标内容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它更关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所得到的进步,课堂上的利用率和教学手段是评判的标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好坏的依据。

3.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3.1提高教材内容的成效

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课本内容相对比较重要,因为所学的公式和法则都依托课本的陈述。数学教材的概念性承载能力强,是教学的主要理论来源,缺少了课本学生很难从其他地方获得系统和严谨的指导,因而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实现空间。对于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意图和目的,了解和领会教材的基本走向,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就能更好的利用课堂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于教材的范围和限度的掌握,也不至于让教学进度失去控制,教学时浅层的就带过,深层的就挖掘,把握课堂节奏,提高学生关键知识的学习。3.2适当结合情境教学法

对于低年龄层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抽象的概念,他们还无法自主的在头脑中立即做出数学反应。更多的是利用图形、图像或者实物来组合记忆,而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力。所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多以现实例子来带入学生。条件反射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学生进入所设立的情境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特别是通过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给学生出题,引导学生去进行一些数学以外的行为来实现数学的运算。学生会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丰富的想象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观察和记录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故事,设立一个连续性的情节,在不同的课程中慢慢推进,也让学生的记忆和应用形成逻辑的关联性和延续性[2]。3.3营造有效教学的氛围

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对于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健全,学校应该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从学习、生活和游戏等各个环节上加以保证。不能以学生在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自由、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成绩,不论是学生与学生,还是学生与教师都应该相互交流和学习,学生才会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条件,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融入学校的前提。3.4学生互助小组的有效策略

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多的是学习这些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教师需要清楚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教授学生如何解决数学问题。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把自己的学习理念渗透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学习方法,充分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教师提供指导性意见,而非直接提供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赛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学生互相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可以让其它学生更容易理解。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会带动相对落后的学生,让他们融入自己的小组,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成效。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学校课堂中教师需要换位思考的鼓励和理解学生,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而错过了学生成长道路最好的学习时机,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教学策略,利用情境的创立,结合教材内容,积极投身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不失时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5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熟悉的教育名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在课堂3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让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像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会一定要实现一样,而有效教学正是我们踏踏实实追求与改进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 的教师,特别是今天来培训的都是骨干教师,咱们一学年下来,到底上了多少高效课,多少有效课,多少无效课,高效课的效率有多高,想想我很后怕。所以今天我想说扎扎实实的甩掉无效课,踏踏实实的上好有效课,那么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迈入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缺陷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怎样让遗憾缺陷少一些,真的是要讲求一些策略的。

我今天谈话的题目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高效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及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念,掌握课堂教学高效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案例: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教学,长方体、圆锥的体积教学等,小学几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观演示和操作。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写算式、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效学习情境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老师微笑的充满童趣的说: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这个富有童趣小故事,符合这底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案例1: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案例2:“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三)智慧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1:讲解按比例分配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学校余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六)高效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6

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薄家小学 毕义静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开展所追求的方向,不仅是课程改革下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必须要重视起来。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有效教学的概念,然后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小学教育作为孩子启蒙的重要时期,教育是否成功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状态,所以必须要保证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兴趣等。因此,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的西方,目前受到大量教育者的追捧。有效教学所涉及的方面包括很多,例如行为学、心理学等,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枯燥的学习转变为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教学的概念就是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人,教师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优化教学行为。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地方的教学过程仍然为老师教、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并且教学质量也不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开展,只是一味地重视成绩,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包括很多方面。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远高于成绩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只重视成绩,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和方针,但是真正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最终意义,教学内容死板、枯燥,只是常规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一)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因此数学的教育也必须要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尤其是要与学生的班级和校园生活结合到一起,要使数学教育活动具有生动、灵活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进行课程预习,在生活中搜集与之相关的实例,设计出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这时再引导学生应用实例来解决数学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框架。

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选举班长的例子,将班级管理问题同统计知识结合到一起,在全体同学投票、唱票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主体地位都被激发出来,对统计的知识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目前,普遍的教育活动只是重视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没有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授课时只是灌输知识;相反,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加工教材中的知识,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扎实,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面积同长方形的哪些要素有关,然后让学生用6个12cm的正方形组成长方形,分析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则很容易计算出它们的关系,进而加强了对知识的掌握。

(三)培养学生说和做的能力

其一,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通过“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口算整十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计算30+40,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建“说”出思路的机会,有的学生会说:“因为3+4等于7”;“因为3个10加4个10等于7个10”等,不仅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

其二,“做”是知识的来源,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准备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棒,然后通过组合、记录数据来分析三角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极大的突破与发展。

(四)强化教材的使用率

其一,充分利用教材。教师要将学生的角度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特征、认知能力,将教材的内容妥善地呈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开放性。例如:在学习《分类概念》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以商店货物的摆设作为引入,使数学知识富有现实感,学生也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其二,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教材中只能通过文字呈现知识概念,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散。因此,要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静止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三,开发教材资源。这样能够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突出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积极地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灵活地应用教学策略,创设最合适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充分地激发出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都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7

一、情感引领策略

古诗, 语言精炼, 意境悠远, 或咏物寄情, 或借景抒情, 或托物言志, 或阐发哲理, 在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 往往附托着诗人当时的故事与情感。在浩瀚无际的文学海洋中, 古诗就像璀璨的明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古诗教学最重要的责任, 就是要架起一座通往这个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去感染学生, 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 去学习、诵读、品味、赏析古诗词, 从中汲取文学的营养。

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 首先教师要有热情, 教师要克服教学生涯中的一些贯性, 使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教师要力戒刻板, 弘扬创新, 在古诗教学

过程中的每一课、每一节, 都要找准激情点, 并以此为契机,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比如, 《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 诗中充满了乡思的情绪;《赠汪伦》是友情的赞歌, 诗中充溢着对深厚友情的赞美之情;《登鹳雀楼》既描绘景物, 又抒发志向, 更阐发哲理。对这些饱含诗人深情的诗篇, 在让学生们学习的时候, 教师只能以情激情, 并找准情感的基点, 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和感召下去学习语言, 去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营养, 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感情世界、开启学生思维想象之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语言积累策略

“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 阅读总量可达到400万字以上, 明确指出了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词短小精焊, 有很多诗学生在孩提时代就已经会背, 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积累, 巧妙地加以引导, 激发其兴趣。比如, 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背诵, 开展每日一诗的活动。如果偶有学生在说话或习作时能用上一两句古诗, 教师则应大加表扬。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讲诗词中的故事、诵读接龙和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来激发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

三、个性诵读策略

一首古诗, 诗人在创作时, 有他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 因而不同的人, 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 肯定不会像今天的人们想得这么多、这么复杂, 也未必如现在的红学大师们所分析的那么全面、深刻, 然而不同的人读后, 得到体会却都是不同的。再如唐人王翰的《凉州词》, 有的人读后感到英雄豪放, 有的感受到苍凉悲壮, 有的则感受到战争的无奈与边塞的悲凉。一千个人读《三国演义》, 心中就会有一千个模样不同的张飞;一万个人读《水浒传》, 心中就会有一万个模样不同的武松, 凡此等等, 如是而已。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常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那就会抑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 文化底蕴不同, 审美情趣不同, 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进行古诗文的教学, 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维的启迪。

在诗意的理解方面, 一定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古诗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这种意境美最好的理解方式, 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诗情画意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如何去“意会”意境, 体验情感呢?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有感情的诵读, 才能体会到诗的真味。比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这些词, 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 学生只有经过品读理解, 才能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的真切。同时, 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 才能够与诗人产生共鸣, 这种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 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而且唯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们吟诵诗文, 抑扬顿挫, 韵味无穷, 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 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 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四、多维渲染策略

古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意作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提高教师素质, 增强创新源泉

只有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才能改进教学方法、形成创新的教学观念。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

1. 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以及教学研究, 结合实际、因材

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 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2.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 用高尚的言行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二、改变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是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用央视的一句广告是“传承文明”但没有“开创未来”。过去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只有教师有了“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完全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作为了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 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 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课的创新教育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 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 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设疑、多发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改进教学手段, 融入创新教育

初中语文课要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就必须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 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计算机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它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 让学生变成爱创新、乐创新的一代新人。

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发展, 国家的富强, 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画, 可以由教师进行深情的范读, 并配合古典名画和名曲来激发情感, 营造气氛, 还可以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乐曲及诗朗诵来激发情趣, 帮助学生去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 (幻灯、图画、乐曲、多媒体等等) , 才能够使学生跨越时空, 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 才能够进入角色, 进入意境与古人同呼吸、共喜悲, 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张继的“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琶半江红”等诗句, 都体现了诗人选词之精当, 用字之巧妙, 读之常常让人拍案叫绝。

五、交流分享策略

1. 学生阅读任何一篇文章

都会经过自我对话的过程。当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境界的时候, 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经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感悟出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在自我对话和独立

阅读的基础上, 会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背景, 从诗句中寻找能够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材料, 经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3. 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 获

得独特的感悟之后, 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 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 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阶段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结果将被整合为对文本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4. 师生对话过程。在师生对话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除了体

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对交流的引导, 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 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 适时地提出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 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来展示自我, 展示才华, 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 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课程延展策略

古诗教学不能就诗教诗, 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 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 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积累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拓展阅读、引导联想和多方链接的方法, 每讲一首古诗之前, 都要让学生到课外去搜集与该诗相关的其他古诗进行诵读。在课内学诗的时候, 让学生说出更多与课文中诗句相关的其他诗人的诗句。如《夜静思》, 学生分别能够背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怀伊川赋》《望驿台》、范仲淹的《芳草无情》和《渔家傲》、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的《虞美人》、马致远的《秋思》和《潇湘夜雨》等十多首有关乡思愁绪的古代诗歌或其中的名句。这样, 通过广泛的课外诵读和教师巧妙地课内引导与链接, 使学生的积累日渐丰富, 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其结果是, 每当学习一首古诗时, 课堂上不等老师怎么讲解, 学生便能对诗的意境和含义悟之于心而言之于口了。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小学古诗的教学, 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8

一、建立合作性学习小组,促进课堂合作性效率

合作性学习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中国讲究互利共赢,追求一种和谐性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上,也往往需要合作性的学习,而它实现的方法往往是建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部之间,各成员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求达到分工合作,互相学习的目的。合作性学习往往具有一定的高效性,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性学习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各成员内部往往是有一定的职务安排的,比如说一个组长,负责日常的学习任务发布、编排和汇报,一个采编员,负责记录成员间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一个实践员,负责任务中需要动手的实际任务,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的成员负责建言献策。

例如,在学习“自选商场”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合作性任务:各小组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问卷调查等形式,考察出超市里面那些商品是最容易被消费者采购的。通过这样一项任务,学习小组会进行内部的任务安排。比如组长负责任务完成的整体规划,并选出几项可行的调查方式;采编员通过组长的调查方式,进行实地性的超市考察;实践员负责收集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并制作一定的调查表格和调查报告;其他成员也加入采编员的工作,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进行商品调查,最后得出的结果,由组长汇报给教师,从而完成任务。

这一合作性的任务实施过程中,往往会促进学生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从而在实践与合作的基础上,学到教师安排的东西。

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从学生的自觉性上提升教学效率

从语文教学上来讲,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往往是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上出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强调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性,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比如讲故事,通过故事中人物自主性学习后的成功来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课时,通过学习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故事,引申到自主性学习这一目标上来,并将童第周的故事进一步的延伸,比如:将童第周的家庭背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然后进一步的向学生讲述他留学前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以及他所取得的成果。比如他出生在穷苦的山村里,在每天的辛苦劳作后,还要跟父亲念书,他17岁才进入了学堂,由于基础差,第一学期的平均成绩才45分,但他没有放弃,每天起早贪黑,在路灯下学习,终于在第二学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提高课堂教学活力,从学生学习活力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无数伟人都表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兴趣与学习的重要性。无论何时,兴趣都是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和学习活力的重要因素和动力,而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在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哪些方式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呢?游戏教学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在促进学生成语积累时,可以进行成语竞猜游戏,游戏方式如下:

将成语写到白色纸张上,让一名学生将纸张举在头顶之上,让另外一个学生通过手势、动作和语言来进行成语的描绘,但不能将成语中的任何一个字说出来,哪两个学生竞猜的越多,配合越默契将视为获胜。

上一篇:粤港科技服务业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下一篇: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建党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