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学的改革

2024-12-18

新课程下教学的改革(共12篇)

新课程下教学的改革 篇1

中学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之风早已深入人心, 尤其全国各地都纳入新课程高考的范畴之中, 对于中学教育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 同样, 对于师范类高校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如同一位教学法名师曾说过的一样, 中学新课程改革, 我们要问三个“准备好了吗?”第一, 请问现在的中学老师准备好了吗?第二, 请问将来的中学老师准备好了吗?第三, 将来中学老师的培养教师准备好了吗?其中第一问, 我们不难理解, 说的是现在中学老师理念和方法的转变要及时正确;至于第二问, 将来的中学老师即现在的师范类学生, 因为他们毕业进入中学课堂面对的直接就是新课程, 故有此一问, 希望现在的师范类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就做好这方面的准备;第三问和第二问存在必然的联系, 为了让师范类学生进入中学就能够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 对于师范类高校的教师来说, 这也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中如何灌输新课程的思想?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

作为历史教学法的任课教师, 笔者在兰州四十四中进行了中学课堂的实际考察,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 认为大学的教学法课程除了培训学生教学中最基础的技能和方法之外, 还需要与时俱进地跟随新课程而革新。

第一, 在教学理念方面, 既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教师范生, 同时又把理念作为教学的内容传授给他们。

这一点与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的相一致。过程和方法作为传授知识的具体手段, 是需要教师设计和策划的知识的呈现方式;作为课程目的来说, 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演变过程、内在逻辑和获得它的相关方法,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课标的理念作为全新的教学思想, 是教学法教师需要重复说明和再三解释让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从教学环节来说, 教学法教师应该本着新课标的教育精神来组织教学, 比如依据学生发展原则、改革教法、健全评价机制等, 让学生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中进行学习, 切实地体会新课标的变化, 潜移默化地掌握新课标的方法, 最终能自如地运用新课标新方法。综合说来, “新课标的理念”和“过程与方法”是教学法课程当中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互相诠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对师范生教学的环节中, 它们既是中心内容又是立论依据, 想要提倡它就要做到它, 做到它的同时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宣扬了这种思想。否则, 两者脱离开来, 只能是自相矛盾。

第二, 在教学的内容方面, 教学法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补充相关内容。

具体来说, 教学法教师要强调中学课程的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动的观念, 要求在教学中教给中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阐述教学评价机制的改变等。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体现其“新”的方面, 因为如今的师范生曾经接受的是旧的教学模式, 作为学生又没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地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情况。因此, 教学法课程要给学生灌输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 一是补充教学法教材的不足, 二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从师范生教育的起初就用全新的理念培养将来的中学教师, 使之进入工作岗位时能更快适应学校教学。

第三, 在教学的方法上, 教学法的教师要适应中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新课程中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 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学。教学法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的时候, 不能用旧的方法一“念”到底, 这既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也不能给师范生良好的正面强化。因此在教学法课程中, 可以使用新的方法进行教学。中学教学要探讨活动课的组织方式, 教学法课堂就可以先“活动”起来。比如讲解“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就某个问题使用自主或者探究的方法来安排教学, 最后大家讨论、教师总结来说明各种模式的基本方法过程。如此一来, 学生不需要记忆相关的条条框框, 只需要回顾课堂的情况就能掌握具体内容, 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融入其中, 享受课堂。

第四, 在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法教师对师范生的评价也要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新课标要求, 在有效收集教学系统信息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科学、灵活、可行的评价方法, 对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中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法教师在给予师范生课程评价时, 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作为一门实践课,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在试讲环节进行, 也可以针对某些学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特点, 对他们的学习心得研究论文进行评价, 还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进行评价。无论如何, 评价只是一个方法, 最终的目的是针对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多方面引导, 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 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这是无关层次亘古不变的法则。

德才兼备是全世界无数组织千百年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 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三维度的要求呈逐渐深化和上升的趋势,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的目标, 可以称为“才”;过程和方法则要求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本领, “授人以渔”, 让学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仍然是“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育人目标的体现, 中学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正直正义的社会人, 他必须是爱国、爱民族、爱生活的, 能够理解人文主义精神, 具有开放的世界观念和意识, 这是“德”。可以说达到了新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 同时也是符合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的。综合来说, 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可能会具有各个时代的特点, 可是教育作为培养手段, 其目的是永远不变的。历史教学法要先教师范生做人的道理, 然后让他们去教中学生。

总之, 教育是人才的培养手段, 教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新课程改革就是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教育变革活动。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 无论教学理论如何创新, 历史课“育人”的目的是不会改变的;另一方面,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和榜样, 中学教师为了塑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想品德等, 需要多方面的引导和示范。同样地, 大学教师也需要在这方面作出榜样,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养学识、方式方法来影响自己的学生, 让师范生把潜移默化得到的良好影响带到将来的工作中去, 为师范生更好地教书育人作好准备。简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也不能只在中学实行, 我们要从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源头开始改革, 从这个层面来说, 历史教学法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

新课程下教学的改革 篇2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

在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对美术教材的全面分析,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了,对教材有个熟悉的了解,教师才能驾驭教材。教材分析应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点,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情境点,分析本课的美术学科要素,分析学生原有经验,定准教学目标。

在我教学美术中,其教材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体上较好的体现了美术新课标的精神,以贴近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适应农村教学,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图案选择、色彩配置、版面设计都美伦美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七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从线条中去感受写生画的内涵及特征。同时更多地给他们多选择的作业形式,激发他们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独到理解。

二、情境创设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特别在美术课上可以提设兴趣导向的问题,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或者是教师讲故事创设情境氛围。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设置,也把音乐的感情色彩很好地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

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但常新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源于教师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一个必备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与感受,其教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

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最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物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学习形式 在一节美术课中,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学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围坐,教师可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进课堂,如用相机抓拍住学生瞬间开心的表情。这样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形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课堂上出现“热火朝天”的这样一个互动的场面,并且在其中也尝到了取长补短、各尽所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也除了是一个美术教学内容以外的一个集体情感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了提升,只有这五个方面达到了,课堂的评价才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改革下的话题教学 篇3

一、 Warming up

这一部分往往为教师导课的依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思考问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原有知识,使学生能运用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笔者根据这节课的中心话题Travel, 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热身活动:

1. Brainstorming some questions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before? How did you get there? If you are given a chance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s will you use and why?

Show the chart and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it in pairs.

(分析):头脑风暴能够激活学生原有关于交通方式的单词,激活对旅游话题的兴趣。

二、 Reading

阅读部分是JOURNEY DOWN THE MEKONG(湄公河旅行游记)的第一部分THE DREAM AND THE PLAN(梦想与计划),王坤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和王薇梦想沿湄公河骑自行车旅行并为之作准备的过程。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略读、跳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阅读技巧,并使学生了解湄公河的地理风貌,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

三、 Listening

《新课标》中指出“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也是中国学生感觉最难的。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大环境,很难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尽可能使用英语。在Travel journal这课中,设置问题:

Try to predict what the listening is about?

在听前让学生猜测听力内容,此环节让学生引起听力兴趣。

第二遍时,让学生听话题的主要内容: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ick the statement which tells the main idea of the dialogue.

第三遍,让学生完成书上填空一题。旨在抓住文章细节。

第四遍,让学生们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英文的轻重缓急。在此,笔者要求学生以“听”的训练为基础和重点,还要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去听。每节课一个话题,日积月累,话题听得多了,听力也不会成为学生最怕的一个内容了。

四、 Speaking

此环节是对于阅读和听力的延伸。在此,要给所有学生充分开口说话的机会,如果说“回答问题”部分只是“先求近似”,那么本环节则是“后求准确”了。既不能有过多的口语错误,又要讲求语法规则。以Travel中心话题为中心,笔者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口语对话:师生对话(与1个人或1个组)、学生与学生对话(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还以Travel journal这一节课为例,笔者采取小组对话的形式:

Discussion: What else would you expect Wang Kun and the girl to talk about?

给出示范:

WK: Hello!

G: Hello! Are you travellers?

WK: Yes. We’re travelling along the Mekong River. We’ve been all through China and now we’re going to follow the river through Laos.

G: I’m Laotian. The Mekong’s our most important river. Did you know that it appears on our national flag?

WK: ...

G: ...

...

经过课堂实践证明,通过关于旅行话题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安排旅游行程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使竞争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五、 兴趣阅读

读分为朗读和阅读,阅读包括精读和泛读。朗读背诵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二者一脉相承。西方教育学家一直都很推崇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有利于语感的形成,也有助于口语的形成。它的这个功能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此环节笔者注重的是兴趣阅读。让学生带着兴趣、个人爱好去阅读与旅行有关的美文。在完成精读的任务下安排兴趣阅读任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围绕旅行的主题继续学习阅读技巧,加深主题思想。

六、 引导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Guided writing。

1. 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travel journal and e-mail.

2. Writing an email.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篇4

一、敢于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开拓体育课堂教育新天地

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 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教学偏重教师一方, 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术, 而忽略会学方法的指导, 缺乏自主学练的空间。因此, 学生上课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体现。

新课程指出,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掌握方法, 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 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方法, 在教育改革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

二、转换角色, 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标下,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再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和训练者, 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 就要更新教学观念, 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同等的机会, 带领学生体会体育本身的魅力, 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体育教师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使之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发展体育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使他们培养良好的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 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 相信他们的潜力, 切实帮助他们, 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和良师益友。

三、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在体育教学中, 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 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 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主体的需要, 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传统的教育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大潮,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了体育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 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创造真正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同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不断探索, 追求自己的高层次。课堂上, 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让学生在自学自练中及时获得多边的反馈信息, 寻找和改进自我的学习方法。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过去,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学生跟着教师转, 教师跟着教材转, 教师教得无兴趣, 学生学得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 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再如, 关注学生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 养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 解放思想, 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 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 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这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 中小学教育改革全面展开, 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冲击力。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作为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去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 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我们要求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 让学生真正走进体育, 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能力, 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下英语教学的感悟 篇5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改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 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 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擅长书面表达。作为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在遵循《高中英语新课程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英语老师必须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就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 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 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促 使 学生主动把握英语学习,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 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才能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呢?首先要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 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满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现行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语篇内容,其中包含了历史、地理、文化、风俗、风土人情及人际关系等,总之,要使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开放、发达的未来社会,他们必须用未来的人才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应该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道理。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

其次,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助教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 ”到 “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语言技能,提高交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具体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活动创造条件。

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作用,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记忆、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认识的重要推动力。烦恼、紧张、害 怕、反感、压抑等消极情感将抑制智力的发展;愉快、轻松、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则能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微笑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语言,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紧张的心理障碍,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尤其是学困生,要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要通过提问、回答、朗读、背诵、复述、课前3分钟演讲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习的乐趣。如若出现口误,应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纠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教学中还要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剂学生的口味。比如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教学中教师既要讲,也要让学生看、练、说、写、读、讨论,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尽可能用艺术手段—音乐、短剧、游戏、舞蹈、绘画、诗歌等形式,让美发挥润滑作用,使智育和美育在外语教学中达到统一与和谐,达到赏心悦目、悦神的效果,让学生振奋起来。在教法上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核心,以交际操练为主线,力求做到组织教学“英语化”,设计活动“情景化”,训练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 篇6

关键词:学生 新课程理念 主体 合作

一、改变传统的思想,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习惯了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如果没跟上或者走偏了,教师就断定这位学生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开小差等,这样,学生上课就缺少了主动性,没有自觉,没有创造,只能像机器一样被动地接受,违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民主的课堂,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民主的课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习如何转变自身的角色,审视自身的教学身份。

(一)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地在课堂引入一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学间有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还可以使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比如,在九年级政治课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展开一个辩论赛,论证题目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哪个更重要些”。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认为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认为以德治国更重要。为了自己一方的胜出,学生必定会事先准备充足,竭尽全力搜集材料。有的学生上网查,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还有的学生能够根据八年级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去跟这次的辩论内容比较。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不仅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通过划分小组、同学间合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教学生,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还要要求学生学会合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团结协作的机会,还要让学生有自主合作的能力。

比如,在讲到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我国环境的现状,然后划分小组,让他们合作去调查当地是什么环境,有没有污染。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调查采样、搜集资料等总结出环境的特点。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每个小组写出一篇关于环境的小论文,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在第二次上课时演讲各组的文章。这样,便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翁。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爱上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化被动为主动。

(一)让学生学会如何看书

我搜集了近几年来的中考政治题以及题库中的热点试题,并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教会学生看书是十分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就是根,只有看懂课本,“吃透”课本,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把握书中的重要内容,把复杂难懂的问题搞清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就真的做到了“会的不难”这种层次了。学生在看课本内容时,先要从大体上明白讲的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在脑海中创建出基本框架,这有利于学生找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理解。

(二)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着学生学习,是引导者。那么该如何引导呢?就是让教会学生提问。比如,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看完材料与问题后,无从下手,这也是平时缺乏这方面锻炼的表现。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问为什么,学会问问题。不仅仅是看课本的时候,还有看报纸,看阅读的时候,学生都可以训练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让学生学会如何答题

政治的考试题型种类繁多,以下列几样为主: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分析题等,大多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也有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还有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提出问题,在这里,学生则需要学会在题干中提取答案。

综上所述,政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进行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呼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 篇7

一、深入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特色

1. 三维的课程培养目标是新教材中最突出的体现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 而且以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推动科学的继续进步, 与此同时, 它的知识和思想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 奏响人类思想和观念进步的伟大旋律。例如, 新教材专辟一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历史地展示了伽利略的批判意识、逻辑推理能力、猜想与假说的魄力和实验验证的科学作风, 使学生认识到“伽利略之前的科学行动踯躅于泥途荒滩, 因而千年徘徊。从伽利略开始, 大师辈出, 经典如云, 近代科学的大门从此打开”。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 在新教材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多地融入了过程与方法, 更好地显示了物理规律的探究之路, 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 注重物理规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物理规律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又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教材中更加注重从生活的实例走向科学。例如, 教材引用了费思曼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 警察对她说:“太太, 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 这是不可能的, 我开车还没有一个小时, 怎么可能每小时走60英里呢?”显然, 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 但是她一定会有快慢的概念。快慢是常识, 速度才是科学。

相比而言, 旧教材多是教科书编者的“独白”, 一部教材在讲解新内容时, 能引起学生的期待, 就已很好了。新教材力图做到从编者的“独白”向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转移, 用生活的语言和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 以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 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进行教法革新, 探索教学改革

1. 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而大多数学生则善于形象、直观思维, 实验教学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材以实验为立足点,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去伪存真中悟出道理, 得出结论, 使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 实验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创造能力得以发展, 思维不会受到约束。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应尽量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 以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 学生往往认为软的物体受力有形变, 硬的物体受力无形变, 教师可做厚玻璃瓶用手挤压产生形变实验来演示弹力产生的条件, 使学生容易理解弹力的概念。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可多进行探究性实验, 增设趣味性小实验, 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 布置课外实验作业, 开放物理实验室, 开展小制作评比, 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动手能力。

2. 树立新的评价观, 适应新的评价法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少数的“尖子生”身上, 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参照物, 忽略个体差异及特长。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有的善于实验操作, 有的善于小制作、小发明, 有的善于调查研究, 有的善于资料查阅, 有的善于发现问题, 有的善于归纳总结, 这就要求教师把施教的目光辐射到全体学生, 并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 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为此, 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即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要只关注评价的结果, 不要只关心学生对了多少, 更重要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与所用的时间;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将评价日常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8

一、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任务

大家都知道, 计算机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事物, 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 作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 一定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信息技术学科讲授的是与世界同步的最新知识, 运用的是目前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 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 更要熟悉学生, 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 创设情境, 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因此,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 转变已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 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 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 信息能力

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 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并且有能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 信息道德

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以“任务驱动”为主导, 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篇9

一、交际性原则

传统的语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把语法教学变成了单纯的理论讲解, 把生动的语言变成枯燥无味的材料, 学生学得辛苦, 但效果不良。英语语法教学应该遵循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 让学生先听后说、先积累后运用, 也就是遵循交际性原则,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 让学生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 从而达到掌握语法规则的目的。

遵循交际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2) 教师应在师生互动中示范语言, 让学生感受、理解并模仿应用; (3)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操练, 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掌握语法规则。例如, 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Section A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时, 首先, 教师应该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 通过师生的互动交谈, 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教师可以通过表演各种动作, 同时用情态动词can描述自己会做什么事, 让学生看、听、模仿, 学习can的用法;然后,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任务, 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招聘与应聘俱乐部成员的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掌握can的用法。

二、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 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因此, 语法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概念、句子结构到词法有条不紊地传授。实践证明:语法项目的教学涉及面越广, 就越容易造成教学失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就是遵循英语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序列,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深化提高, 使学生逐步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施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层层深入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好简单的知识后, 才教学比较复杂的知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与每个课时之间教学内容安排要有递度性, 做到先教学的知识为后教学的知识做铺垫。 (2) 注意适时适量。教师在进行某个语法项目的教学时, 要注意适时适量, 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分散难点, 由简到繁, 逐步扩大和深化。重要的先教, 次要的后教或暂时不教。注意不要把语法知识讲得太细, 面面俱到, 也不要追根溯源, 在教学的某个阶段, 达到某种程度即可。如对动词不定式的学习, 当课本先出现want to do时, 教师就只需让学生掌握want后跟to do不定式作宾语, 让学生多点模仿应用即可。当课文又出现了like等一些必须跟to do不定式的动词后, 教师也只需将他们一起归纳即可。只有当教材把不定式列为重点的时候, 才有必要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

三、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原则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没有得到关注, 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教学效率低。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摆正师生的角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归纳中掌握语法规则。

坚持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原则, 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教师可以安排一系列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中掌握语法规则。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七年级下) Unit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Section B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掌握of和mind的用法, 以及助词do与does的用法,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情景交际学习活动后,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集体观察语法现象:其次, 分小组探究, 归纳介词of与mind的宾语以及do/does的用法。接着, 学生完成语法练习: (1) What ___ she think of...? (do, does) (2) What do you think of ____ the door? (close, closing) ...最后, 师生一起总结。

总之,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法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 在实践应用中, 在自主探究、归纳中掌握语法规则。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周文筑.对新课程实施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再认识.广州教研, 2008:367.

[2]马少伟.重视英语语法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中学生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学方式的选择 篇10

一、转变观念

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新课改提倡教师要尽快转换角色, 做学生的引路人,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由以往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与学生共成长, 与学生“同学”共发展, 教书即进修, 课堂上师生间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教师就像导演, 学生如演员, 电视剧由演员主演, 就好比一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一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点拨, 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指引方向,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节课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教师很多时候甚至可以“退隐江湖”, 必要时“垂帘听政”。因此,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适当地放手, 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二、因材施教

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 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情况, 同样的教学方式用在这个班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但用在其他班级上效果不尽如人意。可见,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必须因材施教,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教学中切不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 决不能“一刀切”, 应该采用切实可行的不同方式, 满足不同学生心理上和学习上的不同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提倡探究

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我们还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疑解于问,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主观意愿进行积极学习, 那么, 其中有效的做法之一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对于探究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否则就是作秀, 流于形式, 好看不实用。因此,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探究式教学方式, 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激发学生思考的浪花, 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 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从而在乐学中获得知识。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努力营造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那么, 教学中应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呢?转变观念;因材施教;提倡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实际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系列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出了前进的新方向,为此我们必须沿着这一方向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必须重新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权威,“传递——接受”的关系转向平等的互助合作的朋友、伙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现代教学论中也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平等互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放下“权威”思想,平等看待学生,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开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把自己当作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一起进步,教师在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通过自身鲜活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之感。

二、必须重新认识新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过分偏重于知识教学,对于其他则考虑得很少,而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具体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强调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因此说,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可是我们也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可有可无,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分目标,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必须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把课堂教学看作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简单组合而偏重于活动方式的拼凑,课堂教学环节严格的区分为“一复习、二引入、三新授、四练习、五总结、六作业”六大环节,缺一不可;或者把课堂教学单纯看作是教师的事而偏重于研究教的方法和讲的方法,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有的教师误把课堂教学改革当作追求“三多”,即内容多、花样多、练习多,结果造成学生囫囵吞枣、负担过重;也有的教师以少数尖子学生的特殊学情代替全班学生的一般学情,片面追求“三高”,即高速度、高难度和高强度,结果是严重阻碍了多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上种种,导致了课堂教学:重灌输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外因轻内因,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阻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造新的课堂结构,进行新的教育评价,才有可能摘取新课程改革“果实”,使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于此,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一个完整的探究包含八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与交流,也可简化为: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心理困境中,由此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2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的形成,有了问题才能进行探究,我国古代教育鼻祖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都阐明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3设计方案:是科学探究中重要一环,开展探究性教学,我们会经常遇到方案的设计,它要求探究者从操作的角度把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为科学探究的具体实施作出规划。

4反思感悟:是课堂教学中最有魅力的一招,这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应当安排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汇报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探究历程,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为学生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探究性课堂充满探究的乐趣,让探究过程进出智慧的火花,真正让探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效。

四、必须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我国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理论与实际联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理论与应用剥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薄弱,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一理念无疑拉近了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知识与用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

五、必须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标准

教师要打破对学生的评价唯分数论的束缚,提倡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档案、笔试、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等多方面的表现客观、公正地综合评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水平,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与“学”的进行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不断学习新知识,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陶树德,何为人师——浅谈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 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教学方法,学习策略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认为九年级(即初中阶段)结束时应达到五级基本要求,何为五级呢?即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应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此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有意识地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达到五级基本要求。

二、研究新教材

我市现在使用的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牛津初中英语》。该教材摒弃了原有教材的不足之处。它图文并茂,介绍了交友、旅游、自然灾害、购物等,更加贴近生活,由旧教材的着重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式讲解转变为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新教材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引入更多的西方文化,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习俗。如其中介绍了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国际上著名的慈善机构、十二星座等,扩大了语言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些例如自制词汇记忆卡片、设计网页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突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但新教材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性。例如1.某些单元词汇量过大,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消化不了,总是背了就忘;2.新教材课本有的内容分配不均,这是各单元各个环节相比较而言的。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Comic strip(漫画),Welcome to the unit(导入),Reading(阅读),Vocabulary(词汇),Grammar(语法),Integrated skills(综合技能),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学习技巧/语言),Main task(中心任务),Check out(检测)。这并不是说九个模块就是九节课时,因为各个环节内容不均,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是如此。因此,任课教师应集思广益,认真研究新教材,并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针对每个单元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某个单元的阅读需教授两课时,但另一个单元也许要教授三课时,有时候可以把整个单元的各个板块进行糅合教学。例如牛津8 (B) Unit 3可以把导入和词汇合并为一课时,例如8 (A) Unit 1也可以把语法和检测合并为两课时。3.书中的一些练习题的答案有的考虑不全,例如牛津8 (B) Unit 1 Grammar Part A2,有一题He%%(be) very busy this week.答案是has been其实我个人认为is也可。配套教参上的答案有的甚至有误,例如牛津8 (B) Unit 4 Grammar Part C2中有个填空题是这样的,It%%%(organize) to raise money for Project Hope.教参上的答案是has been organized,而根据上文提示,此空应用将来时态will be organized。总之,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把握好教材,也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和整合的技能,要求教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环境中实践和探索,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生动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学而好学。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式来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列举三种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

充分利用实物、模拟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与所要教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建立最直接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学习中的理解困难,使其形成明确的概念。例如教授汉堡包、披萨这些单词时,可以把实物或图片带入教室,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记住单词。

2. 情境教学法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内化—灵活运用的课堂教学目的。可利用绘声绘色的对话表演,讲故事;令人开心的猜谜,分组竞赛活动;唇枪舌战的辩论会;有板有眼的采访活动等,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它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使教材和媒体间优势互补。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又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多媒体还具有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四、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教师除了自身不断提高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只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恰当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1. 预习策略

在我看来,会学习的学生一定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有的学生听到老师布置预习,回家马马虎虎看过一遍就算预习了,第二天上课提问时,大部分学生对其中的细节不甚了解,小部分学生甚至看过一遍,却印象全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态度不端正,他们懒得去查字典,翻阅手边的参考资料,等等;二是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预习。所以,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首先,认真看书,多看几遍,然后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查阅字典和手边资料,有的甚至可以上网查阅。最后,对仍然不理解的知识做上记号,以便向老师请教,这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教师事先把学生需要预习内容的知识要点或重要问题编写成一张预习卷,让学生回家针对卷子上的要点或问题进行预习,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列在试卷反面。这样,教师能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掌握本课内容。

2. 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合作学习策略已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教学策略之一。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一般而言,英语合作学习的编组原则是以异质分组为主,同时注意组际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教师要指导各小组的成员,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工,鼓励组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取长补短,有所进步。

3. 自主学习评价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习惯,教师的工作应由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英语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英语大课堂》就是不错的选择,鼓励学生从书中学,并且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除此之外,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毕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都是全面的、完整的,只有学生自己对自己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才是最清楚的。只有学生自己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检测、评价,才能扬长避短,达到精益求精。

4. 避免焦虑策略

由于《牛津英语》词汇量大,课本容量较大,语言知识点较多,因此一些基础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容易出现语言焦虑,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主要是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和不安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疲于应付,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师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适当放低要求,鼓励他们循序渐进,不可太心急,慢慢赶上。

新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教师应立足这块教育阵地,不断地学习、探索新课标的精神内涵和接纳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再把这些精神和理念加入自己的智慧,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从而走出一条新课改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英娟.新课改新教法探索.

上一篇:多导睡眠监测下一篇:历史文献与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