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共11篇)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 篇1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
【摘 要】 高师教法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显得滞后和不适应。文章在分析生物教法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师生物教法课的改革,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法课 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列的课程改革,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极大的冲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过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大学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在教学理论的认识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成绩。这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的各种专门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挥积极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改中,仍然只重视教法的研究与改革,而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改革,学法不能适应改革了的教法,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加强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是我系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程。教学思想的根本改变
1.1改变过去把课程划分过细,加强对学生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开拓性的素质教育。一定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新世纪,新科技及市场经济的挑战。
1.2改变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及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的培养。
1.3改变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1.4注重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作为教师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生物学科教学论,在其学习过程中要着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师范生自主学习和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师。因此,我们把生物学科教学论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分为三大板块进行讲授与讨论:第一篇,教学技能;第二篇,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材分析;第三篇,备课、上课、分析课;实践能力部分分为四大板块:第一,制作课件和直观教具;第二,教学技能训练及比赛;第三,课堂能力训练及比赛;第四,综合能力训练及比赛。
2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而生物教学法是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科学。以前,中教课有120学时,理论知识学习80学时,试教锻炼40学时,这对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有着充裕的时间,而现在,专业课课时锐减,中教课只有72学时,在一学期内,既要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进行试讲锻炼,这不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对教师的教法和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挑战。
2.1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以及教学经验等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特定教学行为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其特点是有明确的含义,能够被描述,观察和训练,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操作和利用。它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是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若干教学技能,即导入新课,语言技巧,板书板画设计,变化、强化,演示操作,讲解知识,设问技巧,突出重难点,空白艺术,课堂组织,结课,生物绘图,教学活动,制作教具或课件,体态语言,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技能,并确定每项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构成因素。其具体步骤如下:(1)学习准备(学生分组,提出特定技能要求,明确典型课题),(2)针对性观看示范录像,(3)小组训练(小组学习讨论,编制特定技能教案,在微格教室组织训练),(4)分析评价(回放,自我分析,师生讨论评价,循环提高),(5)走上讲台(1-2人代表小组在班上上课,突出技能,给出成绩),(6)教师有针对性总结。
这种训练步骤,目的明确,课题集中,施教真实,反馈及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全班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大胆地发挥和创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相互学习某项教学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
学生全面掌握和训练教学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应重点做好教学工作的三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和分析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是教学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教学能力训练的中心环节;分析课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其具体过程如下:(1)
训练前的学习、钻研(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材分析),(2)聘请中学优秀教师上示范课,(3)请上一届毕业生2-3名上示范课,(4)小组训练(从中学选取典型课题、编写教案、小组在微格教室进行试教练习),(5)教学见习(到学校附近的中学见习一周),(6)分析评价(回放,自我分析,师生讨论评价),(7)修改教案,循环提高,(8)走上讲台(1-2人代表小组在班级中试讲,给出成绩),(9)教师进行教学试讲总结
在此模式中,对被训练者给予准确,及时反馈和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这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重视备课和上课,忽视评课这一环节。备课和上课固然重要,但是评课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故一个人善于评课,善于分析课的实质,对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以及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分析课时应客观公正,充分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指明努力方向。我们制作分析评价表的方式,把评价内容分为几个大项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进而分为若干小项,让学生对被训练者的教学行为进行具体准确地评价,这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课的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分析研究以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3综合能力的训练
师范生在毕业前要进行教育实习,这是培养合格中学生物教师的重要阶段。他不仅对学生的生物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进行全面考核,也是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教育实习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三分之一学时严把试讲关。具体步骤如下:(1)教学观摩(聘请中学优秀教师上1-4节不同类型的观摩课,提供示范,学习经验),(2)选课题,编写教案,(3)小组训练(独立完成教学过程,小组在微格教室进行多次试教练习),(4)分析评价(多次回放,自我分析,小组讨论评价),(5)修改教案,循环提高,(6)学生试讲(师生给予评价,人人过关,给出成绩),(7)进行教学总结。
该模式是实习前的最后冲刺,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习前的一次大阅兵。进行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充分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明确努力方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为教育实习和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建立激励机制
2.4.1开学前,确定小组长,明确责任,介绍教学计划安排,协助教师组织好各个基本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间相互学习的作用。
2.4.2定期举行有关教学能力方面的比赛,教学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实际能力。
2.4.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综合测评的考试方式,确保该模式取得成功。实行平时训练占60%-70%,笔试占40%-30%进行评定学生总成绩,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改变了重理论轻能力培养的思想。
2.4.4综合能力训练成绩作为教育实习成绩测评的重要参考。且在班上公开选拔学生6名参加一年一度的毕业生优质课竞赛。
通过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本领,培养和挖掘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过程中,给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强烈的挑战。
高等教育改革将进一步立足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在教学中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发挥个人特长,代表着未来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在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程中,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要做好它,一方面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国内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且把教育理念实实在在转变为教学行为,为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克勤,马建峰等.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5(2):43-47.[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59.[3]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5-98.[4]朱洪祥.试论模拟实习中的“说课”[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刘崇林.高师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的困境与改革策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6,10:83-84.(作者单位:重庆涪陵长江师范学院)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依据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 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课程, 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以及《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规定, 全国普通高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实施课程设置新方案。这既给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对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以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学管理的规范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来统领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一)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新方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前提。
人总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创造生活, 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任何教育活动都蕴涵着人的自我超越本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培育“四有”新人, 而这样的“四有”新人应该既具有良好的品德又具有杰出的创新能力, 因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质上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和发展的人。因此,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育观念的创新, 首先要有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 与特定时期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用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其次要有大教育观。大教育观念的精神实质在于超越学校教育, 促进教育社会化。把教育空间从学校扩大到社会, 成为教育在新世纪有所作为的必然选择,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大教育观念, 要用大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 加大支持力度, 规范教学管理是新方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好的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形势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国际范围来看,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 引导他们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为此, 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 “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 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说, 这一规定为统一和规范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 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依据。
(三) 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新方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所以,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使其能够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为此, 必须加大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 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不断创
新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 教育的主体重点在于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切实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我们这里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进行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讲授中要恰当地增加教学的互动环节, 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逻辑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等基本素质,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 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而不论是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还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都体现为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变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片面地防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及行为的消极教育为大胆地引导学生追求真知、努力向上的积极教育, 要放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强制的、训诫的、过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以自由愉快的选择空间, 进而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好结合。
3.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日益开放, 多种生活方式、多元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背景也越来越复杂。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又要顺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时代的要求, 与时俱进地呈现开放性原则。这就要求在力量参与、信息交流、活动范围、组织管理、工作网络等方面重视外部因素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外展开, 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对内引入, 又有向外展开, 通过内外结合控制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 利用积极因素影响学生。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能否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科性极强的教科书,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本应侧重于行为修养和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一门学科知识向学生讲授, 偏离了教学目标, 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任度, 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为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与改进:
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渐进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犹如阶梯, 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就学生而言, 都有一个理论水平的基点和思想道德的起点。现实生活中, 我们要看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基点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层次还不是很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从现实情况下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实际水平出发, 循序渐进, 以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水平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同时着眼未来, 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内容重复意见很大。事实上, 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到厌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内容上的似曾相识。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两门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新方案虽然在这方面改进很大, 但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科学处理教材关系, 在教学中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 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能缺少实践这一环节。搞好实践教学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锻炼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扩大“课堂空间”, 让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亲历亲为, 实现自我教育, 实践并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 亲身感受马克思主义的迷人魅力。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传授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终目的的实现取决于学生把所学真正用以指导并应用于自己的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广泛采用诸如演讲式教学法、报告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咨询式教学法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同外界联系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的今天,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也可利用其他高校优秀多媒体课件和教育部推广的多媒体课件, 将鲜活的内容注入课堂教学中,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果, 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卫国, 周世兴.河西学院构建大学生综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 2006, (3) .
[2]汪洪, 袁丽美.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
[3]白显良, 卢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学研究, 2006, (3) .
[4]孙绪民, 周森林.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现[J].岱宗学刊, 2007, (1) .
[5]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高校理论战线, 2004, (10) .
[6]江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征候及转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教学改革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88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是人类从生物角度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近年来,生物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整合也越来越多。因此,生物教学在高中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为了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适应高中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本人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所帮助。
一、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生物学是一门发展极其神速的学科,一些理论和概念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然而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时代发展相对滞后,这就往往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不能及时接触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态,吸收生物前沿科学新知识、新理念,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应该经常进修学习,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交流,相互学习,勤于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益。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課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运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生物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可以作为我们优秀的教学素材。譬如,在讲述克隆及转基因的时候,我们可以以目前热点话题“转基因水稻”为例子,将基因克隆及转化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进而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教师要充分能动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并积极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大部分内容原理和方法都是由教师用文字语言或图片描述,信息来源比较有限,并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往往难于使学生们完全理解和记忆。将先进的电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常常可把原来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和概念,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噬菌体浸染过程、基因工程等,可以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当前比较热门的生物学相关的科教片,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教师最基本的语言表述是授课的基础,板书、板画是授课最基本的展示手段。因此,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图片描述授课合理结合,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抓住高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顺利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四、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实验教学,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仅可以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生物学的乐趣和奥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精心指导,多方位告知学生生物实验中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由于教学条件不同,目前我国高中实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实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无法向学生开设实验教学,这样严重降低了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因此,个人认为,实验教学将是新课程改革下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
五、关心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时刻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前,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些学生独自解决事情的能力相对较弱,遇到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难事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时间久了就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观念。这不仅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宗旨,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总之,在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受到重视,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应该不断改进。只有这样,高中生物教学才能跟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之星。
参考文献:
[1]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2).
[2]王惠娟.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J].新教师教学,2011(11).
[3]孙庆兴.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3(3).
[4]陈英水.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思考及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13(3).
作者简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4
张 敏
(河北省任丘市沧州教育局石油分局井下学校)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教育口号给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轻松地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每一位教师内心盼望解决的问题。为此学习了几所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一年来效果明显,现将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高效;主体;自主探究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
1.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和管理者,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知识的`探索者,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转变学法至关重要。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想学、乐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3.教学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长此以往,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阻碍,学习热情被打消,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了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降低数学学习的实效性。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会换来学生的爱。其次运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个人品格、口才、知识等方面吸引孩子,让他们从内心敬佩自己。任何一个机智幽默、知识广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的老师都会为学生所喜爱的。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学起来费时费力不出成效。试想这样的科目让他们45分钟规规矩矩的学好容易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幽默诙谐,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一个好的课堂,犹如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不放佐料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佐料放多了,失去了菜原有的味道。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把控课堂气氛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高效地学到知识。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实践多改进,这就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着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真正的心对心地走近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进一步促进整个教学改革迈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进程。
参考文献:
赵春玲。初中英语和谐课堂建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 篇5
摘要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烹饪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水平的提升等,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
新课程烹饪专业理论课教学观教学方法教学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逐步走进课堂,逐步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改革已有了很大的进展,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去揭示和认真分析,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一、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形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然而,在烹饪专业理论教学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的外形改革,过分追求一种外在形式的模仿,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也就达不到创新意识的发挥。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老路仍在走,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还在主导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探索精神、行为培养等全面予以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而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做到教学相长。
二、确实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虽力求改革,但实质上仍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其一,总跳不出灌输式教学的框架。学生总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几乎没多大改变;其二,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未得到培养;其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怎样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教师较少考虑,只要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得出预期的结果就行。改革教学方法,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首先,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就教材提出问题,可以就课堂任一教学环节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后提出问题。
2、教师要给予艺术性的指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指导、诱导、疏导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想方设法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促使他们能向广度和深度去探究,以维持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不能通过外表现象而抓住其本质特征,也不能对有关信息进行准确加工提炼,这时教师就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达到知识的内化。
3、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 篇6
传统的听评课是以甄别和奖惩为目的,听者与评者经常把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而忽视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的表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听评课关注的重点也应随之进行改变,这样才能顺应体育教学发展的潮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
一、关注教学理念的体现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运动兴趣的激发,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指导思想理解不深、领会不透,产生了一些误解,造成了一些误导,致使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新课程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传授,使体育教学成为“放羊式”的活动课、游戏课和休闲课。针对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理念上的偏差,教师在听课时应加以关注,以避免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同样类似的错误。
二、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达成是衡量课堂成败的关键。新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课程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其中包含80个水平目标和240多个行为目标,无论是领域目标还是水平目标都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操作性的。因此,在听评课时,听课者要关注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使用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健康第一”理念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运动技能目标是学生体能目标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在听课、评课时,应重点关注授课教师处理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学生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看这个过程是不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自主合作、主动交流、全面提高、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体育教学需要的理想课堂,是真正的好课。
三、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听课时关注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识水平,灵活选择,合理运用,科学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勤学、乐学、善学、会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自主性教学策略。关注教师的自主性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是否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双手,给他们自主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表达,自己练习,教师适时引导,共同提高。
2.探究性策略。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听评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果。
3.激励性教学策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在听课、评课时我们应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及时的评价与反馈,使课堂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也能及时引导,使其积极转化,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四、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对自己的学习抱有负责的态度时,体育学习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在听评课时应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听课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1.学生的情绪状态。在听课中,主要观察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高低,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对体育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能否积极参与,主动求知。
2.关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跃起来了;但有些课表面上热热闹闹,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深层思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听评课时要关注教师能否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
体育教学是一种室外活动,课堂上可能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对此教师要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1.悉心安排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便于教师调控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实现体育教学的生态化,让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
2.灵活设计流程。流程设计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巧妙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意识;教师不要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流程,随时灵活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效地激活课堂。
3.精心设计练习。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首先,课堂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其次,课堂练习设计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注意针对性、层次性与拓展性,但不要面面俱到。
六、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 篇7
众所周知,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 旨在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活动、发展与结构变化, 所以高中生物教学可以初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 业内人士对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予以了更高的期望, 希望生物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然而从目前来看, 高中生物教学还存在一系列亟待改进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二、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 但是部分教师依旧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因此在课堂教学依旧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观众”的地位, 使他们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生物知识,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2. 教学氛围比较沉闷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源自生活, 高于生活的课程, 需要教师将这门课程教学回归生活,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然而, 由于部分教师将课本教材当作“金科玉律”, 甚少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攫取教学素材, 使学生感受不到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所以对生物学习没有特别浓烈的兴趣。
3. 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心思敏感、活泼好动,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自己的看法, 不喜欢接受教师的一味灌输, 但由于不断受到学校和教师给予的压力, 所以他们内心存在很大的反感情绪, 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对生物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安排教学活动,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早已经进入到教育领域, 这种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等于一体, 动静结合, 声图并茂, 可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接受知识。对于高中生而言, 生物知识虽然比较有趣味性, 但仍旧比较抽象与难懂, 尤其是理论知识, 更是难以把握。而借助多媒体技术,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 在教学《细胞的分化、癌变与衰老》这部分内容时, 我先提问学生: “你们可以发现, 我们周围的人的眼睛有大有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听到我的问题, 学生纷纷交头接耳, 开始讨论。这时候我打开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播放细胞分裂的视频, 使学生直接观看染色体变化的过程和细胞分裂的过程, 这样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 使他们对细胞知识有初步了解, 之后再延伸其他关于细胞的知识, 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 学生掌握新知识, 不是依靠教师的强行灌输获得的, 而是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 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机互动, 进而自主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组织教学活动,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基因》这部分内容时, 我考虑到我们班学生对星座和性格知识比较感兴趣, 所以我在教学中将遗传、基因等知识与星座、性格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环绕在自己周围, 通过这样的感同身受, 学生自然就提高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3.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建立在实验基础上, 没有实验, 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无法使他们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实用价值, 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鉴于此, 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教学, 不仅要安排学生按照教材中的知识做一些验证性实验, 也要安排学生尝试做一些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 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时,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 让他们将正常的燕麦幼苗、切去胚芽芽鞘尖端的幼苗放置在缓慢匀速旋转的圆盘上, 仔细观察这些幼苗在光照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生长速度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他们写成实验报告, 进一步巩固实验心得。
四、结束语
新课改为高中生物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 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要从多方面入手, 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曹丽艳.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5) .
[2]李红波.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分析、思考及改革思路[J].中学生物教学学报, 2013, (08) .
[3]王忠敏.创新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04) :15.
[4]李新芳, 龚大洁.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2) :15.
[5]沈健.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如何有效教学[J].高中生学习, 2014, (02) :15.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近年来,国内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态势,在推动人们不断改变其生活结构的同时,对教育教学水平也提出较高要求。高中生物本身属于理科学生高考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重新定位与要求,以至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学生需求,导致教学质量始终难以得到提高,除了对学生兴趣带来不良影响之外,还影响其高考成绩,不利于学生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下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做论述。
2.以课本为基本出发点,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生物本身具有抽象化特征,学生难以用肉眼对生理过程进行直观观察,以至于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排斥心理,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鉴于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生物理论与生理过程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推动其个性化发展[1]。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议教师严格把握以下程序:(1)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程序中,有机结合生物教学、社会生活及人文教学,通过对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及积极性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教学程序及实践程序中,而教师通过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讲解高一生物人教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主动运输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使知识内容以动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再带领学生探讨主动运输时所需要的各种载体与能量,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物质跨膜运输模式的基本概念,同时深入研究主动运输基本特征与实践程序,用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抽象知识实现生动化目标,此外,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技巧,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
3.鼓励学生主动走出课本,加强理论及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
随着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重新定位,要求以知识学习、知识应用作为其基本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本,加强理论及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研究,用以获取更多新型知识,从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生物理论、生物知识只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其效果往往不如学生自行操练。
例如,讲解新人教版选修1中《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这一实验时,建议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本限制,带领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并给每组成员均分发一块纱布,用以提取DNA组织。观察学生实验结果发现,部分小组所获取到的滤液中仅有少量丝状物,同时有部分小组所获取到的滤液中存在大量丝状物,且丝状物呈黏稠状,以至于其难以顺利过滤,仅有一个小组的实验现象较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咨询该小组成员的实验经验,使之认识到把纱布折叠成两层时滤液中仅有少量丝状物;折叠成四层时滤液才能顺利过滤。采取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形成灵活性、独创性思维,对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功效。
4.引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程序要突出重点,在课内渗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物知识所蕴含的广泛性、教育性特征。鉴于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将其根本任务定位为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等方面,通过有机整合生物知识,在联系生活领域、科学领域及生产领域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学生基本需求,使之形成求趣及求异的主观心理[2]。
比如,讲解人教版生物必修3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时,植物向光性方面的知识点为本课教学重点,具体涉及植物向光性概念、植物向光性原因等知识。在具体教学程序中,建议教师制作教学实验,再联系和本节课程具有一定关联的知识点,包括拜耳试验或者是达尔文试验等,用以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使之能够合理掌握生长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
5.结语
对高中生来说,生物课程在高考总分中占有较大比例,其成绩直接决定学生高考成绩,所以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尤其关键。要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策略,要求学校领导及教师以课本为基本出发点,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走出课本,加强理论及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其实践价值与效率。
参考文献:
[1]何金华,等.“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09(09):70-72.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篇9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广西柳州市一中 李 芮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为了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光要能“授受知识”,还应能够“启迪智慧”,最终达到“润泽生命”的目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课改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我觉得要想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目前,多数生物学教育专家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是自然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科学探究技能不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本领,也是对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的基本要求。“探究”在现代教育理论当中,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的原则,还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模式。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提出问题、合理推理、实验取证、全面分析四个步骤基本可以概括探究过程。以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课为例,本节课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生理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生长?为什么没有尖端的胚芽鞘就不生长也不弯曲?等等。然后进行一定的推理。学生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在这时,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问题相互整合,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理: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现象可能与尖端和单侧光有关。有了合理的推理,学生才能针对性较强地进行试验设计,将胚芽鞘在单侧光和均匀光照下的生长进行比较;将胚芽鞘有尖端和无尖端时的生长状态进行比较,合理的试验就可带来有用的试验结果。对于试验时间跨度很长的,教师通过课堂素材的积累,可进行动画模拟,直观且有说服力。最后学生通过试验现象的综合分析就可得出初步的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与单侧光的有无有关。此时学生又可提出新的问题,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存在怎样的关系,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的生长的?学生顺理成章进入下一轮的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确立课程和单元课题探究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中适合教师探究教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每一个探究内容所侧重的探究环节,如哪些内容适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哪些内容适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哪些内容适合全程探究,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课下的自主探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有目标、有计划,而不是盲目而无序,热闹而无获。在中学的生物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通过多种不同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既要把探究作为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又要把探究学习和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互为补充,才能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实施科学史教学――领悟科学的过程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历史,生命科学史的每一个 篇章闪烁着许多智者的智慧的火花。呕心沥血的探索,峰回路转的曲折,(论文范文 )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理论思维的哺育,它所蕴含的教育营养是极其丰富的。因为科学活动中的直觉、想象、怀疑、创造性以及观察收集数据、归类和证明结论的能力尽在其中。当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感觉到是在科学技术的历史长河中扬帆,这种激动和喜悦之情,将持久地拨动于他的脑海之中。追寻科学研究发现的历史,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从而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思维的过程,领悟科学精神,则是更重要的作用。
例如遗传定律的教学,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往往喜欢单刀直入,直接深入到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即减数分裂中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这种讲授方式确实能促进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但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学习和训练,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显然不是最优的教学策略,也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模拟孟德尔当时的工作和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这种对重要科学史的再现,既是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科学史的教学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呈现和堆积一些历史事件和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科学史所富含的教育营养、理性的光辉,滋润、照耀学生的心灵。
三、实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热情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现象并记录现象,把这些问题和现象积累起来作为课堂的素材,让课堂变得生动且真切,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分享发现和释疑的快乐,更近距离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例如,在“人体稳态”一节课中就可以联系生活来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杏成熟的季节,大家吃过杏吗?”学生答:“吃过。”“那我们吃了杏之后,人体血液中的PH值会不会降低呢?”然后又问:“听说今天早晨的馒头碱大了,是不是?”学生回答:“是。”“那我们吃了碱大的馒头后,人体血液的PH值会不会升高呢?”等等
教师积累的个性化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变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教师对日常生活的悉心观察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好奇心、问题意识、乐于探究和勤于探究的品质,使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只有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课程改革中,才能使生物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学科。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科学教学过程变成是领略科学发展的瑰丽画卷,启迪学生心智的过程,让我们的教学变成是学生亲自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享受科学研究成功的喜悦和科学研究失败的反思的过程。让他们在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产生无数个为什么的过程中爱科学;在师生共同追溯科学的发现、共同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历程中学科学;在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的基础上去用科学。
新课程改革下英语教学初探 篇10
一、单词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七年级英语教材,单词量较之以前大大加大了,如果采用以前的教授方式,学生们学起来很费劲。一方面老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苦于达不到教学效率,因此“单词关”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拦路虎”。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尝试着在每个学期初拿出两课时的时间集中教授音标,在学生掌握音标的基础上引入音标词,这样学生们再遇到新单词时,通过自学就能很快且准确地读出单词来。
二、灵活运用教学内容
英语新课程(《go for it!》)教材是一套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与当今社会联系很紧密的教材,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每个单元共分三方面,即Section A、Section B和 Self check,每个部分又由a、b、c三部分组成,内容循序渐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初中生的学习习惯,我对教材内容做了适时调整。例如:Starter1-3,把字母单独拿出来用两课时进行教学,其他句型,穿插到每节课,让学生在完整学习26个字母的同时也学习了简单的打招呼用语,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较常用的问候方式,如“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too”。另外,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对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直接教给单词,他们很难记住,往往上午学了下午就忘了。有些学生甚至用汉字来标音,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例子:What’s your name?“我死要内幕。”由此,我想既然汉语的学习要先学习拼音,为何英语不能这样呢?于是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规律,先教学生学习48个音标,再教字母及单词。虽然有些单词的音标并不符合拼读规则,但一般的掌握了,老师再一纠正发音,特殊的列举出来,进行分类总结,学生们就记住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三、“互动式”教学法
新课程下的英语课堂已不再需要遵循“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引导者、监督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观念,形成互动。要尽量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因此,课堂上我经常采用设疑方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与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由于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可适时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教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话能力。我要求学生根据各单元所学内容自制档案袋、个性名片、活动海报、招聘广告、假期计划、个性台历等,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也为英语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放飞思想、自由翱翔。
五、活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在“任务前“阶段,教师通常向学生介绍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目的、完成任务的程序、时间等),通过组织听、阅读、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与任务有关的语言输入。
在“任务中”阶段,学生计划、实施、完成任务,向老师和同学汇报任务的完成情况,或展示任务成果。
在“任务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形式,做必要的巩固性练习,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
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一、课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学生也有要求, 因此,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结合学科教学特点, 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教育的“产品”, 同时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希望。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要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是让学生好好学习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一)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是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导学生手里, 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主导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 但是这是需要过程的。以前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 就连上过几年学的学生还是以前的学习模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改革的主体是改革教师, 因为毕竟教师是引领者, 教师的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 要有创造性, 能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 能创造性体现教材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学教具, 优化教学课堂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学好生物的热情。来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形成具有创造性的、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
(二) 反思性教学, 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革本身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本身,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课程改革就得从引导者开始, 只有教师适应了、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 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转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跳出原有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 实行角色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成为我们在课堂改革中改革研究的重点。
据我了解, 现在的教学模式以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为主。我校最常用的讨论式学习, 让学生是分组讨论, 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很明显, 为了使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 每个教师策略是不一样的。我的方法是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 有目的进行学习, 还可以分组留任务, 下次上课让学生们自己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也是有弊端的, 有些学生趁机捣乱, 所以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有灵活的, 这需要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一) 中学生物实验现状
生物实验是中学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和能力培养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大弊端, 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 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1.有部分学校不重视生物实验室条件建设, 实验室环境或仪器设备陈旧落后。2.教师自身的实验能力弱。3.验证性实验和演示实验居多, 学生动手的机会少。这些都是中学实验存在的现状, 要改革此现状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我们还需努力。
(二) 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此现状, 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改革教学实验:1.学校要重视生物实验室建设, 改善现有生物实验室环境。2.教师必须有相应的实验能力, 新课标的课本有很多实验是教师没有接触过的, 我觉得有必要开设教师实验培训课, 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3.教师应改革实验教学。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要尝试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协作,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参与, 师生之间就能更好地互动, 共同发展。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方法、模式也应该进步, 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改变教师为主, 作为教师, 我们更应该提升自身, 不断学习, 多接触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龙锦忠.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课改要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6) .
[2]陈德名.新课程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科教文汇, 2008 (10) .
[3]李瑾瑜, 柳德玉, 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4]张炎明.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学反思的建构[J].中学生学, 2006, 22.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08-27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7-27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及困惑07-13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09-12
课程教学改革生物化学论文07-07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10-29
新课程下教学的改革12-18
生物课程改革06-10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