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谈谈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初中生物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生物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
三、广泛发掘社区课程资源,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应。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 按照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 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1. 探究性学习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知识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 著名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1]。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综合和对研究过程的理解, 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 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
2.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2.1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有多种, 具有代表性的是: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2.2 虽然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没有定论, 但它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2]。
2.2.1 探究。仔细地考察某一事物, 获得有关的知识。
2.2.2 探究活动。
做观察, 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传达给别人。
2.2.3 探究任务。
研究型探究、观察、调查 (访谈、问卷调查、测试) , 文献研究, 实验, 模拟, 等等。
3.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生物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
3.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 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以及探究的欲望, 因此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 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是学习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把知识放在问题中, 放到一定的情境中, 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 主动参与探究。如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时以提问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 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 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 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皮呢?”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2 通过生物科学史进行探究性学习
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而且是人类探知未知世界的过程。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科学发展史的介绍, 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等。生物科学发展史生动地反映了生命科学起源和发展的历程, 以及生物科学成就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性的、开创性的影响。科学发现史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记住科学发展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史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假设、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的, 以此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面临疑难情境时, 如何搜集和加工资料, 了解科学家创新的思路, 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并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3 通过生物实验实施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一种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探索活动, 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性质和规律, 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通过生物实验, 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 学会如何设计对照、预期和分析实验结果, 还要学会怎样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 等等, 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主动去学习与探索, 会更好地理解知识, 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而且通过实验探索, 会获得利用科学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实验内容和类型较多, 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4 通过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编一些探究题目, 鼓励学生对知识点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的探究性实验, 如植物去除顶端优势后, 植物的侧芽如何生长?CO2、光照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如何?哪些影响因素到植物细胞质流动?探究酶的化学成分,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以及泡菜的制作条件, 等等。通过研究性课题, 学生经过提出主题、收集信息、写出报告到报告的交流和评价, 在调查中能获得了解与掌握学科新知识, 加深对新问题的认识, 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 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 而且培养了探索精神, 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更充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习的兴趣,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进一步深化生物课程改革,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无疑是时代对教育要求的体现。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同时, 组织、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迎接教育的新革命。
参考文献
[1]丁远毅, 崔鸿.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7-40.
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几点体会 篇3
一、老师不再是“广播”
通过学习,我感到新课程和我们传统的教学有很大差别。在新课程中老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提出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实际问题,或讲解某个学科历史上某个问题的产生背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性。教师从指导者变为引导者,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操作、分工活动、交流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把握,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把冲突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交流。老师改变了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老师的作用只是提供问题、适时点拨,扮演学生思想的“催产婆”。相比之下,我们传统的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某种程度上还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老师就是一个“广播”,是控制者,学生是听众,是接收者。
二、学生不再是“录音机”
由于老师开放了教学时空,给了学生机会,给学生创设了条件,因此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子大了,问题多了,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得到答案,从中切实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相比之下,我们传统的讲授法中,学生自己思考得少,听老师讲得多,老师说东就东,老师说西就西,可以说学生就是一台“录音机”,谁“录”得多,谁就“学”得好,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学习知识。
三、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学习者
一旦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动提出问题,你就会觉得自己有时不能应付自如,并没有比学生高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有很多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在某个知识点上,学生也许比老师掌握得要深。因此在有些知识面前,老师必须得放下“尊严”,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学习。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知道的知识多了,需要学的知识也就多了,因此教师要想满足每一个学生,要想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王宏伟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及时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实验区学校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数学课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实际测量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受长度单位,并学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了一个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人数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略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选择策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难以接触 到的内容。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相关内容的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作为贯彻新课程思想理念,实现新课程培养人的终身发展的目标,以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的载体,坚持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即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
洮砚九年制学校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5
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和有关专业书籍的学习,听取名师的新课改经验传授,以及和课任老师的交流,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新课程,谈几点看法:
一、内容体系上的改变
根据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内容抛弃了以往追求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知识体系。它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根据生命科学的本质,重新组合内容,构建全新的体系。
二、行为动词的改变
生物课程中对以往表示不同认知层次的了解、理解、掌握,以及技能目标运用和使用等也已约定俗成的惯用术语,并不一概排斥,而是兼用并蓄,以及通用过重新界定,来提高其可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三、能力要求上的改变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
四、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
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观察分析或实验操作,并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评价方式上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关于评价的理念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表现在:把评价的过程和学习过程割裂开来,将评价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评价的方法简单等同于考试和测验;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简化为选拔和等级评定;把评价的主体窄化为教师或行政部门肥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
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大多数的教学评价并不是要学生一比高低,显示优劣,它只是为教学决策搜集信息依据的过程。成功的评价工作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评价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成功,而不是证明他的失败。传统的评价理念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而新的评价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因此,要通过评价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学的机会,提供可共享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相互评价的机会。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分析自己学习有关生物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优、缺点与需要。学生相互评价则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在新课陈培训后,深深感到在我的教学知识范围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遗缺。课标所述“评价”包含着许许多多方面,有课程、学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以及考试的评价等等诸门别类。这对我生物教学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帮助很深。往
往在教学中只是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期望老师对于自己的行为、成绩作出的评价。这样以来学生久而久之便对教师对他作出的评价失去了在意的投入,也就将在生物学习过程加以淡忘,只是重视毕业、升学时档案中生物那一栏中的成绩了。
记得我小学时对学习没有兴趣,自然就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但是在一次考试中,偶然的机会,我考得很好,老师给了我极高的评价,当时的我心潮澎湃,满心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也就是那次考试将我的自信、灵感顿时统统载顷刻间激发出来,也就在那以后我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我也变得爱读书了。以上是我的亲身经历,由此看来,老师的评价是那样的举足轻重啊!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表现这三方面的评价,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那评价不单单是一个分数、一句简单平实的评语,而是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举动、行为、思想等细微观察后作出的综合性、全面性、鼓舞性较强的评价。这样以来学生会更清楚、深入的了解自己近期的一系列表现是否在某一水平线上。从而有效的激励学生那种积极向上、可以勇于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挑战和困难。
结合我在平时生物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仔细反思和体会后,感到好的评价对于教学工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再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结合学生平时在练习中、学习中、与同学交流讨论中的表现,在来给他们作出合理全面的评价。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自然学习兴趣便又会回到学生的身边!在上课时,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比直接让学生记忆生物学知识来的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上课进度,抹杀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忽略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为了讲究效率,很多探究活动没有让学生真正开展;我们为了一个统一标准,把学生的创造性的答案都认定为错误答案……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在学习《新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之后,我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学生的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门课程中,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设计与评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活动过程。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怎样进行学生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综合活动”四个领域,其中,综合活动展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主题班会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流程,更便于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地借鉴。
人与自我教学案例中,“学生与网吧”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活动设计: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计划和活动展开两个方面)教师反思、点评。在这一部分里,不仅学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而且明确了一种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待网吧使用网络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了能力。“学生与网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而主动拒绝网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程,以人为本,多重角色,合作,课程资源
2011年,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和宁夏自治区全面开展,从今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教师要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迅速走进、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一、用“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题是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这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改革主旋律。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处处彰显教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主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价值观;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才观;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等都是有悖新教育理念的。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育者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并内化为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才能实实在在地走进新课程。
二、用“多重角色”实施新课程
1.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受过时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影响,教师的职能纯粹只是教材内容的“中转站”。新课程目标强调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定多元化、预期性的教学目标。比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内容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并思考:第一,哪些外因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单单是外因吗?怎样注意避免?第二,人体哪些部位更容易出现恶性肿瘤?与这些部位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关吗?第三,现在常用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哪些?第四,病人良好、积极的心态对配合医生治疗有作用吗?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质疑、调查和探究。
2.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共同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与编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出实地调查、论文撰写、结题报告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做,但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环节和研究方法上加以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人。
3. 教师要以新的工作方式完善新课程
(1)加强教师间合作。实施新课程对教师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整合资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比如,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对备课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新课引入方式、解决某个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实验或活动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意外的预见、评价手段的选择等,然后由一位教师具体实施教学,其他成员通过听课发现不足并改进,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品课。在生物学习中,要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因而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比如,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可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验证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好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有重要作用。生物教科书是生物课程资源的核心,要充分运用。比如,运用每节开始的“问题探讨”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每节核心内容“本节聚集”专栏的引领下,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教材这一资源,还应灵活运用并积极开发学校现有的显形教学资源。比如,在细胞分裂教学中,教师可自制动态模型或从互联网下载多媒体课件;制作渗透装置时,采用取材方便的卵膜、鱼鳔作为半透膜。另外,还要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便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等自然景观,可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各门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再是仅为学生升学服务,更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生物教师要加强学习,以新的理念、新的角色、新的工作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守菊.人文化: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06(04).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一、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学生增长智力、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我在教学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T2噬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其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作好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谁能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稍后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的有深度的问题,我大喜过望,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我认为,一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趣激疑,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如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然后提出: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这些,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已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我在教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是一种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
总之,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9
摘要: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项应对策略,具体包括端正生物实验课态度,增强实验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中对生命现象的描述、生命规律的探索和生命本质的揭示,都是通过反复的科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内容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新教材在实验部分做了很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实验内容更多更新了。如旧教材只提到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新教材补充了《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并且增加了《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其他实验。实验内容的增多和更新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增强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对生物学微观水平的学习。另外实验的性质也由原来的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变,旧教材安排的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则更多的是探究实验,如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等,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以后的认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教材更侧重的是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探究能力培养。这些正是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相吻合的。但是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普遍存在学生态度不端正、实验习惯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摸索出了以下实验教学策略。
一、端正实验课的态度,增强实验意识
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况且高考实验题与教材中的实验相差甚远,以致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实验讲到了,平时实验多做少做无所谓,甚至是做不做都没有关系,导致了实验开出率很低。而对于学生来讲,更是没有思考过也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普遍认为老师怎么讲自己就怎么做,实验过程中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实验成败的原因,更不会去积极探究实验中的新问题。故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因此,实验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端正态度。只有转变对实验的看法才有可能改善实验教学。首先从教师来讲,应当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领会其实质,明确在新课程下,光凭讲是无法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须把实验课抓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引导学生态度的转变,使学生明白并感悟到实验在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这一问题,我就在高中生物开课之初,给同学们指出并分析生物实验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学仪器与相关试剂的使用,以及生物学材料的处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大学的深造、科研的进行打基础。另一方面高考实验题的设计与考察看似陌生和复杂其实都源于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不仅从高考升学的角度意识到实验的重要,同时也从个人的能力培养上加强认识,使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应该想到,做实验是在学习真本领。并且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史实,如讲到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时,介绍科学家怎样发现细胞以及如何确立细胞学说;“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揭示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到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极少数的酶是RNA的。真正做到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用心挖掘,合理设计,广泛的联系日常生产生活实际,长此以往,慢慢渗透,逐渐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一直以来,由于对生物实验学习的忽视,导致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未能养成。例如实验前不知检查仪器,用完仪器不知道归位,实验结束不知道整理实验台,用过的实验材料随意丢弃等等。不仅如此,同学们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都很缺乏。例如不会正确量取液体,胶头滴管混用;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使用显微镜,要么不会对光,要么不知道用“压片夹”,甚至有的连显微镜基本结构都认不清;实验做好后,不会观察;有了实验结果也不会进行合理分析等等诸多问题。缘于上述原因,导致了试剂的污染浪费,仪器的损坏,在规定的时间里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以及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现象,我的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内容,就是学习《实验室守则》,告诉同学们进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验前要仔细检查仪器,用完仪器要归位,实验结束要整理实验台;务必提前预习实验,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的来做实验,实验后做好总结与反思。随后就学习常用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不能怎么做,不要怎么做”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比如显微镜中低倍镜换高倍镜,应当旋转转换器,不要旋转物镜镜头,如果不注意就会导致物镜镜头的脱落以及对焦不准,显微镜无法使用。胶头滴管不能混用,从哪个试剂瓶中取的一定要放回原处,如若不注意则会引起试剂的污染,整瓶试剂报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从一开始就严格的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一开始就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以后打造实验教学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都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时一般由教师按照操作要求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照着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是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结束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实验安排的最大缺陷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理念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敢于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0.3g/ml蔗糖溶液改成0.1g/ml或0.5g/ml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
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液泡体积和颜色等变化并记录选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然后让他们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
0.3g/ml)来替代?”
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们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实验探究结果,有些就能对实验的某些内容进行改进。例如学生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通过探究,发现采用10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层析后色素带分层比较清晰(教材中用到5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该实验中划滤液细线是难题,教材上说用毛细吸管划,往往一次很难成功,但有的学生用盖玻片边缘去划,得到的效果更好,滤液细线细而齐整。部分学生的探究结论被教师介绍给大多数学生,不仅对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是一种激励,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且学生还能够从中体会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湖州中学 全刚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本文将简要地阐述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的转变及基本追求.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性
发展性
生命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1. 教学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知识本是生活的结晶,但当我们单纯把它们作为知识传授,而根本就没有顾及它们对生活的意义时,我们所授知识只是一堆与人无关的僵化的东西。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1.1面向生活的教学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例如:“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基因诊断与治疗、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非典、禽流感”等生物学名词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有血渍的衣物很干净,一般的洗衣粉却效果不佳。这些生物学名词和现象虽然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如转基因食品是如何产生的,禽流感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很好的去除血渍等。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就是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立足课本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真实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对转基因食品的产生过程,对禽流感的产生等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做出决策和了解如何预防禽流感等。1.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缺乏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例如在“细胞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原理”的教学中,就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如“用盐腌萝卜盘子里的水会变多,这水是哪儿来的?学生很快回答出:“从萝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了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份可以从细胞内向外渗。”再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 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2.教学的发展性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内涵而言,是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个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这个三维目标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变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主要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发展的最有效的资源,对于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来讲,它只是提供一个发展基础,可以说知识性教学是“狭义教学”。而“广义教学”,不仅仅是指关于知识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它应有活动的教学、交往的教学、间接经验的教学、直接经验的教学、环境的教学等,总之包括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狭义教学,新课程强调广义教学。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简单讲述沃森和克里克DNA模型的建构在科学发展和普及中的意义,激发同学们制作DNA模型的动机和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同学们做出评价;对自己的模型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还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2.2由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
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师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靠多做练习,自己在练习中去领悟,但只有少数好的学生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某教师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教学中,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甚至到医院去调查。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病种类、外在表现及其遗传规律。如让学生从社区了解常见遗传病到底有哪些种类,有哪些外在表现并通过交流获得比来自书本更为具体的必要信息;了解外耳道多毛症患者是否均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是不是远远多于女性等。还借助当地医院收集了多份遗传病例、家系图谱,通过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凡是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案例的遗传特点。又组织学生到遗传咨询中心了解有关优生与遗传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方式,还有互动式体验、情景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和艺术陶冶中体验等形式。2.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 实现“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念之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进程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向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怎样教密切相关。有些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反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慢。那么教师如何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由重教师的 “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 “学”的指导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定势的影响,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去参与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看书、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自学形式,指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不断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3. 教学的生命性
传统课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还表现为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活力。而事实是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个表演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促使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思维各异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很难扮演的,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最后,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
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几点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程理念 反思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
02-0096-01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个方面既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而传统教学大多数都是满堂灌,虽注重了知识的灌输,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的最新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反思,下面就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由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
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效果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度越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习效果也越好。笔者在上《基因突变》一节时,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投影一组笔者去青海草原旅游时拍的照片(照片中有一群成年牦牛,其中一头牦牛是短腿)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问:在4头成年牦牛中为什么有一头是短腿呢?通过本节课《基因突变》的学习,就能理解其奥秘。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发现问题。结果学生自学后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的思维质量的问题,如“在生物体内当体细胞发生突变或者生殖细胞发生突变时,哪种情况更易传给下一代?”“当植物茎发生芽变时,若要将这种芽变保存下来怎么办?” 等等。笔者则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与学生共同讨论,上了一堂十分生动活泼的课。可见,教师营造一种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研者。此外,笔者减少讲课的时间,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操练中获得发展。
二、由苦学厌学转变为乐学好学
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更加突出直观教学,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标本、模型、挂图、活的生物等传统教具,还要加强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影、光盘、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加强直观教学,把学习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讲故事、编顺口溜、做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使学生变苦学厌学为乐学好学。
如学习《生物的应激性》前,笔者会在本校的花坛中采一株名为“腋下珠”的小草,种在一次性杯中,带进课堂。这种具有跟含羞草一样性质的小草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因势利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又如学习《DNA 的结构》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把DNA 结构投影放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观察DNA 结构模型,还指导学生人人想办法、个个动手制作DNA 结构模型,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DNA 结构的理解,并且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我设计、勇于尝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又开启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之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学习必修——《分子与细胞》中有关细胞器的教学时,将所有的细胞器编写成一句顺口溜:动物植物一般有内线高核(高中段的学生普遍熟悉并且喜欢看NBA,内线都很高,往往是球队的核心,学生一下就记住了),植物特有叶(液)子(质)(分别代表液泡和质体),这个世界以动物为中心(中心体,补充低等植物也会有)。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动植物所具有的细胞器。在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应采取不同的教法,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天天教天天新,常教常新,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由思维定势转变为标新立异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一种定势心理。这种定势心理会严重妨碍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克服这种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定势心理,激发他们有主见地思考问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只用书本上讲的一种方法做实验。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笔者设法为学生提供了女贞、凤仙花等植物的新鲜叶片及器具、药品,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在实验中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实验小组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出了新的办法: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了脱脂棉,加快了过滤速度,促使实验快速成功;有的实验小组搞出了新方案:将色素滤液滴入圆形滤纸中央,层析后发现“色素”向四周扩散,在滤纸上出现了4 条明显环形色素带;有的实验小组大胆创新:将叶片3 克研磨成叶泥,加入食盐2克,再加入丙酮4毫升,研磨20秒钟,结果叶渣与滤液分开,不用过滤直接提取滤液倒入试管中,画滤液细线,层析后获得4 条明显的色素带,实验又快又好。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在教学中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也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需要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时,笔者就会打破教科书中章节的编排,先上《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再上《孟德尔定律》。榜样的力量,比单纯的言语激励发挥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朝东. 新课程理念对生物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2.林萍. 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研究[J]. 生物学教学, 1995, (10).
3.卢一安. 反思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生物学教学, 2006, (04).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一、新课程理念下选择生物教学策略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应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兴趣爱好。教学方式上,要因人而异地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教育。为此我选择生物教学策略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 一)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方式,独立地进行练习。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突破,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要依据学校选课制度,编写“生物课程选课指南”,并采取咨询、答疑、讲座等各种有效形式给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会使之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 二)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加强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新课程还增加了许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设计好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身处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锻炼操作技能、学习模仿、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境交融,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学中练”的氛围之中。
( 三) 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新课程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例如,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如思考与讨论、科学前沿、技能训练、模型构建、探究、想像空间、课外制作、活动及建议活动等栏目,其中有许多都是值得思考的,应该让学生动动脑、动动手,尝试去解决这些困难。
二、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 处理好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这使得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成为一种更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 “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因此,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有效的教学应该体现追求学生未来发展与提高能力的最大统一。抛开考试的应试而谈所谓的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则是教学的悲哀。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是不可能的,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可以有作所为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还应指向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
( 二) 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传统的不代表落后和低效,现代的不代表先进和高效。每一种教学方法总有会它的优势,也会有它的劣势,关键在于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只有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才是最优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学生的参与,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学生的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遗憾的是,不少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但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而思维活动却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的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我们也很难否认其高效性。
( 三) 充分应用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是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是探究过程的杰出代表、是科学家揭示出生物科学理论的动态过程,有效利用科学史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和谐的统一。学生在科学史的学习中,教师要利用沿着人类认识生命规律过程的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索生命规律,让学生充分获得探究体验,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中能充分汲取真正的营养。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效率,是现在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的问题。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要求培养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才,教师只有自觉认识时代要求并积极行动,改变以往只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而忽视策略性知识有效的教学设计,要把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日常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才能与时代共前进。
摘要: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08-2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7-27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及困惑07-13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05-30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06-14
生物新课程教材12-07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10-29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06-27
新课程下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的改革初探07-17
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