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共9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1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一、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倡导全人教育
三、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http://61.132.31.31/shownews.asp?newsid=183
2、小学生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逐步发展 2.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在逐步发展
http:///dishizhangdierjie2.htm
12、智商与情商
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
13、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3、“四因素”过程论。
4、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5、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6、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7、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的,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http://
23、加德纳与多元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智能被划分为 8种:语言智能,诗人、律师都充分运用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科学家主要运用这种智能来处理工作;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运动员就运用此种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主要是对他人情绪、情感方面的理解,政治家、销售员、教师都较多地运用它;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我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讲,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有助老师从学生的智能分布去更了解学生,我们可以将理论用于两方面:
1.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发掘资优学生,并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
2.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扶助有问题的学生,并采取对他们更合适的方法去学习。香港现时有几家中学,容许部份语文能力较低的学生利用录像来交功课。
2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459750.html
2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http://jygh.hnedu.cn/web/4159/200507/22095440687.html
26、素质教育十条禁令
27、《镇江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暂行规定》
http://jxxx.dyedu.cn/jysc/ShowArticle.asp?ArticleID=9
28、《扬市教职工道德规范要求》
29、扬中市教职工十条禁令
30、《扬中市中小学教学规范》
http://xbzxxx.com/ReadNews.asp?NewsID=515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2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我的话音未落, 学生们早已整齐地回答:“《皇帝的新装》。”此时我和同学们会心地一笑, 整堂课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你对这个童话作家有哪些了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此时, 我趁热打铁:“你觉得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的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有的说皇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学生们回答得十分踊跃, 而且准确地概括了皇帝的特点。于是, 我临时决定改变预设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分别概括文中其他角色的个性特点, 学生们的把握也基本准确合理。但对于骗子的评价, 田美娟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骗子的做法很好, 很聪明, 值得肯定。”于是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她站起来很有把握地说:“因为这样才会让皇帝吸取教训, 这个骗子聪明地利用了皇帝的弱点, 帮助老百姓教育了皇帝。”这时我发现同学们有的表示赞许, 有的表示不满。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问同学们:“你们同意田美娟的观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 同学们统一了思想:骗子虽然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设下骗局, 但其出发点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所以骗子的行为不值得肯定, 他的聪明更不值得学习。在同学们积极地参与中这节课结束了。
反思和收获:
应该说, 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当然不是仅仅从课堂的效果、听课教师的评价来说, 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必须被关注, 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 对学生的关切, 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心理学家罗斯在他的《论整体人的学习》中指出:教学中教师必须是“促进者”, 而不是“权威者”, 这并非说教师应催促学生, 而是要求教师完全尊重和接受学生, 努力创造一种自由、融洽、流畅的氛围。在上这节课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选了《皇帝的新装》这一课。说明他们对这一课十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了进来, 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2.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骗子应该肯定”这一问题时, 教师没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而是让学生们经过合作讨论来得出一个结论:骗子的行为不能肯定, 我们不能学习骗子的行为, 应该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价值的体验场。
总之,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语文科学建构,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乐学”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体, 成为生活和实践的主体。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 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 但是, 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彰显。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3
关键词:关注人;新课程;核心理念;情感体验
“关注人”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由于我们学校的思想品德专任教师较欠缺,所以每到新学年,我都会接手新的初三学生,每次接手,第一节课,我都会告诉我的学生,我不看你们的初二成绩,只要你在初三的这个学年中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不管你在初二时的成绩有多差,你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么一来,成绩好的学生知道应努力学习以取得老师的认可,而原本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就没有了固有的束缚,这样他就会轻装上阵,努力前行。除了这句话外,我还会告诉我的学生,五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都会有差异,在我的课上,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愿学的学生。这样,即使是初一、初二时就被老师放弃的学生,也知道初三的思想品德老师不会放弃他们。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整齐划一,使得智力、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块前行。这就要求老师有一定的教育智慧,以使基础好、智力出众的学生能够吃饱;基础差、智力也不怎么样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消化得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虑的是后进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弄明白,而忽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2005届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女生,学习成绩列班级的中上等,但始终不拔尖,原因在于她上课一半不到的时间用于学习,其他的时间都在等别的学生追上来。如,记忆一张政治基础知识讲义,一般学生记忆它需用20分钟,而她只要5分钟时间,然后她就坐在那儿要么东张西望,要么与别的学生讲话,影响别的学生的学习进度。怎么办?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思索着该怎样来改变她,一开始我单独找她谈,告诉她应该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再朝前走。因为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定位是针对中等生的情况而定的,而你们属于优等生,就应果断朝前,而不是坐等。除了面对面与她交流,我还运用了作业的批语,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我曾在她的作业本上写道:是鹰就应高高飞起,不能像鸡那样局限在地上。作业本发下去后,我明显感觉那堂课,她用尽了全力。接下去的一次作业,我又在其作业本上写道:看见你像鹰一样高高飞起,老师真为你高兴。之后,这位学生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劲头,直至毕业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对所有人而言,一听到上思想品德课,马上想到的是空洞说教、枯燥乏味,课堂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思想政治老师就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学生随着课堂的生成、延续,情绪不断地跌宕起伏。
记得我在上鲁人版八年级(上)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时,我把赵明、麦玮婷全家演唱的《让爱驻我家》这首歌的歌词印成人手一份,把手提电脑带进教室,与学生一起听这首歌、学唱这首歌,学生的情绪被这首歌带动得异常亢奋,然后在此情境下,导入了新课教学。整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状态,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地方,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状,我通过设计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里做家务的内容及时间,然后将结果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学校里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在社区里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针对父母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一切均由父母包办,导致孩子胆小懦弱怕事的现象,结合教材“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告诉学生不仅要勇敢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而且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并且告诉学生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具体做法。
总之,我们作为老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只要将“关注人”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了然于胸,并时时刻刻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就一定会迎来它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树立新时期南粤警队核心价值理念 篇4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人民警察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警队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是一支警队的精神旗帜。新时代民警如何确立、奉行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是现代警队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公安工作的复杂繁琐,除日常工作侦破处理各类刑事行政案件,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日常社会治安秩序外,还要完成上级公安机关安排的考核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混乱了公安民警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任务,因此,新时期在南粤警队掀起重新讨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忠廉、公正、为民、创新”的观点为广大民警的工作方向、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等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上规范了警察队伍的日常行为,发挥了良好的效用。广大民警要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奋勇前进,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深刻把握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动。如何理解新时期南粤警队核心价值理念?笔者拟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微薄的见解:
一、树立正确的从警观念。对于职业认同感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是不管当初你是抱着怎样的从警心态,既然穿上了这身警服,就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履行自己的使命。“忠于党,忠于人民,廉洁自律,廉政奉公”,“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这些都是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要完成这些使命,必须具备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优良品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从警观念,才能坦然面对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把握公正的执法理念。秉公执法,公平、不徇私枉法是人民警察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作为人民的执法者,权力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实实在在为人民用好权力,坚决拥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给予违法犯罪分子公正的法律惩处,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耐心听取,作出合理公正的解决与答复。这既是法律赋予每个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也是人民警察必须要具备的执法素养。只有做到公正执法,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公正和谐安定。
三、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广大民警要坚持树立和谐警民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在工作中时刻注入为民、便民、亲民的思想,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勤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换言之,人民警察要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方便群众、有利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创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行动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梦圆自己的理想。
四、开拓创新的工作机制。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新时期公安工作不能够停留在原有的工作模式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执法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公安工作要不断推出新的执法办案方法,不断提高办事效率,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从这个角度出发,广大民警就要不断加强对新理念、新技能、新技术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推陈出新,发掘工作亮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简化繁琐的工作手续,最大程度做到便民、利民。实践证明,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这将是大势所趋,只有倡导创新理念,才能使公安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升华公安工作。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篇5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
学科课程与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与选修课程微乎其微 各科之间比重失衡(语文,数学高于日韩,科学和体育与健康则低)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难:就是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繁:就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繁琐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学生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5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① 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② 社会研究
2.社会实践学习
① 社会服务活动
② 社会考察活动
③ 社会公益活动
3.生活学习
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
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目标之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目标之五课程评价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动手操作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五、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篇6
【摘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高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教育和教学。如何解读新课程理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凸显的问题是我们每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实践 思考
全面进入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新理念;怎样抓住这次教改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等,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政治课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课程新理念
1、新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新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新导向。课程标准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此先导有如下特征:时代性,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针对性,即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开放性,即新课程内容与创造性思维对接。
4、新课堂。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课堂不仅实现知识转移和传递,而且让学习者主动地沉浸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理解具体知识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
新时代呼唤新课程的到来,新课程凸显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一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意识。那我们该如何贯彻这些新观念呢?
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高中政治课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来构建知识体系,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设计的多维化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附属品,虽然有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单纯的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治新教材根据生活逻辑编写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识记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及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含义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经济生活》的基础,需要透彻理解。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政治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开始就列举了许多商品如农贸市场上的蔬菜、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劳动产品,都用于了交换,从而归纳出商品的概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比如《经济生活》第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教学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努力把教材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现实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正确对待金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人们日常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很多拜金主义的例子,这些例子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举身边的例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谈对金钱的认识。再比如讲“信用卡”这个知识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亲身体验信用卡的申领、使用、挂失等,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3、教学方式转变的多元化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大多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掌握现成知识的接受式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参与”式转变。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对学生“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要由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这与我们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抛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功能;它有助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所以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最好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探究、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第三课在讲“消费的类型”这个知识点时没有必要去探究,用“接受式”完全可以解决,而且效果很好,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来探究一下,我们的教学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对于教材中比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这样的知识可以用探究式、讨论式、小组协作式、综合活动式来完成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用生动、新颖的材料,真实的事例(如:flash动画、图片、视频、音频、课件等)来吸引学生。在探究“如何正确对待金钱”时,我利用互联网上描写现实生活的flash动画《钱钱钱》、《人梯》和《等咱有钱了》穿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讨论,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困惑和思考
1、教学新观念与评价机制的错位 任何一种新理念的确立,都是对旧理念的一种凤凰涅槃,而扬弃的往往又都是我们头脑中所弥漫的那些被习俗化和经验化了的教学套路,其中的被动与痛楚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效果会如何?特别是今后的考试制度,评价机制如何建立?如果评价不明确,用现在的教学方法能否适应今后的高考?新课程不论怎么改,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其应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不可动摇的,学校要生存必然要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依然横在我们面前。应试,还得照旧,顶多是用新瓶装老酒。
目前的高考仍是一种选拔方式,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理念下课堂气氛要“活”起来,这是毋庸质疑的。但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改革,强调提高觉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应该全面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获得能力。觉悟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认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觉悟。如果我们在改革中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必将陷入新的误区。
2、对优化教学方式的探索
接受和探究谁主谁辅?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参与”式转变,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提高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证明“接受式”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所以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采用接受式教学的教师仍然会很多,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一直存在。我认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追求,一种教育教学的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探究性学习,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当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台阶,或是伸出手臂拉学生一把,也许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彼此融合。
除此之外,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时学生提的问题不着边际,耗费了课堂时间,如何使学生能够自觉并高效地学习?小组学习经常成为优生表演的舞台,好学生滔滔不绝,差学生一言不发,起不到互相学习的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的教学理念,但是有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敏捷,接受知识特别慢,这样的学生怎样放手让他自主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困惑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新课程改革给政治课教学拓开广阔的领域,让课堂充满个性,让个性推动进步,让进步完善改革。也许在完善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进程中还会出现新的因素和困惑,但只要胸中有教育新理念,手中有新方法,我们就会在“以人为本”理念和“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指引下越走越坚实。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 2006年6月第1版
2、《来自课改实践的报告》 常州教研室 朱志平2004年12月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评价 篇7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观察与即时评价
1.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为,追踪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而不是一张白纸走入学习活动,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所获得经验比在学校外的日常生活所获得经验更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的体现,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思考和发展水平,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多采用课堂观察、学习评价册、成长记录袋、作业分析、日记、真实性评价、书面评价等多种形式,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2. 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堂上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评价语言层出不穷,而到底好在哪、棒在哪,学生不明白,这样的评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鼓励不是一味地说好,而是应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性格,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优势有所认识。因为人的潜能是多元的,主动评价学生时能发现学生的强项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注意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鼓励性评价十分重要的。这种鼓励的作用十分巨大。这将使他们更自信、更坚定、更乐观地面对生活。即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
教师的即时评价除了激励性的语言外,还要恰如其分地用好肢体语言———一种无声的评价。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伸出大拇指,犹如催化剂,胜似千言万语,它会使课堂更涌动出生命的灵性。
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是学习过程评价的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全面,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1. 学生自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各方面的事实,对照评价标准和目标,对自己的进步、成绩、潜能和不足,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学期评价报告。
2. 学生之间互评
学生之间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学习的竞争者,学生之间彼此互相了解,有问题能面对面直接进行商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方式可以简单灵活,也可以以正规标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合作精神,又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3. 教师测评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宗旨,把课后思考练习题、作业题、单元练习题、实践活动作业题等有机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主要以上课表现,作业情况为依据。期中期末以试卷为依据,通过考试让学生考出自信,考出成功,考出内动力。
三、评价方式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速度、兴趣爱好存在多样化,因此应做到“层次评价”。例如,面对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学困生答对了,就应及时表扬,让他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但对于优等生来讲,鼓励只能是当他战胜了智力挑战题时才能获得。教师评价时不应只谈优点,应适时提出现实的期望,为学生的进一步努力提供方向,避免固步自封。
四、学习过程评价的几点注意
1. 学习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甑别和选拔。
2.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该在轻松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不露声色的进行,而不要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评估。
3.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以激励、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不要追求解法的“标准化、统一化、最佳化”, 应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5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意识形态的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增强凝聚力确立了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也必然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变革,习总书记的五四讲话进一步彰显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深意,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建和提升,是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课题。
在教育体系中,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教育目的是通过实施一定课程来达到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的引领作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课程论视野中,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之教学理念显得尤为必要,基于理论认识和实践落点的不同可做如下概括。
一、理论中心的课程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理论之光催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境界,其科学思想必然地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以贯之不可偏离的主线。
理论具有鼓励和激励、解释和辩护、批判和监督的功能。理论课程以基本概念为核心,以逻辑推理为基础来开展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加强理论阐释,夯实理论基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一般来说,人们对理论科学性特征的认知标准为:一是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二是其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三是其指导社会实践发展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的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结构严谨,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不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对解决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问题的新创造,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的科学解释和思想精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致力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从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其成为青年学生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规范功能和引领作用。
二、实践中心的课程理念着力把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组织的主线,其内涵是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实质就是要推进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品质还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实践也是各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要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拓展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实现“内化”。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旨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接触实际过程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增强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因此,目的性、教育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首要特性。其次,实践教学的选择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明确“为什么实践”,还决定了“如何实践”和“实践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不是随意的,而应该是有选择的。应该开展什么形式的社会实践,判别的标准就应看该实践活动本身是否具有价值引领的功能,能否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三,主体性、参与性必然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特性之一,这一特性决定了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实际地参与到当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而不应该违背社会实践最基本的要求,远离丰富而具体的社会现实生活。第四,多样性。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学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适当的形式。
三、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因势利导,实现从“要我们学”到“我们要学”的转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序列中关键的一个时期,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推进自身社会化,使自身社会化的内容不断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趋于抽象、由零散趋向完整,故而这一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阶段,而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大学生价值观的构成要素是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实践表明,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是个复杂的系统,有层次性,既有实惠的、功利的等低层次的价值目标,又有积极的、高尚的、高层次的目标。从总的趋势上看,高层次的价值目标日益成为主导目标。例如。社会价值目标是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主体,道德目标是准绳,其它的如职业目标、生活目标服从于社会目标,并受道德目标的制约。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是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内容之一。就价值评价的标准而言,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就大学生来讲,其价值观念首先来自社会。任何一个社会,都给其成员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完成社会所期待的事业。今天,我们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站在社会和个人进步的高度来宣传一种价值观念,这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力求在大学生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应有的信仰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大学生应树立的崇高理想、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应有的政治情怀、改革创新成为大学生应该锻炼和培养的能力和素养,知荣明耻成为大学生自觉自为的道德准则,从而推动大学生主导目标的确立,满足个人成长成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社会中心的课程理念重视课程内容的功用价值,从社会的要求出发研究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个巩固”的重大任务,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历史表明,教育如果没有合理且明确的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它不仅会是低效和迷乱的,而且很可能蜕变为实现非人道目标的工具。高等院校是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思想舆论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重任,肩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今世界,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高等院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始终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并致力于把这一战略思想转化成生动的教育实践,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价值观的统一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社会稳定的精神条件,社会秩序的思想前提,是一个民族整体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化引导的根本前提是必须有一个信念坚定、政治上成熟、团结统一、坚强有力的领导集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党在意识形态的中心工作,积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用教育实践呼唤全社会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在改革创新中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张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M].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及其类型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性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七)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依托校园网的学校化学教育信息应以其内涵建设为中心:1.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总之,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08-15
核心课程的优缺点12-10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09-01
核心课程构建05-30
机械核心课程06-27
核心课程教改07-26
核心课程教学12-17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08-02
核心课程网络平台论文07-22
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