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的核心理念

2024-07-09

策划的核心理念(精选12篇)

策划的核心理念 篇1

“和润课堂”, 是重庆北部新区人和小学在开展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基础教育课题“‘和润课堂’的建构与推行实践研究”是提出的概念。它是秉承“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 坚持“循循滋养、滴滴浸润、启迪心智、导学相长”的教学方式, 追求“和谐充盈课堂、智慧润泽心灵”的课堂形态, 体现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学习、快乐发展”的价值取向, 建构“和润课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使之与“人化自然和润于心”的学校文化有机整合起来, 形成富有校本特色的育人模式和课堂文化。

因为和谐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学民主、表现为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 体现为顺应儿童的天性来实施带有关爱意味的教学。因此, 必须是柔性的, 而不是刚烈的;细腻的而不是粗野的;亲切的而不是生硬的;隐匿某种教训意味而体现因势利导的诱导的策略。唯其如此, 才能达到和谐的目的。基于此, 我们形成了“四和润”课堂观念。

一、秉持“公平教育”的核心理念, 追求“全体和润”的课堂观

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理应全纳呵护。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思想, 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 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 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 也打破了当时的华夷之分;他的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 也有来自平民家庭,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博爱精神。从教育史上来说, “有教无类”是一次重大的革新, 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公平教育情怀。当今的教育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更应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 既具有强制性, 更具有公益性。“公平”是其发展的主轴, 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境遇的每一个学生都全面提高, 实现均衡发展, 是“和润课堂”追求的育人理念。也只有这样的课堂, 才是符合义务教育法律属性和办学规律的课堂, 才是老百姓热切期盼的课堂,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平的问题。我们坚持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思想是否端正的重要标尺, 想方设法培养好每一位学生, 决不忽视“农转非”家庭子女的发展, 也决不能忽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发展, 决不能只关心考试成绩好的学生, 也决不能因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而厚此薄彼, 更不能歧视或者放弃暂时后进的学生。也就是说, “和润课堂”坚持的是面向全体、公平发展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 而不是顾此失彼、有失公允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

二、秉持“健全人格”的核心理念, 追求“全面和润”的课堂观

生命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生命成长才能更健康、更健全。长期以来, “效用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催生了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指标, 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只讲考试分数或片面地追求分数, 只讲升学率或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则是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重智轻德, 忽视健全人格, 部分学生分数遥遥领先, 但是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每况愈下。有鉴于此, 我们提出了“培养全球视野、中国情怀的和雅少年”的育人目标。该目标要求教育教学从六个方面涵养学生儒雅素质:一是雅行雅范, 走雅步, 举止文雅;二是雅谈雅音, 说雅言, 谈吐温雅;三是雅咏雅诵, 读雅文, 内涵博雅;四是雅趣雅志, 养雅好, 气质贤雅;五是雅度雅怀, 炼雅德, 品德敦雅;六是雅学雅思, 成雅才, 学识慧雅。为此, 我们坚持让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按照“和雅少年”的育人目标, 致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决不能只注重语文、数学等传统考试学科, 也决不能只把学生关到教室里面“死读书”, 更不能开展奥赛培训及竞赛等违背人才成长规律的活动。也就是说, “和润课堂”坚持的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 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少数方面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

三、秉持“开发潜能”的核心理念, 追求“个性和润”的课堂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 都有自己的禀赋、爱好和潜质。因此,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卢梭特别强调, “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 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成就”。然而, 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 我国中小学教育违背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严重忽视每个儿童心理的个性差异, 教育教学越来越同质化, 其主要表现就是升学考什么学校就重视什么, 甚至升学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课程。这种应试教育不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而且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不仅要满足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更要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要通过开设可选择的、差异性的课程, 来满足学生的智力差异和学习性向的差异, 进而通过这些课程带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谋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我们坚持因材施教、因学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兴趣特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决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搞“齐步走”, 也决不能无视学生的天性禀赋, 将已有的兴趣特长“浇灭”, 更不能抹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 “和润课堂”坚持的是学生扬长发展、个性发展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 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

四、秉持“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 追求“持续和润”的课堂观

绿色和生态, 是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倡导的核心理念。绿色意味着幼嫩生命的成长, 需要呵护, 拒绝“污染”;生态意味着适宜、恰当、和谐;绿色生态意味着低耗、优质、可持续。因此, 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它主张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把人置于自然界生态学意义的位置, 将每一个学生看作活生生的生命体, 从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出发, 提供最能满足他成长需要的教育条件,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生命, 在学习主体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 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 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发展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健康幸福的生命体, 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就是要能够为每个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全面、扎实而牢固的基础。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和顺畅发展, 是否在学校过着充实的智慧和德性生活, 是否在不断地积累与构建人生发展的经验, 是否有发展“后劲”, 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决不能只顾学生“眼前考得好”、“升个好学校”, 也决不能揠苗助长给学生添加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 进这样培训班、那样补课班, 更不能只重视知识学习, 忽视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和润课堂”的教育教学始终立足于现有发展区, 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 通过教育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转化为现在发展区, 把不懂的变成懂的, 把不会的变成会的, 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实现协调、持续发展。在知识方面, 要培养青少年掌握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 提升适应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学识素养;在能力方面, 注重培养学生后续学习与终身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鼓励开展以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科技发明创新活动, 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要求;在价值观方面, 要培养高尚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 形成“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普世伦理。也就是说, “和润课堂”坚持的是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 而不是短期的、功利性的、不可持续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

摘要:“和润课堂”是秉承“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 坚持“循循滋养、滴滴浸润、启迪心智、导学相长”的教学方式, 追求“和谐充盈课堂、智慧润泽心灵”的课堂形态。其核心理念是“四和润”课堂观念:秉持“公平教育”的核心理念, 追求“全体和润”的课堂观;秉持“健全人格”的核心理念, 追求“全面和润”的课堂观;秉持“开发潜能”的核心理念, 追求“个性和润”的课堂观;秉持“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 追求“持续和润”的课堂观。

关键词:和润课堂,全体和润,全面和润

策划的核心理念 篇2

摘要: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企业文化乃企业发展举足轻重的因素。为什么有一些企业长盛不衰,而有一些企业昙花一现?分析这些企业的盛衰,可以发现隐含在这些企业盛衰后面的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中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企业文化;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

海尔的一个企业兼并的案例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海尔集团兼并了一家负债1.3亿多元,被人们认为回天无力的洗衣机专业生产企业――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这家公司1995年7月划归海尔集团,生产“海尔牌”洗衣机。人员末变,设备未改,甚至不曾注入新的资金,三个月后就扭亏为盈,至年底应已赢利150多万元。如今,该公司已成为生产八大系列、50多个规格的中国第一家而且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家能同时生产欧、亚、美三种风格洗衣机的企业。

盘活这家企业,海尔用的绝招就是企业文化,一般兼并企业首先进驻的是财务部门,而海尔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派去的是企业文化中心。他认为,吃这种“休克鱼”(指的是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这类企业),只要注入管理文化。它就会活起来。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之重要。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声称平时主要只做两件事:―是组织工作,二是企业文化,而且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十多年来,海尔集团共兼并了14家亏损企业,它们的亏损总额为5.5亿元,海尔集团使其全部扭亏为盈,盘活资产近15亿元。张瑞敏强凋指出:“兼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把海尔的企业文化移植到这些企业中去了。”

纵观世界优秀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秘密之―,就是将企业文化与商业化的企业运营成功地融为一体。既然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如此之重要,就应该探讨企业文化,了解它核心理念,并且把它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

什么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中的成员,如果具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思考问题的途径和共同的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思想与方法,那么所有这些共同点加起来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之中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企业的使命或宗旨(Mission or purpose):是一个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

(2)企业的愿景(vision):是一个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构想和设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及展望。或者说是―个企业的远期愿望及长远目标。

(3)企业的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是一个企业处事的信条、根本原则、信念。

企业文化之中这些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前进的北斗星、火车头、推动力和粘合剂。下面分别探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一、企业的使命或宗旨

企业的使命或宗旨为什么是一个企业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有时又称为任务陈述、纲领陈述、目的陈述、宗旨陈述等,尽管提法不同,但都是在回答“企业的业务是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并表明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企业使命描述了企业的主导产品、市场和核心技术领域,反映了企业的宗旨。企业使命是企业一种根本的、最有价值的、崇高的责任和任务。即回答我们干什么,和为什么干这个。

企业使命定义可以帮助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核心业务,以及如何才能体现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而为企业确立―个贯穿各项业务活动始终的共同主线,建立―个相对稳定的经营主题,为进行企业资源配置、目标开发以及其他活动的管理提供依据,以保证整个企业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的协同作用,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建立一个明确的企业使命应成为战略家的首要责任。企业的使命或宗旨反映的是企业的灵魂之所在。

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David Packard在1960年给惠普员工所做的演讲中指出,企业的使命触及到的是一种除了赚钱之外的公司存在的更深层次的理由。他说“我想讨沦一下公司为什么存在的根本原由。换句话说,我们在这里是为了什么?我想,很多人都以为,公司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这是错误的。尽管这确实是公司存在的一个重要结果。但我们要深入下去,去发现我们存在的真实理由。通过调查,我们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群人联合起来,并以一种机构的形式存在,我们称之为公司,从而完成―些单独的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陈腐过时,但它却是根本„„你可以环顾周围(整个经营世界),并发现人们好像都对赚钱感兴趣,而没有其他兴趣,但其深层的驱动力来自于要做一些事情的渴望:创造一种产品,提供一种服务。概括而言,是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赚钱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利润之于企业犹如血液之于人生一样至关重要,但正如人生不是为了血液一样,企业存在的理由并不等于利润。企业的使命是其存在的规定,决定了它之所以是它而不是任何别的机构。

我们仔细观察世界上一些优秀企业对于使命陈述就能发现这些企业树立的核心理念几乎与商业利益无关,简单举几个例子:

惠普――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贡献。

耐克――体验竞争、获胜和击败对手的感觉。

迪斯尼――让人们快乐。

索尼―――体验发展技术造福大众的快乐。

沃尔玛――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与富人一样买到同样的东西。

以上这些优秀企业的使命陈述,说明了其企业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及意义且与商业利益无关。

二、企业的愿景

什么是企业的愿景?一个富于创造的企业,必定有它的理想,正是这个理想,向未来显示出这个企业在于社会的意义。员工们将从这个理想中看到自己作为集体―员的意义。这个理想就是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愿景是企业的远期愿望及长远目标。也就是设定企业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公司。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优秀企业的愿景以及对其愿景的描述:

索尼公司的愿景:成为最知名的企业,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20世纪50年代初)

索尼对其愿景的描述:

“我们所生产的产品将分布于世界各地„„我们将成为第一家打入美国市场的日本公司,并直接销售我们的产品„„美国公司失败的技术创新项目――如半导体收音机,我们将会取得成功„„50年后,我们的品牌在全世界各地都是知名的。我们崇尚创新和质量,我们可以和任何一家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相媲美„„‘日本制造’将意味着精美细致,而不是粗制滥造”。

福特公司的愿景:使汽车大众化(本世纪初)

亨利?福特对这一愿景的生动描述:

“我要为大众生产一种汽车„„它的价格如此之低,不会有人因为薪水不高而无法拥有它,人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在上帝赐予的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陶醉于快乐的时光中„„当我使之实现时,每个人都能买得起它,每个人都将拥有它。马会从我们的马路上消失,汽车理所当然地取代了它„„(我将会)给众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报酬不薄。”

由此可见,鼓舞人心的良好愿景是企业凝聚人心主要因素。

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愿景与使命是解决方向的问题,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共同行为模式的具体指导原则。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重要性的主观判断,是人的行为的基本驱动力,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态度和倾向,进而形成世界观的基础。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corevalue)?简而言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处事的信条、根本原则、信念。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是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的真实写照。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它是企业表明企业如何生存的主张。

纵观中国及世界上一些长盛不衰的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实际上是在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回答支撑企业长期持续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可以用源泉原理来回答这个问题。源泉原理:即企业要得到源源不断的持续增长力量,必须首先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无源之水,必然衰竭。道理其实也很简单,这个世界外在的东西,不管是金钱、权力,还是制度法律,都不可能为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作为一种有灵魂的动物,只有灵魂才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这灵魂就是信念就是核心价值观。

在惠普公司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专门有一节讲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上面写道,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努力地创造和革新,但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惠普公司的价值观:“我们对人充分信任与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与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

摩托罗拉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在共同的信念下工作,这个信念是短短的两句话: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地尊重。

就是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给他们的员工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看到世界上一些优秀企业的核心理念,我们也许会困惑:为什么商业性的公司要提出几乎与商业无关的理念,并且把它作为指导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动力?或者说作为他们力量的源泉?当我们对一些企业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剖析时,当然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经营上的原因,但其根本是企业文化上的原因,而且不少经营上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上的原因。看看那些成功企业的典型,它们在激烈商战中屡战屡胜的秘密,往往不是仅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而是隐含在商品力和销售力后面的企业文化。

什么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 篇3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公共品,可以说,城市升级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把这个产品做精做优做特、做得好看,而在城市升值过程中,则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到好用,真正让市民方便地使用。

过去我们搞城市升级,更在乎的是楼够不够高,马路够不够宽,广场够不够大,城市形象是不是高大上。更多地放在决策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虑,形式大于内容。至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是不是方便,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舒适,是不是生活得更美好,则很少体现和关注。

如此做法不能全面体现城市价值所在。

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在我国很多城市,城市的有形资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但最后却成了空城甚至鬼城,没有人气,关键在于无视城市价值中人的需求。

只注重外在,忽视了内在,最终成为掣肘城市价值最大化的短板,也让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尝到了苦头。

城市价值理念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城市建设大多是由政府或政府主导的公司负责,这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无形中容易造成城市价值的流失和损耗。

而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但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会站在人(需求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城市这个产品真正让人用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对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至关重要。

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互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和城市的互动,互为需求,互为供给,如城市群的提出;二是城市公共品与城市顾客的互动,需求与创造需求、供给与创造供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三是城市顾客之间的互动,这里包含了政府、企业、个人等,也可以体现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城市价值是城市全体人的价值反映,创造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环境,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一切有利于城市人的价值最大化的空间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都是城市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在于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城市价值理念回归本源,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中小学办学核心理念的类型 篇4

1.“优秀民族文化”型。

许多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来源于学校主流人群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如上海市闵行区第二中学的办学核心理念是“敦品励学、以品养慧”。意即“敦厚善良、品行端正、励志勤勉、学贤思齐, 在求品立德中增长智慧。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的办学核心理念是“厚达天下”, 体现了学校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的真境界;体现了学校厚积薄发、日新日进的大气魄;体现了学校厚德博学的大智慧。

2.“办学历史特色”型。

学校的办学历史特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 学校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浓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二, 学校近年特色鲜明的办学经验。

3.“名人办学思想、名人名言”型。

有些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要么直接采用名入名言, 要么取名人办学思想的核心, 形成本校的办学核心理念。

4.“自然环境引申”型。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校园内绿荫覆盖, 古树参天。该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是“树业”。“树业”者, 一作偏正结构解, “大树下的基业”, 意指学校在历史悠久、茁壮生长的大树的庇荫下蓬勃发展;二作动宾结构解, “建树, 番事业”, 意指学校将树木与树人相结合, 努力成就教育伟业。

5.“借鉴其他社会组织”型。

有的学校借鉴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的理念并结合本校情况, 制订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核心理念。如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 借鉴企业理念, 形成本校的办学核心理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就是要减少返工和不必要的重复做事。

6.“基本方针”型。

许多中小学的办学核心理念都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密切的关系。如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生动发展”。

7. 综合型。

部分学校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办学核心理念综合起来, 我们称之为“综合型”。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篇5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念。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致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1.突出学生 2.突出学习3.突出合作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对生本教育最核心实质的理解:

1、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2、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生本教育要求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3、生本教育是使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前置性思考”,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事前的要求和准备,没有学生事前的“准备性学习”,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4、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和服务的教学。我们要真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等等。

一、生本教育是什么?

1、是一个在研课题。“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是一个整体改革项目)

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研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十五”期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2、是一个理论体系。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已生命为本。它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师本、考本、本本我们统称为师本教育休系)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天性:好奇、求知、渴望得到认同)关于两种教育体系(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区别)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做主体,也充其量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者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人类的规范的那样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双方的改革,都是朝着自己的薄弱方面进行,这都取决于内部的需求,是内部的矛盾运动。

在课堂上学生的意志服从教师的意志。但他还有自身规律所反映的自然意志,人的自然意志不屈从于外部压力,只要你的做法违背了人的自然,人的自然就要加心报复,并且表现为一种隐性而长期的过程。譬如,日复一日,突然有一天,儿童彻底地对这门学科感到厌烦了,而且永远地成为差生了。这是儿童自然意志的宣示,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正像今天大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威胁生存,我们对此始料不及一样。抛秧的启示——尊重人的内部自然

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插秧插得太密了,油多煮坏菜了。

作为人的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而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他的发展的自然意志,我们的工作者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否则我们的工作,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从这一方面说,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成人和儿童的认识规律的不同

成人的演绎为主律与儿童的归纳为主律:

从整体上讲,一般成人接受完了基础教育,他们通常是运用既有知识来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因而,他们的认识的基本走向是由一般到抽象的,是演绎的。而儿童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儿童必须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才能形成一种他所认同的规范。(自然的,同时又是最好的。)这样的学习,具体而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他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

成人认识的理智律与儿童认识的情感律:

成人具有较多的历炼,心理品质更为稳定,处在复杂的情形下,亦不为所动,即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小。儿童与此不同,他们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支持。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幸福的感受是人的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较为基础的“爱”来说,儿童会因产生对学习的“生产性的爱”。人们在一生之中,会有友情之爱、爱情之爱、亲情之爱。在其中,我们可以抽象出爱特性:深切的爱总是具有生产性的,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遵从生产性的爱的规律。(如父母对儿女爱得刻骨铭心,来源于生产和养育;作家把他的作品视同自己的孩子,其原因也在于此;)儿童也是这样,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智慧传给他们,然而只有在他们参与了这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时,他的知识,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

儿童产生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至情至性而至行。师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教学的不同 截流式教学与源流式教学: 旧的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截流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一般来说,截流式培养的人是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例:西方故事:精神病医生出题:克拉克船长环球航行三次,死于其中一次,问是哪一次?我对厉史不熟悉,你还是另出一题吧。离开书本不能思维。船上有牛75头,羊34只,问船长几岁?有问必答的教学常规)只有把握了事物本源的人才能彻底理解事物,才能有最大的幅度去开拓深奥。当然,作为间接知识的教学,我们在许多时候,不能回到事物的本源去,但我们却要有能提示本源就要提示本源的指导思想。师本教育的连动式机制与生本教育的激发式机制。

师本教育:是像皮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连动式)。生本教育: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激发式)。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

师本连动法的特征:

一、认为教师和学生活动可以是同步的一致性。

二、认为学生的学是可以分解为线性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有机性。

三、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知识,也就必须用间接方式来认识,因此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聆听间接知识。

(须知凑十也罢,不是凑十也罢,对于未来的计算来说都会变成历史陈迹,一个计算器,就掩尽了当日的风光,然而这样的思考过程却还在,它所形成的学生的进取、探究的精神,会成为他们永远的财富。)这时候的老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首先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这是教师的新的教学角色和新的知识地位。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价值观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2、学生观

儿童的起点非零,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不可限量.。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有困难找学生——设计游戏)

3、教学观:教皈依学(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有害功。(例喝水和教喝水一人没有生命的需求,也无生命的本能。)

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3×5=15、3×5=?、3×5=14)

4、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滕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基础知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种是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继学习中的工具知识,如汉字。(必备,毫不含糊的让学生掌握)(小立)

第二种是人类发现的规律。但这类知识与必备工具的知识不同,首先它出现频率没有必备的工具知识高,而且知识的约定性或规定性不如工具知识更新强烈。(必要,通过活动寻找)第三种知识是经验性的,如如何写景,如何写文章等。(不成熟的或未定型的 感悟)

第四种是在教育教学的运作中产生的应考的技术性知识。基础教育的教育阶段一结束,它也就消失了。

5、,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辩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辩认”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一般来说,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会更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其认识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能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之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

人在冥相的时候,是思绪最迅疾的时候。年轻人之所以感到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内部快——头脑运转得快,而老年人感到时间过得快,就是因为思维较慢。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讨论是最佳学习方式之一。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感悟 :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是人才能做到。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把深刻的道理附着在浅显的事物上——这就是深入浅出。感悟的东西是难以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就大。

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想,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想才能享有。因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

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是强调学生资源,强调尽早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6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是生命的牧者。在生本教育下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还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他用一种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或制约学生,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三,生本教育研究的成效

影响广: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它不但在中、小学可行,在中职学校同样可行。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兰州市教委主任王友伟在交流时说:生本教育,振救教育。)

成效大: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学生的经验得以极大的扩展;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丰富;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分化;实现了教学的主观效应,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

开发的有生本教材:小学有语文、数学、外语。而且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许多可以推广的经验。

语文:

1、把握一个中心——大阅读,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大阅读,才能使学生能旁征博引,此精据典。

2、打牢两大基本石——先学、小组。回家作准备,上课早交流。学生的任务就是做好三件事:阅读、思考、交流。识字教学:小意义识字——读文识字。大意义识字——生活中。全面提高——将听说交流融入生本课堂。阅读教学: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引读:教材,是阅读的引子,不是考试的依据。引说:说要有准备、有内容、有感受,表达。引写:有感就写。(如小日记。)

3、三重保险:有大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练笔。时时评研。4四阶段:一年级:识字教学,只要认就行,对课文不作分析。二年级,过度阶段,阅读教学以口头表达为主。三至五年级:大提升阶段。六年级成熟阶段,备教阶段(用生本上人教版教材)

5、五句话:一心一意奔认字,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一年级只识字)不要深挖洞,要主积粮,(二年级阅读教学,不分析课文)回家作准备,上课早交流(先学后教)不做纤夫,要做牧子。(导)五年不开花,一开就开大红花。(成绩可喜)数学:教材三部分:感受、认识、熟悉。课型:感受课(激活)认识课(新授)练习课(练习)知识调整(复习)评研课(备考)四步唱:人(30%——40%)组(50%——60%)班((70%——80%)师(90%以上)六步唱:回顾反思——出题互考)小组内互批互改。(例:备课、前置性小研究)

策划的核心理念 篇6

一、搭建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框架模型,引导学生勾画物理学科的基本蓝图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的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光的折射、物体的运动这些章节开始,学生被引进了物理的殿堂,他们站在这些奇妙但是又无所不在的自然现象面前,除了惊叹以外,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在他们的脑子里构造出由物理符号和元素组成的抽象世界。探究这些能够引起视觉、听觉的现象背后的故事时,孩子便有了揭开魔术秘密的兴奋与快乐。这是引导物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把这些章节安排在八年级上的原因——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界是物理教学最初也是最好的素材。随后,到了八年级下,一些较为抽象,但仍然能被感知的概念被引入到课本中:力、压强、运动。而且课本不仅仅强调这些概念本身,而更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例如从第八章力到第九章压强和浮力,再到力与运动,物理学习不再是单纯地罗列应该被认知的元素和现象,而是强调这些元素的关系和现象发生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和第七章的从粒子到宇宙则是在科学唯物辩证法下对物质本质的追问。从九年级开始,学生开始进行更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习——功、电、能、电磁等等。这就对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弄清章节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可以对一个章节的内容很了解却又不能同时自由地联想这些知识点和别的章节的关系的话,他也很难准确把握我们想要传授他的那些东西。也就是说,树立整个学科的系统、搭建知识的框架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第一步

笔者发现,虽然现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会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有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任务性的提问:

学生会对听课中含糊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课后不会做的习题,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这也是目前主要的提问内容。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老师的回答和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客服知识点盲区,并培养其诚实自主的钻研习惯。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提问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所着力引导的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生对科研和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性,因而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不是局限在题目和知识点的提问。

2.思路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进行了自主的思考后,可以做到不针对题目本身进行提问,并且为了能够举一反三,建议知识点的联系,会对不会做的习题,做出这样的提问,“这句话隐含的知识点内容有哪些”,或“这两层意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虽然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让老师无从下手,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长进,应予以肯定,当然老师也要不遗余力的倾尽自己解题的经验和对知识点背后关联的深入理解,这时候学生对于解决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便有了可参考的思路,或者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3.反思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后,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更多的融入自己对实验、对解决思路的反思。这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题目了。这种问题就已经初步符合了课改对学生提问探究素质的新要求。试想,如果听课时,学生不进行完全投入的积极思考,不设身处地地作为一个实验探究的当事人,评估者,他是不会想到这个层面的问题的。毕竟,大多数的学生目前还处在被动地接收、消化老师传达的信息,而不懂得融入自身现阶段的知识经验水平,来做主动地参与思考。

4.自主性的提问:

有极少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猜测的特征。若进而能解决问题,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这部分学生已具备了向高深领域探索的基础,创新已成为他们的跳板,这些学生毫无疑问的已获得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这也是新课改所最希望看到的提问方式。

由以上几种情况,笔者总结出引导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几种方法:对课本中“基本概念”提问、对解题过程中所选用“公式”的提问、从“公式”出发的对实验设计的提问、对“实验”设计合理性的提问、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提问、对“物理前沿”的提问、对“解题方法”的提问、对“物理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质疑、对“知识的联系、各学科交叉”的提问等等。

三、通过物理学科的教学,将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在笔者看来物理学科是最能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学科。它常以数学为书写符号,却表达了更加丰富的科学思想。物理集中了自然科学思维系统的精髓,因而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科背后蕴含丰富而实用的科学方法论渗透给学生。这样的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在其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持续地从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中收益,并感到科学和自然学习带来的快乐。

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渗透要从每一个实验的引导,每一个章节的引入,每一道题目环环相扣的讲解,每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故事着手,教师自己要保持对物理学科所运用的科学思想的热情、崇尚和赞美,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逻辑关系的展开和思维的延伸,同时课堂上也应该有可供学生自主填充的思考时间、评价反思时间、提问时间。

策划的核心理念 篇7

一、以学习过程的高度自主实现课程核心理念

曾经有人对教科书进行过一定意义上的批评, 说教科书数十年“一贯制”。对于一届届学生而言, 虽然所接触到的都是些新内容, 但不可避免的仍然是内容的陈旧。如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 我们不负责任地照本宣科, 那对学生是毫无意义的, 也就不可能帮助学生去过积极的生活, 进而使他们在日后做负责任的公民。所以, 在学习中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高度自主, 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暂不可创新之不足。因此,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笔者比较多地思考怎样去做个品德课程的温暖教育者, 让学生也能在自主的环境和氛围下, 从事品德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 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形成学生关注的话题或者就是热门话题, 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 使得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将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比较具有实质意义的, 因为它真正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 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 首先引导学生去进行调查、访谈,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自己的家庭经济所发生的变化, 由家庭窥探整个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能够畅所欲言地历数巨大变化, 而且能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 分析、思考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升华学生对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优越性无比热爱的道德情感, 有效地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

二、以学习方法的有效创新实现课程核心理念

草根化教育科研的积极倡导者、推行者、实践者陈震先生曾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智慧的研究者”。思想品德教师又如何成为思想品德教学之“智慧的研究者”?窃以为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创新的研究。这研究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 所蕴含的意义也比较深刻, 其关键还应当赖于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有所创新, 也才会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不断创新。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意义上的创新, 离不开学生的具体实践, 具体实践是学生获以体验、感悟的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那样, 思想品德教学也完全需要学生去“教学做合一”。因此, 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笔者力求的是给学生以广泛意义上实践的时空、机遇, 力求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本和文本以外的资源, 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 力求做到学生实践方法的创新, 实现感受感悟的创新。如教学“科教兴国”的相关内容,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感受科技创新给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 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差距, 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树立科学精神。笔者让学生走近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当代神农氏”袁隆平, 让学生走近我国基因研究的重大成果, 并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广泛意义上的争辩, 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成就对我国的重要影响。也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意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以学习对象的互动实践实现课程核心理念

学生的学习需要互动, 是历古以来人们有所认识的。平时的课堂教学如果我们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那么课堂教学则呈现出四射的活力,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明显地提升。这也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因为初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 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努力让学生多利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智慧形成正确的认知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追求。

初探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核心理念 篇8

一、搭建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框架模型, 引导学生勾画物理学科的基本蓝图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的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光的折射、物体的运动这些章节开始, 学生被引进了物理的殿堂, 他们站在这些奇妙但是又无所不在的自然现象面前, 除了惊叹以外, 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在他们的脑子里构造出由物理符号和元素组成的抽象世界。探究这些能够引起视觉、听觉的现象背后的故事时, 孩子便有了揭开魔术秘密的兴奋与快乐。这是引导物理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把这些章节安排在八年级上的原因——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界是物理教学最初也是最好的素材。随后, 到了八年级下, 一些较为抽象, 但仍然能被感知的概念被引入到课本中:力、压强、运动。而且课本不仅仅强调这些概念本身, 而更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例如从第八章力到第九章压强和浮力, 再到力与运动, 物理学习不再是单纯地罗列应该被认知的元素和现象, 而是强调这些元素的关系和现象发生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和第七章的从粒子到宇宙则是在科学唯物辩证法下对物质本质的追问。从九年级开始, 学生开始进行更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习———功、电、能、电磁等等。这就对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弄清章节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常常发现, 如果一个学生可以对一个章节的内容很了解却又不能同时自由地联想这些知识点和别的章节的关系的话, 他也很难准确把握我们想要传授他的那些东西。也就是说, 树立整个学科的系统、搭建知识的框架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第一步

笔者发现, 虽然现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会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在少数, 但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有一定差异, 总结起来,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任务性的提问:

学生会对听课中含糊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课后不会做的习题, 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这也是目前主要的提问内容。从积极的角度来说, 老师的回答和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客服知识点盲区, 并培养其诚实自主的钻研习惯。但是从另一方面说, 这种提问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所着力引导的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生对科研和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性, 因而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不是局限在题目和知识点的提问。

2.思路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进行了自主的思考后, 可以做到不针对题目本身进行提问, 并且为了能够举一反三, 建议知识点的联系, 会对不会做的习题, 做出这样的提问, “这句话隐含的知识点内容有哪些”, 或“这两层意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 虽然这时候,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让老师无从下手, 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长进, 应予以肯定, 当然老师也要不遗余力的倾尽自己解题的经验和对知识点背后关联的深入理解, 这时候学生对于解决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便有了可参考的思路, 或者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3.反思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后, 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 更多的融入自己对实验、对解决思路的反思。这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题目了。这种问题就已经初步符合了课改对学生提问探究素质的新要求。试想, 如果听课时, 学生不进行完全投入的积极思考, 不设身处地地作为一个实验探究的当事人, 评估者, 他是不会想到这个层面的问题的。毕竟, 大多数的学生目前还处在被动地接收、消化老师传达的信息, 而不懂得融入自身现阶段的知识经验水平, 来做主动地参与思考。

4.自主性的提问:

有极少的学生, 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具有揭示规律、猜测的特征。若进而能解决问题, 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这部分学生已具备了向高深领域探索的基础, 创新已成为他们的跳板, 这些学生毫无疑问的已获得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这也是新课改所最希望看到的提问方式。

由以上几种情况, 笔者总结出引导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几种方法:对课本中“基本概念”提问、对解题过程中所选用“公式”的提问、从“公式”出发的对实验设计的提问、对“实验”设计合理性的提问、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提问、对“物理前沿”的提问、对“解题方法”的提问、对“物理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质疑、对“知识的联系、各学科交叉”的提问等等。

三、通过物理学科的教学, 将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在笔者看来物理学科是最能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学科。它常以数学为书写符号, 却表达了更加丰富的科学思想。物理集中了自然科学思维系统的精髓, 因而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科背后蕴含丰富而实用的科学方法论渗透给学生。这样的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能帮助学生在其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 持续地从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中收益, 并感到科学和自然学习带来的快乐。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篇9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我的话音未落, 学生们早已整齐地回答:“《皇帝的新装》。”此时我和同学们会心地一笑, 整堂课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你对这个童话作家有哪些了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此时, 我趁热打铁:“你觉得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们的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有的说, 皇帝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有的说皇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学生们回答得十分踊跃, 而且准确地概括了皇帝的特点。于是, 我临时决定改变预设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分别概括文中其他角色的个性特点, 学生们的把握也基本准确合理。但对于骗子的评价, 田美娟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骗子的做法很好, 很聪明, 值得肯定。”于是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她站起来很有把握地说:“因为这样才会让皇帝吸取教训, 这个骗子聪明地利用了皇帝的弱点, 帮助老百姓教育了皇帝。”这时我发现同学们有的表示赞许, 有的表示不满。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问同学们:“你们同意田美娟的观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 同学们统一了思想:骗子虽然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设下骗局, 但其出发点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所以骗子的行为不值得肯定, 他的聪明更不值得学习。在同学们积极地参与中这节课结束了。

反思和收获:

应该说, 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当然不是仅仅从课堂的效果、听课教师的评价来说, 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必须被关注, 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 对学生的关切, 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心理学家罗斯在他的《论整体人的学习》中指出:教学中教师必须是“促进者”, 而不是“权威者”, 这并非说教师应催促学生, 而是要求教师完全尊重和接受学生, 努力创造一种自由、融洽、流畅的氛围。在上这节课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选了《皇帝的新装》这一课。说明他们对这一课十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了进来, 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2.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骗子应该肯定”这一问题时, 教师没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而是让学生们经过合作讨论来得出一个结论:骗子的行为不能肯定, 我们不能学习骗子的行为, 应该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价值的体验场。

总之,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语文科学建构,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乐学”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体, 成为生活和实践的主体。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 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 但是, 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彰显。

策划的核心理念 篇10

笔者研究科学哲学的基本纲领和口号是“分科化的科学哲学”。拉卡托斯说得好:“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 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遵此嘱咐, 笔者主张将狭义的、本真的科学哲学所提供的通用原理, 分别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与科学思想史所展示的各个学科的经验内容密切结合起来, 依次做出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哲学乃至经济学方法论来, 以为这样的科学哲学才是活生生的, 有血有肉的。

笔者在科学思想史著作《科学思想的源流》[2]中曾经提出, 古希腊自然哲学为近现代科学和科学哲学留下的思想遗产, 主要可以归结为原子论、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有机体论或目的论的自然观这样三大研究传统。原子论纲领主张“世界以‘不可分粒子’为基元”的观点, 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与此相互竞争的“场论”思想纲领, 即“世界以连续物质为基质”的“以太自然观”纲领在历史上曾经处于弱势地位, 但是潜力极大。最终, 量子场论以“生成与湮灭”的方式终于将“粒子论”与“场论”融合了起来。原子论思想和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3]对近现代科学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目的论自然观却在相当长时期内基本被排除在科学之外, 不过由于20世纪中叶系统科学的兴起它终于又重新复活了。

如果在“分科化的科学哲学”的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 用总体性观点对诸“分科”的核心理念进行定性和定位, 那么, 我们物理学哲学研究纲领的核心理念在于, 科学实在论与毕达哥拉斯主义这样两种理念的整合。笔者在《规范场论的哲学探究——它的概念基础、历史发展与哲学意蕴》[4]中已经提出这一点。我们是科学实在论者, 深信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的科学定律所表征的正是物理世界的近似真理。无论原子论传统下的“粒子本体论”或者场论传统下的“场的本体论”都不违背科学实在论 (而且两者可以融合) 。同时我们又深信, 物理世界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数学和谐 (尤其是基本对称性, 既包括外部对称性, 也包括内禀对称性) 之中。

笔者在《生物科学的哲学》[5]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 整个生物学哲学的奥秘在于能阐明自组织演化规律的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生物学理论背后的元理论, 经过复杂性系统科学重新解释的“目的论自然观”对于理解生命现象有特殊价值。在这总纲领之下, 相互竞争的诸子纲领 (如渐变说与灾变说, 生存竞争与协同合作等等) 应当互补地进行整合。

与上述思想一脉相承, 笔者在《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6]和《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理念》[7]中提出, 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有机体论或目的论自然观的整合, 将是理解计算机科学哲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新纲领的核心理念, 并与这一领域中的“计算主义” (弱论题) 相呼应的。人工生命、机器智能等等都能在这一框架中得到合理解释。

以上是在“分科化的科学哲学”的视野中, 用总体性观点阐明我们的物理学哲学的核心理念。以下则是具体论述本研究课题各部分的基本思想要点:

1.近代科学革命新解——从伽利略、笛卡尔到牛顿。笔者虽然十分推崇拉卡托斯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相结合的“内史”观点, 但是又以关注“科学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外史”观点来补充: (1) 在科学史家A.柯依列《伽利略研究》的思想启迪之下, 通过对比伽利略与牛顿、笛卡尔与牛顿的思想关联, 就他们对近代科学革命的不同贡献, 作出新的“社会建构”意味的解读。 (2) 我们认为, 以往的近代科学革命史存在一种夸大伽利略、弱化笛卡尔的历史作用的错误倾向, 这种倾向直接揭示了科学史被“异化”这样一种事实。 (3) 从哲学背景角度说, 这种夸大或弱化 (“异化”) 与欧洲哲学史上英国经验论传统与欧洲大陆唯理论传统的对立直接相关。 (4) 进一步深入说, 科学史的“异化”源自哲学、心智、地域、媒介、政治上的偏见, 而这些偏见在深层又折射了科学历史以及科学的社会建构性。

2.物理学史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研究传统。 (1) 在科学哲学中, 其要旨是, 认为物理世界的奥秘在于数学和谐或基本对称性。 (2) 通过科学史的考察表明, 追寻数学和谐与基本对称性的思想, 不仅对近代天体力学中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有决定性意义, 而且对理解现代原子光谱学、相对论、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都有启示价值。 (3) 伽利略的话被看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宣言:宇宙这部宏伟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 它的文字是三角形、圆以及其他几何图形。 (4) 在近代科学中, 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的发现应当看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胜利, 因为正是追求宇宙数学奥秘的思想, 才引导他最终成功地使用数学语言、公式来表述物理世界的定律。 (5) 韦斯科夫在《20世纪物理学》中说:毕达哥拉斯的观念在氢原子光谱线中再生, “天体谐音”又重新出现在原子世界之中。 (6) 海森伯在《20世纪物理学中概念的发展》中强调说, 现代物理学中的“粒子”, 不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却是基本对称性的数学抽象。 (7) 爱因斯坦很想把握“宇宙设计”的基本思路, 而不是枝节问题。大部分物理学家都追随爱因斯坦的理性主义思路。自然的基本设计是“寻求内在的对称性与和谐之美”, 这一信念已经深入物理学家们的骨髓。 (8) 直至超弦理论——宇宙的琴弦, 大自然的琴弦, 仍然是毕达哥拉斯式的琴弦。

3.解读狭义相对论的思想渊源。 (1) 从科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深层哲学根据的视角来分析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深层思想是一贯的:坚信物理世界的建构应当遵循和谐秩序的原则, 坚信“自然定律的普遍有效性, 应当不随坐标系变换而变”的哲学理念, 从狭义到广义相对论的进展, 这始终是探寻新理论时最重要的启发性原则。 (2) 爱因斯坦独具慧眼, 他用“理性的眼睛”洞察到:如果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只对“以太”这个绝对参照系才有效, 则就违背了相对性原理。大自然决不允许这样做, 不允许破坏和谐秩序!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已经表明, 力学规律对一切惯性系都同等有效, 不随参照系而变;那么, 电磁学规律也应当如此。 (3) 如果真有“以太”这个绝对参照系, 那么就可以在地球上测定“以太漂移速度”。可是, 实验反复所得到的只是令人意外的“零结果”。对此, 经典物理学旧体系的竭力维护者和激进的革新者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和解读。 (4) 爱因斯坦与洛伦兹及彭加勒存在根本区别:尽管在相对论的先驱者中, 率先提供数学表达式的是洛伦兹, 率先找到普遍原理的是彭加勒, 可惜他们最终还是没有摆脱旧观念 (“以太”、绝对参照系等) 的束缚, 未能把工作进行到底。洛伦兹可说是旧理论体系中技艺最精湛的修补匠, “长度收缩”、“局域时间”都是应付反常的绝妙之计, 可惜只是限于特设性假设。然而, 在相对论革命家爱因斯坦那里, 则另有一番景象, “同时性是相对的”成为突破口, 彻底批判绝对时空观, 摧毁其核心原理, 确立了“光速不变”和“狭义相对性原理”等全新的第一原理, “长度收缩”、“局域时间”都真正成为从第一原理导出的自然结果。

4.解读广义相对论的思想渊源。 (1) 爱因斯坦坚信物理世界的和谐秩序原则, 坚信“自然定律的普遍有效性, 应当不随坐标系变换而变”。对于惯性系是那样, 推广到非惯性系也应当是那样。在进行推广时, 架构的桥梁是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性原理。 (2) 分析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过程中, 新物理思想与新数学工具之间的能动相互作用。特别是一旦认识到在弯曲时空中必须采用“柔性标尺”, 也就借助于黎曼几何与张量分析工具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3) 马赫对绝对时空观的大胆怀疑和有力批判, 给予爱因斯坦无穷的启发性力量。通过对“马赫原理”的重新解读, 还可以看出它对寻找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的启发性作用。 (4) 从新的角度讨论了广义相对论时空观, 指出引力场的时空相对性之中仍包含着某种绝对性。探讨了爱因斯坦与马赫的相对性纲领的微妙差异, 分析了物理上广义相对性与数学上广义协变性的区别与联系。

5.海森伯与量子革命。 (1) 量子革命是20世纪三大革命之一。慕尼黑学派、哥廷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这三大学派在量子革命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不同的学派、科学共同体各有各的特色, 各有各的研究纲领、方针路线和战术部署。 (2) 索末菲:史称“量子工程师”, 他所领导的是慕尼黑学派。纲领性目标是, 根据有关原子光谱的最新实验数据, 运用精致的数学技巧来改良玻尔的原子模型, 属于量子革命前夜的改良派。该学派的特色是量子光谱学;启发性思想方法: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和谐。 (3) 玻恩:史称“量子数学家”, 他所领导的是哥廷根学派。哥廷根的氛围相当于数学王国。初级阶段 (1922年) 推出的“行星原子力学”纲领仍然是改良主义的, 即企图弥补玻尔理论的缺点, 建构一个在逻辑上更一致又在数学上更严密的行星原子模型。该学派的特色是微扰方法;启发性思想方法:类比天文学的摄动方法。 (4) 量子危机孕育着量子革命。旧量子论的反常事实层出不穷, 各种特设性假说、权宜之计都无补大局。1924年进入新阶段, 为了摆脱危机, 玻恩终于下决心提出革命性纲领:要求建立全新的公理化量子力学, 拥有自己的基本运动方程, 原子客体的一切性质可以从这“第一原理”自然地推演出来。 (5) 玻尔:史称“量子哲学家”, 他所领导的是哥本哈根学派。这里所谓的“量子哲学”, 不是思辨的形上学, 而是从量子物理学实际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最普遍的原则性问题, 但决非技术性的细节。玻尔所特有的是, 对于物理学概念的整体性把握和哲理性思考。哥本哈根学派的特长有:一是以辐射量子论作为范例;二是对应原理的熟练应用, 即以量子-经典类比为指针, 来寻找新定律、新公式。 (6) 海森伯从“量子工程师”索末菲那里学到了物理学, 从“量子数学家”玻恩那里学到了数学, 从“量子哲学家”玻尔那里学到了哲学。他是慕尼黑学派、哥廷根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这三个科学共同体联合培育的结果, 具有人才学意义上的“杂交优势”, 因此能成为量子革命的先锋与主将。[8]

6.玻尔的互补性哲学之真谛——一种量子力学的科学哲学。[9] (1) 玻尔早年所接受的独特的辩证思维教育:每个人进入智慧之门都有特殊的途径, 玻尔并不例外。丹麦哲理诗人摩勒的小说, 采用轻松而幽默的方式表述了黑格尔的“反思辩证法”, 居然对青年玻尔的哲学理解力起到了顿开茅塞的决定性作用。 (2) 以老玻尔克里斯蒂安为轴心, 有一个喜欢自由争鸣的生理学家共同体, “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关系之争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这件事无论就“喜欢自由争鸣”习性的培养, 或者是日后对“互斥又互补”的关系的理解上, 都对青年玻尔的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通过好友罗宾, 玻尔了解到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关于“思想流的整体不可分性”和“自我”与“非我”划界的相对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量子世界的本性, 具有启发性价值。 (4) 对于互补性独特的物理内涵, 恐怕许多人都没有抓住其要害。那么, 其特异性究竟何在?最本质的特征究竟何在?从前, 在对宏观世界的处理中, “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者”, 两者可以严格划分。前提是经典力学有两种理想化:“观察”——不会对客体产生真正的干扰;“物理客体”——可以与外界的相互作用隔绝 (原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 可以严格界定其孤立状态) 。现在, 在量子力学对原子世界的处理中, 相互作用不可忽略,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两者关系已经变得难分难舍, “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补充”的了。换句话说, 观察者 (主体) 与物理系统 (客体) 划界虽然仍是必不可少, 但由于相互作用和量子纠缠无所不在, 绝对的孤立状态并不存在, 严格划界不再可能。 (5) 互补性与一般辩证法的联系:尽管“互补性”概念来自对量子世界本性独特的“互补又互斥”或“相反相成”的抽象, 但它一旦从量子力学语境中抽象出来它也就获得了普遍意义。重要的是, 这种“互补又互斥”以科学的精确性来刻画, 没有任何逻辑矛盾。 (6) 对罗森菲尔德互补性辩证法研究的再分析。玻尔的密友罗森菲尔德从辩证哲学观点出发, 就互补性与经验的关系、量子规律的几率特征、互补性与决定论的关系、互补性与客观性、科学实在论以及互补性本身的界限等六个方面, 为互补观点作出了有力的辩护。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分析并集中地阐发了玻尔思想中的辩证法内涵。 (7) 罗森菲尔德所说的“互补性是量子力学的毕加索艺术”, 言无虚发, 它不只是一种隐喻, 而且还是形象化模型。实际上,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让人物的正面、侧面或背面互补起来, 奇特地结合成整体, 这与玻尔的互补性的语义模型 (即“黎曼面模型”) 确实很一致[10]。

7.因果与机遇或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两极张力——从玻尔、玻恩到玻姆。 (1) 对玻尔的因果观分析的再分析。决定论描述是经典物理学体系和相对论的基本特征, 量子力学虽然抛弃了完全的“决定论描述”, 但保留了“因果性要求”。“互补描述”将成为量子领域刻画新型因果关系的概念构架, 经典描述方式则退缩为它的一种极限情况。决定论描述, 因果描述, 概率描述与互补性描述, 各自都可以有其确切的分析性定义。 (2) 玻恩的因果观:量子世界是因果与机遇联合支配的;量子粒子具有内禀不确定性, 几率解释应当是终极解释;机遇律是终极律, 即最基本的自然律。从某种意义上说, 几率、机遇的概念比因果更为基本。 (3) 玻姆的量子势因果观又超越了前人:自然界存在“质的无穷性”, 根本不存在终级自然律, 而且每一层次都突现独特的规律。因果性只是必然性的特殊形式, 即相对的必然性。尤其值得赞赏的是, 偶然性被认为总是出现在多种不同因素、可能趋势的交叉点上, 而其中每一分支仍然是一条因果链。量子势因果解释乃是最彻底的因果性解释的一种表现, 它是因果决定性与概率统计的某种整合。它在物理上有清晰的直观模型;在哲学上有明确的本体论基础。 (4)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因果观:人类理性需要完全的偶然性和完全的决定论之间的某种中间物, 即处于完全的云 (“云”象征不确定性) 和完善的钟 (“钟”象征确定性) 之间的某种中间物。 (5) 我们的因果观, 是以上各家之言中合理要素的整合, 可称为“非完全决定论”。我们主张, “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世界, 在整体上是由因果律与机遇律共同决定的”。关于偶然性, 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的新论点在于强调, 偶然性是客观的, 它被看做自然本体运行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基本方式, 因而具有相应的本体论地位[11,12,13]。

8.充实的真空观 (a plenum view of the vacuum) :量子场的实在论与生成辩证法。 (1) 回顾了科学思想史上场论与粒子论纲领之间的对立竞争, 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关于“虚空不可能”、“连续的充实”和反超距作用观点的积极含义。 (2) 在量子场论多种解释中“场的实在论”和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 (知识论版本) 最有合理性, 其结构甚至还可以有形象模型 (如双缝量子势分布图) 。但是, 法兰奇的取消“实体”而以结构为终极本体的“形上学的结构实在论”则是不可接受的。我们认为, 无形无象的场物质才是终极实体、第一性实在, 结构或概念之网的节点则无法胜任此重任。 (3) 爱因斯坦首先发现“场的实在性”的深刻内涵, 从而认识到“以太”、空间、真空与场, 四个名称所指称的是同一个物理实在。 (4) 狄拉克的量子真空图像, 初步揭示了微观物理世界中场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即初步揭示了场量子的生成-湮没的辩证法。

9.再论量子场的实在论与生成辩证法——从生成论与构成论对比的眼光看。 (1) 生成论和构成论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 量子场论的“产生”、“湮灭”概念真正的逻辑基础在于生成论。 (2) 虚粒子“跃迁”假说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特设性假说, 是从“粒子本体论”转换到“场的本体论”的前奏曲。它对构成论、粒子论的背离并不彻底。若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预设, 结果居然是:粒子仍然被看做是第一性物质, 它本身是永固不变的, 只是通过“跃迁”, 既可以显现出来, 也可以隐藏起来。 (3) 然而, 一旦正式进入量子场论的语境, 用真正建立在生成论基础上的“场的本体论”立场去替代“粒子本体论”, 库恩所说的范式转换和科学革命就真正发生了。在新的眼光下, 一切都变了, 场才是第一性实体, 粒子只是派生的, 是可生可灭的。“产生与湮灭”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概念。 (4) 真空不空。由于真空相当于一个粒子也没有, 因此“粒子本体论”不可能成为“真空”的逻辑基础。又由于真空是连续的充实 (plenum) 而不是空无一物, 换句话说, “真空不空”, 这就成为确立“场的本体论”的转机。 (5) 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 对由量子场论所蕴含的场的本体论、结构实在论 (知识论版本) 和生成辩证法思想, 以及概念革命的主要历程作一种更加深入的补充分析。笔者发现, 在认知的中间阶段作为权宜之计的特设性假说, 也具有独特的认识论意义。

10.EPR悖论、量子远程关联及其判决性实验。 (1) EPR悖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悖论:爱因斯坦等人借助于理想实验和极为精致的EPR论证, 结果发掘出了量子力学背后在元理论层次的奇特的“非定域性假设”, 从表面上看, 显然违背了相对论的定域性要求。 (2) 从逻辑上看, 所谓悖论是:从“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出发, 通过“精密无误的逻辑推导”, 最终推出了违背共识的奇异结论。悖论的正确定位是一种语用现象, 它总是相对于特定时代的背景知识的。悖论产生的要害或根源在于, 背景知识是“有缺陷的”却又被公认为正确的。 (3) 所谓判决性实验, 是要对相互对立的假说或理论作出生死判决, 给一方决定性支持, 给另一方决定性反驳。其实它也是相对于特定时代的背景知识的。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属于“判决性实验”的范畴, 其目标是想判定在EPR悖论之争中谁对谁错。 (4) 纽拉特的“船上修船”与波普尔的“沼泽地”隐喻都生动地说明科学理论可以有相对可靠的经验基础。同样道理, “可错的背景知识”有资格成为“判决性实验”的相对可靠的逻辑基础, 因此判决性实验的判决效力也是相对确定的。 (5) 那么, 在EPR悖论之争中, 爱因斯坦与玻尔究竟谁对谁错?在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也许令人意外的结论:量子整体性或远程关联性是前所未有的新颖真理, 当然不容忽视, 但是在另一方面, 爱因斯坦想维护实在论和非超距作用并不错。矛盾如何消解? (6) 我们的最新思路是, 采用并引申发挥关于“全同粒子相对可分离的整体性”的理念 (参考万小龙观点) , 来消解EPR悖论疑难。用“相对可分离的个体性”来解释和捍卫弱化了的爱因斯坦“定域实在论” (弱化到与量子力学不相矛盾的程度) 。我们说, 在量子领域全同粒子的“个体性”并没有完全丧失, 粒子还是相对独立的粒子, 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定域性。这就是“定域实在论”相对有效的根据。然而, 这种定域性并不彻底, 个体性 (弱个体性) 也不彻底, 相反, 整体性则体现在量子态的全域相关性上。因此, 这种有限定的个体性/定域性, 也就并不真正排斥远程关联, 看起来水火不容的定域性条件和非定域性结果之间也就可以协调起来了。悖论问题也就得以解决。[14]

11.量子消相干是否还原论的终结? (1) 量子纠缠导致量子整体论:两个甚至更多的量子系统的态能够互相处于称做量子纠缠的叠加态之中。在量子纠缠下, 多个量子系统组成为一个整体。 (2) 消相干理论其实就是有关环境对物理系统的影响的研究。量子系统与经典系统不同, 无法建立起过分理想化的隔绝模式, 因为系统与热库的相互作用再也不能忽略。 (3) 量子消相干在哲学上也为整体论、突现论带来了新的支撑。从表面上看, “量子消相干”即量子纠缠的消失, 正好是“量子纠缠”的反题。为什么也支撑了整体论呢?其实, 量子消相干就是量子系统的纠缠态与其外在环境 (常被人理解为一种经典系统) 的纠缠, 只是扩展了的纠缠性而已。由此, 有关量子纠缠导致量子整体论的主张, 同样可以适用。 (4) 不过, 量子消相干所导致的整体论是存在适应范围的, 在超出微观量子领域的宏观世界, 量子整体论未必具有普适性;而对于量子消相干所引发的突现论也有可能受反驳的余地。 (5)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关系决不是非此即彼的。整体论的旗开得胜, 并不意味着还原论已经简单地被抛弃了。其实, 消相干自身的理论创建进路, 仍然蕴涵着还原的进路, 尤其是“问题还原”的研究进路。

12.规范场论的研究纲领述评——按照毕达哥拉斯模式解读。 (1) 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数学和谐的规律之中, 但这种数学和谐并非人为的而是世界本身所固有。 (2) 这种整合型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基本理念, 分别体现在现代物理学的三大研究纲领之中:①第一个纲领:物理学的几何化纲领。根据这一纲领, 引力场弯曲空间的奥秘需要通过黎曼几何、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来解读。黎曼关于“度规、距离法则决定了一种几何学”的思想, 对于广义相对论的创建有着特殊的启发力。正如爱丁顿所指出, 物理世界的自然几何就是黎曼几何。②第二个纲领:量子场论纲领。根据这一纲领, 场理论的“产生和湮灭”算符, 能方便而精确地表征和重构相关的微观作用机制;“场的本体论”和“生成辩证法”思想同时得到体现。③第三个纲领:规范场论纲领。根据这一纲领, 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规范对称性”之中。第三纲领相当于前两个纲领的整合。在“规范不变性”的思想中所体现的“变中不变性”是, 客观的物理事件独立于我们所选择的描述框架, 即物理学规律具有某种深刻的内在不变性。从爱丁顿所要求的“世界结构的几何”的眼光看, 杨振宁规范场论这一物理学理论在几何上的根本特点, 就在于“外部时空”与“内部空间”的整合, 恰与陈省身微分几何中的“纤维丛”不谋而合[15]。

13.超弦——物理世界的琴弦。 (1) 超弦理论的基本思路:超弦乃是宇宙万物结构与功能的最小单元, 即超级微小尺度上振动着的一根闭合的弦或环。日常生活中的琴弦都有共振频率, 弦所倾向的振动频率, 即所听的各种音调与和声。现在, 超弦理论里的弦也将会有类似的性质, 各种“基本粒子”实质上都可归结为振动着的超弦的不同形式。 (2)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自然界的秩序之所以富有意义, 是因为自然规律中包含着数学核心, 并认为音乐的和声与弦振动的数字规律相关, 就是其鲜明而典型的证据。 (3) 从古希腊原子到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是科学认识的巨大进步。 (4) 古希腊的原子论:物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事件, 从根本上都可以用原子的不同排列和运动来解释, 正如无论古希腊的悲剧或喜剧都是用24个希腊字母写成的那样。 (5) 现代原子论:1913年玻尔提出量子论的原子模型, 1932年发现中子, 就即产生原子核=质子+中子的模型, 两者相结合, 全部元素的原子可归结为小型太阳系;电子、质子、中子被看做基本单元。到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 进一步认识到质子、中子是由夸克所组成的。原来, 夸克和电子 (轻子的代表) 成为宇宙的基本砖块。 (6) 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所有各种相互作用都可以还原到四种最基本的力:引力、电磁力、强力与弱力。上世纪60~70年代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为建立电弱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于1979年分享诺贝尔奖。此后的大统一理论, 则要将电磁力、弱力和强力进行整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它们应满足规范对称性SU (n) 。例如有探索SU (3) 和SU (5) 对称性等各种尝试。 (7) 根据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理念, 抽象的数学对称性对于揭示物理世界的奥秘往往有示向作用, 因此探索新的对称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1968年, 从纯粹数学角度发现富有对称性的欧拉函数一下子就描述了核内强力的大量性质。到1970年, 南部阳一郎等人就揭开了其中所隐含的物理奥秘。原来, 欧拉函数只是微观弦振动的数学表示。弦好比两个夸克小球之间的橡皮筋, 但橡皮筋比两端的夸克更重要 (这就是超弦观点与粒子论的区别所在) 。 (8) 第一次超弦革命:1984年, 格林与施瓦兹在奠基性论文中创建了超对称的十维弦理论, 现在简称为超弦理论, 曾让早期弦理论困惑的矛盾可以消解。进一步研究表明, 以往标准模型的许多特征, 在统一理论中将会作为逻辑的结果而推导出来。对称性原理, 对把握宇宙结构之奥秘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工具。第二次超弦革命:在后来的超弦修订版中, 惠藤的超弦理论最为引人注目, 在他的“对偶性”研究进路的指引下, 五个不同的超弦理论有望统一。[16]

策划的核心理念 篇11

此次大会是亚太地区首次国际性的谈判大会,大会上举行了“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仪式,这是中国大陆首家由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专业谈判研究机构。

此外,大会还举办了中国首席谈判官(CNO)俱乐部会员颁牌仪式。大会以“聚集全球谈判力量,推动中国商业进步”为宗旨,旨在为中国的企业家、商协会和有志于商业谈判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解世界前沿谈判资讯的平台,并成为为中国企业构建谈判系统、提供商业谈判项目咨询与管理的专业咨询平台。而搭建这个平台的幕后推手,正是世界大师中国行创始人、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院长武向阳。

过去十年,他将自己的焦点一直放在“谈判”二字:研究谈判、教授谈判、传播谈判。从2007年开始,他就创立了“世界大师中国行”这一高端资源整合平台,为中国商界持续引进享誉国际的世界商业大师的课程,让中国的企业聆听到来自世界的顶级商业智慧,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一个对话世界商业大师的国际性平台。

运用谈判的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国商人:您从2007年开始就创建了世界大师中国行到如今发起成立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这么多年您一直在研究谈判、教授谈判、传播谈判,为什么您对谈判如此执着和专注?

武向阳:世界大师中国行是我们运作的一个高端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而谈判则是我的专业,是我要用一生去追求的事业。谈判是有关方面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互相磋商,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途径和达成协议的过程。当今的商业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谈判,可以说,谈判是商务人士必须学习的生存之道。要给谈判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谈判的内容极其广泛,人们很难用一两句话准确、充分地表达谈判的全部内涵。人际关系、商业关系和国际谈判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都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社会多元化,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利益主体竞相出现,如何透过折中妥协,调节彼此的冲突,已变成一门非常重要的课题,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就必须仰赖谈判。

可以说谈判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不是在谈判,就是在去谈判的路上。但是我们发现,社会体系的诸多方面都缺少关于谈判艺术的信息,特别是我们的教育系统,极少涉及谈判技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其结果是,许多学生离开学校时,除了掌握诸如医学、科学、数学、工程等专业知识外,对如何做到有礼貌、有说服力且富有成效地进行谈判知之甚少。我在接触谈判学之前,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原来谈判是那么的重要,身边的很多企业家朋友因为不懂谈判,导致了商场上的失利、家庭的矛盾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研究谈判,教授谈判,传播谈判,让更多的人具备谈判的意识,学习谈判的技巧,运用谈判的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实际上,学习谈判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迫切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与世界接轨,商业与全球对话,对于谈判理论的研究和谈判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所以,培养更多的谈判人才成为我当下最迫切的任务。

谈判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追求共赢

中国商人:我们看到你的首部谈判著作《谈判兵法》,也看到您推出第二本新书,叫《首席谈判官》,您能和我们聊一聊这两本书吗?

武向阳:《谈判兵法》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解读了谈判的含义。提起谈判,大家可能会想起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谈判、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美国好莱坞大片里的警匪谈判……这其中的谈判过程真是惊心动魄、精彩纷呈,但更多的时候,谈判存在于我们生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谈判也并非你赢就是我输,谈判的结果是可以获得共赢的。我将“思利及人”的核心思想贯穿于《谈判兵法》整本书当中,谈判的实质就是要“思利及人”。

“思利及人”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名句:“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意思是:人总是希望为自己争取利益,然而利益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当一个人给别人带来好处的时候,他自己才能得到利益。《谈判兵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章可循的谈判方法论,其最大的亮点就是谈判3.0思维模型,它包含了三种谈判思维模式:

谈判1.0思维模式,即对抗式谈判。谈判双方的主导思维是非赢即输,其谈判方式是对抗的、冲突的和水火不容的。这种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二元思维里,即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赢即输,这是小我。

谈判2.0思维模式,即双赢式谈判。谈判双方关注的是双方的立场与原则,而不是实际的利益。所谓“双赢”,仅仅是指原则或立场上的双赢,并不是代表实际利益的双赢,这是“自我”。

谈判3.0思维模式,即共赢式谈判。崭新的谈判3.0思维模式关注的是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双方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赢,双方通过沟通交流,持续创造价值,并能够关心对方的感受与需求。谈判双方着眼于利益,而不是立场,让谈判双方及利益相关者赢得更多,这是“无我”。

谈判3.0思维模型告诉我们,谈判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追求共赢,一个谈判者只有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清楚对方脑海中的场景,运用“思利及人”的核心理念,才有可能获得谈判的共赢结果。共赢的谈判结果,是谈判者必须切实追求的最终目标。

而《首席谈判官》是我发起众筹出版的书籍,是“众筹一本书,共享一社群”的产物。首席谈判官(Chief Negotiation Officer),简称CNO,主要负责架构公司谈判团队,介绍最有效的谈判技能,阐释最新颖独到的谈判理念。在现代企业和商务谈判活动中,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谈判技巧与能力。而作为企业的谈判代表和谈判专家,首席谈判官必须炼就卓越的谈判策划和实战能力,才能成为商界的赢家,才能在掌控自己命运时得心应手,才能为公司争取到最有利的局面。

“首席谈判官(CNO)”的概念由我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号召“众筹一本书,共享一社群”,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书籍《首席谈判官》的众筹,召集300位联合发起人,成立首席谈判官(CNO)俱乐部,凡参加书籍《首席谈判官》众筹的联合发起人,自动加入首席谈判官(CNO)俱乐部。

首席谈判官以后必将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职位,是一个越来越被人所熟知的概念。我也正打算和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以广东为试点,将首席谈判官这个职位纳入人力资源的岗位当中,让这一概念真正打造成为常规化的职业。以后我们还要专门进行首席谈判官的培训,要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可以说,《首席谈判官》是一本培训企业首席谈判官的手册,里面详尽地阐述了成为一个谈判高手的修炼过程。此次我们邀请到了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前来演讲,相当有分量,因为外交部长就是国家的首席谈判官。李肇星先生在致辞中强调,谈判是外交事务的必要手段和生存之道,不懂谈判,失去的不仅仅是利益,有时失去的甚至是国家的尊严和地位。在他数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谈判,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谈判对手,最后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要成为一个谈判高手,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个人需要谈判,政府需要谈判,企业更需要谈判

中国商人:此次大会的重头戏是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的揭牌成立仪式,可以跟我们谈一下您对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的愿景规划吗?

武向阳:作为广东本土的商业谈判研究机构,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是由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同时也是中国大陆首家专业谈判研究机构。旨在促进商业谈判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吸收世界先进的商业谈判研究成果,立足广东,针对存在的实际情况,为广东企业、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提供商业谈判的咨询、活动组织等服务,从而提升广东业界的整体谈判水平和谈判素质,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而效力。

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此次揭牌成立仪式,我们聘请了中国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和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李明华教授出任名誉院长,并整合了在企业管理、商业谈判、仲裁纠纷、市场运营、司法学术等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形成强大的阵容优势。主要进行商业谈判理论研究,承接广东省内各大院校、商会协会、各企业关于商业谈判的课题研究,出版相关的研究成果,开展商业谈判研究的学术交流,参加有关谈判的咨询会议,举办商业谈判论坛或讲座,推广商业谈判的理论和实操技能;为广东省内各企业、商会协会和民间团体提供商业谈判的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并团结和组织全省各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为全省及全国商业谈判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士和企业界有志于商业谈判的在职人员提供商业谈判学术研讨和活动组织的平台。

随着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谈判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商业谈判研究与培训也迫在眉睫,个人需要谈判,政府需要谈判,企业更需要谈判!我们相信,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广东省东方谈判发展研究院将为促进广东省商界的商业谈判发展而效力,为实现家庭及社会和谐而努力,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商人:您和罗杰·道森合作已经有十年时间了,他的年纪已经将近80岁了, 以后你们还会继续合作吗?如果继续合作,将会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合作?

策划的核心理念 篇12

一、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锻炼

思维能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的主动总结和概括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能力支配人脑的运作, 从而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系列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处理, 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加工和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复杂, 其实对于我们人脑而言只是一个瞬间。例如: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青年人身边站着一位老太太, 我们大脑就会出现“为什么青年人不能给老年人让座”这样一种道德拷问, 这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多一些细致的观察, 多一些思考和分析。同样还是上面的情况, 同学们再多观察一下也许会发现, 原来青年人腿部有残疾, 座位其实是老年人主动让给他的, 青年人下车时把座位还给了老年人, 同时还给予了诚挚的感谢。同样还是一件简单的小事, 只因深入地观察和挖掘, 思维的角度变得截然不同, 这正是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加留心观察的重要原因。

作文思维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 很多时候为了赶教学进度, 不少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简单地从试卷中或者从网上找来一些素材, 让学生看过之后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写作文。是的, 你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路, 也没有给他们拟定具体的题目, 这样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可是同样的, 你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 没有教会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和升华, 所以学生作文不成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引导不够。2016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话长话短”, 有的学生被这个题目绕晕了, 通篇就说话的长短句式大书特书, 读到最后也看不到一点主题或者个性的表达, 这样的作文无疑是失败的, 而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材料, 更没有对题目进行理性思维的剖析。在作文的审题上, 一个破折号, 规定了命题之意“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 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说还是不说”背后见到的或许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责任与担当……”整段材料的核心话题无疑是收尾句的“个性与创新”。

二、作文教学中学习能力的锻炼

学习能力, 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学生认字识词的能力, 学习能力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提升与促进的技能。阅读莫怀戚老师的散文《散步》, 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多么深刻的解读, 也不要求他们刻意地记诵某些话语, 但是后来在学生的习作之中, 我发现有个学生引用了一段文字非常巧妙。他在畅想未来的一个段落里引用了“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仿佛看到了灿烂的明天!虽然照搬了莫老师的文字, 但是这样一种温暖的表达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比起那些豪言壮语形容的明天要灿烂太多, 也温暖太多。

写作的学习, 不是简单的套路模仿, 参照作文大全我们可以套用很多写作句式, 却临摹不出一篇文章的精髓, 遇到新的题目我们又会再次失去目标。这个时候不要太着急下笔, 写作不是技术的较量而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过程,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习惯于从观察和分析入手训练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 我们可以多对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 对于课文的精彩段落进行模仿训练, 对于某个观点展开辩论训练, 对于某件时事新闻进行客观剖析, 等等。实践证明, 这些小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作文教学中合作能力的训练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隔阂已逐步被打破, 对学生的培养也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出发, 更多地关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拓展, 如合作能力就是未来社会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科技术指导, 更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互助, 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作文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自主支配之下进行思考、交流、探索, 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鼓励他们各尽所能, 相互合作。

作文教学的合作重点应放在讨论环节, 由于教师不可能与全部学生都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因此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小组人数应不超过6人, 人数太多很难兼顾, 很多学生会难以参与其中。如果人数太少, 则会意见单调, 缺乏观点讨论分析过程。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打开思路, 男生与女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一般会有所差异, 因此小组合作有利于大家的交流。在学生探讨交流过程中, 教师不能静坐观赏, 要深入学生中间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 通过合作学习, 让组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 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四、作文教学中的品德培养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因此我们的教学追求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正义认同、理性精神、道德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奠定思想素质基础。高中语文课堂要着眼关注学生品德培养的教育,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探究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道德认同、自我提升的熏陶与教育。学校是一方净土, 培养出的人才首先应该是思想觉悟过关的人, 当他们走入社会之后才可以在自己的岗位恪尽职责。

作文学习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从“小悦悦”事件中我们可以正义凛然地对那些冷漠之人口诛笔伐, 而在行动中我们也应有真正的落实。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倾注的爱和尊重、平等的理念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也是一种正能量。此外,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传递给学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虽然荒漠治理、退耕还林我们不能参与其中, 但是节约生活用水, 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 不随地乱扔杂物, 废旧电池的分类处理, 避免使用一次性木筷等很多生活细节我们都可以注意。有个学生写过一篇习文“筷子的自述”, 从小树成长开始说起, 浇灌了多少护林人的心血, 接着树木被伐, 加工成木筷, 大树流泪, 支离破裂的心情娓娓道来, 感情真挚, 成功博得同学们的喝彩。

五、结语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越来越重, 需要兼顾的也越来越具体。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 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 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画凤.浅议对话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 (下) , 2013 (06) .

上一篇:砂岩铀矿下一篇:温室蒜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