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2024-07-01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通用11篇)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局参赛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奋力前进的国税人》。

有这么一句话是形容蜜蜂的的,那就是:不论是高山还是险阻,它们都勇敢前往,采集那百花酿成的蜂蜜,然后源源不断地运回蜂巢,毫无怨言的奉献自己的一生。我认为,蜜蜂的这种勤劳、朴实的品质同样也反映了我们国税人执著追求的精神状态,那就是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勇于为国家的税收事业牺牲自身利益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每一位国税人都是一只勤劳朴实的蜜蜂,永远保持先进领先的姿态,高昂跨越平凡的头颅,孜孜以求,一往无前。

也许你会说,太平盛世,平凡岗位,哪有那么多为国奉献的时候?我要大声地说:错!人民公仆为国奉献,不只在枪林弹雨中辉煌,也不只在惊涛骇浪前闪光,不只在飞船卫星上凝聚,也不只在紧急危难时高扬,在国税系统那些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处处都有我们税务干部为国家的税收事业默默奉献的身影。我们暂且不谈什么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只说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个人生目标,总要有个发展方向,再说的朴实点,总要有个谋生的依托,既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终身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的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就像鱼儿爱大海,就像禾苗爱

春雨,就像蜜蜂爱鲜花。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情呢?那就是:忠诚、敬业、守法、廉洁、创新,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税务精神。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我们的税务精神。当你接到领导交办工作的时候,是讨价还价,能推就推还是尽职尽责努力完成不讲任何理由?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你自觉晋级升迁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

**,******局的一名普通税干,从事着分局税务会计的工作。参加工作的20多年来,她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没有惊世伟业,有的是默默的努力与奉献。家住***的她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然后转三趟车、耗时近两个小时才能从家到达单位,遇到刮风下雨,这段上班路就显得更加难了,但***从未因此拖过工作的后腿,严格遵守单位的考勤制度。税务会计的工作纷繁琐碎、枯燥乏味,但是她坚持将爱与热情倾注到每天平淡的工作学习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得到了领导的赞赏、同事的肯定,最重要的是她赢得了纳税人的心。

同志们!也许我们做不了什么大的事业,但是,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要做的!虽然我们每个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仅有一点点光亮,但当这所有的光亮聚在一起就是一把燃烧的火炬,当这些星火聚在一起,那必将会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点燃起纳税服务工作的熊熊烈火,成为照亮纳税人心中的盏盏明灯。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保持核心价值理念,跨越平凡,塑造国税干部的崭新形象,要时刻把握税务精神的时代内涵,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努力,去奋斗!

在此,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诗作为我此次演讲的结束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谢谢大家。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理念,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一、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生态理念内涵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把“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宏伟目标。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应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应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且融合协调, 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这还表明,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美丽中国的实现,没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也就不会有整个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追求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提出的新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内含生态文明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强化生态文明的理念,以引导和规范广大公民在积极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建设富强中国的同时,正确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生态理念是针对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反思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弊端、吸收现代科学特别是生态科学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生态价值观,其理论呈现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所构成的观念体系,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等所蕴含的生态理念进行初步探讨。

1.“文明”价值观中的生态理念。一般说来,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开化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用文明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综合尺度,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文明形态。 我国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正在生成。

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尊重、顺应和爱护自然,积极协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这种广义的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这种广义的生态文明。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整个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或要素之一,即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狭义的)相并列的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说的就是狭义的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一方面,作为一个总体的文明概念,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的“社会”文明,而是包含了表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维度的“生态文明”在内的文明。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又是一个正在构建的新的文明形态,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它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体现社会主义“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122,这一本质特征的新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和谐”价值观中的生态理念。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指矛盾双方或事物之间处于均衡、协调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 中国哲学把对“和”的追求看作是事物发展的理想和目的。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维特林等提出,要以“和谐制度”或 “全体和谐”的社会取代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全面解放的和谐社会。在当代中国,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社会, 其和谐主要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种是从广义上理解的社会, 其和谐的含义则包含着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和谐”是后者意义的和谐,因为人际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胡锦涛曾经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3]3715这说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工业文明的哲学理念中,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 人类把自然当作征服和掠夺的对象,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反思工业文明的这一弊病中形成的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有对立的一面,但对立并不一定导致对抗,人类只要能正确协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荣。

3.“平等”价值观中的生态理念。人们通常认为:“平等是不同社会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 在社会各领域享有同等权益,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原则和制度。”[4]在这里,“平等”的主体是人,“平等”适用的范围是人类社会。生态伦理学则认为,“平等”不仅仅是人际之间的规则、伦理, 也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则、伦理。挪威生态伦理学家阿伦·奈斯指出:“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都拥有在较宽广的大我的范围内使自己的个体得到展现和自我实现的权利。”[5]78人与自然的平等体现为:人与非人的自然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都是平等的成员;人与自然是互助、合作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提供资源,使人类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人类为自然提供维护其协调平衡的条件,使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但人与自然的平等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觉能动的 “类本质”,自然在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处于弱势,自然的平等权利需要靠人类树立自觉的平等意识并通过实践来维护。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人在享受自然所提供的能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物时,也就有义务和责任来维护自然的价值和生存权利,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4.“公正”价值观中的生态理念。“公正”就是公平和正义, “公正”内含了公平和正义。公平是一种社会评价性概念,强调衡量标准的同一尺度,用以防止社会评价中的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正义是一种价值和意义指向性概念,“指向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切合意义追问,深度关注人的生命尊严和意义世界,其旨趣在于对人的自由存在本质的价值捍卫”[6]。公正是指按正义所指向的价值来衡量事物的正当性。公正也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生态环境意义上的公正即生态公正,就是按正义原则协调处理自然界中的各种利益主体在生态环境上的利益关系,使处于不同生态地位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均衡性、对应性,正义的原则也是生态公正的核心。

生态公正的原则包含以下几个要点:首先,生态公正原则强调代内公正,反对任何环境种族主义。所谓代内公正是指同代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在利用资源的权利上是平等的,并且利用资源的义务与权利也是对等的。其次,生态公正也注重当代人对后代人的义务,即代际公正。所谓代际公正就是当代人对后代人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其要求就是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要时不能以剥夺后代人满足其生存需要的条件为代价,而应当维持和支持后代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过程。再次,生态公正还包括种际公正,即公正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正义, 更应该是自然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平等正义。人和其他自然共同体成员一样,都是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任何生命的健康存在都是以生态过程的正常而持续地发挥作用为前提,而任何生命的现实存在都是一种网络性存在。”[7]7这种网络性存在表现为生命物种之间、生命物种与非生物之间的平衡。尽管人类需要以其他生物为生存资源体现为不公平,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补偿正义来弥补人类行为带来的生态损害。

5.“友善”价值观中的生态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友善”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友爱相处,每一个人都要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生态文明则对“友善”注入了生态内涵,要求人对自然也应该讲友善,要将生命共同体中的非人自然物视为自己的同类、朋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在中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念古已有之。孟子主张“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墨家强调“兼爱”,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惠施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董仲舒认为 “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春秋繁露·仁义法》) 张载即说得更加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西铭》)意思是说,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伙伴朋友。 (《吕氏春秋》)主张“贵生”从而“尊生”,“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也。”(《贵生》)尊重生命也就是保全生命,这是人类之至德。这些论述,都体现出仁爱万物、善待自然的思想。

西方生态伦理学最早也是在吸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法国思想家史怀泽认为:只有像东方文化那样尊重所有生命的伦理学才是完整的,“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 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8]91。美国思想家保罗·泰勒在《尊重自然》一书中也强调,要尊重一切生命,一种行为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尊重大自然这一终极性的道德态度。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理性是建立在自然也有内在价值基础上的。传统伦理学认为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才是道德的主体,而自然只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没有以自身为目的的内在价值,因此不能成为道德的主体。我国古代“天道生生”的观念早就说明了自然具有创造生命的价值。美国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提出,自然不仅有工具价值,也有不依人类评价的内在价值。

什么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 篇3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公共品,可以说,城市升级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把这个产品做精做优做特、做得好看,而在城市升值过程中,则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到好用,真正让市民方便地使用。

过去我们搞城市升级,更在乎的是楼够不够高,马路够不够宽,广场够不够大,城市形象是不是高大上。更多地放在决策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虑,形式大于内容。至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是不是方便,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舒适,是不是生活得更美好,则很少体现和关注。

如此做法不能全面体现城市价值所在。

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在我国很多城市,城市的有形资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但最后却成了空城甚至鬼城,没有人气,关键在于无视城市价值中人的需求。

只注重外在,忽视了内在,最终成为掣肘城市价值最大化的短板,也让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尝到了苦头。

城市价值理念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城市建设大多是由政府或政府主导的公司负责,这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无形中容易造成城市价值的流失和损耗。

而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但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会站在人(需求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城市这个产品真正让人用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对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至关重要。

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互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和城市的互动,互为需求,互为供给,如城市群的提出;二是城市公共品与城市顾客的互动,需求与创造需求、供给与创造供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三是城市顾客之间的互动,这里包含了政府、企业、个人等,也可以体现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城市价值是城市全体人的价值反映,创造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环境,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一切有利于城市人的价值最大化的空间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都是城市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在于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城市价值理念回归本源,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企业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标语 篇4

为客户创造价值 为员工创造机会 为社会和股东创造效益。

2.企业精神:

团结:会聚成长的动力 创新:延续发展的气力 诚信:我们生存的根本 共赢:我们经营的价值。

3.争做一流员工 共造一流产品 同创一流企业。

4.顾客满意是企业永久的寻求。

5.求真务实 开辟进取 顾客至上 品质出色

6.“诚信、协作、学习、高效”是我们的职业品质”,“延续创新,精益求精”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7.客户至上 诚信第一 创新发展 精准求实

8.在进步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超越。

9.工作理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每次都把事情做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理念 篇5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1.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2.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性。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彻底的人民性。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基本国情出发;在内容构成上,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

4.充分的开放性。古今中外、与时俱进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3.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2)列宁的法治思想。列宁解决了社会主义法治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道路。

(3)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毛泽东的宪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等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又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②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③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④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

⑤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也蕴含着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合理成分。具体包括:民为邦本的思想;公正执法的思想;以法治国的思想;礼法并用的思想。②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的借鉴其有益的成分。

3.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资本主义法治思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些理论与观点有: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至上论,等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转变;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得到可靠法律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2.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性悲剧,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从反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⑤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⑥必须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个阶段:

(1)第一次创新:将乌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制定第一部宪法。

(2)第二次创新: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3)第三次创新: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入宪。(4)第四次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是对前三次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邓小平同志逐步创造性地、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治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九个方面:法制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死刑不能废除”;“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把“一国两制”的构想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些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2)江泽民同志特别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创举。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认真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二、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这里的“执法”,是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

1.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2.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1.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①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②保障人民群众的公民和政治权利;③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④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3.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三、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2.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3.公平正义是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①平等对待,就是指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②反对特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③禁止歧视,不允许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受到歧视待遇。2.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3.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

4.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四、服务大局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2.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3.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1.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前提条件。2.围绕大局是服务大局的根本保证。3.立足本职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法律效果是首要的基本标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是最终的根本标准。

五、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1.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2.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

(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1.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2.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必须立足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通信学院本科第二党支部的吕洁,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

自己时常哼唱着牛奶咖啡的那首《明天你好》,“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寻寻觅觅,无数次的跌倒只为再次爬起来,为梦想而奋斗,追求人生的美好未来。细想来,自己不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怎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党员,我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其中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作为大学生,毫无疑问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提到爱国主义,不禁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事迹。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驰骋疆场,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文天祥奋起卫国,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强烈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爱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道只是把爱国主义挂在嘴边吗?

如今,我们是大学生,有的同学更是一名党员,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整天无所事事,更别谈爱国主义了。我们现在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我们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学们,奋斗起来吧,潜心学习,用科学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水平。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才能厚积薄发,勇敢地去面对这快速发展的社会。

“爱岗从眼前开始,敬业从小事做起”,在极普通的领域里,敬业精神也能创造奇迹。在大学,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要参与各种社会工作。依稀记得自己作为班干,参与两次班级答辩时,每一次的认真修改,每一次与其他班级成员的讨论。虽然有时忙到心力交瘁,还要咬着牙,继续完成。我相信,大多数班干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和做法,作为班干,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班级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力量,和班级成员共同打造优秀班级,这就是我们敬业的体现,也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面临毕业就业的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的敬业的精神,从态度做起,“态度决定一切”,这样找工作时,我们才会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认清自己,为日后能力和职位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曾憧憬着自己在学校期间能够得到老师、同学们的信任;憧憬着自己走出校园后,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公司白领,圆了自己的梦想。相信,大家也都看过《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剧中的山西晋商乔致庸,当他年迈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只是简单概述为“不缺斤短两,不以次充好,做生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诚实守信”。是啊,诚信是相互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诚信,会得到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在做事情上,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会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回报。无论是我们今天在学校立志读书,还是将来走进社会建功立业,诚信这块儿金字招牌应该永远作为瑰宝,从我们的手中继续让它传承下去。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讲这几个词。对于已经踏入小社会的我们,更应该明白它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学习成长过程中。

一件事情的成功不仅在于你的起点,更在于你的方向。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篇7

1. 认同感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认同感是指某个个体将自己与另一事物或群体视为等同, 并希望与之建立长久的关系, 进而产生密切的主体性感觉。对于群体内部人员来说, 认同感是一种极具向心力的核心文化精髓。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团队或社会群体的是非标准和判断社会事务的依据, 是这一团队或群体最核心的精神准则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另外,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学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全校成员信奉的信条, 或是指导学校师生行为的原则。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是指高职院校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正面的、积极的观念, 以及得到全体师生认同和乐于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2. 以认同感理论为基础构建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现在国内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处于摸索阶段, 还未形成权威、系统的判断。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需要执行者自觉、主动地在日常行动中贯彻执行, 前提是获得执行者的认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关键场所, 其学生善于思考、教职工素质较高, 要使这些有思想的师生接受和认同校园核心价值观, 并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必须从认同感着手获得师生的支持。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创建校园核心价值观时, 重视现实性, 符合学校历史和现有的基本思想情况, 全面考虑师生的认同性, 在一定的高度上催生出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 校园价值观的构建更要考虑师生认同和接受的程度, 如此才能发挥价值观最大的效能, 使其成为师生言行举止的准绳。

3. 认同感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建议

( 1) 加强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要获得师生的认同, 步骤明确、较为广泛的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 有重点、有步骤地宣传核心价值观, 并大范围地讨论和宣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以此来加深教师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更好地营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

( 2) 核心价值观融入培养方案。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获得高职院校师生的认同, 重点在于扩大师生与核心价值观的接触面。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计划, 蕴含了学校大部分总体教学活动, 其中的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是向师生传输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逐步将核心价值观要素融入培养计划, 使师生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习惯、践行核心价值观。

( 3) 高职院校举办相关校园活动。高职院校中的各种文体活动是学生们乐于参与的活动, 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相关校园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 吸引学生了解, 在较为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传递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准则, 最终形成高职院校师生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 4) 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教师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是使其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人物。但是,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力量还不够大, 政治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还不能满足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同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 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基于认同感理论的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生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 肖明玉.免费师范生与一般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结构及特点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0) .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篇8

在2010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南方电网公司将“万家灯火·南网情深”上升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在制定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南方电网公司借助于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并最终经由公司最高领导层决策形成新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积极尝试和创新堪称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以来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首先,“万家灯火·南网情深”,高度融入了南方电网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念。公司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是:对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公司主动承担相关责任,而“万家灯火”正是对这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最形象和最集中的表达,并因此而成为公司进行各种决策行动的根本原则和担负企业公民义务的试金石。此外,“万家灯火”也能较好地支持公司的根本使命,即南方电网存在的根本价值一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

其二,“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还高度涵盖了利益相关方的理念和思想。具体来看,“南网情深”涵盖了对客户的服务之情、对员工的关爱之情、对环境的亲善之情以及对社会的回报之情,是对实现什么样的“万家灯火”的进一步诠释,亦即负责任地对待政府、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环境、社区和公众等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并为其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万家灯火”。

其三,“万家灯火·南网情深”对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表达,易于引起内外利益相关方的共鸣。从公司内部来讲,每个员工不论工作岗位,不论职位高低,都能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其工作的好坏和绩效的高低与其自身对千家万户的灯火辉煌带来的影响紧密相关。从公司外部来看,这样的表达也容易为各利益相关方所了解和认知,进而较为容易地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共同实现公司的使命。

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

人的一生中,最值得追求、最珍惜的是什么?(暂停)是香车美房、丰衣足食?是身居高位、权倾一方?是宝贵的生命?还是……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可是我们看看在刑场上以树枝为笔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牺牲前给儿子写下遗书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还有林觉民、夏明翰。众多老一辈革命者宁愿放弃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源于对我们刚才所讨论问题的思考。这,就是信仰的理论,就是价值观。只有信仰与价值的结合,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信仰为理念、以价值为体现、点燃激情、履行军人神圣的历史使命》。我推崇电视剧《潜伏》,有人欣赏剧中人处变不惊的智慧,有人从中看到了生存哲学,有人渴望剧中坚贞浪漫的爱情,那战友们你呢?吸引我的是剧中信仰的力量,感动我的是那些无名英雄的坚定信仰。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宋朝诗人李纲所写的牛的价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胸怀;“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

化碧涛。”这是秋瑾不输男儿气概的热血豪情,为国为民,生死以之。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价值观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应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我们不仅要问,军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军人对自身的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军人价值既包含每个军人个体的价值,又包含整个军人群体的价值。军人价值是国家、社会、人民对军人的需要同军人对这种需要的满足的一种肯定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旗帜。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现身使命、崇尚荣誉”军委胡主席将“忠诚于党” 放在首位,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与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具有勇往直前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具有生生不息的尚武精神,既冷静又好斗,既精明又暴躁,对战争充满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兴奋和向往,渴望战斗充满激情,渴望打败一切对手,这是战争时期军人的灵魂。执干戈以卫社稷。古往今来,军人与国家如影相随。国家需要军人来捍卫,军人因为国家而光荣。从“精忠报国”,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不表明国家在军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

位,无不充满报效国家的壮志与赤城。

忠诚是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它可以提升思想境界,激发内在动力,规范行为方式,保持正确方向。纵观我军历史上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还是和平时期的雷锋、苏宁、李向群,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先进思想无不闪耀着忠诚于党的光芒。实践证明,忠诚于党,才能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为党的事业舍得一切;忠诚于党,才能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忠诚于党,才能自觉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我军作为党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忠诚是前提、使命是核心。献身使命,不是一句华丽的誓言。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欲达到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军人以牺牲奉献为己任,身系国家民族安危,时刻面临生死考验,最能体现大忠大义,最能彰显大荣大辱,也最为崇尚荣誉。我军是一支具有强烈荣誉感的军队。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论是与凶残的国内外敌人战斗,还是与无情的洪水、疫病、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较量,广大官兵都舍生忘死、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

壮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续写人民军队的辉煌,就必须大力培育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支军队都有其建军宗旨,也都有与宗旨相适应的历史使命。在使命的指引下,“万死不辞”的英雄壮举史不绝书,“不辱使命”的绚丽篇章绵延至今。对人民军队来说,使命至高无上。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是在献身使命中体现的;我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在献身使命中形成的;我军的地位和作用,是在献身使命中确立的。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军的全部历史和官兵的全部实践。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多少先烈为中国人民“站起来”抛头颅、洒热血;凯歌行进的和平建设时期,多少英雄为国家“强起来”、人民“富起来”奋勇担当、牺牲奉献。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赋予的神圣使命,像嘹亮的号角,激励广大官兵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夫志,气之帅也。”崇高的价值观,始终是我军保持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坚定理想信念,这是苏轼对志的诠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军人的终生追求,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每一个军人应该以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观为指导,高扬理想的旗帜,砥砺奋斗的精神,以信仰为理念,以价值为体现,点燃激情,为我军现代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篇10

演讲者 陕西方正时代律师事务所 刘忠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参加“忠诚 为民 公正 廉洁”为主题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我演讲的题目是《做“忠诚 为民 公正 廉洁”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实践者》。

大家知道,司法部为落实中办发(2010)30号文件精神,将“忠诚 为民 公正 廉洁”八个字写进律师誓词中,这充分体现了“忠诚 为民 公正 廉洁”核心价值观,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对我们律师的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律师,“忠诚 为民 公正 廉洁”核心价值观是我应该自觉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

忠诚,是律师必须坚持的政治本色。忠诚就是要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忠诚于律师这一神圣的事业。“忠诚”意味着对崇高事业的满腔热爱、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在日常,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在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律师,当老人需要照料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加班;当孩子需要温暖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外地办案,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阐述着忠诚的含义!

为民,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律师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执业为民是我们律师的宗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业为民,积极参与碑林区信访接待工作;积极参加“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义务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积极参与救灾捐款、扶贫帮困活动;认真履行法律援助义务;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积极回应群众的期待,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法律服务。我身边还有很多的律师同仁,他们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都为我树立了为民、亲民的学习榜样。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我们律师执业的最高价值追求,更是我们律师执业的职责所在。古往今来,社会的公平正义,从来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坚持对法律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当事人负责的精神,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始终把公正贯穿于办理案件的全过程,促进司法公正和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律师事业争光添彩。

廉洁,是一种品格,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也是我们律师执业最基本的操守。“廉洁”,就是要诚信、清正、廉洁执业。为珍视和维护律师职业的声誉,处处以法律之师、道德之师自重、自励、自警,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严格遵守律师收费标准,不多收当事人一分钱;身边还有很多律师因当事人满意其办案结果,而持重金酬谢,但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今后,树立新时期律师良好形象,是我们的目标所在、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方向所在。

核心价值理念演讲稿 篇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出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不断普及深化, 能逐步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在这一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 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理解会更加深刻, 愿意并积极投身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事业中。在现代化国家治理实践中, 人民群众的实际政治参与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理解也会更理性稳定。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要求人民群众具备现代化治理理念, 对“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要素有正确理解。普通民众对国家治理理念的理解不同于专家学者, 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普及化对其宣传中的技巧、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 既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治理的真实期望, 又具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单、凝练的方式对这种理念做了归纳, 既继承了深入影响国民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又适应了当下中国的发展现实,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 既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也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有助于形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局面, 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合力。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 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 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1]国家治理历经了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再到国家治理的发展。在这个历程中, 既有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 又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价值层面的支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层面的体现和追求目标。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进程中应遵循的标准, 其中“民主”与“和谐”原则, “法治”与“公正”原则,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重要理念。国家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治理理念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使国家治理主体能依法治国,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效能。[2]

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不是各个维度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简单加总, 而是各方治理理念在互相促进下共同追求治理目标的一种整体性价值融合。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非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一一对应, 而是三个层面的相互支撑, 各个理念之间的互补互助。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 是政治理念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国家治理要处理一系列涉及复杂公共利益的公共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与其要应对的公共问题性质与特征之间不断契合的过程。公共性是国家治理理念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的价值指导, 决定了公共性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无论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 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性, 都是对人民群众美好愿景之回应, 反映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同美好的期盼。这种共同性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能够适应法治社会自身成长的要求, 能够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 能够适应生态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不断适应及反作用中, 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完善贡献出自身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内容之间的交互统一性

要实现“富强”的目标, 必须依靠一套科学的治理方针政策及有效施行, 依靠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和现代化国家治理工具。“民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支撑, 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本质体现。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 强调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国家治理中的沟通协商, 公民合理权益的保障, 这一切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所要求和提倡的。“文明”不仅包含有形物质财富, 还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观及“五位一体”治理理念, 都对物质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非常重视。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就有“‘中为大本, 和为达道’的社会伦理”[3], 马克思也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和谐”既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样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现国家、社会的和谐, 维护好公共秩序, 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 形成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提高并不断完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 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追求的“平等”不仅仅针对某个阶层, 而是面向全社会的一视同仁。“公正”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缺少了“公正”的治理理念, 阶层对立等敏感问题就会接连不断出现, 社会就容易出现碎片化趋势。“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养成知法、守法、尊法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弘扬正气的价值观也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题中之意。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民族情感, 是从个人层面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敬业”属于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公民敬业,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公务员敬业, 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顺畅运转提供保障;执政党敬业,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民诚信,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诚信, 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政治合法性, 丰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内涵。“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 少一些颐指气使, 多一些友善, 有利于凝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之间的差异性

1. 二者在具体目标之间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是让人们能够养成深刻的社会主义道德自觉, 形成可期望的道德状态, 在全社会构建起道德文化的“长城”, 而不至于屡屡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不是道德洁癖, 没有向人们提出“有心为善便是恶”“不为圣贤, 便为禽兽”的高道德水准。其阐发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入了解之上, 为人民群众设定了可以达至的道德水准。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是为了实现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始终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具体目标。再者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伴随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而不断发展完善,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出及进一步完善, 必将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高的进程。

2. 二者在受众侧重点之间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全体人民群众, 有明确的涵义和表达形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不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至今没有明确表述。但基本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 比如民主、法治等已是人民群众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是软文化, 却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硬钢筋”, “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 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4]其效果的形成, 要靠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每位群众的身体力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同样也面向人民群众, 但它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有更高要求。“政党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5]在中国, 共产党是执政党, 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科学理念治国理政,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是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治国理政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的能力。

3. 二者在实施路径之间的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三个层面有所交集, 并非孤立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离不开宣传教育, 离不开榜样力量, 同时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助力作用。理论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6]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又可以细化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理念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相互交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要借助于一整套技术工具, 有着高度的公共性和复杂性。例如, 国家治理中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解;政府治理中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建构与转型;社会治理中在政府主导下NGO对治理活动的实际参与等, 都对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实施路径建构的品质提出很高要求。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必不可少, 二者既存在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 又有区别性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者内容之间具有交互统一性;同时, 二者在具体目标、受众侧重点、实施路径之间还存在差异性。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之间的关系, 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杂志, 2012 (23) .

[2]魏晓文.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互促进[J].政治学研究, 2014 (02) .

[3]姜义华.构建我们自己解释历史的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 2015-2-4.

[4]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12) .

[5]罗杰·希尔斯曼, 著.曹大鹏, 译.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327.

上一篇: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易班建设方案下一篇:金税三期系统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