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

2024-07-02

核心价值体系(精选11篇)

核心价值体系 篇1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世界教育的热点议题,各国纷纷提出本国的核心素养及以此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趋势,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制定。”[1]韩国于2015年9月提出“核心素养”①框架并据此设计初中等教育课程,在韩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核心素养与韩国一直秉承的“全人教育”理念之间的差别。在核心素养体系的反对者看来,既有的“全人教育”理念已包含核心素养的所有要素,无需取而代之,而核心素养推动者则批评全人教育是传统教育时代的产物,过度强调智育、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而不能突出未来韩国人必须具有的核心能力,惟有核心素养体系才能反映全球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非韩国原创,因此在本土化过程中必然有适应过程。本文旨在对韩国吸纳核心素养理念并与原有教育体系相融合的过程进行分析。

一、“核心素养”理论本土化过程中的价值博弈

(一)对“核心素养”教育潮流的接纳与排斥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中提出学习者素养概念,对世界各国产生较大影响。而自从美国在2002年提出21世纪技能概念以后,韩国国内便开始有学者研究“核心素养”理论并希望以此改革韩国教育。最为代表性的是韩国教育课程研究院的李光愚(音译,Lee Kuangwu,原文为),他在为韩国2009年版初中等教育课程开发提交的相关研究报告中极力主张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干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理由有三个,第一,美国、新西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提出本国的“核心素养”体系,韩国也应以核心素养为基干建构新课程方案。第二,未来韩国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应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不只顾及目前阶段的学习。第三,在核心素养体系下加强融合课程的设计,以克服传统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学科为主、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局限。[2]

但是,2009年课程改革没有将“核心素养”正式编入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注重国家意识的韩国面对舶来理论的谨慎态度。但是,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索却悄然兴起,各地方政府纷纷开发“核心素养”课程评估体系,一线教师也在中小学教学中尝试“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2014年,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酝酿之际,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再次提交课程改革咨询报告——“国家教育课程标准总论改革基础研究”,重议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之必要。此次咨询报告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呼吁教育部积极采纳。[3]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的2015年新教育课程高调宣布将“核心素养”作为韩国初中等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和依据。

韩国经历两轮课程改革周期才完成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价值选择过程颇为值得关注。

(二)与既有教育理念的融合

虽然没有明示为“核心素养”,但韩国对“未来社会的韩国人所应具备的核心品质”的探索从未停止。因此,在接纳源于西方的核心素养理念时,韩国需要重新定位原有教育理念,明确这些理念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弘益人间”教育目的、“全人教育”目标和“创造力与人性”核心品质。

1.“弘益人间”教育目的

“弘益人间”为“使天下苍生共同受益之意”,来自古朝鲜的建国理念。①韩国于1948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法的时候就在第一条明示:“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于,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使所有国民陶冶其人格,具备自主生活的能力以及作为民主市民所需要的资质,从而为民主国家发展和人类共荣理想做出应有贡献。”[4]直到今天,“弘益人间”仍作为韩国的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因此,要完成“核心素养”的本土化过程,首先要定位“弘益人间”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少学者试图重解这个传统的教育理念,给它赋予时代生命力。例如,韩国学者崔奉荣(音译,Choe Bongyeong,原文为)认为,“弘益人间”的时代性毋庸置疑,它有利于培养作为地球共同体的一员所应具备的品质,在今天也仍具有引领地位,是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5]另有郑成植(音译,Jeong Seongsik,原文为)认为“弘益人间”作为自古代流传自今的朝鲜半岛统治理念,主张人、世界、天下万物共同和谐生存,对今天的社会仍具启示意义。[6]

2.“全人教育”目标

虽然“全人教育”思想在不同时代蕴含不同意义,但是直到今天仍被韩国作为教育目标,并且是历次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该思想始于韩国末代国王高宗在1895年颁布的诏书。在诏书中,高宗意图进行近代教育体制改革,呼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韩国人。虽然各时代的内涵有所变化,但“全人”式发展一直是韩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正如许惠婷(音译,He Hoejeong,原文为)认为,韩国初中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以及包括知识习得在内的和谐、综合性的发展,这正是全人教育浓缩的目标所在。因此许惠婷认为,全人教育才是21世纪教育中应该强调的教育目标。[7]即使是核心素养体系颁布后的2015年,新教育课程也将“全人教育”作为培养目标,足见韩国对该理念的重视。

3.“创造力与人性”培养

培养新时代人才,提高国家的教育竞争力是世界各国角逐的目标。韩国自进入21世纪开始就明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的设想,决心要在21世纪成为“教育竞争力世界排名前10位国家”。21世纪教育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创造力,因此韩国的教育政策始终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2001年,韩国曾集结政府的18个部、厅等机构的人力,先后开发了《第1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2001~2005年)》和《第2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2006~2010年)》,力图汇集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至于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韩国一直在与时俱进更新其定义和内容,试图探索符合不同时代需要的人才形象。近几年韩国频频提出的包括STEEM教育①、SMAERT②教育等在内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指向创造力培养。

总之,这些理念都是韩国历经岁月积淀而成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因此,在建构本土化“核心素养”体系过程中继承这些理念是韩国必然的价值选择。

(三)对教育痼疾的反思及对未来教育的设想

韩国核心素养理念的价值选择中,更有对当前教育危机的反思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十数年来,韩国的基础教育在包括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在内的OECD国家和地区学生学业评价中成绩不菲,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高投入也颇受世界瞩目。但是,在经济低迷、失业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韩国社会的学历膜拜传统更加剧了教育竞争,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现象猖獗,成为常年诟病的问题。2007年,韩国的课外补习费规模高达20兆400亿韩元,全国学生的年平均补习费为346万韩元(约17,500元人民币),[8]而据韩国教育开发院公布的统计,2014年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的就业率只达到67%[9]。高昂的补习费、恶劣的教育竞争环境与连年低迷的就业率凸显的是巨大的教育资源损耗和人才浪费。这也是使韩国决定实施“核心素养”教育,力求彻底改变教育弊病的原因之一。2016年,作为教育政策咨询机构的韩国教育开发院对核心素养下的未来教育提出六大展望(如表1所示),核心素养教育正是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方法。[10]

资料来源:根据韩国教育评价院2016年研究报告整理。报告来源:,(5):31-32.

二、韩国“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特征

负责韩国初中等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设计的李光愚认为,“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y/Key competency)是指“为有效、合理地解决复杂多样的现象或问题要求学习者形成的知识、技能、态度之总和。该素养,不是特指学习者(或社会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而是指所有人通过初中等教育应形成的基本、普遍、共同的能力”。[11]根据该思路,韩国于2015年9月与新教育课程一起颁布的“核心素养”体系由六部分组成:具有明确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具备个人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能力和素养,能够自主生活的“自我管理素养”;懂得处理和运用多领域知识和信息,从而合理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处理素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融合多领域知识、技术、经验来创造新知的“创造性思维素养”;以同情、理解能力及文化感受能力为基础,发现并享有生命之意义和价值的“审美感性素养”;在各种情形下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并尊重和倾听他人想法的“沟通素养”;具有作为地区、国家、世界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价值和态度,积极参与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素养”(如下页图1所示)。[12]

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终端就是韩国教育课程中奉行多年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四大特征之人:以“全人成长”为基干确立自我认同感,主动开拓前途和生活的“自主之人”;具有基本能力,用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和挑战精神创建新知的“创意之人”;在对文化素养和多元价值的理解基础上共享并发展人类文化的“有教养之人”;具有共同体意识,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民主市民践行关爱、学会共享的“共生之人”。[13]

基于以上分析,韩国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六大核心素养的价值内核可从三个维度进行重构: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向“共同体素养”、“沟通素养”;自身的内涵发展,指向“自我管理素养”、“审美感性素养”;生存技能的习得,指向“创造性思考素养”、“知识信息处理素养”。从这个视角看,这些素养囊括了“弘益人间”(强调入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全人教育”(人的自身发展)、“创造力与人性”(人的生存技能)的核心要素,给原有教育理念注入了新时代的诠释。第二,核心素养体系在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内提出,成为贯穿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被视为实现“全人”培养目标和“弘益人间”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手段。这样的定位使核心素养顺利“着陆”于韩国教育,完成与原有教育理念的融合。第三,六大核心素养的选择,反映出韩国对当今社会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对未来人才的期待,是今天韩国必然的价值选择。

总之,韩国的“核心素养”体系表面上看是对世界教育潮流的反应,但从设计思路上却紧密扎根韩国教育现状,这是韩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呈现鲜明本土特色的原因所在。

三、韩国“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实现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韩国于2015年9月颁布新的初、中等教育课程标准,计划分阶段适用新标准,直到2020年3月覆盖至所有学段。“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新课程将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全方位改革课程设置模式,尽可能打破学科界限,增加“融合课程”比例。韩国的原有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划分的,虽然也设有以“裁量时间”(相当于中国的综合课、活动课)为代表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但比例少,且地位无法与国语、数学等主科比肩。在核心素养思路下,这次课程改革增加了“融合课程”(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并作为正式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例如,将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制度,新设“统合社会”、“统合科学”替代原有的物理、化学等科目。融合课程同样会带来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增加讨论、实验、情节设计和研究课题发表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机会自主思考,充分发挥创意。为此,更在教学评价上减少笔试评价,增加叙述式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其次,在初中一、二年级选出一个学期设为“初中自由学期”。韩国自2013年开始在实验学校试行的“自由学期制”已推行至全国。自由学期制有三大特点,一是在初一或初二的一个学期内实行上午上课、下午参加各类体验活动的学习模式,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给予学生发现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机会;二是取消各种形式的考试,让学生在没有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尝试认识自己和世界;三是彻底改变学习的时间空间概念,增加学校、社会、家庭联系,将学习地点扩展为校外,企业或服务行业等都可作为学生职业体验之所。

在自由学期,各学校将通过四大类活动达到学习目的。一是职业探索类活动,通过系统的职业特性检查、邀请讲座、职业参观、职场体验等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特点,从而设计自己的未来;二是主题选择类活动,通过宪法、金融、经济、经典讨论、实验性数学、STEAM科学等符合学生兴趣的深度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机来学习高难内容;三是艺术、体育类活动,通过演出、戏剧、艺术设计、足球等多样化而充实的艺术、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素养和潜力;四是学生社团类活动,以文艺讨论、科学实验、天体观测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基础来设计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各类潜能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大量增加高中阶段的职业选修类课程,使高中生在自主建立未来职业计划基础上选修课程。为了给应试教育釜底抽薪,让韩国社会根据能力和素养聘用职员而不再一味参考学历,韩国于2013年宣布将制定《全国从业能力资格标准》体系,首先制定出“推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这些核心能力将社会各行业的职业种类分为77种一级分类、227种二级分类和857种三级分类,汇集各行业专家制定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并根据该评估标准统一颁发资格证书。该标准颁布以后,陆续替代各行业自行颁发的资格证书,也将根据该标准设置职业教育机构和部分大学的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该标准影响最大的就是高中课程,选修课体系中将大量纳入全国从业能力资格标准指导下的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规划来选修课程,增加职业体验。

第四,建立“先就业、后学习”制度,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所有人在一生中可以反复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韩国将更积极打破原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的课程“双轨”鸿沟,完善职业高中的课程体系,并在高等教育入学选拔过程中增加职业高中学生的入学机会。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增设网络大学、企业内大学,增加企业与大学的联合培养模式,甚至在职业大学内设置硕士、博士阶段课程,使职业高中学生也能拥有无限发展机会,即使在高中毕业即就业也仍有机会随时回到学校进行学习。

为了使核心素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目标,韩国于2015年颁布《进路教育法》和《人性教育振兴法》。“进路教育”是指“国家及地方自治体本着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素养和性向理解职业世界并自主设计和探索未来的目的,通过学校和社区的教育项目向学生提供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性向测试、提供职业咨询、职业信息、职业体验课程,并帮助学生就业的系列活动。”[14]根据该法,韩国教职课程将专设“进路指导教师”资格,将在所有中小学安排相应的进路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做出未来选择。《人性教育振兴法》则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人性教育政策,“使学生提高自己内心修为,探索与他人与共同体合作生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15]韩国将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各地方的不同特点制定人性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计划。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韩国设计“核心素养”体系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并非盲目照搬国外经验。在核心素养的价值选择过程中,韩国重新诠释本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并成功达成传统教育理念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韩国密切关注本国教育问题,如学历崇拜造成的考试指挥棒危害、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持续上升造成的教育和人才资源浪费等,力求借助核心素养体系大刀阔斧地改革原有教育课程来解决这些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核心素养体系一开始就是在初中等教育课程框架内作为所有课程的设计思路而提出的,这样鲜明的功能定位更突出了建构核心素养体系的意义。但是,韩国社会对核心素养体系的质疑之声也开始显露端倪。不少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融合课程本身的实施可行性值得质疑,融合课程到底适合不适合创造力的培养也有待检验,更指出核心素养体系总目标的“创意、融合型人才”所应具有的具体特征缺乏系统分析和论证,未能使课程实施者——全国中小学教师真正理解。

核心价值体系 篇2

一、企业愿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企业使命:奉献优质产品创造幸福生活

三、企业战略:一体两翼多元发展

四、企业目标:挺进世界500强

五、企业核心价值观:不断创造历史

六、企业精神:敢为人先奋发图强

七、企业作风:雷厉风行执行到位

八、安全理念:生命高于一切

九、人才理念:干好本职就是人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理念系统

远景目标:建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能源化工集团 “十二五”目标:“三步走”,“翻两番”,再造两个峰峰集团 企业方针:主业突出,多元并举,创新驱动,跨越发展 企业哲学:峰外有峰,以变求进

企业形象:文明整洁严谨诚信

管理理念:科学规范,严密精细

经营理念:居安思危,永续发展

成本理念:精打细算,调控始终

质量理念:产品透视人品,质量决定生存

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成就未来

服务理念:用真诚赢得满意

科技理念:博采众长,科技兴企

创新理念:超越自我,持续变革

峰峰集团安全系统观

安全思想:一切事故可防可控

安全原则:措施要完善,落实要到位,责任要追究

安全目标:班组零三违,矿厂零工伤,集团公司零工亡 安全宣教观:关爱员工,从“心”耕耘

安全责任观:用责任为生命承诺

安全操作观:工作讲程序,操作按标准

安全管理观:管住岗位,管住现场,管住过程

安全预防观:要做未雨绸缪事,不做亡羊补牢人

论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3

充分认识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长江航道的本质体现和主要载体,是长江航道思想文化建设长期积淀形成的精神成果,是引领航道广大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思想基础,是实现长江航道科学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内河航道的重要推动力量。

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及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等基本内容与长江航道改革建设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与长江航道文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与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凝炼形成了具有长江航道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

行业使命、共同愿景、核心价值观、航道精神、服务宗旨、职业道德构成了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了长江航道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价值取向,以及精神动力、宗旨原则、职业操守等内容。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内河航道的新形势下,建设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是长江航道干部职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航道广大干部职工现代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长江航道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坚强保障。“十二五”时期,长江航道发展处于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长江航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江航道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十二五”目标任务,需要通过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切实形成共识,打牢思想基础,保持行业和谐稳定,进一步增强长江航道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丰功伟业

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行业使命:开辟美好生活新航道。开辟美好生活新航道,是新时期长江航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世界一流内河航道的战略部署,也是长江航道人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推动长江航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长江流域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开辟美好生活新航道是长江航道发展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使命,也是长江航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和美好憧憬。

共同愿景:当负责任护航使者、做可信赖水工专家。长江航道的共同愿景体现了长江航道作为长江航运发展的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的特征,体现了长江航道在履行行业使命过程中对未来发展目标与发展蓝图的理想追求。“当负责任的护航使者”着眼于自身行业特性的准确定位,长江航道人将确保长江航道畅通安全作为自己的天职,努力成为长江航道这条水上交通大动脉的守护神。“做可信赖的水工专家”是根据长江航道发展的需要,努力开拓工程经营市场,始终站在疏浚水工技术的前沿,以诚信为本,以效益为先,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创造一流的品牌,成为疏浚水工行业的领军者。

核心价值观:一切为了畅通。核心价值观是长江航道一切工作的根本准则,是长江航道与生俱来的鲜明特质,是长江航道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宣言。过去,为了确保长江航道畅通,一代代长江航道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战滩斗水、搏风击浪,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航标灯精神,使万里长江从天堑变为通途。 未来长江航道人也将把“一切为了畅通”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牢记使命、加快发展,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一条更加畅通、安全、便捷、绿色的水运大通道。

航道精神:团结、诚信、奉献、卓越。航道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长江航道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是对长江航道先进典型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是长江航道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长江航道履行自身使命、实现共同愿景的强大动力。团结是长江航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和力量源泉,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调动全体航道人的创造力,形成推进长江航道发展的合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内河航道的宏伟蓝图。诚信是长江航道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诚实守信,我们才能赢得服务对象和业主的信赖,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才能树立起长江航道负责任的行业形象。奉献是我们的最高准则,在履行航道职责,做好“三个服务”的前提下,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更加关心弱势群体,做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卓越是长江航道人的永恒追求,必须鼓励理念、技术、管理和机制的不断创新,勇于竞争、敢于超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努力实现“世界一流现代化内河航道”的发展目标。

服务宗旨:服务长江水运、服务沿江经济、服务流域百姓。“三个服务”是对多年来长江航道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对长江航道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长江航道行业神圣使命的高度认同。“三个服务”强调在服务过程中更加体现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加体现高效服务,努力提高服务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更加体现主动服务,想服务对象之所想,急服务对象之所急。总之要以精细的管理保障服务,以精湛的技术完善服务,以精干的队伍实施服务,以客户的满意检验服务。为港航企业提供一条安全、畅通的运输通道;为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泉动力;为流域百姓的幸福生活提供基础支撑。

职业道德: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服务行轮、奉献社会。长江航道职业道德是与航道养护、管理与服务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既是对长江航道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长江航道直接面向社会,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长江航道职工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精髓,诚实守信要求长江航道职工做到诚实、诚恳,讲信义、守信用。服务行轮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服务是长江航道的本质属性,为航行船舶服务是长江航道人的天职。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长江航道职工要将奉献社会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加强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不断完善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握规律与服务大局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内河航道的目标任务,科学推进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遵循和把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更要紧密联系长江航道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使长江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长江航道发展的目标过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广泛开展航道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广泛开展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等,加大对长江航道使命追求、共同愿景、核心价值观、航道精神、服务宗旨、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使之成为全局上下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

建设一批航道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在现有荣誉室、阅览室、职工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和完善展示航道发展历史、弘扬航道精神的教育基地,如:先进人物事迹陈列(展示)馆、长江航道博物馆、航道整治重点工程参观点等。通过一流的文化藏品、一流的展陈水平、一流的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全面反映长江航道发展历史、更好传播长江航道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培养选树体现航道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对在践行航道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组织和个人给予重点宣传和表彰,激发长江航道人践行航道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继续开展评选长江航道杰出人物、道德楷模、文化使者等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郑启湘、金生国、马亮、杨玉成等各类先进典型的活动,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使践行航道核心价值体系成为航道职工的自觉追求。

深化行业群众性文明创建活。不断更新创建理念、创新活动载体。把航道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倡导现代管理、现代文明、现代服务新理念,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处室、文明船舶、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学树建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增强行业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创作一批优秀文化成果。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和体现时代特点、突出航道特色、富有文化韵味的要求,精心创作一批航道文艺书籍、文艺节目、书画摄影作品、音像制品,让航道故事、航道声音、航道印象,走出长江、走向全国,跨过大洋、走向世界。在“十二五”期间,以《迈向世界智能航道之巅》为主题编撰一套彰显航道文化品位的系列丛书,充分展示航道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文化情趣,不断丰富航道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理论命题, 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1], 这是我党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

2007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2],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体系层面,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表明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越来越深入地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理论自觉。党的十七大作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主题的报告, 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由此可见,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与理论指导。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就是说, 价值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客体形成的一种需要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和社会中逐渐形成, 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各种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统治和引导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它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为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提供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导向。正因如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 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在思想文化阵地的争夺与软实力的提高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软实力的灵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同时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民族凝聚力所表现出来的软实力, 这种软实力则表现为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能达到“让其他人做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目的, 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4]。中国社会正处在激烈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上价值观成多样化趋势, 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否则就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 更甚地会危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解体之后, 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某些国家加大文化输出, 企图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唯有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提高自身抵抗力, 才能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能够引导和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思潮,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调和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各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深化, 例如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因此,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影响, 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 具有一般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价值思想,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 体现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规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在结构严密的完整体系[5]。其中,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引当代中国人从事创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动力、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精神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和武装广大人民, 才能使全国人民产生共同的价值认同, 否则容易导致意识形态多元, 甚至会动摇共产党执政的根基, 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它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践, 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一般特征。

3.3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特点更反映了民族特点, 因此能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稳定的精神信念的纵向继承。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指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在同一个时代形成的稳定的精神信念。时代精神反应某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和需要。如果民族精神跟不上时代精神, 那么这个民族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但是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精神, 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反映民族精神又顺应时代精神, 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很好的整合。

3.4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社会生活中,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2006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

总的来说,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缺一不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一主题展开, 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 完整严密的完整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起着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路径

当前, 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具体实施路径概括如下:

4.1 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其同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注意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现在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 在这种环境下, 人们的趋利性价值取向更加明显, 为此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发展经济, 努力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 否则个体价值就会跟核心价值产生排斥。另一方面, 个体的能动性明显提高, 在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引导的方式, 用人们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 切勿再过多的灌输, 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4.2 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构筑体系

每个人都是从先接受家庭教育开始的,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学校是一个人成才的最重要的培养基地, 因此,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通过示范引导。利益驱动。机制创新等多种渠道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社会中主要应该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作用, 同时也应该重视影视文化作品对人民群众的引导作用, 潜移默化的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

4.3 重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是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先锋队员, 因此必须重视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广大人民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因此, 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 模范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青少年群体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 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大学生则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接受和践行水平,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4.4 加强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引导, 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要加强新闻媒体在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要不断拓展新的途径、新的方式, 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思想引导的发展速度, 建立和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壮大新兴媒体主流舆论阵地, 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

其次, 学习与宣传先进典型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但随着“草根时代”的到来, 宣传典型的选取更应该从“思想精英”转化为“平民模范”, 从具有广泛认同感的基层深入挖掘。最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和艺术作品来表现其内涵与精髓。

5 结束语

总之,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一项需要长期贯彻执行的战略任务, 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建设, 更要注重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S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06.http://cp c.people.com.cn/GB/67481/71679/71680/4907274.html.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6.http://ww w.china.com.cn/policy/txt/2011-07/04/content_22916679.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406.

[4][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 钱程,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核心价值体系 篇5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他们共同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基本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2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价值层面上的具体表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核心价值体系得到高度概括和提炼升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意。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的指导地位,助推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基础,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深厚的现实价值。

一、相关内涵的科学界定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反映的是客体的存在对主体需要的效用、意义、关系和某种需要的满足。核心价值指的是一定社会群体中人们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或价值原则,它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指导地位,表明某些事物对人们具有普适性的、一般的有用价值。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通常是在统治阶级的号召或倡导下形成的,它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提升本民族的认同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在一个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所谓价值观,就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是在价值评判、价值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言行准则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原则立场、价值评判、态度需求等。价值决定价值观,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反映价值本身。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理念,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尺度和理论守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哲学层面和价值领域的根本表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稳固的生产关系及价值目标追求的集中映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和价值升华。它纵观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现实运动、根本制度和社会形态中,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驱动和内在需要,是一个相对稳固的思想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关系

从实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重于横向解析的话,即偏重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宏观领域方面的内容的话,那么核心价值体系则更倾向于纵向解构,即更倾向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意识层面。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稳固深厚的价值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和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

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为自为阶级,由自发斗争转为自觉斗争,其目的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本身就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在价值层面的同义表达。这一最高价值观本身就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表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抉择。

马克思在依据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从宏观的社会场域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国家作为整体的价值取向,即在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微观个人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又内在地包含着个人生活得到富裕、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文化修养得到提升、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等内容。可见,既注重国家的整体利益,又不排斥个人的合理诉求,既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权利,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借助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才能真正得到最后实现,才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彻底性和人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这种社会主义能集中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它时刻折射出公正、平等、共享和改善民生的人文理念,因而它本身就具有内化为大众信念、外化为群众生活实践、转化为人民生活能力的诉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合规律性的要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合目的性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合规律性的又是合目的性,必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

一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爱国是具体的、历史的,国家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表现出来,爱国也就转化为热爱一种社会制度的行为,在现实中国,这种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爱国从本质上看,也属于一种集体主义,或者说是一种最高形式的集体主义。因为国家就是一个“放大”了的集体,是单个集体的社会化。所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旗帜。体现时代进步的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这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和主义的重要品质,能够被人民群众以一种平等的主体姿态、共同持有的自觉信仰、精神价值取向和现为规范准则,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征。

另一方面,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引和价值准则。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最核心的价值导向。

三、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关联性,又各有侧重点,相互区别。从某种角度上说,二者是表象和内容、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递推式演进。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内核和最高抽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精神,决定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走向,引领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范式和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人民群众把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坚实感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章龙.冲突与建构—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刍议 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对社会进步、人的发展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只不过, 社会制度的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也有本质的差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 表现为社会道路、制度的不同, 因而, 社会理论、精神即社会核心价值也不同。

譬如忠君爱国、尊卑等级、宿命论、血统论和以“三纲五常”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精神, 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其思想内核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人们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资本主义也有它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以极端利己主义、金钱至上为核心, 鼓吹和标榜“自由”、“平等”、“博爱”, 这种价值体系, 公共利益被淡化, 公平与公正是虚词, 社会上充斥着贪婪、攫取、虚伪、极度膨胀的个人主义, 民主和自由只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 平等和博爱则沦为大多数平民的水中月、镜中花。这样的价值体系虽然较之于封建社会确有其进步性, 但是, 虚伪、自私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没有生命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紧密联系的, 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动力, 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精辟概括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 也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 其实, 它的内容深刻、具体, 逻辑严密、完整。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活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切方面和建设的全部过程,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统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知道, 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真正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持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企图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理论上是错误的, 实践上是有害的。当然,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 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和发展的,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 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 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 在包容多样中增进社会共识, 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现阶段全党全国各人民的共同事业。对此, 邓小平说过:“光靠物质条件, 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 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 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3) 他在倡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 总是一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人民和青年, 要使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他甚至说:“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一切。” (4)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承接的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社会主义。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 中华民族形成了解放思想, 勇于改革、锐意创新,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已深深熔入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品格、和气质之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保持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分清荣辱, 明辨善恶, 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 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 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综上可知,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形成共同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 形成共同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共同规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是当代中国的思想根基, 是引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南。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 思考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系统地分析研究其精神实质, 并贯彻在实际行动中。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最根本的体现在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以社会的财富积累为基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并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 也这样, 社会主义本质才能真正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就不可能很好地建设和谐文化;没有和谐文化的建设, 就不可能很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里,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即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把共同发展作为目标,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怎样实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前提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当前, 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面临着“四个深刻的变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 经济、文化日趋多元的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态势, 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 任意修改、随意解说马克思主义的有之, 盲目羡慕资本主义制度、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之,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更有甚之, 这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新的考验。特别是国际上, 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始终没有结束, 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冲突仍然激烈。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扩大社会认同, 增进社会共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前提是学习、“进脑”, 由“物质变精神”。这就是向全社会宣传、灌输。使广大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 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在引导人民深刻理解其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同时, 着力回答他们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建设的现实和群众的切身感受,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 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从而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 在社会全体成员自觉认同社 (下转第23页) 社会不公正现象;牢记社会主义建设就是造福于全体人民, 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防止贫富过于悬殊和两极分化;宏扬民族精神, 培育爱国情怀, 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维护国家利益, 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做到和平发展,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稳定发展,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它内容深刻, 结构完整;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34页

[3][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 190页, 373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4, 50—5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7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我们理所应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这本书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六个重大问题, 包括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而不能搞民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而不能走回头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概念, 而是实践智慧的凝结。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由个别观念到完整体系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积淀的结果。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充分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和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化。在经济制度方面, 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的具体要求;它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 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 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由于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积淀和浸润的过程、所以对军队院校而言, 我们应当以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就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推进和促进和谐院校的建设;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紧密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 用科学理论来指引院校的发展方向, 指导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全体教职员工, 牢固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凝聚力量, 增强全体教职员工对共同理想的坚持, 从而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引领,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全体高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今年,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里程, 九十年前, 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九十年后的今天,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 我作为一名党员, 每当回想到在自己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 我都会感慨万千, 因为从那一刻起, 我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的心中始终铭记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努力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此同时我作为一名军队院校的图书馆馆员, 深知军校学员, 是国家军队的主力军, 是祖国的脊骨, 图书馆作为学院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与教学、科研一起构成了高校的三大支柱, 是宣传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窗口。我要本着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忠于职守, 热爱图书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切从读者需要出发, 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帮读者之所需。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提高读者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为发展军队院校的教育事业和图书馆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贡献力量。这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也是图书馆及其工作者存在的价值所在。

读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后, 感触很多, 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 它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心灵上的洗涤, 它让我深知中华民族之伟大。我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中华民族将更加繁荣富强。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都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意义。本为结合《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及院校教育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院校教育

参考文献

[1]龚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 42-43。

[2]黄岩、陈伟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探微》, 《求实》, 2011, (1) :29-32。

核心价值体系 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有着必然的、内在的、统一的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体现着制度性、历史性、阶级性,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在一起,是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是在价值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受其统领。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抽象地从字面理解其内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属性,又不能离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虽然某些价值理念用语可能包含西方和中国传统社会某个既成的价值规范用语,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已经被注入新的内容,而不是原有价值范畴的简单移用。所以,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制度属性,抽象地谈论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摒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制度性要素,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如果核心价值体系不发生根本转变,只是人类社会原有的价值规范的单纯移用,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容易混淆不清,容易发生价值误导,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百害而无一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的凝练和深化。不能因为当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核心价值观上,而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凝练出最能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的是方向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具体价值取向问题,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性质。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诠释。

二、思考之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然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它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

三、思考之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层面,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同时践行。这三个层面都很重要,哪个层面都不可忽视。当前,尤其要重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进而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

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这些要求十分重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产生于某种特定的经济关系,都是以某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的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都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我们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到底,用锐意改革的精神改革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衔接的作法、办法。

经济是基础,价值观只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仅仅是在观念领域培育践行,或者说不可能仅仅靠“思想教育”本身就能解决,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沃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不断的培育,人们才乐于践行,并由此不断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同时践行;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核心价值体系 篇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 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 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 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晰而凝练, 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 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更加精炼, 易于普通百姓理解, 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 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 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 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 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 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 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 “核心”要坚持、要加强, 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 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 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 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 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 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 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既要重视“外围”部分, 又要重视“核心”部分,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 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 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把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中学思想政治课 (思想品德课) 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篇10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执政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21—0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展示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和建设任务,并且指明了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的大方向。2006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决策,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任务,展示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凸显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自觉意识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这些问题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逐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新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06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就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在和谐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建设就有了巨大的道德力量。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才能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进一步坚定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注重整体推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项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组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我们要把握其内在联系,注重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四条基本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正确的政治导向、没有基本的政治立场、没有科学的构建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与话语权。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就是偏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偏离了当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原则,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过程。

4.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并认真实践和谐理念,培育并弘扬和谐精神。

(三)融入贯穿,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党委的重要日程,当作大事来抓,周密部署,精心指导,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规范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法规建设

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还要注重制度的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制度、机制与文化建设。

(五)包容整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其认同的程度。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程度越高,它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就越大。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引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七)吸收借鉴,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以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还要大胆吸取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的要求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成分。

(八)加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与构建 篇11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福州第十六中学, 1985年开始创办职业高中班, 2002年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与福州十六中剥离, 与原闽侯师范学校整合并迁址办学。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006年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又与原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与整合, 实行一校两牌 (即一个办学实体, 保留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和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两块校牌) 的管理模式。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 又先后整合了两所学校, 其积淀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深厚而丰富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学校的整合, 必然带来的是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交融和重构。而经历了磨合、交融和重构后所形成的崭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像基石一样稳固地埋在学校发展的土壤里, 他表明“这就是我们的面貌, 这就是我们的风采, 这就是我们追求。”

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三个时期

1.涌动的潜流———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期

在每一次的整合过程中, 我们都无法回避的是几种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在这个阶段里, 我们所乐见的应该是不同的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 但绝非摩擦。不同的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对于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推动作用。而摩擦, 只会给我们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和谐杂音, 形成吞噬我们事业发展的漩涡。

2.理解的包容———核心价值体系的交融期

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 其目的是导向相互理解的包容和相互借鉴的交融。在核心价值体系的交融这个阶段,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对原有身份的淡化, 强调的是一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弘扬;强调的是一种对各自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趋同。

3.创新的传承———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期

如果说我们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传承构建的前两个时期, 正好对应着学校的蓄势待发的发展阶段, 那么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的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随着新校区的区位劣势在福州城区拓展背景之下的逐渐削减, 随着政府主管部门对我校新校区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学校的发展也必将进入其新的历史机遇期。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必然地由蓄势待发转为趁势而上。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 传承构建学校新的核心价值体系, 无疑将为学校的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

传承构建新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我认为:我们学校所要传承并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六大必有之义”。

1.爱校爱生, 充满集体荣誉感

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 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成员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中如果缺失了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 缺失了集体的荣誉感, 那这所学校就是死气沉沉的没有希望的学校。

2.合作协同, 形成集体向心力

凝聚产生力量, 团结诞生希望。在现阶段, 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争创省级文明学校和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这两个目标的实现, 光靠个别人、个别部门的努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我们部门之间, 教师之间都要弘扬一种合作协同的精神, 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向心力, 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我们的学校就会创出品牌, 赢得声誉。

3.创新超越, 追求永不言弃的精神境界

科学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对我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不竭的动力来自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取。学校的发展之路绝非一片坦途。我们可能会遭遇发展的瓶颈, 可能会遭遇观念的迷茫。但这时候, 支持我们走出困境就是一种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

4.共荣共进, 营造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必须坚持学校的发展为了全体师生、学校的发展依靠全体师生、学校的发展成果由全体师生共享,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共荣共进, 和衷共济;必须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体现浓厚人文关怀的氛围,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体教职工的权益, 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专业发展潜能和工作幸福指数, 努力营造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5.重态度、重细节, 锻造迎难而上的意志力

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我们就要调动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我们在学校的各个岗位中, 自我价值的体现, 应该来自一种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一种对工作细节的务实求精的追求。工作中, 我们总会遇到困难。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就要锻造我们的队伍要具备迎难而上的意志力。不推诿、不抱怨, 重态度、重细节, 那么我们的发展之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

6.不自喜、不自傲, 秉持追求卓越的进取心

上一篇:复杂动力学下一篇: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