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价值观

2024-07-19

培养核心价值观(精选12篇)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习总书记的讲话引起了强烈反响, 也为我们做好新疆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新疆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 高校要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 重视宣传思想教育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采用民汉两种语言, 开展“一反两讲”、新疆“三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等面向全体师生的宣讲活动;大力开展民汉教学一体化、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结对共进等各族师生互动交流活动;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 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入党, 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习总书记指出, 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对此, 新疆各高校要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 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底线思维, 让广大学生自觉抵制宗教的影响和渗透。要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 把高校建成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强阵地, 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使高校师生人人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要做好现代文化引领这篇大文章, 把高校打造成传播现代文化的高地, 大力弘扬现代文化观念, 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在广大师生中形成爱国爱疆爱校、团结拼搏奉献、变化变革创新、包容欣赏互助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为此, 新疆各高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决守住思想舆论阵地, 运用新媒体在高校意识形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全面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努力取得实效、培养好人才, 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新贡献。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2

名 :褚霄宇准考证号:

市:河南省鹤壁市字

数:

270109190014

5836

摘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指人民警察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民警察行为的目标和方向。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是人民警察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反映着人民警察的精神旗帜和生命之魂,对人民警察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切实增强培养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紧迫感,准确把握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自觉培养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民警察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警察;核心价值观;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求利性极易诱发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受此影响,公安队伍中不可避免地滋生背离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倾向,出现追求享乐、精神颓废、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玷污了警察形象。在对敌斗争尖锐、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稳定形势复杂的今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要把培养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民警的思想领域,占领精神制高点。本文就“如何培养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做简要解析。

一、提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公安部党委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对其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创造、积累了体现公安机关性质和宗旨的价值观念,并在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凝炼、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对于打牢广大民警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民警永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对广大人民警察的召唤和期盼,是人民警察立身之本,价值追求,是人民警察的光辉所在。构建和培育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机关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的根本属性,反映了新时期公安核心价值的紧迫性、必要性。构建和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提炼出反映新时期公安文化的核心价值符号,即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从公安队伍建设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方式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一)“忠诚”,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警察的忠诚是一种职业信仰,是警察对事业的追求、对职业恪守的行为标准,是一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承担责任的道德品质。这是人民警察的基本政治品质,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所构成。对人民警察来说,判断其是否忠诚,首先要看是否忠诚于党,从根本上看他是否有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品格、是否有执法为民的自觉实践、是否有忠于法律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忠诚的价值指向是“立警为公”,理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政治指向是自觉服从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行动指向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理想信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行动的先导,忠诚意识是确保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核心所在,忠诚可靠更是中国警察所特有的警魂。

(二)“为民”,是人名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民”就是必须正确对待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公安民警时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是人民警察使命和责任的根本归宿,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由正确的民本理念、深厚的爱民情节构成,而人民警察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人民”这个前置词所决定的,更是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旦我们能够明确、掌握并严格按这个核心价值观办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则实现“打牢广大民警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民警永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目标自然也在其中了。因此,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以身作则。

(三)“公正”,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从我国警察制度来讲,不仅要追求警察制度本身的公正,更要追求警察制度在现实过程中的公正。人民警察是一支执法队伍,肩负着依照国家法律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活动,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任。人民警察再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保障国家和人民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的过程中,执法公正显得尤为重要。人民警察的公正观和社会主义公正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公正观念的核心就是维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人民警察树立公正观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客观要求。人民警察树立了公正观念,不仅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合法权益,而且有益于加快发展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人民警察要牢固树立制度需要有人去遵守,也需要有人去执行,警察就是执行法律制度的人员之一,将警察制度的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统一起来的桥梁就是人民警察。公正感是警察从事正义之举的内驱力,也是每个警察对抗邪恶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人民警察的公正,外化为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体现在高尚的职业操守上,就是要秉公执法。秉公执法是公安工作整理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

(四)“廉洁”,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廉洁”就是必须正确对待利益,恪守廉洁从警,要求公安民警时刻注意拒腐防变,在利益面前要防止心态失衡,在家人面前不能因爱生害,在社交上不能滥交朋友,在生活情趣上健康向上,在对待监督上不能忘乎所以。这是从警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由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所构成。廉洁自律,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廉洁自律,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廉洁自律,是使人成为人才的前提,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物共有的精、气、神;廉洁自律,不是束缚封闭,而是修身正心,它使人不断改正缺点和错误,成为完善的操守正直的人;廉洁自律,是为人为官为政的根本,它要求做到慎微、慎欲、慎交、慎独、慎权,靠人格的力量和道德的典范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尊敬,因此廉洁自律也是人民警察的立身之本。作为人民警察,更应秉承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品格,与忠诚意识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

三、如何培养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公安机关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充分体现公安队伍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使命职能等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等基本内涵,切实把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不断促进公安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要切实增强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紧迫感。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总的观点总的看法,它是由世界观人生观所决定的,同时反过来影响世界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对其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公安部提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是推动公安工作及队伍建设长足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对于打牢广大民警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而不断增强大力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紧迫感。

(二)要准确把握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其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一是“忠诚”。是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要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对人民警察来说,判断其是否忠诚,首先要看是否忠诚于党,从根本上看他是否有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品格、是否有执法为民的自觉实践、是否有忠于法律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忠诚可靠是人民警察所特有的警魂。

二是“为民”。是指人民警察要时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基本标准,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三是“公正”。是指人民警察要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执法办事,维护公平正义,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公平执法、公正执法、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廉洁”。是指人民警察时刻注意拒腐防变,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廉洁、清明,坚持“踏踏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为警”,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维护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忠诚”是对人民警察的根本政治要求,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为民”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思想前提,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公正”是人民警察从事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准。“廉洁”是树好警察形象的基本考验,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可以说,“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四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公安机关的政治属性,把握了警察职业的特殊要求,也基本符合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要自觉培养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长期培养实践的结果。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积极培养、贵在自觉实践。要把培养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最高的政治要求,自觉贯穿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努力转化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做起:

第一,坚持真学真信。“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学得越深入,信奉就会越真诚,理解越深透、践行就会越自觉。培育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述,公安部关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表述初步意见说明,以及关于学习进一步培育民警树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不断打牢民警思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努力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坚持点滴养成。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培育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就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不当旁观者,不做局外人,努力做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宣传者、模范实践者和坚定维护者。从现在做起,就是不观望、不等靠、不犹疑,立即行动起来,使正在做的情况符合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等报告内容,真正成为引领我们全面发展、成长进步的时代风尚。

第三,坚持岗位实践。本职岗位是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是广大民警建功立业的主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价值标准已将服务纳入人民警察的职业行为中。人民警察应时刻牢记宗旨、把握根本,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标准。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助群众之所困。总之,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高标准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展现人民警察的精神岁月,诠释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第四,要坚持提高能力。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靠能力素质为支撑。提高能力素质,离不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激励。一方面,要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引导能力素质的提高,努力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积极投身地方工作岗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做到核心价值观需要什么就提高什么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激励能力素质的提高。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汲取政治营养,把培育践行焕发出的巨大热情,转化为强本领、长才干的强大动力,切实在提高能力素质的实践中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努力使培育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成为提高能力素质的过程。

四、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广大民警先进意识和崇高理想的结晶,它来源于民警的工作实践,又指导民警的行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只有为广大民警接受和认同,成为群体意识,才能成为公安事业发展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勤政为民、真抓实干,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警察日常学习的基本内容,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并将之贯彻到工作和生活的具体环节总,贯彻到思想政治建设、战斗精神培育、作风纪律养成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修养和岗位技能,强化民警忠实履行公安机关历史使命,使之真正渗入到每名警察的内心世界,成为警队的“精”、“气”,“神”。

结论

谈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就是落实新课标中强调的“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落实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要更多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不能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教学模式,而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从小重视对学生核心價值观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抓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做人之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教学中,该充分发掘其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价值取向的感染和熏陶。

一、充分利用文本,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象导游一样让学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感情,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小兴安岭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小兴安岭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景色秀丽的家乡,焉支山、马场大草原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我们的祖国不但山河壮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教学《唱脸谱》,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通过讲授《我家住在大海边》、《小山村》、《祖国在我心中》、《插秧》、《多彩的夏天》、《奇妙的海底世界》、《美丽的小兴安岭》、《龙的传人》、《美丽的武夷山》、《中国石拱桥》等描绘祖国如画自然风景、反映历史上杰出人物英雄业绩和重大科学成就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学习信念,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并将爱国热忱转化为爱国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本中更有许多写人写事的文章,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教《珍贵的教科书》,可抓住战士把教科书像生命一样的保护,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下一代甘愿献出生命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通过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精卫填海》、《王冕学画》、《詹天佑》等课文中的历史文物、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语文作为认知汉字和传递、表达、理解汉语、汉文化的一门学科,对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意识,自觉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自己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时刻牢记新课标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通过讲授汉语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指导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了解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了解当下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学习汉语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进而使学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学好母语既传承来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弘扬了中华灿烂文明。对汉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母语教育,本身就关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光大。人文就在语文中,所以不要离开具体的语言文字谈渗透,要在具体的词句品读涵咏中达到浸润的目的。通过学习《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马诗》、《七子之歌》?等诗歌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在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的同时,感受诗人们的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让学生在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把读诗和写诗以及过诗化的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我们今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在知识经济发达的当今社会, 人才已成为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在为国家输出优质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召开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指路明灯。高校作为人培养的基地, 必然承担起培养青年人才认知并认同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实践核心价值观的任务。高校人才的培养, 教师是关键角色, 青年教师年龄、阅历与学生接近, 沟通方便, 对于培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优势。鉴于此, 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

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大多生长改革开放之后, 生活与工作中强调独立、个性、实用的价值观, 对国家与集体的社会价值观态度模糊, 缺乏认知。同时, 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教师资历浅, 社会经验不丰富, 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容易迷失方向。但青年教师本身可塑性强, 处在接受培养、不断提高的关键时期。因此, 通过正确的途径培养青年教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也利于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 促使青年教师由认知走向认同。

要使青年教师最终在生活与工作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使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心理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基于青年教师内心的自愿与需求。马克思从现实人的本性出发, 肯定了“人的现实需要对人而言具有本质地位,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只有尊重人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使其从根本上认同某种价值”[1]。因此, 只有促使青年教师首先了解核心价值观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 才能进一步使其对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走向认同。

宣传和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核心价值观是这一过程的基础。但许多高校所采用的宣传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多采用直接播放宣传片、学习相关文件的方式促使青年教师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方式虽有助于青年教师全面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但不利于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宣传片等学习方式沿用了老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并未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与生活相互结合, 这种说教式的灌输“把人抽象化、实体化, 导致对受教育者真实需求的忽略和教育内容方式的呆板滞后”, [2]因此, 青年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只“知”不“认”的局面, 使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学习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 高校在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应“从青年教师现实需要的实际出发”[3], 才能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育人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职责与任务,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中, 提高业务能力的需要是其各种需要中的重要部分。青年教师只有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提高业务能力的进取心理, 最终实现职业成长。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时, 应将价值观与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有机结合, 使青年教师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能够促进自我需要的实现。因此, 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 应将核心价值观彻底融入校园文化, 融入教师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合到青年教师的业务工作当中, 如展开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比赛, 培养青年教师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同时, 也可采用知识竞赛、网络公众平台等与时俱进的宣传渠道进行宣传, 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为转化为亲民、有效的认知方式;或组织相关的活动, 如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 开展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内容的实践, 使青年教师从中深刻感知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进而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真正认同。

二.创新青年教师的培育机制, 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核心价值观。

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后, 会逐渐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自我生活与工作, 逐步展开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这一过程需要青年教师自我意识的支撑, 更需要高校创新青年教师的培育机制。

对青年教师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 制度保障是关键。制度“能够强制地保障组织或团体的成员执行既定政策, 确保目标的实现”[4]。可见, 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时更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结合青年教师本身的个性特点, 创新对青年教师的管理机制, 建立与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 创新青年教师工作的监督考评制度与奖惩制度, 使核心价值观彻底融入到青年教师的管理方案中, 才能使得青年教师服从管理, 接纳管理, 更好地实践核心价值观。

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管理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教师的基本行为规范, 要求青年教师以此约束自我行为;建立考评与奖惩机制, 对青年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同时, 采取文化影响机制将核心价值观深入青年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以软约束的方式规范青年教师的行为。《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中指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可见, 优秀的社会文化能够引导人们丰富精神世界, 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使其自觉摒弃错误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核心价值观是在精炼了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而提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青年教师接受并实践, 必须使核心价值观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实现内化。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中, 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 高校要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必须使核心价值观深入校园文化, 以校园文化深入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 实现高校对青年教师管理的软约束。因此, 高校党委应首先成为建立文化机制的领导者, 努力营造结合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同时, 高校主要领导部门以及分管部门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展示、绘画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在此氛围的影响下, 核心价值观可在青年教师内心中得到进一步内化, 在深度内化后也可引导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综上, 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 认同是基础, 创新培养和管理机制是关键。只有首先实现了青年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再加以培养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才能切实保证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顺利进行, 从而使青年教师进一步在生活、工作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3][4]李庆华、谭蕾, 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10)

[2]王代月, 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以现实的个人”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消极因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9)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5

新战友们,大家好!

来到军营的这段日子里,你们一定会被这样一种浓郁的政治文化氛围深深感染:在醒目的标牌上,在明亮的灯箱里,在激昂的歌曲中,处处都闪烁和跃动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二十个字。这就是胡主席号召全军官兵学习践行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那么,为什么要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又有哪些深刻内涵?我们新战友应该如何来学习和践行呢?今天,我就这个话题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充分认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翻开人类历史的长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一支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离不开崇高的价值追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导着革命军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是引领官兵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南。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强化官兵精神支柱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军心士气的战略举措。古今中外,凡安民固邦、治军带兵,都要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意志和力量。比如,我国古代军队倡导的忠、勇、仁、智、信、严等传统武德,实质上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像法军的“自由、平等、顽强、坚韧”,德军的“忠诚、服从、勇敢、奋发”等,都是对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1962年在西点军校接受“森林神”奖章时发表演讲,提出“责任、荣誉、国家”,这六个字至今被西点军校奉为校训。对军人来说,核心价值观好比思想的指南、道德的罗盘,缺少了它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伊拉克战争中,面对大举压进的美军,萨达姆的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曾放言,要把巴格达变成“第二个斯大林格勒”,让美军有来无回。但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在长驱直入的美军面前,共和国卫队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反而奇迹般地“蒸发”了。正当人们对这场战争迷局困惑不解时,一些被俘的伊拉克士兵道破了天机:我们有的军官被美军用金钱收买了,有的贪生怕死当了逃兵,有的对当局不满临阵倒戈……我们实际上是被自己打败的。可见,一支丧失了共同价值理念的军队,就毫无凝聚力战斗力可言。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都闪耀着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光芒。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我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传承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培育这种核心价值观,就能够用我们党的意志、主张和奋斗目标来引领官兵价值追求,真正把军心凝聚在党旗下;就能够用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教育引导官兵,增强对人民军队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就能够帮助我们认清“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

其次,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军人履行使命,往往要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重大考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就难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履行好肩负的使命。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赋予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履行这一使命,我军担负的任务更加多样,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只有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官兵认清担负使命的正义性和崇高性,锻铸履行使命必备的意志品格,为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再次,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官兵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2009年6月3日,全军18位英模代表汇聚北京,畅谈学习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让人们再次领略到他们的精彩人生。从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为“门巴将军”的李素芝,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从“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到“三栖尖兵”何祥美……品读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先进思想,体会他们的从容淡泊和高远情怀,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人生“支点”,那就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他们先进事迹的核心本质,他们崇高思想的源头活水,他们激情人生的内在支撑,就是立足本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战友们都渴望在军营有所作为、有所发展,但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总是晴朗的天空,有时也会有阴云和迷雾。尤其是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这些都会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影响和冲击。战友们,一条大河由多条小溪汇成,但必须有主流才能流得远;一棵大树有多条根系支撑,但必须有主干才能长得高。我们青年官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当成人生指南和崇高追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分清是非、辨别良莠,拥有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的“主心骨”;才能始终保持奋勇拼搏、锐意进取的高昂斗志,拥有提高素质、建功立业的“助推器”,更好地在军营锻炼成长、发展进步。

二、准确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胡主席提出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悉心领会、准确把握。

1.忠诚于党。胡主席明确指出:“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近段时间,有一批热播的电视剧像《潜伏》、《暗算》、《地下地上》等,都表现了早年战斗在敌人心脏中的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他们无论身处多么残酷的斗争环境、担负多么艰巨的革命任务,都始终保持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正像《潜伏》主题歌中唱的那样:“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忠诚于党,是革命军人最重要的政治品格,是我军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八一军旗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不褪色,始终熠熠生辉;人民军队之所以一路披荆斩棘,始终阔步向前,就是因为我军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当代革命军人要做到忠诚于党,就必须恪守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让军魂永驻心间;就必须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真正把它作为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就必须始终做到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革命军人心向党、党叫干啥就干啥。

2.热爱人民。胡主席明确指出:“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我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队要发展、根基在人民”,这些话语虽然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是天,人民是地,热爱人民天经地义。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2007年11月30日,年仅28岁的年轻军官孟祥斌,为抢救落水女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1000多名金华市民来到孟祥斌牺牲的地方,为他“烛光守夜”;3万多名群众手拿黄色菊花,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送别心目中的英雄。另一个是,汶川抗震救灾中,为第一时间摸清灾情、给救援行动提供依据,15名空降兵从5000米高空纵身跳下,外国媒体评价“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生命冒险”,而勇士们却在遗书中写道“我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战友们,英雄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价值追求,充分印证了热爱人民是我军一切奋斗发展的价值归宿和动力源泉。当代革命军人热爱人民,就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牢牢站稳为人民服务的立场,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特别是在困难面前和危急时刻,要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到为人民不计个人得失,把一切献给人民。

3.报效国家。胡主席明确指出:“报效国家,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前段时间,有一部名叫《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的话剧,反映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当年回国的情况。钱老36岁就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拥有世界级威望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次长的金波尔认为,“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并扬言“宁可枪毙他,也不要放他回国。”美国司法部逮捕了钱学森,企图动摇他回国的决心,但钱老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始终没有改变。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照下,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钱老这种爱国报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举,体现了同祖国荣辱与共的高尚情怀,折射出为国效命无怨无悔的价值追求。报效国家,是我军职能所系、军人职责所在,它凝聚着我们对祖**亲的真挚热爱,体现着我们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觉。当代革命军人报效国家,就要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个人选择与祖国需要、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国家领土、主权和安全遭到侵犯时,我们要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头可断,血可流,祖国寸土不能丢”;一旦国家建设发展需要时,我们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各项工作中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立新功。

4.献身使命。胡主席明确指出:“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走进每个连队俱乐部,大家都能看到八位英模的画像: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生命重于泰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用血肉之躯铺就胜利通道;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英雄气概贯长虹;邱少云烈火中纹丝不动,宁可牺牲也不暴露目标;雷锋甘做革命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伟大;苏宁紧盯世界军事变革风云,矢志献身国防现代化;李向群用忠诚和坚韧构筑拦洪堤坝,在惊涛骇浪中得到永生;杨业功视使命重于生命,只为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聆听英模的铿锵足音,探寻英模的闪光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名字都与使命、责任、奉献紧密相连,他们都在献身使命中彰显了人生价值。战友们,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历史使命,当代革命军人献身使命,就要自觉把全部智慧和力量投入到履职尽责的工作实践,一心一意谋打赢、聚精会神练精兵;就要以如火的激情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用青春、热血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5.崇尚荣誉。胡主席明确指出:“崇尚荣誉,就是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贞守革命气节,严守军队纪律。”不少战友都参观过秦兵马俑,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些将军俑胸前有蝴蝶结状的饰物,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它就是古代的军功章,是打胜仗的标志。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秦军将士在荣誉激励下驰骋疆场的英姿。西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过:“在一切高尚的情感中,荣誉心是人类最高尚的感情之一,是战争中使军队获得灵魂的生命力。”可见,军人珍视荣誉、追求荣誉,自古有之、中外皆然。我军是一支具有强烈荣誉感的军队,崇尚荣誉贯穿人民军队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枚枚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勋章、奖章,从红军时期用炮弹皮做的红星奖章,到各抗日根据地授予的抗战纪念章,再到建国后的“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都记录了人民军队一段光辉历史,展现了我军官兵一份光荣和奉献。对革命军人来说,融入集体的荣誉更有价值,人民给予的荣誉更加珍贵,精神褒奖的荣誉更为恒久。当代革命军人崇尚荣誉,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誉观,自觉把追求个人荣誉与维护国家、军队和集体的荣誉统一起来,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遵守军人道德规范统一起来。战友们,争取荣誉,要靠过硬的素质本领,要靠不懈的艰苦奋斗,要靠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完成任务中去创造,在经受考验中去升华。只要我们拼搏进取、争先创优,苦练本领、严格要求,就一定能够让荣誉之光照亮军旅之路。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字字千钧、句句警策,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它表明了党、人民、国家、使命、荣誉在军人价值天平上分量是最重的,它浓缩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时代精神,它反映了广大官兵全面发展的呼声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怎样自觉培养践行呢?

三、真诚信奉、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长期培养实践的结果。学习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在真诚、贵在自觉。我们每名新战友都要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贯穿落实到工作学习生活之中,真正让它成为坚定的信仰、自觉的行动。

一是真学真信。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政治理论课教员经常对我们说: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学”和“信”两个字,学而不信非为真学,信而不学信必不坚。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更是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早在延安时期他就说过:“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翻阅过多次。”伟人治国安邦需要有这种对真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我们普通战士对科学理论也要有一种真信真学的执着。某部士官杨再礼,当年带着当文艺兵的梦想走进了军营。部队开展的一场“我与党的创新理论”演讲比赛,使他对人生价值和追求有了新的感悟,坚定了“小兵也要学习大理论、大理论对小兵很管用”的信念。在科学发展观的哺育下,他从追求个人梦想到立志建功军营,从专注“五线谱”到主动钻研理论,从学习理论知识到用于组训带兵,一步步成长为“全军学习成才标兵”。战友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政治要求,我们要带着信念学,切实从永葆我军政治本色的高度增强学习的坚定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凝聚着胡主席对广大官兵的深切关怀和真情厚爱,我们要带着感情学,切实站在实现全面发展的高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履职尽责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我们要带着责任学,切实站在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高度增强学习的紧迫性。

二是点滴养成。大家都听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有一个自命不凡的少年叫陈蕃,一心想干大事业。一天父亲的好友来访,看到他住的地方脏乱不堪,便问他,客人来了,你为什么连院子都不打扫一下?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客人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拒绝小事难成大事,成大事者需从小事做起。我们部队五级士官韩洪革,1990年入伍后,在“五月树发芽、九月飘雪花”的高寒山区守护着部队用电的“生命线”。一间电房、一个人,一台机器、一条路,一干就是20个年头。他用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出了质朴而生动的诠释。他像默默无闻的骆驼刺,把一片忠诚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像凌霜傲雪的干枝梅,独自绽放人生的美丽。战友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培养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就是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不当旁观者,不做局外人,努力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实践者;从小事做起,就是要从点滴之处着手用力,时时事事处处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坚持以它为灯照亮前行道路,以它为镜规范日常言行,以它为尺辨别是非曲直,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培养践行;从现在做起,就是不犹疑,不等靠,立即行动起来,在学习培育活动中提升思想境界、纯洁净化灵魂、匡正人生追求。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6

一、前提:充分认识优势与意义

1. 帮助树立观念意识。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是通过声音的艺术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中小学生通过欣赏、表现和创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音乐,以体验的方式理解音乐所传达出的内容和思想,从而能够树立起相应的观念意识。另一方面,用黑格尔的著名美学观“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是集“美”于一身的理念,譬如爱国之美、敬业之美、诚信之美及友善之美、自由之美、平等之美、公正之美、法治之美等等,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审美可以挖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音乐作品中的理念之美。

2. 激发认同情感。爱国中的“爱”、敬业中的“敬”、诚信中的“诚”以及友善中的“善”传达出的都是人们的美好情感。中小学生在音乐强烈的情感共鸣之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会通过音乐这一媒介,用“动之以情”的方式激发出来,正所谓“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

3. 培养行为习惯。例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呈现的是群体性特征,合唱、齐唱、合奏等各种音乐形式的活动在学生彼此的合作中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而师生与生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合作,培养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体化的行为习惯。

二、关键:努力探索有效教育载体

1. 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

音乐教师应教学的需要,会对学生讲述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指挥家的故事。对于音乐家们的伟大事迹或者优秀品质的介绍,无形中塑造了榜样的作用,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当代音乐家们在创作时,要将价值观融入作品中,创作出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并适合学生学习和感受的作品。比如在歌曲《爱我中华》《我的中国心》《我和我的祖国》《七子之歌》等的演唱中,以及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祖国颂》《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中,通过音乐情绪的感染力、鲜明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欢乐颂》《手拉手》等音乐作品中,感受音乐所颂扬的友爱、平等、自由等崇高的思想。可以说,在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中小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

2. 音乐课堂教学

中小学音乐课堂不能只是传播音乐知识的课堂,也应是体验音乐的美的课堂,是能从音乐中实现学生成长的课堂,更应该是传授美德的课堂。音乐课堂中的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健康身心,要让学生有美好的体验和感受,更要陶冶学生的性情。歌唱、演奏、舞蹈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对学生倾心的关爱,需要同学与同学之间友善真诚的帮助和合作。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不仅仅意味着教音乐、学音乐,更是从音乐教学中教会如何学做人,以美育人。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出能够让中小学生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为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提供土壤。

3. 课外音乐活动及校园艺术环境

组织学生音乐社团和文艺汇演,举行音乐讲座和比赛,建立学校音乐广播站等,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为活跃校园艺术文化、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增强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创造了条件。校园艺术环境的好坏不仅关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更关乎学生的长远发展。校园艺术环境如果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会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品格的熏陶起到莫大的帮助。

4. 音乐教师

音乐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一名音乐教师不敬业,没有责任心和爱心,那么学生自然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如果一名音乐教师没有平等地对待学生,甚至做出与职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也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当然,当一名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规范和信仰追求不断要求自己,那么学生不仅能够从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精神力量,更能以老师作为榜样。

三、目标:“入脑入心入行”

1.“入脑”意味着通过音乐教育,中小学生能牢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目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曲《世纪的约定》已进入中小学生音乐教材,为音乐教学所用,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也围绕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展开,这不仅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素材,也使得中小学生能够更生动深刻地记忆,达成核心价值观“入脑”的目标。

2.“入心”表示被中小学生理解、接受并认同,以之为信仰和追求。音乐教学中以“感化”学生的心灵为“入心”的第一要义,不仅包括听觉感、视觉感、肢体感等感官层面的作用,也是情感、美感、愉悦感等情感层面的感召。“感化”能否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能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否将落小、落细、落实做到位,是能否从“感化”到逐渐理解、接受和认同的核心所在。

3.“入行”即学生能在具体的言行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音乐教育让中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认同,形成信仰追求虽然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让核心价值观“入行”,能将熟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见行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篇7

简单地说, 核心价值观就是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的问题。就我国而言, 社会本位或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传统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利益, 竞争, 时间, 效益, 创新, 平等, 只有, 公平, 权利和义务等观念越来越被广大大学生说接受, 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 同时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负面形象也暴露无遗:个人主义至上, 功利主义为先, 拜金主义泛滥等等。作为将来要承担建设祖国大任的当代大学生, 如何才能对他们在经济高速发展, 各种文化冲击的今天, 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迷失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 拥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呢?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来共同努力。

一、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1、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

在高校中对学生的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学教师, 他们是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产生良好教育效果和实施价值转化的重要条件。然而, 面对价值观复杂多变, 并不断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冲击的现实, 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迷茫:是固守传统, 还是随波逐流, 前者学生认为你脱离实际, 无法沟通, 后者似乎又偏离了教育工作者该起到的正确导向作用。这些困惑, 势必弱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导致各种片面的、错误的观念乘虚而入。

所以, 作为高校教师, 首先在业务上要有较宽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一方面, 世界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 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于是, 要求教师在尊重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价值观教育经验。同时, 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阵地,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 使教师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过程中真正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2、立足传统文化, 加强理论教育, 创新教育方法

理论教育普遍以灌输为主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认为, 作为人类先进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是不能自发产生的, 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把握。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对培养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两课”的教育, 帮助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生哲理, 法律基础知识, 职业道德及形式政策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 能正确理解无产阶级正当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

但实践证明, “两课”教学在高校中被大学生普遍认为是一些形式上的说教, 那么如何创性教学方法便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正处在转型期, 当代大学生被各种思潮所覆盖, 对于多元文化我们老师首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 敢于介绍西方的价值观, 积极引导学生去比较和鉴别, 而不是一味逃避。老师在教授有关马克思的理论时, 是否可以从学生容易接受的故事型教学出发, 从马克思的生平介绍, 家庭北京等入手来讲解抽象的理论, 以达到能吸引学生足够的注意力的目的;讲解邓小平理论时, 是否可以结合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 如从目前的个税改革出发, 让学生讨论这一改革带来的影响, 将学生引导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所做的各种措施, 最终将学生带至“共同富裕”上来, 以达到理论的高度……这样, 不至于让学生觉得老师一直在“炒冷饭”, 讲来讲去就是“四项基本原则”, “共同富裕”之类的, 以此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当然在讲课时, 老师要特别主义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现在, “于丹热”“易中天热”“全球祭孔”“孔子学校”等等现象都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至当代大学生中, 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3、加强典型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然离不开优秀分子的示范作用。如今, 等权意识强化了大学生的平等观念, 这容易使大学生失落奉献精神, 讲实际, 讲利益。对部分学生来说, 雷锋、赖宁早已经过时, 现如今哪里还存在这么“愚蠢”的人呢, 他们崇拜的对象被有钱、有权、有势的“大人物”所取代。而事实上, 学生们为什么觉得当今不可能有像雷锋那样无私的人存在, 是因为他们被各种自私自利所蒙蔽了。近几年, 从上到下, 从全国性到地方性的“感动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中, 我们明显感觉到, 学生为感动人物的相关事迹所感动, 这些典型人物的出现无疑让那些“雷锋已经不存在”“舍己为人已是过去式”等观念不攻自破, 让学生们突然拨开了世俗的云雾。

作为学校要加强校内优秀学生的宣传, 因为往往学生的同学、学长、校友的优秀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在营造教学区文化氛围时, 除了悬挂名人名言外, 悬挂些优秀学生的事迹, 以让学生们逐渐形成要向他们看齐的观念。

4、加强社会实践

“教育是一种导向, 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就是导向。”[2]大学生普遍涉世不深, 在学校中大部分学习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纸上谈兵暂可,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未必见成效了, 所以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加强学生锻炼的机会。

首先在校内, 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社团活动, 勤工助学活动等等, 但现在由于学生思想上实用性、功利性观念的影响, 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 拉赞助、寻找投资已经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 对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 特别是社团的负责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同时, 在校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假期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针对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 应付了事的心态, 学校还需要做好指导工作, 以达到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 磨练意志,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

二、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1、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能否优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应向下, 向世俗低头, 随波逐流, 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又不能避免的局面。

例如, 据调查发现, 自国家改革开放以后, 腐败问题一直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 以权谋私, 挥霍国家财产, 腐化堕落, 违法乱纪, 这些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 给国家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 也对大学生树立政治价值观带来种种干扰, 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 甚至有的厌恶政治, 玩世不恭。[3]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优化社会环境。

2、注重大众传媒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传媒业的经营特征逐渐趋于盈利化, 电影、电视为追求收视率, 期刊杂志为追求发行量, 日趋向娱乐性、消遣性而忽视科学性和教育性;娱乐明星、经济大腕成为传媒的焦点, 对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其他默默无闻的英雄模范人物宣传报道不多, 而蔓延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一种无知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针对这种不良现象, 相关的国家部门应该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 使传媒业健康发展。

三、注重家庭教育, 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从影响形成来看, 是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互相协调、共同塑造的过程, 其中家庭的影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 学生家庭的价值观教育与许小要求的价值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偏差。学校倡导追求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 一些家长却在有意识无意识地进行能挣会花、享乐至上的教育;学校鼓励廉洁奉公的行为, 而有些家长却在明里暗里利用手中的权利或各种关系为谋取私利而进行着不光彩的交易。家庭教育的偏差与错误, 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效力, 而且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可, 并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困惑。[4]

如何弥补家庭教育中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呢?首先要提升家长自身的素质, 为达到这一目的, 学校、社会可以共同努力, 例如通过大学校园中的家长会, 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或组织讲学生目前遇到的问题加以比较分析告之家长;通过社区宣传等手段时刻提醒家长注意, 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其次就是要完善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 促使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杨雄:《面对“第五代人”:新的教育与引导》, 《中国青年研究》, 2002, (3) 。

[3]佟英杰、陈卿:《大学生价值观状态与教育对策》, 《广西青年广布学院学报》, 2003, (4)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一代 篇8

首先, 要从党和国家发展新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布局的角度认识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要求来看, 还是从解决现实中国社会的众多问题来看, 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社会持续发展, 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也是凝聚社会民众力量, 攻坚克难, 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关键。从国家发展和党的战略部署视角, 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其次, 要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现一代人健康发展的角度理解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诠释, 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观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观。这不仅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目标, 而且是人的自身发展, 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准则。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中, 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提出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三个重要方面。并根据目前教育实际, 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在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和践行的具体内容要求, 也是我们落实教育部文件必须牢牢把握的环节。

再其次, 要从目前中小学德育的实际现状的角度, 不断思考、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在落实。长期以来, 中小学德育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 也存在很多弊病, 如目标高深、抽象, 脱离社会和孩子的现实生活;习惯于传递、灌输, 脱离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标准单一、生硬, 脱离现代社会个体的多元化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德育的喜爱和接受程度, 而且造成了“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德育怪圈, 为本是倡导社会正能量的德育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形象。文件从课程、实践、文化、管理四方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中小学指明了思路。对此, 我们应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以更广博的视野去谋划、去创造。例如, 发挥课堂的德育功能, 决不能把所有的课程都变成德育课, 而是要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重视各学科特有价值的自然传播, 真正让德育走进知识, 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再如拓展视野, 我们就会发现, 孩子们身边, 处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好载体;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处处是教育的好渠道。乡土文化、特色文化、非遗项目、工农阵地、特别人物等, 都是可以长期使用的教育载体;而小社团、小考察、社会服务、社会观察参与、社会事件解读、新媒体运用, 等等, 都是将孩子与形式生活、与社会正能量连接起来的好形式。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9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

石海兵在《青年价值观研究》中给予了价值观最充分的诠释:“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 其中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 深层结构表现为一定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 表层结构比较灵活, 可以通过增减和变动一些规范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 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 只有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革命, 才能造成深层结构的响应产变。”核心价值观源于价值观, 是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为表层价值观的确立提供方向和依据。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在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产生形成的, 其相对于普通人群在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中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不同社会群体的接受,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和规范的引领和感召, 才能避免当前国内外多元化和错误思潮的侵袭, 帮助当代大学生健康稳定成长。

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内容

1.1 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核心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大学生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并直接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个人奋斗、职业选择、生活幸福的追求,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灵魂。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更关注大学生的社会理想而忽略了其个体理想的树立;另一方面,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又更多关注自身理想的实现而淡化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当代大学生的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社会抱负和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注重学生生自我理想的实现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其社会理想。

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根本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离不开两个根本内容:即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与文化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曾谈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甚至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 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会超过科学文化素质。”

大学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中心,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直接关系到自身未来的职业成长和奉献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 更加表现在创新创业能力上。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3 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根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讲话中指出, 高等教育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 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作21世纪的青年, 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之中, 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已成为适应社会的一种必然性要求,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亟待改革的方面。

1.4 对社会、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基础

古人讲“修身治国平天下”, “家”和“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观即个体对家庭所持的观点、态度和信念, 体现了个体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国家观是当代青年成长自己奉献社会的基本观念。只注重“小家”温饱, 不注重“大国”安危的年轻人是不可能实现“平天下”的报负的。

2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基本原则

2.1 培养过程中注重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注重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与彰显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和现实需求的统一。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进行培养, 要反映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期待要求。同时, 兼顾学生的主体客观实际与觉悟水平, 彰显大学生的文化特质和责任使命。

2.2 培养过程中注重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现实性”是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状况,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现实目标和价值追求。它包括了学生对现实学习生活的利益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困惑;“理想性”是学生对自己理想社会的价值取向, 是对未来社会理想完美的追求, 既有对现实的反应, 又有对现实的超越。“理想性”不用回避现实问题, 而应该面对和正确导向。

2.3 培养过程中注重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学校教育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方式。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既尊重广大学生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需求, 又不过分依赖学生自身的价值整合力量, 使学生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反复磨合、凝练、沉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样形成的价值观既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又符合学生的利益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18.

[2]王云坤.以创新精神迎接新世纪[N].人民日报, 2000-12-12.

[3]韩丽影, 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1.

[4]李升泉.强化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7) .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10

1.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迅速在全球蔓延,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广泛传播, 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乘虚而入, 对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 并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给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斗争, 如何在面对内外部意识形态领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自觉提升高职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导向作用, 显得十分迫切。

2.社会转型期对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转型期是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 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 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转变, 一方面表现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面临着文化认同和价值冲突等新的问题。对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高职学生出现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等问题。所以, 我们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 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3.引导高职学生走出自身价值困境的现实需要

进入高职院校,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 加之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不少学生的价值判断呈现出盲目跟风、迷茫的状态。一方面,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 只想得到、不愿付出, 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爱慕虚荣, 不切实际地向往权贵、奢侈生活, 对社会现实怀有逆反心理, 对负面报道听之信之, 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 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的高职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采取排斥、冷漠的态度。这些都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1.树立多渠道、全方位育人理念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全院、全员的多方参与, 应在所有部门、所有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领导小组, 下设在学生处, 由党委书记亲自主抓, 各二级学院、部门负责人积极配合, 权责明确, 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实时跟踪督导。思政课部思政专业教师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一进课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研讨活动, 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二进科研。学院每年投入足额经费, 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三进师生头脑。定期组织全院性的教学观摩课、名师讲堂等活动, 及时总结、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经验, 把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入脑、入心。

2.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独特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独特阵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轻松, 课余时间充裕, 社团各种活动为广大学生锻炼技能、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 要比对他们进行灌输式说教效果好得多。我们结合学院实际, 对全院28个社团重新规范了社团管理制度, 明确了社团的宗旨和章程, 指导社团成员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写进社团宗旨、章程之中, 使学生社团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强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 注重社会参与。针对学院特点, 我们在抓好学生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职学生在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每年组织师生参观习仲勋陵园、渭华起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使学生树立服务理念, 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总之,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在实践中去感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其成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课题, 也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拟从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势、培养的途径等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参考文献

[1]田永静, 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5) .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语文教育的内在联系

简单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属性、构成、评判标准所持的个人观点与基本态度。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般而言,语文教育中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而学生相对于语文教育中文本的反应又不是单一的,往往具有多层性。语文教育有着很强的感染性和引导性,即引导与感染学生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在教學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材中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课程改革后,以往的那种进行往复循环的教学方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领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从小开始。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融入小学语文课本中,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其中它的首要层面即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公民层面,这一层面同语文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应当深入挖掘教育要素,一方面为养成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而努力,另一方面为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情感价值取向而奋斗。

二、语文教育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法

(一)善于利用语文文本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教学的文本材料中不乏一些以描写祖国秀美、壮丽山河的文章,在这种体裁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精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领略祖国的美丽与波澜壮阔,进而净化学生的内心情感,启迪他们去赞扬和歌颂美丽的祖国,培养他们对祖国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例如讲授诗词文本《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以诗中“橘子洲头,湘江北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阔画面为背景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个简要的了解,与此同时得到心灵上的震撼,接着引导学生学着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同时播放与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起伏得到释放,使其在陶醉祖国河山的秀美、感叹祖国英雄人物的伟大的同时领略祖国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而产生对祖国由衷的热爱之情。再例如,进行《唱脸谱》教学时,教师要先带着学生去了解京剧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的内涵,进而通过展示一组组脸谱,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文本无处不在,例如《祖国在我心中》《奇妙的海底世界》《趵突泉》《黄山日出》《插秧》《都江堰》《中国石拱桥》《张衡传》《苏武牧羊》等展现祖国波澜壮丽的自然画卷与千百年农耕文明的精神面貌、彰显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伟大进步与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科学技术、民族统一有着杰出贡献的历史人才的文章,都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与了解我国历史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学习的伟大理想与信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使命感,有利于将其满腔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剖析语文教材内涵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人、叙事的篇章。教师在进行这种文章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基本情感有个基本的掌握,紧接向学生展示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进行《张衡传》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詹天佑所处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在我国力每况愈下、饱受外敌侵略的时局下,詹天佑作为我国首批留学生,学成之后毅然拒绝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诱惑、冒着生命危险回国,为国家建设和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现象中感受詹天佑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情怀。此类课文还有《童第周》《邓稼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在进行这些文本的讲授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核心部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学习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战士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他们对书本的热爱如同对生命的热爱一样,为了祖国的革命,他们甘愿牺牲自己,教师要善于在这方面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与学生自身进行对比进而引导学生只自觉地向这些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们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不断探索与发现中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想要让爱国这个词语在第一时间内泛起孩子们内心最直接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激动无比,就务必以形象直白的讲解、精心地去耕耘孩子们意识的土壤,播撒美丽的种子。然而,把握好语文教学课堂是在学生心间播撒美丽的种子的前提。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本无论从文学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是无可挑剔的,这些看似简短易懂的文章,在字里行间流露着的往往是作者内心深处最为质朴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向学生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更好地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作者的人生轨迹中。培养学生人文主义情怀的同时增进其民族情感、培养其民族精神。

语文教育是学生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进行一切教育的启蒙的出发点,是一个从认识汉字开始到理解汉语语言文化的精髓,会熟练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足以占据一个人生命的三分之一历程,所谓学到老活到老,语言文学的教育与学习亦是如此。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历史文化,进而激发学生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使命感。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意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而奋斗。对此,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先进意识,积极主动地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纳入自己的教学情感目标之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依照教学大纲的规划,仅仅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善于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组织全方位、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语言知识讲解时,就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汉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进而对学生进行规范的汉字认读引导及拼写教学,在此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汉字在我国各民族交流交往之间以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该国家统一与独立自主的重要标志,而汉字则是中化民族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如今汉字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进步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语言文化学习的优越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母语是多么的优秀与伟大,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化既是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自身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的体现,关乎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使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热爱语言文化学习,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我国語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弘扬。所谓的人文主义情怀、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蕴含在语文教育之中,教师在进行语文诗词的品读时,要在具体的诗文词句赏析中体昧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鸟鸣涧》《马嵬时》《江畔独步寻花》等文本时,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带着感情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品读诗文的意境,试着去思考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情感,与此同时向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致敬。在课堂讲解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情感的升华,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自我。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态度,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充分将所学到的优秀诗文与自己的语言文化写作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以语文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祖国语言,不断地积累自身的语言进而培养身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模式,使学生具备最基础的语言技能,如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文字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进行自我表达的写作与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等。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与审美情趣的提升也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重点。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审美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品味,促进学生自我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已经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主义精神品质、懂是非、明善恶的基本道德观;学生要在不断地学习中进行自我反思努力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有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对祖国建设有益的人,是自身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得到不断提升,逐步养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菊梅.浅谈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270.

[2]许学华.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课堂教法实践,2015(01):107.

[3]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02):34.

(收稿日期:2015-12-22)

培养核心价值观 篇12

一、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 一元化与多元化价值取向之间矛盾

经济全球化日渐发展促使世界范围政治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逐步融合,传统价值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开发性价值观念促使影响逐渐加深,这就使得多种意识形态以及多种价值取向相互融合,影响力逐渐提高。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经济飞速发展促使市场发展呈现出开放性发展趋势,在经济形势不断转变过程中,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传统单一性的发展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就使得传统一元化价值与多元化之间存在巨大冲突,直接的影响高职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道德培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不平衡性

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特殊性,更加注重培养符合社会生产需求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不仅需要重视在校课程学习,还需要重视实训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影响,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诚信品质以及价值道德培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二、培养高职学生诚信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分析

1. 有效贯彻落实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诚信教育,将其有效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高职学生刚刚入学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诚信相关专题性讲座,为学生解答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贷款等方面的问题,在学生就读期间还需要开展多样性诚信教育活动,诸如,诚信教育周、诚信讲座、诚信讲坛等等,利用多样化诚信道德活动来提升诚信道德教育有效性。到了高职院校学生期末考试期间,需要重视考风考纪教育,培养学生诚信考试意识,为学生构建诚信档案,利用主题性报告来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素质,促使高职学生诚信择业和就业。

2. 为高职学生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积极组织各项主体活动,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来开展特色教育,诸如,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活动以及学习活动中来,利用诚信道德讲堂来要求诚信道德模范进行主题宣讲,深化高职学生诚信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诸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多样性,营造诚信校园氛围,在日常行为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诚信制度建设工作,将诚信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诚信意识对高职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注重诚信教育拓展

高职院校可以以学院、年级或者是班级为单位开展诚信教育,除了主题教育,高职院校还需要从外出活动、宿舍以及食堂等场地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培养高职学生诚信品质。将诚信教育、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宿舍过程中,有利于营造优质宿舍文化,树立宿舍文明的诚信公约,进而有效开展星级宿舍的评比活动,通过多样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诚信道德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三、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品质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道德对我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实际的弘扬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沉淀的过程。如果将诚信道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逐渐抽离出来,那么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能够更好培养高职学生诚信品质,就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是公民立身之本,在高校思政教育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提升学生诚信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本文对高职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高职学生诚信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诚信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勇.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5-36.

上一篇: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下一篇:文字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