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精选9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1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要求也很高,作为学校层面,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现,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2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 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 培养公民责任感, 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 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 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 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 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 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 (初中阶段) 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提取相关信息, 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 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 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 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 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 注重引领课堂, 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 “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 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 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 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 设置有效作业, 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 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 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 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 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 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 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 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 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 发表看法。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 也是增长知识, 训练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表达交流、与人合作等能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作业, 学生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树立了积极遵守秩序、遵守公德、遵守法律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
利用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3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未来教育工作的“关键”点。而项目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得到充分发展”的理
念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一、项目学习理论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阐释
项目学习涵盖了信息获取和与人沟通的技能、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自我指导的技能等,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项目学习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科交叉,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的,所以更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精神品格。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项目学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在“做中学”的学习模式一方面更加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能力提升”。
二、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
项目学习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在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型发展的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众多
优势。
1.有利于推动学科三维目标的
实现。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过去的单一性课程目标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项目学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非常灵活地把三维目标贯通于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项目学习本身的情境式实践过程就是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取得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经验,同时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进经验,学生的21世纪技能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并在不断的交流协作中受他人的影响并影响其他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及价值观。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个性发展也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良好个性的养成是学生最终成人成才的重要指标,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学生的个性养成也是未来学生的核心素养
之一。
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真实情境的模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社会角色的思考中去,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这种个性的发挥还可以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指导,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
3.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交流沟通
能力和协作能力。
人类作为社会人而存在,交流与沟通将是未来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严格来讲是有人格缺陷的表现。通过项目学习的过程化操作,学生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交流与沟通的范围及渠道,巩固自己的交流和沟通技巧。项目学习的小组协作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教育不可推脱的责任。项目学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对当前的社会情境的模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社会现实的情境中体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5.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文明言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乐观开朗的性格。项目学习通过将个人角色置于小组环境和情境现实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提升自己人格修养的途径,实现培养自己良好品格的目标。
三、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操作
1.情境构建。
情境构建是项目学习的关键,也是项目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情境设计、情境模拟、情境达成、情境反馈等,可以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到学习者的状态,在情境中自觉地成为情境的一分子,通过完成情境中的任务达成学习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目标,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其终身发展和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创设情境——观察生活与
发展思维。
项目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真实环境进行小范围的现实模拟来让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来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开放思维的发展。
(2)角色扮演——交流沟通与
组织协作。
项目学习中的角色扮演环节是情境过程操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境表达——表达技能与
信息技术。
在项目学习中,情境表达的目的是扩大项目学习的效果,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项目学习的成果。而在情境表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包括各种宣传技能和宣传手段,对外表达的方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要求,而项目学习可以极大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每个学习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驾驭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框架问题。
(1)层次与结构——逻辑思维。
课程框架问题的核心特征就是层次性,分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类不同层次的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对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分析与解决——头脑风暴。
课程框架问题的解读与解答是项目学习的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在情境中即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需要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表面上是临时性的解决问题的反应,实质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的有经验背景的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学习的巩固和强化,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头脑风暴的能力。
(3)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是项目学习的背景,也是项目学习的依托。没有知识内容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项目,没有知识获得的项目结果是失败的项目结果。包罗万象的知识空间恰好是项目学习发展学生基础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径。
3.基础发展经验。
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经验,还需要大量的间接经验。项目学习通过发现问题——假设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理论,另一方面自己探索去论证理论,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良好的基础发展经验,让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质意义。
4.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养的最为重要的特质,而学生的
自主探究是项目学习的中心环节
之一。
5.总结优势与认识不足。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我曾经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30个本质问题〃并写了《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如果把这些核心问题都弄明白了〃课就容易讲了。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
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 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 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5
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培养 篇6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紧紧围绕“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
一、语言理解能力表现为:
读懂文本主要内容,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指导积累优美有新意的语用材料,初步具有语感。
二、语言运用能力表现为:
即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书面口头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三、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变现为:
即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运用联想与想象,初步认识语言和文学形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批判意识。
四、初步的审美能力:
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
1、感知到汉字之美,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2、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语言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知识。语言的理解运用处于最基础的部分,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语用能力为基础,是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阅读、表达是实践途径,听说读写是实践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语文教学要多读多思多实践,实践大阅读观、大语用观,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模仿力和创造欲。
浅谈中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7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理性思维
数学除了是科学的基础和工具外,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里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索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数学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 数学在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方面恰恰是不足的. 一位西方数学史家曾说过:“我们讲授数学不只是要教会涉及量的推理,不只是把它作为科学的语言来讲授———虽然这些都很重要———而是让人们知道,如果不从数学在西方思想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方面理解它,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的所有创造和人类世界.”因此有专家讲:“数学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二)数学可以砥砺心智
数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可以使同学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减少随意性.英国律师至今要学习许多数学知识,并不是律师工作要多少数学,而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人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 数学教育是培养同学们诚信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数学课上形成的诚信观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 苏联的数学家辛钦说:“数学教学一定会慢慢地培养青年人树立起一系列具有道德色彩的特性,这种特性中包括正直和诚实.”数学家狄尔曼说:“数学能集中、强化人们的注意力,能够给人以发明创造的精细和谨慎的谦虚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学习兴趣是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关键,也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开古今中外科学家或杰出人物的传记,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有强烈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他们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动力,兴趣是成就个人素质、事业的沃土.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 教师要是能利用图形的美妙、绝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严密的论证、巧妙的应用……肯定能使学生们兴趣盎然,长足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双基”,收获素养.
(二)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中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如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集中渗透了函数思想.正比例、反比例概念中揭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函数关系.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中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需的, 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三)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意识
抽象是数学及一切理论科学的共同特点,科学抽象是理性思维的一种.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 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 培养抽象意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不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 自觉地把适当的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 转化为数学问题.变式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问题的实质不变,以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的显露出来.这个不断地寻找问题本质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 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 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学习到数学的应用,如生产效率、边际、弹性时, 就不至于觉得过于抽象而无从下手了.
(四)联系生活实际,锻炼数学思维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素养去解决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接触数学知识的时候,在实际的例子中学到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从而使得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数学符号.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来学习数学,就能够感受到数学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能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然后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又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反馈.
(五)改革当前的数学教育评价
数学教育的评价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管理作用,改革数学教育评价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转变教育评价观念, 既要关注学生普遍的数学学习状况,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包括学生的数学作业、课堂表现、学习反思、综合实践等指标在内的“成长记录袋”,借此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倡导多元评价主体机制,将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社区成员一起纳入学生评价主体中,促进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的科学化.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反思能力;策略;路径;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76-04
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关于核心素养内涵,应包含与小学生数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核心素养。
一、提升反思能力的问题提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素养。其中“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又分为“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数字学习”[1]。可见反思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思”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中特别强调“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的思维是数学创造的强有力的动力”[2]。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反思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提升反思能力的实施策略
1.在反思中内化——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的教与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反思,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知识过程中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新知学习后的感悟。现行多种版本的数学教材在例题编排之后都增加了学生总结、反思的环节。如“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这样的反思环节抓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身的学习感悟;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学生中出现的典型的反思,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到反思对加深理解、内化所学知识的作用。
纠错过程中的顿悟。“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出现错误以后,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同伴的帮助,反思“错误的根源”。只有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产生顿悟,才能既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又不至于在后续的学习中产生同样的错误,提升自身素养。
2.在反思中建模——助推能力提升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欧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与个性贡献。”“数学建模能力”是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可以加深对“模型”的理解;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反思,又可以促进“模型”的不断完善,促进素养的提升。
对建模过程的回顾。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张奠宙教授认为,广义地讲,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做数学模型[3]。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下册《加法运算律》时,一位老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以后,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我们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学生通过反思交流后懂得,经历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提出猜想——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用字母表示”几个环节。由于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模型的建构过程有了深刻的感悟,课堂后一阶段“加减结合律”的学习也就可依据前面建构模型的方法轻松建模。长此以往,学生建模能力得以提高,素养也得以提升。
模型建构后的审视。由于小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在建模的过程中有时不能一下子建立起正确的模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四边形的内角和360°;五边形的内角和540°……n边形的内角和是()°。有学生得出(180n)°。一位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结论,而是引导大家反思,结论为什么不正确?学生说出,当n=3时,它的内角和应该是180°,而不是540°,因此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学生的反思有了方法(通过验证来反思)!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学生通过相互启发反思懂得,因为没有找准“边数”与180°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反思有了依据,这是学生学会反思的表现。
3.在反思中感悟——成就习惯养成
反思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一个习惯的养成。用反思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用良好习惯推动反思意识的不断强化,从而促进良好素养的形成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追寻的目标。
榜样的潜移默化。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习惯上要有方法,榜样示范就是很好的措施。对优等生取得好的成绩人人都羡慕,但在羡慕的同时,作为他们的同伴该反思些什么呢?教师可以让优等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更应在细小之处让一般学生与优等生进行比较,反思自己的不足。如在展示优等生平时作业正确率高的同时展示优等生草稿本整洁、有序;优等生取得高分试卷上的圈圈、点点、画画的痕迹……这对那些草稿本上胡乱书写、甚至在课桌面上进行演算、没有认真审题就进行计算的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推进素养的形成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endprint
个体“粗心”的悔悟。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出现“过失性错误”,把1写得像7,到后面就按7进行计算了;单位写错了;答语写反了……一些学生还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一道会解答的题目要订正好多遍。对学生“过失性错误”教师不能仅仅用“粗心”一言以蔽之,要引导学生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经常性提醒“×××同学在做练习之前你要注意什么?”“上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让学生悔悟自身的“粗心”,并努力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改进,从而将良好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4.在反思中延展——促进结论升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手段,国外有学者将“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道理的。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语言不够精练、规范,再加上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有时存在语意上的不一致,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本质的把握,必须要经过学生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也就是坚持反思性学习,才可洞察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身的语言是否规范、简洁,促进修正升华,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重要举措。
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类比较,得出“一个角是直角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一个角是钝角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揭示三类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说,我们能否将这三句话概括得更“简洁”一些?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只要强调一个角是直角或一个角是钝角就能判断它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呢?”“为什么锐角三角形一定要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呢?”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对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结论得以升华、思维得以发展,对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5.在反思中浸润——寻求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永恒主题,反思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均得到发展,实现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共同发展。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水泥柱,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高25分米,在柱子的四周粉刷油漆,粉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在探索阶段主要出现了以下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4×4+4×25+4×25)×2-4×4×2
2.(4×25+4×25)×2
3. 4×25×4
4. 4×4×25
前两种方法学生容易理解,后两种方法数字的顺序发生变化,这里存在怎样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呢?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交流,学生懂得,第三种方法利用了长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每个侧面的面积相等,用一个面的面积乘4;第四种方法从整体考虑,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到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长方体底面正方形的周长,宽是长方体的高,用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乘宽求出粉刷的面积。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从第一种解法到第四种解法思维层次逐步提升。反思这4种解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形成了这样的共识:1、2两种解法抓住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第3种解法抓住题型的特点简化了过程;第4种解法变换了角度灵活解答;这启示我们,在用一种方法思考的基础上可以想想还有其他方法解决吗?在用一般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改变思路,寻求新的方向、方法……
三、提升反思能力的操作路径
1.学习前反思——唤醒、提醒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各自的生活经验、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积淀。所谓学习前反思,是通过铺垫练习的信息反馈,或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在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醒过去的教训不再重演;在对比中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之前,有位老师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反思:“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如何推导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在学生反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强化“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它剪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反思中,在自身和同伴的再次提醒中强化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不能忘记除以2。这样对学生自行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尝试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推导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前反思的功效得以彰显。
2.学习中反思——分享、提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内化、建构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已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意识。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反思的分享,让学生在同伴的分享中提升对新知的认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反思能力。
如在让学生探索“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432÷4。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反思:4百多除以4,商是100多,是三位数;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写在百位上所以商是三位数;通过验算发现开始计算的结果18不对,通过思考发现错在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再把个位上的2拖下来一起除以4,商8写在个位上……通过这样的反思交流,学生的算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估算意识、验算的习惯得到培养,素养得以提升。
3.学习后反思——内化、提炼
张奠宙在《数学教育经纬》中指出,数学课堂上至少应该有一个“质疑与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主动的反思、咀嚼、总结、发展[4]。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每一堂课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反思,更要重视某一阶段“知识块”学习后的反思。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建立图式。绘制思维导图是强化图式训练的较好方式,鱼骨图、韦恩图、知识树等都是可以借鉴的好的方式。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既是学生整理、总结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内化的过程、更是学生发展、提升的过程。endprint
四、提升反思能力的角色自觉
1.课堂留白——个体反思
斯根普在《数学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大量提到反思,他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太密集的提出问题而不留出思考时间是不利于学习的,自由反映(也就是反思)和相互讨论是绝对需要的。不要太快的进入一个接一个的探索区域,留点时间让学生巩固刚吸收的既知区域,多留点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反射智慧。”[5]高明的画家绝不会把内容铺满整个画面,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产生“无画胜有画”的效果。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学习需要内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适度地留下时间的空白,让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内化、反思,产生“无声胜有声”之效。
2.合作共赢——小组反思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获奖者中的绝大多数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现代社会非常强调团队精神,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对学生素养形成的促进作用。这里的小组反思有别于前面所提的学生个体在小组内的反思,而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反思在合作学习中的得与失。如反思小组合作的计划是否科学、人员分工是否合理、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全体成员的参与程度如何、合作的效果如何、小组合作在促进每位成员的发展中的作用如何等等。小组反思意识的增强对促进个体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共同成长——教师反思
课堂是师生共同分享生命成长的幸福旅程。要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样离不开教师反思的分享与引领。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反思心得的同时,可适时地对本课教学的设计、活动组织、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得与失与学生进行分享,尤其是在学生练习、阶段检测、期中测试等反馈环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也要把自己对教学的反思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样以身作则,可使学生深刻感觉到,反思不仅存在于“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于“教”的过程中,存在于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学生反思的过程,是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主动应对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而数学素养的形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EB/OL].[2016-08-04].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1799a20102xcp6.html.
[2]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许卫兵.磨·模·魔——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4]张奠宙.数学教育经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斯根普.数学学习心理学[M].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9
摘要:物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又高于生活本身,是对生活规律的高度概括。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发现物理现象,并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无形的素质教育,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能力与品行的提升。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探究精神;培养措施
高中物理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难度普遍较高。任课教师在融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中,可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将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予以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剖析相关物理概念,使学生尽快形成物理学习观念,形成严谨且具有逻辑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扎实的学科基础上提升物理学习效率。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准确描述、对运动规律的掌握、能量转化等都要作为高中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例如,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从现象中找本质,研究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反复进行推导,实现精确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探寻真理,以实践来检验真理,让物理学习紧密依靠科学实验去发现、分析、解决、证实,从而增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如分析势能,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一根羽毛从空中落在头上,我们的反应会是什么?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道:“没什么,不在意。”然后教师再提问,如果是教室里的吊电风扇掉下来呢?同学们回答躲避、尖叫等。从“落下”可以推理出,物体的势能与质量是有关系的。在探究具体的势能与相对高度的相关性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如,从教室台阶跳下和从一层楼梯跳下的结果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物理理论的实用性,而且学会了如何去一步一步将知识理论落实彻底。因此,物理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基于物理理论的学习,在扎实的学科基础上也要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探究精神和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不难发现物理学科非常讲究严谨性,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学科素养将很难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点,也就很难培养自身核心素养。
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
在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类比、假设、演绎等学习方式提高从事物的表面探究本质的辨别能力,从而培养出严谨的物理研究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在形成学习思维和习惯的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品质和道德修养。如在学习电场的相关知识时,首先向学生说明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电荷在它周围空间形成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基本电荷,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Q=ne)。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由此,教师在抽象的概念中要以丰富的案例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如,两个完全相同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6.4×109C和-3.2×10-9C,两个绝缘金属小球互相接触,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加深对电子转移的认识。在物理学习的初步感知下,学生感受到吃力,但是教师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昂扬的学习激情,当物理学习遇到障碍时,可以引入居里夫人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再次鼓起勇气,最终提炼出镭元素的事迹,来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找出物理学科的吸引点,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的奥秘和美妙,学习到物理的精髓和本质。就如在学习物质三态下的分子形态时,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凸显形象,深化理解:分子在气态时,犹如江湖里的侠客,四处游走,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在液态时,就如草原游牧民族,随季节而不断迁居;固态时,就如我们现在固定居住在学校宿舍。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不知不觉中对物质三态下的分子形态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笼统和抽象。再如,解释效果力与性质力的联系时,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以学生的称呼为例,在同学的相处过程中除了自己原本的名字,还有绰号、小名等,那么这就可以很好地将效果力和性质力在名称中得到具体说明,进一步使得物理教学具有趣味性。教师在以学生的绰号和小名为课堂案例时要注意分寸,尊重学生,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在相处过程中要与人友好和睦相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推动他们合作精神得到更进一步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小学生、初中生比起来,高中生更有主见,更热衷于表现自我。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可以科学合理地为他们增加学习难度,用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路来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高中物理学知识零零散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识体系和框架,整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思考,在不断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入探究,如,绘制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而言,最近接触的知识记忆是最为深刻的,而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便会有大体遗忘的情况。物理学习对于知识的整合性具有明确的要求,如很多知识点需要串联在一起进行运用。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灵活调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将知识有效地从一个点延伸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知识脉络。这将对他们的整个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并在课堂上增强学生思维的联想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除此,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也能够进一步增强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实现各个知识点的串联,做到知识的有机整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为了推动学生更好地培养物理学习思维,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挖掘物理实验的价值,选取生活中丰富的内容来优化教学课堂,使其富有趣味性。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进行练习,而不是单单追求实验练习的次数。还有,在探讨问题时要注意钻研,对科学保持一种尊重和负责任的态度,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将科学态度运用到物理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自主阅读读物,为学生继续探索物理世界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非智力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在选择参考学习书时要注意建议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并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最后,学生在物理学习时除了注意知识储备外,还应注重他们道德素养的提升。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依据物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推动形成学生的思考模式,使其学会归纳整理,结合生活中的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推动学生在知识上进行自我完善。思维导图模式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点复习,将知识点前后串联起来,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物理的学习需要较多的精力,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基础开始,在打牢学生的基础后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及应用能力
事实上,物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对课本上知识点进行记忆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学会将知识点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点并不是孤立、枯燥、纯理念的东西,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学生在学习物理这门课程时应该着重去关注自我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始终保持对物理的探究欲。高中物理的难度还是较大的,学生很难迅速吸收所有的重难点,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多融入一些实践活动,给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点的机会,好让其更深入理解知识点。例如,当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实验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到这个实验当中,先准备好小车、钩码、细绳、电池、打点计时器、导线等实验用品,然后按照实验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实验,最后与学生共同绘制出v-t图像,用一条直线描述各个点,此外要尽量让更多的点拟合直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个实验后,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从实验数据当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后,不难发现小车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进一步补充,告诉学生实验进一步表明小车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致力于加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经验,并在不断纠错试验中培养出严谨的学风。正如上例,在上述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了这次实验,对于实验步骤、实验目的、实验结果都可以形成自己的见解,后续,教师再以该试验为例子引发学生对比教材试验步骤与自己所实现的情况进行领悟。学生在遇到试验的难题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清楚自己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让教师帮助解答。课堂上适当融入实验,不仅能够活跃物理课堂氛围,还会改变学生对物理课堂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课堂的趣味。当然,动手实践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给了学生更多真正参与进课堂的机会,改变了以往的固定教学模式。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起来并花费更多的心思让学生提高自我综合能力。
五、通过引导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就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来说,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坐在下面听,这种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也很难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另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很难始终保持专注,并且部分物理知识点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很可能会出现走神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另外,物理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而非简单地记忆、背诵知识点。那么,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去活跃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其中能够掌握学生具体学情,并深入进行指导。例如,当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先不讲解公式,而是结合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自主探究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表面做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印证此规律满足万有引力,让学生对于万有引力有更深刻的把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来,也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让学生对于物理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欲。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养成学生独立探究难题的良好习惯。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课堂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了十分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应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努力培养自身的良好品德,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本文围绕物理课堂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动手操作的应用能力,并将讲求实干、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深入其中,激发学生潜能,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来进行正确的引导,进一步加大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核心素养与学生培养07-24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1-17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05-22
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05-26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07-10
试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Word文档]09-08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围绕“教师职责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内容)06-30
核心素养培养10-03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07-21